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泄的中医治疗及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更泄的中医治疗及心得体会
【摘要】五更泄,作为一个病名最早见于明代医学家龚廷贤的《寿世宝元》,每于黎明前腹痛作泄,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多由肾虚命门火衰,火不暖土,阴寒湿浊内积所致。其病形成,除责之于肾阳虚,尚与肺金之宣肃、脾之转输、肝之疏泄有密切关系。现从五脏入手,详细地论述病机,并结合7种病因提出了治疗的方法。
【关键词】五更泄;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
“五更泄”又名“鸡鸣泄”、“晨泄”、“肾泄”等,有的以发病时间为特点命名,有的以病理变化命名,临床较多见。本人曾统计了武威市中医院2010年1月—12月的150例的慢性结肠炎患者,其中症属五更泄的有49例,占慢性结肠炎患者的17%。对于五更泄的治疗在临床中是不能够小觑的,应引起医界同道们的高度重视。
经曰:肾司开阖,肾开窍于二阴。肾不但治小便,而且也操权着大便之开阖。五更泄的形成, 先贤多认为与肾虚有关。清初医家张璐在其所著的《张氏医通》中说:“五更泄, 是肾虚失去闭藏之职也”。有的医家认为五更泄就是肾泄。关于肾虚发生五更泄的机理大多认为,病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关门不固,寅卯之时(凌晨3~7时)阳气未复,阴气极盛,即令人洞泄不止。所以历代医家治疗五更泄多以温补肾阳为主。其实, 五更泄的形成, 除责之于肾阳虚,尚与肺金之宣肃、脾之转输、肝之疏泄有密切关系[1]。所以泄泻之病位虽在肠,与五脏失调也不无联系,其病机复杂,临床治疗当明辨证因。现将本人对于本病的治疗心得结合现探讨。
1五更泄的诊断
1.1怕凉怕冷,秋冬季较重,夏季稍轻,换季是一复法,喝啤酒吃冷食即可腹泻;吃了不干净的事物即可腹泻;吃的过饱也即可腹泻;冷风一吹也腹泻。
1.2每天凌晨2—7点腹泻2—3次,患者十分困惑,尤其是冬季,有时刚刚躺好被窝热了,就又去厕所,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上厕所。
1.3便急:部分患者一有便意就即可结便,慢了就拉到裤内,十分尴尬,坐车旅游出门十分小心,整天提心吊胆。生活非常紧张。(五更泄的症状)
1.4大便次数多:轻者每日3—5次,重者每日5—10次以上。
1.5腹痛:便前腹部不适或腹痛,便后减轻。(五更泻结肠炎的症状)
1.6夏天不能吹空调电扇,遇冷风即可腹痛腹泻。
2五更泄的症候分型及病机分析
2.1命门火衰
肾居下焦,职司开合,且为胃关。临床中患者多因泄泻日久,而累及肾阳,命门火衰,釜底无薪,火不暖土,脾胃亦失于温煦,黎明之前阴寒较盛,阳气亏虚难以生发,则下行作泄[3]。其临床表现为:黎明之时肠鸣腹泻,小腹冷痛,便稀清冷,腰膝冷痛,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迟细等。此证较为多见。患者若无病邪积滞,治用四神丸加减温肾助阳,暖脾止泻。本方四味温药相伍为用,治疗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功效神奇迅速。治疗中多随症加入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健脾之品,并且用量在20~30g,旨在旺脾健运;如有体虚配用黄芪、升麻、柴胡等益气升阳。
2.2木邪干土
《张聿青医案》记载:“肝病也有至晨而泄者, 以寅卯属木, 木气旺时, 辄乘土位也”。黎明之时,在天为春,其应在肝,少阳之气萌动,其性疏泄[4]。饮食入胃,全赖肝气疏泄功能,水谷才能得到运化。如果肝失条达,横逆乘脾,脾失健运,清气不升,郁则生湿,湿郁致泻。临床中此型腹泻,大都由于脾气素虚,或本有湿滞内停,以情绪抑郁为诱因而发病。如同张景岳所说“凡遇怒气便作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其泄泻特点为:胸胁痞闷,嗳气乏力,食欲不振,黎明腹中胀痛,肠鸣欲泻,泻后痛减,便中多夹带泡沫。舌淡苔薄白,脉弦。方选痛泻要方加味,治以抑肝扶脾,理气升清。治疗时以此方为基础加减,固定配以厚朴、木香、青皮等平肝理气药;山药、扁豆等健脾和胃药;并加入升麻、葛根、柴胡等升阳除湿药,取其下者举之,风能胜湿之意,在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时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3脾虚湿困
《内经》指出:。又说“诸湿肿“湿盛则濡泻”:满,皆属于脾”。将湿病归于脾,可见脾虚湿盛是泄泻的病理基础[1]。黎明之时是阴盛极而阳将升之际, 腹泻日久,伤及脾阳,中虚脾弱,湿滞内停,而湿为阴邪,脾阳被遏不胜阴湿, 水湿当生不升下趋大肠而作泻。其临床主症为:大便稀溏,泄下清稀,腹满肠鸣,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腻,脉细弱濡缓等。脾为喜燥恶湿之脏,治宜采用健脾利湿之法。治疗本证时独采用缪仲淳的资生丸化裁,既无参苓白术散之补滞,又无香砂枳术丸之燥消。方由党参、白术、薏苡仁、茯苓、焦山楂、陈皮、黄连、柴胡、泽泻、藿香、扁豆、山药、麦芽、神曲、滑石、甘草等组成,即保留了它健脾助运的功效,又因增添了滑石、茯苓等利水渗湿药而达到了利小便以实大便的目的,临床多能应手。
2.4痰浊下利
仲景云:“水渍入胃,必作利也”。饮为阴邪。若有形之饮,留结于胃肠之间,寅卯之时,阳气升发之际,气动饮行,正邪相争,留饮欲去则下迫作泻[1]。辩证要点为:晨泻日久,脘腹或胀或痛,泻后即减,减而复痛,胸膈痞闷,肢体困倦,苔白润,脉沉伏,或弦或滑。此为二陈汤或平陈汤(二陈汤和平胃散)证,治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现代名医衣震寰曾治一女患:因产后缺乳,自用红糖、猪脂等顿服,后患腹泻。现消瘦羸弱,轻度浮肿,晨兴即泻,日三五次。且心下满痛,辘辘有声,短气,口干不饮,上半身自汗,苔白滑,脉沉伏。3年来,中西医多法治疗无效。衣氏用峻下留饮之法,予以甘遂半夏汤一剂,两小时后泻下脓痰水样便,后服先前无效的健脾利湿和胃之剂速效。此法为我们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予以借鉴。
2.5瘀血内结
多种原因所形成的瘀阻肠络同样可以导致五更泄的发生。正所谓津血同源,血不利则为水[2]。瘀血阻滞肠络,气机不利,津行必然受阻,则化为水。五更时分,阴极水旺,与粪混杂而下作泻。其特点为:黎明之时,腹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晨起必泻,泻后有不尽之感,口干不欲多饮,面色晦滞。脉弦涩,舌质紫黯。田师认为临床中只要见此主症,宗王清任的活血祛瘀之法,选用膈下逐瘀汤或少腹逐瘀汤加减,必效无疑.
2. 6肺气郁闭
肺为华盖, 与大肠相表里.其肃降清宣之职与肠腑之变化传导关系密切. 便秘治肺论治颇多,泄泻责肺者少[5]。而笔者认为肺失宣肃可导致五更泄,其原因有
二:一为肺气郁闭, 失于宣肃, 津液不布,水停于内, 至晨阴极水旺之时下走大肠, 而发为泄泻;二为肺主一身之气,若肺失治节,肺气不能充分调节肝气的疏泄,五更时,木气旺盛,肝气犯脾而发生泻泄[6]。考前贤对此也有论及。喻嘉言云“至若秋月伤肺者,伤肺之燥也,与秋伤于燥,冬生咳嗽同是一病。但在肺则咳嗽,在大肠则飧泄;所谓肺移热于大肠,久为肠者也。但使肺热不传于大肠,则飧泄自止。惟务止泄,以燥益燥者多矣[1]”。在临床治疗中,如果有咳喘、痰嗽、胸闷、气憋等肺系症状的患者,审其寒热虚实,投以相应宣肺利水的方药,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2.7食滞肠胃
食积腹泻,临床常见。而以五更泄为表现者较少。其机理为:素体阳虚之人,因饮食失调,过食、暴食,影响了脾胃的传化功能,食积于中,黎明之时,阳气不得升发,故下泄于肠[7]。其临床辨证为:晨起腹泻,泻物酸腐,多夹不消化事物,泻后觉舒,嗳腐吞酸,恶心呕吐,脘腹胀痛,不思饮食,苔腐腻,脉沉。此证多积久而化热,临床治疗中,如果热象不显著,可用保和丸加减,酌加麦芽、鸡内金等;热象显著者,用枳实导滞丸合小柴胡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