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2.2《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精品教案第一讲: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解教案方案(设计)课题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解课型新课授课教师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章节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讲修)Ⅰ学生情况(分析)在初中化学(第十章)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对溶液导电原因有一定得了解。
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结合这些固体在水溶液中能导电这两个特点,就可以很顺利的引出电解质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刚刚学过物质的分类这一节课,对分类的方法有了一定得了解,这样子就能够更为清楚得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分类,同时可以认识物质除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外,还有其他类型,使电解质之概念了解更为完整,进而对之后电解的知识能够比较容易得接受。
学生能够归纳收集自己通过相关途径积累的知识,结合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评价,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提出疑问,进行交流、讨论、辩论,初步具备化学知识积累研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处理)本节内容节选自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介绍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以前,需要介绍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解质的电力方程式。
因此,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本节课介绍前者。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实验。
再次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氢氧化钠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地引出电解质概念。
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氯化氢、硫酸、硝酸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
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电解质的概念;难点是:电解质的概念,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2、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析方法。
新教材高中化学 2.2 离子反应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2.2 离子反应1、理解溶液中电解质之间的反应其实质是离子反应2、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理解离子方程式实际可以代表一类反应1、能正确的将化学方程式改为离子方程式;2、能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初中学习的常见可溶盐有,常见的沉淀有。
将氯化钾和硝酸钠的固体分别溶于水,得到两者的溶液,再将两个溶液混合,最后将混合后的溶液蒸干,我们将得到什么固体呢?结果:原因(学习后填写):实验1-3:向盛有2mL Na2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mL BaCl2溶液,观察现象并进行分析。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填写下表。
分析现象Na2SO4和BaCl2的电离方程式混合前两溶液中的离子混合后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实际上发生过程为。
1、离子反应的概念:2、离子方程式: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以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的反应为例)(1)写出化学方程式:;(2)将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其余物质仍以化学式表示:;电解质的拆分是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关键,在拆分时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①。
②。
③。
(3)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并将方程式化成最简:(4)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练习】根据上面的书写步骤,请同学们交流讨论填写下表:通过上述的改写过程,需要同学们在书写离子方程式的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1)可能出现某一侧所有物质均不能拆分的情况,例如③中所有生成物均不能拆分。
(2)一定要将方程式的系数化到最简,例如⑤⑧⑨。
【练习】将下面的化学方程式改为离子方程式:(1)SO2 + Cl2 + 2H2O = H2SO4 + 2HCl(2)3Cu + 8HNO3 = 3Cu(NO3)2+ 2NO↑ + 4H2O上面两个方程式说明,离子反应还要注意的有:(1)同一侧的相同离子要合并,例如反应(1)中的H+。
(2)删去方程式两边的相同离子的时候,可能出现两边系数不同,只能删去一部分的情况,例如反应(2)中的NO3-。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2节《离子反应》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2节《离子反应》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2节《离子反应》。
第一章主要讲述物质及其变化。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1亿种。
对于这么多的物质和更为丰富的化学变化, 人们是怎样认识和研究的呢?分类是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通过分类, 可以将纷繁复杂的物质分成不同的类别, 还可以从离子、电子等微观视角揭示化学反应的规律。
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 可以解释和预测物质的性质, 设计物质间的转化途径。
通过第一章学习, 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本章共有三节, 本课是第二节, 主要讲述离子反应, 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 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 【内容要求】“2.3 电离与离子反应: 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由此标准可以看出, 本课学习主题属于“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
二、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内容, 本节为概念形成课, 属于化学理论性知识, 是中学化学课程中有关离子最基础的学习内容, 是后续学习必备的基础。
同时, 承接了上节课物质分类思想, 对化合物进行再分类, 并为后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承前启后。
本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以问题导入, 共有“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反应”两部分内容。
具体来说, 先介绍了电解质的概念;继而分析了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性质及原因, 然后引出离子、电离概念及电解质电离方程式。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 2.2《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新编精品】人教化学必修一2.2《离子反应》教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⑵知道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⑶通过电解质的电离掌握酸、碱、盐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⑵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硫酸铜和氯化钡溶液是否发生反应,从几组探究实验中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出发,探寻反应本源;⑶通过交流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的导电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形成问题的意识,养成探究的良好习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化学实验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⑵通过实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态度;⑶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学法指导】⑴“指导学生有序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描述实验现象。
⑵“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概括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将感性材料转化为理性认识,得到正确结论。
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发表独立见解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钻研教材,尝试攻克难点,培养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2-2 离子反应(第1课时)【温故知新】1.(自学、讨论))什么是酸?什么是碱?什么是盐?它们在组成上各有什么特点?2.(自学、讨论)NaCl溶液为什么能导电?什么是电离?【课堂研讨】1.(自学、思考)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练一练】⑴下列哪些物质能导电?铁能氯化钠晶体不能盐酸能铜能氯化钠溶液能稀硫酸能锌能硝酸钾晶体不能烧碱固体不能铝能硝酸钾溶液能烧碱溶液能金能葡萄糖溶液不能硫酸钡不能结论与原因:①金属单质能 (填能、不能)导电,原因:金属单质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②氯化钠固体及酒精不能 (填能、不能)导电,原因:无自由移动的电子或离子;③表格中的氯化钠晶体、硝酸钾晶体、烧碱固体、硫酸钡有什么方法能使其导电?为什么?前三者配制成溶液或在熔融状态下,硫酸钡在熔融状态下。
高中高一化学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离子反应 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
2.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
3.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电解质概念。
2.模型认知:通过推理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条件,建立书写电离方程式的认知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从宏观和微观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理。
2.通过推理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条件,建立书写电离方程式的认知模型。
难点:通过推理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条件,建立书写电离方程式的认知模型。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实验验证法,讨论法、讲述法第一课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联系生活,思考问题】1.湿手更易触电,原因是什么?【实验探究】课本p13实验1-2大家都知道金属和石墨都能导电,那么化合物能否导电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实验装置烧杯内溶液实验现象结论干燥的KNO3固体灯泡不亮纯酸、碱、盐的固体不导电,酸、碱、盐的溶液能够导电,有机物溶液不导电。
(想一想;为什么?)干燥的NaCl固体灯泡不亮蒸馏水灯泡不亮NaCl溶液灯泡发亮KNO3溶液灯泡发亮熔融的NaCl固体灯泡发亮【合作探究】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概念电解质:在或能够导电的,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或都,如蔗糖、。
酒精等。
3.概念辨析:(1)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如金属铜能够导电,稀硫酸能够导电,但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如NaCl固体,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Cu。
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如Cl2。
(3)电解质不是指水溶液,而是指化合物本身。
如食盐水能导电,电解质是NaCl而不是食盐水。
【思考与讨论】1.像AgCl、CaCO3 这些难溶盐,它们几乎不溶于水,它们是电解质吗?2.像SO2、SO3、CO2、NH3等,溶于水能导电,它们是否是电解质?3.下列物质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哪些能导电?⑴金属铜⑵固态NaCl ⑶O2 ⑷H2SO4 ⑸碳棒⑹酒精水溶液⑺KOH水溶液⑻熔融状态的KNO3 ⑼葡萄糖⑽CO2 ⑾BaSO4⑿稀H2SO4【讨论与归纳】2.电解质的判断1)从物质分类角度: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都属于化合物。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西安市第七十一中学朱庆文一、教材分析离子反应是高一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两部分。
本节课完成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电解质、非电解质、酸、碱、盐、电离等概念;物质的导电性;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等内容。
《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同时离子反应又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
在中学化学中,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所以学好本节课,必将为离子反应、化学必修课程、乃至整个高中阶段化学的学习起到奠定性的作用。
学习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学生能够体会到它也是化合物的另一种重要分类方法。
学好这一对概念对《选修4》弱电解质电离的学习将奠定重要的知识基础。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判断;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前提是电解质的电离,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为本节课另一个的重点。
由于学生对物质结构知识的欠缺,对于哪些物质中含有离子,哪些物质能电离出离子都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对一些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为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内容可按以下逻辑顺序设计教学:实验探究一些化合物水溶液的导电性,从而使学生体会不同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行为表现是不同的;探究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导电性不同的本质,引出电离的概念;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或在熔融状态下)中能否电离(即能否导电),人们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根据电解质电离出离子的共性,建立酸碱盐的概念。
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设计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把学生引入到积极的探究过程中去,引导学生能够体会到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到人类知识是如何建构的,从而对知识的本质有清楚地认识和体会。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精选多篇)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高中化学《离子反应》教案33 新人教版必修1第二节离子反应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2、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2、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电解质的概念【教学难点】探究碱与盐的定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经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通过观察与思考,我们可以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一、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推进新课〗老师提问:“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学生思考、讨论。
〖小结〗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金属导电是因为自由移动的电子,而电解质溶液导电则是因为自由移动的离子。
而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就叫做电离。
〖板书〗1、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例题剖析〗【例题一】下列物质哪些属于电解质?①nacl②naoh③h2so4④h2o⑤盐酸溶液⑥小苏打⑦fe⑧ca(oh)2〖学生回答〗略〖教师精讲〗电解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判断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定义来分析,作出正确的结论。
首先,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所以⑦错误;电解质也不是混合物,所以⑤也是错误的,小苏打是俗名,是纯净物,小苏打(nahco3)是电解质,因此,最后的正确答案为:①②③④⑥⑧。
〖小结〗我们接触的物质中,哪些属于电解质?〖结论〗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板书〗2、类型:酸、碱、盐和水〖推进新课〗我们还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
人教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参考教案
⼈教新课标⾼中化学必修⼀第2节离⼦反应第1课时参考教案离⼦反应第1课时◆教学⽬标1.能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度对物质进⾏分类,理解电解质、⾮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常见的电解质。
2.通过分析、推理等⽅法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条件,建⽴书写电离⽅程式的认知模型,加深对酸、碱、盐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电解质的概念,电离⽅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电解质和⾮电解质的判断。
◆教学过程⼀、导⼊新课《⽤电安全规范》中要求:不要⽤湿⼿去接触电源开关、插座或其他电器设备。
这是为什么呢?⼆、讲授新课(⼀)物质的导电性试验【复习提问】纯净的蒸馏⽔导电吗?【学⽣】不导电。
【实验演⽰】NaCl固体导电吗?探究结论:不导电。
【实验演⽰】NaCl溶液导电吗?探究结论:导电。
(将蒸馏⽔加⼊装有NaCl固体的烧杯中,得到NaCl溶液,灯泡发光,说明NaCl溶液能导电)【提问】KNO3固体导电吗?【学⽣】类⽐NaCl固体,不导电。
【提问】熔融态KNO3导电吗?【学⽣】导电。
【总结】【投影】氯化钠在⽔中的溶解和电离的⽰意图【讲述】在NaCl固体中含有带正电荷的Na+和带负电荷的Cl-,由于带相反电荷的离⼦间的相互作⽤,Na+和Cl-按⼀定规则紧密地排列着。
这些离⼦不能⾃由移动,因⽽氯化钠的固体不能导电。
当NaCl溶于⽔时,⽔分⼦的作⽤减弱了Na+和Cl-之间的相互作⽤,使NaCl固体离解成能够⾃由移动的Na+和Cl-,因⽽NaCl溶液能够导电。
【知识迁移】同理,同学们再来解释⼀下熔融态KNO3导电的原因。
【回答】KNO3在熔融态产⽣了可以⾃由移动的离⼦。
(⼆)相关概念【板书】⼀、电解质和⾮电解质1.概念(1)电解质: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2)⾮电解质:在⽔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2.常见物质类别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铜、⽯墨均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B.氨、⼆氧化碳的⽔溶液都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C.液态氯化氢、固体氯化钠都不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D.蔗糖、酒精在⽔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答案D【分析】判断物质是否为电解质,⼀看物质类别必须是化合物(酸、碱、盐、⽔等),选项A 不正确;⼆看溶于⽔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选项C不正确,选项D正确;三看溶于⽔时若与⽔反应,其溶液导电可能是⾮电解质,选项B不正确。
新教材高中化学 2.2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2.2 离子反应本课时的内容是第二节《离子反应》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电解质的基本概念,能够判断典型的电解质(酸、碱、盐),能够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盐的电离方程式,也能够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明确电解质在溶液中以离子状态存在。
而离子反应是整个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之一,本课时的内容主要是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并能够准确地书写离子方程式,为必修课程后续章节以及选修中有关“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学习打好根基。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理解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并能够从微观上明确复分解反应的本质就是溶液中离子之间的反应。
通过实验探究与理论思考建立离子观,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化学现象,进一步发展宏观现象与微观变化之间的联系。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基本模型,能够利用该模型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分析推理等一系列科学研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在离子反应的研究中体现的科学方法。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的将化学反应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
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酸碱盐的反应,复习初中盐的溶解性表,预习本课内容;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实验用具。
【引入】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理解了将所有的化合物分为两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下面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将氯化钾和硝酸钠的固体分别溶于水,得到两者的溶液,再将两个溶液混合,最后将混合后的溶液蒸干,我们将得到什么固体呢?【讲解】通过初中的学习,同学们可以理解氯化钾与硝酸钠是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的,那么将上面的混合溶液蒸干不就应该得到氯化钾和硝酸钠的固体吗?但是实际实验的结果是得到氯化钠、氯化钾、硝酸钠、硝酸钾四种盐的混合固体(具体物质的多少由溶解度决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实验结果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来,我们来开始这节课的学习。
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必修一《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1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增城市中新中学戴剑湘一、教材分析:本节知识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部分,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
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好这一节内容,不仅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的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学习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以及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法分析:由于高一学生还没学习化学键的概念,也不具备晶体、极性分子等相关知识。
在初中,学生对导电实验的认知只是感性认识,如何从微观上理解导电的本质,大多数学生会感到比较困难,故必须借助电脑视频这一媒体尽快使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
故本课时对电离概念的建立是以熔融氯化钠和氯化钠溶液如何导电这一事实为载体,再加以蔗糖溶液不导电这一事实加以对比,深化电离的概念。
至于电解质概念的形成,是在彻底认识和理解电离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而得出的。
三、学法分析:学生自主探讨问题,并采用小组合作形式。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并知道离子在溶液中是以水合离子的形式存在。
2、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会书写常见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3、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
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电解质导电性的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活动。
2、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索物质变化的奥秘,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2.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增强对化学生活的热情。
五、教学重点1、电离概念、电解质概念的形成。
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六、教学难点电离概念、电解质概念的形成七、教学过程。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章第2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第二节离子反应整体设计从容说课一、教学分析在介绍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以前,需要介绍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因此,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地引出电解质的概念。
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
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通过上面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教科书通过对[实验21]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SO与Ba2+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
然后,通过四组酸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实质是 24的书写,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
最后通过[实验22]总结出溶液中离子互换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节没有介绍非电解质和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则侧重于对概念和发生条件的认识。
本节内容主要特点是重视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以及对初中学过的中和反应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建议1.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是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关键。
教学时,在让学生了解电解质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讨论酸、碱、盐的电离情况,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2.做好演示实验,把实验和学生讨论密切结合起来。
本节实验是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反应本质的最好途径。
例如,通过[实验21]、[实验22]进行讨论,可顺利导出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互换反应的发生条件,并对离子方程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高中化学高中必修一教案:《离子反应》
高中化学高中必修一教案:《离子反应》(1)离子化合物一般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而共价化合物只能在水溶液中导电,熔化时(即液体)不导电,据此熔化状态下是否导电可以区别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2)溶液的导电能力决定于溶液中离子的总浓度和所带的电荷数,而与溶液中离子总数不一定成正比,与电解质的强弱也不一定成正比。
导电性强的溶液不一定是强电解质溶液;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强于弱电解质。
四离子反应(1)概念: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
(2)本质: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少(3)离子方程式A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求按“写——拆——删——查”四步进行,但我们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需要用上述步骤书写,而是要抓住离子反应的实质,直接书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如Na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①首先分析溶液中的离子有Na+、SO4(2-)、Ba2+、Cl-;②然后分析哪些离子相互结合,SO4(2-)与Ba2+反应生成BaSO4;最后根据离子的个数比配平方程式。
然后试着书写出[1]氢氧化钠和稀盐酸[2]氢氧化钾和稀硝酸[3]氢氧化钡和稀硫酸不仅表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还可以表示某一类方程式课后练习.写出下列典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1)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苏打与乙酸溶液混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氧化镁溶于稀硫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案)
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2.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体验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
【重点难点】电解质、电离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1.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
2.每组学生分配一套溶液导电装置,一组试剂和药品。
【教材分析】本节课着重介绍教材上“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解电解质的电离,是本节的关键。
【设计意图】高一新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化学基础差别较大,而本节的概念又比较抽象,所以本节教学设计中的起点比较低,适当增加了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要学生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来,亲历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这也是本节教学设计的目的。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及分享等。
【教学过程】【教学后记】1.教学中多次采用分类的方法,既复习了上节课内容,又不断向学生灌输学习化学的方法。
2.电解质概念虽然抽象,但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得结论就显得很自然,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教师不是告诉学生概念,而是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负责使其准确而科学。
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根据课标,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穿旧鞋走老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不必现在向学生讲。
4.学生对电离方程式书写掌握很好,课后调查结果表明:初中化学教师未执行新课标要求,仍然按旧教材讲授,已经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作了介绍。
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2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的反应现象,认识离子反应的本质。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会书写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正误判断。
4.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5.掌握一些常见离子能否共存的判断方法。
高中化学 2.2《离子反应》(共2课时)教学案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水中能发生电离;2.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教学难点】:电离、电解质等概念的建立【教材分析】:本节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部分“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解电解质的电离,是本节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引出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但找出电解质溶液中真正是哪些离子参加了反应,仍是需要突破的难点。
【设计意图】:高一新生的化学基础差别较大,而本节的概念又比较抽象,所以本节教学设计中的起点比较低,适当增加了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要学生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来,亲历学习探究的过程,这也是本节教学设计的目的。
【教学方法】:结合实验进行教学【教具】:多媒体电脑投影设备、必须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本节在实验室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教学后记】: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分为紧密联系、层次递进的四个模块来进行:物质间的反应是怎样实现的?→2.物质在水中的反应→3.物质的电离→4.电解质。
概念虽然抽象,但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中得到结论就显得很自然,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教师不是告诉学生概念,而是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思考]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呢?[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
[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离子反应教案
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
在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时,将曾经的“注重以化学知识获得为核心”这一教学思路,修改为“以学生认识素养发展为核心”这样的教学,注重化学知识认知功能的实现。
关注认识发展的教学也注重对具体性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但最终目的是把具体知识作为载体和工具,来帮助学生化学认识的建构和形成。
在这一思路下,除了关注“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具体知识的落实,还要同样关注“离子反应”这一内容对于学生从微粒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更加本质的认识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初步建立起研究水溶液系统的思路方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化学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内容。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节课将承担的主要教学功能之一即是对学生“分类观”的完善以及“微粒观”(“离子观”)的建构。
学生情况分析:一方面,学生刚刚经过中考复习,对于常见酸、碱、盐溶液间的复分解反应非常熟悉,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另一方面,通过课前测查发现,“原子”、“离子”、“分子”等概念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仅仅是一个名词,学生们还没有意识可以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认识物质间的反应,因此,“微粒观”的建构将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之一。
离子反应教案汇总
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
在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时,将曾经的“注重以化学知识获得为核心”这一教学思路,修改为“以学生认识素养发展为核心”这样的教学,注重化学知识认知功能的实现。
关注认识发展的教学也注重对具体性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但最终目的是把具体知识作为载体和工具,来帮助学生化学认识的建构和形成。
在这一思路下,除了关注“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具体知识的落实,还要同样关注“离子反应”这一内容对于学生从微粒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更加本质的认识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初步建立起研究水溶液系统的思路方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化学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内容。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节课将承担的主要教学功能之一即是对学生“分类观”的完善以及“微粒观”(“离子观”)的建构。
学生情况分析:一方面,学生刚刚经过中考复习,对于常见酸、碱、盐溶液间的复分解反应非常熟悉,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另一方面,通过课前测查发现,“原子”、“离子”、“分子”等概念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仅仅是一个名词,学生们还没有意识可以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认识物质间的反应,因此,“微粒观”的建构将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之一。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_离子方程式》说课稿1_新人教版必修1
化学说课稿:《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一、教材分析《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属于高一课本第三章第五节,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
第一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第二课时讲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
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
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
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第三册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本课时的教学目的:知识方面:1、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思想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
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想在学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二、教法方面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
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
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
由于上节课已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
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
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正确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
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编精品】人教化学必修一2.2《离子反应》教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⑵知道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⑶通过电解质的电离掌握酸、碱、盐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⑵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硫酸铜和氯化钡溶液是否发生反应,从几组探究实验中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出发,探寻反应本源;⑶通过交流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的导电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形成问题的意识,养成探究的良好习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化学实验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⑵通过实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态度;⑶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学法指导】⑴“指导学生有序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描述实验现象。
⑵“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概括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将感性材料转化为理性认识,得到正确结论。
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发表独立见解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钻研教材,尝试攻克难点,培养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2-2 离子反应(第1课时)【温故知新】1.(自学、讨论))什么是酸?什么是碱?什么是盐?它们在组成上各有什么特点?2.(自学、讨论)NaCl溶液为什么能导电?什么是电离?【课堂研讨】1.(自学、思考)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练一练】⑴下列哪些物质能导电?铁能氯化钠晶体不能盐酸能铜能氯化钠溶液能稀硫酸能锌能硝酸钾晶体不能烧碱固体不能铝能硝酸钾溶液能烧碱溶液能金能葡萄糖溶液不能硫酸钡不能结论与原因:①金属单质能 (填能、不能)导电,原因:金属单质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②氯化钠固体及酒精不能 (填能、不能)导电,原因:无自由移动的电子或离子;③表格中的氯化钠晶体、硝酸钾晶体、烧碱固体、硫酸钡有什么方法能使其导电?为什么?前三者配制成溶液或在熔融状态下,硫酸钡在熔融状态下。
④葡萄糖固体熔化后能导电吗?为什么?不能,无自由移动的电子或离子⑵下列物质哪些是电解质?哪些能导电?①碳酸钠溶液②固态NaCl ③CO2④H2SO4⑤碳棒⑥酒精⑦KOH晶体⑧熔融状态的K2CO3⑨葡萄糖⑩氨气能导电的物质有:①⑧;电解质有:②④⑦⑧;非电解质有:③⑥⑨⑩。
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C;A.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B.固体氯化钠不导电,但氯化钠是电解质C.氯化氢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D.三氧化硫溶于水能导电,所以三氧化硫是电解质E.铜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F.BaSO4的水溶液不能导电,所以BaSO4是非电解质G.氨气溶于水能导电,所以氨气是电解质【课堂生成】2.(自学、归纳)归纳总结,完成下表:电解质非电解质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本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电离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发生电离的化合物共同点均为化合物举例NaCl Ba(OH)2CH3COOH CH3CH2OH C12H22O11 3.质分别有哪些物质?【课堂生成】4.(思考、讨论)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①H2SO4:②Ba(OH) 2:③MgCl2:④CH3COOH:⑤NaOH:⑥NH3·H2O:⑦NaHSO4:⑧NaHCO3:讨论总结,书写电离方程式时应注意哪些事项?①阴阳离子拆开写,但原子团不能拆,如:NO3-、SO42-、OH-、NH4+、CO32-等;【课堂生成】学生书写CH3COOH的电离时写成CH3+与COOH-,表现出没有考虑到酸的定义,同理明知道NH3·H2O是碱,却不知电离出什么离子。
5.(讨论、归纳)请你经过思考或与同学讨论完成下表。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定义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电离程度完全部分溶液中存在微粒种类水合离子、水分子水合离子、水分子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方式不可逆、不存在电离平衡可逆、存在电离平衡相互关系均为电解质。
在相同条件下,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于弱电解质溶液电离方程式书写规律用等号H n A=nH++A n-用可逆符号HA H++A-弱酸分步电离到选修时再讲解举例强酸:HCl、H2SO4、HNO3、HClO4、HBr、HI等强碱:KOH、NaOH、Ba(OH)2等绝大部分盐:BaSO4、BaCl2 等弱酸:CH3COOH、HCN、H2S、H2CO3等弱碱:NH3·H2O、Cu(OH)2等H2O及极少数盐:(CH3COO)2Pb等6.(思考、讨论)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吗?举例说明溶液的导电性是由什么决定的?不一定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离子浓度,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大的导电能力强。
②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离子电荷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③电解质强弱,相同条件下.....,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大于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电荷数(电荷浓度)。
【课堂生成】【巩固练习】1.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该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A.硫酸B.干冰C.蔗糖D.硫酸钡2.下列电离方程式中,书写错误的是A.Ca(OH)2=Ca2++2OH-B.CuO=Cu2++O2-C. HCl=H++Cl-D.K2SO4=2K++SO42-5.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A.NaHSO4=Na++H++SO42-B.NaHCO3=Na++H++CO32-C.MgCl2=Mg2++Cl2-D.CH3COOH=H++CH3COO-3.下列说法下列正确的是A.强电解质的水溶液中不存在溶质分子,弱电解质的水溶液中存在溶质分子和离子B.强电解质的水溶液导电性强于弱电解质的水溶液C.强电解质都是离子化合物,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D.强电解质易溶于水,弱电解质难溶于水4.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A.Na2OB.SO3C.CuD.NaCl溶液5.下列物质的水溶液都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A.CH3COOHB.Cl2C.NH4HCO3D.NH36.完成《优化探究》与《课时作业本》上的有关练习。
小课堂: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在中学阶段,至关重要!!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01学习内容的自主性1、以一个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作为目标,努力超过他。
2、有一个关于以后的人生设想。
3、每学期开学时,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立一个学期目标。
4、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会分析原因,再加把劲。
5、学习目标设定之后,会自己思考或让别人帮助分析是否符合自己的情况。
6、会针对自己的弱项设定学习目标。
7、常常看一些有意义的课外书或自己找(课外题)习题做。
8、自习课上,不必老师要求,自己知道该学什么。
9、总是能很快选择好对自己有用的学习资料。
10、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也好好学。
11、课堂上很在意老师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
12、会花很多时间专攻自己的学习弱项。
02时间管理13、常常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14、为准备考试,会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
15、会给假期作业制定一个完成计划,而不会临近开学才做。
16、常自己寻找没有干扰的地方学习。
17、课堂上会把精力集中到老师讲的重点内容上面。
18、做作业时,先选重要的和难一点的来完成。
19、作业总是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0、作业少时,会多自学一些课本上的知识。
03 学习策略21、预习时,先从头到尾大致浏览一遍抓住要点。
22、根据课后习题来预习,以求抓住重点。
23、预习时,发现前面知识没有掌握的,回过头去补上来。
24、常常归纳学习内容的要点并想办法记住。
25、阅读时,常做标注,并多问几个为什么。
26、读完一篇文章,会想一想它主要讲了哪几个问题。
27、常寻找同一道题的几种解法。
28、采用一些巧妙的记忆方法,帮助自己记住学习内容。
29、阅读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常常标记下来以便问老师。
30、常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比较。
31、常回忆当天学过的东西。
32、有时和同学一起“一问一答”式地复习。
33、原来的学习方法不管用时,马上改变方法。
34、注意学习别人的解题方法。
35、一门课的成绩下降了,考虑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合适。
36、留意别人好的学习方法,学来用用。
37、抓住一天学习的重点内容做题或思考。
38、不断试用学习方法,然后找出最适合自己的。
04学习过程的自主性39、解题遇到困难时,仍能保持心平气和。
40、在学习时很少烦躁不安。
41、做作业时,恰好有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仍会坚持做作业。
42、学习时有朋友约我外出,会想办法拒绝。
43、写作文或解题时,会时刻注意不跑题。
44、解决问题时,要检验每一步的合理性。
45、时时调整学习进度,以保证自己在既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05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强化46、做完作业后,自己认真检查一遍。
47、常让同学提问自己学过的知识。
48、经常反省自己一段时间的学习进步与否。
49、常常对一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
50、考试或作业出现错误时,仔细分析错误原因。
51、每当取得好成绩时,总要找一找进步的原因。
52、如果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心里就过意不去。
53、如果因贪玩而导致成绩下降,就心里责怪自己。
54、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鼓励自己加倍努力。
06学习环境的控制55、总给自己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
56、常和别人一起讨论问题。
57、遇到问题自己先想一想,想不出来就问老师或同学。
58、自己到书店选择适合自己的参考书。
59、常到图书馆借阅与学习有关的书籍。
60、经常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有关课外学习的资料。
小课堂: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在中学阶段,至关重要!!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01学习内容的自主性1、以一个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作为目标,努力超过他。
2、有一个关于以后的人生设想。
3、每学期开学时,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立一个学期目标。
4、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会分析原因,再加把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