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原理课件-第六章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
合集下载
发动机原理课件-第六章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
☆☆扩散混合(着火后的混合):边燃烧、边喷油的混合。包括:均 相(气相)混合,气、液双相混合;未燃区的低温混合,已燃区的 高温混合;燃油与空气的混合,燃油、空气、燃烧产物等多种物质 的瞬态混杂。
缓燃期特点:
*新鲜空气愈来愈少,温度愈来愈高,燃烧产物愈来愈多, 燃烧速度缓慢,同时活塞已下行,压力近似不变,近于等 压燃烧。
从温度最高到燃料燃烧结束。 *远离上止点放热 *大量的热传给冷却系—热量不能充分利用 *过长,使排气温度升高,零件热负荷增加,导致 柴油机动力性、经济性下降。 *应尽量减少后燃
☆☆加快缸内气体运动,可缩短后燃期,减少碳烟。
三、燃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混合气形成困难,且极不均匀
*混合气形成时间短,边喷油、边混合、边燃烧。
(缸径大于100mm,转速小于3000r/min的柴油机基本用直喷式的) 根据凹坑深度分:
开式燃烧室—浅坑型,如浅盆形或浅ω形燃烧室 半开式燃烧室—深坑型,如ω形和球形燃烧室
分开式燃烧室:由主燃室和副燃室两部分组成。
如:涡流室式燃烧室和预燃室式燃烧室
(高速小缸径柴油机多采用分开式燃烧室) ※ 一般,气缸直径越大,燃烧室越浅。
四、燃烧过程的放热规律
定义:放热率
dQ/dΦ(每度曲轴转 角的放热量)随曲轴 转角的变化关系。
※它决定压力升高率(噪 音)的变化和热效率。
理想的放热规律应 为:
①曲线要先缓后急。 ②放热开始时刻要适 当提前,持续时间为 40°CA。
柴油机与汽油机的放热规律
在燃烧期内,放热过程分三个阶段: *预混合燃烧阶段—对应速燃期,放热率很高,历时3 ~ 7℃A。 *扩散燃烧阶段—对应缓燃期,放热率下降,为主放
Ⅰ-滞燃期 Ⅱ-速燃 期 Ⅲ-缓燃期 Ⅳ-补燃期 h-针阀升 程 Q-循环放热量 dQ/dφ-放热速率 dq/dφ-喷油速率
缓燃期特点:
*新鲜空气愈来愈少,温度愈来愈高,燃烧产物愈来愈多, 燃烧速度缓慢,同时活塞已下行,压力近似不变,近于等 压燃烧。
从温度最高到燃料燃烧结束。 *远离上止点放热 *大量的热传给冷却系—热量不能充分利用 *过长,使排气温度升高,零件热负荷增加,导致 柴油机动力性、经济性下降。 *应尽量减少后燃
☆☆加快缸内气体运动,可缩短后燃期,减少碳烟。
三、燃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混合气形成困难,且极不均匀
*混合气形成时间短,边喷油、边混合、边燃烧。
(缸径大于100mm,转速小于3000r/min的柴油机基本用直喷式的) 根据凹坑深度分:
开式燃烧室—浅坑型,如浅盆形或浅ω形燃烧室 半开式燃烧室—深坑型,如ω形和球形燃烧室
分开式燃烧室:由主燃室和副燃室两部分组成。
如:涡流室式燃烧室和预燃室式燃烧室
(高速小缸径柴油机多采用分开式燃烧室) ※ 一般,气缸直径越大,燃烧室越浅。
四、燃烧过程的放热规律
定义:放热率
dQ/dΦ(每度曲轴转 角的放热量)随曲轴 转角的变化关系。
※它决定压力升高率(噪 音)的变化和热效率。
理想的放热规律应 为:
①曲线要先缓后急。 ②放热开始时刻要适 当提前,持续时间为 40°CA。
柴油机与汽油机的放热规律
在燃烧期内,放热过程分三个阶段: *预混合燃烧阶段—对应速燃期,放热率很高,历时3 ~ 7℃A。 *扩散燃烧阶段—对应缓燃期,放热率下降,为主放
Ⅰ-滞燃期 Ⅱ-速燃 期 Ⅲ-缓燃期 Ⅳ-补燃期 h-针阀升 程 Q-循环放热量 dQ/dφ-放热速率 dq/dφ-喷油速率
汽车发动机原理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课件
柴油机与汽油机的比 较
燃料不同
汽油机使用汽油作为燃料,而柴油机使用柴油作 为燃料。
燃烧方式不同
汽油机采用点燃式燃烧方式,而柴油机采用压燃 式燃烧方式。
应用范围不同
汽油机主要用于小型车辆和家用轿车等领域,而 柴油机则主要用于大型车辆和重型机械等领域。
02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原理
混合气的概念与形成过程
混合气的概念
混合气是指柴油机燃烧室内,空气与燃油进行均匀混合所形 成的可燃气体。
混合气的形成过程
在柴油机进气过程中,空气通过进气门进入气缸,同时喷油 器在压缩行程中将柴油喷入气缸,燃油在高温高压空气中蒸 发扩散,并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
燃油喷射过程与特点
燃油喷射过程
在柴油机压缩行程后期,喷油器 定时定量地将柴油喷入气缸,油 雾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
表面处理优化
对燃烧室表面进行耐磨、耐腐蚀处理,如镀铬、喷涂耐高温材料等, 以提高燃烧室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温度控制优化
采用高效燃烧室温度控制技术,如冷却水套、热防护等,防止燃烧室 过热或局部高温,提高燃烧室的热效率和使用安全性。
提高燃油喷射与混合气形成效率的方法
多阶段燃油喷射 根据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采用多阶段燃油喷射技术,实 现燃油的分层喷射和分段燃烧,提高燃油利用率和动力输 出。
汽车发动机原理柴油 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 课件
01
汽车发动机概述
汽车发动机的类型与特点
汽油机
以汽油为燃料,通过点燃式方式进行 燃烧,具有轻便、低噪音、低油耗等 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排放污染较高的 问题。
柴油机
以柴油为燃料,通过压燃式方式进行 燃烧,具有高效率、低油耗、低排放 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噪音较大、制 造成本较高等问题。
发动机原理_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运动速度和油膜厚度。
二、分隔式燃烧室
涡流室燃烧室 • 预燃室燃烧室 涡流室容积约占整个燃烧 室压缩容积的50%-60% • 预燃室容积约占整个燃烧 • 通道的截面积约为活塞截 室压缩容积的35%-45% 面积的 1%~3.5% • 通道的截面积约为活塞截 • 涡流室燃烧过程 面积的0.3%-0.6% • 预燃室燃烧过程
机械噪声
由曲轴连杆活塞机构、配气
机构、齿轮系、喷油泵及其 它附属机构等部分的高速运 动并与其相邻零部件发生频 繁的机械撞击,激励结构振 动而产生的噪声。
燃烧噪声
因为迅速地燃烧引起燃烧室
内压力急剧变化
控制噪声与振动的措施
1)控制燃烧过程来降低燃烧噪声。 2)改进机体等有关零部件的结构,降低结构振动的振幅 和提高共振频率。 3)为减小撞击力,尽可能减小缸套与活塞之间、轴承、 传动齿轮等处的间隙。为减小惯性力应减小运动件的质量, 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降低活塞平均速度。 4)应用吸振减振材料制造薄板零件 5)改进消声器的结构、材料;改进空气滤清器、冷却风 扇等的设计及适当调节配气相位以降低气体动力噪声。 6)遮蔽噪声源
三、对喷射系统的要求
理想的喷油规律: 更高的喷射压力和喷油速 率以及更短的喷油持续时 间已是技术发展的一个明 显趋势。 为避免柴油机工作过于粗 暴,又希望实现“先缓后 急”的喷油规律。 在所有的工况下都希望在 喷射结束阶段能尽可能迅 速地结束喷射。
四、柴油机电控喷射系统
电控喷射系统突出优 点是控制的准确性和 响应的快速性。 系统的基本控制量: • 循环喷油量的控制 • 供油提前角控制
第二节 燃油喷射和雾化
一、供油系统和喷射过程
柴油机供油系统 喷油泵速度特性及其校正 喷射过程 供油规律和喷油规律 不正常喷射现象和喷射系统中的穴蚀 破坏
6柴油机的混合气形成与燃烧
解决措施
① 提高过量空气系数 ② 组织气缸内气体运动
二、燃烧过程存在的问题
2.燃烧噪声
产生原因
柴油机的压缩比高,混合气几乎同时燃烧,急 剧升高的压力,直接使燃烧室壁面及活塞、曲 轴等机件受冲击,产生强烈振动,并通过气缸 壁传到外部,从而形成燃烧噪声。
解决措施
缩短滞燃期,减少滞燃期的喷油量,抑 制滞燃期中混合气的形成,是减轻噪声的主 要途径。
柴油机均在α>1的条件下工作,使柴油机容积利用 率这是其比质量,升功率不如汽油机的原因之一。
4、补燃期
定义:是从气缸内出现最高燃烧温度起,到燃烧
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以曲轴转角表示。
特点:
时间短促,混合气不太均,对经济性不利。 后燃还增加了有关零部件的热负荷。 补燃期的终点很难准确地确定。
造成二者区别的原因: I. ①燃油的可压缩性,使系统内产生压
力波的传播;高压油管的弹性变形引 起容积的变化; II. ②压力波的往复反射和叠加的作用。
三、不正常喷射现象和穴蚀
(l)二次喷射现象:既在喷射终了喷油器
针阀落座以后,在压力波动的影响下再次升起 喷油的现象。
危害:
①压力低雾化不良,燃烧不完全,碳 烟增多,易引起喷孔堵塞;
图4-1 空气运动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
(1)空间雾化混合
说明:
喷注着火后,旋转的气流将燃烧产物吹 走,并及时向未燃烧完的油滴提供新鲜 空气,提高空气利用率,加速混合气的 形成和燃烧。
气缸内的涡流运动并非越强越好。涡流 过强,过强会使燃烧产物与相邻的喷注 重叠,从而影响燃烧,同时使进气阻力 加大,充量系数下降。
4.有害的废气成分
NOx是柴油机废气中主要有害成分。其生成 量 应取进决行于时反的应温物度N,2以、及02反、应O进、行N的的浓时度间,长反短。 因此,为降低NOx 生成量,必须降低火焰 高峰温度、缩短空气在高温下停留的时间, 减少过量空气系数等。
① 提高过量空气系数 ② 组织气缸内气体运动
二、燃烧过程存在的问题
2.燃烧噪声
产生原因
柴油机的压缩比高,混合气几乎同时燃烧,急 剧升高的压力,直接使燃烧室壁面及活塞、曲 轴等机件受冲击,产生强烈振动,并通过气缸 壁传到外部,从而形成燃烧噪声。
解决措施
缩短滞燃期,减少滞燃期的喷油量,抑 制滞燃期中混合气的形成,是减轻噪声的主 要途径。
柴油机均在α>1的条件下工作,使柴油机容积利用 率这是其比质量,升功率不如汽油机的原因之一。
4、补燃期
定义:是从气缸内出现最高燃烧温度起,到燃烧
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以曲轴转角表示。
特点:
时间短促,混合气不太均,对经济性不利。 后燃还增加了有关零部件的热负荷。 补燃期的终点很难准确地确定。
造成二者区别的原因: I. ①燃油的可压缩性,使系统内产生压
力波的传播;高压油管的弹性变形引 起容积的变化; II. ②压力波的往复反射和叠加的作用。
三、不正常喷射现象和穴蚀
(l)二次喷射现象:既在喷射终了喷油器
针阀落座以后,在压力波动的影响下再次升起 喷油的现象。
危害:
①压力低雾化不良,燃烧不完全,碳 烟增多,易引起喷孔堵塞;
图4-1 空气运动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
(1)空间雾化混合
说明:
喷注着火后,旋转的气流将燃烧产物吹 走,并及时向未燃烧完的油滴提供新鲜 空气,提高空气利用率,加速混合气的 形成和燃烧。
气缸内的涡流运动并非越强越好。涡流 过强,过强会使燃烧产物与相邻的喷注 重叠,从而影响燃烧,同时使进气阻力 加大,充量系数下降。
4.有害的废气成分
NOx是柴油机废气中主要有害成分。其生成 量 应取进决行于时反的应温物度N,2以、及02反、应O进、行N的的浓时度间,长反短。 因此,为降低NOx 生成量,必须降低火焰 高峰温度、缩短空气在高温下停留的时间, 减少过量空气系数等。
6单元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和燃烧规律
②减小备燃期内喷入的油量(选择合适的喷油规律,先 少后多);
③控制蒸发速度(油膜蒸发缓和);
3)排气冒黑烟
缓燃期燃油被高温废气包围:高温缺氧→裂解→脱氢 →聚合形成碳烟。 一般在高负荷时发生如汽车加速,爬坡或超载。
减少冒黑烟的措施: ①增大过量空气系数α:改进进气系统ην↑,减少喷 油量降低功率使用。
单元6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课前回顾
问题一:传统汽油机与柴油机的混合气形成方式及着火方式 有什么不同?
汽油机:缸外形成混合气,点燃;柴油机:缸内喷射,压燃。
问题二:为什么传统汽油机采用缸外混合,火花塞点燃式燃 烧,柴油机采用缸内喷射,压燃式燃烧?
燃料的品性决定了混合气的形成方式及着火方式。
蒸发性:汽油>柴油; 发火性(自燃性):柴油>汽油。
1)泵-管-喷嘴系列 (1)直列柱塞泵
高压油管 燃油滤清器 停油电磁阀
回油管 润滑机油管
P7100泵 正时齿轮
4、应用吸振减振材料制造薄板零件,如油底壳、 缸盖罩等。在缸体与油底壳之间、缸盖与缸盖罩 之间采用较“软”的垫片,对振动起到阻尼使用。
5、改进消声器的结构、材料;改进空气滤清器、 冷却风扇等的设计以及适当调节配气相位,以降 低气体动力噪声。
6、遮蔽噪声源,采用对作为主要噪声源的发动机 的局部或整体加隔声罩的方法等。
6-1柴油机燃烧过程
1、混合气形成特点: 3)混合气形成不均匀 ,为了提高经济性总体过量空气系 数>1.2。导致容积利用率低,升功率低(傻大黑粗)。
傻大黑粗
高富帅???
6-1柴油机燃烧过程
2、混合气形成方式: 油膜蒸发混合,燃料大部 分顺气流方向喷到燃烧室 壁面上,形成一层油膜, 油膜受热蒸发,在旋转气 流作用下与空气相混合形 成可燃混合气。
③控制蒸发速度(油膜蒸发缓和);
3)排气冒黑烟
缓燃期燃油被高温废气包围:高温缺氧→裂解→脱氢 →聚合形成碳烟。 一般在高负荷时发生如汽车加速,爬坡或超载。
减少冒黑烟的措施: ①增大过量空气系数α:改进进气系统ην↑,减少喷 油量降低功率使用。
单元6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课前回顾
问题一:传统汽油机与柴油机的混合气形成方式及着火方式 有什么不同?
汽油机:缸外形成混合气,点燃;柴油机:缸内喷射,压燃。
问题二:为什么传统汽油机采用缸外混合,火花塞点燃式燃 烧,柴油机采用缸内喷射,压燃式燃烧?
燃料的品性决定了混合气的形成方式及着火方式。
蒸发性:汽油>柴油; 发火性(自燃性):柴油>汽油。
1)泵-管-喷嘴系列 (1)直列柱塞泵
高压油管 燃油滤清器 停油电磁阀
回油管 润滑机油管
P7100泵 正时齿轮
4、应用吸振减振材料制造薄板零件,如油底壳、 缸盖罩等。在缸体与油底壳之间、缸盖与缸盖罩 之间采用较“软”的垫片,对振动起到阻尼使用。
5、改进消声器的结构、材料;改进空气滤清器、 冷却风扇等的设计以及适当调节配气相位,以降 低气体动力噪声。
6、遮蔽噪声源,采用对作为主要噪声源的发动机 的局部或整体加隔声罩的方法等。
6-1柴油机燃烧过程
1、混合气形成特点: 3)混合气形成不均匀 ,为了提高经济性总体过量空气系 数>1.2。导致容积利用率低,升功率低(傻大黑粗)。
傻大黑粗
高富帅???
6-1柴油机燃烧过程
2、混合气形成方式: 油膜蒸发混合,燃料大部 分顺气流方向喷到燃烧室 壁面上,形成一层油膜, 油膜受热蒸发,在旋转气 流作用下与空气相混合形 成可燃混合气。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3.供油提前角(或喷油提前角) 供油提前角过大,喷油时气缸内温度、压力较低,着火落 后期较长,压力升高率和最大爆发压力增大,导致柴油机工作 粗暴,NOx的排放量增加。过早燃烧还会增加压缩负功,降低 柴油机的经济性和动力性。 供油提前角过小,则燃油不能在上止点附近及时燃烧,对 柴油机的经济性和动力性也不利,微粒的排放也会增加。过迟 燃烧还会使燃烧温度升高,散热损失增加。 对于每一种工况,均有一个 最佳的供油提前角,此时在 负荷及转速不变的前提下, 功率最高,有效燃油消耗率 最低。但为了兼顾降低NOx 的排放量和燃烧噪声的需要, 一般调节供油提前角略小于 最佳的供油提前角。
2. 活塞材料的影响 铸铁活塞与铝合金活塞相比其温度较高,可以 缩短着火延迟期,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用铸 铁活塞的柴油机工作比较柔和。
3.喷油规律的影响 喷油规律是指单位时间(或转角)的喷 油量即喷油速度随时间(或转角)而变化 的关系。从减轻燃烧粗暴性考虑,比较理 想的喷油规律是“先缓后急”即在着火延 迟期内喷入气缸的油量不宜过多,以控制 速燃期的最高燃烧压力和平均最大压力升 高率,而着火燃烧后,应以较高的喷油速 率将燃油喷入气缸,停油应干脆迅速,喷 油延续角不宜过大,目的是使燃烧过程尽 量在上止点附近进行,以获得良好的性能。
(四) 补燃期
从最高温度点起到燃油基本烧完时为止称为补燃期。补 燃期的终点很难准确地确定,一般当放热量达到循环总放热 量的95%—99%时,可认为补燃期结束。 补燃期内燃油的燃烧可称为后燃,由于燃烧时间短促, 混合气又不太均匀,总有少量燃油拖延到膨胀过程中继续燃 烧。特别在高速、高负荷工况下,因过量空气系数小,混合 气形成和燃烧的时间更短,这种后燃现象就更为严重。 在补燃期中,由于活塞下行了相当的距离,气缸内容积 增大很多,缸内压力和温度迅速下降,故燃烧速度很慢,所 放出的热量很难有效利用,还使排气温度升高,导致散热损 失增大,对柴油机的经济性不利。此外,后燃还增加了有关 零件的热负荷。因此,应尽量缩短补燃期,减少补燃期内燃 烧的燃油量。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六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球形燃烧室主要应用在小型高速柴油机,缸径在75~130mm范 围,不适合大缸径柴油机。
6.3.3 间接喷射式燃烧室
1、涡流室燃烧室
燃烧室分为两部分,主 燃烧室和涡流室,两者之间 由一个或数个通道相连。通 道方向与涡流室相切。涡流 室容积约占整个燃烧室容积 的50% ~ 80%,通道的面积 为活塞面积的1.2% ~ 3.5%。 喷油嘴安装在祸流室内,燃 油顺涡流方向喷射。
最高温度
着火
喷油 压缩线
无燃烧 膨胀线
最高压力
缓燃期
后燃期 最高温度
快速燃烧期
着火延迟期
着火 喷油 压缩线
无燃烧 膨胀线
喷油提前角
柴油机燃烧分为正常燃烧与非正常燃烧。
正常燃烧是指发动机正常工作的燃烧,是相对于不正 常燃烧而言的。
柴油机正常燃烧过程分为 四个阶段: (1)着火延迟期 (1 — 2) 即Ⅰ阶段。 (2)快速燃烧期 (2 — 3) 即Ⅱ阶段。 (3)缓燃期 (3 — 4) 即Ⅲ阶段。 (4)后燃期 (4 — ) 即Ⅳ阶段。
1、不能有不正常喷射; 2、尽量接近按理想喷油规律工作; 3、根据发动机工况,可以调节循环供油量; 4、各气缸循环供油量均匀; 5、根据燃烧室特点控制油束特性。
第六章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
—— 典型柴油机燃烧室
6. 3 典型柴油机燃烧室 6.3.1 柴油机燃烧室的分类及要求
1、总体目标 (1)经济性好; (2)排放性能好; (3)动力性满足需要;
与汽油机相比,柴油机多了一个缓燃期。
着火延迟期 (Ⅰ阶段)从喷油 开始到压力线脱离压 缩线所快占速用燃的烧曲期轴转 角。( Ⅱ阶段)从压力 线脱离压缩线到出现 最高燃烧压力所占用 的曲轴转角。
缓燃期 ( Ⅲ阶段)从最高
6.3.3 间接喷射式燃烧室
1、涡流室燃烧室
燃烧室分为两部分,主 燃烧室和涡流室,两者之间 由一个或数个通道相连。通 道方向与涡流室相切。涡流 室容积约占整个燃烧室容积 的50% ~ 80%,通道的面积 为活塞面积的1.2% ~ 3.5%。 喷油嘴安装在祸流室内,燃 油顺涡流方向喷射。
最高温度
着火
喷油 压缩线
无燃烧 膨胀线
最高压力
缓燃期
后燃期 最高温度
快速燃烧期
着火延迟期
着火 喷油 压缩线
无燃烧 膨胀线
喷油提前角
柴油机燃烧分为正常燃烧与非正常燃烧。
正常燃烧是指发动机正常工作的燃烧,是相对于不正 常燃烧而言的。
柴油机正常燃烧过程分为 四个阶段: (1)着火延迟期 (1 — 2) 即Ⅰ阶段。 (2)快速燃烧期 (2 — 3) 即Ⅱ阶段。 (3)缓燃期 (3 — 4) 即Ⅲ阶段。 (4)后燃期 (4 — ) 即Ⅳ阶段。
1、不能有不正常喷射; 2、尽量接近按理想喷油规律工作; 3、根据发动机工况,可以调节循环供油量; 4、各气缸循环供油量均匀; 5、根据燃烧室特点控制油束特性。
第六章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
—— 典型柴油机燃烧室
6. 3 典型柴油机燃烧室 6.3.1 柴油机燃烧室的分类及要求
1、总体目标 (1)经济性好; (2)排放性能好; (3)动力性满足需要;
与汽油机相比,柴油机多了一个缓燃期。
着火延迟期 (Ⅰ阶段)从喷油 开始到压力线脱离压 缩线所快占速用燃的烧曲期轴转 角。( Ⅱ阶段)从压力 线脱离压缩线到出现 最高燃烧压力所占用 的曲轴转角。
缓燃期 ( Ⅲ阶段)从最高
发动机原理-6章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2014
减少冒黑烟的措施: ①增大过量空气系数α:改进进气系统提高ην↑,减少 喷油量降低功率使用。 ②组织油气的相对运动:促使油束分散增大混合范围; 热混合作用;增强缸内紊流。 ③提高喷射压力,促进油束雾化。
13
§6-2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对燃烧过程的要求:
大概了解
1、应在较小的过量空气系数下燃油完全迅速燃烧保 证柴油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 产生机理:N2和O2在高温下化合的结果,在火焰下游产生。 Zeldovich机理:
O在NO形成中起活 化链作用,所需活
化能小,反应快
N2 O NO N
NO2 NOO
NOH NOH 扩大
N2分解需较大活 化能决定NO形
成的高温条件
➢ 因素及措施:O2浓度↓,燃烧温度Tz ↓ ,滞留时间 ↓。 ➢ 测量方法:化学发光法(CLD)
段的放热率约为80%。
第Ⅲ阶段CD为放热的尾巴,可能延至整个膨涨过程放热量约占20%。
大量研究表明,开始燃烧时刻,放热规律曲线形状和燃烧持续时间是放热
规律三要素,燃烧始点最佳是使Pmax出现在上止点后7-8°CA,燃烧持续时
间最佳为40°CA(25-30°CA)。
10
§6-2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概了解
聚集物(1um以下)
对 频
高 温 : 对 于 预 混 合 火 焰 在 2100-
度 /%
2400K的范围内碳烟生成量最大,
高温下脱氢反应,快速凝聚形成
碳烟。
粒径分布
粒子直径/nm
19
§6-2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有害排放物
大概了解
➢PM控制的基本原理:根据PM和NOx形成领域 控制火焰 领域内混合气的浓度和温度。
13
§6-2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对燃烧过程的要求:
大概了解
1、应在较小的过量空气系数下燃油完全迅速燃烧保 证柴油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 产生机理:N2和O2在高温下化合的结果,在火焰下游产生。 Zeldovich机理:
O在NO形成中起活 化链作用,所需活
化能小,反应快
N2 O NO N
NO2 NOO
NOH NOH 扩大
N2分解需较大活 化能决定NO形
成的高温条件
➢ 因素及措施:O2浓度↓,燃烧温度Tz ↓ ,滞留时间 ↓。 ➢ 测量方法:化学发光法(CLD)
段的放热率约为80%。
第Ⅲ阶段CD为放热的尾巴,可能延至整个膨涨过程放热量约占20%。
大量研究表明,开始燃烧时刻,放热规律曲线形状和燃烧持续时间是放热
规律三要素,燃烧始点最佳是使Pmax出现在上止点后7-8°CA,燃烧持续时
间最佳为40°CA(25-30°CA)。
10
§6-2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概了解
聚集物(1um以下)
对 频
高 温 : 对 于 预 混 合 火 焰 在 2100-
度 /%
2400K的范围内碳烟生成量最大,
高温下脱氢反应,快速凝聚形成
碳烟。
粒径分布
粒子直径/nm
19
§6-2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有害排放物
大概了解
➢PM控制的基本原理:根据PM和NOx形成领域 控制火焰 领域内混合气的浓度和温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Ⅳ、后燃期(补燃期)(4--)
从温度最高到燃料燃烧结束。
*远离上止点放热 *大量的热传给冷却系—热量不能充分利用 *过长,使排气温度升高,零件热负荷增加,导致 柴油机动力性、经济性下降。 *应尽量减少后燃
☆☆加快缸内气体运动,可缩短后燃期,减少碳烟。
三、燃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混合气形成困难,且极不均匀
*混合气形成时间短,边喷油、边混合、边燃烧。
改进措施: ①促进混合气的形成。
结构上,促进缸内的涡流运动。 ②供给较多的空气。
Фa大于1
☆☆ 一般取 1.3 。但是至少 30% 的空气未被利用,使气缸
工作容积的利用程度降低,使升功率、平均有效压力降 低,这与提高其动力性相矛盾。
2.工作粗暴,燃烧噪音较大。
*燃烧噪音与速燃期内的Δ P/Δ Φ 有很大关系
*为使工作柔和,要求Δ P/Δ Φ ≤400kpa/°CA *Δ P/Δ Φ 的大小主要与滞燃期中形成的可燃混合气的数量有关 措施: (1)缩短着火延迟时间τ
i
(2)减少滞燃期内的喷油量 但与提高动力性相矛盾
☆☆燃烧噪音:速燃期内,急剧升高的压力直接使燃烧室壁面及活塞、
* 速燃期内喷入的燃油在此阶段燃烧,占总放热量的 70~ 80%。
*放热率比速燃期小
* 一般在上止点后 20 ~ 35°CA ,出现最高温度,达 1600 ~ 2000℃。
*温度虽升高,由于混合时间短,高温缺氧下易形成碳烟, 要求加强空气运动,φα >1。
☆☆缓燃期应越快越好—关键是加快混合气的形成。
分开式燃烧室:由主燃室和副燃室两部分组成。
如:涡流室式燃烧室和预燃室式燃烧室
(高速小缸径柴油机多采用分开式燃烧室)
※ 一般,气缸直径越大,燃烧室越浅。
2.对柴油机燃烧室的要求
① Фa小; (但应燃烧完全及时) ② 适度的Δ P/Δ Φ 和Pz值; (以保证工作柔和、平稳、可靠。) ③ 排气品质好;
Ⅰ、滞燃期(着火延迟期)(1-2)
从喷油开始到缸内压力线与压缩线偏离的始点 (或着火)阶段。 (图6-2) *压缩终点,Tc=450-800℃,柴油的自燃温度(330350℃),但不会立即着火,进行着火前的准备。 * 物理准备:雾化,加热,蒸发,扩散和混合。 * 化学准备:裂化,着火前的氧化反应。 *一般着火延迟时间τ i≈0.7-3ms,φ i≈8-12℃A
*在冷起动及怠速、低负荷运转时,气缸内温度低, 燃烧不良,不同直径的柴油微粒随废气排出,受 光线的反射呈现不同的颜色。
*白烟是由0.6~1微米的颗粒构成
*蓝烟是由0.6微米以下的颗粒构成
☆☆暖机时,一般先冒白烟,后冒蓝烟,然后变为无色。
四、燃烧过程的放热规律
定义:放热率
dQ/dΦ (每度曲轴转 角的放热量)随曲轴 转角的变化关系。
球型燃烧室
5、分开式燃烧室
1)涡流室式燃烧室
*混合气形成:空间雾化混合为主
*一般采用轴针式喷油器,涡流室占燃烧容积的50%-60% *喷雾质量要求不高(利用强压缩涡流形成混合气,喷油压力可降低) * ΔP/ΔΦ较小,工作柔和,噪音低(副燃室燃烧滞燃期短,主燃室燃烧活
塞已下行)
*空气利用率高, Фa值可较小(1.2~.13) *高速性能好。(涡流随转速升高而加强) *排污低(最高燃烧温度低)
☆☆扩散混合(着火后的混合):边燃烧、边喷油的混合。包括:均 相(气相)混合,气、液双相混合;未燃区的低温混合,已燃区的 高温混合;燃油与空气的混合,燃油、空气、燃烧产物等多种物质 的瞬态混杂。
缓燃期特点:
*新鲜空气愈来愈少,温度愈来愈高,燃烧产物愈来愈多, 燃烧速度缓慢,同时活塞已下行,压力近似不变,近于等 压燃烧。
*一般适用于大缸径(≥140mm),低速(≤2000r/min)柴油机。
※如浅ω型燃烧室。大缸径柴油机多采用开式燃烧室。
浅ω型燃烧室
2)半开式燃烧室-深坑型
混合气形成方式有空间混合和油膜蒸发混合。形成质量依靠 多油注高压喷射。一般有较强的进气涡流。
① ω型燃烧室(典型)
*混合气形成:空间雾化混合为主。 * 一般采用多孔喷嘴(4-6孔),较高喷射压力,并组织一定的 进气涡流和挤气涡流。 *面容比小,Q放↓,经济性好。 *低温起动性好。 * ΔP/ΔΦ和Pz大,工作粗暴。 * Фa大(1.3-1.5)。 *形成碳烟多,氮氧化物多、排放差。 *适用于4500r/min以下,80-140mm的柴油机。
☆☆影响压力升高率的因素:滞燃期喷油量、滞燃期长短、燃料蒸 发混合速度、空气运动、燃烧室形状、燃料性质等—预混合气量
Ⅲ、缓燃期(3-4)
(图6-2)
从缸内压力最高到温度最高阶段
* 着火后,混合是在边燃烧、边喷油的情况下进行的扩散 混合, *扩散混合阶段的燃烧称为扩散燃烧。
*扩散燃烧的特点:既存在预混合燃烧的形式,又存在单 油滴的扩散燃烧形式,是一种气、液双相混合的燃烧过程。
※它决定压力升高率(噪 音)的变化和热效率。
理想的放热规律应 为:
①曲线要先缓后急。 ②放热开始时刻要适 当提前,持续时间为 40°CA。
柴油机与汽油机的放热规律
在燃烧期内,放热过程分三个阶段:
*预混合燃烧阶段—对应速燃期,放热率很高,历时3 ~ 7℃A。
*扩散燃烧阶段—对应缓燃期,放热率下降,为主放
直径:5~150um
(中间较大)
Tc-热空气温度
Tw-油滴周围混 合气温度
Cu-油滴周围混 合气浓度 W-化学反应速 度
单个油滴的着火区域
油滴扩散燃烧现象:(着火后) *在浓度适宜,温度足够高处形
成球状燃烧区,即火焰峰面
*燃油蒸汽不断由内向峰面扩散
*氧气由外向峰面扩散
*燃油和氧气在峰面处混合燃
烧,浓度都降为0,而温度此 处最高
三、典型燃烧室结构分析
1.燃烧室分类——直喷式和分开式两大类
直喷式燃烧室:燃油直接喷入由活塞顶和缸盖形成的
一个统一空间。
(缸径大于100mm,转速小于3000r/min的柴油机基本用直喷式的) 根据凹坑深度分: 开式燃烧室—浅坑型,如浅盆形或浅ω 形燃烧室
半开式燃烧室—深坑型,如ω 形和球形燃烧室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靠三方面的相互作用:
一是燃烧室的结构 ,二是燃料的喷雾,三是缸内 适当的空气运动。
混合气形成特点: 1、缸内形成 2、时间极短 3、过量空气系数较大 4、靠燃烧室、喷雾、空气涡流运动三方面配合
混合气形成方法: 空间雾化混合,油膜蒸发混合。
空间雾化混合:将燃油喷向燃烧室空间以雾状油 滴与空气涡流混合。 油膜蒸发混合:将燃油喷向燃烧室璧面以油膜蒸 发油气与空气涡流混合。
热阶段,历时40℃A。
这两个阶段放热达80%。
*放热“尾巴”—对应后燃期,放热20%。 放热规律三要素: 燃烧始点、放热曲线形状、持续时间(放热持续期)。 燃烧始点—使最高压力发生在上止点后7~8 ℃A。 放热曲线形状—开始放热适中,然后燃烧加快,尾巴尽量短。 持续时间—最佳约为40 ℃A
第二节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喷油时缸内温度、压力及燃料性质是影响τ i的主要因素 *τ i的长短会影响预混合气量,对柴油机性能有很大影响
Ⅱ、速燃期(2-3)
(图6-2)
从着火(压力脱离压缩线)到缸内压力最高阶段
*滞燃期内形成的非均质混合气同时燃烧,称预混合燃烧
*活塞在上止点附近,气缸பைடு நூலகம்积变化小,接近于等容燃烧
*Δ P/Δ Φ =(P3-P2)/(Φ 3-Φ 2) 升高快,放热率dQ/dΦ 大 *柴油机Δ P/Δ Φ 一般0.4 ~ 0.6MPa/℃A *出现最高压力点,理想位置:上止点后10°~15℃A *放热量为20% ~ 30% *同时,喷油持续进行,形成燃烧与喷油的重叠。
*燃烧产物向峰面两侧扩散 *扩散燃烧速度取决于燃油和空气向峰面的扩散速度。 *在火焰峰面内形成高温缺氧区,易产生碳烟。
在稀火焰区形成着火核心;稀熄火区是未燃HC的主要来源 后喷现象:雾化和贯穿度小,形成CO、碳粒和未燃HC等
二、燃烧过程
1)喷油始点 2)缸内压力线偏离 纯压缩线始点 3)最高压力点 4)最高温度点 Ⅰ-滞燃期 Ⅱ-速燃 期 Ⅲ-缓燃期 Ⅳ-补燃期 h-针阀升 程 Q-循环放热量 dQ/dφ -放热速率 dq/dφ -喷油速率
第六章
本章要求: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
掌握:柴油机燃烧过程;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柴油机的喷射与雾化。 理解:影响燃烧的因素和措施。
了解:柴油机燃烧室的分类、特点和对燃烧的影 响;柴油机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与汽油机的有所不同:
1、混合气形成的方法: 汽油机:缸外,较均匀一致。 柴油机:缸内, 不均匀。 2、着火和燃烧的方式: 汽油机:点燃式,着火后靠火焰传播燃烧, 着 火时机、地点均能控制。 柴油机:压燃式 , 油滴扩散燃烧 , 着火时机、 地
④ 变工况适应好;
(应在负荷、转速变化时,柴油机性能稳定。)
⑤ 冷起动性好;
⑥ 制造、维修方便。
3.直喷式燃烧室的空气涡流运动
产生涡流运动的方法:
1)进气涡流—靠切向进气 道和螺旋进气道形成。 切向进气道:气道母线与气 缸相切,在气门前强烈收 缩,使气流越来越快进入 气缸后受缸壁的约束而转 向,形成涡流。
曲轴等机件产生强烈的振动,并通过气缸壁传到外部。
3.排气冒黑烟
*主要发生在大负荷工况时,如加速,爬坡时。
*燃油在高温缺氧下燃烧时易形成碳烟。 减少黑烟的主要措施: (1)增加过量空气系数Фa 但与提高柴油机的动力性相矛盾 (2)改善混合气的形成 但与改善柴油机工作的柔和性相矛盾
4.排气冒蓝烟、白烟
细微度-油注中的平均直径 均匀度-油注中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之差
3.影响喷注质量的主要因素
喷注结构,喷油压力,气缸内空气的压力,柴油 的粘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