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报告——海南民族文化调查

合集下载

感受海南的民族风情 领略少数民族的多彩文化

   感受海南的民族风情 领略少数民族的多彩文化

感受海南的民族风情领略少数民族的多彩文化海南岛,位于中国南海之上,被誉为“美丽的热带海岛”。

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这片土地还寄托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在这个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感受海南的民族风情,领略少数民族的多彩文化。

1. 民族村落探秘海南岛上的各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村落,这些村落是了解海南少数民族风情的绝佳去处。

比如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海南本土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的黎族和苗族保留了很多传统的民俗、民风和传承。

2. 丰富多样的民族服饰民族服饰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海南,黎族、苗族、傣族等各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服饰风格。

黎族民族服饰以鲜艳多彩、绣花繁盛而闻名,苗、傣、瑶族等少数民族则以手工刺绣、银饰为特色,在服饰中展示出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

3. 民族音乐与舞蹈的魅力音乐和舞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海南,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形式。

比如,黎族的“龙船舞”、苗族的“踩梯子”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参与其中,你将沉浸在节奏欢快、音乐动人的民族乐曲之中,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活力。

4.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手工艺是人们用心和灵魂创造出来的宝藏,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海南,你可以近距离观赏到许多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

比如,苗族的银饰、黎族的手织花布等,这些传统的手工艺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少数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传承下来。

5. 丰盛多样的民族美食少数民族文化同样体现在美食中。

在海南,你可以品尝到由少数民族独特制作的美食。

比如,黎族的烤全猪、苗族的酸汤鱼、土族的爱情米饭等,各具特色,口味丰富多样。

这些美食不仅吸引着本地居民,也成为游客品味少数民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海南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它拥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多元的文化遗产。

正是这些独特的元素,使得海南成为了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和展示的重要平台。

当你来到这里,你会仿佛穿越到一个神奇而多彩的世界,那里有着阳光、美食、音乐、舞蹈和热情的人们。

关于海南传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

关于海南传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

关于海南传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一、背景介绍海南作为我国的热带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海南的传统民族文化包括黎族、苗族、壮族、瑶族等,这些族群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和宗教习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海南传统民族文化,并且将其发展为具有实际经济效益的产业,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传统民族文化产业的情况调查1. 传统民族文化产业的现状在海南,传统民族文化产业以手工艺品、传统服饰、民族文化旅游等形式展现。

在一些景区,游客可以欣赏到民族歌舞表演,到当地手工艺品和文化衍生品。

一些民族村寨也成为了热门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2. 传统民族文化产业的问题尽管传统民族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民族文化表演和商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面临着销售困难的挑战;另一些传统手工艺技艺也因着现代工业化的冲击而逐渐式微。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传统民族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三、传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1. 加强文化保护,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特别是对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技艺,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2. 提升产品质量,打造精品文化商品传统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如何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出更具竞争力和美誉度的民族文化商品,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设计创新等方式,提高商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3.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在传统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文化创意产业的理念和方法,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

可以通过文化创意设计、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方式,将民族文化与其他产业相结合,拓展产业发展的空间。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传统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和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海南省非遗调研报告

海南省非遗调研报告

海南省非遗调研报告海南省非遗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和目的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和地区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独特性和传承价值的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生产技艺及相关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群落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海南省的非遗文化,我们开展了此次调研,旨在了解海南省非遗的种类、传承现状以及保护措施,为海南省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1. 调研内容(1)非遗种类:调查、收集和整理海南省的非遗项目,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生产技艺等多个方面。

(2)非遗传承现状:了解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包括传承人数量、传承方式以及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3)保护措施:调查和研究海南省非遗保护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效果,分析其对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影响和作用。

2. 调研方法(1)实地考察:走访海南省的非遗项目传承地,与传承人进行交流,观摩非遗表演和工艺制作等活动。

(2)访谈调查:采访非遗项目传承人和专家学者,了解他们对非遗传承和保护的看法,询问他们对当前现状的评价和建议。

3. 调研时间和地点调研时间:2022年5月至2022年8月调研地点:海南省各地非遗项目传承地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 非遗种类和传承现状经过调研,我们发现海南省有丰富多样的非遗项目,主要包括儋州木偶戏、琼剧、琼剧二胡伴奏、礼乐、侗乡秧歌、古琴、剪纸、扎染等。

然而,由于传承人数量逐渐减少,一些非遗项目正面临着传承中断的风险。

2. 保护措施海南省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设立非遗传承基地,培训传承人,开展非遗展览和演出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传承人培养不足,年轻一代缺乏对非遗传统的传承意识。

其次,资金和资源支持不足,限制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最后,宣传推广不足,限制了非遗项目的传播和认知度。

四、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非遗传承人培养力度,鼓励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工作,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价值观。

海南特色文化基因调研报告

海南特色文化基因调研报告

海南特色文化基因调研报告海南特色文化基因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海南是我国最南端的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特点。

为了深入了解海南特色文化的基因,本报告开展了相关调研,旨在揭示海南文化的内在特征和发展潜力。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海南居民的问卷,通过分发和网络调查的方式,获得了大量数据。

其次,我们还组织了一支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访谈的方式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和了解。

三、调研结果1. 生态文化基因海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这也深刻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海南居民认为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一项重要任务,他们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生活追求。

实地访谈中,居民也纷纷表示以环保为己任,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2. 海洋文化基因作为一个海岛省份,海洋文化是海南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海洋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热爱海洋,深知海洋与自身命运的紧密联系。

许多居民表示,海洋文化对于塑造海南人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实地访谈中,居民们也分享了自己与海洋相伴的日常生活和习俗,如捕鱼、海鲜文化等。

3. 历史文化基因海南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岛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

问卷调查显示,海南居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着共识,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海南发展的重要支撑。

实地访谈中,居民们介绍了海南的传统祭祀文化、婚嫁习俗和节日文化等,这些习俗在海南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海南特色文化的基因主要包含生态文化基因,海洋文化基因和历史文化基因。

2. 海南居民对于海南特色文化的认同度很高,他们以海洋和自然环境为傲,并传承和弘扬海南的传统文化。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

海南风俗调研报告

海南风俗调研报告

海南风俗调研报告海南风俗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海南的风俗习惯,探究海南地方文化的特点,为海南的旅游开发提供相关数据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1. 采访:通过采访当地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了解他们对于海南风俗的看法和了解。

2. 观察:通过观察当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了解他们的习俗和风俗习惯。

3. 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针对海南的风俗习惯进行调查,了解大众对于相关问题的看法和了解。

三、调研结果1. 人际交往:海南人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重视邻里间的互相帮助和交流。

在传统节日或重大喜庆日子,人们常常会亲自拜访亲朋好友,以表达喜庆和祝福之意。

2. 餐饮习俗:海南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海鲜和热带水果为主要特色。

当地人喜欢用椰浆、椰子汁等椰子制品作为调料或饮品,这是海南椰子资源丰富的结果。

而海南的酸辣汤、烧鸡饭等当地小吃也备受游客的喜爱。

3. 服装习俗:海南气候炎热,所以当地人穿着主要以轻薄、透气的衣物为主。

在传统节日或婚礼等重要场合,女性通常会穿上传统的民族服饰,男性则会穿上形式庄重的礼服。

4. 社交礼仪:在海南,人们重视礼仪,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注重尊敬长辈和客人。

当接待客人时,会以热情和周到的态度来款待客人,送客时也会尽力地送客到门口,以表达对客人的敬意。

四、调研建议1. 传承和发展海南的本土文化,对外宣传海南的风俗习惯,吸引更多的游客。

2. 在旅游景点增加文化展示区域,以介绍海南的历史和风俗为主题,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

3. 加强相关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4. 加强社会道德教育,提倡礼仪和守法,增强社会的文明素质。

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海南的风俗习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海南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拥有独特的地方风情和文化传统。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合理保护和传承好海南的本土文化,将会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海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希望我们的调研结果能对海南的旅游开发有所启发和帮助。

海南民俗文化研究

海南民俗文化研究

海南民俗文化研究——以黎族打柴舞为例10级汉语言文学(1)班王丹丹10205042 摘要: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的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都存在着层次差别,既有上层文化,也有下层文化。

中国上下两层文化的分野非常鲜明,上层文化又叫圣贤文化、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下层文化又叫做民间文化、大众文化或民俗文化,两层文化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共同组成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更是有着悠久深厚且独特的民俗文化,本文将以海南黎族经典的打柴舞为例对海南这块土地的民俗文化现象进行介绍研究,展现其魅力,挖掘其价值,使更多人们了解、热爱海南丰富且独特的民俗文化。

关键词:海南民俗文化黎族打柴舞一、海南的民俗文化历史民俗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们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是一个地方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具有极强的个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俗民风。

在祖国浩淼的南海上,浮着我国第二大海岛——海南岛,它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海南省简称“琼”,历史上因琼州治所(今海口市琼山区)之南有山曰“琼山”而得名。

清末至民国时期,海南亦称“琼崖”,是由琼州和崖州两地合成的,因而有“北琼南崖”之称。

由于人口长期大量的频繁迁移,使海南岛成了一个多移民、多民族的区域,中原文化、粤闽文化、岭南文化以及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和南洋文化等众多文化形态在海南岛融会在一起。

发端于“三亚人”和黎族先民文化成为海南的原始文化。

汉唐以来,先进的中原文化随汉族移民逐渐传入海南岛,并同黎族文化交融汇合。

宋代以后,来自闽、粤等地的大陆移民,带来了岭南色彩较浓的中原文化,再加上从外地迁琼的回、苗等民族的文化,这些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生碰撞、消解和融合,终于形成了以汉、黎、苗、回等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丰富多彩的海南民俗文化。

黎族是海南省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市、保亭、乐东、琼中、白沙、陵水、昌江等地。

海南历史调查研究报告1000字

海南历史调查研究报告1000字

海南历史调查研究报告1000字(一)海南文化历史悠久海南文化历史悠久,其发展曲折艰难,秦汉时期萌芽,元、明、清时代得到充分发展,我们从海南岛所处的地理位置上说,它是远离发达的中原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边缘区,但它始终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是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先进文化的入侵。

(二)海南文化发展曲折首先,唐宋时期的海南岛就已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行政区,但战乱又使它发生变化,而唐代以后,中国封建经济中心南移,宋代北方战乱,商人、官吏以及大批的汉族人民迁居海南,从而海南文化与中原文化进--步交融,中原的文人墨客开始注意海南岛的特色风情,宋代即有关于记述海南岛地区风俗习惯、物产的著作盛起。

明清时期,海南文化更加走向成熟和发展。

农业开发,耕地面积扩大,以农耕与游耕相结合是海南人民的的耕作方式,但技术都较落后,不断注入中原文化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得到发展,学校、书院遍及各州县,通过科举选拔的人才增多。

然而始终受地理因素的束缚,“海南岛”特立于中华文化之中。

(三)海南文化登。

上国际舞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海南乡土文化不断在全国各地舞台展露,这个我国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了我国的旅游胜地。

近年来,国内及海外人士纷纷投来关注目光。

海南历史文化形象走向了一个明朗化的历史台阶。

二海南乡土文化的巩固发展与海南历史文化形象的逐渐形成(一)民族风情文化的发掘。

海南省主要是以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与部分汉族同胞杂居地,历史以来乡土文化主要以。

黎族风情习俗为主,民间的乐器、歌舞、戏曲等都富有绚丽多彩的民族特色。

在明清以前,由于地理历史的束缚,海南岛与中原地区隔离,受交通、文化等的条件限制,海南人民保持自己的生活习俗,海南文化是落后和封闭的。

明清以后,海南政治、经济、文化得到相应发展,而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海南的独特地理条件成为了政府的发掘对象,地理因素成为了它的优势,就是这种独立的,被中原文化后来才拾起的海南岛,给海南历史文化增添了许多神奇的色彩,让后来的政策和文化导向于发掘它、保护它、发扬它的方向。

海南家乡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海南家乡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海南家乡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一)研究目的: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

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

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

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年二十四谢灶: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海南民族文化

海南民族文化

海南民族文化1. 简介海南位于中国南海之中,被誉为热带天堂岛。

海南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包括海南黎族、海南苗族、海南侗族等多个民族。

他们身处海南这片热带土地上,保留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海南民族文化。

2. 海南黎族文化作为海南本土的主要民族之一,黎族人口居海南省首位,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黎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民居、民歌、舞蹈、传统节日、服饰等形式表达出浓郁的黎族文化特色。

2.1 黎族民居黎族人民居住在海南岛的丘陵地区,他们的民居采用了独特的木质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能够适应热带气候的特点。

黎族民居通常采用高脚、飘效、开敞式等设计,以透风、避暑为主要目的。

2.2 黎族民歌舞黎族民歌舞是黎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表达情感和传承历史的重要方式。

黎族民歌以其深情激昂的旋律和文字表达,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爱情、劳动、自然景观等主题。

而黎族舞蹈则以独特的姿势和动作形式表达情感和故事,常常伴随着锣鼓和竹萧的音乐。

2.3 黎族传统节日黎族人民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如黎年、祭祖节、黎寨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通常与农耕和丰收相关,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祭祖、唱山歌、打鼓舞龙等。

2.4 黎族服饰黎族人民的传统服饰以其鲜艳多彩、图案繁复的特点而著名。

男性常常穿着蓝色或黑色的长衫,女性则穿着五颜六色的长袍和饰有金银线的饰物。

黎族服饰的图案常常代表着黎族人民的信仰、生活和历史,每一种图案都有其独特的寓意。

3. 海南苗族文化苗族是海南的另一个重要民族,苗族文化独具特色,代表了海南原住民族的文化底蕴。

3.1 苗族节日苗族人民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苗年。

苗年通常在农历年末到年初之间举行,人们会通过舞蹈、歌唱、庙会、祭祀等形式庆祝。

苗年是苗族人民团聚和交流感情的时刻,也是他们祈求来年丰收和幸福的重要仪式。

3.2 苗族服饰苗族人民的传统服饰充满了艺术和民族特色。

男女苗族服饰风格迥异,男性常常穿着黑色长衫、高腰裤和蓝色头巾,女性则穿着色彩鲜艳、绣满各种花纹的长裙和银饰。

海南乡土文化生活调查报告1000字

海南乡土文化生活调查报告1000字

海南乡土文化生活调查报告1000字海南省,简称“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南端的省级行政区,省会海口。

是中国的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

地处中国华南地区,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广西、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对望,东南和南部在南海与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地处热带边缘,是一个热带省份,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海南省陆地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热带宝地”,海南岛海岸线总长1823公里,海南管辖海域总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海洋省。

海南岛地势为中部高四周低,中间高耸,呈穹窿山地形,以最高峰五指山(1867米)、鹦哥岭(1811米)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海南岛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

海南是全国唯一的黎族聚居区,黎族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情。

2019年,海南省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省常住人口944.72万人,比上年增加10.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59.5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9.23%。

全省人口出生率12.87‰,死亡率6.11‰,自然增长率6.76‰。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海南省常住人口1008.12万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截至2021年,海南省常住人口1020.46万人,比上年增加12.34万。

海南省汉族、黎族、苗族是世居民族,其余民族是解放后迁入的干部、职工和移民,分散于全省各地。

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

世居的黎族、苗族大多数聚居在中部、南部的琼中、保亭、白沙、陵水、昌江等县和三亚市、五指山市;汉族人口主要聚集在东北部、北部和沿海地区。

先秦至西汉时期,海南岛上分布着古百越人的一支——骆越。

根据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的分析证明,骆越人即是黎族的先民。

风俗民情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海口市琼山区府城将举行一年一度风情独具的府城元宵换花节。

研究性学习课题_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_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简介1.课题名称:保护宝岛文化,调查海南岛文化遗产现状2小组成员:3.提出课题的理由:海南岛本身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的小岛,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给世人留下许多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但今天许多人都将这些珍贵遗产淡忘,甚至有人对其进行破坏,我们需要对它进行一个系统的调查。

4.课题研究的目的:让更多岛内和岛外的人了解海南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提升公众保护海南岛文化遗产意识。

5. 课题研究方案:1.通过上网,图书馆等查阅海南岛文化相关资料。

2.分发问卷进行调查,在网上进行调查。

3.归纳小结。

4.以论文形式展出结果。

6.指导老师:7.成果形式:论文二.课题介绍海南岛在其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岛屿相比,有着自己独特之处。

在这个与中国大陆土地以及南海领域相接的地域里,有着许多许多先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文化,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宝岛海南主要的一些珍贵文化遗产:海口钟楼海口钟楼的历史悠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6年)海口设立统管本岛沿海十处的海关总口,国内沿海港口和东南亚各国来往商船日渐增多,咸丰八年(1858年)海口被清迁辟为对外口岸,来往客商明显增多,民国12年(1923年)海口运通商发达,港口繁荣,商务活动鼎盛。

但当时海口市全市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计时设施,给交通、商务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民国17年(1928年)爱国商人周成梅先生发动海外侨胞捐款集资仿照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精心设计,于1929年在遥对入海口的长堤马路马头兴建海口钟楼以便统一时间。

建成混合红构的大钟楼,高五层,占地16平方米,墙体用红砖砌筑,白石灰塞缝。

大钟设置在五楼,四面安装7块厚2公分的大理石构成直径2米的钟面,钟时刻在理石上,并嵌上铅牌涂以黑色,钟面针长0。

96米,分钟长1。

6米,报时的音响由2个一大一小的生铁铸成的鸣钟组成,每隔30分钟报时一次。

当时大钟是一个辘轳卷上10多米的钢丝绳,另一端吊上一个大铁碗,利用垂直重量启动行走的,吊砣从四楼垂落底层,历时两天,因此,每隔两天必须转动辘轳将吊砣卷上五楼,周而复始,时间较为准确。

海南传统特色饮食文化研究

海南传统特色饮食文化研究

2、海鲜美食:海南地处南海之滨,拥有丰富的海鲜资源。当地人擅长将各 种海鲜制作成各种美味佳肴,如清蒸石斑鱼、蒜蓉粉丝蒸扇贝、爆炒花甲等。
3、当地特色小吃:海南的小吃种类繁多,如海南粉、抱罗粉、陵水酸粉等。 这些小吃具有独特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如陵水酸粉的酸辣味道令人回味无穷。
4、传统糖水:海南的糖水文化历史悠久,当地人喜欢将各种食材熬制成糖 水,如绿豆糖水、红豆糖水、西米露等。这些糖水具有消暑降温、滋补身体的功 效。
3、节日娱乐活动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春节期间,人们会观看舞龙舞狮表演、放 烟花爆竹等传统活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赏月、猜灯谜、玩花灯等。此外,端 午节期间也会举行龙舟比赛等传统活动。
西方传统节日娱乐活动也独具特色。例如,圣诞期间人们会举行圣诞树装饰 比赛、唱圣诞颂歌等活动,复活节则有寻找复活蛋等传统活动。此外,西方的万 圣节也有各种化妆舞会和南瓜灯制作等活动。
一、引言
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南方,以其独特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形成了丰富多 样的传统文化。为了深入了解潮汕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现状,本次调查对潮汕地区 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潮汕传统文化特色
1、语言文化:潮汕话是潮汕地区的独特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潮汕 话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诸多特征,如多音节词、声调变化等,堪称古代汉语的“活 化石”。
四、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潮汕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及其在当代社会 的传承和发展。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潮汕地区政府和社会各界正积极努力保护 和传承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未来,我们需要更加潮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多渠道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潮汕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其在 当代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4、民俗文化:潮汕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潮剧、潮汕音乐、潮汕舞蹈等,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潮汕地区举行的“元宵节”民俗活 动,以其规模宏大、气氛热烈而闻名。

研究性学习报告—海南民族文化调查

研究性学习报告—海南民族文化调查

海南民族文化约在3000年前的商周之际,黎族先民就已定居海南岛,直到明代,黎族仍分布于全岛各地。

宋元明清各代,随着内地汉族大量迁入海南,岛内民族同化和民族迁徙现象日渐加剧,岛北黎族少量南迁,大部同化于汉族之中,今天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地区。

黎族就是在海南岛这方热土上,经历了长久的历史积淀,逐步形成自己璀璨而又独特的文化。

那么,哪些独特的因素造就了黎族独特的文化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独特的地理位置。

海南岛孤悬于南海之上,又远离中原,岛内有五指山、鹦哥岭等高山大岭阻隔,这种交通上的不便,使一些形成于上古时代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与延续,如文身现象就延续了3000多年。

二是独特的自然条件。

海南岛地处热带,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岛内河流纵横,古时岛上森林密布,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这是黎族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及生产生活方面等习俗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是独特的社会因素。

黎族由于分布不同以及与其他民族交往强度的差异,民族内部社会发育程度也有显著的差别。

明清两代,在靠近汉族的黎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已与当地汉族趋于一致,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已占据统治地位。

但在五指山腹地一带,直至上世纪50年代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生产方式的残余———“合亩制”,一些地区还保留着“峒”的社会组织。

黎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黎族文化更加婀娜多姿。

民族文化可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符号文化和观念文化四个层面,第一种属于物质文化,后三种基本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下面我从四个层面,介绍一下黎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内容。

物态文化主要包括住宅、服饰、饮食及生产生活交通用具等。

船形屋,黎族代表性的住宅,竹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因屋形似覆舟而得名,有高架式和铺地式两种,是黎族最古老的住宅建筑。

黎锦,是驰名于世的纺织工艺品,其中双面绣和龙被最为华美,是黎锦中的精品。

文身,黎族文身历经数千年,是黎族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刻在血肉之躯上的由不同纹素构成的图案,包含着对生命的祈求,对幸福的盼望,对灾难的回避,对青春美丽的展示。

海南本土传统文化研究——海口的传统饮食文化研究

海南本土传统文化研究——海口的传统饮食文化研究

海南本土传统文化研究——海口的传统饮食文化研究指导老师:王海珠组长:陈澍腾副组长:陈盈组员:陈澍腾. 陈盈. 陈金英. 杜莲美. 金海娇. 陈锐. 温南京. 黄佳男. 梁贞. 陈一娜. 陈小灵. 吴丽曼. 孙敏.一、课题的确定我们小组的很多同学是地道的海口人,从小长在海口,吃在海口,自然对它的饮食文化有着极大的爱好。

“民以食为天”,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足以证实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饮食文化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老一辈人的生活里,“会吃就是福”的观念根深地固。

为了研究饮食文化到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多大的影响,所以我们选择了它!二、开题报告1、课题背景介绍。

课题的题目源于街头小吃的启示,风味小吃的独特深深地吸引了每个人的目光,促使我们认为小吃的背后一定蕴含一种不可抗俱的魅力。

2、目的与意义:通过研究海口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结合各科目的相关知识发现和创新,并学以致用。

先探究海口饮食文化的起源,再了解它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并把我们探寻到的记录下来,以便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海口饮食文化。

3、相关学科:历史. 语文. 生物4、活动计划①、活动步骤概述第一阶段:用调查资料的方式,了解海口饮食文化的起源,确立一条科学的研究路线。

第二阶段:按照路线确立研究重点,采访校内的一些同学。

通过大量的调查资料分析海口饮食文化的真实现状,形成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也让我们更多的发现探究。

第三阶段:总结分类,系统的分析海口的饮食文化发展,完成论文。

②、具体活动步骤及任务分工第一阶段:1—2周具体活动时间:5月10日-17日由陈金英. 孙敏. 杜莲美. 金海娇到书店查找有关海口饮食文化发展起源的相关资料。

由陈澍腾. 陈锐. 温南京. 黄佳男负责上网查找有关资料。

由陈盈. 梁贞. 陈小灵. 陈一娜. 吴丽曼走进大街小巷,探源民间饮食文化。

第二阶段:2-3 周集体活动间5月18日-5月28日此阶段采取集体活动,合作分工方式。

海南风俗调研报告

海南风俗调研报告

海南风俗调研报告海南风俗调研报告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的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

作为中国四大岛屿之一的海南岛,具有丰富多样的风俗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海南的风俗习惯,我进行了一次调研。

根据我的调研,海南的风俗习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方面:海南的饮食文化十分独特,以海鲜为主要食材,并追求清淡、鲜香的口感。

在海南,人们喜欢用椰子制作各种各样的菜肴和甜点,椰子饭、椰子糕点等都非常受欢迎。

此外,海南人还特别喜欢辣椒,几乎每道菜都要加上一点或者很多辣椒。

2. 社交方面:海南人重视家庭和亲情关系,家庭聚餐是他们主要的社交方式之一。

另外,海南人对待客人非常热情好客,喜欢用美食来款待客人,并且注重细节,比如用红色餐具来表示喜庆。

在传统节日或者重要场合,人们会举行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

3. 节日庆典:海南的节日庆典丰富多彩。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农历春节,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比如除夕夜的团圆饭和放鞭炮、拜年、舞龙舞狮等。

此外,海南还有其他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有各自的独特庆祝方式和习俗。

4. 服饰方面:海南人的传统服饰是“黎锦”,是黎族的传统手工织品,其颜色丰富多彩,图案独特。

黎族人们在重要的节日或者婚礼等场合,都会穿上黎锦,展示自己的民族特色。

此外,海南还有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比如悟族和毛南族等。

通过这次调研,我深入了解了海南的风俗习惯,并体验了一些海南的文化活动。

海南的风俗习惯独特丰富,让我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希望将来有机会再次来海南,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美丽地方的风俗文化。

关于海南文化的研究与探讨

关于海南文化的研究与探讨

关于海南文化的研究与探讨海南地理历史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

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

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东北至西南长约200公里。

西北至东南宽约18O 公里,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2大岛。

环岛海岸线长1528公里,有大小港湾68个,周围负5米至负10米的等深地区达2330.55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 6.8%。

海南岛热带面积占全国热带总面积的42.4%。

海南岛北与广东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是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海上走廊”,也是北部湾与南海之间的海运通道。

从岛北的海口市至越南的海防仅约22O海里,从岛南的榆林港至菲律宾的马尼拉航程约65O海里。

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在海南岛东南面约300多公里的南海海面上。

中沙群岛大部分淹没于水下,仅黄岩岛露出水面。

西沙群岛有岛屿22座,陆地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永兴岛最大(1.8平方公里)。

南沙群岛位于南海的南部,是分布最广。

暗礁、暗沙、暗滩最多的一组群岛,陆地面积仅2平方公里,其中曾母暗沙是我国最南的领土,南海诸岛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交通的必经之地,在国际海运航线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早在六千年前,海南岛上的黎族先人从事种种原始开发活动。

西汉时正式设置珠崖郡。

三国时,吴置珠崖郡,到晋代珠崖并入合浦。

南北朝时,梁置崖州及珠崖郡。

隋初郡废,后又复置珠崖郡及儋耳、临振二郡。

到唐代,琼崖改为琼管郡,置崖州及儋振二郡,并增置崖州治琼山县,后改为琼山郡,复为琼州。

五代十国至宋代仍为琼州,元朝时改为琼州路,明洪武初为琼州府,清朝因之。

海南文化调研报告

海南文化调研报告

海南文化调研报告海南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海南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的南方,是中国最南端的一个省份,由海岛和半岛组成。

海南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海南文化的特点和发展现状,为进一步推动海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网上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研。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参观了海南省博物馆、海南民俗村等文化景点,与当地居民交谈,了解他们对海南文化的理解和参与情况。

在网上调研中,我们通过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了解了更多关于海南文化的信息。

三、文化特点1. 多民族文化海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黎族、壮族、苗族等多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习俗等文化特点,丰富了海南的文化内涵。

2. 海岛文化作为一个海岛省份,海南的文化受到了海洋环境的影响,有着独特的海岛文化特色。

海南的海洋资源丰富,海洋文化是海南一大特色,渔民们的渔歌、海鲜美食等都反映了海南的海洋文化。

3. 热带气候文化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海南拥有热带气候,这也成为了海南文化的一大特点。

海南的民间音乐、舞蹈等节目都融入了热带风情,让人感受到热带气候带来的独特文化氛围。

四、文化产业发展现状1. 文化旅游海南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海南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体验海南的文化魅力。

2. 民族文化保护海南注重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设立了多个民族文化村和博物馆,向游客展示海南多元文化的风采。

海南的黎族刺绣、壮族歌舞等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3. 文化产业创新海南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设计等相关产业。

海南文化艺术节、文化论坛等活动也在不断举办,为海南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平台。

五、问题与建议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亟待解决的挑战。

首先,海南的文化产业仍然相对落后,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培养更多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

海南家风文化调查报告心得

海南家风文化调查报告心得

海南家风文化调查报告心得引言家风文化是每个地方独有的文化形式,也是每个家庭特有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的集合体。

海南作为一个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的地方,其家风文化更是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为了深入了解海南家风文化,本次调查报告旨在探究海南家风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并从中发掘我们可以借鉴和传承的宝贵经验。

调查方法及过程调查对象主要是深入了解了多个不同家庭背景的人们,包括家庭成员和海南居民。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了他们对海南家风文化的了解和看法,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海南家庭普遍重视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

不管是平时的谈话中还是日常的行为中,他们经常提及和关注与家人、朋友和邻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这种亲密关系不仅仅体现在正式的场合,更深入到平凡的日常生活中。

特点和影响通过调查,我总结了海南家风文化的几个特点和影响:1. 和谐相处海南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相处的氛围。

他们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特点。

这种和谐的家庭氛围使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得到关爱和支持,同时也培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责任感。

2. 孝道观念海南家庭普遍强调孝顺长辈的观念。

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中,孝道被视为最重要的道德准则之一。

他们会将孝道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如尊重长辈的意见、关心长辈的身体健康等。

这种孝道观念的传承,使得他们建立了紧密的家族关系,并形成了家族传统。

3. 重视教育在海南的家庭中,教育一直是受到高度关注的。

他们相信通过教育的培养可以提高子女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家庭中,父母会尽力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并关注他们的学习进步。

同时,家长也会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榜样影响孩子的成长。

4. 重视民俗文化海南家庭也对民俗文化非常重视。

他们将传统的节日和习俗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并通过这些活动来传承和弘扬海南的文化传统。

家庭成员会一起准备节日的食品,一起参加传统的庙会和游行活动,使得传统文化在家庭中得以延续。

海南黎族调查

海南黎族调查

研究课题:海南黎族建筑研究单位:海口市第四中学高二(8)班小组成员:刘小婷、邢美瑜、陈梦露、陈明达、唐甸若、蒙运斌、许文军指导老师:黄兰一、开题报告:课题名称海南黎族建筑指导老师黄兰研究时间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课题组成员姓名性别班级分工刘小婷女高二(8)查找资料,并撰写有关课题报告邢美瑜女高二(8)查找资料,设计排版陈梦露女高二(8)查找资料,设计排版陈明达男高二(8)查找资料,插图绘制唐甸若男高二(8)查找资料,插图绘制蒙运斌男高二(8)查找资料整理分类许文军男高二(8)查找资料整理分类课题的背景或问题的提出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居民。

从远古时代以来,他们生息繁衍在美丽富饶的海南岛上,创造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作为黎族文化一部分的黎族茅屋,由于过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其表现形式较为纯朴。

然而,探究和追朔黎族建筑艺术和与其有关的生活方式,对我们了解黎族发展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黎族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海南岛黎族人唯一的居住地,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去保护,珍惜它?答案是肯定的,如今人们的民族意识淡薄,作为21世纪的年轻一辈,我们更有责任,传承,发展它。

主要研究方法1、调查法。

2、文献研究法。

3、实践法。

4、总结法。

研究阶段与步骤(活动计划)第一阶段(2008年10月—2008年12月):交流研讨、查阅收集资料第二阶段(2009年1月—2009年3月):听报告、调查、实地考察第三阶段(2009年4月—2009年5月):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研究性报告或论文指导老师意见指导老师签名:年月日学校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意见组长签名:年月日二、结题报告: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居民。

海南岛也是黎族唯一的居住地。

从远古时代以来,他们生息繁衍在美丽富饶的海南岛上,创造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作为黎族文化一部分的黎族建筑,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并不断改造和利用其自身的生存环境,最终因气候条件与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民族文化约在3000年前的商周之际,黎族先民就已定居海南岛,直到明代,黎族仍分布于全岛各地。

宋元明清各代,随着内地汉族大量迁入海南,岛内民族同化和民族迁徙现象日渐加剧,岛北黎族少量南迁,大部同化于汉族之中,今天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地区。

黎族就是在海南岛这方热土上,经历了长久的历史积淀,逐步形成自己璀璨而又独特的文化。

那么,哪些独特的因素造就了黎族独特的文化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独特的地理位置。

海南岛孤悬于南海之上,又远离中原,岛内有五指山、鹦哥岭等高山大岭阻隔,这种交通上的不便,使一些形成于上古时代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与延续,如文身现象就延续了3000多年。

二是独特的自然条件。

海南岛地处热带,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岛内河流纵横,古时岛上森林密布,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这是黎族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及生产生活方面等习俗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是独特的社会因素。

黎族由于分布不同以及与其他民族交往强度的差异,民族内部社会发育程度也有显著的差别。

明清两代,在靠近汉族的黎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已与当地汉族趋于一致,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已占据统治地位。

但在五指山腹地一带,直至上世纪50年代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生产方式的残余———“合亩制”,一些地区还保留着“峒”的社会组织。

黎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黎族文化更加婀娜多姿。

民族文化可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符号文化和观念文化四个层面,第一种属于物质文化,后三种基本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下面我从四个层面,介绍一下黎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内容。

物态文化主要包括住宅、服饰、饮食及生产生活交通用具等。

船形屋,黎族代表性的住宅,竹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因屋形似覆舟而得名,有高架式和铺地式两种,是黎族最古老的住宅建筑。

黎锦,是驰名于世的纺织工艺品,其中双面绣和龙被最为华美,是黎锦中的精品。

文身,黎族文身历经数千年,是黎族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刻在血肉之躯上的由不同纹素构成的图案,包含着对生命的祈求,对幸福的盼望,对灾难的回避,对青春美丽的展示。

独木器,黎族善于用原木雕凿、刳制各种独木用具,大到可以载数人的独木舟,小到宗教用品中的神像、法印等,达数十种之多。

独木器功能多样,造型古朴,装饰自然,集立体雕刻与平面雕刻于一身。

此外,制陶、黎药、农耕、交通等都有其精彩之处,它们具有实物属性,表现了黎族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民族特征。

制度文化主要内容有社会组织峒和合亩制。

峒是20世纪50年代前在部分黎族地区存在的社会组织。

峒的黎语原意是人们共同居住的一定地域,由有血缘关系的若干家庭组成村落,由若干村落组合成峒。

合亩制主要分布在今五指山市一带,是黎族特有的生产和社会组织。

从生产关系上看,合亩制属于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生产方式,“合亩”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由若干户有血缘关系的父系小家庭组成,有些还接受非血缘的外来户参加,“亩头”由父系长辈担任。

生产资料归全亩统一使用。

合亩共耕收获的产品,扣除留作公共开支和亩头提取少量稻谷外,其余平均分配。

符号文化包括故事歌谣、音乐舞蹈、礼仪风俗等,如古老神奇的传说故事,激越优美的音乐舞蹈,节日、出生、结婚、死亡、生病仪式规则,它通过象征意义,反映黎族淳朴乐观和坚强刚毅的民族精神。

《大力神》是在黎族中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

故事说上古时期天上有七个太阳和七个月亮,人类深受其害。

有一个叫大力神的人,一夜之间把天拱上高空,第二天又把太阳和月亮各射下了六个。

接着担石垒山造河,开创了世界大业,创造了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力神这个形象,闪耀着劳动创造世界的思想光辉。

鼻箫,是黎族极具特色的气鸣乐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

鼻箫气流难以控制,乐音时有时无,从而给人一种若有若无、飘渺的意境,听来颇有仙乐的韵味。

观念文化是通过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表现出来的,它渗透到黎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反映黎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东西。

黎族人民诚实守信、勤劳俭朴、敬老爱幼、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传统,对内是一种振奋民族精神的动力,对外是一种保持良好形象、与其他民族友好相处的品质,是黎族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黎族的造型艺术,以织锦工艺最为著名。

在唐宋时期,黎族的纺织技术就比中原先进。

织出的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他们利用各种不同的纺织工具,从轧棉、弹棉、纺线、染色、理经、织布、刺绣,直到生产出色彩斑斓的锦、被、单、筒裙、花带等,已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生产工艺。

而且至今,著名的“崖州被”和“双面绣”,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花色艳丽又富于特色而驰名。

黎锦历史源远流长。

黎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棉花的民族,又是发明和使用树皮布的民族。

黎锦的纺织工具陶纺轮、踞腰织机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

海南岛孤悬海外,使黎族保存了原始的纺织工具及纺织技艺。

存续三千年的黎锦工艺,被誉为中国棉纺织史上的"活化石"通过对黎锦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纺织史。

黎族妇女曾经哺育过我国著名纺织家黄道婆,黄道婆对中华民族棉纺织的发展作过卓越的贡献。

棉花首先在南方黎族地区种植,十三世纪中叶以后,才逐渐向中原地区推广,棉花的种植和传播,是劳动人民经过无数次实验和移植。

黄道婆在黎族地区,向黎族人民学习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回到故乡后改良棉纺织工具,改革后的织布机,织出来的布无论是幅长和幅宽都比以前增加2-3倍。

她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纺织技术,在整经的过程中根据织被、褥、带、帨的花纹图案,增加综杆。

根据图案花纹的位置,在一根根综杆上,以软绳每一个圈系一根经纱。

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融会贯通,总结出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

在被、褥、带、帨上织折枝、团凤、棋局、字样花纹图案。

"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

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

人既受教,竟相作为,转货他郡,岁既就殷"。

乌泥泾由一个"民食不给"地区,发展形成"家户殷实"的棉纺织基地。

由于她的特殊贡献,我国棉纺织业在长江下游地区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5世纪后期,棉纺织品一度流入宫廷,被皇室看中。

18世纪后期,松江布与江南一种紫花布以"南京布"的名称从广州出口。

在1819年曾经达到330万匹以上。

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土布给我们祖先以衣料"。

上海棉纺织工业有着600年的历史传统。

十六世纪以后,它一直是我国棉纺织业最发达地区。

上海成为我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

黎族没有文字,黎锦是黎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综合体现,通过对黎锦的研究,可以从中解读在黎族的发展历史。

存续三千年以上的黎锦工艺,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 通过对黎族纺织工具和工艺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纺织史。

黎族是一个有着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化但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黎锦是黎族独特的史书,浓缩了黎族的历史与文化。

考古学家从岛内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发掘出土大量石质、陶质的纺轮,说明3000多年前黎族妇女就已掌握植物柔韧纤维加工和纺织技术,即麻纺织工艺,成为黎族纺织工艺的源头。

海南岛也是我国传入和种植棉花最早的地区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

”“岛夷”是指海南岛黎族先民,“织贝”是指棉纺织品,可见2500年前黎族先民就掌握了棉纺织技术。

到了汉代,《后汉书·南蛮传》记载了:“汉武帝末(公元前87年),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

这里“广幅布”是指棉纺织品——棉布,而“蛮”是指黎族,那时朝廷征收“广幅布”为贡品,不但说明了黎族棉纺织技术的先进、棉纺织品质量之好,更也说明了棉纺织技术已经十分普及,出现了“民皆服布”的文明景象。

黎族先民利用植物纤维纺织经历了从无纺布(树皮布)——麻纺织品——棉纺织品的过程,黎族的纺、染、织、绣技艺到了宋元时代更是突飞猛进,从自然的素服到五色彩服,直到朝廷贡品龙被的出现,将黎锦技艺推向巅峰。

龙被技艺已经失传龙被是黎锦中的一个品种,现存龙被多织成于明清两代,黎族人称之为大被、寿被或龙被,史书上称之为崖州被或崖州龙被,因其出自崖州且被面花纹是以龙纹为主体纹样而得名,是黎族宗教用品和民间精美的艺术品。

龙被因黎族支系和居住地区相异,各具特色,一般是由单联、双联、三联、四联、五联和七联组成,三联龙被是由三幅彩锦连缀而成,一般长度在1.70米到3米,最长可以达到3.8米,宽一般在1.1米到1.4米,以龙纹、凤纹、麒麟纹和鱼纹为主体纹样,花卉纹为辅助纹样;五联幅和七联幅分别由五幅彩锦和七幅彩锦联缀而成,通常长2米到3米、宽1.5米左右,以白色、黑色和咖啡色或棕色的人纹、莽蛇纹为主体纹样,黎族称之为“鬼纹”。

龙被的织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囊括了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纺、染、织、绣的全部工艺,按照黎族传统,被选定制作龙被的黎族妇女必须来自世代都有子孙传承的家族。

从七岁起她就要跟着母亲学习基本的棉纺织技术,直到她已经基本掌握纺织技术后,母亲才开始传授她制作龙被的技艺,并且还要在村里盖一间房,专门用于学习纺织制作龙被。

龙被的制作要由一个人来完成,从摘棉、脱棉籽、纺纱、染纱到织绣出龙被,大约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由于黎族是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很多工艺的技术细节都没有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目前已经没有人能织出原汁原味的龙被,该技艺已经失传。

有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保亭黎族姑娘张燕正试图恢复这一传统技艺,虽然有所突破,但依然存在很大难度。

张燕说,龙被一般由蓝、黄、红、绿、棕五种色彩的手工捻制棉线,绣染在原始的白色织布上,目前还没有攻克绿色染色技艺,致使复原龙被无果。

不仅如此,古代龙被上龙纹图案一般以金丝勾边,至于金丝线的成分,现在也没有搞清楚。

黎族棉纺织业按照不同的方言,在应用工艺上各有侧重。

其中,杞、赛方言以彩纬彩经显花编织为主,用绣较少;润方言则以绣为主,其双面绣技艺高超;哈方言则织绣双全;而美孚方言最突出的工艺是絣染。

仅剩5人掌握双面绣在黎锦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告中,有专门的一章用于描述该项技艺的濒危状况,仅剩5人掌握的双面绣技艺让人震惊。

海南省民族研究所黎锦研究专家林开耀介绍,双面绣要求正反两面一样整齐匀密,即在同一块底料上,在同一绣制过程中,绣出正反两面图像,轮廓完全一样,图案同样精美,工艺难度可见一斑。

双面绣通常以黑色线或深蓝色为底经,即经线;交叉织进红、黄、白、紫、粉红、棕色等色线,即纬线。

黎族织女采用通经断纬的织造方法获得变幻莫测的图案色,即以红、黄、白、棕色、咖啡等色线为主色线,借助经、纬线对比色关系使织锦图案显得艳丽多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