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ppt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优秀ppt课件
在阅读完全文后,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进行总结归纳,形成清晰 完整的阅读印象。
05
文本主旨把握与观点态度评价
文本主旨把握方法
标题分析法
通过解读文章标题,初步判断文 章主题和中心思想。
首尾句分析法
关注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句子,往 往这些句子会点明文章主旨。
段落大意概括法
分别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再综 合各段落大意得出文章主旨。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优秀 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阅读理解基本概述 • 词语理解与运用技巧 • 句子理解与赏析方法 • 段落大意概括与结构分析 • 文本主旨把握与观点态度评价 • 答题规范与应试策略
01
阅读理解基本概述
阅读理解重要性
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理解、 分析和归纳能力。
关键词句法
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如反复 出现的词语、抒情议论句等,它
们往往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
作者观点态度识别及评价
识别作者观点
注意文章中的直接表述、修辞手 法和感情色彩等,从中推断出作
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作者观点
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理解,对作者 的观点态度进行客观评价,判断其 合理性和价值。
识别文章价值取向
善于总结归纳,注意表达
在回答简答题和分析题时,要善于总结归纳文章 的主旨和要点,并注意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 观点和思考过程。
02
词语理解与运用技巧
词语含义推断方法
80%
利用上下文语境
通过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注意前后文的联系和逻辑关系。
100%
利用词语构造
通过分析词语的构造,如词根、词 缀、词义转换等,来推断词语的含 义。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PPT课件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阅读能 力和思维能力,为其他学科学习 和日常生活奠定基础。
文章结构与段落大意把握
文章结构
包括标题、开头、正文、结尾等部分,各部分之间逻辑严密 、相互关联。
段落大意把握
通过阅读段落首尾句、关键词等,快速把握段落主题和中心 思想。
关键信息筛选与整合方法
关键信息筛选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 巧PPT课件
目录
• 阅读理解基本概念与技巧 • 各类题型答题方法指导 • 阅读材料分类及特点分析 • 实战演练:典型例题解析与讨论 • 学生自主练习与互动环节 • 课后作业布置与要求说明
01
阅读理解基本概念与技 巧
阅读理解定义及重要性
阅读理解定义
通过阅读文本,理解作者意图、 观点、情感等,并对文本内容进 行深入分析、评价和应用。
从文本中筛选出与主题相关的重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信息整合方法
将筛选出的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常见问题类型及应对策略
事实细节题
针对文本中的具体细节 进行提问,需要准确理
解和记忆相关信息。
推理判断题
要求根据文本信息进行 推理和判断,需要深入 理解作者意图和文本内
填空题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二
《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解析
正确答案是“疑是地上霜”。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诗人在静夜中思念家乡的感情。
简答题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三
请简要分析《春晓》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意境。
解析
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之情。诗句中的“春眠不觉晓”形容诗人沉醉于春景之中 ,不知不觉天已破晓,而“处处闻啼鸟”则以鸟鸣声烘托出春天的生机勃勃和清新自然。
精小学阅读答题技巧PPT课件
01阅读理解基本概念与技巧Chapter阅读理解定义及重要性文章结构与段落关系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组织形式,包括标题、开头、正文和结尾等部分。
段落是文章的基本单位,每个段落通常包含一个中心思想和相关细节。
掌握文章结构和段落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逻辑和作者思路。
关键词句识别与运用学生应该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
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包括寻找主题句、分析文章结构和关注关键词句等。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核心观点或主题,通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方法02各类题型答题策略与技巧Chapter01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020304分析选项,找出正确答案注意排除干扰项,避免误选对于不确定的题目,可以猜测答案并标记,以便后续检查选择题答题方法及注意事项010204填空题答题策略与实例分析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根据上下文推断空格处应填内容注意词语搭配和语法结构实例分析:通过具体例子讲解填空题答题技巧03简答题回答步骤和要点总结01020304审题立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03阅读材料分类及特点分析Chapter记叙文阅读特点及方法指导记叙文六要素记叙顺序记叙的人称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说明文阅读技巧与实例剖析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实例剖析议论文阅读策略及案例分析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论证的方法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议论文三要素论据的种类案例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结合具体文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等。
01020304比较阅读的目的比较阅读的注意事项比较阅读的步骤训练实例不同类型文章比较阅读训练04真题模拟演练与解析Chapter历年真题回顾与命题趋势分析回顾历年真题,总结考点和命题规律分析命题趋势,预测未来考试重点指导学生把握考试方向,提高备考效率提供模拟试卷,模拟真实考试环境讲解答题技巧,包括如何快速定位信息、筛选关键词等分析学生答题情况,指出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模拟试卷训练及答题技巧讲解总结学生易错题型,如细节理解题、推理判断题等分析错误原因,如阅读不仔细、理解偏差等提供纠正措施,如加强阅读训练、注重思维逻辑等学生易错题型剖析与纠正措施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方法探讨05课外阅读推荐及拓展延伸Chapter适合小学生阅读书目推荐《小王子》《哈利·波特》系列《夏洛的网》《绿野仙踪》名著导读和经典篇章欣赏《西游记》吴承恩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PPT课件
-
3
• 有的同学采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 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 同学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 最后寻找答案。
•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 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 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 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 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 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
5
三、 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 答案定位
1、直接提取信息,巧借“”。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 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 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 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 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 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
天晚饭时,我们姐弟终于将筷子伸向了胡萝卜和青菜。不久,
我们就吃惯了它们。
文中的“父亲和母Hale Waihona Puke 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中的“决定”
指的是什么?
-
7
问题:文中的“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 个决定。”中的“决定”是指父母每天只烧胡萝卜 和青菜,帮我们改掉挑食的坏习惯。父母做出 这个决定的原因是苦心苦婆的劝说总不见效。 这个决定最终让我和弟弟吃惯了胡萝卜和青菜。
-
12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 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 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 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 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指导ppt课件
3
阅读理解定义及重要性
阅读理解定义
通过阅读文本,理解作者意图、观点、情感和态度,获取信息和 知识的过程。
2024/1/25
阅读理解重要性
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 能力。
4
文章结构与段落大意把握
2024/1/25
文章结构
包括标题、开头、正文、结尾等 部分,各部分之间相互关联,构 成完整的篇章。
欣赏方法
感受作品意境和韵味,体会作者情感和思想内涵,品味作品语言和艺术特色。
案例分析
《春江花月夜》一诗描绘了春江月夜的美景和离情别绪。在欣赏时,应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营造,体会作者的 情感表达和诗歌的韵律美。
2024/1/25123阅读理解常见题型与解题策略
2024/1/25
13
选择题答题技巧与实例分析
学生自主选择一篇适合的阅读 理解文章,进行独立阅读和思 考。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阅读心得和 答题技巧,教师给予点评和指 导。
2024/1/25
25
06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2024/1/25
26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阅读理解的基本步骤
预览、略读、扫读、详读和回顾。
理解文章主旨和中心思想的方法
关注文章标题、首尾段落、关键句和重复 出现的词汇。
运用排除法,缩小选择 范围
注意选项间的细微差别 ,避免误选
结合上下文,理解选项 含义
审清题意,明确选择要 求
2024/1/25
14
简答题答题思路及范例展示
01
02
03
04
仔细审题,明确问题要 求
提炼文章中心思想,进 行概括
结合个人理解和感悟, 适当发挥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ppt课件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7
• 二、概括中心思想 1、本文表现了谁的怎样的精神。 2、本文表达了谁对谁(什么)的怎样的思想
13
七、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为下文作辅垫; 总领下文;
•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14
• 句子含义的解答: •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
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 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 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 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 可以了。
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 文进行对比,
9
四、人称的好处
• 第一人称的好处:内容真实可信。 • 第二人称的好处:语气亲切自然。(代表
性的文章是《再见了亲人》的1、2、3段, 《山中访友》的3、5自然段) •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 空间的限制。
10
五、解释词语的方法 解释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理解。
2
第二部分 基本知识
• 1、写作顺序: 时间、地点(参观或游览顺序)、事情发展 总分顺序(包括总分总、分总)、事物的几个 方面。
• 2、表达方法有三种:记叙、描写、说明 • 3、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一般只会考“倒叙” )
3
• 4、描写有:人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 写、侧面描写等。
• 5、人物描写有五种:外貌、语言、心理、 动作、神态。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型解题技巧与答题模板ppt课件
十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 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 哦!)
十四、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桂林山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 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 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 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 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 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 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十一、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上下文。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八、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九、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 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 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小学语文阅读解题技巧与方法ppt课件
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
《荷塘月色》欣赏与解读
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朱自清及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文章结构
分析文章以荷塘月色为线索的写景抒情结构,以及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描写手法
讲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
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之情。
积极参加讨论和交流活动,分享心得体会
1 2
参加小组讨论
在小组中分享阅读心得和体会,倾听他人的观点 和看法。
参加班级交流活动
在班级中组织阅或社区的阅读活动
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阅读推广活动,结交更多 热爱阅读的朋友。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小学语文阅读解题技 巧与方法ppt课件
目 录
• 阅读理解基本概念与技巧 • 不同类型文章阅读策略 • 典型题型分析与解题方法 • 实例剖析:名家名篇欣赏与解读 • 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阅读理解基本概念与技巧
阅读理解定义及重要性
阅读理解定义
通过阅读文本,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和意图,获取信息和知识 的过程。
03
02
文章结构
分析文章总分总的结构,以及首尾 呼应的写作手法。
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 赞美之情。
04
《背影》欣赏与解读
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及时代背景,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文章结构
分析文章以“背影”为线索的叙事结构,以 及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
描写手法
讲解作者如何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刻画父 亲买橘子的场景。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ppt课件
形容词:答: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 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答: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
(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
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ppt课件
8
答: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 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ppt课件
1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 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 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 (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 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 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 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ppt课件
2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 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 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 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 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 一半了。)
16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
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 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 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ppt课件
17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 议论、说明。
ppt课件
18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 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 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 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 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ppt课件
15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
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 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 味意境;4联系结合作者情况。第二步, 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 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 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 清主次;4全面评价。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ppt课件
9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 来的,要通过仔细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含义一般有明暗两个方面: 明的:在文章结尾部分那些议论性的话,稍加整理,就是答案; 暗的: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 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阅读理解》
12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根据位置确定,注意区别对待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阅读理解》
13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走,我们去植树》中“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去植 树!”在诗歌开头出现,作用是开篇点题,总起下文;结尾又一 次出现,既是篇末深化主题,又是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阅读理解》
10
举例
《天安门广场》中“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这句话的含义就有两 层意思:
一是五星红旗每天和旭日一起冉冉升起(明义)。 二是五星红旗代表的新中国就像初生的太阳一样,蓬勃向上,日 益强大。(暗义)
《阅读理解》
11
举例
《“番茄太阳”》一课中,三次出现“番茄太阳”一词, 其含义是:
第一次指太阳 第二次指明明的笑脸 第三次指明明善良美好的心灵。
《阅读理解》
18
4) 排比:把意思相联、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大体相等、语 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
如: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天 山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大河长江之南,使全国的人民心 一齐欢跃起来。
5) 设问:自问自答。如: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6) 反问:无疑而问,问而不答,答案暗含在问话中。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ppt课件
26
常用关联词使用列举:
1) 她(既)是个三好学生,(又)是个优秀队干。
(并列)
2) 他(一边)听音乐,(一边)画画。
(并列)
3) (因为)今天是六一节,(所以)不用上学。
(因果)
4) 武松(不但)勇敢,(而且)非常机智。
(递进)
5) 小明(不仅)学习刻苦,(还)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递进)
《阅读理解》
4
二、概括(选择)文章的中心(很多的问答题都根据中心解答)
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主要是写主人公——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体现景——美丽可爱。 写物①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②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 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 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6) (只有)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人,(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功。(条件)
7) (只要)你肯去钻研,(就)一定能克服这个困难。 (条件)
《阅读理解》
27
8) (无论)刮风下雨,我(都)按时到校。
(条件)
9) (虽然)今天放假,(但是)小花还是呆在家里认真学习。 (转折)
10) (如果)明天天气好,我们(就)去 爬山。
《阅读理解》
31
十、标点符号的作用
1. 破折号 (——)的作用
① 解释说明;
② 话题的转换;
③表示话语的中断; ④ 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2. 省略号 (……)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 ②列举的省略 ;③说话断断续续。
3. 引号 (“”)的作用
①直接引用 ②特殊含义 ③强调意思 ④特定称谓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PPT课件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
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
:准确,简洁,全面。
.
1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 辅垫;总领下文。 例: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这句话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是总起句,在文中起到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的作用,抒发了作者对荷兰的赞美之情。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 例: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 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抒发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热爱之情。
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句话好在哪里
?”
答: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
了雨后春笋生机勃勃的特点。
.
3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 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 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 无瑕的翡翠。”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漓 江的水的静、清、绿的特点。
.
4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例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
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这句话好在
哪里?
答:这句话是设问句,它能引起读者对进入金龙洞的
小船的注意,并引起读者的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例2:难道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
小学阅读题答题技巧ppt课件
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
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
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
52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 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 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 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 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 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 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 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 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 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节选《长城》)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 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 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 握主旨。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2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 词语
方法——“瞻前顾后” 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 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 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 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6
方法是“字面+中心+生活实际”
1.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 连词成句; 2.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 心来理解句意,最后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感受,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 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 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ppt课件
03 04
寻找文章中心句
寻找文章中的中心句或主题句, 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注意文章标题和首尾段
文章标题和首尾段往往蕴含了文 章的中心思想,需要重点关注。
05
阅读理解实战演练与案例分析
Chapter
选择合适文章进行练习
选取符合学生年级和认知水平 的文章,确保文章内容健康、 积极向上。
文章类型应多样化,包括故事、 寓言、科普等,以拓宽学生的 阅读视野。
03
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指导
Chapter
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快速浏览全文,了解 文章主题和基本内容。
对文章结构和段落大 意有初步认识,为后 续答题奠定基础。
注意文章标题、开头、 结尾等关键部分,把 握文章中心和主旨。
审题明确,找准信息点
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考查 点。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制条件,避 免答非所问。
文章长度适中,不宜过长或过 短,以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 完成阅读。
学生自主完成答题过程
学生应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和中心思想。 学生应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
针对题目要求,学生需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方向。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注意表达清晰、准确。
教师点评及总结归纳
教师应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及 时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根据题目要求,在文章中定位相关信 息点。
回归原文,验证答案
在找到相关信息点后,回归原文 进行验证。
确保答案与原文内容相符,没有 遗漏或误解。
对于不确定的答案,可以多次回 归原文进行确认。
04
阅读理解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Chapter
词语解释题
理解词语本义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ppt课件
将筛选出的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和整合, 形成完整的答案。
答题步骤及时间分配建议
答题步骤 1.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2. 审清题意,明确问题。
答题步骤及时间分配建议
3. 回归原文,寻找答案。
4. 组织语言,规范表达。
时间分配建议:根据文章长度和题目难度,合理分配阅读时间和答题时间。一般建议阅读时 间占总时间的1/3,答题时间占2/3。同时,要注意留出一定时间用于复查和修改答案。
B
C
分析文章中的描写手法,如人物描写、环境 描写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结合文章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 感和态度。
D
说明文阅读策略及实例剖析
01
02
03
04
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把握文章说明的中心。
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等。
理解文章中的说明方法, 如下定义、举例子、作 比较等,体会其表达效 果。
02
03
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空格处应填写的词语 或句子。
注意填写内容的时态、语态、单复数等语法 问题,确保填写正确。
04
对于不确定的空格,可以暂时跳过,待完成 其他题目后再回头填写。
简答题解题思路
认真阅读题目,明确题 目要求,确定回答问题 的角度和范围。
根据题目要求,梳理文 章中的相关信息,提炼 出要点。
组织语言,清晰、准确 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 法。
注意回答问题的全面性 和逻辑性,避免出现遗 漏或重复。
作文题审题立意与布局谋篇
A
审题
认真阅读作文题目和要求,明确写作主题和体 裁。
立意
根据题目要求,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 感基调。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优质ppt]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 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 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 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 握主旨。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三、 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埋下伏笔(记 叙类文章);总领下文;
动词:答: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 地写出了……
形容词:答: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 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答: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 (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 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六、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 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
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 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 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十一、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 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 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 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 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 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 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 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
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 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 味意境;4联系结合作者情况。第二步, 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 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 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 清主次;4全面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的感情色彩
褒义词:形容好的,如“顽强” 贬义词:形容不好的,如“顽固” 中性词:形容不好不坏(不带感情色彩)
如“环视”“回顾”“桌子”等
九、选择正确读音
——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通常是以下几类: 1.多音字:——出现得最多; 2.翘舌音与平舌音:注意分类(z.c.s.zh.ch.sh.r) 3.前鼻音与后鼻音:注意分类(en-eng,in-ing,an-ang) 4.生字和易读错字:熟练掌握生字读音,平时注意纠错。
如: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天 山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大河长江之南,使全国的人民心 一齐欢跃起来。
5) 设问:自问自答。如: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6) 反问:无疑而问,问而不答,答案暗含在问话中。
如: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修辞方法举例
比喻句:碧绿的海面,像丝绸一样柔和,微荡着涟漪,真美! 拟人句:太阳揭开云被,露出金色的微笑,慈祥地注视着大地。 排比句:青蛙叫起来,无边的田野如沸如腾,如鼓角齐鸣,如风 潮迸涌。 反问句:光是学习优秀,就能算得上“三好学生”吗? 夸张句:桂花十里飘香。 设问句:小明为班级做贡献,是为了老师表扬吗?不是的,他是诚 心诚意为班级做贡献。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 来的,要通过仔细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含义一般有明暗两个方面: 明的:在文章结尾部分那些议论性的话,稍加整理,就是答案; 暗的: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 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7) (只要)你肯去钻研,(就)一定能克服这个困难。 (条件)
8) (无论)刮风下雨,我(都)按时到校。
(条件)
9) (虽然)今天放假,(但是)小花还是呆在家里认真学习。 (转折)
10) (如果)明天天气好,我们(就)去 爬山。
(假设)
11) (即使)你这次数学考了满分,(也)不能骄傲。
(假设)
12) 凡卡心想:(与其)在城里受罪,(不如)回乡下爷爷那里。(选择)
思来理解。如:“疾驰”,“疾”是“飞快”,“驰”是“奔跑”, “疾驰”就是“飞快奔跑”的意思。
六、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方法2:找近义词。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 运用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如:(近义)“焦急”就是“着
急”的意思。(反义)“熟悉”就是“不陌生”的意思。
六、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方法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作具体描述。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养花》一文,从“到院子里看花—
回屋工作—再出去—再回屋”,就可以猜出“循环”是“不断重复” 的意思。
选择恰当的字词 ——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1、由字及词。先弄清词语每个字的意思,再联系整个词语的
意思来理解。如:“疾驰”,“疾”是“飞快”,“驰”是“奔 跑”,“疾驰”就是“飞快奔跑”的意思。
2、运用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如:(近义)“焦急”就是 “着急”的意思。(反义)“熟悉”就是“不陌生”的意思。
举例
《天安门广场》中“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这句话的含义就有两 层意思:
一是五星红旗每天和旭日一起冉冉升起(明义)。 二是五星红旗代表的新中国就像初生的太阳一样,蓬勃向上,日 益强大。(暗义)
举例
《“番茄太阳”》一课中,三次出现“番茄太阳”一词, 其含义是:
第一次指太阳 第二次指明明的笑脸 第三次指明明善良美好的心灵。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常见修饰方法
1) 比喻:常用的比喻词有“好像”“犹如”“仿佛” 等,有的比喻句用“成了”“变成”“是”等代替比喻词, 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比喻句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有些相似,并且本体和喻 体是不同类的。所以有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如: 小花长得好像她妈妈。
十、标点符号的作用
1. 破折号 (——)的作用
① 解释说明;
② 话题的转换;
③表示话语的中断; ④ 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2. 省略号 (……)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 ②列举的省略 ;③说话断断续续。
3. 引号 (“”)的作用
①直接引用 ②特殊含义 ③强调意思 ④特定称谓
十一、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1、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的修饰语。 2、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
举例
写景:主要体现景——美丽可爱 《秋天》描写了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
天的热爱和赞美。 《九寨沟》九寨沟素称“人间仙境”,景物华美奇秀。课文抓住
事物的特点,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抒发了对祖国 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举例——写物
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燕子》课文描写了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 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表达了对灿烂无比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7. 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8. 选择恰当的字词 9. 标点符号的作用 10.选择正确的读音 11.文章的写作顺序 12.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归纳段意、主要内容
1、记叙文:回答:在什么时间、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 + 人 + 事
2、说明文:回答: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 + 说明对象 + 说明内容(特点)
常见修辞方法
2)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像人一样。如:蜻蜓飞 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此句用“告诉”“快乐”等写 人的词语来写小动物。
3) 夸张:故意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地描述。如:(夸大)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缩小)在巴掌大的牢房里, 他照样锻炼。
4) 排比:把意思相联、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大体相等、语 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
常用关联词使用列举:
1) 她(既)是个三好学生,(又)是个优秀队干。
(并列)
2) 他(一边)听音乐,(一边)画画。
(并列)
3) (因为)今天是六一节,(所以)不用上学。
(因果)
4) 武松(不但)勇敢,(而且)非常机智。
(递进)
5) 小明(不仅)学习刻苦,(还)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递进)
6) (只有)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人,(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功。(条件)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根据位置确定,注意区别对待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四、某句话文中的作用
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走,我们去植树》中“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去植 树!”在诗歌开头出现,作用是开篇点题,总起下文;结尾又一 次出现,既是篇末深化主题,又是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各年级考点——五年级阅读理解解题方向 1.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2.体会关键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3.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4.通过事、景、物理解人物的情感 5.熟悉说明方法的作用 6.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 7.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8.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9.体会人物形象
各年级考点——六年级阅读理解解题方向 1.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理清文章的思路 5.体会文章感情的表达方式 6.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7.体会重点句段的意思 8.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 9.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式 10.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3、议论文:回答: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 + 论点
二、概括(选择)文章的中心(很多的问答题都根据中心解答)
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主要是写主人公——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体现景——美丽可爱。 写物①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
答题步骤方法和技巧
解题步骤 1、认真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仔细通读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
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
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
1. 归纳段意、主要内容 2. 概括(选择)文章的中心 3. 理解句子的含义. 4.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5.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6. 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
13) 刘胡兰(宁可)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屈服。
(选择)
14) 这道题(不是)你做对了,(而是)我做对了。
(并列)
15) 他(一)读起书来(就)废寝忘食。
(条件)
八、选择恰当的字词 ——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1、由字及词。先弄清词语每个字的意思,再联系整个词语的
意思来理解。如:“疾驰”,“疾”是“飞快”,“驰”是“奔 跑”,“疾驰”就是“飞快奔跑”的意思。
2、运用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如:(近义)“焦急”就是 “着急”的意思。(反义)“熟悉”就是“不陌生”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养花》一文,从“到院子里看 花—回屋工作—再出去—再回屋”,就可以猜出“循环”是“不断 重复”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养花》一文,从“到院子里看 花—回屋工作—再出去—再回屋”,就可以猜出“循环”是“不断 重复”的意思。
七、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并列:一面……一面……,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 2、递进:不但……而且…… ,……不仅……还…… ,……连……也…… 3、选择: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宁可……也不…… 4、转折: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5、假设:如果……就…… , 假使……便……, 要是……那么…… 6、条件: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 7、因果: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既然……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