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的例子
集体行为的例子
集体行为是指由一群人共同做出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
以下是一些集体行为的例子:
1. 狂欢行为:当人们聚集在一起时,可能会表现出狂欢的行为,如跳舞、唱歌、喝酒、吃零食等。
这种集体行为可能是由于社交压力、群体认同感或只是单纯地享受彼此的陪伴而引起的。
2. 恐慌行为:当人们感到恐慌时,可能会表现出集体行为,如奔跑、尖叫、抢购等。
这种集体行为可能是由于新闻报道、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等引起的。
3. 团结行为:当人们共同应对某个问题或挑战时,可能会表现出团结的行为,如合作、互助、支持等。
这种集体行为可以促使人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4. 社会行为:当人们在一起时,可能会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从而表现出某些社会行为,如遵守规则、尊重权威、排队等。
这种集体行为可以促使人们更加遵守社会规范,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集体行为的例子无处不在,它们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
在现代社会,集体行为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学概论第十一章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
四、集体行为的决定因素: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
尼尔•斯梅尔塞(1962)提出了产生集体行为或 社会运动时必须依次出现的六个社会条件。这 一理论被称之为价值累加理论(value-added approach)。
价值累加理论假定,只有当这六个特定情况下 结合起来或者相互作用时才能导致集体行为的 产生。这些因素实际上可能以任何次序发生, 但只有当它们按以下次序发生时才相互关联。
1896年,格式塔•勒朋(Gustave le Bon)在《集群》中 对集群行为进行了开创性的分析。
集群被看成是具有集体意志的单一有机体。他认为集 群使个人“着迷”的能力基于三个因素:
(1)不可征服感(invincibility):即从单纯人数上获得 的强大力量。
(2)传染(contagion):即新的思维方式的迅速蔓延, 类似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一样; (3)易受感染性(suggestibility):在集群中人的心智 很容易降到一个较低的活动水平上,并且人们容易毫 不怀疑地被动接受和模仿集群中其他人的行为和态度。
续
第四个决定因素是“促发因素”,它是一个集体行为 的导火索。通常一个戏剧化的事件为集体行为提供了 具体的刺激。这种事件可能证实了普通信念所表达出 的恐惧。
第五个决定因素是“参与者的行动动员”。这一因素 仅仅表明,一旦前四个因素成立,行动就开始了。在 动员过程中,通常出现一些相对模糊的行为规范和模 式。
第一节 集体行为的性质和发生条件
一、什么是集体行为? 二、集体行为的性质 三、集体行为发生的社会条件 四、集体行为的决定因素
一、什么是集体行为(collect behavior)
集体行为定义一:指人们在暂时的、无结构的、非制 度化的社会聚集人群中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共同行为。
社会心理学中的集体行为
社会心理学中的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以集合、协作的方式进行的行为活动。
集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探究集体行为的成因、机制和影响。
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律学等众多学科中都有集体行为的相关研究。
一、集体行为的性质集体行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性质:1. 群体化:集体行为是在群体中进行的,个体的行为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
2. 突发性:集体行为经常突发而且迅猛,常常是由于某种事件或情境引起的。
3. 共性:集体行为中的个体往往具有类似的目标、想法或者利益诉求。
4. 非正常状态:集体行为常常不是个体正常状态下的行为,而是受到某种情境或者外部因素影响下所做出的行为。
5. 社会性:集体行为往往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大型社会事件相关。
二、集体行为的成因1. 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往往是集体行为的诱因之一,例如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形势的变化、社会价值观的转变等等。
2. 大规模事件的发生:某些事件的发生会引起大量人群的集合和行动,例如地震、台风、不公正事件等。
3. 群体心理:集体行为是由社会内和个人中的心理力量所驱动的。
它们中最重要的是群体心理,包括群体奉献、群体压力、群体基调等。
三、集体行为的影响1. 社会影响:集体行为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颠覆政权、维权抗争、社会运动等。
2. 个体影响:集体行为对参与个体的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状态也会产生影响。
它们可能经历集体情感、热情和荣誉感的激发,可能更加看重个体目标。
3. 心理治疗:有经验的治疗师可以利用集体行为作为一种力量引导个体愈合,受到过创伤的人常常会因为群体支持和激励得到自我解毒和治愈。
四、集体行为的分类集体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群体暴力:群体暴力是指一群人在某些事件中采用暴力和破坏行为来表达不满和反抗。
2. 集体行动:集体行动是指在群体中,人们为达成共同目标,组织和协作展开的行动。
3. 集会游行:集会游行是指在公共场所或路上组织行进并向公众宣传、讨论、抨击某种事件和政策。
集体行为的例子
集体行为的例子
正文:
集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根据一定规则和目标,协同合作并共同采取行动的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能够带来更大的效益和成就,因为集体的力量远远超过个体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集体行为的例子:
1. 集体抗议:人们在面对不公正的政策或社会问题时,可能会组织集体抗议活动。
这种集体行为可以通过示威游行、罢工或静坐等方式来表达对不公正的不满,以期引起公众和政府的关注,从而推动社会变革。
2. 集体合作:在工作场所或学习环境中,人们通常需要通过集体合作来完成任务或达成共同目标。
比如在工作中,团队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分工协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学校里,学生们常常组成小组来完成项目或研究任务,通过互相交流、分享资源和分工合作,取得更好的学术成果。
3. 集体竞技:集体运动是一种明显的集体行为。
比如足球、篮球、曲棍球等团队运动,参与者需要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才能取得胜利。
这种集体行为不仅能够让个人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需要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互相支持,共同努力。
4. 集体慈善:在面对自然灾害、社会问题或贫困等困难时,人们常常会通过集体行动来提供援助和帮助。
例如,大规模的募捐活动、志愿者团队的组织,以及慈善组织的合作,都是集体行为的例子。
通过集体的力量,可以更有效地提供帮助和支持,改善受灾群体的生活。
综上所述,集体行为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个体间的协作和合作,实现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无论是为了争取权益、实现个人目标,还是为了改善社会环境和帮助他人,集体行为都展现了人们团结合作、共同努力的力量。
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小群体行为1.群体行为一个集体通常是由一些个体组成的小集合,这些小个体通常有共同的身份,组织,社交网络和一些共同享有的兴趣或目标。
在这里我们所讨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组内行为------群体内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对群体的影响。
2.群体思维贾妮丝(Janis,1972)首创了“groupthink”这个术语,用来描述“由于群体内压力所导致的心理效率、现实检验、道德判断的退化。
”缺乏集体思维的因素在于:集体中的个体是各自孤立的,存在无法忍受的异议或缺少公平的领导阶层等,现实中的其他情况在此便不作一一概括。
3.脑力激荡(集体创造性思维)群体中的集体创造性思维可增加创造性和错误检验能力,但在完成短时工作时却显得没什么效率。
4.群体极化斯托纳(Stoner,1961)发现集体讨论相对于个人决定而言会产生更多的偏激的决议。
通过一个社会比较的过程,我们意识到群体中的成员们倾向于更进一步的改变最初的普遍方向。
直到一个更为清晰的群体规范达成。
克尔(Kerr,1981)发现观测评审团最终裁决的最好指标是观察第一轮投票中评委大都投给了谁。
5.一致群体会对受一定行为规范制约下的成员施加强大的影响力。
群体通常拥有各种各样的规矩,这些规矩可引导组内行为并且促进交流。
6.社会懈怠当个人参与进一个集体共同的工作时,社会懈怠甚至会发生在像拔河一样简单的工作上,(个人会付出比独自工作时小的努力)(Ringlemann,1913)。
在群体争论时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拉坦纳(Latane et al,1979)。
7.社会助长社会助长指的是:只要有他人在场便会影响表现的效应。
这种影响可以是两方面的:积极方面,增加或增进我们的绩效等。
消极方面,降低或抑制我们的绩效。
8.当试图完成简单,众所周知的任务时,有他人在场会促进我们的绩效,但当从事那些困难的,有挑战的任务时,有他人在场反而会抑制我们的绩效。
目前社会助长的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协力效应——个人单独工作,但有其他人与其一起做相同的工作。
社会心理学中的集体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集体行为研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集体行为,比如说抗议、游行等。
这些行为看似是由一个个个体的行动构成的,但事实上其中隐藏着许多有趣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本文将会探讨社会心理学中关于集体行为的研究。
一、集体行为的定义集体行为是指一群人在某个特定时刻,有目的的进行某种行动的现象,它反映的是人类的社会现象。
比如说一群人一起游行、示威、罢工等。
集体行为的目的不同,性质也不同。
有的是为了争取自身权益,有的是为了生存,有的是纯粹的娱乐活动,而有的则是通过集体行为来传递信仰和文化。
二、心理原理的解释在集体行为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心理原理,这些原理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1. 群体性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人们会受群体性思维影响并具备同化倾向。
因为集体行为的某些成员个体的心态会被更大的群体心态所影响,使它们服从群体和共同目标,使群体中所有的成员看到他们之间的更多的相似点,而纠缠于他们之间的差异点变得不再那么显著。
在集体行为中,人们不会以小众的个人经验和价值观点为基础,而是更多地遵循集体文化、价值和经验。
2. 社会诱发社会诱发一般指的是一个人模仿或影响另外一个人的行为,使他在行为上受到影响并采用上述行为。
这种诱导可以来自影响,它既可以使别人想效仿行为,也可以在行为上具有挑战性,使人们产生打破规则和常规的冲动。
在集体行为中,人们会根据其他人的行为来辅导自己的行为,因为以至于人类是社会动物,性质决定了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这种影响。
例如,当人们在示威或反抗时,参与者能够获得其他参与者的情绪支持,他们在其他人的举止中获得鼓励和支持,这将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决心和意志力。
3.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一个人接受群体中某些特定价值或人物的倾向。
成为这类群体的一员的成员,他们的行动和存在都是与所在的群体相匹配的。
四、群体性事件一般而言,群体性事件是集体行为的常见代表。
这类事件可能被激发或推动通过一些社会事件。
群体心理学:集体行为的解读
群体心理学:集体行为的解读群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群体行为、集体行为和群体心理现象的科学。
它探讨了群体中成员的心理机制、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群体决策的过程。
本文将重点解读集体行为,即群体中个体行为如何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
一、集体行为的定义与特点集体行为是指群体中的个体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共同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传染性:集体行为往往具有传染性,即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受到其他人的影响,逐渐产生相似的行为。
2.易变性:集体行为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可能因情境而异。
有时,集体行为可能表现为积极、建设性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有时则可能表现为消极、破坏性的力量,引发混乱和冲突。
二、群体压力与从众心理群体压力是指群体中成员对其他人的行为、观点和要求所感受到的一种压力。
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这种压力的影响,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观点,这种现象被称为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集体行为形成的重要心理机制之一,它促使个体在群体中保持一致,从而形成共同的行为模式。
三、群体动力与个体决策群体动力是指群体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集体行为形成的过程中,个体的决策往往会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群体动力研究了个体之间的互动如何影响集体决策的过程,以及这种过程如何受到个体心理和行为因素的影响。
四、社会认同理论与集体行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感是影响其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
当个体对某个群体产生认同感时,他们更有可能采取与该群体一致的行为。
集体行为往往源于个体的社会认同感和对群体的归属感,因此,加强社会认同感有助于促进集体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集体行为是一种由群体中个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共同行为模式。
它受到群体压力、从众心理、群体动力和个体决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集体行为,我们需要深入探究这些影响因素,并关注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鼓励个体积极参与群体活动,增强群体凝聚力;其次,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促进个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减少冲突和误解;最后,重视个体差异,尊重不同观点和立场,鼓励多元化的思考和决策。
心理学中的社会心理学集体行为和社会群体动力
心理学中的社会心理学集体行为和社会群体动力在心理学中,社会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领域,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其中,集体行为和社会群体动力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两个关键概念,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在群体中的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集体行为的定义和特点集体行为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的行为。
在集体行为中,个体的行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集体性。
集体行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1 共同目标:参与集体行为的个体通常有相同的目标或利益诉求,通过团结协作来实现目标。
1.2 集体行动:集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以协作的方式进行行动,共同努力达到共同的目标。
1.3 社会影响:集体行为常受到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群体内部动态的影响,个体的决策和行为受到他人的意见和行为的影响。
1.4 集体效应:集体行为常常产生一种叠加效应,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可能受到群体规模、群体认同和群体动力的影响。
二、社会群体动力的原理和机制社会群体动力是指群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力量和效应。
它包括群体合作、群体惯性、群体认同、群体归属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对社会群体的行为和动态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1 群体合作:群体合作是社会群体动力的基础,指的是群体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协作和努力。
群体合作可以通过共同工作、分工合作、信息分享等方式实现,促进群体的发展和进步。
2.2 群体惯性:群体惯性是指群体的行为和决策受到过去经验和惯例的影响,容易保持和重复已有的行为方式和决策方式。
群体惯性可以使群体行为呈现出稳定和连续性,但也可能使群体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和变化。
2.3 群体认同:群体认同是指群体成员对群体身份和价值观的认同和认可。
群体认同可以增强群体凝聚力,促进群体成员的团结和协作,但也可能导致群体对外界异质性的排斥和冲突。
2.4 群体归属:群体归属是指个体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群体归属可以增强个体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促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群体,但也可能导致个体在集体决策和行动中丧失自主性和独立性。
集体行为的特征包括
集体行为的特征包括
1、人数众多。
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
2、无组织性。
它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变化无常的,很少处于均衡状态。
3、自发性:参加集合行为的人都是自愿的,整个集合行为在人群聚集场合情绪相互感染,一哄而起。
4、狂热性:集合行为中的成员情绪缺乏理智,往往采取奔跑、呼叫等感情冲动的非常规方式。
5、短暂性: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聚散快,其目的主要是应付突发性事件。
6、行为者相互依赖。
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为,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7、目的不明确。
参加集体行为的人的目标和期望是比较模糊的,对周围情况不十分明确。
8、非结构性。
集体行为越出了社会组织结构和行为规范,不受其约束。
调动起集体行为的力量是集体激动的情绪和共同关心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中的集体行为与归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集体行为与归因理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而集体行为和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和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集体行为与归因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影响和应用。
一、集体行为的概念和特点集体行为是指在社会集体中的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行为表现。
它是群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通常表现为众人对特定目标或问题的共同参与和行动。
集体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 集体性:集体行为是由一群个体共同参与和影响产生的,表明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和联系。
2. 共同性:集体行为表现为集体中的个体朝着相同的目标或行为方向共同努力,呈现出一致性和团结性。
3. 受环境和社会因素影响:集体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社会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二、归因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用来解释人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原因或动机进行归因的理论。
它研究人们是如何解释和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并从中推导出对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主要的归因理论有内部/外部归因理论、稳定/不稳定归因理论和控制/无控制归因理论等。
1. 内部/外部归因理论:这一理论解释了人们是如何将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体内因(内部归因)或外部环境因素(外部归因)的。
内部归因将行为原因归结为个体的性格、能力、态度等内在因素;外部归因将行为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任务要求、其他人的行为等外部因素。
2. 稳定/不稳定归因理论:这一理论解释了人们是否将行为原因归因于稳定的因素还是暂时的因素。
稳定归因将行为看作是由固定的、长期存在的因素所导致的;不稳定归因将行为看作是由短暂的、临时的因素所导致的。
3. 控制/无控制归因理论:这一理论解释了人们是否将行为原因归因于受个体控制的因素还是不受个体控制的因素。
控制归因将行为原因归结为个体的自由意志、意图和选择;无控制归因将行为原因归因于缺乏个体的控制权力和选择能力。
三、集体行为与归因理论的关系集体行为和归因理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集体行为、社会运动等概念辨析
一、内涵集体行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
在现代社会中,在某种特殊场合下会发生一种无规则的、以当时的场景为基础的互动现象。
社会学家将这种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称为集体行为或集群行为。
广义地说,凡属社会互动过程中众多人的共同行为都是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是指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下,不受现有社会规范的控制,通常是无明确目的和行动计划的众多人的行为。
亦称大众行为。
这里研究的主要是狭义的集体行为。
社会运动:有组织的一群人,有意识且有计划的改变或重建社会秩序的集体行为,用意则在促进或抗拒社会变迁。
群体性事件: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二、主要表现形式集体行为:骚乱、商业恐慌、时髦、谣传等。
社会运动:反动运动,目的在维持既有社会价值与制度,并且防止变革,使其能持续运作。
它的目的是要让时间回归,其成员对于某些社会变迁带有怀疑与嫌恶眼光,不仅不愿前进,而且试图逆转目前的趋势。
改革运动,是指社会运动成员对於现有社会秩序是满意的,但他们也认为:局部的社会改革是必要的,尤其是社会的特定领域。
大多数的抗议事件或社会运动是属于改革运动,旨在改革社会的某一部分或项目,并非企图推翻整个现有体制。
革命运动,对现有社会秩序是极度不满的,其目的在推翻现有制度,并试图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蓝图来重组整个社会。
革命运动的产生多发生在政府长期压榨某一群体或用不合法程序歧视反对者所致。
革命通常是在一连串改革运动无法达成其目标而引起群众的不满与激愤,并且深信当权者无法满足其基本需要。
乌托邦运动,是指具有长远目标,以创造新社会型态取代既有社会制度的一种社会运动。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四、群众
• 社会学中比较公认的群众现象: • (一)传言 • 传言是对关于某个问题的未经确证的或不能确证的报道,通常以非正式的口头方式在人与人
之间传播。 • (二)恐慌和群众癔症 • 恐慌是人们在面对某种现实的或臆想的危险时,所做出的高度情绪化的、规避性的或自我保
护性的集体行为。群众癔症是人们面对现实或想象中的威胁时,由于心理过度紧张而集体性 地发生的不良身体反应。 • (三)时髦和热潮 • 时髦是指许多人突然竞相追求某种新奇事物或追随某种行为方式的集体行为,通常持续时间 比较短。另一种与时髦相似的群众行为现象是热潮。关于热潮与时髦的区别,通常的说法是, 它们都是热烈追求新奇事物和行为的集体行为,只不过热潮比时髦的持续时间更短,人们在 其中倾注的感情也更浓烈一些。 • (四)灾事行为
• 所谓 “循环反应”,是指这样一种社会互动过程:个体甲的行为作为一种刺激, 引起个体乙的模仿,而乙对甲的模仿,反过来又作为一种刺激进一步强化甲的反应。
三、特纳和克里安的即时规范理论
• 他们认为,即使在集体行为中,个体的行为仍然是理性的,是受规范约束的, 只不过这个规范不是平时的规范,而是他们根据现场情况即时创造的一个新规 范。正是个体对这个即时创造的新规范的遵从,保证了集体行为的一致性。处 于集体行为中的个体能够根据现场的情况即时创造新的规范,并予以服从,说 明个体是理性的。
第十六章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本章要点
●“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的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及常规而共同 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差的行为。集体行为包含聚众、群众和公众三种基本形态。 ● 对于什么是社会运动,在社会学中尚有争议。一般来说,它是指一种以集体认同和团结为基 础,以非制度性和超制度性手段为主要行动方式,而且组织性比较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追求某 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 ● 关于集体行为的形成有多种理论解释,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集体心智理论、循环反应理论、即 时规范理论、相对剥夺理论、值数累加理论、群众社会理论等。 ● 社会运动作为一种集体行动方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 对于社会运动的形成和演变,有集体行为论、资源动员论、框架建构论、政治过程论和马克 思主义等多种理论视角。每种理论视角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关切和分析框架。 ● 社会运动对社会发展具有广泛而复杂的影响。这些影响既包括社会方面的,也包括个体方面 的;既有程序和结构方面的,也有观念和文化方面的;既有运动内部的,也有运动外部的。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二、集体行为的特征
• • • • • 1、无结构性 2、感染性 3、狂热性 4、匿名性 5、失范性
球迷集体搜乱
1、无结构性
• 即参与集体行为的人们之间只存在某种松散的联 系,这一行为从开始至结束的全过程,没有明确 的组织、计划、目标和领导。 • 表现为: • (1)无组织。 • (2)无计划。 • (3)无目标。 • (4)无领导。
赖 特
刘易斯· 科塞(Lewis A. Coser)
• 刘易斯· 科塞(Lewis A. Coser)认为:“它是指 聚众者的活动,这些聚众者是由那些通过直接接 触彼此有行为影响的人构成的,不应包括那部分 不进行面对面接触而只是间接地通过电视、电影、 广告等动因彼此影响的人。集体行为有两个明显 特征:第一,它是在现场临时凑集起来的一群人, 这群人缺乏持久的结构,没有固定群体的那种可 预料性。第二,集体行为看上去常常是奇特的或 反常的”。
游 行 美 国 罢 工
• 经济性集体行为——是由经济利益受到 损害而引起的一种集体行为。主要的形 式有现金挤兑、股票抛售、抢购风潮、 哄抢农资物品、抬会(民间集资)、消极 怠工、罢工、罢市等。
抛售股票
西安龙湖房产的抢购风潮
• 社会性集体行为——是由某些社会热点、 重大事件引起的集体行为。主要形式有 时尚(fashions)、传闻、谣言(rumor)、 大众恐慌(crowds panics)、迷信活动等。
2008秋季时装 发布会 二观爷神车招揽 顾客
• 文化性集体行为——指由于文化活动没 有组织好而引起的大规模的群体性混乱 事件。主要的形式有歌迷、舞迷、球迷 哄闹,大型灯会、庙会等无序事件。
球 迷 起 哄
北 京 庙 会
• 自然性集体行为 ——指由不可抗拒的 突发性事件或突发性灾难引起的群体 的无序活动。如我国常见的由地震、 水灾、火灾、恶性交通事故等引发的 群众性的惊慌。
社会学集体行为解释
社会学集体行为解释社会学中的集体行为:定义、心理机制、演变及与社会结构和关系一、集体行为的定义集体行为是指在社会结构中,大量个体由于共同的情感、认知或目标,在特定条件下聚集在一起的行为现象。
这种行为可以是和平的,如集会和庆祝活动;也可以是冲突的,如抗议和社会运动。
二、集体行为与社会关系集体行为与社会关系紧密相连。
一方面,集体行为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它体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另一方面,集体行为也形塑和改变社会关系,通过集体行为,个体可以表达和实现自己的诉求,影响社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三、集体行为与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对集体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体系能够激发或抑制集体行为的产生。
例如,在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中,集体行为更可能被鼓励和支持;而在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中,集体行为可能会受到抑制。
四、集体行为的心理机制集体行为的心理机制包括群体动态、社会认同、模仿和感染等。
这些心理机制共同作用,使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产生集体的行为反应。
五、集体行为的动态分析集体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触发事件、动员资源、扩散效应和反馈机制等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集体行为的动力和影响都有所不同。
六、集体行为的规范与规则集体行为通常遵循一定的规范和规则。
这些规范和规则可以是正式的,如法律法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如社会习俗和道德观念。
它们在引导和约束集体行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七、集体行为与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对集体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社会结构决定了资源的分配和权利的分配,从而影响集体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另一方面,集体行为也形塑和改变社会结构,通过集体行为,社会成员能够表达自己的诉求,改变社会的权力分配和资源分配。
八、集体行为与冲突解决集体行为有时也会表现为冲突的形式。
冲突解决是集体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和平谈判、调解或仲裁等方式,冲突双方可以寻求解决分歧的方法,以实现双方的利益诉求。
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应用。
简述集体行为的特征
简述集体行为的特征集体行为是指一群人在共同的目标、利益或情感驱动下,以一定的形式和规模,对某一特定问题或事件进行协同行动的现象。
集体行为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明确集体行为的参与者通常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要求,这个目标或要求可以是政治、经济、社会或文化方面的。
例如,抗议政府某项政策、争取更高的福利待遇、反对不公正的社会现象、追求某种文化价值等等。
这个目标或要求通常是集体行为的发起和组织的基础,也是行动的驱动力。
二、规模庞大集体行为的参与者通常是一定数量的人群,规模通常比较庞大。
这个数量的大小通常与目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关,也与参与者的动员和组织能力有关。
例如,一些小规模的集体行为可能只有几十人参与,而一些大规模的集体行为可能会有数千、数万甚至数百万人参与。
三、组织严密集体行为通常需要一定的组织和领导,以便协调参与者的行动和保证行动的有效性。
这个组织和领导通常是由一些具有较高社会地位或影响力的人物或组织来担任。
例如,政治领袖、社会活动家、工会组织、学生会组织等等。
这些组织和领导通常会制定一些行动计划和策略,以便更好地实现集体行为的目标。
四、行动多样集体行为的行动形式通常是多样的,包括游行示威、罢工、抵制、静坐、自焚、暴动等等。
这些行动形式通常是根据不同的目标和情境来选择的,也与参与者的文化、社会背景和心理素质有关。
例如,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可能更倾向于采用和平示威、抵制等方式,而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可能更倾向于采用暴力手段。
五、情感共鸣集体行为的参与者通常会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通常是由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所引起的。
这种情感共鸣可以促使参与者更加团结和奋发,也可以使他们更加投入和牺牲。
例如,一些政治运动中的参与者通常会有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这种情感可以促使他们更加坚定地支持运动的目标。
综上所述,集体行为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其特征主要包括目标明确、规模庞大、组织严密、行动多样和情感共鸣等方面。
什么是集体行动?
什么是集体行动?集体行动是指多人在共同目标下进行的合作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人们需要互相合作完成某个任务或者应对某个问题的时候。
集体行动是人类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它不仅与个体的利益和行为有关,同时也关乎整个群体或社会的利益和规范。
那么,什么是集体行动呢?有哪些形式和特点?下面让我们来一起了解。
1. 集体行动的形式集体行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是群体示威。
当许多人对某种政治、社会以及经济问题感到担忧时,他们可能会组织起来,在公共场所进行示威抗议。
这种形式的集体行动通常是为了争取某种权利、追求某种正义或者揭露某种不公正现象。
另外,集体行动还包括集体谈判、集体罢工、集体游行、集体进攻等等形式。
这些都是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采用集体性行动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力量和诉求。
2. 集体行动的特点在所有形式的集体行动中,它们共同的一个特点就是某些作为一个整体的行动。
当人们在集体行动中时,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常常受到其他人的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另外,集体行为与个体行为有本质的区别。
集体行为通常是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需要进行协商、协调和合作,而这与个体行为通常是为了满足单个人的私人利益,更加自我中心。
此外,集体行动也具有互动性、动态性以及不确定性。
因为集体行动涉及到多个个体的决策和行动,所以行为和结果的出现是需要根据多重因素交互作用和演化而来。
3. 集体行动的成因集体行动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压力和社会暴力通常是促使人们进行集体行动的重要原因。
其次,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也是推动人们参与集体行动的动力。
最后,人们对政治制度、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标准的不满和不信任也会使人们选择进行集体行动以进行反抗。
总结:集体行动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和利益,也影响到整个群体和社会的利益和规范。
它的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示威、游行、罢工等等方式。
集体行动的特点集中体现了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本质区别。
同时,集体行动的成因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与集体行为
社会心理学与集体行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在众多的研究领域中,社会心理学对于理解集体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集体行为是指多个个体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同时性和协调性的一种行为,包括社会示威、群众性事件、庆祝活动等等。
通过对集体行为进行深入分析,社会心理学可以揭示个体行为和社会集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并改善社会行为。
1. 集体行为的成因与分类集体行为的成因主要包括了社会心理学中的领域,如个体心理学、社会认知、群体心理学、社会网络以及文化等等。
在具体分析集体行为时,可以根据其产生的背景和行为特征来进行分类。
比如,社会示威常常是为了表达对某些政治、经济问题的不满,具有一定的暴力倾向;而庆祝活动则是为了庆祝某个节日或者特别的日子,具有喜庆和和谐的特点。
2. 集体行为中的个体心理集体行为是由一群个体组成的行为,因此每个个体的心理状态都会影响到整体行为的结果。
在集体行为中,个体可能会感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这也能影响到其行为。
当个体的心理状态变得紧张时,他们可能会采取更激进的行为,容易表现出攻击性和暴力。
而当个体感受到一定的安全感和社会认同感时,他们的行为往往会更加积极和有序。
3. 群体心理与集体行为群体心理是指一个群体中共同存在的心理状态。
在集体行为中,群体心理往往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影响个体的行为。
例如,当一个群体中的个体共同感受到了一种情绪(比如,愤怒),那么这种情绪可能会在整个群体中蔓延开来,并促使群体采取更加激烈的行为。
同时,群体心理还可以让个体感受到一定的归属感和团体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集体行为中去。
4. 社会网络和集体行为社会网络是一种复杂的联系学,它涉及到不同的关系形式、联系方式和内容等等。
在集体行为中,社会网络也具有着一定的作用。
通过社会网络,个体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从而形成一种联动效应。
所以,当某一个个体采取了某种行为时,这个行为可能会通过社会网络在整个群体中得到扩散和影响,促使群体一起采取行动。
集体行为与社会心理学
集体行为与社会心理学集体行为是指一群人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共同行为模式。
这种行为模式涉及到群体中个体的态度、信念和行为的相互影响。
集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探究集体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和群体行为的现象。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集体行为进行论述,探讨其原因和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和引导集体行为。
一、集体行为的原因1. 社会认同: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对群体的价值观和规范进行认同,以获取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一定程度上,个体的意识和行为会受到群体意识和行为的影响。
2. 信息传递:集体行为也是信息的共享和传递过程,个体通过观察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和态度,获取有关社会现象的信息,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
特别是在不确定和危机情形下,个体更容易受到集体行为的影响。
3. 互惠与合作:人们有时候会参与集体行为,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互惠和合作机会。
例如,群体中的成员可以相互协作来完成一项任务,获得更好的结果。
二、集体行为的影响1. 集体智慧:集体行为可以促进集体智慧的发挥。
群体中不同成员可以提供各自独特的信息和观点,通过交流和协商,形成更理性和准确的决策。
2. 群体极化:在群体中,人们的意见和态度往往会更加极端化。
当群体中的成员都支持某一观点时,个体倾向于趋同于群体,使得群体的观点得到强化和加强。
3. 社会压力:集体行为有时也会给个体带来社会压力。
当个体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不同意见时,个体可能会遭受排斥和孤立,从而造成心理和情绪上的负担。
三、应对和引导集体行为1. 促进社会认同:鼓励积极的社会认同,强调群体中的共同价值观和目标,减少集体行为中的冲突和摩擦。
2. 提供正确的信息:在集体行为中传递准确和权威的信息,避免不明真相的传言和谣言的影响,引导个体做出理性的决策。
3. 强调多样性和合作:鼓励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多样性与合作,尊重不同观点和意见,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和取得共赢的局面。
结论集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研究集体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可以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
集体行为的特征包括
集体行为的特征包括
集体行为是指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下,不受现有社会规范的控制,通常是无明确目的和行动计划的众多人的行为。
社会中一部分人对某种一般的影响或刺激所作出的行为反应。
这种行为反应的类型相互联系,颇为类似,但却比较松散无序。
[1]
集体行为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R.E.Park)提出的。
他认为集体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人们在参与集体行为时通常表示出对某种行为有一个共同的态度,并表现出类似的行动,这种共同的态度和类似的行动是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彼此情绪的感染而形成的。
此后,集体行为便成为社会学的一个专门术语。
集体行为的特征包括( )
A.偶然性
B.群众性
C.自发性
D.非组织化
E.非制度化
答案:BCDE
集体行为不同于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是指在有多人参与的社会互动中,人们的行为由个人行为转变为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产生的事件往往是反复出现的常规事件,各种社会管理机构和制度主要是针对这类常规事件而设立的。
而集体行为的产生是由非常规事件导致的。
因此,集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集体行为第一节集体行为的性质与条件一、集体行为的性质要探讨集体行为的性质,我们可以从了解集体行为的含义和特征入手。
1、含义集体行为(collectivebehavior),又译为集群行为。
顾名思义,集体行为是由某一集体共同表现出来的行为。
2、特征集群性、自发性、暂时性、非组织性和反常性。
3、性质在了解了集体行为的含义和特征后,我们就可以较明确地认识集体行为的性质。
从集体行为的含义和特征来看,我们不难理解,集体行为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的结果。
人们在临时组成的集合体中,受某一因素的刺激,情绪上相互感染、影响而自发地产生了类似的共同行为。
这些行为具有集群性、自发性、暂时性、非组织性和反常性等特征。
二、集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条件1.集体行为产生的原因(1)感染理论:感染理论强调集体行为的产生,尤其是行动群体的行为,是一种群体情绪“感染”的结果,换句话说,人群中,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具有感染性。
(2)会聚理论:强调只有具有相同性质行为的人们才会首先聚集起来,组成人群,彼此间相互影响,互相刺激,从而产生集体行为。
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这些“会聚”起来的个体或成员的一致性特征决定了群体的性质。
(3)紧急规范理论:与前述两种理论强调集体行为参与者的共同性不同,紧急规范理论认为参与集体行为的个体在动机、态度和行动上都有很大差异性。
这一理论认为,在集体行为中虽然没有群体规范,但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成员之间会通过互动产生一种“紧急规范”。
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就会对在场者形成规范压力,迫使他们去仿效和遵循,从而产生集体行为。
(4)对弈理论:对弈理论强调了集体行为中的理性和逻辑因素,假设每个成员都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理性选择。
对个体来说,集体行为给成员提供了一种以较低代价换取报酬的机会,成员可以不受惩罚或以很低的代价获得较高的报酬。
(5)控制转让理论:与对弈理论一样,控制转让理论也强调了集体行为中的理性因素。
在集体行为中,行动者对自身行动的控制转让给他人也是一种理性的行为。
当他们考虑到保持自主地位所付出的代价超过所获得的利益时,就可能将自我控制权转让给他人。
2.集体行为产生的条件第一,环境条件。
它是集体行为产生的背景,一般包括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两类。
第二,结构性紧张。
这是指任何使人感到紧张和压力的社会条件。
第三,概念化信念。
这是指人们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
第四,催发因素。
这是集体行为产生的“导火线”。
当已经具备了以上几种条件时,往往只需要一个小事端即可催发集体行为的突然爆发。
第五,行动动员。
在以上各项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如果人群仍是完全涣散的,那么集体行为也是很难发生的。
此刻,需要有人传递信息,唤起大众的普遍情绪,使其形成一个初级的甚至是松散的组织,这人往往充当领袖人物,鼓励他人采取行动,集体行为由此产生。
第六,社会控制机制。
即使上述条件均已具备,集体行为最终能否发生还要取决于社会控制的成功或失败。
第二节集体行为的一般类型一、人群行为1、偶合人群。
这是一种结构最松散的人群,是由个体临时聚集而成的。
2、常规人群。
这是一种较有组织、有一定结构的人群。
常规人群中成员通常都要遵循某种既定的社会规范和常规。
3、表意人群。
这是指通过某种特殊事件或活动唤起人们的共同情绪并创造条件以表达和宣泄这种情绪,使成员感到满足的人群。
4、行动人群。
这是指在紧急情况或激动情绪的影响下采取过激的一致性行动的人群。
二、大众行为1.恐慌恐慌是指人群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在恐惧状态下做出的不协调的违反常规的和非理性的集体行为。
2.谣言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通过非正式渠道传播出来的不确切或不真实的信息。
3.流行时尚在现代社会,流行是一种常见的大众行为。
它是指某一时期内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这段时间内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广为崇尚的一种生活模式。
第三节社会运动一、社会运动的界定社会运动也称为“群众运动”,它是由众多的成员卷入或参与、采用非制度化的方式来改变现状的一种特殊的集体行为。
比起一般的集体行为,社会运动表现出行动的规模更大,持续的时间较长,也更具有组织性的特点。
二、社会运动的特征和类型1.社会运动的特征从本质上讲,社会运动是一种特殊的集体行为。
尽管社会运动在某些方面具有集体行为的特征,但是它与集体行为的区别还是明显的。
第一,社会运动往往具有全新的观点和目标,社会运动都是为了达到之前社会所没有的某一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就意味着它的观点与以往传统的要求是迥异的。
1.社会运动的特征第二,参与社会运动的成员一般具有某种相同的信念或一致的意识形态,是这种信念和意识形态支持和鼓舞着参加者的精神,帮助他们在运动遭到原有社会秩序的抵抗时仍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忠诚。
第三,社会运动的参与者一般都具有强烈的信奉行动主义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们坚信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就必须采取实际行动。
第四,社会运动具有坚强的组织结构,但往往缺乏一个中心控制组织,由于社会运动波及的范围往往非常广泛,有的甚至跨越国界或时代,所以中心控制组织的产生是不易的,当然这种说法并非绝对的,规模较小的社会运动一般都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心控制组织。
2.社会运动的一般类型几乎所有的社会运动都有一套坚定的意识形态和极力信奉的信念或信条,根据不同信念对运动目的的解释以及运动的性质和激烈程度,可以把社会运动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革命运动革命就是要彻底地改变既有的政治权力格局,打破现有的社会权力结构,并以全新的社会制度取而代之。
革命运动就是指那些对原有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极为不满,并力图按照自己理想中的蓝图重新组织整个社会的运动。
(2)改革运动改革运动并不是要根本改变现存的社会权力结构,它们是要在现存社会格局下做出局部的变革,以维持着当前社会朝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
这是一种相对民主和开放的运动,一般采取的是非暴力的手段。
(3)抵抗运动抵抗运动又被称作抗拒取向的运动,它是针对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社会变迁而作出反应的运动,抵抗运动就是要阻止社会变革或扭转已经发生的社会变革。
(4)表意运动与变革、改革和抵抗运动不同,表意运动不是试图去改变社会的权力结构或重建社会秩序,而是注重对组成社会的个体内心的改造,提供一种思想改造,满足其情感需求甚至向个体传输一种新的意识形态,重塑个体的个性。
三、社会运动理论1.宏观视角宏观视角的社会运动理论主要关注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社会层面各因素对社会运动产生及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1)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斯梅尔塞将自己的社会运动理论称为加值理论,他认为社会运动是由多种社会因素共同决定的。
(1)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斯梅尔塞认为,所有的集体行为、社会运动和革命的产生,都是由以下六个因素共同决定的:有利于社会运动产生的结构性诱因(structuralconduciveness),由社会结构衍生出来的压力、剥夺感或压迫感(structuralstrain),一般化信念(generalizedbeliefs)的产生,触发社会运动的因素或事件(precipitationfactors),有效的运动动员(mobilizationforaction),社会控制能力(operationofsocialcontrol)的下降。
(2)康豪瑟的大众社会理论康豪瑟(WilliamKornhause)的大众社会理论着重从社会组织结构视角,探讨社会中层组织或公民社会在社会运动和革命中的作用。
所谓的大众社会,即由传统社会中的整合性团体,变成心理与他人隔阂、人际交往非人格性、不受社会规范的约束等特性极强,且同构性极高的一群人的集合体的现代工业化社会。
这种社会让个人失去归属感,产生焦虑和疏离,以至于每个人都陷入社会孤立状态,易于投入社会运动。
(3)国家理论以国家为中心视角研究社会运动和革命的理论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斯考契波(Skocpol,1979)的革命理论。
斯考契波和她的学生古德文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关于国家性质和革命可能性的一般理论。
其理论的核心是衡量国家的三个维度:国家的官僚化程度、对不同政治势力的吸纳能力以及对社会的渗透力。
如果一个国家的官僚化程度、对不同政治势力的吸纳能力和对社会的渗透力都很高,这个国家发生革命的可能性就很小。
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官僚化程度、对不同政治势力的吸纳能力和对社会的渗透力都很低,那么这个国家就最有可能发生革命。
国家理论主要考察的是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4)变迁、结构和话语赵鼎新将影响和决定社会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宏观结构条件概括为变迁、结构和话语三个因素,并指出了这三个因素仅仅是我们研究社会运动时所采用的分析问题的切入点,而不是具有普遍性的理论。
任何集体行为,特别是社会运动或革命,其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三个因素。
2.中微观视角中微观视角的社会运动理论主要从组成社会的各组织或成员的心理、情感和思想意识等个体层面寻找社会运动的发生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1)勒邦的心智归一法则其主要观点是:人们作为单一的个体时虽然各有差异,但一般都是理性的、有文化和负责任的。
可一旦聚集在一起,尤其是随着集群规模的逐渐增大,他们之间就会相互影响和感染,最后导致原本互不相同的个体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逐渐趋于一致。
(2)格尔的相对剥夺感理论他认为社会中的个体都具有某种价值期望(valueexpectation),而社会具备各种价值能力(valuecapacity)。
社会变迁常常导致社会的价值能力小于人们的价值期望,使人们产生相对剥夺感。
而导致个人参与社会运动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对“相对剥夺感”的回应。
相对剥夺感越强烈,人们造反的可能性也越大,形成的社会运动或革命的破坏性也越强。
(3)资源动员理论资源动员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是麦卡锡和左尔德。
在资源动员理论的分析框架下,社会运动的领袖人物往往掌握着许多重要资源,他们也善于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活动资金,保护和增强成员们的忠诚并努力增加成员人数,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积极争取有利于运动的各项资源。
资源的动员是这一理论范式的核心问题。
(4)政治过程理论传统理论一般都把社会运动看作是病态的社会行为,政治过程理论则创新性地将社会运动界定成一种社会政治现象。
其代表性人物有梯利、麦克亚当和艾辛杰等。
政治过程理论吸收了资源动员理论中的合理成分,也强调了社会组织动员资源对社会运动的重要作用。
除了强调社会组织动员资源的作用外,政治过程理论还引入了政治机会和社会运动的意识形态及话语这两个因素对社会运动的影响作用。
四、新社会运动与全球性社会运动1.新社会运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掀起了社会运动的浪潮,女权运动、环境运动、人权运动、同性恋运动等各种社会运动风起云涌。
新社会运动理论家认为这些社会运动是根本不同于以往工人运动的、一种全新的社会运动,这些“新社会运动”是二战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