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7课 漂浮的画1-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学设计3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学设计3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第7课漂浮的画》。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漂浮的画的基本技巧,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漂浮的画的实例,以及相关的技巧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于色彩、形状、构图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漂浮的画这一特殊形式的绘画,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漂浮的画的基本技巧。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漂浮的画的基本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创作出有创意、有美感的漂浮的画。

五. 教学方法采用示范法、引导法、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自主探索并掌握漂浮的画的基本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颜料、画笔等。

3.相关的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漂浮的画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漂浮的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如何利用色彩的对比、形状的组合、构图的设计等来创作出有创意、有美感的漂浮的画。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例和技巧,开始进行实际的绘画操作。

教师在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教师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和总结,巩固所学的技巧和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高级的漂浮的画作品,让学生了解漂浮的画的发展和变化,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漂浮的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创作和实践。

人教小学美术六上《第7课漂浮的画》wrod教案

人教小学美术六上《第7课漂浮的画》wrod教案

第7課:漂浮的畫教學目標:1、瞭解流色轉印的的常用方法,學習利用水與油不相溶的特性,轉印出不同肌理的畫面。

2、通過自覺教材及老師的演示講解,掌握流色轉印的方法並展開聯想再創作,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造表現能力。

3、製作過程中發揚團結友愛的精神,培養學生養成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教學準備:教師:課件、裝著清水的敞口容器,油漆、汽油、水粉顏色,水粉紙等。

學生:油漆、具有吸附能力的紙張(水彩紙、生宣紙等)裝著清水的敞口容器、汽油。

重點:利用水與油的不相溶的性質,做水面上的油漆吸附練習。

難點:根據製作過程中沒水變化的節奏及畫面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展開合理的想像和聯想。

教學過程:一、導入階段:1、同學們,你們知道都有什麼東西可以在水面上漂浮嗎?你們猜猜看,這節美術課能在水面上漂浮的是什麼呢?畫怎麼能在水上漂浮呢?演示吸附的方法。

2、欣賞作品:說一說,你們感覺欣賞的作品像什麼?有何感受?二、發展階段1、自學教材,嘗試探究小組內討論,嘗試製作:在敞口容器裡盛一定量的清水,隨後滾入和滴油漆,讓學生觀察油漆和水之間的變化。

小結:(1)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還有的在水中漂浮。

(2)總結製作過程中的成功與不足。

2、作品展示,彙報交流學生提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師生討論解決。

3、深入探究,講解演示。

在清水中放入油漆(水面要淺)——快速攪拌——把紙平放在水面進行吸附印製。

三、創作階段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選用任意顏色搭配並用吸附法完成肌理作品。

四、評價階段1、分析並展示作品,採用自評或互評的方式進行交流評價活動。

2、學生針對自己喜愛的作品異形豐富的聯想與想像。

五、課後拓展幹透後,壓平,根據肌理圖案運用刮線或剪圖形等方法,創作一幅有主題意義的作品。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五篇]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五篇]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五篇]第一篇: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美术学科教案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7课漂浮的画【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流色转印的常用方法,学习利用水与油不相容的特征,转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的画面。

2.通过自学教材及老师的演示讲解,掌握流色转印的方法并展开联想再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表现力。

3.制作过程中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水与油不相容的性质,做水面上的油漆吸附联系。

【教学难点】根据制作过程中油水变化的节奏及画面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装着清水的漱口容器、油漆、汽油、水粉颜料、水粉纸等。

学生:油漆,具有吸附能力的纸张、汽油。

【教学过程】一、感悟体验观赏美丽的雨花石,仿佛可以看出美石之中的山川,湖泊,人物,情景,花鸟,抽象图案,色彩色阶变换,韵律等,使得观石人能从微观的雨花石方寸之间,一下子联想到大千世界,万千红尘甚至不可思议的太空,灵幻,外太空,而这些美妙的图案都由不同的点,线,面所组成,再加以漂亮的颜色搭配,而正是这种和谐的美丽让人身心愉悦。

引导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模仿,“制造”出这种效果呢?二、欣赏提升,开阔视野1.出示几幅自然风景图片,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魅力。

提问:图片美在哪里?有哪些景物的存在而让你感到美丽。

总结:每幅图片都由不同的点,线,面所组成,再加以漂亮的颜色搭配,而正是这种和谐的美丽让人身心愉悦。

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模仿,“制造”出这种效果呢?2.尝试演示:在玻璃试瓶里盛一定量的清水,随后滴入几滴油漆,让学生观察油漆和水之间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还有的在水中漂浮。

说明:这个演示是为了让学生看清油漆和清水之间的变化过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新美术学科教案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方法的兴趣。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7课《漂浮的画》|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7课《漂浮的画》|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7课《漂浮的画》|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色彩分离的原理,运用这一原理创作出富有创意的漂浮画作品。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增强他们对艺术与生活联系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围绕色彩分离的原理展开,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色彩分离的技巧,并能够运用这一技巧创作出独特的漂浮画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需要掌握色彩分离的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进行创作。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应用色彩分离的原理,创作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示范作品、画具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调色盘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色彩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他们对色彩的感知和认识。

2. 新授:讲解色彩分离的原理,并通过示范展示如何运用这一原理进行创作。

3. 实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色彩分离的原理进行创作。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色彩分离的原理和创作技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 课题:《漂浮的画》2. 色彩分离的原理3. 创作步骤4. 作品展示与评价作业设计1. 学生需要运用色彩分离的原理,创作一幅漂浮画作品。

2. 学生需要记录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创新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色彩分离的原理,还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作品。

同时,通过展示和评价,学生也学会了如何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第7课 漂浮的画 (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7课 漂浮的画 (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漂浮画的创作原理和技巧,掌握基本的色彩搭配和绘画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让学生掌握漂浮画的创作过程,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漂浮画的创作技巧,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画面效果。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示范教学、实践指导和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通过示范漂浮画的创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创作技巧;通过实践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四、教学过程1、导入阶段:(1)情境创设:教师展示一些美丽的漂浮画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漂浮画的魅力。

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漂浮画的创作原理和技巧。

(2)示范引导:教师现场示范漂浮画的创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创作步骤和方法。

同时强调色彩搭配和线条表现的重要性。

2、探索阶段:(1)观察分析:教师出示几幅典型的漂浮画作品,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及创作技巧。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不同作品的色彩搭配和线条表现方法。

(2)实践体验: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漂浮画创作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和线条的表现。

3、创作阶段:(1)教师提出创作任务: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主题,运用所学漂浮画的技巧进行创作。

要求突出主题特点,注重色彩搭配和线条表现。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指导过程中注意提示学生注意构图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表现,不要拘泥于真实的再现,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作品中。

同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发挥个性。

4、欣赏评议阶段:(1)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或教室四周,采取自评、互评的方式进行欣赏。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7课《漂浮的画》|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7课《漂浮的画》|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7课《漂浮的画》| 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应能够:1. 了解并掌握漂浮画的原理和技巧。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创意的漂浮画作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包括:1. 漂浮画的原理:介绍漂浮画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水的表面张力使画漂浮起来。

2. 漂浮画的技巧:教授学生如何运用不同的材料(如水彩、墨水、蜡笔等)和工具(如画笔、滴管、海绵等)创作出独特的漂浮画作品。

3. 漂浮画创作:学生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个人或团队合作创作,发挥创意,完成一幅漂浮画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漂浮画的原理和技巧。

2. 漂浮画的创作过程。

3. 学生的创意发挥和团队合作。

教学难点1. 漂浮画的技巧掌握,尤其是如何运用不同材料和工具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2. 学生的创意发挥,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团队合作,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示范作品等。

2. 学具:水彩、墨水、蜡笔、画笔、滴管、海绵、水盆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或教学视频介绍漂浮画的原理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示范:教师示范如何创作漂浮画,讲解创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 实践:学生进行个人或团队合作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板书设计1. 《漂浮的画》2. 课题:六年级上册美术第7课3. 教学目标:了解漂浮画的原理和技巧,培养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教学重点:漂浮画的原理、技巧和创作过程。

5. 教学难点:技巧掌握、创意发挥和团队合作。

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一幅漂浮画作品,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发挥创意。

2. 团队作业: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一幅大型漂浮画作品,要求分工明确,合作默契。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案1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案1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1一. 教材分析《第7课漂浮的画》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学习如何通过创意和技巧,绘制出具有漂浮感的画作。

本课内容丰富,既包含了绘画技巧的讲解,也注重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材通过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空间感和透视原理,使画面产生漂浮的效果。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技巧和艺术表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技巧,以及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空间感和透视原理,学会如何通过技巧绘制出具有漂浮感的画作。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和创作,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绘画的热爱和创作,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绘画中的空间感和透视原理,创作出具有漂浮感的画作。

2.难点: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技巧,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情感。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2.实践性教学: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

3.示范性教学: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绘画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第7课漂浮的画》2.画材:水彩、画纸、画笔等3.辅助材料:图片、案例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绘画知识和技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漂浮的画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学习绘画技巧。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绘画技巧。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点评,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技巧。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学设计1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学设计1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7课漂浮的画》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何通过想象和创作,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在美术作品中。

本课以“漂浮”为主题,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和表现手法,创作出富有创意的漂浮效果。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欣赏、分析、实践和评价等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表现欲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但在创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素材的选择和表现手法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勇于表达自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漂浮的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欣赏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如何创作出富有创意的漂浮效果。

2.教学难点:素材的选择、画面构图和表现手法。

五. 教学方法1.欣赏讲解法: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漂浮的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创作出具有漂浮效果的画作。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创作水平。

4.评价激励法: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美术作品,用于欣赏和分析。

2.准备各种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准备展示用的白板和板书用具。

4.准备计时器,用于控制教学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漂浮的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漂浮效果,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同时,提问学生对漂浮的画的看法,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漂浮的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如画面构图、素材选择、色彩搭配等。

同时,展示优秀的漂浮画作,让学生感受艺术的美。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建议和帮助。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美术《第7课 漂浮的画》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美术《第7课 漂浮的画》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美术《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的第7课,主题为“漂浮的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漂浮物的画法,并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有趣的漂浮物。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漂浮”的有关知识。

学习漂浮物的画法。

2. 能力目标:掌握漂浮物的画法,并能创造性地画出生活中有趣的漂浮物。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漂浮物的画法,并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有趣的漂浮物。

教学难点:能创造性地画出生活中有趣的漂浮物。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美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技巧。

他们对于绘画的兴趣较高,渴望学习新的绘画技巧和表现形式。

在生活中,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漂浮的物体,如气球、风筝等。

因此,他们对于本课的内容会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漂浮物的画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师生互动):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一些漂浮的物体,如气球、风筝、浮标等,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

老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漂浮的物体?请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气球、风筝、浮标、水上游乐设施等。

老师:非常好!那你们知道漂浮的原理是什么吗?2. 知识讲解:老师简要介绍漂浮物的概念和原理,解释漂浮物在空气或水中浮起来的原因。

老师:同学们,当我们把气球充满气体时,它会变得轻盈,因为气体比空气轻,所以气球会漂浮起来。

风筝则利用风的力量才能在空中飘扬。

你们知道其他漂浮物的原理吗?3. 示范演示:老师现场示范绘制一个漂浮的气球,重点展示绘制的步骤和技法。

老师拿起一张白纸和一支红色彩铅,开始画一个气球的形状。

老师:同学们,我们先画一个椭圆形作为气球的主体,接下来再画上气球的细节,如气球颜色、气球口和气球上的花纹等。

请你们仔细观察我的画法。

4. 学生实践: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纸张、彩铅、水彩等。

第7课 漂浮的画(教案) 人教版(2012) 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7课 漂浮的画(教案) 人教版(2012) 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学会制作漂浮的画。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2. 制作漂浮的画的方法和步骤3. 漂浮的画的创新与表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制作漂浮的画的方法和步骤。

2. 教学难点:如何创新和表现漂浮的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物体在水中漂浮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现象。

b.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物体能在水中漂浮吗?c.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在水中漂浮是因为它们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2. 讲解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a. 利用多媒体展示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讲解浮力、密度等概念。

b.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做实验,验证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

3. 讲解制作漂浮的画的方法和步骤a. 教师示范制作漂浮的画的方法和步骤。

b.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制作漂浮的画。

4. 创新与表现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新和表现漂浮的画。

b. 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

c.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漂浮的画,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和制作漂浮的画的方法。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作品。

五、作业布置1. 制作一幅漂浮的画,要求创新和表现力强。

2. 写一篇关于漂浮的画的创作心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让学生学会了制作漂浮的画。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意识,作品表现力强。

但在课堂实践中,部分学生对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备注:本教案适用于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漂浮的画》教案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漂浮的画》教案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漂浮的画》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初步探索有关浮力的知识,并能根据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有创意的设计。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将艺术创造与科学研究完美结合的意识,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探究简单的浮力知识,并结合身边废旧物品进行有创意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难点】
在制作漂浮物时,创新地使用材料,制作方法精细。

【核心素养】
探索有关浮力的知识,并能根据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有创意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人
游戏l:
发给学生每人一支吸管,提出游戏要求:你能想到几种令吸管在水中漂浮起来的方法?
游戏2:
抢答——如果给你一把吸管,让它们漂浮在水面上.设想一下都可能有哪些不同的造型?
二、思考反馈
吸管为什么可以漂浮?
铁很重,为什么轮船却能漂浮在海上?
三、信息交流
a.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b.哪位科学家最早发现了浮力?
c.你知道有哪些关于浮力的小故事吗?
四、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探究:(材料:铁、纸、不同造型的盒子、木片、泡沫、毛笔等。

)
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材料可以漂浮?
看一看:书中同学作品给了你哪些启发?
试一试:运用折、剪、卷、组合等不同手段,你能用手边的材料组织什么样的漂浮物的造型?
讲一讲:你能设想一下它的功能及装饰吗?
五、探索实践
提出作业要求: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一个能浮在水面上的新颖美观的玩具。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彩画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水彩画漂浮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美术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情感态度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能够主动发挥想象力,将个人情感融入作品中。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说明学生们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和创作风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本次教学反思,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学生们的水彩画技能和审美能力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c.创意思维的激发:强调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要敢于想象,结合生活场景,表达个人独特的视角和情感。
举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彩画的基本技法,如如何通过不同颜色的叠加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如何运用水与颜料的比例控制画面的湿度等。
2.教学难点
a.水彩画色彩的过渡与融合:学生往往在调色和渲染过程中难以掌握颜色的过渡,容易出现颜色生硬或混浊的问题。
b.画面构图的平衡与漂浮感:如何在构图中处理好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构图设计增强画面的漂浮感,是学生需要克服的难点。
c.情感的表达与创意的结合:学生往往在创作中难以将个人情感与创意有机结合,使作品显得生动和有内涵。
举例:针对水彩画色彩的过渡与融合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多次实践,掌握颜色混合的技巧,如先在调色板上混合好颜色再上纸,或者利用画纸湿润时颜色自然扩散的特性。对于构图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优秀作品的构图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线条、形状和颜色的分布来营造画面的平衡与漂浮感。至于情感表达与创意的结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分享个人感受,从而激发创作灵感。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第7课《漂浮的画》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第7课《漂浮的画》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 第7课《漂浮的画》人教新课标一、教学背景《漂浮的画》是六年级上册美术课的第7课,本课程着重讲授在绘画时如何表现漂浮的感觉,强化绘画的空间感。

本节课将通过绘画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锻炼画面组织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如何绘制漂浮的物体;•掌握构成漂浮感的画面元素;•熟练掌握绘画基本技能;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能够观察和分析画面,辨识画面元素;•能够灵活运用学习到的技能素材进行绘画;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作能力;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如何描绘漂浮的物体并使画面中呈现出漂浮感;2.掌握表现空间的画面元素。

教学难点:1.熟练掌握构成漂浮感的画面元素;2.能够辨识画面元素,并运用学习到的素材进行绘画。

四、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情境教学法;•观察分析法;•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流程1.引入新课教师使用PPT呈现关于漂浮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画面元素并提问并引出即将进行的主题。

2. 教学操作步骤一:引导学生分析画面元素引导学生根据图片中的画面元素分析如何让物体在画面中表现出漂浮的感觉。

步骤二:演示如何绘制漂浮的物体教师对绘制漂浮的物体进行演示并鼓励学生多加实践,注意观察和理解课堂内容。

步骤三:练习让学生在熟悉操作后进行实践操作练习,尝试用自己的想象来设计画面。

步骤四:小组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让他们在小组中模拟出一个实景并进行设计创作,营造出聚焦学习的小组氛围。

3.课堂总结•教师针对学生绘制成果进行点评;•提醒学生关注安全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和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自评本节课我个人觉得整个教学过程中掌握好了课堂节奏,把观察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锻炼了想象和观察力并成功画出漂浮感,整体教学气氛比较活跃。

2. 评价指标•学生能否掌握画面元素并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课堂内容并成功表现在绘画上;•学生内部协作能力的体现。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漂浮的画 |人教版(2012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漂浮的画 |人教版(2012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7 漂浮的画一、教学目标1.了解漂浮画的概念及相关知识;2.掌握漂浮画的制作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4.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漂浮画的概念及相关知识;2.漂浮画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漂浮画的构图方式;2.如何运用色彩搭配。

四、教学准备1.班级黑板;2.彩色纸张、剪刀、胶水、铅笔、彩色笔、油画棒等绘画材料;3.相关PPT或视频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漂浮画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对漂浮画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并引导学生描述图片中的特点和表现主题。

5.2 演示教师通过PPT或视频教学资源,向学生介绍漂浮画的概念、起源和特点,以及构图、色彩等方面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5.3 实践操作教师向学生讲解制作漂浮画的步骤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材料。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来设计画面,并在纸张上用铅笔勾勒出轮廓,然后用剪刀将画面剪下,并将其粘贴在其他颜色的纸上,模拟出画面漂浮的效果。

5.4 课堂展示学生将自己制作的漂浮画挂在教室墙上或摆放在展示架上展示,同学们可欣赏并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看法。

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漂浮画制作和课堂展示,评价学生对漂浮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发挥程度。

同时,通过学生的作品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七、教学拓展学生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漂浮画的知识和名家作品,并尝试制作工艺更为复杂和精细的漂浮画,加强自己的手工制作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八、教学反思此次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展示自我,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但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更加注重细节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制作技巧和提高创意构图能力。

六年级美术上册《漂浮的画》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美术上册《漂浮的画》教案、教学设计
6.拓展延伸,激发创新: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漂浮画的创作,尝试运用其他材料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7.关注环保,培养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醒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意节约资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浮世绘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它们为什么能在水面上漂浮呢?”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漂浮画的兴趣。
6.环保行动:结合课堂所学,关注环境保护,从自己做起,节约用水、节约绘画材料,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绘画材料进行漂浮画创作的能力,掌握浮世绘的风格特点,并能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践,从而探索出不同绘画材料在水面上的表现效果,以及如何将浮世绘的元素巧妙地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2.重点: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3.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具有个性的作品。
(五)总结归纳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引导学生从线条、形状、色彩、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总结优点和不足。
2.教师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强调创作过程中的关键技巧,帮助学生提升绘画水平。
3.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漂浮画创作的要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实践。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一幅漂浮画作品,并撰写创作心得。
五、作业布置
1.完成一幅漂浮画作品: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运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完成一幅具有个性的漂浮画作品。作品要求线条流畅、形状和谐、色彩搭配得当,并体现出浮世绘的风格特点。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7《漂浮的画》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7《漂浮的画》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漂浮的画”制作充满了好奇心和表现欲,他们已基本掌握了色彩的基
础知识和常用的调色配色方法,但不满足于仅仅拿笔调和颜色来作画,他们渴望用更新颖的 方法、更自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朝气和活力,这堂课的用吸附法表现“肌理”的教学内容, 正符合满足他们这一需求,能充分展示他们的艺术个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流色转印的常用方法,学习利用水与油不相溶的特性,转印出不同肌
理效果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分析水拓画肌理、色彩、技法,通过作品设计、技法练习、实践操作,制
作水拓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肌理的美感,体会设计、拓印、创作的快乐,展示学生的艺术
个性。制作过程中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传统艺术的热情,保护传承身边的传 统艺术。
过程并指出不足,让学生对后续创作产生信心。)
3 欣赏学习 欣赏艺术大师的作品,引导学生观察画家的用色及技法,并说说通过画面联想到什么。 (1)邻近色作品 师:这系列的作品看起来非常淡雅,用的色彩有:黛蓝、紫灰、牙白、墨黑。把色彩的 明度与纯度降低或者运用邻近色,会让画面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2—
运用的技法有?(弹滴、吹、随意划动) 形成的肌理(自由、灵动而随性) 让你联想到什么? 生:地球、滑雪...... (2)对比色作品 师:再看这张作品跟上一组截然不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画家运用了什么色彩? 生:红色、绿色 师:这两种对比色,更是互补色,但为什么觉得画面很和谐?因为绿色用了大面积,红 色面积小,作为线条,画面上还有运用牙白、黑色的线条作调和,所以看起来很和谐。 运用的技法有?(点圈、随意划动) 形成的肌理(线与探究部分 ·巧用肌理纸,创意无限多 教师:上节课我们制作很多漂亮的抽象肌理作品,我们可以将这些肌理纸进行二次创作, 同样应用于生活,你有什么奇思妙想? 学生:可以将晾干后的纸制作拼贴画,装饰我们的生活。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这些炫彩斑斓的拼贴作品,根据之前学习过的手工课,思考它的制 作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剪——拼——贴。 教师:我们先要确定一个主题,进行草图设计,在肌理纸的反面用铅笔进行勾勒,随后 用剪刀裁剪,再进行组合,最后用胶水进行固定。 板书:画——剪——拼——贴。 (设计意图:将上节课的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深度创作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7课 漂浮的画》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7课漂浮的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基本的漂浮画原理,掌握制作漂浮画的基本技巧,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漂浮画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和创作,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教学内容1. 漂浮画原理:介绍漂浮画的起源、发展和基本原理。

2. 制作技巧:讲解和演示制作漂浮画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包括选材、构图、上色等。

3.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个人或小组创作,完成一幅漂浮画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漂浮画的制作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幅漂浮画作品。

2. 难点:如何运用创意和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漂浮画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PPT、演示视频、示例作品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调色盘、吸水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漂浮画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原理讲解:介绍漂浮画的起源、发展和基本原理。

3. 技巧演示:讲解和演示制作漂浮画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4.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个人或小组创作。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1. 漂浮的画2. 原理:介绍漂浮画的起源、发展和基本原理3. 技巧:讲解和演示制作漂浮画的基本步骤和技巧4. 创作:个人或小组创作,完成一幅漂浮画作品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一幅漂浮画作品。

2. 小组作业: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合作完成一幅更大的漂浮画作品。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制作漂浮画的技巧,还培养了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了一幅幅独特的作品。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学生也学会了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六年级上美术教案-漂浮的画-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美术教案-漂浮的画-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美术教案-漂浮的画-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漂浮画的创作技巧,包括颜料的调配、画布的浸泡以及绘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合作等学习方法,学生能够提高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漂浮画的起源与发展:介绍漂浮画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在现代美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2. 漂浮画的创作技巧:讲解颜料的调配方法、画布的浸泡技巧以及绘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 漂浮画的创意表达: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独特的漂浮画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漂浮画的创作技巧,包括颜料的调配、画布的浸泡以及绘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独特的漂浮画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漂浮画的相关资料、PPT、教学视频等。

2. 学具:画布、颜料、画笔、水桶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漂浮画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讲解:讲解漂浮画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其在现代美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3. 示范:示范漂浮画的创作技巧,包括颜料的调配、画布的浸泡以及绘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漂浮画的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板书设计1. 漂浮的画2. 重点内容:漂浮画的起源与发展、创作技巧、创意表达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学生回家后,尝试自己创作一幅漂浮画作品。

2. 作品分享:下节课,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带来学校,进行分享和交流。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漂浮画的起源与发展,还掌握了漂浮画的创作技巧。

在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了许多独特的作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对美术的热爱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第7课 漂浮的画》教学设计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第7课 漂浮的画》教学设计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第7课漂浮的画》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漂浮画的创作技巧,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2. 通过对漂浮画的创作,让学生理解绘画与自然、科技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漂浮画的定义和特点2. 漂浮画的创作技巧3. 漂浮画的创作实践4. 漂浮画作品欣赏与评价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漂浮画的创作技巧2. 漂浮画的创作实践难点1. 漂浮画的创作技巧的理解和掌握2. 漂浮画的创新和实践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绘画工具、漂浮画材料2. 学具:绘画工具、漂浮画材料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和视频介绍漂浮画的定义、特点和创作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漂浮画的创作技巧,包括材料选择、构图设计、色彩搭配等。

3. 示范:现场示范漂浮画的创作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创作方法。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漂浮画的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1. 《第7课漂浮的画》2. 内容:漂浮画的定义、特点、创作技巧、创作实践、作品欣赏与评价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漂浮画作品,要求运用所学的创作技巧,创新构图和色彩搭配。

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学生的作品和创作心得,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改进空间。

3.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根据学生的作品和创作心得,评估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和实用性。

4. 教学过程是否顺利:根据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参与度,反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改进方向。

教学过程1. 导入使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与漂浮画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漂浮画的魅力。

提出引导性问题:例如,“你们见过在水上漂浮的画吗?”“你们想知道这些画是如何制作的吗?”分享相关故事:讲述漂浮画的起源或与漂浮画相关的小故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2. 讲解在讲解环节,教师需要清晰地传达漂浮画的创作技巧。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7课 漂浮的画-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7课 漂浮的画-人教版

第七课漂浮的画一、教材分析:“漂浮”,这两个三点水偏旁的汉字组合,勾勒出了一幅漂在水面随水而动的优美画面,由此“漂浮的画”让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和创作的欲望,这节课我试图通过“肌理”的一种制作方法——吸附法的演示、实践、感悟、创新,向学生展示油漆和水之间密切而又美妙的关系,展现其肌理的美,同时让他们运用已掌握的色彩知识和配色方法,结合点,线,面的美术知识,完成心中“漂浮的画”。

二、学生状况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漂浮的画”的制作充满了好奇心和表现欲,他们已基本掌握了色彩的基础知识和常用的调色配色方法,他们已不满足于仅仅拿笔调和颜色来作画,他们渴望用更新颖的方法更自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朝气和活力。

这堂课用吸附法表现“肌理”的教学内容,正符合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能充分展示他们的艺术个性。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制作“肌理”的基本方法-吸附法。

2.合理安排画面上的点,线,面,做到要有疏密变化。

过程与方法:分析观察生活中的“肌理”,了解PPT中美丽风景肌理形成的原理,通过演示、实践、感悟吸附法来制作“肌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肌理的美感,体会制作的快乐,展示学生的艺术个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如何帮助学生感受肌理的美,并运用吸附法制作简单的肌理作品。

难点:1.如何让学生在制作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合理安排画面的点,线,面。

五、教学准备:教具:扁平盛水容器、油漆、汽油,竹签,白纸等。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用什么东西画画呢?这节美术课能在水面上漂浮的是什么呢?画怎么能漂浮在水面上呢?(演示吸附方法)2.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画,说一说,你们感觉欣赏的作品像什么?有何感受?(二)发展阶段(板书)出示课题:——漂浮的画1.肌理的自然属性:广义的意义:“肌理”是某种物体上的纹理、质感,如树皮的纹理、质感,大理石的纹理、质感等等。

狭义的意义:它是绘画、雕塑等艺术创造所特有的形象化语言,如各种笔触、斧凿的痕迹、画面上的纹理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汁含有部分油性。
2.教师示范墨汁吸附法:
在盆里盛一定量的清水,用手搅动,随后滴入一滴墨汁。2.水所处的状态:水处于静态时滴入墨汁。水处于动态时滴入墨汁,均会产生不同的效果。3.墨汁滴入水面的距离。完全吸附后小心取出,即可制作出一幅纹理作品。
引导学生怎样解决问题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墨汁中必须加入适量的松节油或汽油才会产生较满意的飘浮效果。
2.尝试演示:在盆里盛一定量的清水,用手搅动,随后滴入一滴墨汁,让学生观察墨汁和水之间的变化。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滴入清水中的墨汁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融入;还有的在水中漂浮。说明:这个演示是为了让学生看清墨汁和清水之间的变化过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方法的兴趣。注意:墨汁的用量必须要适量才会产生较满意的飘浮效果。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记录下墨汁和水之间美妙的变化呢?(绘画、照片等)
引导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模仿,“制造”出这种效果呢?
观察美丽的图片,引导学生们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观察发现
二、欣赏提升,开阔视野
1.根据出示几幅自然风景图片,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魅力。提问:图片美在哪里?有哪些景物的存在而让你感到美丽。
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模仿,“制造”出这种效果呢?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制作过程中油水变化的节奏及画面所形成的纹理效果,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难点:利用水与油不相容的性质,做水面上的墨汁吸附联系。
解决办法:为了更方便操作,用墨汁代替油漆。
三、教学策略
自然创造和存在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对于小学生来说,“漂浮的画”的制作充满了好奇心和表现欲,他们已不满足于仅仅拿笔调和颜色来作画,他们渴望用更新颖的方法更自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朝气和活力。这堂课用吸附法表现“纹理”的教学内容,正符合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能充分展示他们的艺术个性。
注意墨和水的比例与调和状态。
尝试表现
四、指导学生创作
运用吸附法制作一幅纹理作品。要求运用已学的知识和吸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制作的纹理作品命名。
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制作方法的运用的认识。
展示与评价
五、评价展示
本堂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堂中的评价以鼓励为主,由于吸附法制作纹理效果具有偶然性,学生初次尝试不太容易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师应多加鼓励与帮助。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才能记录下墨汁和水之间美妙的变化呢?
分析纹理的特点,为创作做好准备
探究形成
三、范作赏析
1.教师演示:在盆盛一定量的清水,随后滴入墨汁,让学生观察墨汁和水之间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滴入清水中的墨汁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融入水中。
想一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思考,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
《漂浮的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流色转印的常用方法,学习利用水与油不相容的特征,转印出不同的纹理效果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教材及老师的演示讲解,掌握流色转印的方法并展开联想再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作过程中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这节课我试图通过“纹理”的一种制作方法──吸附法的演示、实践、感悟、创新,向学生展示墨汁和水之间密切而又美妙的关系,展现其纹理的美,同时让他们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结合点、线、面的美术知识,完成心中“漂浮的画”。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含过程与方法)
设计目的和说明
感悟体验
一、感悟体验
观赏图片天空中的白云,干枯的河床,晨曦下的河滩,这些美妙的图案都由不同的点,线,面所组成,从而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纹理图案,不禁使文明感叹大自然神奇魅力。
多加鼓励与帮助,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拓展知识
六、课后拓展
品评学生的练习作品,根据纹理效果进行构思,设计出人物或动物的图案来。要合理利用画面纹理,有美感。
拓宽学生视野,希望学生能多运用这种的纹理、质感,如树皮的纹理、质感,大理石的纹理、质感等等。
注意:平时我们画画都是在纸上完成的,上了颜色万一画错了也很难修改了,今天我们要在水里画画,好处是图像自然,速度快,最后用纸把水面上的“画”吸附下来。
开阔学生视野,在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分析了解不同的点,线,面所组成的画面,再加以漂亮的颜色搭配,而正是这种和谐的美丽让人身心愉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