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山2号隧道防排水施工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龙山2号隧道防排水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

1.1编制依据

1.1.1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毕节至生机(黔川界)段土建工程项目第6合同段隧道工程设计文件、参考资料、设计通用图。

1.1.2国家、交通部现行的技术标准、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和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1.1.3国家和当地政府关于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和有关规定要求。

1.1.4本投标人的同类工程施工经验、劳动力及技术装备、专业化程度、机械设备实力、综合生产能力等。

1.1.5前期的施工现场实地勘察资料。

1.2编制原则

1.2.1积极响应和遵守招标文件中的工期、质量、安全、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等的规定及工程施工合同、施工合同协议条款内容。

1.2.2突出重点项目和关键工序。该隧道以浅埋段施工处理为重点,监控量测贯穿始终。整个工程统筹组织,超前计划,合理安排工序衔接,确保各节点工期及总工期。

1.2.3质量合格、安全无事故,遵守国家安全质量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质量第一,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

本施组按照高瓦斯隧道编制,供电和检测系统均按瓦斯隧道施工条件配置

1.2.4坚持专业化作业与综合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和专用设备的优势,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综合管理,合理调配,运用网络技术,科学安排各项施工程序,组织连续、均衡、紧凑有序地施工,确保工期目标实现。

1.2.5以采用成熟的施工技术、先进的施工机械、完善的施工工艺为原则,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确保工程质量。

1.2.6重视环保,珍惜土地,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控制环境污染,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做好水土保持。

1.2.7有效保护地下管线和既有构筑物,减少扰民、做好公共交通配合,切实维护建设单位及地方群众的利益,创建文明标准工地。

2、工程概况

2.1、隧道概况

青龙山2号隧道位于贵州省毕节市林口镇白光村,隧道进口位于白光村麻窝组,距村庄约200m,有乡村砂石路从进口处上方通过,交通较为便利,洞身穿越水井坡岩、白光山等,隧道出口位于白光村猪嘴组东侧,距村庄约200m,交通不便。线路穿越区内山脊斜坡的缓坡处或由沟谷向中山过渡的阶梯状次级山林,地形起伏大。隧道起讫里程桩号:左线ZK66+273~ZK66+771,总长498m,右线YK66+186~YK+66+830,总长644m,隧道采用分离式。毕节端洞门形式左右线进口均采用端墙式。采用电光照明,自然通风。

隧道左线平面设计为84.752m直线接160.095mA-410的缓和曲线接253.153m R=1050m的圆曲线,纵面设坡率为-2.48%的单向坡;右线平面设计为110.774m直线接160.364mA-420的缓和曲线接372.862m R=1100m的圆曲线,,纵面设坡率为-2.5%的单向坡。

2.2、地形地貌

隧道区属于侵蚀中山地貌区,地貌特征为山体呈脊状山或单面山,山脊走向多呈东西向展布,地形陡峭,局部处于直立,沟谷切割较深,且狭窄,沟谷纵坡较陡,沟壁陡立,地面标高一般1252.44~1431.35m,相对高差179m。山体主要由第四系坡残积碎石土、角砾土及三叠系下统飞仙组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灰岩和灰岩构成。隧道区山峦起伏相连,隧道的进出口处山势陡峭,自然坡度在30°~50°,表层主要是碎石土,松散。隧道洞身主要穿越中高山,隧道上部为植被不发育,近南北向的隧道轴线与东西走向的山脉呈直交。

隧道区构造形迹定形于燕山期,区域上主要为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且斜列的北东向褶曲和断裂组,构造形迹显著。其主要褶曲及断裂多向北西呈弧形弯曲,或略呈“S”型曲折。沿线未发现区域性深大活动性断裂、未见明显的新构造活动痕迹,地质环境相对稳定。

隧址区地层产状一般为343°∠20°,区内未发现断裂构造形迹,仅局部受小褶曲影响下节理裂隙较发育,隧道出口附近测得两组节理裂隙,产状分别为216°∠73°、115°∠80°。

2.3、水文、气候条件

隧道区地表水体不发育,飞仙关组粉砂质泥岩为相对隔水地层,赋水空间不发育,地势高,不利于地下水的赋存。

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等两种类型,且地下水不发育,水量有限,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2.4、地震动参数

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隧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

2.5、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隧道区地表水体不发育,飞仙关组粉砂质泥岩为相对隔水地层,赋水空间不发育,地势高,不利于地下水的赋存。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等两种类型,且地下水不发育,水量有限,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3、隧道总体施工方案

遵循新奥法原理组织施工,严格遵循“管超前、短进尺、弱(不)爆破、强支护、勤量测、紧衬砌”的原则。用先进的探测和量测技术取得围岩状态参数,通过对信息、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处理,判定地质变化,反馈于设计和施工,实行动态管理信息化施工。以人为本,以大型专用设备为主,形成钻爆、支护、装运、辅助、防水衬砌等多条主要生产作业线,实现机械化施工。

3.1施工安排

本隧道进口段岩性主要为残坡积块碎石土及人工堆积杂填土、耕植土,局部夹孤石,基本不具备围岩结构强度。斜坡上覆第四系物质原岩主要为泥岩及泥质粉砂岩,推测下伏基岩主要为

泥岩,稳定性差。斜坡自然坡度缓(小于

30°),隧道进口端浅埋段落长,开挖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松散体垮塌,进洞条件极差。隧道进口处位于村落内,拆迁工作难度大且历时较长,投入较大。

鉴于上述原因,本隧道采用出口端单头掘进施工,由于本隧道较长,且进口段原设计瓦斯隧道实际煤层及瓦斯含量不明,在施工过程中若隧道地质情况复杂导致施工缓慢,在规定工期内不能完工,或探明进口段瓦斯含量较高,则需加大投入,增开进口端工作面,以保证工期及施工安全。

3.2施工测量

3.2.1施工测量人员、仪器的配置

在隧道施工作业面由1名测量工程师、1名测量技工组成的测量小组,完成测量工作。主要测量及监测仪器配置为:全站仪1套、自动安平水准仪1台。

3.2.2施工测量的工艺流程:

1)、施工前平面控制网复测

根据设计院和业主技术部门现场进行的交接测量控制桩,组织测量人员对交接的导线网点和水准基点进行反复复核测量,符合规范要求后作为施工用控制点。

2)、平面控制附合导线点和高程控制点测设

施工前用钢筋(钢筋顶上刻十字线)埋于洞口附近坚固稳定的地面上,并用混凝土固定桩位,点与点之间通视良好,作为隧道平面控制附合导线点和高程控制点进行测设,合格后方可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