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诗词赏析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诗歌鉴赏教学反思(一)
2
《考试大纲》针对诗歌鉴赏提出了两个要求:(一)鉴赏古代诗歌3
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4
一般篇幅短小,意蕴深刻,叙事简练,情感内敛,它虽立足于现实,但是往往采5
取避实就虚的形式,或浓缩历史,或观照未来,或挖掘内心,又由于时代距离、6
文化底蕴、文言功底、鉴赏方法和经验等原因,古诗鉴赏对学生而言有着比鉴赏7
现代文多得多的障碍和难度。学生面对诗歌鉴赏有畏惧心理,怕做这类题目。有8
时满怀信心地做了,也拿不到多少分。特别是农村的学生真是一筹莫展,不知如9
何是好。现结
10
11
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12
一、重视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13
高三学生或多或少掌握了一点诗歌鉴赏的技巧,但看不懂诗歌,还14
是于事无补,所以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提上了日程。而应试教育使得我们高三15
的学生淹没在题海战术之中,教师和学生也不得不适应这一形势,弄得身心憔16
悴,疲惫不堪。素质教育的口号由来已久,但效果一直不佳。从去年开始的“五17
严”禁令是一个重大的措施,对推行素质教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尤其是18
高三的学生负担减轻了,自由时间多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适当地阅读课外的诗19
歌,体会优美的语言,如画的意境,品味诗歌或凝练或间远或含蓄或空灵或雄壮20
的美,领会诗人的情怀,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诗歌的综合21
能力。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做题固然重要,但过犹不及,如果两者同时进行,双22
管齐下,我想效果应该好得多。另外,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有赏析的诗歌,进行适
23
当的分类,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等,学生看了之后,可以了解并掌握24
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诗歌鉴赏的综合能25
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26
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诗歌感兴趣,那么就会像香菱学诗28
那样抱着极大的热情专注于诗歌,咬文嚼字,细细品味,这对于培养理解诗歌能29
力有很大帮助。高三学习紧张,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单的30
推行,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共同合作、交流、探讨诗歌,极大31
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也就事半功倍了。如李商隐的《端居》32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有这样的题目:有人认为第二句也33
可说成“只有空床对素秋”,你是怎样认为的?我把学生先分成小组,再把赞成34
“敌”的分为一组,赞成“对”的分成一组进行辩论。为了证明自己,学生们开35
动脑筋,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一方讲罢,另一方辩驳。学生甲说:“对”突出36
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学生乙反驳:“敌”不仅指37
默默相对,更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学生丙38
补充:“敌”更能表现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寂寥凄怆之情。整个课堂,场面39
热烈,气氛达到高潮。
40
三、培养学生关注意象的能力
41
意象是诗歌的组成单位,通过意象可以掌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尤42
其是写景诗更是景情境的结合如“唯有南来无数雁,与明月,宿芦中”这一句营43
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诗人用“南雁”“明月”“芦44
苇”三个意象营造了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和漂泊45
悲苦之情。而且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
46
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李白《春夜洛阳闻笛》“谁家玉笛暗47
飞声,散入春风落满城。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问:“折柳”是48
这首诗的关键,对吗?如果不知道“折柳”表惜别怀远之意,就无法回答,由柳49
想到离别再想到亲人,这样,全诗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情感就不难理解了。又如50
“月亮”是思念家乡、亲人的寄托物,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51
乡。”……
52
四、注重培养学生合理的补充和想象
53
诗歌因字数的限定,上下句之间有一些跳跃,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时54
候就要进行适当的补充,使之完整。另外,诗歌言简而意丰,字虽少,却往往有55
着丰富的内涵。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56
准确把握诗歌内涵。如:《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57
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58
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通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59
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诗60
人“听春雨”,“闲作草”“戏分茶”等一些动作,还可以想象到诗人愁容满61
面,思绪乱,独坐窗前,思国家前程之渺茫,想个人仕途之不畅,进而来体会作62
者不安的心情和绵绵的羁旅之愁,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63
五、培养学生模拟再创造的能力
64
诗如画,古代诗人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我们今人面前展视了一幅65
幅鲜活的画面。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可以引导学生模拟古时场景,把诗中的场面搬66
到课堂中来,进行二次创造。如《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67
近种篱笆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68
斜。)我在分析诗中人物形象是这样讲解的:“友人把家搬到了郊外”,我在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