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必修二 《囚绿记》上课稿
《囚绿记》,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
《囚绿记》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开场白:略一、说教学目标《囚绿记》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写景抒情类散文,应当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进入审美境界。
对文中精彩的词句,做一些圈点批注,写下心得。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散文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写成的一篇散文。
文章满怀深情地思念北平的一棵常春藤,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并且能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我的三维目标确立为:1.理清文章脉络,分析“绿”的含义及常春藤的生长变化。
(重点)2.探究作者“囚绿”的原因,体会作者的感情,评价作者“囚绿”的行为,引发学生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思考与认识。
(难点)重点:探究“囚绿”的原因。
难点:体会作者把绿据为己有,不希望与他人分享的自私行为,引发学生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思考与认识。
二、说教法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不是教教材,二是用教材教,所以我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像以往分析教材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在作者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的坚决反抗上,而是落脚在对“囚绿”这一行为的探究上,因此我的教法为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点拨法。
逐步引导,适当拓展。
三、说学法圈点批注发——抓住词语含义,理解“绿”的含义,梳理文本合作探究法——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总是在寒冬万木凋零时,想起春天的“万条垂下绿丝绦”,想起夏日的“绿树阴浓夏日长”,绿色总给予人希望,给予人力量,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拥有绿,享受绿。
《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囚绿记》说课稿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囚绿记》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囚绿记》说课稿1一、文本理解,重、难点确定。
《囚绿记》是普高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
这一单元是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篇是自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
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了解作者囚绿、放绿的原因,体会作者对绿无比挚爱的感情;2、理解作者笔下“绿枝条”的性格特征及其象征意义(重点和难点);3、学习本文对绿枝条的生动和拟人化的描写并运用于写作。
二、学情分析,教、学法选择。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
虽为自读课文,但职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自主阅读和钻研能力较弱,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采取圈点法、讨论法、点拨法。
即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圈点,通过交互讨论,通过老师的点拨解疑一步步读懂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这些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合作,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只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引领者,只要是学生能理解的地方,充分让学生去阅读;学生能读懂的地方,老师绝不多费唇舌;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地方,老师绝不越俎代庖。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最新7篇)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最新7篇)篇一: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囚绿记》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本单元所选三篇课文都是散文中的名篇佳作。
单元教学要求是通过欣赏精美的写景、品味优美的语言,来赏析文章深刻的意蕴。
《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散文,将自然界的“绿”与作家内心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描绘了绿的状态也写出了作者自身的处境,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要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二、说学情和教学目标我们的学生经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与熏陶,可以说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已有所领会。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还比较表面化,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对文章的象征意义和含蓄而内敛的情感认知,还难以理解。
所以,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文章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虽然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但他们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还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
依据以上的分析以及新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1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指导学生筛选出关键语句,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来把握语句的重要信息,体会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学会圈点批注,理解语句含义,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含蓄的以一棵常春藤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歌颂中华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洁魄,寄托了他对祖国自由、光明、复兴的热切期盼。
《囚绿记》课件
的意 蕴
2、蒙难、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的人们!
3、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总结课文 归纳主旨
《囚绿记》作者通过窗前的一株不屈 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颂扬 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对光 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司马迁, 受宫刑,却能 忍受这世间最 大的耻辱,因 为他心中有未 完成的《史 记》。
海伦·亚当斯·凯勒 (Helen Adams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 年6月1日),是美国一 位残障教育家。她在 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 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 聪。后来借着她的导 师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 她学会说话,并开始 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 业于哈佛大学。
海迪以顽强毅力克服 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 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 而战,至今已出版大量的 作品。做过癌症手术后, 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 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 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多年 来她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 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 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 向上。
北京市人,“文 化大革命”初期响应 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 农,因积劳致残下肢 瘫痪,后返回北京, 顽强生活,潜心文学 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作品主要有《我的遥 远的清平湾》《插队 的故事》《夏日的玫 瑰》《合欢树》等等。
索 怀念 期盼
抒情线索
一、(1-7)对“绿”(常 春藤)的喜爱之情,为下文 囚绿做铺垫。
赏绿
二、(8-11)囚绿的过程。 着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常 春藤不甘被囚的执著。
囚绿
三、(12、13)释放“绿”, 释绿 表达对光明的呼唤和追求。
四、(14)对“绿”的思 念之情。
பைடு நூலகம்思绿
课文结构提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示范课件
•
9.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有了自信, 我们才 能怀着 坚定的 信心和 希望, 开始伟 大而光 荣的事 业。自 信的人 有勇气 交往与 表达, 有信心 尝试与 坚持, 能够展 现优势 与才华 ,激发 潜能与 活力, 获得更 多的实 践机会 与创造 可能。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凡高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永不屈服于黑暗!
•
1.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 要素之 一,是叙 事作品 中表现 人物之 间相互 关系的 一系列 生活事 件的发 展过程 。
•
2.它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 与人物 、人物 与环境 之间相 互关系 的具体 事件构 成。
•
3.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 体感知 小说的 起点。 命题者 在为小 说命题 时,也必 定以情 节为出 发点,从整体 上设置 理解小 说内容 的试题 。通常 从情节 梳理、 情节作 用两方 面设题 考查。
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 吗?
司马迁, 受宫刑,却 能忍受这世 间最大的耻 辱,因为他 心中有未完 成的《史 记》。
司马迁
史铁生
北京市人,“文化 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 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 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 返回北京,顽强生活, 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 业作家。作品主要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夏日 的玫瑰》《合欢树》等 等。
3、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 半是带着感情和想象。它具有美的特点,它是 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它是柔弱的,又是倔 强的、坚贞的。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 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 当作人来写的。
写作特点
1、象征手法的运用
《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一、说教材《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的一片选修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写景状物类散文。
本篇课文主要记述了作者在北平公寓邂逅一株常春藤,惊喜之间将其枝条牵引进屋,将这一抹喜人的绿色“囚”于室内,最后又于离开前将它放回,并祝福它繁茂苍绿。
文笔优美,具有很深的感染力,作者借对绿色常春藤的喜爱抒发了自己向往光明、渴望自由的真挚情感。
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借物抒情的散文写法,体会本文构思的精巧,感受本文含蓄优美的语言特点,理解作者向往自由和光明的思想感情。
与前两篇散文相联系,巩固和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散文的特点,学会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2、通过反复阅读、资料查询与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中国语言的深挚情感。
通过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结合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包括:理解课文写作特点,掌握写景状物的基本要求和拟人化的表达方式,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包括:体会作者赞颂光明,不向黑暗屈服的忠贞气节,感受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民族感情。
二、说学情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接下来我将分析学生情况:高中阶段的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他们对散文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够感受散文的语言与意境的优美,能够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仍处在形成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点来进一步提高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三、说教法与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教与学相统一的教学目标,下面是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本节课中朗读法将贯穿本课的整个教学环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优美,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拟人化写法的生动形象,进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
高中语文《囚绿记》说课稿(最新4篇)
高中语文《囚绿记》说课稿(最新4篇)高中语文《囚绿记》说课稿(最新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语文《囚绿记》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语文《囚绿记》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囚绿记》,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七个方面: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几个方面,下面一一展开: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地位:《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
人教版则将它放在高一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
作用:本篇课文主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
2、教材处理: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教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是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教学生学语文、读语文、讲语文、用语文的课程。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把重点放在在朗读中理清文章结构,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本人在反复诵读本课的过程中发现,本课的第5自然段特别适合用来开展诵读指导,因此,在诵读环节重点放在第5自然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 《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受到不同版本教材编委的青睐。
语文版把它选编在初三年上册第一单元,与《白杨礼赞》同作为精读篇目,人教(实验)版则将它放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瓦尔登湖》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
这几篇课文有写景精美、意蕴深刻、语言优美的共性,而《囚绿记》又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三篇。
在必修模块中,写景状物的现代散文只有这一个单元,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虽然《囚绿记》一文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但在高中阶段,指导学生对其鉴赏,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仍然不可忽视。
2、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知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确定目标的依据: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像以往分析课文那样的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学到一点对自己的发展有用的东西。
3、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本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教学课件(共62张PPT)
• ②(第7段)
4.创设情境,与绿对话:
选用文中语句,以“我欣赏
你,因为你是
”的句
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
爱之情,体会绿的形象。
• 5.归纳总结绿的内涵:在这一阶段,作者心目 中“绿”是 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的象征。
永不凋零的绿叶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
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 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 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 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 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 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 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 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 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 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 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 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 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 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 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 赞誉。
2020/7/14
北京市人,“文 化大革命”初期响应 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 农,因积劳致残下肢 瘫痪,后返回北京, 顽强生活,潜心文学 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作品主要有《我的遥 远的清平湾》《插队 的故事》《夏日的玫 瑰》《合欢树》等等。
2020/7/14
海伦·亚当斯·凯勒 (Helen Adams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 6月1日),是美国一位 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 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 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 借着她的导师安·沙利 文(Anne Sullivan)的 努力,使她学会说话, 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 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 ①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 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 快。
• ②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 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 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人教版《囚绿记》说课稿
考生号:《囚绿记》说课稿4一、说教材《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写景状物散文。
文章通过描写作者陆蠡和“绿”——常春藤的一段交往经历,重点描绘了绿色的常春藤坚强不屈的生命斗志和性格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一种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复杂人性的思考。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而充满诗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所以它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组成了第一单元。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为:解析景物描写的特点;把握情感表现的方式;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感悟散文中的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分析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知人论世”和“细读”这两种散文文本的分析知识,初步体会作者借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解象征手法,领会“绿”的象征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作者将“绿”拟人化写景状物,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并能够运用于写作中。
2.通过诵读法感受这篇散文的语言之美,提高语文审美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把握作者寄托于绿的丰富的深刻情感内涵。
三、说学情高一学生对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散文的阅读鉴赏尚有点难度,但他们正走向成年,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
所以应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其中承担着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象征手法,领会“绿”的象征含义和文章的深刻内涵,学会运用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把握作者寄托于绿的丰富的深刻情感内涵。
由于《囚绿记》的主题是多元的,也就对学生的认知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五、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主张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对这篇散文的教学更要依托文本来展开教学。
《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囚绿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在表达上各具特色。
《囚绿记》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作者对常春藤绿枝条的挚爱与“囚绿”的行为,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复杂心境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
这篇散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蕴深刻,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散文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
但对于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深入,对于文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主题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高一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理解作者对自由、光明的向往。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囚绿”的行为及其背后的情感。
赏析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其环保意识。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课标版必修2第一单元《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囚绿记》一、说教材《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囚绿记》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一般散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可以做大胆的突破,不必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讨论鉴赏,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掌握借助关键语句鉴赏散文的阅读方法。
针对以上原则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解读作者抒发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由此,促使学生关爱弱小生命,同情弱势群体,学会逆境中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精神境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借助关键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本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鉴赏分析重要语句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阅读方法。
基于对学情的考虑,学生在寻找关键句子圈点评价时往往抓不住要点,在批注当中往往只有表面的认识,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与联想,在语言表达方面许多同学可能会欠准确完整,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四、说学法: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堂配乐朗读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关键句子圈点批注,讨论鉴赏,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2024《囚绿记》说课稿范文
2024《囚绿记》说课稿范文《囚绿记》是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经典作品,它是一部讲述囚犯绿儿在狱中生活和心理变化的小说。
在本次课堂中,我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内容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囚绿记》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文章,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囚犯的内心世界和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阅读这篇作品,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加深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力,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囚绿记》的主题和情节,掌握关键词汇和语句的理解。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③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文关怀。
二、说教法学法通过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因此,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入法、讨论探究法。
学法: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包括《囚绿记》的主要片段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素材。
我还会借助多媒体工具,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实践探究的过程。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给学生展示一段相关的视频素材,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曾经困住在某种环境中吗?这种环境对你们有什么影响?”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对《囚绿记》的主题和情节进行初步的思考。
环节二、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囚绿记》的片段,通过个别阅读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关键词汇、情节和人物形象,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同时,让学生归纳总结作者的叙事风格和表达技巧。
环节三、个人表达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对《囚绿记》中的某一场景或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并准备一个小组演讲。
《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展开说明。
一.说教材《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咏物抒情散文。
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
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
二.说学情本文篇幅不长,文字不深,高一的学生基本能读懂。
但我们的学生自主阅读和钻研能力较弱,认识问题还比较表面化,他们对文章的象征意义和含蓄的情感认知,理解起来有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情我将采取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的学法,在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相结合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为此我将设计一系列问题,来引领学生去诵读,去理解,去思考,这些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探究、合作,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目标: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背景,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
引导学生学会在逆境中追求光明、向往自由,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说教学重难点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主题。
六.说教学过程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设为以下六大环节:一、深情导入,拨动心音;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细读课文,品味情感;四、感知作者,深化主题五、再读课文,发散思维;六、布置作业,课后练笔。
高中语文《囚绿记》说课稿
高中语文《囚绿记》说课稿高中语文《囚绿记》说课稿1一、说教材《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文是一篇散文,现代作家陆蠡按照“恋绿--囚绿--释绿--念绿”的思路与讲述了与常春藤相处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生活现状以及真挚的心愿。
含蓄地指出了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文章构思新奇,详略得当,语言含蓄,深沉厚重。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了如指掌,还应该对学生情况有所把握。
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所以找出本文的行为脉络并不困难。
但是他们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把握还比较肤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对这一方面进行引导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品味文章中的语言,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以及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体悟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教学重点:学习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以及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讲授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囚绿记优秀教案
囚绿记优秀教案囚绿记优秀教案(通用1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囚绿记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囚绿记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设计】本文教学需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
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全班交流后明确: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魔念在“我”心中生长
人们常说爱是自了私…的…,作为性情中人的陆
借物抒情。借常春藤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 以及永不屈服的精神表现中华民族不畏 强暴,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和性格。
•
永向光明
坚强不屈
民族
个人
寻观 囚释怀 绿
归纳主旨
《囚绿记》作者通过对窗前的一株不 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颂 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作者对 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生爱缘情
他是值得骄傲的朋友,有优美的性格和黄
金的心和崇高的灵魂。
——巴金
写作背景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 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 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 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 月,称之为“孤岛文学”。作者当时就是自告奋勇 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囚绿记》就写于抗 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由此他怀念 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
喜悦满足 (寻绿);
留恋欢喜 (观绿);
喜悦、可怜、恼怒 (囚绿);
祝福 (放绿);
怀念 (怀绿)。
快速找出常春藤不同的称呼,品味作者情
感变化。
绿绿绿 绿 影色友 囚
绿影——“瞥见”,来不及细看却一见钟情,可以看 出作者的心中早已有对绿的喜爱和喜爱和向往;
绿色——作者对绿色有了自己的理性思考:绿色是 生命,是希望,是快乐,是慰安。
2、在囚绿之前,绿有什么特点?找 出文中相应语句说明。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 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看它怎样伸开 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 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 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 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
特点:娇嫩、葱郁、生命力旺盛
3、囚绿后,这绿有哪些变化……
抗日烈士陆蠡
进步人士陆蠡被捕后, 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 他大声回答:“爱国!” 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答曰:“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借被囚的 常春藤来表现什么内容?
• 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永不屈服的民族 精神和性格。
2、本文运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举例说明.
绿友——作者在孤独中将常春藤视为朋友,知己。 绿囚——因爱而囚。
思考:1、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 最后为什 么又让绿恢复自由?
因为喜爱。“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他是
快乐。”
我拿绿色来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我”抑郁之心,燃 起“我”对生活的希望,“我”把绿色囚住。
敬重。作者追求自由的象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被青藤那顽强的抗争性格,永 向光明的执著精神所感染,作者仿佛看见了呼唤光明和 自由的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故 珍重开释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绿囚”。
有欲”。
思考:4、“绿”象征什么?你认为“绿” 在文中具体可以指什么?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常春藤”的特“点你爱国吗?”
• 蓬勃
““爱赞生国成。南命京”、政府希(望按:指汪伪
• 向阳
政“权不追)赞么成求??光””明 、自由
• 固执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
中国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绝对不能征服!”
象征手法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 刑。
“绿”象征:
光明、自由与不屈。
1、向往光明和自由、坚贞不屈的作者本人! “绿” 的意蕴 2、蒙难、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的人们!
3、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探究文章的灵魂
时代背景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日寇入侵,华北人民处于 水深火热之中。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卢沟桥镇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 “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 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蠡先生自然也不能免俗。于是,当对绿的喜爱 成为了一种痴迷的时候,“私”由心生自然会 生出“囚绿”的行为。私心易长难消,渐渐趋 于固执,这时的人与绿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友邻 而是敌对。既已为敌,绿色的顽强成为了一种 令人生厌的抗争,“我”失去了对绿色的尊重, 进而恨怨滋生,心魔渐起而绿色渐损。
魔念——“自私、偏执、阴暗的占
爱
寻
国
绿
救
囚
国
绿
又
再
报
释
国
绿
皆
都
由
因
于
为
情
爱
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猗郁:充满生气的样子 急不暇择:因过于急切而来不及选择
• 请你用与“囚绿”相同结构的 动宾短词来概括本文的写作思 路。
释疑
寻绿 观绿 囚绿 释绿 怀绿
(1-4) (5-7) (8-12) (13) (14)
依据刚才对整篇文章思路的把握,你可以发现 作者对待“绿”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过程?请 大家再次浏览文本,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说 明。
正音: 陆蠡 lǐ 瞥见 piē 移徙 xǐ 猗郁 yī 蕈菌 Xùn jùn
急不暇(xiá)择 揠( yà)苗助长 淅沥( xī lì) 涸辙(hé zhé)
注:蠡lí:瓢或者贝壳。以蠡测海。 蠡lǐ:用于人名、地名。范蠡、蠡县(在
河北)
词义
了截:明了简单 涸辙:干涸的车辙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
春
风
又
绿
江
南
岸
,
明
——
月
何
王 安 石
时 照 我 还
。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 春
来 江 白水 居绿 易如 蓝
——
碧 。玉
妆 成 一 树 高 , 万
条 垂 贺下 知绿 章丝 绦
——
囚
绿
记
陆 蠡
作者简介
: 陆蠡(1908—1942)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 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 《竹刀》《囚绿记》等,译 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 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