(人民版)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检测(含答案)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专题五第二课时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时检测.
训练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 A.新中国建立初期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2.邓小平曾经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
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取得了很大成绩……如果对十七年不作这样的估计,就无法解释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了。
”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完成了对高等院校的大规模调整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D.初步建成了国民教育体系3.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
下列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热潮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C.涉及机器、水电等技术领域D.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4.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A.B.《义务教育法》实施C.“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D.“文革”后恢复高考5.下图是“文革”期间知识青年在田间工作的状况,这是当时广大学生“认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一个缩影。
这种教育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民族文化素质得以提高B.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得以缩小C.封建文化糟粕得以清除D.国家出现“文化断层”的不利局面6.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今日关注》栏目组曾邀请中国新闻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刘北宪担任节目嘉宾,他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高考前在北京新华印刷厂当泥瓦工,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因为()A.新中国成立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C.恢复高考制度D.实施义务教育7.下图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8.“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人民版必修三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练习题-教学文档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1.下列摘编自李育民《废约史研究30年》,概述了20世纪80年代探讨废约问题的部分专题论文。
废约问题的探讨反映出A.政府试图调整外交理念B.学术研究环境得以改善C.“科教兴国”战略影响D.列强侵华影响极其深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
从表格中可以得出的信息可知,废约问题的探讨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学术研究环境得以改善。
所以答案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学术研究环境得以改善2.1977年12月,他们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而来,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已青春不再,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忐忑的梦想和奋发的意气,步入考场,多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
这一历史情景的出现得益于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答案】B【解析】据材料“1977年12月,他们……步入考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977年恢复高考的现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故A错误;1977年邓小平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故B项正确;2019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C项错误;2019年实施“211工程”计划,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211第 1 页工程”等事件的时间,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77年12月,他们……步入考场”,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
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重又返回家乡务农。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时作业(含解析)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教育制度的确立(1)方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______的文化教育。
(2)措施:对旧教育进行彻底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开展扫盲和工农______教育;在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____________入学接受教育。
2.教育性质确定: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__________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3.教育方针的制定: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规定使受教育者在__________________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成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概况(1)“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形势一片混乱,各地学校“停课闹革命”,“红卫兵”组织到处进行大串连。
(2)1968年底,毛泽东号召“____________________,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全国掀起“上山下乡”运动。
(3)各地先后开展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的热潮。
(4)在教学体制上,实行所谓“开门办学”。
(5)招生制度上,废除了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
2.影响: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______________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拨乱反正。
2.内容(1)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制度。
(2)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3)“三个面向”:1983年,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4)“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提出实施“__________”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5 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业分层测评15
学业分层测评(十五)(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发展教育事业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导学号:67700097】A.积极改革各类学制B.开办工农业余学校C.开设工农速成中学D.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解析】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措施,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贯彻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教育方针的措施。
【答案】 D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这一要求体现党的教育方针是()A.向工农“开门”B.“开门办学”C.“三个面向”D.“科教兴国”【解析】“三个面向”是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与题干中了解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洞察力”“使命感”一致。
【答案】 C3.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导学号:67700098】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
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没有改变,A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文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
【答案】 D4.1977年,停止多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是()A.改革开放急需新型人才B.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C.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复出,中国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平反大批冤假错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五 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训练2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调整( )A.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B. 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C.确保了人才结构合理D. 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2.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去设计考试场景,可以出现的是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3.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A.维护了民主法制和社会公正B.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C.使文艺界出现了八大“样板戏”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4.新中国成立以后,依据根据地的教科书制度,我国将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篡和发行,并建立完善的“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
这些举措()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B.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C.肃清了传统教育思想D.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教育5.如图,是1949-1987年间大学教授出生地与工作地的统计分布图(按每百万人口占有比例计算)。
据此推断正确的是()A.社会经济水平决定高校布局B.教育发展与经济文化成正比C.人才流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D.东部沿海地区忽视教育发展6.清末1907年学部颁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只能入小学和师范学堂,并且男女要分校、分班受教。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练习题和答案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练习1.1998年对3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他们心中曾为中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选择邓小平的占89%,究其原因( )①“文革”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恢复高考②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④邓小平提出“教育大革命”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属于复合型选择题,主要考查邓小平在教育方面的重大贡献。
其中④是错误的。
答案:D2.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A.制定新的教育方针B.德育放在重要位置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D.培养工农干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发展背景的理解。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确定教育的方向和性质。
答案:A3.(2011·无锡学业水平测试)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一方针出自(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解析: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答案:C4.“文革”期间,我国教育遭破坏的表现有( )①教育战线一片混乱②大学教育水平下降③全国上下样板戏“一统天下”④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③是“双百”方针在“文革”期间遭破坏的表现。
④是“文革”结束后教育复兴的表现。
答案:A5.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根据题干中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练习(含答案)
课时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两种教育制度”,这里的两种教育制度是指( )。
A.全日制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B.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C.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D.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答案 A2.艺术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右图《上山下乡光荣》可以直接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
A.三大改造和“双百”方针的贯彻B.“三下乡”活动C.“文化大革命”的历史D.邓小平全面整顿的思想解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由毛泽东发出的号召。
答案 C3.“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各地广泛开展的“教育革命”( )。
A.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B.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C.奠定了我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D.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全方位改革答案 B4.关于右图准考证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为此做出贡献的国家领导人主要是邓小平B.该次考试安排在1977年底C.该次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D.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实践解析“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从图片中的“北京市1977年高校招生”可知该选项错误。
答案 D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站资料: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60%以上下降到38.1%,年均扫盲人数为604.3万人。
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 )。
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B.进行“教育革命”的结果C.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办学方针的影响D.义务教育法的推动解析首先判断这一成就取得的时限,从文盲半文盲的人口比例可以看出应该是建国初期的数字,再根据所学知识否定不符合这一时期史实的选项。
答案 C6.阅读以下对联,“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
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
”该对联较为合适的横批是 ( )。
A.科学发展 B.科教兴国C.和谐发展 D.改革开放解析抓住题干中“强教育”“重科技”等关键信息。
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测试:专题五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1.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一方针出自()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答案:C2.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 A.当时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倾向B.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C.到1958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D.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答案: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的是()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答案:B4.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有()①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②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③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④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B5.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校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
此图不能反映出()A.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民众重视B.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C.“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等教育发展迅速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答案:D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邓小平同志1983年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材料二“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与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从而加强国际竞争力,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_人民版_2024-2025学年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题目: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是?A. 提高教育质量B. 扩大教育规模C. 改革教育体制D. 发展职业教育2、题目:下列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B. 中学教育出现“停课闹革命”C. 大专院校实行“工农兵学员”制度D. 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3、我国古代的私学兴起于哪个时期?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朝时期4、新中国成立后,哪一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改革总纲》,明确了教育大有可为、教育大有作为的方针?A、1950年B、1958年C、1960年D、1979年5、1951年,教育部提出了“整顿和改善小学教育工作”的指示,这一指示的根本目的是()A. 提高小学教育质量B. 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状况C. 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D. 推动小学教育适应国家需要6、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以下哪项不是其原因()A. 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B. 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C. 知识分子的广泛参与D. 教育经费的大幅增加7、题干:1952年,新中国首次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该法明确规定教育的性质是:A. 公有制教育B. 社会主义教育C. 民办教育D. 资本主义教育8、题干:1966年至1976年,中国教育事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这一时期被称为:A. 教育春天B. 教育大革命C. 文化大革命D. 新中国教育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规模发展高等和中等教育,以适应国家建设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
以下哪一项是在1950年代制定的,用于规划全国高等学校发展的文件?A、《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B、《关于1952~1953高等教育计划的决定》C、《全国高等学校设置方案》D、《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0、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教育体制改革,鼓励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并提出“两种教育,两种人才”的方针。
高中历史 专题检测五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基础巩固1.下图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赴校证,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西南地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委员会一九五七年暑假录取新生赴校证A.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B .《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C .“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D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答案 D解析 A 、B 、C 三项均是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由“赴校证”上的时间“一九五七年”可推断D 为正确选项。
2.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答案 D解析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成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3.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A.B .《义务教育法》实施C.“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D.“文革”后恢复高考答案 C解析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此人出身贫农,小学文化水平,说明这是“文革”时期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4.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恢复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答案 B解析关键信息“1977年”,“ 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指的是恢复“文革”中被取消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A、C、D都不是1977年的教育成就。
配套K12高中历史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训练 人民版必修3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方针是( )A.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B.向广大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教育C.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D.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新型教育答案:C2.20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明确提出和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A.违背了我国的具体国情B.为普及教育提供了思路C.忽视教育与生产的结合D.迟滞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解析:“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是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而提出的,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贵的思路。
答案:B3.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
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 )A.当时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倾向B.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C.到1958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D.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解析:“1958年”“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等信息,说明我国教育事业受到全国“大跃进”形势的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4.(2013·安徽文综)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这主要取决于(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解析:本题的限制词是“主要”。
1950~1957年社会主义制度逐渐建立,推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D项是最主要的原因。
人们重视健康和教育只是原因之一,而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故A项错误。
材料本身就反映了健康卫生事业的发展表现,故B项不是决定因素。
1950~1957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时期,不是“完善”时期,故C项表述错误。
答案:D5.“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各地广泛开展“教育革命”。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3)
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测试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的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旧教育进行彻底改造,主要措施有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接受学校教育③改革学制④制定《教师法》A. ①②B. ②③C. ①②③D. ②③④3.倡导“两种教育制度”的是A. 毛泽东B. 刘少奇C. 周恩来D. 邓小平4. 中国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是在A. 1956年B. 1965年C. 1978年D. 1990年5. 从长远来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产生的影响是A. 接受了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素质B. 在农村和边疆经受了一定的锻炼,得到了培养C. 他们失去了在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D. 造成“人才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困难6. 下列对“文革”中“教育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办学体制上实行“开门办学”B.给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C.学校的学制被大大缩短D.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7. “文革”期间,高校恢复招生是在A. 1967年B.1968年C.1970年D.1973年8.“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教育战线破坏最大的是A. 进行“教育革命”B. 以劳动代替学习,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C. 发动群众办学,各级各类学校盲目发展D. 对高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招生对象为工农兵9.“文革”结束后,高考制度得到恢复是在A. 1977年B. 1978年C. 1979年D. 1980年10.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文学领域兴起了“知青文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是文艺工作者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真实体验B. 是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艺术再现C.是进城民工对城乡劳动生活的对比与回忆D. 是对科技、文化“三下乡”活动的历史总结11.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是A.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B.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C.把教育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D.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12.中国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在A. 1978年B.1983年C.1987年D.1995年1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B. 教师地位的普遍提高C. 教育立法的进一步完善D. 工农识字教育的开展14. 下列教育法律法规制定颁行的先后顺序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A. ①②③④B. ③②①④C. ④②③①D.①③②④15. 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是A. 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B. 普及了十二年制义务教育C. 普及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D. 普及了高等教育16. 目前中国成人教育的重点是①岗位培训②义务教育③继续教育④升学教育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②④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的发展,其体现在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③完善了教育立法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探究:提高与超越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二、材料解析题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民政府……提供方针政策以保证城乡劳动者子女得到受教育的机会。
高中历史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精练 人民版必修3
课时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两种教育制度”,这里的两种教育制度是指( )。
A.全日制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B.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C.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D.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答案 A2.艺术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右图《上山下乡光荣》可以直接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
A.三大改造和“双百”方针的贯彻B.“三下乡”活动C.“文化大革命”的历史D.邓小平全面整顿的思想解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由毛泽东发出的号召。
答案 C3.“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各地广泛开展的“教育革命”( )。
A.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B.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C.奠定了我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D.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全方位改革答案 B4.关于右图准考证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为此做出贡献的国家领导人主要是邓小平B.该次考试安排在1977年底C.该次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D.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实践解析“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从图片中的“北京市1977年高校招生”可知该选项错误。
答案 D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资料: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60%以上下降到38.1%,年均扫盲人数为604.3万人。
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 )。
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B.进行“教育革命”的结果C.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办学方针的影响D.义务教育法的推动解析首先判断这一成就取得的时限,从文盲半文盲的人口比例可以看出应该是建国初期的数字,再根据所学知识否定不符合这一时期史实的选项。
答案 C6.阅读以下对联,“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
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
”该对联较为合适的横批是 ( )。
A.科学发展 B.科教兴国C.和谐发展 D.改革开放解析抓住题干中“强教育”“重科技”等关键信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随堂测试
1.邓小平在1988年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长远看,要注重教育和科技……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B. 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C. 有利于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 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2.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
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3名是归国学者。
这最能说明()A. 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B. 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C. 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D. 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3.1953年,周恩来主持通过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明确了由新设立的中央高等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
同时规定,综合性大学以及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学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
这些决定反映了()A. 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国家政策同步 B. 政治环境推动高等教育变革C. 个人喜好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D. 高等教育变革符合当时经济建设4.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A.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B. 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C. 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 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5.1950年,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召开。
会议确定工农教育要以识字、学文化为主,“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目的主要是()A. 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 扫清封建残余文化C. 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D. 宣传共产党的执政理念6.在中国历史的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出版的书籍译自俄文的占了38%到45%,英文占了25%到37%,其他语种只占3%到7%。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分课汇编人民版必修3 专题五 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必修三专题五: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每课名题5)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0分)1.(2012年1月台州市期末14题)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这种“传统制度”是指A.高考制度B.九年义务教育制度C.高级职称评定制度D.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答案】A【点拨】【结束】2.(2011年9月汕头市四校联考21题)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
“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D.教育的发展需要具有超前性和国际性【答案】A【点拨】【结束】3.(2012年1月佛山一模16题)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重视中学历史教育。
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
其中1912年的是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答案】C【点拨】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的教育。
1912年是民国元年,教育应体现民国初期的社会特征。
从A项中“多讲本朝仁政”可知是清末教育目标;B项应该是新中国初期的教育目标;从C 项中“进化”“政体之沿革”“民国”可知是1912年的教育目标。
1936年处于抗战全面爆发前夕,这个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这种状况影响到中学教学,即揭发列强侵华事实,培养学生的爱国与民族复兴思想。
由D项中“近代所受列强侵略”“民族复兴”可知是1936年的教育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
A组(基础题)
1.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两种教育制度”,这里的两种教育制度是指
( )。
A.全日制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
B.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C.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
D.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
答案 A
2.艺术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右图《上山下乡光荣》可以直接用于研
究的主题是
( )。
A.三大改造和“双百”方针的贯彻
B.“三下乡”活动
C.“文化大革命”的历史
D.邓小平全面整顿的思想
解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由毛泽东发出的号召。
答案 C
3.“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各地广泛开展的“教育革命”( )。
A.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B.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C.奠定了我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
D.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全方位改革
答案 B
4.关于右图准考证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为此做出贡献的国家领导人主要是邓小平
B.该次考试安排在1977年底
C.该次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D.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实践
解析“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从图片中的“北京市1977年高校招生”可
知该选项错误。
答案 D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资料: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60%以上下降到38.1%,年均扫盲人数为604.3万人。
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 )。
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
B.进行“教育革命”的结果
C.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办学方针的影响
D.义务教育法的推动
解析首先判断这一成就取得的时限,从文盲半文盲的人口比例可以看出应该是建国初期的数字,再根据所学知识否定不符合这一时期史实的选项。
答案 C
6.阅读以下对联,“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
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
”该对联较为合适的横批是 ( )。
A.科学发展 B.科教兴国
C.和谐发展 D.改革开放
解析抓住题干中“强教育”“重科技”等关键信息。
材料中上联强调教育,下联强调科技,因此“科教兴国”非常适合作为横批。
答案 B
B组(能力题)
7.李明的爸爸出身贫农,只接受过小学教育,由于在农村劳动期间“踏实肯干,政治觉悟高,热爱领袖毛主席”而接到了一个高校入学通知书。
这最有可能得益于 ( )。
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
B.《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C.“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D.“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
解析“只接受过小学教育”、“在农村劳动”,没有通过升学考试而接到高校入学通知书,这些信息符合“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史实。
答案 C
8.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是( )。
A.开基创业→出现偏差→进行调整→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B.开基创业→进行调整→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C.开基创业→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全面整顿→健康发展
D.开基创业→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严重破坏→进行调整
解析教育发展出现偏差是在1957~1966年,1966~1976年“文革”时期教育事业受
到严重破坏,1976~1978年邓小平对教育进行全面整顿,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事业得到健康发展。
答案 C
9.有人打算在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的邮票中使用下列图片,这说明设计者认为恢复高考
( )。
①发生在1977年②主要归功于邓小平③激起了社会求知的热情④推动了学校教
育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图片中明确标出了高考恢复的时间:1977年,①正确;邓小平与大学生合影的出现暗示是邓小平恢复高考使学生走进了大学校门,②正确;一群学生围着老师热心学习的情景说明③④正确。
答案 D
10.下图是“希望工程宣传画”,这说明了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 )
A.扫盲工程B.普及义务教育
C.加强中等教育D.发展高等教育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认识义务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 B
1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我们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主力军,中央作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幕。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图片分别反映出什么信息?(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我国为什么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重点之一?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6分)
答案(1)图一反映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关心重视教育,并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图二则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有部分困难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学,但全社会给予支持帮助,启动了“希望工程”。
2011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的公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2)原因: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综合国力;教育能够为我国提供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
措施:加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