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作者介绍

合集下载

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诗文理解

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诗文理解

“皎如”两句极写月色之美。 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 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 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 红色的宫门。诗人以“飞镜” 为譬,以“丹阙”、“绿烟” 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 动人,光彩夺目。
宁但 知见 晓宵 向从 云海 间上 没来 。,
“但见”二句,借明月的夜出 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 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 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 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 出没中推演至今。两句中既 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 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 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
塞下曲
天兵下北荒, 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 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 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 然后方高枕。
•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 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 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 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三将据(涂奔远为年初起(近(宁莲李
十 卷 行 世 。
其 墓 迁 至 青 山 。 有 《
李 白 生 前 “ 志 在 青 山
701—762 817
) , 宣 歙 池 观 察
, 葬 龙 山 。 唐 元
其 族 叔 当 涂 令 李 阳 冰
谪 夜 郎 , 中 途 遇 赦 东
永 王 璘 幕 僚 , 因 璘 败
余 即 离 开 长 安 。 安 史
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 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困惑, 极有气势。诗人停杯沉思,颇有 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 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 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 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 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
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

课外古诗诵读(一)作者及背景

课外古诗诵读(一)作者及背景

课外古诗诵读(一)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峨眉山月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官至供奉翰林。

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背景介绍:开元十二年(724)秋,二十四岁的李白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沿长江而下,辞亲远游。

峨眉山是诗人不久前游览的蜀中山水。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秋夜举首遥望,青山衔月,庄静明洁白。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江南逢李龟年》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的创作历程:1、读书、壮游时期(35岁以前);2、战乱流离时期(35-44岁):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曹参军;3、战乱流离时期(44-48岁):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

4、漂泊西南时期(48-59岁逝世):48岁-50岁在成都草堂,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保举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次年严武突然去世,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写了很多诗。

57岁乘船出峡,想回家乡。

文学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

文学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

深层含义和象征
探讨作品隐藏的含义 解读作品象征意义
作品背后的思考和 哲理
分析作品背后哲理 探讨作品思考内容
作品对人生的思考和 启示
阐述作品对人生的重要性 探讨作品启示作用
主题在当代的意 义
作品主题在当代社会 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 角色,对于人们思考 当下问题有着深刻启 示。作品所揭示的价 值观与道德观也对时 代产生深远影响。
03 文学技巧及其效果分析
解读作者的文学手法带来的效果
主题与意义解读
作品的主题 和意义
探讨作品背后的 深层思想
作品对当代 的启示
思考作品对现代 社会的影响
作者想要表 达的思想
分析作者意图
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作品在文学史上的 地位
作品如何被评价 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品对后世文学的 影响
后世作家如何受到影响 作品对后世文学发展的贡 献
03 作者动机
探讨作者写作该作品的原因
社会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描 述
描绘作品背景的 社会环境
社会问题反 映
探讨作品如何反 映当时社会问题
影响分析
分析社会环境对 作品的影响
文学作品风格
文学风格
探讨作品的文学风格
作者笔法
分析作者的笔法和写作手 法
独特之处
探索作品的独特之处和创 新之处
文化背景探讨
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 作品对当时文化的反 映、作品中的文化元 素和符号
作品对当代 文学的启示
详细内容1
作品对学术 研究的影响
详细内容1
作品对读者 的情感触动
详细内容1
作者成就与作品关联
作者的独特创作思路和出色文学才华,使其作品 在文坛独具一席之地。作品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和 文学理念密切相关,深受读者喜爱。

现代文学作品的背景与作者介绍

现代文学作品的背景与作者介绍

现代文学作品的背景与作者介绍现代文学作品是以20世纪中叶以来的文学形式为主,涵盖了文学中的多个流派和风格。

这些作品在描绘当时社会背景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同时,也通过作者的介绍来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现代文学作品的背景与作者介绍进行探讨,以展示它们的独特之处。

作品一:《骆驼祥子》作品背景:《骆驼祥子》是中国作家老舍于1936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该小说通过描写1920年代的北平贫民窟以及主人公祥子的命运转折,展示了当时民众生活的贫困和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作品背景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清末民初之际所面临的动荡局面和人民生活的艰辛。

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是中国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

他以揭示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状况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而著称。

老舍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小市民家庭,他的亲身经历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通常注重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细腻描写和思考,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品二:《1984》作品背景:《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创作的反乌托邦小说。

这部小说设定在一个极权主义社会中,通过描绘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对社会现实的怀疑和追求自由的故事,探讨了政治操控和人类自由的主题。

作品背景反映了二战后全球政治格局的不稳定和纳粹主义及苏联斯大林主义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威胁。

作者介绍:乔治·奥威尔(1903-1950)是英国作家、记者和政治评论家。

他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对权力酷使的探究而闻名。

奥威尔的作品常常展现了对社会不公和政治压迫的忧虑。

他的小说《1984》被视为对极权主义社会和个人自由的经典揭示,影响了后世的文学作品及政治理论。

作品三:《百年孤独》作品背景:《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6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拉丁美洲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为主线,通过幽默的文风和奇幻的故事情节,揭示出一个虚构小镇马孔多的多代人物命运与历史联系。

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与作者介绍

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与作者介绍

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与作者介绍古代文学作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更记录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本文将围绕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与作者介绍展开论述,并以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为例加以说明。

一、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是作品产生的土壤,它与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相互交融,影响了作品的主题、风格和艺术形式。

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情况。

下面以中国文学史上几个重要时期为例,介绍其背景情况。

(1)古代中国:古代中国文学作品的背景受到了巨大的时代变革的影响。

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宋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他们的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唐宋元明清:唐宋元明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辉煌时期,其中以唐宋两代的文学作品最为丰富多样。

唐朝是一个鼎盛时期,盛产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巨匠,如杜甫、白居易等。

宋代则以词为代表,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如辛弃疾、苏轼等。

元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们的作品逐渐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西游记》、《红楼梦》等。

(3)古希腊罗马: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的背景主要涉及希腊化时代、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等。

在这段历史中,古希腊罗马文学逐渐形成并繁荣发展,涌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和作品,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等。

二、作者介绍作者是文学作品的创造者,他们的身世、经历和思想都会对作品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体现在作品中。

下面以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学作家为例,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1)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称“诗圣”。

他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杜甫的诗作文情并茂,写实而深沉,反映了社会动荡和民生苦难。

(2)苏轼: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称“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作品广泛涉及诗、词、文、赋等多种文体,风格多样。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叫声:
养鹅等于养狗,它也会看守门 户。
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 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 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 不亚于狗的狂吠。
对比
如果鹅会说汉语,猜猜它会说些什么?
见到生客进来,它会用严厉的声音大声 叫喊:
当篱笆外有人走路时,它会放大喉咙大 吼道:
步态:
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 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 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 场。
2.为什么作者要把简单的话写复杂呢?
合作探究二
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 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 你认为作者对白鹅有怎样 的感情?
我知道
1、文中用了关于高傲的词语有__、__、__、
___,这几个词词义__,用以形容__,
既突出强调了白鹅的鲜明个性,又富有变化 ,避
免了 __ 。
2、句子“___________ ___”是文中的过渡句,起____的作用,
2、了解白鹅特点,感悟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 的方法,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和作者用 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朗读课文,自主思考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的特点?用 横线画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
我会读
zhèng
头颈 郑重
厉声呵斥 京剧
叫嚣 倘若

窥伺 一丝不苟
Shì
侍候 供养不周
在京剧中,通称花脸“净角”是 怎么样的人物形象?
性格温顺的人物
性格刚烈或粗暴的人物
步态: 对比
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 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 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 场。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 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 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

字佩弦。

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文学研究会成员。

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

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今北京)逝世。

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代表作有《绿》《荷塘月色》《匆匆》。

2、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背景知识作者简介朱自清

背景知识作者简介朱自清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取自“腹有诗书气自华”,号秋实,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主要文章有《春》《背影》《匆匆》《荷塘月色》等。

写作背景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写于1925年。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作者的家庭,因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

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

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写作缘起朱自清在《背影》篇末写道:我北来后,他(指作者的父亲)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1947年7月1日作者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又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

爱莲说的作者及其背景介绍

爱莲说的作者及其背景介绍

爱莲说的作者及其背景介绍
《爱莲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诗作,也是中国著名
诗人林则徐的代表作之一。

林则徐,字鼎臣,号香山,江苏镇江人,
生于1785年,卒于1850年。

他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
学家和改革家,被誉为“近代名臣”。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擅长文学写作。

他非常重视教育,尤其是诗词的学习和修养,他的诗作以咏史、抒怀、议论社会问题为主题,语言简练却富有力量。

《爱莲说》是林则徐的一首抒发情怀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
重要的地位。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莲花的独特情感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林则徐借莲花的形象传达了自己对内心世界的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感
受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意象的美。

林则徐的创作灵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注重儒家的文化
内涵,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个人情感和思考。

他的诗作以情感丰富、
意境深远、意蕴丰富而著称,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和美的享受。

林则徐的文学成就不仅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他还是一位富有文化
思想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在政治上致力于推进改革和开放,为中国
近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主张对中国的现代
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起来,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和著名政治家、改革家。

他的文学作品《爱莲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
情感表达和强烈的美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他在政治和改革方面的贡献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重要的推动力。

再别康桥的背景与作者简介

再别康桥的背景与作者简介

再别康桥的背景与作者简介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作家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诗,诗名取自英国作家拜伦的名作《别离康桥》,表达了诗人离开学府,远离故土的心情。

本文将介绍《再别康桥》的背景,并对作者徐志摩进行简要介绍。

一、《再别康桥》的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是徐志摩在他留学英国期间创作的,创作时间可追溯至1928年。

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曾在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也因此他有机会有方便取景、思考与写作的时间。

而康桥是剑桥大学校园内的一座迷人的桥梁,以其浪漫的风景和历史背景而闻名。

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通过对康桥的描述和自己对离别的感悟,将学术追求和人生抉择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他对学业和青春的告别,以及对离家远行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使读者感受到了徐志摩深沉的离愁和对故乡的哀怀之情。

二、作者徐志摩简介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和散文家。

他以热情洋溢的诗作、深刻的情感挖掘和对爱情的畅想而闻名。

徐志摩的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既有描写现实生活的抒情作品,也有对爱情的颂扬和对生命的思考。

徐志摩的文学造诣来自于他的多重身份。

他曾在上海复旦大学和剑桥大学就读,并先后获得了文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

他拥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和修养,在他的作品中展现出了对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化的广泛涉猎。

徐志摩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而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诗歌既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萦绕,又注重形式的精巧与意象的丰富。

他的散文既有对家国之思的思考,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总结《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留学英国期间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他离别学府,远离故土的心情。

诗中通过对康桥的描绘和自身情感的倾诉,使读者感受到徐志摩深沉的离愁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徐志摩本人是一位重要的现代诗人和散文家,通过他在文学与学术上的追求及其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留下了独特的艺术遗产。

文学名著的背景与作者介绍

文学名著的背景与作者介绍

文学名著的背景与作者介绍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内涵深刻的主题,为读者提供了思考和感悟的机会。

在我们阅读这些经典之作的时候,了解背后的背景及作者的情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

曹雪芹来自一个贫苦的官宦家族,他在家族的困境中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虚伪。

《红楼梦》以贾府和贾宝玉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对宝玉的爱情、友情等情感的刻画,展现了封建贵族的生活、婚姻制度和女性地位等方面的问题。

这部作品的独特性在于其画面感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将人性的善与恶以及命运的无常展现得淋漓尽致。

另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之一。

他的戏剧作品皆为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经典故事改编,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新人类主义思想的产物,莎士比亚的作品总是深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杰出的悲剧作品之一,通过对主角哈姆雷特的内心矛盾和复仇之路的描写,展示了贵族命运的无常和人性的脆弱。

而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则是19世纪末英国的一部著名小说。

王尔德本人是一位具有叛逆精神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维多利亚时代道德束缚的不满和对个体自由的追求。

《道林·格雷的画像》讲述了主人公道林·格雷因与自己的画像达成契约而保持永远年轻的故事,通过这一情节,王尔德深刻地探讨了美与罪、自由与道德的关系,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反思。

除了中国和英国的文学名著之外,在世界文学史上还有许多值得一提的作品和作者。

例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它们都以其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人文主题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通过了解文学名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作品的魅力和意义。

在阅读之前,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经历、思想和创作背景,从而对作品的主题和创作动机有更深刻的理解。

〈老人与海〉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老人与海〉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老人与海〉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2年出版的著名小说。

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简洁而精炼的文字风格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而闻名于世。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是美国作家,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大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以战争、人与自然的斗争、冒险和人类存在的意义等主题为素材,写作简洁、铁血、直观,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情感把握广受赞誉。

《老人与海》在出版后迅速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成为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

这部小说通过对一个普通人与自然、命运的斗争的描写,展现了人类坚持不懈的勇气与顽强的意志,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28页PPT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28页PPT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返回
• 当多年以后,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 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 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 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 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 不会再做了。”
返回
《童年》高尔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城南旧事》 林海音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 童年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 • 踏碎了一地温暖的冬阳 • 悦耳的铃声打破了旅途的寂寞 • 至今还在遥远的梦中回荡 •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 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 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 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 不会再做了。”
返回
冬阳·童年· 骆驼队
诗文心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想骆驼为何系铃
想替骆驼剪毛 追问骆驼去处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 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 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 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 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 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 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 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 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 脆。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 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 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 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 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 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 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 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 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 脆。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 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 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 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 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 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 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 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 一些行路的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能够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个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因为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因为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