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糖类与糖类代谢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第五章糖代谢

生物化学第五章糖代谢

生物化学第五章糖代谢第五章糖代谢一、糖类的生理功用:①氧化供能: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占全部供能物质供能量的70%;与供能有关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和糖原,前者为运输和供能形式,后者为贮存形式。

②作为结构成分:糖类可与脂类形成糖脂,或与蛋白质形成糖蛋白,糖脂和糖蛋白均可参与构成生物膜、神经组织等。

③作为核酸类化合物的成分:核糖和脱氧核糖参与构成核苷酸,DNA,RNA等。

④转变为其他物质:糖类可经代谢而转变为脂肪或氨基酸等化合物。

二、糖的无氧酵解:糖的无氧酵解是指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其全部反应过程在胞液中进行,代谢的终产物为乳酸,一分子葡萄糖经无氧酵解可净生成两分子ATP。

糖的无氧酵解代谢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 活化(己糖磷酸酯的生成):葡萄糖经磷酸化和异构反应生成1,6-双磷酸果糖(FBP),即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1,6-双磷酸果糖(F-1,6-BP)。

这一阶段需消耗两分子ATP,己糖激酶(肝中为葡萄糖激酶)和6-磷酸果糖激酶-1是关键酶。

2. 裂解(磷酸丙糖的生成):一分子F-1,6-BP裂解为两分子3-磷酸甘油醛,包括两步反应:F-1,6-BP→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

3. 放能(丙酮酸的生成):3-磷酸甘油醛经脱氢、磷酸化、脱水及放能等反应生成丙酮酸,包括五步反应: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

此阶段有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放能反应,共可生成2×2=4分子ATP。

丙酮酸激酶为关键酶。

4.还原(乳酸的生成):利用丙酮酸接受酵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NADH,使NADH重新氧化为NAD+。

即丙酮酸→乳酸。

三、糖无氧酵解的调节:主要是对三个关键酶,即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进行调节。

己糖激酶的变构抑制剂是G-6-P;肝中的葡萄糖激酶是调节肝细胞对葡萄糖吸收的主要因素,受长链脂酰CoA的反馈抑制;6-磷酸果糖激酶-1是调节糖酵解代谢途径流量的主要因素,受ATP和柠檬酸的变构抑制,AMP、ADP、1,6-双磷酸果糖和2,6-双磷酸果糖的变构激活;丙酮酸激酶受1,6-双磷酸果糖的变构激活,受ATP的变构抑制,肝中还受到丙氨酸的变构抑制。

糖类代谢

糖类代谢
糖的直接氧化途径。葡萄糖经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氧化分解产生 CO2 和 NADH、FADH2; NADH、FADH2 可进入呼吸链被彻底氧化产生 H2O 并释放大量能量。磷酸戊糖途径则生 成 CO2 和 NADPH,NADPH 是生物合成代谢反应的还原剂。
糖的分解代谢有不同的途径,同样,糖也可通过不同途径合成,并且各种途径都包括 一系列复杂的反应,本章主要介绍这两方面的内容。
(一)蔗糖的水解 蔗糖的水解由蔗糖酶催化,此酶也称转化酶(invertase),在植物体内广泛存在。蔗 糖水解后产生 1 分子葡萄糖和 1 分子果糖。
(二)麦芽糖的水解 麦芽糖酶催化 1 分子麦芽糖水解产生 2 分子α-D-葡萄糖。另外,植物中还存在α-葡 萄糖苷酶,此酶也可催化麦芽糖的水解,在含淀粉种子萌发时最丰富。
糖原(glycogen)是人和动物体内的储藏多糖。它的结构类似于淀粉,只是分支程度 更高,大约每 10 个α-1,4-糖苷键就有一个α-1,6-糖苷键。糖原大量存在于肌肉和肝脏中。 % 纤维素(cellulose)是植物组织中主要的多糖,也是生物圈中最丰富的有机化合物, 它占所有的有机碳一半以上。纤维素是由大约上千个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组成的 不分支的葡聚糖。
(三)乳糖的水解 乳糖的水解由乳糖酶催化,生成 1 分子半乳糖和 1 分子葡萄糖。
154
二、淀粉的酶促降解
(一)淀粉的水解 能够催化淀粉α-1,4-糖苷键以及α-1,6-糖苷键水解的酶叫淀粉酶(amylase),主要包 括α-淀粉酶、β-淀粉酶以及 R-酶。 1. α-淀粉酶 α-淀粉酶又称α-1,4-葡聚糖水解酶。这是一种内切淀粉酶(endoamylase),可以水 解直链淀粉或糖原分子内部的任意α-1,4-糖苷键,但对距淀粉链非还原性末端第五个以后 的糖苷键的作用受到抑制。当底物是直链淀粉,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和麦芽糖、麦芽三糖以 及低聚糖的混合物;当底物是支链淀粉,则直链部分的α-1,4-糖苷键被水解,而α-1,6-糖 苷键不被水解,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和麦芽糖、麦芽三糖等寡聚糖类以及含有α-1,6-糖苷键 的短的分支部分极限糊精(α-极限糊精)的混合物。 2. β-淀粉酶 β-淀粉酶又称α-1,4-葡聚糖基-麦芽糖基水解酶。这是一种外切淀粉酶(exoamylase), 从淀粉分子外围的非还原性末端开始,每间隔一个糖苷键进行水解,生成产物为麦芽糖。 如果底物是直链淀粉,水解产物几乎都是麦芽糖;如果底物是支链淀粉,水解产物为麦芽 糖和多分支糊精(β-极限糊精)。 α-淀粉酶是需要与 Ca+结合而表现活性的金属酶,因此螯合剂 EDTA 等能抑制此酶。 β-淀粉酶是含巯基的酶,氧化巯基的试剂能抑制此酶。α-淀粉酶耐热不耐酸,在 pH3.3 时酶被破坏,而在 70℃下,保持 15min 该酶仍保持活性。β-淀粉酶则耐酸不耐热,在 pH3.3 时酶可保持活性,但在 70℃下 15min 酶被破坏。 要需说明的是: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中的α和β并不是指其作用的α-或β-糖苷键, 而只是表明对淀粉水解作用不同的两种酶,实际上,这两种酶都只作用于淀粉的α-1,4-糖 苷键,水解的终产物以麦芽糖为主(图 5-3)。

糖类与糖类代谢 PPT课件

糖类与糖类代谢 PPT课件
2
二、糖的分类(据分子的大小分类):
单糖:在温和条件下不能水解为更小分 子的糖
寡糖(双糖):水解时每个分子产生210个 单糖残基
多糖: 能水解成多个单糖分子,属于高分 子碳水化合物,分子量可达到数百万。
3
糖的分类
㈠ 单糖
植物体内的单糖主要是戊糖、己糖、庚糖 戊糖主要有核糖、脱氧核糖(木糖和阿拉伯糖) 己糖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甘露糖、 山梨糖)
22
2、β-淀粉酶(β - amylase)
是淀粉外切酶,水解α-1,4糖苷键,从淀粉分子外即非还原端开
始,每间隔一个糖苷键进行水解,每次水解出一个麦芽糖分子。
直链淀粉
麦芽糖
支链淀粉
麦芽糖+β-极限糊精
β-极限糊精是指β-淀粉酶作用到离分支点2-3个葡萄糖基为止的 剩余部分。 两种淀粉酶降解的最终产物都有麦芽糖。
碘与直链淀粉靠范德华力结合 分子量在10000-50000之间。
14
▪支链淀粉中葡萄糖主要以α-1,4糖苷键相连, 少数以α-1,6糖苷键相连,所以支链淀粉具有 很多分支。遇碘显紫色或紫红色。
分子量在50000-100000
15
支链淀粉
16
糖原
糖原是动物体内重要的贮藏多糖,相当 于植物体内贮存的淀粉,也叫动物淀粉。 高等动物的肝脏和肌肉组织中含有较多的 糖原。其结构与支链淀粉相似。
14
10
乳糖:是还原糖
半乳糖
葡萄糖
存在哺乳动物的乳汁中,及高 等植物的花粉管及微生物中
11
㈢ 多糖
淀粉(starch) 糖原(glycogen)
12
淀粉 ▪ 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贮藏多糖 。 ▪ 用热水处理淀粉时,可溶的一部分为

生物化学讲义第五章糖代谢

生物化学讲义第五章糖代谢

第五章糖代谢【目的和要求】1、掌握糖分解代谢,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途径及催化所需的酶,特别是关键酶和主要的调节因素以及各通路的生理意义。

2、掌握肝糖原合成、分解及糖异生的途径及关键酶。

掌握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

掌握乳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

3.熟悉糖的主要生理功能,糖是生物体主要的供能物质, 血糖的概念,正常值以及血糖的来源、去路。

4.了解糖的吸收方式是通过主动转运过程,糖代谢异常。

【本章重难点】⒈糖酵解及有氧氧化的基本途径及关键酶⒉TAC、糖异生的生理意义⒊糖原合成分解的调节⒋血糖的调节⒌TAC循环、生理意义、调控⒍糖异生学习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糖的无氧分解第三节糖的有氧氧化第四节磷酸戊糖途径第五节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第六节糖异生第七节血糖及其调节第一节概述糖的主要生理功能⑴是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据估计人体所需能量50%~70%左右是由糖氧化分解提供的。

⑵糖也是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如核糖构成核苷酸及核酸成分;蛋白多糖构成软骨、结缔组织等的基质;糖脂是生物膜的构成成分等。

⑶体内还具有一些特殊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糖的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糖类主要为淀粉,口腔唾液腺及胰腺分泌有淀粉酶,仅能水解淀粉中的α-1,4糖苷键,产生分子大小不等的线形糖。

淀粉主要在小肠内受淀粉酶作用而消化。

在小肠黏膜细胞刷状缘上,含有α-葡萄糖苷酶,继续水解线形寡糖的α-1,4糖苷键,生成葡萄糖。

消化道吸收入体内的单糖主要是葡萄糖,葡萄糖经门静脉进入肝,部分再经肝静脉入体循环,运输到各组织,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是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

糖的储存形式是糖原。

第二节糖的无氧分解糖的分解代谢是糖在体内氧化供能的重要过程。

糖氧化分解的途径主要有三条:①无氧酵解;②有氧氧化;③磷酸戊糖途径。

在供氧不足的情况下,葡萄糖或糖原的葡萄糖单位通过糖酵解途径分解为丙酮酸,进而还原为乳酸的过程称为糖的无氧分解,由于此过程与酵母菌使糖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又称为糖酵解(glycolysis)。

第五章 糖类分解代谢作业萧蓓蕾

第五章  糖类分解代谢作业萧蓓蕾

第五章糖类分解代谢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 糖酵解2. 磷酸戊糖途径3. 底物水平磷酸化4. 三羧酸循环5.三羧酸循环的回补反应6.极限糊精二、填空题1. 三羧酸循环在细胞的内进行,、和三种酶所催化的反应是限速反应。

2.糖酵解是在内进行,、和三种酶所催化的反应是限速反应。

3.EMP途径在中进行,三羧酸循环在中进行。

4. 戊糖磷酸途径是代谢的另一条主要途径,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在细胞的内进行。

5. 调节TCA循环最主要的酶是、、。

6.葡萄糖的无氧分解只能产生分子ATP,而有氧分解可以产生分子ATP。

三、选择题1.细胞内能荷高时,不受抑制的代谢途径是()。

A.EMP途径B.TCA循环C.PPP途径D. 氧化磷酸化2.三羧酸循环中,经底物水平磷酸化合成高能化合物是( )A.ATPB.UTPC.GTPD.CTP3.下列那条途径与核酸合成密切有关( )A.糖酵解B.糖异生C.磷酸戊糖途径D.糖原合成4.在胞浆中进行与能量生成有关的代谢过程是:()A.三羧酸循环B.氧化磷酸化C.电子传递D.糖酵解5. 下列激酶中哪些参与了EMP 途径,分别催化途径中三个不可逆反应:( )A.葡萄糖激酶、己糖激酶、果糖磷酸激酶B.己糖激酶、果糖磷酸激酶、丙酮酸激酶C.葡萄糖激酶、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D.都不对6. 三羧酸循环中哪一个化合物前后各放出一分子CO2:()A.柠檬酸B.乙酰辅酶AC.琥珀酸D.a-酮戊二酸7.1mol葡糖糖完全氧化生成的能量是:()A.12molATP;B.24molATP;C.15molATP;D.38molATP8.三羧酸循环中,下列哪一种酶不是调控酶:()A.柠檬酸合成酶B.葡萄糖激酶C.a-酮戊二酸脱氢酶系D.异柠檬酸脱氢酶9. 在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内下述反应中能产生FADH2的步骤是:()A.琥珀酸→延胡索酸B.异柠檬酸→a-酮戊二酸C.a-酮戊二酸→琥珀酰CoAD.苹果酸→草酰乙酸10.三羧酸循环的下列反应中非氧化还原的步骤是:( )A.柠檬酸→异柠檬酸B.异柠檬酸→ -酮戊二酸C. -酮戊二酸→琥珀酸D.琥珀酸→延胡羧酸11. NADPH能为合成代谢提供还原势,NADPH中的H主要来自()。

糖类的分解代谢习题

糖类的分解代谢习题

第五章生物体内的糖类及糖类的分解代谢习题一、填空题1、糖类是指。

除了以外,其他单糖都具有旋光异构体。

2、直链的单糖在分子内也能够发生反应形成环状结构。

葡萄糖环化主要形成六元环的糖,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主要形成五元环的糖。

3、在直链淀粉中,单糖间靠键连接,支链淀粉中,分支处单糖间靠键连接,纤维素分子中,单糖间靠键连接。

4、糖原的降解从端开始,糖原降解的主要产物是。

5、糖酵解在中进行。

催化三步不可逆反应的酶是、和。

其中为糖酵解过程的主要调节酶,它受到和的抑制,受和的激活。

6、1分子葡萄糖通过糖酵解途径净产生分子ATP。

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为了维持细胞液的再生,丙酮酸可被发酵产生或。

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可进入线粒体在催化下氧化脱羧称为乙酰CoA。

7、真核细胞的TCA循环在中进行,催化异柠檬酸生成α-酮戊二酸,此酶的活性受和激活,受和抑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与系类似,但不受的调节。

TCA循环中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的酶是,酶是TCA循环中唯一的一个存在于线粒体内膜的酶。

8、PPP发生在,其限速酶是,此酶受竞争性抑制。

PPP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产生和。

二、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不属于还原性糖的二糖是(A)麦芽糖(B)乳糖(C)蔗糖(D)异麦芽糖2、在TCA循环中,下列()发生了底物水平磷酸化。

(A)柠檬酸→α-酮戊二酸(B)琥珀酰CoA→琥珀酸(C)琥珀酸→延胡索酸(D)延胡索酸→苹果酸3、在Cori循环中,由肝细胞制造并回到肌肉细胞的产物是()(A)乙酰CoA (B)葡萄糖(C)乳酸(D)Ala4、以下可降低TCA循环氧化乙酰CoA的因素是(A)低的AT P/ADP比值(B)由于电子传递链对NADH的快速氧化而导致低NADH(C)低的NAD+/NADH的比值(D)高浓度的AMP5、在长时间饥饿状态下,仍然以葡萄糖作为主要能源的细胞是(A)肌肉(B)红细胞(C)肝(D)肾6、参与丙酮酸转变成乙酰CoA的辅助因子包括(A)NAD+、生物素和TPP (B)TPP、硫辛酸、FAD和NAD+(C)磷酸吡哆醛、FAD和硫辛酸(D)生物素、FAD和TPP7、将4分子的乙酰CoA氧化成CO2,最少需要的草酰乙酸的分子数是(A)1 (B)2 (C)4 (D)88、不能直接通过线粒体内膜的物质是(A)丙酮酸(B)苹果酸(C)柠檬酸(D)草酰乙酸9、为了维持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处于活性状态,以下必须满足的条件是(A)存在高水平的NADH,酶处于磷酸化状态(B)存在高水平的NADH,酶处于去磷酸化状态(C)存在高水平的AMP,酶处于磷酸化状态(D)存在高水平的AMP,酶处于去磷酸化状态10、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影响属于()(A)反馈抑制(B)非竞争性抑制(C)竞争性抑制(D)底物抑制三、判断题1、糖酵解途径是人体内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相互联系的途径。

生物化学第五章糖类代谢PPT课件

生物化学第五章糖类代谢PPT课件
8
三、 糖的命名与分类
(1)单糖:不能被水解称更小分子的糖。
(2)寡糖:2-6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 (3)多糖: 均一性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半纤维素、几丁质 不均一性多糖:糖胺多糖类(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等) (4)结合糖(复合糖,糖缀合物):
糖脂、糖蛋白(蛋白聚糖)、糖-核苷酸等 (5)糖的衍生物:糖醇、糖酸、糖胺、糖苷
能成脎 47
5、海藻糖
两分子α-D-Glc,在C1上的两个半缩醛羟基之间脱水,由 α-1.1糖苷键构成。
48
49
第四节
多糖
50
一、 均一性多糖 1、 淀粉
① 直链淀粉:长而紧密的螺旋管形。遇碘显兰色
图7.30 直链淀粉
51
② 支链淀粉:不能形成螺旋管,遇碘显紫色。
2、 糖 元
每隔4个葡萄糖残基便有一个分支 含有大量的非原性端,可以被迅速动员水解。 遇碘显红褐色。
9
四、 糖类的生物学功能
(1) 能源 (2) 结构成分 (3) 物质代谢的碳骨架(碳源)。 (4) 细胞间或生物大分子之间识别的信息分子 糖蛋白
10
与膜蛋白和膜脂相连的糖——通信天线
11
12
第二节 单 糖
一、 单糖的结构 1、 单糖的链状结构 确定链状结构的方法(葡萄糖): a. 与Fehling试剂或其它醛试剂反应,含有醛基。 b. 与乙酸酐反应,产生具有五个乙酰基的衍生物。 c. 用钠、汞剂作用,生成山梨醇。
29
葡萄糖的三种氧化产物
葡萄糖酸内脂
30
葡萄糖被Benedict试剂氧化
31
4、还原反应 5、异构化
在弱碱性溶液中,D-葡萄糖、D-甘露糖和D-果糖,可 以通过烯醇或而相互转化

第五章 糖代谢

第五章   糖代谢
2.糖的生理功能
1摩尔的葡萄糖完全氧化为CO2和H2O可释放2840kJ(679kcal)的能量,其中约40%转移至ATP,供机体生理活动能量之需。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为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类固醇的合成提供碳原子或碳骨架。如糖的磷酸衍生物可以形成许多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如NAD+、FAD、ATP等。
9.烯醇化酶催化2-磷酸甘油酸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FP)。PFP具有很高的磷酰基转移潜能,其磷酰基是以一种不稳定的烯醇式互变异构形式存在的。
10.丙酮酸激酶催化PFP生成丙酮酸和ATP。这是第三个关键酶催化的限速反应。也是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
丙酮酸是酵解中第一个不再被磷酸化的化合物。其去路:在大多数情况下,可通过氧化脱羧形成乙酰辅酶A进入柠檬酸循环;在某些环境条件(如肌肉剧烈收缩),乳酸脱氢酶可逆地将丙酮酸还原为乳酸;在酵母,厌氧条件下经丙酮酸脱羧酶和乙醇脱氢酶催化,丙酮酸转化成乙醇(酒精发酵)。
第五章 糖代谢
教学目标:
1.掌握糖类的结构、生理功能和酶促降解有关酶类。
2.掌握糖酵解、有氧氧化的基本过程、限速酶、ATP的生成、生理意义与调节。
3.了解磷酸戊糖途径的基本过程、生理意义。
4.熟悉糖的合成反应基本过程,掌握糖异生的概念与反应过程、关键酶、生理意义及调节。
1mol糖原→2mol乳酸, ΔGO'= -183kJ/mol
在机体内,生成 2molATP相当捕获2×30.514=61.028 kJ/mol
葡萄糖酵解获能效率=2×30.514/196×100% = 31%
糖原酵解获能效率=3×30.514/196×100% = 49.7%
第三阶段是柠檬酸循环(又称三羧酸循环或 Krebs循环,1937年提出,1953年获诺贝尔奖)。此循环有8步酶促反应:

糖类代谢过程

糖类代谢过程

糖类代谢过程糖类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也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能量来源。

它们不仅是细胞内的主要代谢物质,还可以在细胞外提供能量。

糖类代谢是生物体内将糖类转化为能量的过程,包括糖的降解和合成两个方面。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糖类代谢的过程。

糖类代谢的第一步是糖的降解,即糖酵解(糖的无氧氧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一分子葡萄糖分解为两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两分子ATP和两分子NADH。

首先,葡萄糖在细胞质中经过一系列酶的作用被磷酸化,生成葡萄糖-6-磷酸。

然后,葡萄糖-6-磷酸被分解为两分子丙酮酸。

这个过程中产生两个分子ATP和两个分子NADH。

丙酮酸进一步被氧化为乙酸,最后乙酸进入线粒体进行柠檬酸循环和呼吸链等过程,最终生成大量的ATP。

糖类代谢的第二步是糖的合成,即糖异生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细胞利用非糖类物质合成糖类。

糖异生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进行:糖异生途径和三羧酸循环途径。

在糖异生途径中,细胞主要利用乳酸、脂肪酸和氨基酸等物质合成糖类。

而在三羧酸循环途径中,细胞通过线粒体中的一系列反应,将大量的葡萄糖和其他底物转化为丙酮酸,最终生成糖类。

整个糖类代谢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酶在调控着代谢过程的进行。

其中最重要的酶之一是丙酮酸脱氢酶。

丙酮酸脱氢酶可以通过修改蛋白质结构或改变酶活性来调整代谢过程,从而适应细胞内的能量需求。

此外,还有糖原合成酶、糖解酶等酶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糖类代谢的调控还受到一些调节因子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是胰岛素和葡萄糖浓度。

当葡萄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会被释放出来,从而促进葡萄糖的合成和储存。

而当葡萄糖浓度降低时,胰岛素的分泌减少,细胞开始分解存储的糖类。

这样,细胞内的糖类代谢会根据能量需求来调整。

总结起来,糖类代谢是生物体内将糖类转化为能量的过程。

通过糖酵解过程,细胞可以将糖类分解为丙酮酸,产生大量的ATP。

通过糖异生过程,细胞可以利用其他底物合成糖类。

糖类代谢过程可以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和调控因子的调节来实现。

单糖的代谢_高等教育-生物学

单糖的代谢_高等教育-生物学

第五章糖类代谢第二篇物质代谢及其调节本篇重点:基本反应途径、关键酶及其主要调节环节、重要的生理意义、各种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物质代谢及能量代谢如下图:第五章糖代谢糖是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类具有广谱化学结构和生物功能的有机化合物。

它主要是由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形成的。

糖是多羟基的醛或酮的统称。

实验式Cn(H2O)m。

这类物质主要由碳、氢和氧所组成,其分子式通常以Cn(H2O)m表示。

由于一些糖分子中氢和氧原子数之比往往是2:1,刚好与水分子中氢、氧原子数的比例相同,过去误认为此类物质是碳与水的化合物。

故有“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之称。

实际上有些糖(鼠李糖和脱氧核糖)中氢、氧原子数之比并非2:1。

而一些非糖物质(甲醛、乳酸和乙酸)中氢、氧原子数之比却都是2:1,所以,称糖为“碳水化合物”并不恰当。

糖是生物界中分布极广、含量最丰富的一类有机物质,几乎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都含有它。

其中以植物界最多,约为85—95%(占其干重的80%)。

生物细胞内、血液里也有葡萄糖或由葡萄糖等单糖物质组成的多糖(如肝糖原、肌糖原)存在。

人和动物的器官组织中含糖量不超过组织干重的2%,微生物体含糖量约占菌体干重的10—30%,糖与蛋白质、脂类结合成复合糖存在。

糖类物质的生物学作用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和碳源。

主要是通过氧化而放出大量的能量,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人类能量的50-70%来自糖(主要是葡萄糖)。

淀粉、糖原是重要生物能源,它也能转化为生命必需的其它物质,如蛋白质和脂类物质。

纤维素是植物的结构糖。

分类:糖类物质以它们水解的情况分类:单糖、寡糖、多糖和结合糖(糖复合物)1、凡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为单糖。

单糖又可根据糖分子含碳原子数多少分类。

在自然界分布广、意义大的是五碳糖和六碳糖,它们分别称为戊糖和已糖。

核糖、脱氧核糖属戊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为己糖。

2、凡能水解成少数(2—6个)单糖分子的称为寡糖,其中以双糖存在最为广泛。

糖类代谢

糖类代谢
同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几丁质; 杂多糖:果胶、半纤维素、琼脂、透明质酸、硫
酸软骨素。

直链淀粉:由葡萄糖通过α-1,4 糖苷键连接,可形成 长而紧密的螺旋管,遇碘呈蓝色。

支链淀粉:由葡萄糖通过α-1,4 糖苷键形成主链,再 通过α-1,6 糖苷键形成支链,遇碘呈紫色。
支链淀粉
糖原

区别:已糖(六碳糖为单糖)、六糖(6个单糖分子)

蔗糖:α-D-葡萄糖-(1→2)-β-D-果糖
无半缩醛羟基 为非还原糖

麦芽糖:α-D-葡萄糖- (1→4)-D-葡萄糖 乳糖:β-D-半乳糖-(1→4)-D-葡萄糖

含半缩醛羟基 为还原糖
3、多糖( polysaccharides)

根据水解物是否为同一单糖或单糖衍生物:
(二)ATP计量:共产生10个ATP。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1-1 + 2×2.5 + 2×(1+1)+ 2×2.5 + 2×(2.5+2.5+1+1.5+2.5)= 32 -1-1 + 2×1.5 + 2×(1+1)+ 2×2.5 + 2×(2.5+2.5+1+1.5+2.5 )= 30

(三)草酰乙酸回补反应
①能源:1g葡萄糖在体内完全氧化可释放16.7kJ
能量;正常情况机体所需总能量的50~70%由糖 类供给。
②结构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是植物细
胞壁的主要成份;肽聚糖为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多 糖;昆虫和甲壳类的外骨骼则由壳多糖构成。
③提供碳骨架:一些糖类的中间代谢产物是合成

糖类代谢PPT课件

糖类代谢PPT课件

吸收速率
不同糖类的吸收速率不同, 如葡萄糖的吸收速率较快, 果糖较慢。
吸收部位
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 但结肠也有一定的吸收功 能。
血糖的调节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饱腹感与饥饿感
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 糖。
饱腹感激素如GLP-1和饥饿感激素如 ghrelin对食欲的调节。
肝糖原与肌糖原
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以维持 血糖稳定,肌糖原则储存葡萄糖。
感谢观看
THANKS
三羧酸循环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为34分子ATP,其中1分子ATP来自乙酰 CoA与草酸乙酸结合的反应,其余33分子ATP来自其他三个步骤催化的 反应。
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定义
氧化磷酸化是线粒体内进行的一系列的氧化反应和磷酸化反应,是细胞产生能量的主要方 式。
氧化磷酸化步骤
氧化磷酸化包括两个步骤,分别是电子传递链和ATP合成酶催化的反应。电子传递链将 NADH和FADH2的电子传递给氧,生成H+,同时生成ATP。
02
糖原的合成需要限速 酶
糖原的合成酶是糖原合成的关键酶, 其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如激素 、血糖水平等。因此,糖原的合成速 度受到限制。
03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相 互制约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是相互制约的过程 。在血糖水平升高时,糖原的合成增 加,而在血糖水平降低时,糖原的分 解加速。
蔗糖和淀粉的合成
蔗糖是植物体内主要的贮存光合产物 的形式,也是植物体内运输的主要形 式。蔗糖合成酶是蔗糖合成的关键酶。
化的反应。
三羧酸循环
01
三羧酸循环定义
三羧酸循环是线粒体内进行的一系列的氧化反应,是细胞产生能量的主
要方式。

第五章糖代谢PPT课件

第五章糖代谢PPT课件

NADPH+H+
酵解途径
丙酮酸
消化与吸收
糖异生途径
有氧 H2O及CO2 无氧 乳酸
淀粉 乳酸、氨基酸、甘油
第18页/共90页
第三节 糖的分解代谢途径
第19页/共90页
一、糖酵解途径(EMP途径)--糖的无氧分解
二、三羧酸循环(TCA)--糖的有氧分解 三、单磷酸己糖支路(HMP途径) 四、磷酸解酮酶途径(PK途径) 五、脱氧酮糖酸途径(ED途径)
* 磷酸果糖激酶-1
ADP (3)
ATP
fructose-1,6-bisphosphate
第26页/共90页
fructose-6-phosphate

葡萄糖(glucose)
磷酸化(-1ATP)

6-磷酸葡萄糖(glucose-6-phosphate, G-6-P)
异构

6-磷酸果糖(fructose-6-phosphate, F-6-P)
产生或消耗ATP的反应 增减
ATP数的
1.葡萄糖6-P-葡萄糖
-1
3.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
-1
6.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
+3或5
7.2*1,3-二磷酸甘油酸2*3-磷酸甘油酸 +2
10.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丙酮酸
+2
第44页/共90页
净生成5
(四)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1、单糖分解代谢的一条最重要的基本途径; 2、组织和细胞在无氧的情况下获得有限的能量; 3、酵解途径的逆过程是合成葡萄糖的途径;
磷酸化

6-磷酸葡萄糖(glucose-6-phosphate, G-6-P)

糖类分解代谢课件

糖类分解代谢课件

影响因素
遗传-主要 环境-次要
新陈代谢类型的特点:
①绝大多数代谢反应在温和条件下,由酶催化进行。 ②繁多的代谢反应相互配合,有条不紊,彼此协调且
有严格的顺序性。 ③新陈代谢是对内外环境条件高度适应和灵敏调节而
成的一个有规律的总过程。 ④每一代谢都有各自的代谢途径。 ⑤生物大分子合成和分解都是逐步进行,并伴随能量
支链淀粉遇碘显紫红色, 最大吸收波长530~555nm之间。
糖原是动物组织内糖的贮存形式,如肝和肌肉中贮存 的养分,有动物淀粉之称。
糖原分子量较淀粉略大,分支较支链淀粉略多,单糖 连接方式与支链淀粉相同,分支链平均长度约 12~18个葡萄糖残基。
糖原遇碘显棕红色,最大吸收波长430~490nm。较易 溶于水,其他性质与淀粉相似。
麦芽糖分子由两分子葡萄糖缩合;乳糖分子由葡萄糖和 半乳糖通过1,4-糖苷键连接起来。
麦芽糖和乳糖仍有一个自由醛基---半缩醛基,故仍 具有还原、成脎、变旋等性质。
5.2.3 多糖( polysaccharides )
多糖是多个单糖基通过糖苷键连接而形成的高聚物。
常见的有由一种类型的糖基组成的淀粉( starch )、糖原 ( glycogen ) 和纤维素( cellulose )等。
直链淀粉溶于热水,MD: 1.0×104~2.0×106, 含250~300 个葡萄糖残基, 分子通常卷曲为螺旋形,6 G / 圈。 直链淀粉遇碘呈紫兰色,最大吸收波长620~680 nm。
支链淀粉不溶于热水,MD: 5.0×104~4.0×108,约含 ﹥600个葡萄糖残基, 糖链分支点以(1→6)糖苷键连接, 分支短链平均长度为24~30个葡萄糖残基。
5.2.1 单糖 ( monosaccharides )

糖类与糖类代谢 (2)

糖类与糖类代谢 (2)
催化淀粉非还原末端的葡萄糖残基转移给P,生成G-1-P,
同时产生一个新的非还原末端,重复上述过程。
直链淀粉 G-1-P
支链淀粉 G-1-P + 磷酸化酶极限糊精
磷酸化酶不能将支链淀粉完全降解,只能降解到距分支点 4个葡萄糖残基为止,留下一个大而有分支的多糖链,称为磷 酸化酶极限糊精。
编辑ppt
30
直链淀粉
麦芽糖
支链淀粉
麦芽糖+β-极限糊精
β-极限糊精是指β-淀粉酶作用到离分支点2-3个葡萄糖基为止的 剩余部分。 两种淀粉酶降解的最终产物都有麦芽糖。
编辑ppt
23
两种淀粉酶性质的比较
α-淀粉酶 不耐酸,pH3时失活 耐高温,70C时15
分钟仍保持活性
广泛分布于动植物和 微生物中。
唾液和胰液中
25
淀粉的水解
▪ α-淀粉酶 ▪ β-淀粉酶 ▪ R-酶(脱支酶) ▪ 麦芽糖酶
编辑ppt
26
3、R-酶(脱支酶-debranching enzyme)
水解α-1,6糖苷键,将α及β-淀粉酶作用支 链淀粉最后留下的极限糊精的分支点水解,产生 短的只含α-1,4糖苷键的糊精,使之可进一步 被淀粉酶降解。
作为其他物质生物合成的原料:如作为蛋白质和脂类 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合成的碳骨架。
作为生物体的结构成分:如纤维素是植物的结构糖。
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糖可与蛋白质、脂类以共 价键结合形成肽聚糖(或糖蛋白)或糖脂,存在生物 膜中,担负着大分子及细胞间的相互识别。
(glycobiology)
编辑ppt
编辑ppt
14
▪支链淀粉中葡萄糖主要以α-1,4糖苷键相连, 少数以α-1,6糖苷键相连,所以支链淀粉具有 很多分支。遇碘显紫色或紫红色。

生化第五章_生物化学糖与糖代谢知识总结

生化第五章_生物化学糖与糖代谢知识总结

糖与糖代谢糖类单糖二羟丙酮没有手性缩醛和缩酮反应酮糖和醛糖的互变所有的单糖都是还原性的呈色反应Molish反应糖类与非糖类Seliwanoff反应酮糖和醛糖间苯三酚反应戊糖和其他单糖寡糖多糖贮能多糖淀粉、糖原和右旋糖酐结构多糖纤维素、几丁质和肽聚糖糖酵解概述全部反应葡萄糖的磷酸化不可逆磷酸葡糖的异构化6-磷酸葡糖-转变成6-磷酸果糖磷酸果糖的磷酸化糖酵解的限速步骤、不可逆1,6-二磷酸果糖的裂解由醛缩酶催化磷酸丙糖的异构化反应机制涉及烯二醇中间体产生4 ATP3-磷酸甘油醛的脱氢整个糖酵解途径唯一的一步氧化还原第一步底物水平的磷酸化从高能磷酸化合物合成ATP磷酸甘油酸的变位磷酸基团从 C-3转移到C-2PEP的形成甘油酸-2-磷酸转变成 PEP、由烯醇化酶催化第二步底物水平的磷酸化PEP转化成丙酮酸,同时产生 ATP、不可逆、产生两个ATPNADH和丙酮酸的去向有氧状态NADH的命运:NADH在呼吸链被彻底氧化成H2O并 产生更多的ATP。

丙酮酸的命运:丙酮酸经过线粒体内膜上丙酮酸运输 体与质子一起进入线粒体基质,被基质内的丙酮酸脱 氢酶系氧化成乙酰-Co A缺氧状态或无氧状态乳酸发酵酒精发酵生理意义糖酵解的调节磷酸戊糖途径概述全部反应氧化相非氧化相功能调节糖异生概述糖异生的底物(动物)丙酮酸, 乳酸, 甘油, 生糖氨基酸,所有TCA循 环的中间物偶数脂肪酸不行因为偶数脂肪酸氧化只能产生乙酰CoA,而乙 酰CoA不能提供葡萄糖的净合成(奇数脂肪酸 可以)糖异生涉及的反应丙酮酸的羧化丙酮酸羧化酶催化,需要生物素(VB7)PEP的形成消耗GTP1,6 -二磷酸酶果糖的水解将 F-1,6-P水解成F-6-P6-磷酸葡糖的水解催化6-磷酸葡糖水解成葡萄糖生理功能植物和某些微生物使用乙酸作为糖异生的前体,使得 它们能以乙酸作为唯一碳源调节糖异生调节与糖酵解调节是高度协调的糖原代谢糖原的分解糖原磷酸化酶、糖原脱支酶、磷酸葡糖异构酶脱支酶具有1,4→1,4-葡萄糖糖基转移酶活性糖原合成糖原代谢的调节三羧酸循环概述全部反应柠檬酸的合成不可逆反应,由柠檬酸合酶催化柠檬酸的异构化柠檬酸异构化成异柠檬酸异柠檬酸的脱氢异柠檬酸氧化脱羧产生α-酮戊二酸、不可逆α-酮戊二酸的氧化脱羧第二次氧化脱羧反应(不可逆)底物水平的磷酸化TCA循环唯一的一步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琥珀酸的脱氢产生FADH2富马酸的形成双键的水合草酰乙酸的再生依赖于NAD+-的氧化还原反应、第四次氧化还原反应、苹果酸脱氢酶TCA 循环总结TCA循环的功能乙醛酸循环三羧酸循环的调控。

糖类与糖代谢 zy

糖类与糖代谢 zy
常见的多糖 淀粉、糖原、纤维素等
淀粉(starch)
CH 2 OH
HO
O
CH 2 OH
蓝色:
O
直链淀粉
O
α -1,4-糖苷键
支链淀粉
红色:
α -1,6-糖苷键
O
O
O
CH2
O
CH 2 OH O
OH
O
O
O
HO
糖原(glycogen)
非还原端
还原端
糖原在体内的作用
糖原是体内糖的贮存形式
糖原贮存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肌肉组织 肝糖原:
(2)糖的吸收---主动吸收
K+
ATP ADP+Pi
K+ 钠泵
NNaa++
Na+
Na+
G G G
主动吸收:伴有Na+的转运。称为Na+依赖型葡萄糖转 运体,主要存在于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葡 萄糖的吸收是耗能的过程
3. 吸收机制
刷状缘 肠 腔
Na+
G
小肠粘膜细胞
ATP ADP+Pi Na+泵
(3-phosphoglycerate)
⑻ 3-磷酸甘油酸转变 为2-磷酸甘油酸
糖酵解过程3
O C OH
HC OH
HO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H 2C
O
PO
OH
O
C OH HO
H C பைடு நூலகம்O -- P O
OH
H 2C
OH
3-磷酸甘油(3-
phosphoglycerate)
2-磷酸甘油酸
(2-phosphoglycerate)

《糖类及其分解代谢》PPT课件

《糖类及其分解代谢》PPT课件

O OH
CH2OH
精选ppt
6
•乳 糖
• 麦芽糖
CH2OH OH
OH 1
OH
CH2OH OH
4 OH O
OH
CH2OH
O
1
4
O
CH2OH
O
1 32
OH
精选ppt
7
3. 多糖
(1).淀粉(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 直链淀粉分子量约1万-200万,250-260
个葡萄糖分子,以(14)糖苷键聚合 而成。呈螺旋结构,遇碘显紫蓝色。 • 支链淀粉中除了(14)糖苷键构成糖 链以外,在支点处存在(16)糖苷键, 分子量较高。遇碘显紫红色。
多糖 :由多分子单糖或其衍生物所组成,水 解后产生原来的单糖或其衍生物。
精选ppt
4
1.单糖的结构
• 根据所含碳原子数目分为丙糖、丁糖、戊糖和己 糖、庚糖。单糖构型由甘油醛和二羟丙酮派生。
• 重要的己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 糖等。
OH
OH
H H
OH
HO
OH
H OH
Hale Waihona Puke HO HOHH
OH
H OH
三羧酸循环总反应式
精选ppt
38
前四步反应为三羧酸反应,后五步为二羧酸反应。
乙酰CoA进入循环,又有两个碳原子以CO2形式离开循环, 相当于乙酰CoA的两个碳原子被氧化成CO2
循环中底物上有4对氢原子通过4步氧化反应脱下,其中3 对是在异柠檬酸、酮戊二酸及苹果酸氧化时用以还原 NAD+,1对是琥珀酸氧化时用以还原FAD
CHOH
CH2OPO3H2 3- 磷 酸 甘 油 醛
磷酸甘油酸激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和能量代谢 复杂性
多步化学反应构成代谢 途径; 途径; 多条代谢途径相互交织 成网; 成网; 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相 互交织; 互交织; 调节控制有条不紊。 调节控制有条不紊。
规律性
调节控制与生物学功能 相适应。 相适应。
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内涵
小分子 合成代谢(同化作用) 合成代谢(同化作用) 需要能量 新 陈 代 谢 分解代谢(异化作用) 分解代谢(异化作用) 大分子 小分子 能 量 代 谢 物 质 代 谢 大分子
第三节
糖酵解
定义:糖酵解是酶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ATP 定义:糖酵解是酶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ATP 生成的过程。是一切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 生成的过程。是一切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 解途径。 解途径。 1940年被阐明 年被阐明。 研究历史) 1940年被阐明。(研究历史) Embden,Meyerhof,Parnas等人贡献最多 等人贡献最多, Embden,Meyerhof,Parnas等人贡献最多,故糖酵解 过程一也叫Embdem Meyerhof-Parnas途径 简称EMP Embdem途径, 过程一也叫Embdem-Meyerhof-Parnas途径,简称EMP 途径。 途径。 在细胞质中进行
三、糖原的降解
糖原主要为动物肝脏和骨骼肌中的贮能物质, 糖原主要为动物肝脏和骨骼肌中的贮能物质,且 易动员。在肌肉中贮存糖原是为了肌肉收缩提供能源, 易动员。在肌肉中贮存糖原是为了肌肉收缩提供能源,而在
肝脏中贮存糖原是为了维持血糖平衡。 肝脏中贮存糖原是为了维持血糖平衡。
主要有糖原磷酸化酶 转移酶、脱支酶催化 糖原磷酸化酶和 糖原降解主要有糖原磷酸化酶和转移酶、脱支酶催化 进行。 进行。 糖原 +Pi 残基) ( n残基) 残基 糖原 + G-1-P 残基) (n-1残基) 残基
4、麦芽糖酶(α-葡萄糖苷酶) 、麦芽糖酶( 葡萄糖苷酶 葡萄糖苷酶)
催化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是淀粉水解的最 催化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 后一步。 后一步。
淀粉的彻底水解需要上述4种水解 淀粉的彻底水解需要上述 种 的共同作用,其最终产物是葡萄 酶的共同作用,其最终产物是葡萄 糖。
(二)淀粉的磷酸解 磷酸化酶 转移酶与脱支酶
直链淀粉中葡萄糖以α 糖苷键缩合而成。 直链淀粉中葡萄糖以α-1,4糖苷键缩合而成。 每个直链淀粉分子只有一个还原端基和一个非还 原端基。 原端基。遇碘显蓝紫色
碘与直链淀粉靠范德华力结合 分子量在10000-50000之间。 之间。 分子量在 之间
支链淀粉中葡萄糖主要以α 支链淀粉中葡萄糖主要以α-1,4糖苷键相连, 糖苷键相连, 少数以α 糖苷键相连, 少数以α-1,6糖苷键相连,所以支链淀粉具有 很多分支。遇碘显紫色或紫红色。 很多分支。遇碘显紫色或紫红色。
遇碘显红色
第二节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
蔗糖的酶促降解 一、蔗糖的酶促降解 1、蔗糖酶途径
转化酶 蔗糖酶
蔗糖 + H2O 66.5 2、蔗糖合酶途径
蔗糖合酶
葡萄糖 + 果糖 -20.4
ADPG GDPG 作为多糖 果糖+NDPG CDPG 合成的底 果糖 UDPG 物
蔗糖+NDP 蔗糖
二、淀粉的降解
α β
是淀粉外切酶 水解α 是淀粉外切酶,水解α-1,4糖苷键,从淀粉分子外即非还原端 外切酶, 糖苷键, 开始,每间隔一个糖苷键进行水解,每次水解出一个麦芽糖分子。 开始,每间隔一个糖苷键进行水解,每次水解出一个麦芽糖分子。 直链淀粉 麦芽糖 支链淀粉 麦芽糖+ 麦芽糖+β-极限糊精
β-极限糊精是指β-淀粉酶作用到离分支点2-3个葡萄糖基为止 极限糊精是指β 淀粉酶作用到离分支点2 的剩余部分。 的剩余部分。 两种淀粉酶降解的最终产物都有麦芽糖。 两种淀粉酶降解的最终产物都有麦芽糖。
半乳糖
㈡ 双糖
以游离状态存在的双糖有蔗糖 以游离状态存在的双糖有蔗糖、麦芽糖和乳糖 。 蔗糖、 还有以结合形式存在的纤维二糖。 还有以结合形式存在的纤维二糖。 蔗糖是由α 葡萄糖和β 蔗糖是由α-D-葡萄糖和β-D-果糖各一分子按 ,2糖苷键 键型缩合、 糖苷键) α、β(1,2糖苷键)键型缩合、失水形成的 。它 是植物体内糖的运输形式 。
两种淀粉酶性质的比较
α-淀粉酶 淀粉酶 不耐酸,pH3时失活 不耐酸,pH3时失活 耐高温,70° 15分 耐高温,70°C时15分 钟仍保持活性 广泛分布于动植物和 微生物中。 微生物中。 唾液和胰液中 β-淀粉酶 耐酸,pH3时仍保持活性 耐酸,pH3时仍保持活性 不耐高温,70°C15分钟 不耐高温,70°C15分钟 失活 主要存在植物体中
乳糖: 乳糖:是还原糖
葡萄糖 半乳糖 存在哺乳动物的乳汁中, 存在哺乳动物的乳汁中,及高 等植物的花粉管及微生物中
㈢ 多糖
淀粉(starch) 淀粉( ) 糖原(glycogen) 糖原
淀粉 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贮藏多糖 。 用热水处理淀粉时, 用热水处理淀粉时,可溶的一部分为 直链淀粉” “直链淀粉”,另一部分不能溶解的 为“支链淀粉”。
1 2
非还原糖
麦芽糖是由两个葡萄糖分子缩合、失水形成的。 麦芽糖是由两个葡萄糖分子缩合、失水形成的。 是由两个葡萄糖分子缩合 其糖苷键型为α 1→4)。 )。麦芽糖分子内有一个 其糖苷键型为α(1→4)。麦芽糖分子内有一个 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具有还原性 还原性。 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具有还原性。
1
4
4
CH2OH 磷磷二磷磷磷
5
磷磷磷二磷磷丙 CHO CHOH CH2OPO3H2 3-磷磷磷磷磷 - 4% %
G+Pi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G-6-P G-1-P 肝脏 肌肉
(葡萄糖-6-磷酸酶)
进入糖酵解
糖原磷酸化酶:从非还原端催化1 糖苷键的磷酸解。 糖原磷酸化酶:从非还原端催化1-4糖苷键的磷酸解。
糖原的磷酸解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小结
糖的分类及降解 糖的分类及降解
蔗糖的降解(蔗糖酶或转化酶) 蔗糖的降解(蔗糖酶或转化酶) 淀粉的降解:淀粉的水解——α-淀粉酶 淀粉的降解:淀粉的水解 α β-淀粉酶 脱支酶) R-酶(脱支酶) 麦芽糖酶 淀粉的磷酸解—淀粉磷酸化酶、转移酶、 淀粉的磷酸解 淀粉磷酸化酶、转移酶、 淀粉磷酸化酶 脱支酶。 脱支酶。 糖原的磷酸解 磷酸化酶和转移酶、 磷酸解: 糖原的磷酸解:磷酸化酶和转移酶、脱支酶 单糖的降解
二、糖的分类(据分子的大小分类): 糖的分类(
单糖:在温和条件下不能水解为更小分 单糖: 子的糖 寡糖(双糖):水解时每个分子产生2):水解时每个分子产生 寡糖(双糖):水解时每个分子产生2 10个 10个 单糖残基 多糖: 能水解成多个单糖分子, 多糖: 能水解成多个单糖分子,属于高 分子碳水化合物,分子量可达到数百万。 分子碳水化合物,分子量可达到数百万。
糖酵解( 糖酵解(EMP) )
一、糖酵解过程 二、丙酮酸的去路 三、糖酵解中产生的能量 四、糖酵解的控制 五、糖酵解的意义
一、糖酵解过程
在细胞质中进行,共分4个阶段,每个 在细胞质中进行,共分4个阶段, 阶段又分若干反应: 阶段又分若干反应:
体会吸能和放能;可逆不可逆; 体会吸能和放能;可逆不可逆;物质磷 酸化的作用
第五章
糖 类 代 谢
生物体内的糖类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 糖酵解 三羧酸循环 磷酸戊糖途径 单糖的生物合成(糖异生) 单糖的生物合成(糖异生) 蔗糖和多糖的生物合成
动态生化
静态生化 生物体的物质组成
复杂性 组成物质多;分子大; 组成物质多;分子大;空间 结构复杂。 结构复杂。 规律性 元素→构件小分子 构件小分子→聚合物 元素 构件小分子 聚合物 生物大分子); (生物大分子);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释放能量
生物体内的糖类(简介) 第一节 生物体内的糖类(简介)
一、糖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糖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作为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通过氧化释放大量能量, 作为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通过氧化释放大量能量, 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淀粉、糖原是重要生物能源。 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淀粉、糖原是重要生物能源。 作为其他物质生物合成的原料:如作为蛋白质和脂类、 作为其他物质生物合成的原料:如作为蛋白质和脂类、 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合成的碳骨架。 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合成的碳骨架。 作为生物体的结构成分:如纤维素是植物的结构糖。 作为生物体的结构成分:如纤维素是植物的结构糖。 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糖可与蛋白质、 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糖可与蛋白质、脂类以共 价键结合形成肽聚糖(或糖蛋白)或糖脂, 价键结合形成肽聚糖(或糖蛋白)或糖脂,存在生物 膜中,担负着大分子及细胞间的相互识别。 膜中,担负着大分子及细胞间的相互识别。 (glycobiology) )
(1)第一阶段:葡萄糖 → 1, 6-二磷酸果糖 第一阶段: 6-
2
2
2+
1
2+
3
3
2+
1
ATP
2+
底物
提高糖的能量水平 糖磷酸化后不能穿膜糖 → 第二阶段: 63-磷酸甘油醛
CH2OPO3H2 C O 96% %
H2O3PO CH2 O H
CH2OPO3H2 OH OH 磷醛丙
糖的分类
㈠ 单糖
植物体内的单糖主要是戊糖、己糖、庚糖 植物体内的单糖主要是戊糖、己糖、 戊糖主要有核糖、脱氧核糖(木糖和阿拉伯糖) 戊糖主要有核糖、脱氧核糖(木糖和阿拉伯糖) 己糖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甘露糖、 己糖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甘露糖、 山梨糖) 山梨糖)
吡喃葡萄糖
呋喃果糖
极限糊精是指淀粉酶不能再分解的支链淀粉残基。 极限糊精是指淀粉酶不能再分解的支链淀粉残基。 是指淀粉酶不能再分解的支链淀粉残基 极限糊精是指含 是指含α 糖苷键由3 α-极限糊精是指含α-1,6糖苷键由3个以上葡萄糖基构成 的极限糊精。 的极限糊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