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长鼓舞艺术特点
瑶族长鼓舞与朝鲜族长鼓舞的对比分析
瑶族长鼓舞与朝鲜族长鼓舞的对比分析瑶族长鼓舞和朝鲜族长鼓舞都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舞蹈形式,两者在舞蹈动作、音乐节奏、服饰特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瑶族长鼓舞和朝鲜族长鼓舞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两者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一、舞蹈动作瑶族长鼓舞以手拍、脚踏、身体摆动为主要动作,舞者围绕着鼓团进行舞蹈,动作简练而有力,整体节奏轻快欢快。
而朝鲜族长鼓舞则以手持小鼓为主要动作,舞者在舞台上跳跃、旋转、舞动鼓乐,动作灵活多变,展现出一种优雅和舒展的美感。
二、音乐节奏瑶族长鼓舞的音乐节奏快速而有力,舞蹈者在鼓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整个舞蹈富有活力和激情。
而朝鲜族长鼓舞的音乐节奏则更多地呈现出柔和和谐的特点,结合了朝鲜族的民歌特色,给人一种柔情似水的感觉。
三、服饰特色瑶族长鼓舞的服饰多为瑶族传统的彩色服装,色彩明艳,图案精美,体现出瑶族人民的朴实和快乐。
而朝鲜族长鼓舞的服饰则更多地展现出朝鲜族的传统服饰特色,以色彩淡雅、图案简洁、线条流畅为主要特点,展现出朝鲜族的典雅和高贵。
四、文化内涵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文化表现形式,它是瑶族人民日常生活、劳动等各种活动的精神象征,融入了瑶族的信仰、生活、建筑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朝鲜族长鼓舞则更多地展现出朝鲜族的传统文化内涵,如清新淡雅的美感、高雅典贵的氛围,以及传统的歌舞和礼仪。
通过对瑶族长鼓舞和朝鲜族长鼓舞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在舞蹈动作、音乐节奏、服饰特色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瑶族长鼓舞更加贴近自然、洋溢着朝气和活力,而朝鲜族长鼓舞则更多地展现出内敛的美感和高贵的典雅。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民族的艺术特点,也展现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和丰富性。
【注:以上内容仅作参考,具体以实际情况为准】。
试论朝鲜族长鼓舞的训练价值
试论朝鲜族长鼓舞的训练价值长鼓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打击乐器之一,被称为“长短乐器”。
在朝鲜族舞蹈中,长鼓舞蹈是最具特色的道具舞蹈,充分展现了朝鲜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底蕴。
本文主要针对中央民族大学长鼓舞课程进行分析,探究朝鲜族长鼓舞在教学中的训练价值和意义。
标签:朝鲜族长鼓舞;训练价值;教学一、长鼓舞的概述(一)长鼓的起源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
公元四世纪时,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在敦煌北魏壁画和云冈浮雕中,都能见到击细腰鼓的舞乐图象。
在我国的隋唐时期,人们管长鼓叫做“腰鼓”,到宋朝时,长鼓被改叫“杖鼓”。
大约在十一世纪初左右,长鼓由我国东传朝鲜,即朝鲜王氏高丽的前期。
在《高丽史》的记载中表明,长鼓逐渐转变为以舞为主、歌为伴唱、载歌载舞的舞蹈形式。
到現今为止长鼓秉承朝鲜族的文化传统,在朝鲜和韩国盛行发展并且广为流传。
(二)长鼓舞的“长短”朝鲜族长鼓舞蹈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独特的韵律,而韵律的奥妙之处在于它内涵的节奏,即朝鲜族音乐的“长短”。
“长短”在朝鲜族民间音乐中有其特定的概念和含义,是指伴随不同音乐旋律或打击乐显示出来的节奏体系的总称,而在朝鲜族打击乐中唯一能够独立、准确、完整的把各种“长短”展示出来的就是长鼓。
长鼓舞通过鼓点来表现歌曲与舞蹈音乐中的各种节奏,也通过敲击的“长短”来展现不同的舞蹈性格,因此,长鼓是朝鲜族乐器中当之无愧的“长短乐器”,也是长鼓舞蹈中最重要的音乐节奏。
二、长鼓舞在教学中“横”“纵”的发展(一)长鼓舞的“横”向延伸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开设了“朝鲜族长鼓演奏法精选”专业选修课,这门课程主要学习朝鲜族长鼓的击打法以及背鼓舞动的风格韵味。
该课程由地面鼓点训练和背鼓舞动训练两个部分组成。
地面鼓点训练是将长鼓放置于地面,席地而坐敲击鼓点的训练,主要解决学生对节奏的处理和长鼓的感觉。
背鼓舞动训练是将长鼓斜跨身旁,通过肢体舞动与长鼓的鼓声结合,展现出朝鲜族独具韵味的长鼓舞蹈风情。
瑶族长鼓舞与朝鲜族长鼓舞的对比分析
瑶族长鼓舞与朝鲜族长鼓舞的对比分析1. 引言1.1 介绍瑶族长鼓舞与朝鲜族长鼓舞瑶族长鼓舞与朝鲜族长鼓舞是两种具有独特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的舞蹈形式。
瑶族长鼓舞源自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瑶族聚居区,是瑶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中常常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
而朝鲜族长鼓舞则源自朝鲜半岛,是朝鲜族人民的传统舞蹈之一,常常在重要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表演。
瑶族长鼓舞和朝鲜族长鼓舞在舞蹈形式、舞步特点、服饰道具、表演场合意义和音乐伴奏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同时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通过对这两种舞蹈形式的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瑶族和朝鲜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承,推动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1.2 目的和意义瑶族长鼓舞和朝鲜族长鼓舞作为两种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形式,在历史长河中各自独具特色并传承至今。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以长鼓为伴奏,舞者身着瑶族传统服饰,配以瑶族特有的舞步和动作,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传统韵味。
朝鲜族长鼓舞则是朝鲜族的一种重要舞蹈表演形式,以长鼓为主要伴奏乐器,舞者们身着华丽的朝鲜族传统服装,展现出独特的舞蹈形式和节奏感。
通过对比分析瑶族长鼓舞和朝鲜族长鼓舞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舞蹈形式和舞步特点、服饰和道具、表演场合和意义、音乐伴奏等方面的差异与异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两种舞蹈形式在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的意义。
通过探讨这两种舞蹈形式的差异和联系,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的进程,为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发展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瑶族长鼓舞和朝鲜族长鼓舞在不断交流与融合的进程中,有望实现更好的发展,并为中华文化和朝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起源和发展历史对比瑶族长鼓舞和朝鲜族长鼓舞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舞蹈形式,但其起源和发展历史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瑶族长鼓舞起源于古代瑶族祭祀活动,据传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是瑶族人民用来祈求丰收和祈愿吉祥的一种宗教舞蹈。
瑶族长鼓舞与朝鲜族长鼓舞的对比分析
瑶族长鼓舞与朝鲜族长鼓舞的对比分析
瑶族长鼓舞和朝鲜族长鼓舞都是各自民族在庆祝节日、丰收祭祀等重要场合中表现出
的文化表达方式,两者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首先,在舞蹈形式上,瑶族长鼓舞主要表现为男女群众手挽手围成一个大圈,男女手
中手中持着鼓槌,围着中央地点的得意者或乐队所敲打的鼓,一边跳动舞步一边响动鼓声,互相呼应,形成独特的舞蹈形式。
而朝鲜族长鼓舞则是成群的舞者在节拍极为明显的大鼓
敲击声中以垂直方向上下跳动的方式演绎,呈现出多样姿态和舞蹈趣味。
其次,在舞蹈的目的和寓意上,瑶族长鼓舞的主要目的是庆祝丰收、迎神送祷等场合,同时表达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瑶族的传统观念中,鼓声被认为是传递生命力
和祝福的载体,所以长鼓舞在其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朝鲜族长鼓舞则主要表达对生命与革命的敬礼,是把国家、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融为一体
的表现形式,它是朝鲜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展现了朝鲜族人民勤劳、坚强、
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和传统美德。
最后,在服饰和舞蹈形态上的差异也非常显著。
瑶族长鼓舞的演出者穿着传统的民族
服饰,多是青、白、黑等颜色为主的衣服,男性穿着束腰裤、头戴斗笠或玉石环等饰品,
女性则着盘辫或发髻头饰,脚穿花鞋或布鞋等传统鞋履;而朝鲜族长鼓舞演员则会穿着像
火车站工作人员的制服,包括红色、灰色外套、白色衬衫、黑色长裤和像火车锅炉般形状
的黑色帽子等。
总之,瑶族长鼓舞和朝鲜族长鼓舞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舞蹈表现形式,通
过这些表述方式传递出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和信仰等元素,也是中华民族和朝鲜族人民
的宝贵文化财富之一。
瑶族长鼓舞与朝鲜族长鼓舞的对比分析
瑶族长鼓舞与朝鲜族长鼓舞的对比分析瑶族长鼓舞和朝鲜族长鼓舞都是两个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艺术形式,它们都源自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具有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
两者在舞蹈动作、表演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瑶族长鼓舞和朝鲜族长鼓舞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深入了解并体会两者的独特魅力。
瑶族长鼓舞起源于中国广西地区的瑶族地区,是瑶族人民在传统节日或重大庆典活动中表演的一种群体舞蹈。
长鼓舞的舞者以长鼓作为道具,通过击鼓、舞蹈、歌唱等形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
舞者们身穿瑶族传统服饰,跳跃、旋转、扭动身体,配合鼓声节奏,展现出勇敢、豪迈和热情的特点。
舞蹈动作多样,既有舞者独舞,也有集体舞蹈,整个表演过程中充满了激情和力量,给人以震撼和振奋的感觉。
与之相比,朝鲜族长鼓舞是朝鲜族人民在喜庆节日或重要场合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历史悠久,深受朝鲜族人民的喜爱。
长鼓舞的舞蹈动作轻盈、柔美、优美,舞者们身穿朝鲜传统服饰,跳跃、舞动手臂和腿部,舞姿优美而大气,配合长鼓节奏,展现出婉转、柔情和内敛的特点。
整个表演过程中,充满了温馨、亲切和喜庆的氛围,给人以舒缓和愉悦的感觉。
瑶族长鼓舞和朝鲜族长鼓舞在表演风格和节奏特点上也有所不同。
瑶族长鼓舞的表演风格偏向于豪放、热情和奔放,舞蹈动作大气、有力,节奏强烈而明快,给人以激情和振奋的感觉。
而朝鲜族长鼓舞的表演风格更偏向于柔美、婉转和内敛,舞蹈动作轻盈、柔美,节奏婉转而缓和,给人以舒缓和愉悦的感觉。
两者在舞蹈动作和节奏上的差异,反映了瑶族和朝鲜族人民对生活和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彰显了两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气息。
瑶族长鼓舞和朝鲜族长鼓舞在文化内涵和表演意义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瑶族长鼓舞展现了瑶族人民的豪迈、热情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
而朝鲜族长鼓舞则展现了朝鲜族人民的柔情、温馨和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传达了他们对家庭幸福、友情和爱情的向往和祝福,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文化积淀。
朝鲜族代表性民族舞蹈简介
朝鲜族代表性民族舞蹈简介1.长鼓舞:长鼓舞是朝鲜族代表性舞蹈之一,脱胎于传统的“农乐舞”,长鼓舞作为民间打击乐器,在农乐舞队里由长鼓手击打,起伴奏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当情绪高昂时,长鼓手常常随众人一起翩翩起舞,因其前身挎着长鼓,故在起舞时侧重于击鼓的形体动作,逐步创作出挎跳“大蹦子”等技巧,由此而被称为“长鼓演戏”。
后经历代艺人创造丰富,长鼓舞便在二十世纪初期,以独立的表演形态从农乐舞里脱颖而出。
每逢佳节之日,民间常出现跳长鼓者,深受群众欢迎,延边歌舞团从50年代初起将长鼓舞搬上舞台,从而扩大了长鼓舞的影响,60年代又在独舞的基础上,创作出长鼓的群舞表演。
长鼓舞不仅鼓技惊人,花样翻新,亦在于表达喜悦,欢快的情绪,以优美的舞姿和娴熟的鼓技给予美好的艺术享受。
2.顶水舞:顶水舞因舞者头顶水罐起舞而得名,是朝鲜族女性表演的传统舞蹈。
朝鲜族妇女习惯用头部顶着器物行走。
在插秧、锄草季节,妇女们常头顶水罐将饮水或米酒等送至田间地头。
顶水舞即在这种生活习俗基础上形成,而且一经形成,便在群众中间广泛流传。
50年代初期,顶水舞在延边各地随处可见,成为当地群众性最广泛的民间舞蹈之一。
舞者顶的水罐,原是生活中的实物,后来为了便于起舞,多用纸糊的罐型道具,在表层上绘以漂亮的花纹,轻巧别致。
随着道具的变化,舞蹈动作也相应发展。
顶水舞以“挫垫步”、“踏波步”、“碎步”为基本步伐,主要动作有“甜泉舀水”、“玉指弹珠”等。
舞蹈通过模拟顶罐行进中的各种生活动作,抒发欢乐喜悦的内心感情,舞姿轻松优美。
3.农乐舞:农乐舞是朝鲜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形式。
历史悠久,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源于农业生产的丰收及劳动,体现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多在节日和喜庆佳节,由农民高举上书“农者天下之大本”的旗帜,手持各种乐器和道具欢歌起舞。
从高丽国时期,每逢农历正月初一、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春插、夏锄、秋收季节,农民在田间地头自娱,借以抒发欢乐情感,鼓舞生产斗志,表达渴望丰收的心愿,称为“农乐游戏”,后来遂以“农乐”命名成为民俗歌舞。
朝鲜族长鼓舞
朝鲜族长鼓舞长鼓舞朝鲜族长鼓舞的长鼓为筒形,鼓身木制,两端粗,蒙以羊皮或驴皮,中间纤细。
演奏时将鼓横在胸前。
舞者或用手或用鼓槌击出不同节奏,随拍而舞。
两个鼓面音色音阶都不同,加上敲击鼓帮,所以叮咚高低有致。
男子舞蹈潇洒活泼,女子舞蹈妩媚幽美。
瑶族长鼓舞所用鼓有大小之分,大的长约1米,口径0.2米;小的长约0.8米,口径0.1米;皆为筒形、细腰。
表演时常用黄泥涂鼓面以调节音色音阶,故也称黄泥鼓舞。
大长鼓通常为一人领舞,众人随舞;也有双人舞,是一人领击起舞,另一人相和,带有一定的竞技性。
小长鼓通常是2~4人对打起舞,逢年过节,则许多人对打起舞,十分热闹。
大长鼓舞动作较简单,以晃鼓头全身协动和起伏的步伐为主。
而小长鼓舞则动作多变,按击鼓时膝部屈伸程度分有低桩、中桩、高桩三种;按击鼓动作和鼓点的复杂程度分有文打和武打。
朝鲜族民间舞蹈。
主要流行于吉林延边等地。
多为女子表演。
跳舞的人将长鼓系在身前,左手拍击鼓面,右手拿细竹鼓鞭击鼓面,边击边舞,动作优美。
舞姿婀娜。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门市长鼓舞艺术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瑶族长鼓舞居住在粤北山区的排瑶同胞,逢年过节,都喜欢跳长鼓舞。
起舞时,舞者身穿节日盛装,腰扎红绸,脚裹白色绑腿,挂着1米多长的花鼓,时而腾空急转,时而如猛虎扑地,特别是双人表演时,犹如两虎相斗,又象双龙戏珠,真是妙趣横生。
整套动作刚劲有力,粗犷洒脱,把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和雄劲刚强的性格,表现得维妙维肖。
其中“斗鸡”、“射箭”、“虎跳龙门”等动作,舞姿优美奇特,但难度也很高,需要娴熟的表演技巧。
表演形式表演者随着舞蹈动作,变换节拍,表现不同的内容和情绪,来达到其艺术效果。
在表演形式上,长鼓舞分为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有4人、6人、8人的),共36套表演程式,内容十分丰富。
相关爱情故事这种具有独特民族风韵的舞蹈,包含着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传说很久以前,瑶山上住着父子3人,老人临终前把家产平分给两个儿子。
瑶族长鼓舞与朝鲜族长鼓舞的对比分析
瑶族长鼓舞与朝鲜族长鼓舞的对比分析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广东等地。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富有民族特色。
朝鲜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
朝鲜族长鼓舞是朝鲜族人民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与瑶族长鼓舞在一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表演形式上,瑶族长鼓舞主要是通过演奏长鼓、吹簫、唱歌等方式,加强舞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朝鲜族长鼓舞则主要通过演奏长鼓、锣、打击乐器等方式,注重舞蹈动作与音乐的统一性。
两种舞蹈形式都使用了乐器和歌唱,但在具体乐器的选择和使用上有所不同。
在舞蹈动作上,瑶族长鼓舞以旋转、跳跃、奔跑等舞蹈动作为主,舞蹈风格轻快、欢快。
朝鲜族长鼓舞则以手臂的动作为主要特点,以舞蹈动作的柔和和优美为主。
两种舞蹈形式在动作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审美情趣。
在服饰上,瑶族长鼓舞的演员穿着传统的瑶族服装,通常是彩色的花裙、盘发和配饰。
朝鲜族长鼓舞的演员则穿着传统的朝鲜族服装,通常是大襟、裙子和头巾。
两种舞蹈形式在服饰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和风格。
在舞蹈意义上,瑶族长鼓舞更加强调舞蹈的群众性,是表达瑶族人民的团结和互助精神的一种方式。
朝鲜族长鼓舞则更加注重形式美和艺术表现力,是展示朝鲜族文化艺术的一种方式。
两种舞蹈形式在意义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瑶族长鼓舞与朝鲜族长鼓舞在表演形式、舞蹈动作、服饰和舞蹈意义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
通过对两种舞蹈形式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的舞蹈艺术。
朝鲜族的长鼓舞有啥特点?长鼓舞简介
朝鲜族的长鼓舞有啥特点?长鼓舞简介>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细腰鼓,又名“杖鼓”,历史曾流行于中原地区。
朝鲜族民间乐器。
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色柔和,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
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
公元四世纪时,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而后又东传朝鲜。
长鼓为古代细腰鼓的变体。
隋唐时期,我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当时虽未有长鼓之名,但实际已用于宫廷九、十部乐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中。
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
宋代《乐书》:“杖鼓、腰鼓、汉魏用之。
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
”沈括《梦溪笔谈》:“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
今日杖鼓,一头以手拊之”。
隋唐时期,我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当时虽未有长鼓之名,但实际已用于九、十部乐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
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
到了元代,《元史·宴乐之器》对杖鼓记载尤详。
《元史·礼乐志》:“杖鼓,制以木为匡,细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绣带,右击以杖,左拍以手”。
风格特色朝鲜族长鼓为两面鼓,其两端音高不同,女性长鼓舞风格优雅,男性长鼓舞活泼潇洒。
现代长鼓舞有两种击打法:一为舞者用鼓鞭(一尺许细长的竹鞭)兼用鼓槌(一端圆粗,长约尺许的木槌)。
一为只用鼓鞭不用鼓槌。
前者开头只用鼓鞭按慢鞭拍子边击边舞,鼓插在长鼓上,舞至高潮时,方抽出鼓槌进行技巧表演。
后者春持鼓鞭随乐起舞。
长鼓的表演,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一体,高度协调统一。
长鼓两面具有不同的音高。
舞蹈时,右手用鼓鞭敲打高音鼓面,左手拍打低音鼓面。
由于音高不同,节奏不同,变化多端的鼓点和着优美的舞姿,令人赏心悦目、兴奋异常。
长鼓舞通常由慢板起拍,节奏逐渐加快,最后嘎然停止。
其舞蹈形式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
瑶族长鼓舞与朝鲜族长鼓舞的对比分析
瑶族长鼓舞与朝鲜族长鼓舞的对比分析瑶族和朝鲜族作为中国和韩国的两个少数民族,其生活习俗、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
然而,作为两个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传统文化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乐器——长鼓,并创造了自己的长鼓舞。
在瑶族和朝鲜族长鼓舞中,哪些方面不同?又有哪些方面相似呢?下面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对比分析。
一、音乐风格长鼓舞的核心当然是以长鼓的节奏为基础,并通过人们的喊叫、舞蹈等形式展现出来的舞蹈艺术。
在瑶族长鼓舞中,音乐风格主要表现为昂扬、豪放、热情奔放的特点,节奏逐渐加快,能够让人感受到瑶族人的热情和力量。
相比较而言,朝鲜族长鼓舞则更为稳重、沉着、恢弘,尽显出朝鲜族人民的豁达与坚韧。
二、艺术表现形式瑶族长鼓舞通常采用以单人或多人击鼓为主体的表演形式,在表现手法上注重鼓掌、喊口号等“配合性”表现手法,强调动静的对立与统一,节奏的刚柔并济、变化多样。
而朝鲜族长鼓舞则重新演绎了传统狮子舞曲,特别注重舞蹈的协调与对称性,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舞台服装与舞蹈风格瑶族长鼓舞的舞蹈风格往往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其服装也以传统的瑶族服饰为主,奇异、暴戾、朴实,以彰显瑶族人的勇敢和直爽。
而朝鲜族长鼓舞的舞蹈风格则相对更加规范、有条不紊,服装也更为整齐、庄重,常常采用具有含义的民族服饰,如朝鲜传统的“Chima Jeogori”等,以彰显朝鲜民族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风格。
四、舞蹈背景、情感与寓意瑶族长鼓舞的舞蹈背景往往与瑶族人的传统活动相关,如捕鱼、狩猎、婚礼等,寓意也通常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吉利等。
而朝鲜族长鼓舞则更多地表达了朝鲜民族的聪明才智、正义勇毅等传统优秀品质,深藏着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深层的文化内涵。
总之,虽然瑶族长鼓舞和朝鲜族长鼓舞在表现手法、艺术形式、舞台服装、舞蹈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它们都是两个不同的民族通过长鼓这种乐器传承和展现自己独特文化的重要方式,对于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浅谈朝鲜族长鼓舞的风格特征
点 ,经 常是 由慢 板 到快 ,几经 起伏 ,最后 一般 结束 在飞 快 的旋律
中 ,戛 然 而 止 ,让 人 沸 腾 ,快 乐 ,和 激 动 人 心 。 ( 二) “ 长 鼓 舞 ”的 表 演 形 式
在朝 鲜 两面 鼓也 叫 长鼓 ,长 鼓两 边 的音色 不 同, 女性 的长 鼓 舞蹈 特色优雅 风格别致 ,男的长鼓舞潇 洒欢快 。长 鼓现在分为两 种 敲 打方式 :一种是舞者用 鼓鞭加上用 鼓棒 ;另一种 是用只用鼓鞭 不 用 鼓棒 。一 般前面用 鼓鞭打击边击边 舞,鼓查在长 鼓上面 ,他们 舞 至 到高潮时 ,就会进行技 巧表演 。后 者就会持鼓鞭 随音乐舞蹈 ,长 鼓 的表演一 般是 以柔 软的扛手 ,伸肩 和鹊雀步等动 作为主要 ,用肩 挎 长鼓 ,右 手边持鼓鞭 ,一边跳 舞一边敲鼓 的内容形式把把表 演,
从 历史 起源 中所 记 载的史 料 中 ,《 旧唐 书 刘 禹锡 》 中 曾说 道 “ 蛮俗好巫 ,每淫辞鼓舞 ,必 歌俚 辞。 ” 这里面所说 的鼓 可能就是现 在 的长鼓 舞。早在宋代 长鼓舞就开始 流传 ,逐渐流 传到朝鲜 半岛, 成为朝鲜族 音乐 的打击 乐器 。长鼓在 朝鲜族 的舞蹈 和音乐 中起 了重
的换位和 “ 曲”的身姿 ,让每个舞姿 都保持 “ 曲体拧身 “ 的特点 。
给 人一种淳 朴的柔和之美 。在舞蹈 中,鲜 明的击 鼓节奏 、流 畅洒脱 的动作 ,气氛 十分 的活跃 。正是 因为它特有 的动 作语言 与内容 ,所 以形成 了它独 具风格 的舞蹈特 点。 ( 四) “ 长鼓舞 ”的音乐节奏 朝鲜族 的民歌节拍形 式属于三拍 系统 。三拍 子 以及有三 拍复合 组成的6/8 、9 /8 、1 2/8 、1 8/8 等复拍子在 歌 曲中都 占着 重要 的 位置 。这种鲜 明的 以三拍 子为基础 的节 奏形式和 朝鲜族 的语 言直接
朝鲜族舞蹈中长鼓的运用研究
102现代交际·2018年10期作者简介:王淑艳,吉林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教授;顾百卉,吉林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表演。
朝鲜族舞蹈中长鼓的运用研究王淑艳 顾百卉(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1)摘要: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民族文化传承,在随着民族传统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其与汉族文化不断融合变迁过程中,舞蹈艺术表现形式也随之呈现出各自的发展特色。
生活在白山黑水地区的朝鲜族人民群众也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舞蹈文化,长鼓作为朝鲜族舞蹈中重要的打击乐器,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彰显了朝鲜族舞蹈的特色性和鲜明性,受到朝鲜族群众的喜爱。
本文主要阐述了长鼓舞的历史起源及其风格特点,重点对长鼓在舞蹈艺术中的运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朝鲜族 舞蹈 长鼓 运用研究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0-0102-02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长白山地区,作为朝鲜族的传统特色舞蹈——长鼓舞,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深受朝鲜族广大群众的喜爱。
长鼓舞的节奏热烈欢快,形式富于变化,节奏多种多样,其独特的打击乐器长鼓的使用更使其锦上添花。
一、朝鲜族长鼓舞蹈的起源及风格特点(一)朝鲜族长鼓舞的起源朝鲜族特色民族舞蹈承载着其民族文化和历史,是朝鲜族人民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
朝鲜族人民将其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舞蹈风格。
朝鲜族自古就是勤劳、热情、朴实而又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热爱生活,并把对生活的热爱融于舞蹈中,使得舞蹈体现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和激情。
同时长鼓舞也具有上千年的历史,以其自身典雅飘逸的舞姿驰名中外。
朝鲜族长鼓舞将朝鲜族舞蹈的气韵、节奏发挥得淋漓尽致。
长鼓是印度细腰鼓的一种演变,在朝鲜族民间广泛流传,根据其形态被称为长鼓,并成为朝鲜族一种独具特色的乐器。
长鼓舞也被视作朝鲜族道具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朝鲜族代表性民族舞蹈简介
朝鲜族代表性民族舞蹈简介1.长鼓舞:长鼓舞是朝鲜族代表性舞蹈之一,脱胎于传统的“农乐舞”,长鼓舞作为民间打击乐器,在农乐舞队里由长鼓手击打,起伴奏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当情绪高昂时,长鼓手常常随众人一起翩翩起舞,因其前身挎着长鼓,故在起舞时侧重于击鼓的形体动作,逐步创作出挎跳“大蹦子”等技巧,由此而被称为“长鼓演戏”。
后经历代艺人创造丰富,长鼓舞便在二十世纪初期,以独立的表演形态从农乐舞里脱颖而出。
每逢佳节之日,民间常出现跳长鼓者,深受群众欢迎,延边歌舞团从50年代初起将长鼓舞搬上舞台,从而扩大了长鼓舞的影响,60年代又在独舞的基础上,创作出长鼓的群舞表演。
长鼓舞不仅鼓技惊人,花样翻新,亦在于表达喜悦,欢快的情绪,以优美的舞姿和娴熟的鼓技给予美好的艺术享受。
2.顶水舞:顶水舞因舞者头顶水罐起舞而得名,是朝鲜族女性表演的传统舞蹈。
朝鲜族妇女习惯用头部顶着器物行走。
在插秧、锄草季节,妇女们常头顶水罐将饮水或米酒等送至田间地头。
顶水舞即在这种生活习俗基础上形成,而且一经形成,便在群众中间广泛流传。
50年代初期,顶水舞在延边各地随处可见,成为当地群众性最广泛的民间舞蹈之一。
舞者顶的水罐,原是生活中的实物,后来为了便于起舞,多用纸糊的罐型道具,在表层上绘以漂亮的花纹,轻巧别致。
随着道具的变化,舞蹈动作也相应发展。
顶水舞以“挫垫步”、“踏波步”、“碎步”为基本步伐,主要动作有“甜泉舀水”、“玉指弹珠”等。
舞蹈通过模拟顶罐行进中的各种生活动作,抒发欢乐喜悦的内心感情,舞姿轻松优美。
3.农乐舞:农乐舞是朝鲜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形式。
历史悠久,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源于农业生产的丰收及劳动,体现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多在节日和喜庆佳节,由农民高举上书“农者天下之大本”的旗帜,手持各种乐器和道具欢歌起舞。
从高丽国时期,每逢农历正月初一、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春插、夏锄、秋收季节,农民在田间地头自娱,借以抒发欢乐情感,鼓舞生产斗志,表达渴望丰收的心愿,称为“农乐游戏”,后来遂以“农乐”命名成为民俗歌舞。
朝鲜族长鼓舞的由来和传承及发展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朝鲜族长鼓舞的由来和传承及发展黄虎哲(大连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辽宁 大连 116031)摘要:朝鲜族长鼓作为传统打击乐,其节奏特征和演奏方式细腻、抒情、悦动,自古以来就承载着朝鲜民族丰富的人生情感和悲欢情结。
长鼓表演形式发展并传承下来的有坐势表演和立势表演。
坐势是坐着演奏的方式,立势是将长鼓挂于奏者腹前,移动着演奏的表演形态。
坐势表演发展成为节奏性强的四物打击乐、长鼓独奏及民乐合奏中的节奏乐器等以技巧表演为主的音乐形态,立势则发展成为背着长鼓移动着,形象地进行演奏表演的形式,这样的表演逐渐形成当今《长鼓舞》这一新的舞蹈表演方式。
关键词:鼓舞;传承一、朝鲜族长鼓舞的由来目前,还没有关于朝鲜族长鼓舞的由来和创始人及具体年代的明确记述记载或研究结果。
但是将其他相关历史资料和人物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可以得知长鼓舞是大约在四十年代初,由崔承喜始创的新舞蹈的产物。
这是因为,首先,在朝鲜民族舞蹈的集大成者、传统舞蹈大家韩成俊地从30年代开始的舞蹈作品上找不到长鼓舞的痕迹。
其次,在韩国的舞蹈史学家成庆麟执笔的《韩国传统舞蹈》一书中,将长鼓舞分类到新舞蹈当中。
新舞蹈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朝鲜半岛形成的新的舞蹈思潮,在30年代进入成熟期。
但是这一时期的舞蹈创作和表演活动仍然找不到长鼓舞的痕迹。
在崔承喜的40年代末的舞蹈影像资料中,保存着崔承喜在《节奏与舞蹈》的伴奏音乐下表演的《长鼓舞》作品(1942年编舞)。
作品以长鼓演奏为主,附加舞蹈动作进行表演,这可以视为以传统立势表演为基础创作的新的舞蹈形式。
尤其,伴奏音乐的题目为《节奏与舞蹈》,可以推断崔承喜的长鼓舞是从传统的立势演奏表演方式向舞蹈表演方式进化的过程。
今天我们所说的长鼓舞,是根据崔承喜的新舞蹈意识,从40年代初开始在舞台上表演的新的舞蹈形式。
长鼓舞与传统的立势长鼓表演有形式上的区别。
长鼓的立势表演侧重节奏的身体表现,长鼓舞是将长鼓与舞蹈动作融合一起,侧重情绪表现的形象表演。
瑶族长鼓舞与朝鲜族长鼓舞的对比分析
瑶族长鼓舞与朝鲜族长鼓舞的对比分析
瑶族长鼓舞与朝鲜族长鼓舞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表达形式,它们在表演形式、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舞蹈形式、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三
个方面对瑶族长鼓舞与朝鲜族长鼓舞进行对比分析。
从舞蹈形式上看,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在庆祝丰收、祈求祖先保佑等重要场合中进
行的一种舞蹈活动。
瑶族长鼓舞通常由数十人组成,舞者手持鼓棒,围成圆环在中央摆鼓
演奏。
而朝鲜族长鼓舞则是朝鲜族人民在喜庆场合如盛大婚礼、重要节日等中进行的一种
舞蹈表演。
朝鲜族长鼓舞的形式多样,有环形舞、双人舞、队列舞等多种形式。
从音乐风格上看,瑶族长鼓舞主要依靠鼓声为伴奏,鼓声激昂有力,节奏明快。
瑶族
长鼓舞的音乐节奏鲜明,富有旋律感,通常有两段或三段的结构。
而朝鲜族长鼓舞的音乐
则主要依靠锣鼓为伴奏,锣鼓声响亮有力,节奏明快。
朝鲜族长鼓舞的音乐节奏清晰,往
往带有明快欢快的旋律。
从文化内涵上看,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对丰收、祖先崇拜等文化传统的一种表达形式。
瑶族长鼓舞在表演过程中体现了瑶族人民的勇敢、团结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而朝
鲜族长鼓舞则是朝鲜族人民对生活乐观、热情和朝气蓬勃的一种表达形式。
朝鲜族长鼓舞
在表演过程中体现了朝鲜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朝鲜族长鼓舞艺术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 文化艺术朝鲜族长鼓舞艺术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姜红花/文中国朝鲜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朝鲜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朝鲜族人民生活与生产实践的产物,也是朝鲜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在朝鲜族民间舞蹈中,长鼓舞是其舞蹈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既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本文在对长鼓舞艺术特点进行概述与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长鼓舞艺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具体探讨,希望对推动长鼓舞艺术在新时代下更加蓬勃发展有所帮助。
长鼓舞在朝鲜族人民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传承与弘扬。
1 朝鲜族长鼓舞艺术的特点朝鲜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重要成员,长鼓舞作为朝鲜族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与朝鲜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长鼓舞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风情。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对长鼓舞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工作。
长鼓舞是一种集舞蹈、音乐、杂技等元素于一体,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其风格独特,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长鼓舞在朝鲜族人民中有着广泛传播,长鼓舞艺术是朝鲜族文化中重要组成元素之一,也是朝鲜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之一。
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 历史悠久长鼓艺术在朝鲜民族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朝鲜半岛中部的百济时期。
当时,百济在朝鲜半岛中部的扶余国中地位很高,其文化艺术与中原文化交流频繁。
百济国王曾在汉城设立了“扶余乐院”,并对汉城的娱乐事业进行了大力支持,因此,汉城也被称为“扶余乐”之都。
当时朝鲜半岛南部的其他民族对舞蹈也十分感兴趣,他们将当地最具特色的舞蹈形式引进了自己国家的宫廷内。
到了唐朝时期,百济、新罗等周边国家都已开始学习和借鉴舞蹈艺术。
其中,新罗最具代表性,他们不仅将百济舞蹈艺术引进了本国宫廷,还将本国本土舞蹈融入到了百济的国舞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百济国舞。
瑶族长鼓舞与朝鲜族长鼓舞的对比分析
瑶族长鼓舞与朝鲜族长鼓舞的对比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瑶族长鼓舞与朝鲜族长鼓舞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者在舞蹈形式、舞蹈服装、舞蹈动作、舞蹈表现主题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异同。
瑶族长鼓舞注重舞蹈形式的热情奔放,而朝鲜族长鼓舞则更注重舞蹈动作的细腻和舒缓。
在舞蹈服装上,瑶族长鼓舞多以红色为主色调,朝鲜族长鼓舞则以白色和蓝色为主。
在舞蹈表现主题上,瑶族长鼓舞多以庆祝祈福为主题,而朝鲜族长鼓舞则以表达自然美和民族传统为主。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种长鼓舞在文化内涵上亦有差异。
结论部分将总结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瑶族长鼓舞和朝鲜族长鼓舞的视角。
【关键词】关键词:瑶族长鼓舞、朝鲜族长鼓舞、舞蹈形式、舞蹈服装、舞蹈动作、舞蹈表现主题、文化内涵、对比分析、共同之处、差异性、结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瑶族长鼓舞和朝鲜族长鼓舞是两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源自中国的瑶族和朝鲜族。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在庆祝丰收、祭祀祖先或庆贺婚礼等重要场合上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通过敲击鼓声和跳动的舞姿表达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敬畏。
而朝鲜族长鼓舞则是朝鲜族人民在庆祝节日、迎接客人或庆祝重要活动时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通过快速的舞步和夸张的手势展现出朝鲜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这两种舞蹈形式在外在表现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在文化内涵和精神表达方面却有着一些共同之处。
通过对瑶族长鼓舞和朝鲜族长鼓舞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两种舞蹈形式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从而增进人们对瑶族和朝鲜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1.2 研究意义瑶族长鼓舞与朝鲜族长鼓舞是两种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舞蹈形式,通过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舞蹈艺术传统及文化内涵。
从舞蹈形式比较可以看出不同民族在舞蹈构成和节奏感上的差异,反映了各自民族的审美观念和节奏感。
舞蹈服装对比可以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传统服饰风格和审美标准,反映了各自民族的民俗文化和审美追求。
谈吉林地区朝鲜族长鼓舞的节奏特点
谈吉林地区朝鲜族长鼓舞的节奏特点吉林地区长鼓舞是吉林地区朝鲜族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和积累的自娱自乐形式的舞蹈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社会意识得到了极大地飞跃,继承各种文化的内在价值在逐渐的被重视起来。
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长鼓作为重要的打击乐表现形式也渐渐被人们所熟知,而长鼓舞中的节奏是长鼓舞的精华所在,是长鼓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朝鲜族长鼓舞及其节奏形成背景朝鲜族是从事水田种植的古老民族,其民间舞蹈具有农耕劳动的特征,它是在三韩及朝鲜半岛的传统农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后又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定环境中,育成具有风韵典雅、含蓄等特色的舞蹈。
长鼓舞也叫做杖鼓舞,是朝鲜族自娱和娱人经常跳的舞蹈。
由于鼓的音高不同,节奏也不同,变化多端的鼓点和着优美的舞姿,使人格外的兴奋和愉悦。
长鼓舞的特点常常是由慢板起拍逐渐加快,几经跌宕,最后结束在飞快的旋转里,嘎然停止,使人热血沸腾、非常激动人心。
长鼓舞源于农乐舞中的个人表演,最早以男性独舞为主,后来,舞台上的即兴对唱表演对长鼓舞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使长鼓舞有了男、女长鼓舞、双人长鼓舞及长鼓群舞等多种形式。
二、吉林地区长鼓舞节奏的特点吉林地区四面环山,城中松花江蜿蜒流淌,穿城而过,特殊的地理优势形成了吉林地区朝鲜族开朗豁达而又深沉温婉的性格,这一性格特点决定了其艺术发展的脉络。
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吉林地区的长鼓舞节奏刚柔并济,动作柔美时鼓声轻柔,如雨水轻轻落进心田;动作快而激情时,鼓点有力,节奏明快,如排山蹈海般向你涌来,通过敲击力度的强弱变换、节奏的快慢以及长短节奏的变换,让观者在欣赏优美舞姿的同时更能体会其舞蹈所表现出时而深情时而激昂的情绪,通过长鼓舞这一艺术表演形式更加了解朝鲜民族坚强、勤劳、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特性,表现出吉林地区朝鲜族明朗激昂与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
在近代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朝鲜族舞蹈融入了新鲜的元素,朝鲜族长鼓舞的鼓点节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鲜族长鼓舞艺术特点
长鼓舞是一种群众性的舞蹈,不分性别年龄,男女老少都适合参加,不分地点,只要有空地都能够实行舞蹈,且动作简单、易学,除
了一些特殊的长鼓舞表演要求一定难度、一定技巧外,群众性的长鼓
舞多表现人们平时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故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长鼓
舞多是为欢庆节日所跳的舞蹈,内容丰富且极富娱乐性等特点,广泛
吸引群众参与进来,人们欢聚在一起,拿起长鼓,随心所欲,自由舞蹈,表达出喜悦、欢乐的情绪。
民俗性
长鼓舞内容多表现建房、制鼓、开山、挖地、舂米等劳动生活,
还有摹仿禽兽动作等,舞蹈生动形象,无论从舞蹈形式还是舞蹈内容,都再现出瑶族人民的生活情景,同时表现出瑶族人民热情豪放、勤劳
质朴、勇敢坚毅的性格特质。
瑶族人民遍及全国各地,不同区域的人
民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他们的制鼓方式、乐器配置及舞蹈
形式都有所差异,如:广西贺县制鼓时在挖空的鼓腹内放少量小圆石子,击鼓时鼓腹沙沙作响,既有鼓声,又有沙锤效果;广西田林长鼓
上配有小铃铛,舞动时能发出清脆的铃声;湖南长鼓舞还配有芦笙一
起合演,舞蹈形式也分为“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等。
长鼓舞与民族活动相结合,体现出不同地区瑶族人民风格迥异的艺术
文化,它丰富的内涵,浓郁的民俗性,成为传承瑶族民俗文化的载体。
健身性
跳长鼓舞,在击鼓的同时还需要身体各个部位的不同形式和不同
水准的活动。
跳长鼓舞以手部动作为主,形式变化多样,一般均左手
持鼓,手腕则根据鼓的动作变化而灵活转动,右手则以横拍、竖拍、
斜拍、背拍、摇拍等形式击鼓;身体可前倾或后仰,或转身时背鼓拍击,或有扭动上身的动作,如小长鼓中的“半蹲磨鼓”,以双膝为轴,带动上身做磨转;由下而上,同时在胸前转手拍鼓;膝部动作有微蹲、半蹲、全蹲,自然屈伸,颤动而有弹性;脚步动作相对较复杂,有前
后推拉步、走对角步、后单脚踢鼓,又或时而绕圈,时而跳身转体,
动作轻快、灵活而多变。
长鼓舞通过手部、身体、脚步各部位的运动,不但增强了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还提升了人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同时因为膝部的不间断蹲起动作,对增强股四头肌、臀大肌力量,减
少臀、腹部脂肪都有良好的功效。
由此可见,长鼓舞是一项健身性极
佳的运动。
娱乐性
传说长鼓舞最早是为纪念盘王而跳的,每年的盘王节,人们除了
祭祀祖先,尽情欢歌外,便是围观长鼓舞表演。
携鼓盛装的青年们,
头缠红巾,上插雉羽,在芒锣、牛角、唢呐及歌曲的配合下随乐起舞,歌声悠扬,鼓声雄厚,舞蹈动作粗犷、洒脱而豪放,气氛异常热烈。
也正因为长鼓舞的喜庆气氛浓厚,所以,发展到今天,瑶族人民在
“过新年”、农历十月十六“耍歌堂”等传统节日或婚庆、贺丰收等
场合,都会拿起长鼓,载歌载舞,共叙欢乐之情。
观赏性
长鼓独具民族特色,是长鼓舞舞蹈人十分喜爱的民间乐器之一。
早在12世纪的宋代,瑶族人民已能制作长鼓,寨寨都有,不相送,不
出售,仅作为家传物遗留下来。
明清以前长鼓形制较多,有普长鼓和
特大长鼓,在普通长鼓中又有长鼓和短鼓之分。
明代顾炎武《天下群
国利病书》载:衡赛盘古……以木为鼓,圆径一斗余,中空两头大,
四尺者谓长鼓;二尺者谓之短鼓。
长鼓既是长鼓舞中的伴奏乐器,又
是舞蹈中的道具,凡逢喜庆之日都有长鼓舞表演。
同时,因为瑶族长
鼓制作精致,外观精美,富有浓郁民族风格,所以又成为一件古朴而
精致的民族工艺品。
长鼓以及舞蹈时色彩艳丽的服饰,手工精巧的配饰,成为瑶族民间艺术的典范,传承着瑶族悠久而古老的民族艺术文化。
另外,长鼓舞的内容和形式还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
况相关联,反映出某个时期人们的思想观、价值观,与人们的生活息
息相关,是瑶族民族文化的缩影,是传承瑶族民族文化极具代表性的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