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讲义与性质专题三复习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本重要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有机化合物、配位化学、无机材料等内容。
下面是关于该教材的知识归纳。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离子和分子是物质的微观结构。
2.物质的宏观性质: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是物质的宏观性质。
3.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物质的性质与其微观结构相关,如金属的导电性、晶体的硬度等。
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1.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和少量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
3.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具有燃烧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流动性、挥发性等特性。
4.有机物的分类:根据分子中所含的官能团,有机物可分为醇、酮、醛、酸、酯、醚、芳香化合物等不同类型。
第三章有机反应与有机合成1.有机反应的定义:有机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新性质的有机化合物。
2.脱水反应:脱水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水分子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3.氢化反应:氢化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氢气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4.酸碱催化:酸碱催化是指在酸碱存在的条件下,有机化合物的反应速率增加。
第四章金属配合物1.配位化合物的概念:配位化合物是指由一个或多个给体与一个或多个受体之间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2.配位键:配位键是指由配体中的一个或多个电子对与金属离子形成的共价键。
3.配位数:配位数是指一个金属离子周围配位体的数目。
4.配位化合物的性质:配位化合物具有明显的颜色、溶解度、稳定性等特性。
第五章无机材料1.无机材料的分类:无机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
2.无机材料的性质:金属材料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塑性等特性;非金属材料主要用于绝缘材料、陶瓷材料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
《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复习教学课件(第1-5课时)
③基态、激发态及光谱示意图
对点集训
1.(2019·河南洛阳期末)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电子云图中的小黑点密度大,说明该原子核外空间电子数目越多 B.某基态原子外围电子排布中最高能级的符号为 3f C.3d3 表示 3d 能级上有 3 个轨道
D.ns 能级的原子轨道图可表示为
解析:电子云图中的小黑点密度大,说明该原子核外空间电子出现的机 会多,A 错误;第三能层具有的能级只有 s、p、d 三种,B 错误;3d3 表示 3d 能级上有 3 个电子,C 错误;ns 能级的电子云是球形对称的,原子轨道
图可表示为
,D 正确。
2.下列轨道表示式所表示的元素原子中,其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的是( D )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③⑤ 解析:①不符合能量最低原理;②不符合洪特规则;④不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3.(2019·河南鹤壁模拟)第四周期的元素基态原子中,4s能级只有1个电子的元 素共有( C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2)填充顺序——构造原理 绝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如图所示的排布顺序,人们把它称为 构造原理。它是书写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的依据。
(3)电子排布式和电子排布图(或轨道表达式)
电子排布式 简化电子排布式
电子排布图 (或轨道表示式) 价电子排布式
以硫原子为例 1s22s22p63s23p4
16.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了解金 属晶体常见的堆积方式。 17.了解晶胞的概念,能根据晶胞确定晶体的组成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课时设计] 本模块内容抽象,理论性较强,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 知学科素养落实主阵地。共设计5个课时,第1、2、3、4课时为基础梳理课, 鉴于高考中有关晶体结构的分析与计算问题难度较大,独设第5课时,通过讲 练重点突破。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专题教案3)
H 3BO 3的层状结构 第六讲三.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1.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分子间作用力: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静电作用,比化学键弱得多,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范德华力一般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而氢键则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知道分子晶体的含义,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1).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典型的有冰、干冰. (2).分子间作用力强弱和分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克服分子间引力使物质熔化和气化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熔、沸点越高.但存在氢键时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往往反常地高.例33.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化合物、降温使其固化得到的晶体属于 A.分子晶体 B.原子晶体 C.离子晶体 D.何种晶体无法判断 例3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分子晶体中都存在共价键B.F 2、C12、Br 2、I 2的熔沸点逐渐升高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C.含有极性键的化合物分子一定不含非极性键D.只要是离子化合物,其熔点一定比共价化合物的熔点高3.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对氢键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NH 3、H 2O 、HF 中由于存在氢键,使得它们的沸点比同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反常地高. 影响物质的性质方面:增大溶沸点,增大溶解性 表示方法:X —H ……Y(N O F) 一般都是氢化物中存在例35.右图为冰晶体的结构模型,大球代表O 原子,小球代表H 原子.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冰晶体中每个水分子与另外四个水分子形成四面体B.冰晶体具有空间网状结构,是原子晶体C.水分子间通过H -O 键形成冰晶体D.冰晶体熔化时,水分子之间的空隙增大例36.正硼酸(H 3BO 3)是一种片层状结构白色晶体,层内的H 3BO 3分子通过氢键相连(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正硼酸晶体属于原子晶体B.H 3BO 3分子的稳定性与氢键有关C.分子中硼原子最外层为8e -稳定结构 D.含1molH 3BO 3的晶体中有3mol 氢键 例37.一定压强和温度下,取两份等体积氟化氢气体,在35℃和90℃时分别测得其摩尔质量分别为40.0g/mol 和20.0g/mol. (1).35℃氟化氢气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2).不同温度下摩尔质量不同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7.(1).(HF)2(2).在较低温度下HF 以氢键结合而成(HF)n (n =2、3、……),其摩尔质量大于HF 的摩尔质量;随着温度升高,氢键不断被破坏,气体摩尔质量减小.晶体类型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离子晶体粒子 原子 分子 金属阳离子、自由电子 阴、阳离子 粒子间作用(力)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复杂的静电作用离子键熔沸点很高很低一般较高,少部分低较高硬度很硬一般较软一般较硬,少部分软较硬溶解性难溶解相似相溶难溶(Na等与水反应)易溶于极性溶剂导电情况不导电(除硅)一般不导电良导体固体不导电,熔化或溶于水后导电实例金刚石、水晶、碳化硅等干冰、冰、纯硫酸、H2(S)Na、Mg、Al等NaCl、CaCO3NaOH等A.晶体熔点由低到高:CF4<CCl4<CBr4<CI4B.硬度由大到小: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C.熔点由高到低:Na>Mg>Al D晶格能由大到小: NaF> NaCl> NaBr>NaI 例39.关于晶体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晶体中只要有阴离子就一定有阳离子B.在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C.原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高D.分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低四、几种比较化学键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概念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成键微粒阴阳离子原子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成键性质静电作用共用电子对电性作用形成条件活泼金属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非金属与非金属元素金属内部实例NaCl、MgO HCl、H2SO4Fe、Mg非极性键极性键概念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不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原子吸引电子能力相同不同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方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成键原子电性电中性显电性形成条件由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由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3.物质溶沸点的比较(重点)(1)不同类晶体: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2)同种类型晶体: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
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 物质结构与性质(第3课时)分子的性质(选修3)
1.下列变化或事实与范德华力无关的是( D )
A.气体物质加压或降温时能凝结或凝固 B.碘溶于四氯化碳 C.氟、氯、溴、碘单质的熔沸点依次升高 D.食盐熔化
【解析】A.气体物质加压或降温时能凝成固体,属于 物理性质,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A 正确;B.碘和四氯化碳 均是非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可知碘易溶在四氯化 碳中,属于物理性质,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B 正确;C.氟、 氯、溴、碘单质的熔、沸点依次升高,是因为分子间作用 力逐渐增大,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C 正确;D.氯化钠熔点 较高,熔化破坏离子键,与分子间作用力无关,D 错误。
2.形成条件 在用 X—H…Y 表示的氢键中,氢原子位于其间是氢键形成 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同时,氢原子两边的 X 原子和 Y 原子 所属元素具有很强的电负性和很小的原子半径是氢键形
成的另一个条件。由于 X 原子和 Y 原子具有强烈吸引电 子的作用,氢键才能存在。这类原子应该是位于元素周期表 的右上角元素的原子,主要是氮原子、氧原子和氟原子。
4.特征 既有方向性又有饱和性。
五、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1.无机含氧酸分子之所以显酸性,是因为其分子中 含有—OH,而—OH 上的 H 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能够电离 出 H+,而显示一定的酸性。
2.对同一种元素的含氧酸来说,该元素的化合价越 高,其含氧酸的酸性越强。
3.比较酸性强弱,如利用(HO)mROn 相比较的酸必须 具有相同的“R”。
A.两种分子的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类型不同,NH3 为 sp2 型杂化,而 CH4 是 sp3 型杂化
4.酸性强弱与—OH 数目即 m 数值大小无关,如 H3PO4 为中强酸,并非强酸,H2SO3 与 H2SO4 中 m 均为 2, 但 H2SO3 的酸性弱于 H2SO4。
高考化学 一轮复习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3讲 晶体结构与性质(选修3)
溶解性
相似相溶
难溶于任 何溶剂
常见溶剂 难溶
大多易溶 于水等极
性溶剂
一般不导
晶体 不导
导电、 电,溶于水 一般不具 电和热的 电,水溶液
传热性 后有的导 有导电性 良导体 或熔融态
电
导电
大多数非金 部分非金 金属氧化物
属单质、气态 属单质(如 物质 氢化物、酸、 金刚石、 金属单质 (如 K2O、 类别 非金属氧化 硅、晶体 与合金(如 Na2O)、强
A.BaTi8O12
B.BaTi4O6
C.BaTi2O4
D.BaTiO3
解析:选 D。Ba 在立方体的中心,完全属于该晶胞;Ti 处于
立方体的 8 个顶点,每个 Ti 为与之相连的 8 个立方体所共用,即
只有18属于该晶胞;O 处于立方体的 12 条棱的中点,每条棱为四
个立方体共用,故每个
O
只
有
1 4
考点二 四类晶体的组成和性质比较
1.四类晶体的比较
类型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金属晶体 离子晶体
比较
构成 粒子
分子
原子
金属阳 离子 、自 阴、阳离子 由电子
粒子间 范德华力
的相互 (某些含氢 共价键 金属键 离子键
作用力 键)
硬度
较小
很大
有的很大, 较
大
有的很小
熔、沸点 较低 很 高
有的很高, 较高
由题意知,该晶胞中含有12个 XY2 或 Y2X,设晶胞的边长为 a
cm,则有 ρ a3NA=12M,a= 3 2ρMNA,则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 X
之间的距离为
2
3
M 2ρNA
cm。
高考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复习
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复习【专题剖析】新课程高考卷“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原子结构与性质”、“分子结构与性质”、“晶体结构与性质”三个方面,重在考查一些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规律。
考试内容相对教学内容具有“起点高、落点低”的特点。
因此,复习过程中应切实把握考试说明要求,做到“内容不拓宽、能力不拔高、强化热点、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以典型物质为载体,深化学生对物质结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提高复习实效。
《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方法建议:(1)建立三条主线基本框架的复习法原子结构—构造原理(1-36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元素性质(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第一电离能、电负性周期性变化规律)分子结构—共价键(σ键和π键、极性键、非极性键、配位键)—键参数(键长、键角、键能)—分子的立体结构(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的极性—分子间的作用力(氢键、范德华力)—解释分子的稳定性、熔沸点、溶解性)晶体结构—构成晶体微粒—典型物质结构—微粒间的作用—决定晶体性质的因素(2)建立三个维度认识物质性质的思想微粒间相互作用---物质结构---物质的性质(3)深刻理解概念和灵活运用概念《物质结构与性质》涉及的概念抽象。
如电子云、能级、基态、激发态、原子轨道、杂化、σ键和π键、氢键、电离能、电负性、晶格能、晶胞。
复习中要准确理解概念,并能灵活运用概念解释一些事实。
如:第一电离能要注意:气态、电中性、基态、失去一个电子、气态基态阳离子等关键性字。
(4)通过模型、多媒体演示、比喻、制作等手段,强化学生对物质空间结构的认识。
【例题解析】1、(09年江苏化学·21A)(12分)生物质能是一种洁净、可再生的能源。
生物质气(主要成分为CO、CO2、H2)与H2混合,催化合成甲醇是生物质能利用的方法之一。
(1)上述反应的催化剂含有Cu、Zn、Al等元素。
写出基态Zn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2)根据等电子原理,写出CO分子结构式。
2021届高考化学三轮复习 专题强化: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
2021届高考化学三轮复习 专题强化: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1.我国科学家在水系锌离子电池研究领域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如以2MnO 和Zn 为电极的电池中,锌离子可22MnO H O n ⋅ 中可逆地嵌入和脱嵌。
放电时正极上物质转化关系有20.5220.522MnO Zn MnO H O Zn MnO H O x n n -⇒⋅⇔⋅ 请回答下列问题:(1)基态锰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元素所在的周期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同);电负性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几种卤化锌的熔点如表所示:(4)()3HONC CH ()3—C CH NOH 与2Zn +能形成环状配合物M ,如图甲所示。
①2Zn +的配位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C 原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杂化类型。
③M 中存在的化学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配位键 b.氢键 c.π键 d.σ键 e.金属键(5)2Zn +与32NH H O 、等都能形成配合物, ()()23222Zn NH H O +⎡⎤⎣⎦的空间结构只有1种,则()224Zn H O +⎡⎤⎣⎦的空间结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正四面体形”或“正四边形”)。
(6)ZnSe (硒化锌)晶胞如图乙所示,部分离子的坐标参数如表所示。
已知该晶胞参数为a nm ,A N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该晶体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3g cm -⋅(只列出代数式下同);2个2-Se 之间最近距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m 。
(7)0.522Zn MnO H O x n -⋅中,+3、+4价锰的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用代数式表示)。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专题复习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专题复习物质结构的内容比较多,必修2中有部分内容,较基础,大部分内容集中在选修3中。
选修3中将物质结构划分为3个层次,即原子结构和性质、分子结构和性质、晶体结构和性质。
刚好3章内容供我们学习,考试时也主要考查这3个方面的内容。
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虽然很多,但考试的时候不可能全部考。
我们要掌握好重、难点知识,研究好近3年的高考新课程卷中考查物质结构的相关习题(以全国新课标卷为主),掌握其命题方式、考查形式及内容,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对命题方式的认识物质结构的内容以选作题的方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主要以元素推断题的形式考查,一般告诉我们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也可能是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电负性、第一电离能等信息,要求学生能根据题目信息分析出对应的元素,然后考查原子结构和性质。
有时也会告诉我们元素之间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的特殊性质,让我们能分析出指定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然后考查分子结构和性质。
还可能会告诉我们某些物质的晶胞结构和晶体的特殊性质,然后考查晶体结构和性质。
少数时候以无极框图题形式,以常见无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变为主线,考查物质结构3个方面的内容。
二对考查内容和问题设置的认识一般设置4-5问,8-10个空。
共15分。
1、2问以考查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为主;3、4问以考查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为主;最后一问以考查物质的晶体结构和性质为主。
原子结构中的常考内容有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2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这2个是必修内容);3基态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排布式和排布图(构造原理的应用,注意Cr和Cu);4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5第一电离能大小的比较(注意N、Mg和P的特殊性);6电负性(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7原子光谱和电子跃迁。
分子结构中的常考内容有 1 δ键和π键的判断;2键角大小的比较和计算;3分子中中心原子轨道杂化类型;4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判断;5分子(离子)的电子构型和空间构型(NH3的电子构型是四面体,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6范德华力和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尤其是氢键对某些物质沸点、溶解性、密度等的影响);7等电子体原理的应用(CO和N2);8配位化合物。
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讲义
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讲义一.原子结构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例1.下列关于氢原子电子云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的多少,黑点密度大,电子数目大B.黑点密度大,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机会大C.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绕核作高速圆周运动D.电子云图是对运动无规律性的描述例2.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A.各能级的原子轨道数按s、p、d、f的顺序分别为1、3、5、7B.各能层的能级都是从s能级开始至f能级结束C.各能层含有的能级数为n -1D.各能层含有的电子数为2n22.(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三章复习要点
第三章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物质性质本章导读第一节认识晶体精彩图文导入具有鲜艳深蓝色的透明钻石,是稀世珍品,大粒者世界上仅有几颗,名钻“希望”,就是其中之一。
现存于世的钻石“希望”,重45.52克拉,具有权其罕见的深蓝色。
据说,它不仅蓝得美丽,而且似乎发射出一股凶恶的光芒,这可能是因为在它那像迷雾一样的历史中,充满了奇特和悲惨的经历,它总是给它的主人带来难以抗拒的噩运之故。
而现在这颗历尽坎坷,蒙受了无数不白之冤的美丽蓝钻“希望”,得到了它适宜的归宿。
温斯顿将它作为礼物捐献给了国家,它现在藏于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研究所。
从此,它再也不是炫耀豪华和财富,或增加个人娇美的装饰品了,而是成了科学研究的标本。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宝石也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由于宝石价格昂贵,一知识要点重要指数链接考题学习策略1. 各类晶体物理性质的比较★★★★★例10、(06上海)例7、(05上海)例2、(06广东)例3、(06上海)掌握晶体的物理性质2. 化学键类型和晶体类型的判断★★★★例1、(06全国)例6、(06四川)了解一是由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粒子间相互作用力来确定,二是依据晶体的物理性质来确定3. 晶体结构及信息迁移式试题★★★★★例9、(06江苏)例8、(06江苏)例5、(06天津)例4、(06江苏)能根据晶体的各种物理性质确定晶体硬度大小,熔沸点高低顺序,会比较晶体熔沸点的高低数形结合思想: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
将立体几何图形和化学分子模型联系起来,将化学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来解决,达到了考查思维能力的较高层次。
正确认识晶体的几何外形,分析晶体中各微粒在晶胞中所处的位置是掌握晶体的空间构型的基础。
高考化学总复习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③)
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可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
(2)能级:在多电子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不同能量的电子分成不同的能级。
(3)能层与能级的关系2.电子云与原子轨道(1)电子云①由于核外电子的概率分布看起来像一片云雾,因而被形象地称为电子云。
②电子云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
(2)原子轨道原 子 轨 道⎩⎪⎪⎪⎪⎪⎨⎪⎪⎪⎪⎪⎧轨道形状⎩⎪⎨⎪⎧ s 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p 电子的原子轨道呈哑铃形各能级上的原子轨道数目⎩⎪⎨⎪⎧s 能级 1 个p能级 3 个d 能级5个f 能级7个……能量关系⎩⎪⎨⎪⎧①相同能层上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n s <n p <n d <n f②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1s <2s < 3s <4s ……③同一能层内形状相同而伸展方向不同的原子轨道的能量相等,如2p x 、2p y、2p z轨道的能量相等3.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排布原则[注意] 当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全满(p 6、d 10、f 14)、半满(p 3、d 5、f 7)、全空(p 0、d 0、f 0)时原子的能量最低,如24Cr 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 54s 1,29Cu 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 104s 1。
(2)填充顺序——构造原理绝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如图所示的排布顺序,人们把它称为构造原理。
它是书写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的依据。
(3)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①电子排布式a.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标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b.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②电子排布图用或表示原子轨道,↑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自旋方向的电子。
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
课堂延伸
1、空间利用率
【例题】计算金刚石晶胞中原子的空间利用率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4%
金刚石
2、表面利用率
【例题】纳米材料的表面微粒数占总微粒数的比
例极大,这是它具有许多特殊性质的原因。假设
某氯化钠纳米颗粒的大小和形状恰好与氯化钠晶
胞的大小和形状(如下图所示)
相同,则这种纳米颗粒的表面微 粒数占总微粒数的分数为( )
一、知识主线
原子结构与性质 物 质 结 构 与 性 质
原子结构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共价键
分子结构与性质
分子的立体构型
分子的性质
晶体的常识 晶体结构与性质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金属晶体 离子晶体
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和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 性质 相对原子质量,主要化合价,金属性 和非金属性,第一电离能,电负性 分子 结构 分子的空间结构 (两种理论) 性质 分子的极性,溶解性,熔、沸点, 含氧酸酸性,分子的手性 结构 晶胞
Cu2O为半导体材料,在其立方晶胞内部有4个氧原 子,其余氧原子位于面心和顶点,则该晶胞中有 16 个铜原子。 ______
(4)Al单质为面心立方晶体,其晶胞参数 a=0.405nm,晶胞中铝原子的配位数为______ 。列 12 式表示Al单质的密度______g.cm-3(不必计算出结
果)。
杂化类型
杂化轨 道数目
杂化轨 道夹角
空间构型
实例
sp
sp2
2
3
180°
120°
直线形
平面三角形
BeCl2
BF3
sp3
4
109°28′
正四面体形
CH4
(3)VSEPR模型与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对比 (P41)
高考复习资料——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本章说明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2. 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3.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4. 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5.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6. 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二、内容分析1. 地位与功能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2. 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根据课程标准对“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要求,本章依据本模块的“主题 1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的要求进行内容的选取,充分考虑了初中化学和化学2中的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注意知识的衔接与深化.在第一节“原子结构”中,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教科书不再重复建立原子结构的概念,而是直接建立核外电子的能层(即“电子层”)和能级(即“电子亚层”)的概念,给出每一能层有几个能级,每个能级最多可以容纳几个电子,教科书没有介绍原子核的组成;有了能层和能级的概念,直接给出构造原理,并根据构造原理进行核外电子排布;有了构造原理,又由构造原理引出了能量最低原理,并同时引出了基态和激发态的概念,以及原子光谱;由于在第二章介绍共价键时需要涉及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等概念,该节在描述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时介绍了这两个概念,有了原子轨道的概念,结合原子核外电子的轨道排布式,简单介绍了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 本节内容在陈述方式上可以说是一种倒叙式,即直接给出知识而不加以理论上解释,如把构造原理看作是一个经验规律,直接给出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次序. 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前面直接给出的一些结论性的知识也不断地得到了解释.在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中,首先由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引出元素周期系,接着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由于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已有一定的了解,为了避免重复,教科书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要求学生从更高的视角来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内涵比较广泛,教科书重点讨论了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而对于学生已知同周期的主族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教科书设计了一个“学与问”;在本节的最后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结合元素周期表与元素的电负性简单介绍了对角线规则. 本节在呈现方式上,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设计了两个“科学探究”和三个“学与问”,以及两个“科学史话”;另外,教科书还使用了多样化的图表.除学科知识外,本章内容的选取也注意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如“科学史话”中提供的素材,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章图和节背景图的说明:①本章章图由一幅主图、一幅组图和一小图组成,主图为原子隧道扫描显微镜的探测器正检测原子存储的信息;组图包含七幅小图,描述了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另一小图是在固体表面操纵原子写出的“原子”两字. ②节背景图是用隧道扫描显微镜获得的铜原子的图像.3. 内容结构三、课时建议第一节原子结构3课时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3课时复习与机动 2课时第一节原子结构一、教学设计本节从介绍原子的诞生(宇宙大爆炸)入手,在介绍能层、能级的概念后,直接给出构造原理并根据构造原理进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在原子的基态与激发态概念的基础上介绍电子的跃迁和光谱分析;根据电子云与原子轨道等概念,进一步介绍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并导出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1. 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2.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与原子轨道;3. 泡利原理、洪特规则.教学难点:1. 电子云与原子轨道;2. 基态、激发态与光谱.具体教学建议:1. 结合本章章图可以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有关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的材料,课上组织交流讨论.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中各种理论的要点和相关科学家的重要贡献,体会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在活动中使学生感悟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和进行科学探索中所具有的科学态度.2. 在介绍能层与能级时,可以通过思考“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排布的?”,引发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复习. 根据学生已有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进一步明确核外电子是按照能量的不同分成不同的能层及能级. 在理解能层与能级之间的关系时,可利用教科书中的形象比喻:“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3. 对于构造原理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应用上. 构造原理给出了电子的排布次序,教学时要求学生会应用构造原理写出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不要求学生深究构造原理中能级次序的原因.4. 对于电子云与原子轨道的教学,可以运用电脑模拟或制作原子轨道模型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电子云与原子轨道的概念.教学方案参考【方案Ⅰ】问题探究学习能层、能级和构造原理创设问题情景:从宇宙大爆炸、原子的诞生等素材引发学生探索原子奥秘的兴趣.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历史资料,结合本章章图中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图示,形成对现代原子结构理论的初步认识,进而提出问题——核外电子是怎样排布的?问题探究:(1)学生根据已有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结合“学与问”的三个问题,阅读教科书,形成对能层、能级的认识;(2)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构造原理(教科书中的图12),探究其中的规律.讨论与交流:根据上述问题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相互交流补充.总结评价:引导学生总结核外电子排布所遵循的规律和方法. (1)根据构造原理给出的电子排布次序,可以写出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2)对于处在不同能层的英文字母不同的能级,电子排布的先后次序为:(n -2)f、(n-1)d、ns.应用反馈:通过练习书写一些元素(如N、Cl、K、Fe等)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进一步掌握构造原理.【方案Ⅱ】问题解决学习原子基态、激发态与光谱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录像播放或计算机演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如霓虹灯光、激光、节日燃放的五彩缤纷的焰火等.提出问题:这些光现象是怎样产生的?问题探究: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引导学生从原子中电子能量变化的角度去认识光产生的原因.问题解决:联系原子的电子排布所遵循的构造原理,理解原子基态、激发态与电子跃迁等概念,并利用这些概念解释光谱产生的原因.应用反馈:举例说明光谱分析的应用,如科学家们通过太阳光谱的分析发现了稀有气体氦,化学研究中利用光谱分析检测一些物质的存在与含量,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查阅光谱分析方法及应用的有关资料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方案Ⅲ】问题探究学习电子云、原子轨道、泡利原理及洪特规则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从质量、运动速度、运动范围等方面对比核外电子运动和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得出不能用描述宏观物体运动的方法来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结论,并提出问题——如何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问题探究:(1)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分析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概率的方式来描述电子的运动. 通过电脑动画演示电子云的形成过程、用模型直观地展示原子轨道等手段认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念;(2)根据教科书中“科学探究”给出的第二周期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图,组织学生讨论电子在同一能级上排布的规律.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相互交流补充.总结评价:引导学生总结核外电子在同一能级上排布时所遵循的规律. (1)一个轨道上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即泡利原理;(2)电子在同一能级上排布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不同的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即洪特规则.应用反馈:通过练习一些元素(如N、O、Mg、Si等)原子的电子排布图,加深对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的理解.二、活动建议【科学探究】1. 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2. 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不同的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教科书在此设计一个科学探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把刚介绍的原子轨道图形用方框来代表,有了方框表示法就有了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通过探究第二周期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引出了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 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既要观察每种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图,也要观察整个第二周期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的特点. 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组织学生把发现的规律进行交流.三、问题交流【学与问】1. 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2. 每个能层所具有的能级数等于能层的序数(n).3. 英文字母相同的不同能级中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思考与交流】1. 铜、银、金的外围电子排布不符合构造原理.2. 符号[Ne]表示Na的内层电子排布与稀有气体元素Ne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O:[He]2s22p4Si:[Ne]3s23p2 Fe:[Ne]3s23p63d64s2或[Ar]3d64s2四、习题参考答案1. A、D2. D3. B4. C5. C6. C是Mg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而A、B、D都不是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一、教学设计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以及从原子半径、电离能及电负性等方面加深对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及元素“位—构—性”三者关系的理解.教学重点:1. 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2. 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的关系;3. 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教学难点:1. 元素周期表的分区;2. 电离能、电负性.具体教学建议:1. 可以以问题思考的形式复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征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2. 对于电离能和电负性概念的教学,应突出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在了解电离能概念和概念要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元素电离能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通过教科书中图1-21列举的Li ~ Ne、Na ~ Ar第一电离能数值,讨论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关系. 通过“学与问”表格中所列的Na、Mg、Al的逐级电离能的数据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并分析:Na、Mg、Al的电离能为什么会逐渐增大?Na、Mg、Al的逐级电离能数据为什么会出现突变?这与它们的化合价有何关系?等等. 从而加深学生对电离能与元素性质关系的理解.电负性概念的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教科书中图123所列元素的电负性数据与元素性质间规律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小,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大;元素的电负性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的大小可以作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3. 可利用数据、图表进行教学,如利用教科书中图120引导学生推出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利用教科书中图121探索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利用教科书中图123探究电负性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同一周期的元素的电负性从左到右逐渐增大;同一主族的元素的电负性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教学方案参考【方案Ⅰ】问题探究学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回忆复习:(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有什么特点?(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3)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提出问题: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是怎样的?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讨论与思考:结合上述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复习相关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知识,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征的角度进一步思考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问题探究与讨论:结合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并在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下列问题:(1)为什么元素周期系中的周期不是单调的?试用构造原理加以解释;(2)将元素周期表分成s 区、p区、d区、f区和ds区的依据是什么?(3)元素周期表中的区与族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总结评价: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性质三者间的关系.【方案Ⅱ】问题解决学习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负性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回忆复习: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的递增,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提出问题:元素的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的递增是否也呈现周期性变化?问题解决:(1)指导学生分析教科书中的图120,找出主族元素原子半径在同一周期、同一主族中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2)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相关内容,了解电离能的概念,理解“气态”“基态”“电中性”“失去一个电子”等要点. 通过教科书中图1-21列举的Li ~ Ne、Na ~ Ar第一电离能数值,找出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关系,以及元素第一电离能发生周期性变化的规律;(3)根据教科书中的图1-23,找出元素电负性发生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以及元素的电负性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讨论与交流:通过上述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后,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互补,得出规律或结论.总结评价: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发生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总结利用数据和图表探索规律的思想方法.二、活动建议【科学探究1】1. 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每个周期包括的元素数目分别为:第一周期2种;第二周期8种;第三周期8种;第四周期18种;第五周期18种;第六周期32种;第七周期为不完全周期. 每个周期开头第一个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通式为ns1,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通式为ns2np6. 因为第一周期元素只有一个1s 能级,其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式为1s2,跟其他周期的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式不同.2. 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列;每个纵列的价电子层的电子总数相等.3. s区有2个纵列,d区有8个纵列,p区有6个纵列;从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可以看出,s区、d区和ds 区的元素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及倒数第二层的d电子,呈现金属性,所以s区、d区和ds区的元素都是金属.4. 元素周期表可分为主族、副族和0族;从教科书中图1-16可知,副族元素(包括d区和ds区的元素)介于s区元素(主要是金属元素)和p区(主要是非金属元素)之间,处于由金属元素向非金属元素过渡的区域,因此,把副族元素又称为过渡元素.5. 这是由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决定的,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结果使元素周期表右上角三角区域内的元素主要呈现出非金属性.6. 由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线,处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缘的元素既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又能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因此,这些元素常被称为半金属或准金属.【科学探究2】1. (略)2. 锂和镁在过量的氧气中燃烧,不形成过氧化物,只生成正常氧化物;铍和铝的氢氧化物都是两性氢氧化物;硼和硅的含氧酸酸性的强度很接近,都是弱酸. 教科书上几对处于对角的元素在性质上相似,可以粗略认为它们的电负性相近的缘故.三、问题交流【学与问1】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元素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逐渐升高;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学与问2】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使核对电子的引力增加而带来原子半径减小的趋势大于增加电子后电子间斥力增大带来原子半径增大的趋势.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电子能层增加,电子间的斥力使原子的半径增大.【学与问3】1. 第一电离能越小,越易失电子,金属的活泼性就越强. 因此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越小,金属的活泼性就越强.2. 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用I1表示),从一价气态基态正离子中再失去一个电子所需消耗的能量叫做第二电离能(用I2表示),依次类推,可得到I3、I4……同一种元素的逐级电离能的大小关系:I1<I2<I3<……即一个原子的逐级电离能是逐渐增大的. 这是因为随着电子的逐个失去,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越来越大,再要失去一个电子需克服的电性引力也越来越大,消耗的能量也越来越多.Na的I1比I2小很多,电离能差值很大,说明失去第一个电子比失去第二电子容易得多,所以Na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离子;Mg的I1和I2相差不多,而I2比I3小很多,所以Mg容易失去两个电子形成+2价离子;Al的I1、I2、I3相差不多,而I3比I4小很多,所以Al容易失去三个电子形成+3价离子.四、习题参考答案1. 能层数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能层数2. 碱金属稀有气体3.4. (1)三ⅦA 1s22s22p63s23p5 Cl HClO4(2)四ⅡA 1s22s22p63s23p64s2 Ca Ca(OH)25. 主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最后填入的能级是s或p,而副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最后填入的能级为d或f;主族元素的价电子层为最外层的s、p能级,都不包含d能级,而副族元素的价电子层除最外层的s、p能级外,还包含次外层的d能级及倒数第三层的f能级.6. 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1s1),既可以失去这一个电子变成+1价,又可以获得一个电子变成-1价,与稀有气体He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根据H的电子排布和化合价不难理解H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既可以放在ⅠA,又可以放在ⅦA.7.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随核电荷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例如,第三周期元素:根据Na、Mg、Al与水的反应越来越困难,以及NaOH、Mg(OH)2、Al(OH)3碱性递减,说明Na、Mg、Al的金属性逐渐减弱;根据Si、P、S、Cl形成氢化物越来越容易,且生成的氢化物稳定性依次增强,以及H2SiO3、H3PO4、H2SO4、HClO4酸性递增,说明Si、P、S、Cl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8. 金属元素越容易失电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能力越小,电负性越小,其金属性越强;非金属元素越容易得电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能力越大,电负性越大,其非金属性越强;故可以用电负性来度量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9.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随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由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合价,所以元素的化合价就会随着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10. 第八周期总共应有50种元素.*11. (略)复习题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离 子 晶 体的空间结构
1、NaCl 型 2、CsCl 型
观察给出的氯化钠晶体的结构,分析氯 化钠的化学式用NaCl表示的原因。能否 把NaCl称为分子式?
Cl-
正八面体
Na+
小结:
1、每个Na+同时吸引 6 个 Cl-,每个 Cl-同时吸引 6 个Na+,而Na+数目与Cl数目之比为1:1 化学式为 NaCl
2、根据氯化钠的结构模型确定晶胞,并分 析其构成。每个晶胞中有 4 Na+, 有 4 个Cl-
3、在每个Na+周围与它最近的且距离相等 的Na+有 12 个
思考 1、每个Cs+同时吸引 8 个 Cl-,每个Cl同时吸引 8 个Cs+,而Cs+数目与Cl-数目之 为 1:1 化学式为 CsCl
2、根据氯化的结构模型确定晶胞,并分 析其构成。每个晶胞中有 1 Cs+,
此处加标题
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 三复习
眼镜小生制作
一、离子键的形成
1、离子键的定义:使带相反电荷的 阴、
阳离子结合的相互(静电)作用
思考:这些微粒之间的静电作用包括哪些?
静电作用指:在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之 间的静电引力使阴、阳离子相互吸引;阴离子 的核外电子与阳离子的核外电子之间、阴离子 的原子核与阳离子的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斥力使 阴、阳离子相互排斥。
1. 晶格能
拆开1mol 离子晶体,使之形成气态阴 离子和阳离子所吸收的能量. 用U 表示
2:. 意义
一般而言,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的 离子键越强,晶体的熔沸点越高,硬 度越大。
3. 影响离子键强度的因素
1) 离子电荷数的影响 2) 离子半径的影响
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半径越小,晶格 能越大,离子键就越强
4、哪些物质属于原子晶体? 金刚石、单晶硅、碳化硅、二氧化硅等
5、金刚石(硅)
1)、金刚石晶体中每个 碳原子和几个碳原子相 连?形成的什么样的空 间构型? 每个碳原子周围有4个 碳原子,形成正四面体 构型 2)、晶体中有最小的环是什么样 的环?最小的环是六元环,但不共平面
3)、晶体中每个碳原子参与了4 条C--C键的形 成,碳原子个数与C--C键数比为 1:4/2=1:2
思考:离子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含有离子键的物质:
1、活泼的金属元素(IA、IIA)和活泼 的非金属元素(VIA、VIIA)形成的化合物。
2、活泼的金属元素和酸根离子(或氢氧 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3、铵根和酸根离子(或活泼非金属元素 离子)形成的盐。
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1.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点(或×)来表示原
6、存在范围:非金属单质
共价键强弱的主要因素
键长(成键原子的核间距)
一般键长越 小 ,键能越 大 ,共价键 越 牢固 ,分子就越 稳定 。
二、共价键的特点
共价键具有: 饱和性和方向性
8、共价键的表示方法
a、电子式:
b、结构式 : H-H O=O N N
二、共价键的形成
金属 键
1、 金属晶体的特点:金属晶体是由金 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其中自由电子 并不属于某个固定的金属阳离子,而可以 在整个金属中自由移动。
金属键: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强烈 的相互作用。
定义: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的强烈的 相互作用。
形成: 成键微粒: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 存在:金属单质和合金中
1、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A、两原子电负性 相同或
相。近
B、一般成键原子有 未成对电子。
C、成键原子的原子轨道在空间 重叠。
2、共价键的本质
成键原子相互接近时,原子轨道发
生重 叠 ,自旋方向 相 反的未成对电 子形成 共用电子对 ,两原子核间的电子 密度 增 加 ,体系的能量 降 低 。
认识共价键的类型
键与键
共价键的特征
极性共价键:(定义) 非极性共价键:(定义)
注意:成键原子吸引电子能力的差别越大,共用电 子对的偏移程度越大,共价键的极性越强
例、下列分子中,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的是
A.NaOH C.H2O
B.CO2 D.C2H4
共价键的键能与化学反应热
1、共价键键能定义:101kP、298K条件下,1mol 气态AB分子生成气态A原子和气态B原子的过程中所 吸收的热量,称为AB间的共价键键能。
应用: 离子键越强,其形成化合物的熔沸点就越高
一、离 子 晶 体
1、定义: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 2、特点:(1)、晶体不导电,在熔融状态或水
溶液中导电,不存在单个分子 (2)、硬度较高,密度较大, 难 压缩,难挥发,熔沸点较高。 3、哪些物质属于离子晶体?
强碱、部分金属氧化物、绝大部分盐类。
影响金属键强弱的因素
(1)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
(2)单位体积内自由电子的数目
如:同一周期金属原子半径越来越小,单位体 积内自由电子数增加,故熔点越来越高,硬 度越来越大;同一主族金属原子半径越来越 大,单位体积内自由电子数减少,故熔点越 来越低,硬度越来越小。
2、金属的特点
①常温下,单质都是固体,汞(Hg) 除外;
有 1 个Cl-
3、在每个Cs+周围与它最近的且距离相等的
Cs+有 12 个
共 价键
一、共价键
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 的化学键。
2、成键微粒:原 子
3、成键本质:共用电子对 4、成键原因:不稳定要趋于稳定;体系
能量降低
5、成键的条件: 电负性相同或差值小的非金属原子之
间且成键的原子最外层未达到饱和状态, 即成键原子有成单电子。
结论:键长越短,共价键键能越 大 ,形成的 物质越 稳定
三、原子晶体
1、定义: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的空间网状 结构的晶体。如(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二氧化 硅、)
2、原子晶体的特点:硬度大、容沸点高、难于压缩、 不导电。
3、原子晶体容沸点比较规律:一般而言,原子 半径越小,形成的共价键的键长越短,其晶体的 熔沸点就越高。如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子的最外层电子,这种式子叫电子式。 原子: H O Cl Mg Na
离子:
Cl
2-
O
Mg 2
Na
离子化合物: Na Cl
2-
Na O Na
Cl Mg2 Cl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 形成过程
K
例: Br
2-
S K KSK
Mg Br
Br Mg2 Br
三、离子键的特征 ——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四、离子键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