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崩塌与滑坡的定义及区别(精)

合集下载

高山深谷的咆哮—崩塌、滑坡、泥石流

高山深谷的咆哮—崩塌、滑坡、泥石流

高山深谷的咆哮—崩塌、滑坡、泥石流1.崩塌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沿坡向下急剧倾倒、崩落,堆积在坡脚形成岩屑堆或倒石堆的地质现象。

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有:(1)岩土类型。

岩性疏松、结构破碎的岩石容易发生崩塌。

(2)地质构造。

坡体中的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乎平行的陡倾角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3)地形地貌。

坡度大于45度的高陡边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此外,一些其他因素,如冻胀、昼夜温度变化剧烈等也会诱发崩塌。

触发崩塌的外界因素很多,主要有(1)地震。

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从而诱发坡体崩塌,一般烈度大于7度以上的地震都会诱发大量崩塌。

(2)融雪、降雨。

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

(3)地表冲刷、浸泡。

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边脚,也能诱发崩塌。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崩塌活动。

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堆积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倒石堆。

倒石堆结构松散、杂乱、多孔隙、大小混杂无层理。

倒石堆的形态和规模视崩塌陡崖的高度、陡度、坡麓基坡坡度的大小与倒石堆的发育程度而不同。

基坡陡,在崩塌陡崖下多堆积成锥形倒石堆;基坡缓,多呈较开阔的扇形倒石堆。

在深切峡谷区或大断层下,由于崩塌普遍分布,很多倒石堆彼此相接,沿陡崖坡麓形成带状倒石堆。

2.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产生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岩土类型: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易发生滑坡。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doc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doc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其实是没有区别的,反正就是自然灾害,基本都是由暴雨引起的,但它们真的是有不同的。

下面就崩塌与滑坡的区别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崩塌与滑坡的区别,希望大家能多了解一点。

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

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是常见地质灾害之一。

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

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

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

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

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

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

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

崩塌体碎块在运动过程中滚动或跳跃,最后在坡脚处形成堆积地貌——崩塌倒石锥。

崩塌倒石锥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塌所产生的气浪作用,使细小颗粒的运动距离
更远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选性。

滑波是山体一大片地滑下来……崩塌是山上的石头掉下来……。

浅析崩塌和滑坡的关系及常见的工程防治措施类比

浅析崩塌和滑坡的关系及常见的工程防治措施类比

浅析崩塌和滑坡的关系及常见的工程防治措施类比
的自然现象。

运动的岩(土)体称为滑坡体,未移动
的下伏岩(土)体称为滑床。

2 
2.1
图1 滑坡体滑移水平距离示意图
滑坡堆积物、崩塌堆积物。

第三种情况占了绝大多数,在一定条件下,崩塌、滑坡、泥石流存在一定的联系,也就是说,崩塌和滑坡的堆积物为泥石流提供松散物质的来源。

郴州市永兴县鲤鱼塘镇长冲村牛草坑组泥石流,
图2 泥石流沟全貌
图3 泥石流沟谷内部滑坡体
4 崩塌和滑坡常见的工程防治措施类比
通过分析崩塌和滑坡的差异性、关联性,现就崩塌和滑坡常见的工程防治措施进行类比。

崩塌和滑坡是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工程防治措施多,施工工艺成熟,施工难度小,故治理工程极为常见。

4.1 崩塌和滑坡相似的工程防治措施
4.1.1 卸载工程
卸载工程主要是对滑坡体和危岩体进行清除。

对于崩塌体,一般清除松动危岩体,消除危险物质源。

对于滑坡体,在滑坡体后缘卸载滑坡体,用以减少其下滑力。

4.1.2
岩体下部修建柱、墩,用于支撑上部危岩体,防止其。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区别与联系-(文库)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区别与联系-(文库)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1.崩塌:是指动,堆积在坡 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2.滑坡:是指斜坡(<50°)上的岩体、土体在重力作用
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下滑的
现象。
3.泥石流:
是由暴雨、冰 雪融水等水源 激发的,含有 大量泥沙石块 的特殊洪流。
一定要有水
垂直运动为主 水平运动为主
看图片,判断地质灾害类型
(1)崩塌还是滑坡?
坡度>50° 石块滚落 垂直运动为主
崩塌
看图片,判断地质灾害类型
(2)崩塌还是滑坡?
总体坡度<50° 坡面整体下滑
水平运动为主
滑坡
看图片,判断地质灾害类型
(3)滑坡还是泥石流?
在山谷 不是坡面整体下滑 有流动的痕迹
泥石流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1.崩塌:是指较陡斜坡(>50°)上的岩体、土体在重力
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 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2.滑坡:是指斜坡(<50°)上的岩体、土体在重力作用
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下滑的
现象。
3.泥石流:
是由暴雨、冰 雪融水等水源 激发的,含有 大量泥沙石块 的特殊洪流。
中国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地分布
一定要有水
垂直运动为主 水平运动为主
二、联系 1.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在成因上的联系
崩塌、滑坡可以相互包含或转化,如大滑坡体前 缘可以有崩塌,崩塌堆载也可以形成滑坡。而崩 塌和滑坡都可以为泥石流提供松散物质。
2.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空间分布上的联系
它们的空间分布 虽然不完全重合 ,但也有一定的 相关性,都主要 分布在山区。

崩塌、泥石流、滑坡区别

崩塌、泥石流、滑坡区别

崩塌与滑坡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推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

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体(土体)的上下层位和新老关系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是有规律的分布。

2、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山体),而滑坡体则很少是完全脱离母体的。

多属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之上。

3、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其重心位置降低了很多;而滑坡则不然,通常是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

多数滑坡体的重心位置降低不多,滑动距离却很大。

同时,滑坡下滑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4、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

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

比如:分布在滑坡体上部(也就是后部)的弧形拉张裂缝;分布在滑坡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缝(呈羽毛状);分布在滑坡体前部的横张裂缝,其方向垂直于滑坡方向,即受压力的方向;分布在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是以滑坡舌部为多的扇形张裂缝,或者称为滑坡前缘的放射状裂缝。

什么叫山地灾害?»山地灾害特指只在山区发生的自然灾害,是山区自然环境发展演化与人类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

山地灾害有哪些种类?»山地灾害的种类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山洪、冰崩、雪崩、水土流失等7种,前6种为突发性山地灾害,水土流失为渐进性山地灾害;也有人称为缓发性山地灾害。

泥石流、山洪、滑坡、崩塌是我国主要的山地灾害类型,是本科普专栏介绍的重点。

我国山地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域»我国有灾害性泥石流沟一万多条,滑坡数万处,崩塌数十万处,广泛分布在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川滇山地、秦岭、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燕山、太行山、长白山、天山和青藏高原等地区。

山洪分布更为广泛,除上海市以外,各省、市、自治区的山区都可能发生山洪灾害。

山地灾害的危害»中国是世界上受山地灾害危害最严重和暴发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边坡、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区别

边坡、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区别

边坡、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区别林风关于边坡、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概念,大家知道有什么区别吗?为加深大家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本文对此进行了针对性的总结,并配以生动的图片来帮助大家进行学习。

(1)边坡图1边坡实物图图2 边坡的组成要素广义来说,如图1所示,地球表面上具有临空面的地质体都被称作边坡。

可以说,每个山体的侧面都是所谓的边坡。

如图2所示,边坡的组成要素包括:坡底、坡脚、坡面、坡肩、坡面和坡体。

每个边坡都有走向、倾向和坡角。

水平面和坡面的交线即为边坡的走向线。

坡面上和边坡走向线垂直的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即为坡角。

水平面中和边坡走向线垂直的直线所指的方向即为边坡倾向。

猛一看,这就是边坡啊!其实,边坡可复杂着哩!边坡根据不同的分类属性,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下表1所示。

表1 边坡的分类从上表也可以看出边坡是复杂的地质体。

在降雨、地震、河流冲刷和人为扰动等作用下,边坡一旦身体不舒服又内心不高兴了,它就要搞破坏了。

因此,就产生了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可以这么说,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是降雨、地震和人为扰动等诱因作用下的变形破坏产物。

(2)滑坡图3 滑坡实物图图4 滑坡的组成要素(①后缘裂缝;②后壁台坎;③滑坡台;④滑坡趾;⑤滑坡侧壁;⑥剪出口;⑦滑床;⑧滑动面)在地震、降雨、地下水活动、河流冲刷、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组成边坡的土体或者岩体或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即滑动面),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坡底滑动的自然现象就是滑坡。

如图3所示,就是一个滑坡实物图,此类灾害产生的破坏在世界各地的山区和丘陵区是较为严重或最为严重的一类地质灾害。

如图4所示,展示了滑坡的组成要素:后缘裂缝、后壁台坎、滑坡台、滑坡趾、滑坡侧壁、剪出口、滑床和滑动面等。

由于滑坡灾害后果严重,因此针对滑坡病害机制和预防的科学研究较为广泛。

此方面的研究内容可自行检索学习。

(3)崩塌图5 崩塌灾害实物图崩塌是与滑坡灾害比较类似的一种地质灾害,但是其滑坡又不同。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与联系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与联系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与联系
1 、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推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

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体(土体)的上下层位和新老关系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是有规律的分布。

2 、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山体),而滑坡体则很少是完全脱离母体的。

多属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之上。

3 、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其重心位置降低了很多;而滑坡则不然,通常是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

多数滑坡体的重心位置降低不多,滑动距离却很大。

同时,滑坡下滑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4 、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

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

比如:分布在滑坡体上部(也就是后部)的弧形拉张裂缝;分布在滑坡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缝(呈羽毛状);分布在滑坡体前部的横张裂缝,其方向垂直于滑坡方向,迹即受压力的方向;分布在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是以滑坡舌部为多的扇形张裂缝,或者称为滑坡前缘的放射状裂缝。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区别与联系 (文库)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区别与联系 (文库)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是指较陡斜坡(>50°)上的岩体、土体在重力 1.崩塌: 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 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下滑的 现象。 是指斜坡(<50°)上的岩体、土体在重力作用 2.滑坡:
垂直运动为主
3.泥石流:
是由暴雨、冰 雪融水等水源 激发的,含有 大量泥沙石块 的特殊洪流。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是指较陡斜坡(>50°)上的岩体、土体在重力 1.崩塌: 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 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下滑的 现象。 是指斜坡(<50°)上的岩体、土体在重力作用 2.滑坡:
垂直运动为主
3.泥石流:
是由暴雨、冰 雪融水等水源 激发的,含有 大量泥沙石块 的特殊洪流。
一定要有水 水平运动为主
二、联系 1.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在成因上的联系
崩塌、滑坡可以相互包含或转化,如大滑坡体前 缘可以有崩塌,崩塌堆载也可以形成滑坡。而崩 塌和滑坡都可以为泥石流提供松散物质。
2.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空间分布上的联系
它们的空间分布 虽然不完全重合 ,但也有一定的 相关性,都主要 分布在山区。
一定要有水 水平运动为主
看图片,判断地质灾害类型 (1)崩塌还是滑坡? 坡度>50° 石块滚落 垂直运动为主
崩塌
看图片,判断地质灾害类型
(2)崩塌还是滑坡?
总体坡度<50° 坡面整体下滑 水平运动为主
滑坡Leabharlann 看图片,判断地质灾害类型(3)滑坡还是泥石流?
在山谷 不是坡面整体下滑
有流动的痕迹 泥石流
中国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地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崩塌与滑坡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崩塌的定义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

这一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二、滑坡的定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别名叫做地滑,我国许多地方山区的群众,形象地把滑坡称为“走山”。

三、崩塌滑坡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一)差异性
1、滑坡沿滑动面滑动,滑体的整体较好,有一定外部形态。

而崩塌则无滑动面,堆积物结构零乱,多呈锥形。

2、崩塌以垂直运动为主,滑坡多以水平运动为主。

3、崩塌的破坏作用都是急剧的,短促的和强烈的。

滑坡作用多数也很急剧、短促、猛烈,有的则相对较缓慢。

4、崩塌一般都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以上的高陡边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50度以下的斜坡上。

(二)共同点和联系
1、崩塌滑坡均为斜坡上的岩土体遭受破坏而失稳向坡脚方向的运动。

2、常在相同的或近似的地质环境条件下伴生。

3、崩塌、滑坡可以相互包含或转化,如大滑坡体前缘的崩塌和崩塌堆载而形成的滑坡。

四、滑坡的相貌
斜坡产生滑动之后,形成环状后壁、台阶、垅状前缘等特殊的滑坡地貌,外表看去很象一只倒扣过来的贝壳。

滑坡的发生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酝酿阶段或蠕动变形阶段。

首先山坡上部
出现裂缝,接着裂缝下侧的土体发生缓慢位移,每月仅数厘米。

这一阶段历时较长,有的达数年、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常常伴随出现各种异常现象,如地下水增多、山坡坡脚土体变形,以及出现震感和响声等。

二是突变阶段或剧烈滑动阶段。

当软弱岩层被完全剪断,滑动面或滑动带形成之后,位移速度加快,一般每小时数米至数百米,有时可达数千米,在少数情况下甚至发生急剧快速的滑动。

在突变之前,常见泉水变浊,坡脚局部坍塌或掉落土块。

三是残余变形或渐趋稳定阶段。

这是在突变阶段之后发生的,位移速度减慢,各块间变形逐步停止,滑带在压密下排水而固结,地表无裂缝、沉陷发生,最后完全稳定下来。

也有的科学工作者将滑坡的发生划分为六个或四个阶段,对于最后两个阶段(剧烈滑坡和稳定压密),不同的划分大同小异,主要差别在于对蠕动变形阶段的划分。

划分四个阶段的人把蠕动变形阶段分为蠕动挤压和滑动两个阶段,在蠕动挤压阶段,滑体只有蠕动变形并受到挤压,没有明显移动,而滑动阶段滑体已有明显位移,滑体上裂缝纵横交错,滑舌出水并发生坍塌。

为了正确地识别滑坡,判定斜坡上有没有滑坡的存在,首先需要知道组成滑坡的不同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位置。

一个发育比较典型的滑坡,通常由滑坡体、滑动面、滑坡裂缝、滑坡壁、滑坡台阶、滑坡台阶、滑坡舌、滑坡鼓丘等要素所组成。

滑坡体斜坡边缘与山体(母体)脱离并且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土石体,称为滑坡体,或简称滑体。

滑坡体上的土石松动破碎,表面起伏不平,裂缝纵横,有些洼地积水成沼泽,长着喜水植物。

不同滑坡体的体积差别很大,小型滑坡只有十几到几十立方米,大型滑坡体可达几百万至几千万立方米,特大型的甚至可达几亿立方米或更大。

滑坡周界滑坡体与其紧挨着的周围不动土石体(母体)的分界线,称为滑坡周界,有些滑坡周界明显,有的周界很不明显。

只要确定了滑坡周界,滑坡的范围也就圈定了。

滑坡壁滑坡体后部与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露出在外面的部分,在平面上多呈圈椅状或其它形状,其高度视滑动量与滑体大小而定,从数米至数百米不等。

陡度多在30°-70°间,似壁状,称滑坡壁或滑坡后壁。

一般在新的滑坡壁上,都可以找到滑动擦痕,擦痕的方向即表示滑体滑动的方向。

滑坡台阶由于滑坡体上下各段各块的滑动时间、滑动速度常常不一致,在滑坡体表面往往形成一些错台、陡壁,这种微小的地貌称为滑坡台阶或台坎,而宽大平缓的台面则称做滑坡平台或滑坡台地。

滑动面、滑动带和滑坡床在滑坡体移动时,它与不动体(母体)之间形成一个界面并沿其下滑,这个面就叫做滑动面,简称滑面。

滑动面以上揉皱的、厚数厘米至数米的扰动地带,称为滑动带,简称滑带。

滑动面以下的不动体(母体),叫做滑坡床。

有些滑坡并没有明显的滑动面,在滑坡床之上就是软塑状的滑动带。

滑坡舌滑坡体前面延伸至沟堑或河谷中的那部分舌状滑体,称为滑坡舌,也叫做滑坡前缘、滑坡头部或滑坡鼓丘。

在河谷中的滑坡舌,往往被河水冲刷而仅仅残留下一些孤石。

称做滑坡鼓丘时,常常是由于滑坡体向前滑动过程中受到阻碍而形成了隆起的小丘。

主滑线滑坡体滑动速度最快的纵向线叫做主滑线,也叫滑坡轴。

主滑线代表着一个滑坡整体滑动的方向,它位于滑坡体上推力最大、滑坡床凹槽最深的纵断面上,是滑坡体最厚的部分。

主滑线或为直线,或为曲线、折线,主要取决于滑坡床顶面的形状。

滑坡裂缝滑坡在滑动之前和在滑动过程中,由于受力状况不同,滑动速度不同,会产生许许多多裂缝,这些裂缝一般可以分为四种:一是拉张裂缝,分布于滑坡体上部的地面,因滑坡体向下滑动或蠕动,产生拉张作用,形成若干条长十多米到数百米的张口裂缝;多呈弧形,其方向与滑坡壁大致吻合或平行,位于最外面的一条拉张裂缝,即与滑坡壁重合的一条,通常称为主裂缝;二是剪切裂缝,分布于滑坡体中下部的两侧,由于滑坡体和相邻的不动土石体之间相对位移产生剪切作用,或者由于滑坡体中央部分比两侧滑动更快而产生剪切作用,因而形成大体上与滑动方向平行的裂缝。

在这些裂缝的两则,还常常派生出羽毛状平行排列的次一线裂缝。

有时,由于挤压和扰动,沿着剪切裂缝常形成细长的土堆;三是鼓张(隆张)裂缝,当滑坡体向前方滑动时,因为受到阻碍或上部滑动比下部为快,土石体就会产生隆起并开裂形成张开的裂缝,鼓张裂缝的方向与滑动方向或垂直或平行;四是扇形张裂缝,分布在滑坡体中下部,尤以滑坡舌部为多,因滑坡体下部向两侧扩散而形成,它们也属于张开的裂缝。

这些裂缝的方向,在滑坡体中部大致与滑坡滑动方向平行或成锐角相交,在滑坡舌部则呈放射状,所以称为扇形张裂缝或放射状裂缝。

封闭洼地滑坡体向前滑动后,与滑坡壁之间拉开成沟槽或陷落成洼地,从而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封闭洼地。

封闭洼地中如果因滑坡壁地下水在此出露,或地表水在此汇集,形成湿地或水塘,就称为滑坡湖。

需要指出的是,滑坡的相貌往往只有新生滑坡或产生不久的滑坡才显露得比较典型,发生时间较久的老滑坡,由于人为活动或自然的原因,它们的本来面貌常常受到破坏,以致不容易观察出来,必须通过仔细的调查,寻找出残留的特征和迹象,才能正确地加以识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