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高中政治课程通常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
以下是高中政治必修四的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 政治经济学原理:- 商品和货币的基本原理- 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剩余价值理论3.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和社会保障体系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6. 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 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政策和国际交流合作7.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法律意识的培养8.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创新- 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9.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绿色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 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10. 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 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 和平发展道路与国际合作11. 党的建设与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1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些知识点是高中政治必修四的核心内容,涵盖了政治理论、经济制度、文化建设、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第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中国是一个落后国家,需要先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在这个阶段,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理论,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这些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忠诚代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总结,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是学习政治课程的基础,通过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得剩余价值。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3.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人民民主、共同富裕。
-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过渡。
-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必然替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4. 国际政治与经济- 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 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多极化、全球化、区域一体化。
- 国际组织的作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经济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 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 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8.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依法治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
- 法治政府: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法治政府。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二、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11、人与规律的关系是啥?(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定的、稳定的联系。
是客观的,普遍的,因此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然而,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别是XXX为力的。
人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依照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2、意识的本质是啥?(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展的产物;(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3、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1)人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打算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制造性。
(2)人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关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操纵作用。
14、啥是“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指我们做情况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动身,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别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15、为啥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情况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16、怎么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XXX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7、啥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截了当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18、为啥讲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进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总结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总结政治必修四知识点1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全集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全集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2.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立场。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结果。
2.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断推进的。
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思想1.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创建初期、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2.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理论体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出来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五、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建设1.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2. 现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进行的。
六、世界政治经济与中国的对外关系1. 世界政治经济是指各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国际关系。
2. 中国的对外关系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的,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1.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发展。
2.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任务和基本要求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原则。
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2.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和战略任务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包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详细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详细总结一、生活智慧与真善美1、什么是哲学?(1)程序化哲学是系统化形式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认知概括和总结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认识论,逻辑学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知识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坚实基础,前述科学的进步推动微生物学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环境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婚姻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此环境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此环境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十一个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只不过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经验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主动性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论调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化学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有机物。
8、划分经验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何者样肽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世纪之交精神上的精华:(1)是新文化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产业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实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毛泽东思想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马列主义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篡夺继承和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承传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成果。
必修四政治知识点
必修四政治知识点必修四政治知识点大全1.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⑴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解析: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3.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4.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一、政治体制与国家机构1. 国家机构的概念与功能- 国家机构是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组织形式。
- 其主要功能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
2. 政治体制的类型- 议会制、总统制、半总统制等。
- 每种体制有其特点和适用的国家环境。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实践1. 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民主政治强调人民主权、法治、政治参与和政治平等。
2. 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 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
- 代议制民主的特点和实践。
3. 中国的民主政治实践- 基层民主建设。
- 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
三、政治权力的运行与监督1. 政治权力的配置- 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权力监督体系。
2. 政治决策的过程- 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
- 决策参与和决策透明度。
3. 政治监督的机制- 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 监督的有效性和效率。
四、政治文化与公民参与1. 政治文化的含义与作用- 政治文化影响公民的政治态度和行为。
- 政治文化对政治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
2. 公民参与的途径与意义- 选举、公共参与和社会运动。
- 公民参与对民主政治的推动作用。
3. 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依法有序的政治参与。
- 提高公民政治素养和参与能力。
五、国际政治与全球治理1. 国际政治的基本格局- 多极化、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
- 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角色。
2. 全球治理的挑战与对策- 应对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贫困等。
- 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机制的构建。
3. 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角色- 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
-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与贡献。
六、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1. 政治发展的路径与模式- 政治现代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 政治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政治稳定的条件与维护- 政治制度的适应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政治必修四四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四知识点总结一、国家与政治1.1 国家的概念与特征国家是具有人口、领土、主权和政府的统一整体。
国家的主要特征包括独立性、自主性、稳定性、合法性和权力机构的组织性。
1.2 国家的起源和发展国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社会的分化和发展。
国家的发展经历了城邦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阶段。
1.3 国家的根本任务国家的根本任务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障公民权益,促进国家繁荣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
1.4 国家的权力机关国家的权力机关主要包括国家机构、政府部门、人大、政协等组织。
这些权力机关共同行使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
1.5 国家的国际地位国家的国际地位主要体现在国家的独立性、主权平等、互利互惠和和平共处等方面。
二、政治制度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法制和群众自治为基础的制度。
2.2 我国的政治体制我国的政治体制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决策体系主要由人大和政府组成。
2.3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先锋队。
共产党在中国的作用主要是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
2.4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要包括政治平等、政治参与、政治权利和政治责任等方面。
2.5 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法制主要包括法治实施、法治观念、法治体系和法治文化等方面。
三、公民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1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人身权、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文化权利等方面。
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包括尊重宪法和法律、爱护公共财产和文明礼仪等方面。
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和正义、诚实勤奋等七方面。
这些价值观既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也是社会繁荣稳定和国家富强的重要保证。
3.3 公民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公民的道德规范主要包括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包容互助等方面。
超全超详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超全超详细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各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政治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政治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1. 政治学说形成的原因2. 政治学说的发展阶段3. 政治学说的传播和影响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1. 政治学说的定义和特征2. 政治学说的分类和流派3. 政治学说的核心理论政治学说的方法论1. 政治学研究的范式和方法2. 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3. 政治学研究的技术和工具第二章国家与政治国家的基本概念和属性1. 国家的定义和特征2. 国家的属相和基本属性3. 国家的基本职能和任务国家的组织结构与职能分工1. 国家机构与职能分工2. 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3. 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的关系政治权利与政治参与1. 政治权利的定义和特征2. 社会公民的政治权利与政治参与3. 政治权利的保障与实现第三章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1. 政治制度的概念和特征2. 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3. 政治制度变迁的原因与途径国家基本制度和政治制度结构1. 国家元首和政府机构2. 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3. 法院和检察院中国的领导地位1. 中国的崛起和发展2. 中国的宗旨和任务3. 中国的组织结构和领导模式第四章政治文明和政治道德政治文化和政治心态1. 政治文化的概念和特征2. 政治文化与国家发展的关系3. 政治心态对政治文明的影响政治道德与政治体制改革1. 政治道德的定义和标准2. 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目标3. 政治体制改革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1. 政治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目标2. 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3. 政治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必修四政治知识点总结
必修四政治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规律性认识,是关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科学理论指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成果。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人类政治制度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成果。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创造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的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伟大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
政治必修四的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的知识点总结政治必修四是高中政治课程中的一部分,通过学习此课程,学生将深入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以及国际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政治必修四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国家的概念和职能1. 国家的概念:国家是一个具有一定领土、人口、政权的地域集团,具备主权、独立性和组织机构的社会政治组织。
2. 国家的职能:国家主要职能有政治上的统一领导、决定权力分配和运行、维持社会秩序、提供公共服务等。
第二单元: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政党制度:中国实行多党制,不同政党在政治上协调合作、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第三单元:政治制度的改革1. 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指国家政治机构、组织制度和运行方式的改革,旨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建立现代政府的重要内容,旨在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
3. 司法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旨在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系。
4. 选举制度改革:选举制度改革是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推动选举制度的民主化。
第四单元:政治文化1. 政治文化的概念: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和政治价值观等方面的共同信念和行为方式。
2. 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国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等。
3. 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促进全社会的道德风尚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五单元:国际政治与经济1. 国际政治:国际政治是指各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包括国家的对外政策、外交关系和国际组织等。
必修四政治总结知识点
必修四政治总结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及其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历史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性形式,也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条件。
3.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社会、政治、文化等现象都是由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及其产物所决定的。
这就是所谓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原理。
4. 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在私有制社会里,存在着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对立。
阶级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历史进步,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阶级斗争使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可能会导致社会变革。
5. 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个社会都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作为其基础。
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法律制度、文化等。
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形式。
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因此,只有从事社会生产劳动的人,才有决定上层建筑变革的能力。
6.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变革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
社会变革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一帆风顺的过程,它需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共同努力,需要对反动派进行坚决的斗争。
同时,社会变革也需要有一个先进的、有组织的政治力量,它能够发挥先锋作用,领导群众,推动社会的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毛泽东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于压迫、剥削的愤怒,对于一切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平等和不正义的愤怒。
这一矛盾的实质是人民群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这一认识直接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政治必修四是高中政治教材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是对政治必修四知识点的一个总结:第一章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 实行市场经济与加强政府调控的关系-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与主要内容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性质与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过渡时期的市场经济体制3.政府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内涵、基本目标与主要手段- 微观调控的内涵、基本方式与主要政策- 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的关系第二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1.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演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发展- 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与领导核心3.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验与治理能力-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形势与发展战略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发展战略1."三步走"发展战略- 基本理论与发展道路的选择- 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达成与2050年远景目标-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验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主要矛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与要求- 实现九大战略任务的基本路径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战略- 推进改革开放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加强党的领导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推动绿色发展与改善民生福祉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与特点-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党的领导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党的领导体制的基本要求与核心制度-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执政能力建设- 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与式政治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 全过程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与实践- 参与式政治制度的建设与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以上就是政治必修四知识点的一些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全面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全面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与哲学1.1 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哲学的功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 哲学的任务: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2 哲学的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1.3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单元科学思维2.1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科学思维是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
- 科学思维的特点: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精确性、可检验性、预见性和普适性。
2.2 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2.3 辩证法- 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 辩证法的实质:批判的、革命的。
第三单元政治生活3.1 公民的政治生活-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2 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
-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3 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 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务院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 政府的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3.4 我国的国家司法机关- 我国的国家司法机关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 人民法院的职能:审判刑事、民事、行政案件,通过行使国家审判权,惩办犯罪分子,解决民事和行政争议,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
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艺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4)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6)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1)联系:哲学是世界观理论化的世界观。
2)区别:世界观特点:零散的、不自觉的。
哲学特点:系统的、自觉的、理论的。
世界观人人都有。
哲学是哲学家把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方法论:用世界观做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4.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哲学: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艺术。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
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方法论:用世界观做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2)联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自然科学研究:个别、特殊、特别
哲学研究:共性、普遍、一般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升华、反思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
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志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加形容词×)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思想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7.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无法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8.什么是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哪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本原:具体的物质形态
2)缺点①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②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1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本原: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2)局限性①具有机械性;②形而上学性;③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1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本原: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
13.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4.唯心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哪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5.主观唯心主义
本原: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16.客观唯心主义
本原: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17.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上的精华?
1)它正确的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2)牢牢的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3)正确的概括和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
18.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社会变革的先导1)批判作用: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
想。
2)引导作用:①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
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②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19.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阶级基础:马克思哲学产生及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
3)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1.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的代表科学发展观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的社会一起产生的
4)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5)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一)物质角度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错误观点:形而上学(只承认物质,不承认运动)
(二)运动角度
1)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错误观点:唯心主义(只承认运动,否认物质)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区别:定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根本性是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发生位移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特点:静止: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运动: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联系:正确观点:1)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错误观点:1)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2)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是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规律的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要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1)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什么是意志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6.意识的内容
1)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7.意识的作用
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表现:认识世界1)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改造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8.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从物质角度说: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意识的反映
从意识角度说: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9.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从尊重客观规律角度: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发挥主观能动性角度: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