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作者简介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新人教版

四 、内容简介 1、《狗· 猫· 鼠》通过对三种动物之间的详尽地论 述,来表现鲁迅对猫的厌恶和仇视,用对动物的行 为描写,来讽喻某些人。 2、 《阿长与<山海经>》写了以为善良、朴实而 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保姆长妈妈。 3、《二十四孝图》鲁迅从自己在青年时代阅读 《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 《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两个故三、作品分类
1、《狗· 猫· 鼠》和《二十四孝图》都以议论为 中心,将散文和杂文糅合在一起,穿插童年时的 生活经历和感受,主要目的是讽刺和批判旧道德。 2、《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主要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 3、《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父亲的病》《琐记》主要记叙作者童年少 年时的经历和片段,夹叙夹议,多表达作者对旧 日美好的眷恋。
二、概说
本书为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 10篇,原名《旧事重提》,后改为《朝花夕拾》。 这10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 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生动地描绘 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 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文章文 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4、《五猖会》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 微妙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
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父
子之间的隔膜,含蓄地批判封建思想习俗
的不合理。
5、《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 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 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7、《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请医治病 的情景。
8、《琐记》忆述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 人”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1.《朝花夕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1.《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一、文学常识《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二、内容简介《朝花夕拾》是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不少文章包含着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狗·猫·鼠》《二十四孝图》。

这十篇散文描写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诚挚的怀念,真实地书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种种生活——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表现出对反动守旧势力的打击和嘲讽。

三、主要篇目及人物形象篇目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鲁迅的保姆)①喜欢“切切察察”以及限制“我”的行动。

②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③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④谋害“我”的隐鼠。

⑤为“我”买来《山海经》。

有愚昧麻木、迷信守旧的一面,但她着朴实、勤劳、善良、爱护孩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老师)①认真修改“我”的讲义。

②订正“我”的解剖图。

③他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④想了解中国女人的裹脚情况。

一位严谨认真、平等待人、和蔼可亲日本医学教授《范爱农》范爱农(鲁迅的同乡,朋友)①徐锡麟事件和同乡会发生争执。

②酒楼里的叙旧。

③报馆案件风波。

④范爱农与友人游湖时落水身亡。

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倔强耿直、愤世嫉俗,内心痛苦、悲凉《父亲的病》《琐记》衍太太(鲁迅的邻居)①让孩子做危险的事。

②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

③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是一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汪曾祺简介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简介个人介绍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有关汪曾祺旅游景区:汪曾祺纪念馆、汪曾祺文学馆、汪曾祺故居。

文学特点散文写作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

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

作品就是作品。

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小说写作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第24课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知识点 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第24课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知识点 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知识点+同步练习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注释】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悠然:自得的样子。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八年级语文上册6.28观潮作者简介素材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6.28观潮作者简介素材新人教版

作者简介周密(1232~1298),字草窗、萍洲,又号四水潜夫,南宋著名词人、笔记大家.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相继谢世后,“历下周密”却以他的清丽词作尽洗靡音,成为南宋后期的重要文学家。

周密祖籍济南历城。

靖康之难后,举家迁往江南,流寓湖州.1232年,他出生于父亲周晋任县令的富春县署斋中。

周家是一个世代官宦的书香门香.周晋工词,常与名流酬唱答对.周密幼年耳濡目染,饱受陶冶。

青年时就参加父辈师友们的唱和,虽年少而笔力不弱,渐渐“才情诣力,色夕绝人。

”能诗,善工词,书学欧柳,善画梅竹兰石。

周密的词词句精巧,清新秀丽,读来令人赏心悦目。

周密虽生于南方,但始终没有忘记家乡。

并常以“历下周密”,“齐人”,“华不注人”署名。

入元以后,他弃官归隐,更增添了怀念故乡的悲伤,常以诗词来表现自己的离愁别恨。

周密在隐居期间,曾以保存宋代史料为己任,著录了《齐东野语》、《武林归事》等笔记,还保存了一批宋朝文学、文物资料。

他所选的《绝妙好词》辑132家的作品,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词人作品,靠这个选本流传下来。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短文两篇的意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短文两篇的意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短文两篇的意思知识点答谢中书书一、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知识点汇总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知识点汇总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知识点汇总一、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有《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二、故事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文学常识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四、理解词义1.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2.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3.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同无边无际。

4.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宽平的意思。

5.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

6.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7.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8.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服、退缩。

9.纵横决荡:纵横驰骋,横冲直扫,冲杀突击。

这里是指到处同敌人进行激烈战斗。

五、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作者简介相关资料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作者简介相关资料

相关课外阅读
作者
西蒙若夫
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写作背景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腊的德军“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

这样,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

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
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

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六十年后的今天,回首二战的历史,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者简介整理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者简介整理

【第一天】《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

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

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

【第二天】《蜡烛》选自《阅读和欣赏》。

作者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

代表作剧本《我城一少年》,长篇小说《日日夜夜》《友与敌》等。

《我城一少年》《日日夜夜》《俄罗斯人》等均获斯大林奖金。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

作者雨果,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第三天】《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

作者聂华苓,华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等。

萨特(1905-1980)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

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等《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

诗文集《踪迹》,代表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第四天】《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散文、诗歌、杂文、小说还是文艺理论都有很高的成就,成就最高的是杂文,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文集》等,后都收在《鲁迅全集》中。

《台阶》选自小说集《台阶》。

作者李森祥。

【第五天】《老王》选自《杨绛散文》。

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作家,文学翻译家。

翻译有《堂·吉诃德》《洗澡》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 2.9 老王杨绛简介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9 老王杨绛简介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杨绛简介杨绛,原名杨季康,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

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

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

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

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

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绛先生的第一部作品为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于1934年初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

40年代初,她连续创作了喜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这两部剧本写作和上演于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当时引起很大反响。

80年代以来,是杨绛创作的“新时期”,她以散文和小说两方面的创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

其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出版于1981年,畅销于整个80年代,在港澳台均出版了繁体字单行本,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小说代表作《洗澡》(意即洗脑筋,系国内最早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文学作品),出版于1988年,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很大反响,作品亦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

作为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写过多篇评析西班牙和英国文学名著的理论作品,如评论《堂吉诃德》、《小癞子》(Lazarillo del Tormes)和《塞莱斯蒂娜》(La Celestina)等的文章以及论英国作家菲尔丁等。

作为翻译家,杨绛先生的文学翻译成就卓著,除《堂吉诃德》外,她还翻译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文学名著《吉尔·布拉斯》(Alain Rene Le Sage)以及古希腊散文柏拉图(plato)的“对话录”《斐多》(Phaedo)等。

跨入新世纪之后,杨绛先生在整理编订钱锺书遗稿之余,又创作了《怀念陈衡哲》、《难忘的一天》和《我在启明上学》等多篇忆旧散文;出版于2003年6月的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则因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笔而深深打动读者,成为2003年的超级畅销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作者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作者简介

八上语文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韶山冲一個农民家庭。

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孙犁 1913年4月生,2002年7月逝世,现代作家。

原名孙树勋。

河北平安人。

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

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康斯坦丁.西蒙诺夫(1915-1979)是前苏联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等着我》写于苏联卫国战争初期。

为了纪念这位诗人,在今天的圣彼得堡城北部,有一条街就命名为“西蒙诺夫街”。

代表作为三部曲长篇小说,第一部《生者与死者》,第二部《军人不是天生的》,第三部《最后的夏天》。

维克多•雨果(l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1885年,雨果逝世。

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

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与1901年,但雨果死于1885年,所以尽管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可还是无缘诺贝尔。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 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 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 人民的衷心爱戴,这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 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太夫人钟厚仁慈、 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 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 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 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 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 叙事散文。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不停地劳动(耕作)。
不辍劳作
任劳任怨
2、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
3、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宽厚仁慈
4、有钱而心狠,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为富不仁
5、饥民聚夺富家食物或去富家吃饭。 吃大户 东挪西借 聊叙
6、到处向人家借钱。
7、姑且谈谈。聊,姑且,略微。叙, 谈。
整体感知
倒叙—顺叙—倒叙(或“总---分---总”)
(一) (1)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寄其哀
(二) (2-15)追忆母亲一生的事迹。
述其功 颂其德
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 (三) (16-17) 表达自己的决心。
报深恩,表决心
思想感情
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有“爱”、“敬”、“哀”、“思念”、“怀 念”、“歌颂”、“赞扬”、“感谢”
动,一直到最后。(11段)
•D、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 钟还在灶上煮饭。(13段) •E、外甥来信,母亲年老了,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13段)
2、作者通过选取具体的事例写出了一位勤劳的母亲, 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结合具 体的事例谈一谈。 •聪明能干:母亲用桐子榨油来点灯,榨菜籽油做调料拌饭。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作者列表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作者列表
课时 名称
作者 年代及其他
1 新闻两则
毛泽东
2 芦花荡
孙犁 现代
3 蜡烛
西蒙诺夫 苏联
4
就英法联军给巴特勒 上校的信
雨果
法国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玲 美籍华裔女作家
6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7 背影
朱自清 现代,字佩弦
8 台阶
9 老王
10 信客 11 中国石拱桥 12 桥之美
13 苏州园林
14 故宫博物院 15 说屏 16 大自然的语言 17 奇妙的克隆
李森祥 杨绛 钱钟书 余秋雨 茅以升 吴冠中
叶圣陶
黄川惕 陈从周 竺可桢 谈家桢
当代
现代,原名绍钧, 字圣陶 浙江人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诺夫 美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 生物入侵者 20 落日的幻觉 21 桃花源记
22 短文两篇
梅涛 黄天祥
陶渊明
刘禹锡 周敦颐
东晋诗人,又名 潜,字元亮 唐代,字梦得 北宋
简介 荷花淀派代表
明代,字子敬
西汉 字子美 北魏 南北朝梁朝,字通 明,号华阳隐居
诗圣史诗 地理学家
宋末元初,字公瑾 明末清初,号陶 庵,又号蝶庵居士
南北宋之交 郭茂倩 唐 唐

北宋,字圣俞
南宋爱国诗人
山水田园诗人
《礼记》
出自张潮(清) 《虞初新志》 出自礼记
归园田居(其 三)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27 短文两篇
28 观潮 29 湖心亭看雪
魏学洢
戴圣 杜甫 郦道元
陶弘景
苏轼 周密
张岱
陶渊明
30 诗四首
王维
李白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者简介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者简介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者简介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第一天】《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

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

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

【第二天】《蜡烛》选自《阅读和欣赏》。

作者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

代表作剧本《我城一少年》,长篇小说《日日夜夜》《友与敌》等。

《我城一少年》《日日夜夜》《俄罗斯人》等均获斯大林奖金。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

作者雨果,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第三天】《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

作者聂华苓,华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等。

萨特(1905-1980)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

着有哲学着作《存在与虚无》等《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

诗文集《踪迹》,代表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第四天】《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散文、诗歌、杂文、小说还是文艺理论都有很高的成就,成就最高的是杂文,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文集》等,后都收在《鲁迅全集》中。

?《台阶》选自小说集《台阶》。

朱自清简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朱自清简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朱自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

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著作书目:《雪朝》(诗集)1922,商务《踪迹》(诗与散文)1924,亚东图书馆《背影》(散文集)1928,开明《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开明《你我》(散文集)1936,商务《伦敦杂记》(散文集)1943,开明《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开明《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文光《诗言志辨》(诗论) 1947,开明《新诗杂话》(诗论)1947,作家书屋《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文光《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名山书屋《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观察社《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开明《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古籍《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三联《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百花《朱自清全集》(1-3卷)1988,江苏教育(末出齐)。

陶渊明简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陶渊明简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陶渊明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

”(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

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

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

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者简介整理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者简介整理

【第一天】《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

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

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

【第二天】《蜡烛》选自《阅读和欣赏》。

作者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

代表作剧本《我城一少年》,长篇小说《日日夜夜》《友与敌》等。

《我城一少年》《日日夜夜》《俄罗斯人》等均获斯大林奖金。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

作者雨果,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第三天】《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

作者聂华苓,华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等。

萨特(1905-1980)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

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等《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

诗文集《踪迹》,代表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第四天】《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散文、诗歌、杂文、小说还是文艺理论都有很高的成就,成就最高的是杂文,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文集》等,后都收在《鲁迅全集》中。

《台阶》选自小说集《台阶》。

作者李森祥。

【第五天】《老王》选自《杨绛散文》。

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作家,文学翻译家。

翻译有《堂·吉诃德》《洗澡》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的作者简介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的作者简介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的作者简介一.吴均生平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

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

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

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

天监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

临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很受欣赏。

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

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

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卒于普通元年(520年),时年五十二岁。

吴均既是历史学家,著《齐春秋》三十卷、注《后汉书》九十卷等;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可惜已亡佚。

二.文史成就《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自其文风清拔,而有“古”气,自称“吴均体”。

其诗今存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

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

吴均善于刻画周围景物来渲染离愁别绪。

如《送柳吴兴竹亭集》“夕鱼汀下戏,幕雨檐中息。

白云时去来,青峰复负侧。

踯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朦胧暮色中的山野景象,更衬出离别时分的凄婉气氛。

又如“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白日辽川暗,黄尘陇坻惊”,写景都很细致。

吴均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拟作了不少乐府古诗,如《行路难》五首、《胡无人行》、《从军行》等,虽辞藻华美,但不失刚健清新的气息,有鲍照余绪。

他的一些五言诗句,如“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折荷缝作盖,落羽纺成丝”等,民歌风味也比较浓。

吴均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现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如《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语文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韶山冲一個农民家庭。

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孙犁 1913年4月生,2002年7月逝世,现代作家。

原名孙树勋。

河北平安人。

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

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康斯坦丁.西蒙诺夫(1915-1979)是前苏联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等着我》写于苏联卫国战争初期。

为了纪念这位诗人,在今天的圣彼得堡城北部,有一条街就命名为“西蒙诺夫街”。

代表作为三部曲长篇小说,第一部《生者与死者》,第二部《军人不是天生的》,第三部《最后的夏天》。

维克多•雨果(l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1885年,雨果逝世。

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

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与1901年,但雨果死于1885年,所以尽管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可还是无缘诺贝尔。

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的世界》。

聂华苓:1925年出生于大陆,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

1949年抵台湾定居并从事创作,曾任《自由中国》半月刊编辑,台湾大学、东海大学副教授。

1964年,由于“《自由中国》停刊”事件,聂华苓离开台湾,应聘至美国爱荷华“作家工作室”工作,致力于世界文化交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沈从文评传》等。

代表作《桑青与桃红》被列入亚洲小说一百强之一。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后改为豫亭,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

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李森祥,1956年生,浙江衢州人。

当代作家,浙江省作协的专业作家,现主要从事电视剧编剧工作。

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

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

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主要有《十八里营房》《金奎银奎》《小学老师》《塌鼻大娘》。

1987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小学老师》、《抒情年代》《情世诗文》等,《台阶》是作者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后被选入初中课本。

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2011年被授予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

2010年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茅以升191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时称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英文名称Tangshan Engineering College),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授、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工科主任、国立河海工科大学校长、交通部唐山大学校长(今西南交通大学)、北洋工学院院长、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代院长、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北洋大学校长、中国/北方交通大学(时含今西南交通大学和今北京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

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

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

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随苏沸尔学校学习西洋美术史。

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

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曾出版过《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东寻西找集》、《吴冠中散文选》等。

吴冠中先生于2010年6月25日23点52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其他作品有《长江三峡》等。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及出版人。

他是五四运动首个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他的座右铭“文学为人生”很有名。

叶圣陶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黄传惕,1934年生,湖南省平江县人,笔名黄羽。

中共党员。

从小喜欢看书。

初中毕业于湖南平江湘北中学,高中毕业于湖南长沙衡湘中学。

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语言文学系。

1954年该系合并到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从事新闻和专题节目的编辑与政治、广教等方面的采访工作。

先后任编辑、记者、副主任、主任等职。

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室,自称梓翁。

1918年11月27日生。

浙江杭州人,闻名中国的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著有《说园》等。

2000年3月15日去世。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1910年,竺可桢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34年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

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谈家桢(公元1909年--公元2008年),浙江宁波人,国际著名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为我国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曾任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副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并担任中国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大辞海》的副主编。

艾萨克·阿西莫夫(英语: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

同时也是著名的门萨学会会员,并且后来担任副会长。

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