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论文
三国演义官渡之争作文
三国演义官渡之争作文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里官渡之战的故事。
曹操非常厉害,他有许多士兵,还有很多谋士。
袁绍也很厉害,他的士兵比曹操多很多,武器也很多。
我不但很喜欢曹操,还因为他比较聪明。
他用计谋战胜了袁绍,还烧掉了袁绍的粮草。
袁绍的士兵没得吃,都饿着,最后只得主动投诚。
曹操真厉害,他很聪明,像我的爸爸一样,总能想出办法解决问题。
我还记得老师说,官渡之战是关键的一战,曹操赢了官渡之战,就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很厉害吧!
当然了,我感觉袁绍也很可怜,他明知道自己比曹操没有钱,也有更多人,为什么还输了?我好像听说他有点儿伤心,虽说他很坏,但他也是个父亲呢!
书上的画尤其好看,一幅画画的是官渡之战,红色的火焰燃烧了起来,士兵们在战斗,黑烟滚滚,好壮美!我真想亲眼看看当时的场景,一定很震撼!
以后我要多读书,也要多学习历史,这样我才能像曹操一样聪明,将来也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官渡之战历史论文
官渡之战历史论文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战役。
在这次战役中,蜀汉的刘备与曹魏的曹操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由曹操所属的军队取得了胜利。
此次战役的背景源于刘备与曹操之间的对抗。
在208年,刘备率领蜀汉军队东征,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曹操则派遣一支强大的军队前往官渡,准备与刘备交战。
双方的军队在官渡展开了殊死搏斗。
官渡之战是一场激烈的战役,双方均展现出了高超的战术和军事技能。
曹操的军队采取了合围包围的战术,疲劳对手的战斗力。
而刘备则采取了坚守不出,等待时机的策略。
战斗经过了数日,最终曹操率领的军队成功击败了刘备,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官渡之战的结果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的胜利使得他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了稳固的统治。
而刘备则被迫撤退,导致蜀汉势力受到了削弱。
因此,官渡之战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其结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役展现了双方的军事实力,也彰显了曹操在战争中的才能和决策力。
官渡之战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渡之战的结果对于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的胜利巩固了他在中国北方的统治地位,并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
而刘备的失败也削弱了蜀汉在政治上的地位,使得曹操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这场战争也标志着曹操成为了三国中最具有统一中国能力的军事家之一,为他之后的进军南方奠定了基础。
此外,官渡之战的结果还对于三国时期的军事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
曹操的用兵之道在此次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其采取的合围包围战术成功压制了对手,使得他在中国北方的势力稳固下来。
而刘备则在此战中展现了坚守不出的军事策略,也为他后来的巩固蜀汉势力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的胜利也使得曹操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更加稳固,成为了中国北方的霸主。
官渡之战历史论文摘录
官渡之战历史论文摘录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19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
这场战争是由曹操和袁绍之间的对抗引发的,而两位战略大师的交锋也使得官渡之战成为了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率领着他的精兵强将对抗着袁绍的庞大军队。
曹操采取了迂回包围的战术,成功地将袁绍军队分割成数个部分,最终在官渡之地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得曹操成为了北方的霸主,进一步巩固了他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官渡之战的结果也标志着三国时期的格局开始逐渐清晰起来,袁绍的败北使得他的势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而曹操则成为了北方最为强大的政治势力之一。
这场战役的胜利,也为后来的曹操统一了北方,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官渡之战的胜利对于曹操的个人政治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使得曹操在北方地区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还让他的权力扩展至中原地区,从而为他日后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官渡之战的结果也加速了袁绍势力的瓦解,使得北方政治格局更加清晰。
这场战役结束了袁绍对北方的统治野心,同时也为曹操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赢得了更多的支持。
官渡之战的影响甚至超越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它也在军事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在这场战役中所采取的包围战术和联合兵力作战的策略,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后来军事思想的宝贵遗产。
从历史意义和军事角度来看,官渡之战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极具影响力的战役。
它不仅决定了北方地区的统治者,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渡之战成为三国时期的重要转折点,改变了北方政治格局,也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它影响了政治、军事和战略思想,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事件之一。
官渡之战作文300字
官渡之战作文300字
近着一国演义》觉之深意有加,看到官渡之战时更是觉得
精彩,历史上名的官渡之战让人看到久久回味。
袁绍领70万大军,粮草丰足,但是袁绍疑心太重,不听
忠言,先后把田丰,泪授,打入死牢,如果袁绍肯听他两人之计,也许历史就会改写,三国里的曹操就会给袁绍代替,官渡之战让袁绍一不振,70万大军被曹操7万人马弄的全军履没,袁绍失败在于猜疑心太重,用人猜疑,曹操却在困难时虚心对待来降谋士特别是许攸来降,对官渡之战的成败起到了关键作用,许做进言袁绍,绍却不听从,后许降操,并献计烧绍在乌巢之粮草,导致袁军大乱,操一举再攻绍大营,绍大败,回都杀田丰。
观史之鉴今。
今天重温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当历史行
进到关键之处,决定胜负的往往就在于决策者决策者具有大智慧则将士以一当十;决策者胸襟宽广则谋臣略土竭忠恳智:决策者志向高远凡事则求久远,深谋之下则少过失,反之亦然。
《官渡之战》读后小感想150字作文
《官渡之战》读后小感想
年级:五年级字数:150字体裁:议论文
当我读完了《世界上的著名战役》中的一篇文章——官渡之战后,我觉得袁绍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
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有许多聪明的将领告诉他一些对自己、对这次作战计划有利益的战术,但是他一点都没有采纳,而是骄傲地使用着自己的战术。
最终,导致他们官渡之战大败,袁绍自己也积忧成疾,最终病死。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能骄傲自大,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从中吸取一些重要信息,来完善自己、来取长补短。
官渡之战改写作文
官渡之战改写作文魏武挥鞭——官渡之战是开始汉末官渡之战是关系到北方统一的关键战役,曹操在兵微将寡、军需补给困难的情况下重创袁绍,一战奠定北方统一的基础,迈出了魏武挥鞭中最有力的一鞭。
为什么曹操最终胜出呢?追忆越千年,官渡正拉开序幕。
汉末自董卓之乱以来,关东军阀互相吞并,在北方形成了袁绍和曹操最强大的两股势力。
建安四年春(199年),袁绍以田丰、沮授、逢纪、审配、许攸、荀谌为谋士,备步兵十万,骑万匹,陈兵黄河北岸,准备伺机灭掉曹操。
曹操在官渡前哨战中虽然击毙了袁绍的大将颜良和文丑,但袁绍仍然凭借强大的军力,把战线强推至官渡北面的阳武,形势对曹操非常不利。
许攸向袁绍献策,伏击曹操的大本营许昌,袁绍宽宥,许攸转投曹操。
曹操亨茨攸之计,亲率骑兵五千,火烧袁绍的粮仓乌巢。
袁绍派遣白苞、高览突袭曹操,二人反而战败,袁军顿时溃退,袁绍仅带着八百骑兵逃至邺城。
两年后,袁绍病故。
七年后,北方底定。
曹袁对决,《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军兵力还不到一万,而且伤者十之二、三。
现代诸多历史学家,如范文澜、张传玺、朱绍侯皆明言曹操以一万人破敌。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不可信,并给出了三点依据。
于是乎,《三国演义》说曹操率七万军迎敌,极有可能是真实的反映。
再看袁绍兵力。
袁绍兵力记载比较属实,历来都认为是十万兵,但袁绍投入官渡的兵力也不止这个数。
袁绍战败后,曹操曾坑杀八万之众。
袁绍其余士卒“闻绍在,稍复集”。
加之逃亡士兵,其总数接近十五万。
袁绍的兵力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就经济而言,袁绍则压倒曹操。
荀谌曾言:“夫冀州,天下之重资也”;又有:“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
曹操迎献帝之后,虽实行屯田,但仍旧连年征战,不得喘息,以至于官渡会战之时,粮草居然捉襟见肘。
就人力物力而言,袁绍仍旧占据优势。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汉末的主战场,也是遭到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而该地区正是曹操统治的核心区域,区域内四处可见“多所残戮”、“数百里中无烟火”字样。
三国战役评论作文
三国战役评论作文篇一《评官渡之战:曹操的逆袭与袁绍的败北》官渡之战,那可真是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战役。
咱先来说说袁绍这一方,袁绍这人啊,家底雄厚得很,兵多将广。
好比咱村里的那个大财主,家大业大,看着就威风凛凛。
他手底下的士兵就像一群密密麻麻的蚂蚁,这架势,谁见了不得说一句“够厉害”啊。
可是呢,他这人有些小心眼,还特别爱听好话。
他手底下谋士田丰给他出主意,说咱就跟曹操打持久战,把曹操慢慢地耗死。
这袁绍呢,就觉得田丰在泼他冷水,二话不说就把田丰给关进大牢了。
就好比你家里要装修,有个明白事理的人给你出主意,你不听,还把人家给赶走了一样。
再看曹操这边,那真是不容易。
曹操兵力少得可怜,感觉就像几个人要去跟一群大汉打架似的。
不过曹操这人鬼精鬼精的,还特别会用人。
他听说许攸来投靠自己,高兴得鞋都顾不上穿就跑出去迎接。
许攸这一来啊,可就给曹操指了一条明路,告诉他袁绍的粮草都放在乌巢。
曹操当机立断,带着兵就冲向乌巢。
这一路上估计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但就是有一股子冲劲。
到了乌巢那,一把火把袁绍的粮草烧得干干净净。
你想啊,袁绍那大部队没了粮草,那不就像人没了饭吃,瞬间就乱了套。
曹操就趁着这个乱劲儿,把袁绍打得屁滚尿流的。
从这官渡之战就能看出来,打仗这事儿可不是光靠人多就行啊。
袁绍空有那么多的兵力和资源,结果因为自己的小气和不会用人,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曹操虽然弱,但他胆大心细、用人不疑,愣是绝地求生成功了,这反转啊,比电视剧都精彩。
篇二《说赤壁之战:东风助力,孙刘联军的奇迹》赤壁之战,那可太有名了。
一说起这仗啊,就像过年时候聊起村里最热闹的大戏一样。
曹操这家伙啊,在官渡之战之后那是气焰嚣张得很,就想着把南边也给拿下,建立自己的超级大帝国呢。
于是就带着大军朝着孙刘联军来势汹汹地开过来了。
曹操的军队,大都是北方的兵。
这些兵到了南方就有点水土不服,就像咱北方人突然到了南方,那闷热潮湿的天气,身体可能就有点吃不消。
曹操的舰队在长江上排得密密麻麻的,那场面就像漂在水上的一群大蚂蚁。
[论文精品] 中国古代战争胜败原因及启示之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认为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曹操懂得顺应事物的发展, 知晓扬长避短,并拥有过人的军事才能与用人才能。
官渡之战还启示我们,做人不能以强凌弱,做事要讲求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官渡之战原因启示一.官渡之战的过程官渡之战是一场对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大决战。
这一战役使曹操最终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确定了无可争辩的统治地位,这是以弱克强的一则经典战例。
当时双方的兵力如下:袁绍拥兵十万,而曹操仅有一万。
这场战争分4个阶段,分别称为“交锋阶段”、“相持阶段”、“转折阶段”和“决胜阶段”。
第一阶段:交锋阶段,时间公元200年二月①。
袁绍进兵黎阳,并以黎阳为大本营,派遣颜良进攻白马。
白马守将向驻扎在官渡的曹操求救,曹操立即派关羽出马。
这次解救白马曹操采用了“声东击西”的策略:曹操虚张声势,做出北渡黄河袭击延津的架势,在延津附近,关羽率一小股轻骑兵突袭白马,颜良被关羽斩于马下,白马成功解围。
初胜后,曹操决定放弃白马,退守至官渡。
通过下图,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做的好处。
官渡之战示意图②在曹操退守到官渡后,许都的增援曹军的救援距离拉近,而黎阳的袁军到官渡的距离就增大,袁绍所用的成本就大于曹操,曹操胜利的可能性就增大。
不过对于这一点,也有人持反对意见:官渡之战是整整打了一年零五个月。
两军大部分时间是对垒,交锋时间能有八分之一就不错了。
也就是说时间弥补了补给线问题。
袁绍要想把后勤物质送到前线,时间绰绰有余。
但是我认为,由于曹操的退守,袁绍不得不进至延津,原武和乌巢,使黎阳到粮草囤积地——乌巢的距离增长,而原武与延津到达乌巢的距离也不算短,若曹操偷袭乌巢,就会使袁绍的粮草受到极大的损失。
果真,在之后的对抗中,曹操一把火烧掉了乌巢的粮草。
第二阶段,时间公元200年8月③。
在这个阶段,曹操所降伏的黄巾军投靠了袁绍;同样,刘备(这次战争中为袁绍的外援)也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
战事陷入僵持,此时,曹操没有冒然追击,而是乘机休整。
《三国随笔》:官渡之战
《三国随笔》:官渡之战自董卓之乱以后,天下震荡,中原大地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各路诸侯纷纷起兵,一时间群魔乱舞,数雄并起,争当大时代的主角。
拼命的争夺,惨烈的竞争,都想成为赢家,然而最后有机会成为赢家的袁绍却将一手好牌玩砸,让胜算并不大的曹操意外翻盘,成为北方大地上最后的胜利者。
从此,北方二人转的舞台变成了曹操一家的直播平台!大人物们阴谋毒计,你死我活的仇杀撕咬不断升级,终于隆重地上演了兵连祸结的武斗曲目,小百姓求做奴隶而不得,只能在天灾人祸的双重压迫下痛苦哀鸣,挣扎于生死的边缘。
数不清的无辜的生命倒毙在艰难求生的路上,出现了一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悲惨景象。
战乱之后,一片恐怖的死寂,喧嚣之声若有若无,然而这并不是乍现和平的曙光,而是进入最后决赛前短暂的宁静。
经过了惨烈的淘汰赛,袁绍曹操赢得了最后的决赛资格。
于是逐鹿中原的舞台上袁曹两家进入了最后的决赛阶段,北方的大地上出现了两雄并立的局面。
然而不管袁绍还是曹操,他们都清楚的知道一山不容二虎,非一决雌雄不可。
袁绍认为两家迟早要有一战,雄厚的势力让他底气十足,信心满满。
他认为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
而袁绍的谋士田丰和沮授认为我军与公孙瓒相持了很久,虽然消灭了强悍的敌人,然而我军也已经疲惫不堪了,急需时间休养生息。
我们现在应该巩固已经取得的胜利,不宜再大规模的用兵了,军事和经济实力我们占有优势,然而敌人在政治上占有优势。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扭转我们政治上的劣势,由军事斗争转入到政治斗法上,让敌人在政治上反胜为败,然后用我们的兵力优势和地理优势,扰敌后方,使其无法安宁,生产得不到发展,让敌人经济状况越来越坏,使他们的经济形势不断恶化。
而我们地广人多,我们的经济形势只会越来越好。
那么我们这边形势也就一片大好,敌人那边形势就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此不过三年就能拖垮敌人。
田丰沮授的建议被好大喜功的袁绍拒绝。
他认为,强悍的公孙瓒尚且被我打败,他曹操比公孙瓒如何?不挟打败公孙瓒的余威趁热打铁,一鼓荡平曹操更待何时?田丰沮授毅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说曹操非公孙瓒坐困之贼可比,且其政治上占有优势,名义上还是朝廷,我们名义上还是地方。
官渡之战作文500字
官渡之战作文500字
《官渡之战》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官渡之战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非常厉害的人在打仗,一个叫曹操,一个叫袁绍。
袁绍的军队特别多,粮食也特别充足。
曹操这边呢,人少粮少,情况很不乐观。
但是曹操很聪明,他想了好多办法。
比如他派兵烧了袁绍的粮草,让袁绍的士兵们没有吃的。
而且曹操的将士们都特别勇敢,不怕困难。
有一次打仗的时候,曹操这边的一位将军表现得超级勇敢,一下子就把袁绍那边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最后呀,曹操靠着智慧和勇敢,赢了这场大战。
从那以后,大家都知道曹操可厉害了!小朋友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咱们也要像曹操一样勇敢和聪明哦!
《官渡之战》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官渡之战吗?这可是一场特别有名的战争。
曹操和袁绍是这场战争的主角。
袁绍的兵力可强啦,人多得数都数不清。
而曹操呢,力量相对弱小。
不过曹操可没害怕。
他认真地想办法,仔细观察敌人的弱点。
袁绍那边的人虽然多,但是他们不团结,有的人还很骄傲。
曹操抓住了机会,偷偷派人去把袁绍的粮食都烧光了。
没了粮食,袁绍的士兵们都饿得没力气打仗啦。
而且曹操的士兵们都很拼命,大家一心想着要打败敌人。
就像我们拔河比赛一样,劲儿往一处使。
就这样,曹操赢得了官渡之战。
这告诉我们,就算面对很强大的对手,只要动脑筋,团结一心,也能取得胜利!。
蕴含运筹思想的中国古代战例。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作文1000字
蕴含运筹思想的中国古代战例。
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作文1000字《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重要著作,它包含了丰富的军事思想和行动方略。
其博大精深令人惊叹不已,并且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探讨。
今天就让我们从中选取几则精妙的论述与同学们共同品读。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战例很多,但像本文开头所引的曹操战袁绍,因对形势分析判断准确而巧用“驱虎吞狼”之计击败袁绍这样的案例却极为罕见。
纵观整场官渡之战,先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使袁绍惊慌失措,又利用反间计除掉了自己的两员大将颜良、文丑;接着诱使袁军粮草辎重的乌巢守将淳于琼向曹营投降,再放火烧毁了粮草屯积处,一举打垮了骄傲轻敌、无备无防的袁军主力,终于奠定了以少胜多的战局。
总体来说,官渡之战,曹操通过分析双方实际情况后把握时机、采取正确决策等,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果。
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每当你认清形式,坚持原则时,好运气便会随之而至,赢得意料外的成功!军事家运筹帷幄在他们看来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胜利,另一个则是尽量减少伤亡。
兵法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免杀戮,正符合运筹的第二个目标。
在遭遇国家危难、黎民受灾或者面临外敌入侵时,发扬“仁爱”的精神,联合起来抵御外侮,协助政府克服困难。
汉光武帝刘秀与王莽在昆阳交战期间,由于昆阳城墙年久失修、地理位置较高等条件限制,加之刘秀兵力悬殊,危急关头他命令士兵各自抱土填城,终于攻陷了新野,迫使王莽北逃到宛城。
这就是“增灶”的典故。
如若能够提前分析对手的长短利弊,然后找到针对性解决办法,那么就能将损失控制到最低程度。
周恩来指挥百万雄师抗日援朝,大获全胜,“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固然重要,但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只有在心中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才能达到知彼知己的效果。
从这里可以看出,对形势进行正确分析判断十分重要,只有做到心中有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始终保持冷静头脑,抓住有利战机迅速行动,才能扭转乾坤、化险为夷。
101论官渡之战
论“官渡之战”Yaojutang近日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深受感触,全剧未敢评之,仅以官渡之战论之。
此战役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我想之所以著名主要还是以少胜多而凸显。
袁绍有七十万人马,而曹操只有七万人马,相差十分悬殊。
而就是在这样的极为悬殊的力量对抗下,最终袁绍却大败,被曹操击的溃不成军。
袁绍拥有如此之众,为何却败于曹操之手呢?听袁绍临近官渡之言:“曹阿满真不自量力,区区七万人马,妄想御我七十万大军,岂非以卵击石。
”与各位将军说出此话,无疑使全军有了懈怠和骄傲的心理。
骄兵必败,此为其一。
此时谋臣沮授上前献策:“我军有粮,利在缓攻,不可急进”“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
而袁绍却以惑我军心之徒论处,险些被袁斩首。
不听谋臣忠言,此为其二。
看曹操,辨听谋臣之言,知己粮草不足,当机立断,以速战求胜。
首战虽败,但决策不误。
遂听谋臣刘晔“霹雳车”之策,大败袁之扰军,鼓舞了全军士气。
之后又纳谋臣荀彧之策“化地而守”,守咽喉之地,等待时机。
后又听谋臣之计,一截袁绍之粮草。
曹操虽是多疑之人,但此次之战,多信谋臣之言,此为取胜之前提。
正当二军相持之时,谋臣许攸为袁献策:趁曹操粮草不足,攻其许昌。
而袁却疑是曹操诱兵之计,不听许攸之言,却听信谗言,将其轰走。
听信小人谗言,此为其三。
再看曹操,袁绍谋臣许攸因不满袁绍来投曹操,而曹操却跪地相迎,求才若渴,并两次向许攸跪拜求计。
而许攸来投,并献计曹操攻袁粮草,正是此次战役的转折,或者说是胜败的关键所在。
再看袁绍用兵。
粮草乃行军打仗之重中之重,却派淳于琼防守粮草重地乌巢。
沮授得知,戴枷冒死献言,告知袁绍:淳乃酒徒之辈,不可委以重任。
袁则大怒。
而事实确是淳于琼酗酒度日,疏于防守,被曹军烧其粮草而大胜。
用人不当,此为其四。
当得知粮草被烧,众人献策,一边说攻曹营,一边说救乌巢。
而袁则举棋不定,最后折中,令张郃、高览领兵五千攻曹营,蒋奇领兵一万救乌巢。
优柔寡断,举棋不定,此为其五。
官渡之战分析[修改版]
第一篇:官渡之战分析官渡之战分析这是一次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大决战,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又是一个让人思考、发人深省的历史事件。
袁绍人多势众,曹操兵少将寡,然而曹操的军队却以一当十,大败袁绍。
那么曹操是如何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呢?这一场战争的过程究竟怎样?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虽然在各路诸侯的联合镇压之下失败了,但是东汉王朝的统治地位也摇摇欲坠,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的过程中,华北地区,袁绍和曹操两大军事集团逐渐壮大起来。
建安四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
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是四面受敌,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
建安三年,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建安四年六月,袁术病死,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
刘表中立,孙策保守江东。
局势变得更加明朗。
总的来看,这场著名的战役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交锋阶段”,袁绍为争取主动,先发制人,驻军黎阳,派遣大将颜良文丑渡过黄河,颜良攻白马,文丑击延津。
曹操则采取声东击西的打法,率领大军急援延津,在达到迷惑袁绍的目的之后,关羽带领小队人马杀向白马,斩杀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
以“官渡之战”论《三国演义》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摘要: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以历史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对中华民族文化及世界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史记》对战争的描写方法,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决、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政治、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
小说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本文通过作者对战争描写的研读,体会它对我们今天工作、生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前言《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以历史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作者罗贯中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东汉未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它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清晰流畅,对读者掌握古代汉语有所帮助。
它的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见侧出,摇曳多姿,波澜曲折,在写作上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
它的结构宏伟,把百年左右中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照应,环环紧扣。
《三国演义》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其中以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最为突出,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大大小小上百个的战争场面。
尤其侧重于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也为后世作家艺术创作积累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三国演义》概述《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蜀、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
《三国演义》全书120回,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官渡之战文章
官渡之战文章
《聊聊官渡之战》
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唠唠官渡之战这档子事儿。
官渡之战啊,那可是三国时期一场超级重要的战役。
曹操和袁绍这俩大佬,为了争夺天下,在官渡这个地儿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对决。
咱先说说曹操,这家伙那可是相当有智谋啊!虽然一开始实力比不上袁绍,但他脑子好使啊,各种奇招妙招不断。
就像一个机灵的小猴子,总能找到机会给袁绍来上一下子。
袁绍呢,虽然兵多将广,可有时候就是太自大了。
他手下的谋士给他出主意吧,他还不听,总觉得自己牛哄哄的,一切尽在掌握。
结果呢,很多好机会就这么白白溜走了。
官渡之战里有很多精彩的情节呢!比如说那个火烧乌巢,曹操那叫一个大胆,直接带人去把袁绍的粮草给烧了。
这一下可把袁绍给整懵了,没了粮草,那士兵还不得饿肚子啊!这一招简直就是釜底抽薪,直接让袁绍的优势荡然无存。
这场战役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啦,曹操大获全胜,袁绍则是灰溜溜地
败走。
从此,曹操的势力那是蹭蹭往上涨啊。
其实咱想想,官渡之战不就跟咱生活中的竞争一样嘛!有时候咱可能实力不如别人,但只要咱够机灵,够有智谋,还是能找到机会反败为胜的。
就像咱平时学习或者工作,遇到比咱厉害的人也别怕,向曹操学习学习,多动动脑子,说不定就能找到对方的弱点,然后来个出奇制胜。
还有啊,千万不能像袁绍那样盲目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然最后倒霉的还是自己。
官渡之战给咱留下了好多启示,让咱知道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要怎么去应对。
每次想到这场战役,我都觉得挺有意思的,历史真是个好东西啊,能让咱从中学到不少道理呢!好啦,今天关于官渡之战就先唠到这儿啦,大家觉得怎么样呢?。
官渡之战曹操的在何处而袁绍有失在何处写一篇作文
官渡之战曹操的在何处而袁绍有失在何处写一篇作文在混乱的三国时代中,有两大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就是其中之一,主要是曹操和袁绍打仗,袁绍输了,而袁绍之所以会吃败仗,是因为他有太多的缺点了,虽然军力强大,但综合实力来说,袁绍可是要比曹操低出一大截。
在《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和第二十九回中,袁绍就已经失去两名大将颜良、文丑。
后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烧了袁绍军队的粮草,本来,袁绍应该是应听取身边文臣的一些好建议,可是,袁绍却不听田丰、沮授、许攸这三位的建议,袁绍当时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后果是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袁绍:只考虑一时,不考虑后果。
结果就是许攸有智慧的文臣直接转头投向对面的曹操,这使得曹操又多了几位谋略人才。
在官渡之战这场著名大战中,曹操的兵力只有七万多人,而袁绍的兵力是曹操的足足十倍。
有一次,曹操为了更好地打探袁绍一方的军事消息,于是就派上自己的一些兵力潜伏在袁绍的军队里,如果是一个带兵有方的人,可能早就发现并且及时处理这件事,但袁绍偏不是这样的,不仅没有及时清点出这些卧底,还让曹操知道了自己军队的内部消息。
袁绍的军队也是属于压根就没有实力的那种,虽然说袁绍的军队看起来特别强,但是,其中里面很大一部分人都是“纸老虎”,没有曹操的士兵有谋略。
其实战争的一开始,袁绍还赢了一场。
曹操只能对自己的城池严防死守,不让袁军攻破,后来,曹操听了身边大臣的建议,知道表绍军队的弱点。
曹操便有了火烧袁军粮草之计。
在公元200年8、9月份的时候,正赶上曹军粮草溃乏,袁绍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居然认为这是对面的计谋,不可当真。
如果袁绍此时趁机攻打曹操,估计谁胜谁负,还说不定呢。
尤其是审配,他是个大奸臣,那么袁绍究竟有多信任他呢?这么说吧,即使审配说赶走忠臣,或赶走良将,他也接受。
失去了颜良、文丑后,又失去了文臣武将,听信小人谗言,但他一点儿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有人来劝他,他也听不进去。
曹操之所以能在这场战争中以少争多,全是因为袁绍刚愎自用,自己给自己挖坑,用一句来概括就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读《官渡之战》有感范文1000字
读《官渡之战》有感范文1000字读《官渡之战》有感篇1想必大家都看过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吧,它可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
里面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精彩纷呈的故事,还有许多历史典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历时九个月,是汉末群雄混战和三国形成两个阶段中具有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二大战。
曹操用荀攸之计不救颜良围住的白马先到延津,假装袭击袁绍,使袁绍调兵救援。
袁绍将接应颜良的预备兵派去阻击曹操。
曹操见袁绍中计,就派主力袭击白马,颜良猝不及防,被大将关羽斩杀。
袁绍因损失爱将暴跳如雷,让全军渡河追击,曹操发现袁军纪律不严,就利用这个缺点,在地上堆满战利品,袁军果然中计,曹操接着亲帅大军,大破袁军,并斩杀大将文丑。
后来,曹操和袁绍打攻防战时,袁绍的谋士许攸离开袁绍,加入曹军,并透露袁军粮草全堆集在乌巢,于是曹操在夜晚火烧乌巢,使袁军补给断绝,袁绍只好逃跑,通过这次战役,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而袁绍精兵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
通过这场战役,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善于调兵遣将,富于谋略的人。
因为在白马被围攻时,他不先救白马,而是采用谋士荀攸的“声东击西”的方法,将接应颜良的预备兵派去,使袁兵分散,再用主力兵去解白马之围,斩杀颜良,又用计杀死文丑,火烧乌巢,最终取得胜利。
同时曹操还是一个善于用人的人,他广交天下名士,用人方面知人善用,不计前嫌。
最好的例子就是曹操收留了杀死他的勇将典韦的贾诩,让他为自己效力。
而在官渡之战中,众谋士都对许攸投降一事表示怀疑,只有曹操力排众议,相信许攸,从而火烧乌巢粮仓,取得了战役获胜的转折点。
大家想一想,刘备才几员大将啊?除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虎上将,就没其他可以独挡一面,能在前线领兵作战的将领。
而曹操手下战将千员,慕名而来的更是不计其数。
袁绍虽然兵力强大,但不善于用人,刚愎自用,当田丰、许攸劝他勿与曹操开战时,他不但不听,还将田丰投入大牢,将许攸赶了出去,兵败后不仅未悔改,回来后还斩杀了谋士田丰,使下面群臣人人自危,再也不敢进言。
官渡之战看曹操作文
官渡之战看曹操作文推荐文章关于曹操历史事件热度:曹操陵墓在哪里保存的怎样热度:曹操出身宦官世家对他的影响热度:曹操的真实陵墓究竟在何处热度:曹操征乌桓发生在什么时候热度:“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段词,就仿佛又回到了动荡不安的东汉末年。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几乎个个都是英雄好汉,但枭雄非曹操莫属。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在《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把曹操写成狡猾奸诈之人,可这并没有抹杀他的政治才能,他从一个无名小卒发展到一个帝王,仅用十几年就完成了其它人一辈子都不能完成的事。
曹操一生有众多坎坷,但也不乏千古绝唱,在曹操的众多功绩之中,最典型的当属官渡之战了。
公元200年爆发的官渡之战是北方两大实力派袁绍和曹操进行的一场争夺中原的决定性的大战。
当时曹操处境十分危险,仅有七万人,而强大的袁绍则拥兵七十万之多,简直是天差地别。
战争之初,曹操被迫连退数关,直到官渡才稳住阵脚。
由于实力悬殊,谁都认为曹操是在劫难逃,他的却凭着过人的聪明才智,最后反败为胜。
我分析了一下,他获胜的原因有这么几点: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曹操取胜的关键是许攸的到来,正是因为曹操看准了袁绍生性多疑的毛病,才那样从容不迫,他算准了袁绍会怀疑许攸,因为曹操和许攸是同乡,再加上曹操平日对许攸恭敬有加,曹操知道许攸定会去辅佐自己,告诉他打败袁绍的秘诀。
勇。
狭路相逢勇者胜。
曹操的勇气也是非常人可比。
曹操方面军队人数少,军粮又很缺乏,战争如果旷日持久地僵持下去,将对曹军不利,曹操统治区内有些郡县就已经叛变了。
面对这种情况,曹操曾一度打算退守许昌。
曹操的谋士荀彧向他详细分析了战争的前途,鼓励他在关键时刻,一定要坚持下去,以便争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见,坚定了同袁绍周旋到底的决心。
他一面命令部队继续固守官渡,一面密切注视袁军的动态,寻找有利战机,进行最后决战。
官渡之战战争分析
官渡之战战争分析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官渡之战的战争背景、战争原因,分析实力对比,描述战争过程,并用孙子兵法对官渡之战进行战争分析。
关键词:官渡之战孙子兵法战争分析官渡之战,就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一、战争背景东汉末年,列国纷争,战争不断。
虽然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了,但这次起义对汉朝统治者的腐朽统治以沉重打击,使早已风雨飘摇的东汉王朝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名义下,全国各地的州郡官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纷纷自立门户,划分势力范围,形成了多方割据的情形。
她们早已不把东汉王朝放在眼里,为了领地与利益,发动一场又一场的兼并战争,使得国土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曹操曾自己写诗来描绘中原地区由于长期的战乱而造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曹操挟持魏献帝,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从此曹操掌握军政大权,不断壮大起来,先后攻灭了吕布、袁术等,或得了大片的领地。
二、战争原因建安四年,袁绍在长期交战后最终战胜公孙瓒,占据了幽州、青州等地,将河北地区尽收囊中。
因此,华北平原两个最大的军事集团就互相的感到了对方对自己统治的威胁,因此曹袁两大军事集团的大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这就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
三、分析实力对比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
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就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就是貌合神离。
论文精品 中国古代战争胜败原因及启示 精品
中国古代战争胜败原因及启示——官渡之战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认为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曹操懂得顺应事物的发展, 知晓扬长避短,并拥有过人的军事才能与用人才能。
官渡之战还启示我们,做人不能以强凌弱,做事要讲求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官渡之战原因启示一.官渡之战的过程官渡之战是一场对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大决战。
这一战役使曹操最终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确定了无可争辩的统治地位,这是以弱克强的一则经典战例。
当时双方的兵力如下:袁绍拥兵十万,而曹操仅有一万。
这场战争分4个阶段,分别称为“交锋阶段”、“相持阶段”、“转折阶段”和“决胜阶段”。
第一阶段:交锋阶段,时间公元200年二月①。
袁绍进兵黎阳,并以黎阳为大本营,派遣颜良进攻白马。
白马守将向驻扎在官渡的曹操求救,曹操立即派关羽出马。
这次解救白马曹操采用了“声东击西”的策略:曹操虚张声势,做出北渡黄河袭击延津的架势,在延津附近,关羽率一小股轻骑兵突袭白马,颜良被关羽斩于马下,白马成功解围。
初胜后,曹操决定放弃白马,退守至官渡。
通过下图,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做的好处。
官渡之战示意图②在曹操退守到官渡后,许都的增援曹军的救援距离拉近,而黎阳的袁军到官渡的距离就增大,袁绍所用的成本就大于曹操,曹操胜利的可能性就增大。
不过对于这一点,也有人持反对意见:官渡之战是整整打了一年零五个月。
两军大部分时间是对垒,交锋时间能有八分之一就不错了。
也就是说时间弥补了补给线问题。
袁绍要想把后勤物质送到前线,时间绰绰有余。
但是我认为,由于曹操的退守,袁绍不得不进至延津,原武和乌巢,使黎阳到粮草囤积地——乌巢的距离增长,而原武与延津到达乌巢的距离也不算短,若曹操偷袭乌巢,就会使袁绍的粮草受到极大的损失。
果真,在之后的对抗中,曹操一把火烧掉了乌巢的粮草。
第二阶段,时间公元200年8月③。
在这个阶段,曹操所降伏的黄巾军投靠了袁绍;同样,刘备(这次战争中为袁绍的外援)也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渡之战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摘要: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关键词:善择良策声东击西骄傲轻敌以少胜多一蹶不振
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
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
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
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都(今河南许昌东)。
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
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
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作战方法:
后勤补给方面: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自古以来,后勤补给就是战争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官渡之战中充分体现了后勤补给对战争的影响。
徐晃,由于在官渡之战中火烧袁军粮草有功,后来还加封了都亭侯。
在这次战役中,乌巢如此重要的位置,袁绍却交给了一个好酒贪杯的无能之辈把守,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
反观曹操,从前期战争准备就特别重视粮草。
大量屯田,兴修水利。
在战争处于守势的焦灼状态的时候,曹操也特别苦恼。
因此,粮草运输路线的畅通和后方粮草的充足是对不对士气最好的提升,不可不重视。
曹军的军事战略: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撤回官渡之前,属于游击战,就是利用己方的机动性消灭敌军的分散部队,同时吸引袁绍进入计划好的主战场——官渡;第二阶段为阵地战,从撤回官渡到许攸来投,作战的主要战略为吸引对方主力进攻己方主要防御阵地、如何抵挡袁军的轮番冲击、分兵作战解主战场压力;第三阶段为战略反攻阶段,从许攸来投到战争结束,抓住对方薄弱环节大举反攻。
袁军的军事战略: 袁绍采取正面突破的方法,但其力度有限,没有连续给曹军压力,大军龟缩不前,等待曹操粮尽自动溃败,袁绍这一着的确够阴,他有
足够的士兵和物资和曹操拖,只要继续拖下去,失败的必然是曹操。
但形势急剧逆转,袁绍谋士许攸投降曹操,许的来投,让曹操得到了宝贵的信息,曹操马上根据这些信息,奇袭乌巢。
人才应用方面: 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四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荀彧。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
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由此观之,人才应该任用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战术运用方面:
这一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进行阐述。
1、袁绍是攻方,曹操是守方。
2、曹操是攻方,袁绍是守方。
先看第一个方面。
在战争初期,由于实力的悬殊袁绍属于进攻方,曹操属于防守方。
战术主动权由袁绍掌握。
袁绍分兵进攻,主力过河。
并派大将颜良围攻东郡以掩护主力。
此时的曹操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明攻袁绍据点黎阳,其实派了一支轻骑急袭东郡。
袁绍急命颜良分兵一半回延津渡口支援。
结果只剩下一半兵力的颜良被张辽、关羽袭击。
颜良全军覆没。
大将颜良的牺牲虽然并没有改变曹袁之间的兵力对比,但战争主动权的天平从此逐渐向曹操倾斜。
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如果硬拼只会让自己吃亏。
因此曹操准备撤回到据点官渡死守。
在撤兵的过程中袁绍命令文丑刘备等抢夺曹操粮草辎重,曹操将计就计在他们哄乱抢夺时一举出击斩杀文丑。
第二个方面,在战争过程中,曹操始终利用自己局部优势兵力吞并袁绍分散的部队。
而袁绍自以为自己编制了一个很大的网,却彼此之间联络不紧密,致使部队力量分散。
进入后期阵地对垒的时候,袁绍仍然继续犯错,可见此人的带兵能力确实很差。
他失去了集中自己优势兵力给曹操致命一击的机会。
袁绍最大的失误就是给了曹操分兵作战的机会。
对袁绍而言,突破对方的防线是战役首演任务。
但袁绍自恃才高采用了最不明智的正面进攻。
面对曹军地处要冲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收效甚微。
袁绍应该将自己的优势兵力转化为若干兵力轮流进攻,拖住曹军主力,并派一骑兵迂回到操兵后方突袭。
这样将一举打败操兵。
由于袁绍的正面进攻作用不大,袁绍几乎放弃了进攻的所有主动权而一筹莫展。
就在此时,许攸投靠曹军,成了官渡之战的重大转折。
由于许攸的告密和献计,曹操当机立断自领五千人伪装成袁军部队迅速赶到乌巢,将袁绍的粮草烧了个精光。
缺少粮草的袁绍此时已经完全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
只有全线崩溃逃回北方去了。
官渡之战意义和作用:
官渡之战中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
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而全军溃败。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中国历史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