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的必要与适度――读《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合集下载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适度参与探析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适度参与探析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适度参与探析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比参与选举更能体现公民资格和公民精神的追求。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是政策参与的核心。

只有适度的参与才能促进社会实现公平与公正。

然而,如何确定公民适度参与的状态却是政策参与的难点。

公民适度参与状态是公共管理部门和公民双方博弈的结果,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公民参与动机和公共管理部门的合法性程度相互促进而发展,从而实现民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标签:公民适度参与;合法性程度;公民参与动机;公民适度参与状态一、公民适度参与的提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比参与选举更能体现公民资格和公民精神的追求。

公共政策制定的阶段是政治过程的决定性阶段,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是政策参与的核心。

有直接参与学派的学者主张认为,一个民主国家政治体制好或坏的重要指标,就是该国公民参与政治程度,参与程度高就意味着该国政治体制良好,而参与程度低则意味着该国政治体制已有明显“病症”。

持这个观点的学者过于相信民众的能力,并且忽视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

无序的公民参与或者一味地扩大公民参与,只能使政治共同体的秩序陷入混乱。

倘若积极参与的民众的利益诉求不能得到相应的满足,只能加剧民众对公共管理部门的不信任。

而保守主义学者亨廷顿却认为“今天在美国有关统治的一些问题,正是因为民主过剩引起的,民主需要节制。

”亨廷顿武断地批判民主,却没有发现导致问题产生的并不是民主本身而是美国实行的民主制度存在问题,从而使民主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

台湾学者陈金贵的观点较为折中,他认为“适度的参与比激进的参与更有可能在两个角色之间取得满意的效果。

”托马斯认为不同类型的政策所要求的公民参与程度不同,“从抽象意义上讲,公民参与并没有好坏之分。

”笔者认为只有适度的参与才会促进公共管理者制定出适合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公共政策,最大程度的满足公民的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实现公平和公正。

公民适度参与就是公民参与的程度适合公民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适应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能凸显公民参与的优势并有效避免其风险,有利于实现公共管理者与公民,公共政策与社会环境的和谐。

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分析

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分析

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分析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应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多变,各种公共政策也是层出不穷。

这些政策的提出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提出的,然而,有些政策的制定不但没有满足人们的需要,反而遭到了人们的抵制与反对。

那么,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就显得十分重要,政策就是要走群众路线,满足对大多数人的利益。

一、我国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现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县制度的建设都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特别是民主制度建设仍然薄弱。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现代国家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推动国家治理走向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虽然我国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实践方面远不及发达国家,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促进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措施。

二、推进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措施当今我国公民参与的内容可分四个方面:一是参与选举,如通过“公推直选”、“公推公选”参与地方干部的选举;二是参与涉及自身利益重要事项的决策,如参与商品定价听证;三是参与不同领域的管理,如村民参与农村自治、城市居民参与政府管理;四是参与监督,如公民对教育乱收费、群众看病难、垄断暴力链等社会热点十分关注,并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其次,就公民参与的领域而言,从社会公共事务、司法、立法到行政领域公民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都日益增加。

那么,我们就分阶段来分析公民如何参与公共政策(一)公共政策的制定阶段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是政策科学的核心主题。

公共政策的制定要确定政策问题,那么问题的来源就是公民,我国政府可以实行民意调查,利用网络等媒体手段了解社会舆论等,来了解存在的公共问题。

在制定政策方案之前,应该举办公民听证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而且听证会必须公开举行,以保证听证会的公开、公正。

(二)公共政策的执行阶段公共政策的执行阶段,是需要政策执行人员正确的实施,一般情况下,政策执行人员都是行政人员。

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摘要: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我国目前正在逐步推广的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有效途径, 甚至称为是公共政策的基石。

为此, 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必要性,接着分析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认为应从制度、技术、思想三个层面拓宽公民参与途径、重塑公共精神,从而推动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以进一步因应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途径我国今日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主题是社会的公平、公正。

这牵涉到利益的合理分配,即个人权利的实现。

其实,利益分配的过程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的过程,只有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才能使资源共享,那怎样才能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个人的参与非常重要。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写道:“每一个人,或任一个人,当他有能力并且习惯于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时,他的这些权利和利益才不会被人忽略。

”这是公民参与的力量,为了早日完成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需要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的力量进行考察,找到一条公民实现自己权利的途径。

1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必要性1.1政府失败要求公民参与公共决策作为公共政策核心制定与执行主体的政府,并不是神造物,并不具有无所不在和正确无误的天赋。

“公共选择理论的中心命题和全部的理论意义也就是‘政府的失败’,即国家或政府的活动并不总是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治家和官员不是政治上的“阉人”,他们在参与公共政策时有自私的动机,政府不可能自动代表公共利益。

这一观点虽然有点偏激,但却从另一层面反映了一个事实:人都是复杂人,作为制定与实施政策的政府官员也有经济人的一面,也要追求自身利益,政府机构本身也不是一个没有自身利益的超利益组织。

由于政府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使其在制定与实施公共政策时,往往会借社会利益之名行机构私利之实,这当然就难以制定并执行正确而有效的公共政策,必然导致政府失败。

读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有感

读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有感

读《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有感——从“公民会议”看我国的价格听证制度“公民听证和公民会议可能是保留至今的最常见的公民参与决策的正常形式:‘当一个项目或法律规定要求引入公民参与时,管理者的第一反应就是举行公民听证会。

’”听证会最早源于英美,是一种把司法审判模式引入行政和立法领域的制度。

其模拟司法审判,由意见相反的双方互相辩论,其结果通常对最后的处理有拘束力。

一、价格听证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996年我国政府首次引入听证制度,成功将其移植到行政领域,建立行政处罚听证制度。

1997年,政府再次进行尝试,建立价格决策听证制度。

在我国,除了行政程序中有听证制度外,立法领域中也建立了听证制度,实践中多个地方的人大在制定地方性法规时都进行了听证,价格听证制度在我国迅速发展。

然而,由于听证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也不过十几年间的事情,加之受我国特殊国情的影响,听证制度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广受人们的诟病,其中尤以价格决策听证制度为典型。

目前人们对价格决策听证制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价格听证参加人不具有代表性价格听证会的主要功能是听取社会各界对价格决策的不同意见。

价格听证会要有公信力,必须首先具备真正的民意参加人。

但是,在2009年以来召开的水价听证会上,多次传出“洛阳只有一名听证代表反对涨价”、“哈尔滨唯一一位听证代表反对涨价”、“北京大多数代表同意第二种调价方案”。

在广大消费者呼吁降价之时,听证会的绝大多数参加人却同意涨价,公众不禁对“听证代表”的代表性提出质疑。

在《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这部文件中,“听证会代表”的称呼被“听证会参加人”所取代”,这是对之前社会上反映“听证会代表”不具备代表性做出的回应。

有关负责人曾对此解释,“听证会代表”并不是由公民通过民主表决选举产生的,严格意义上来讲其在听证会上发表的意见更多的是其“个人意见”而非“代表意见”。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听证会参加人仅仅代表个人,他们不需要听取所代表群体的意见呢?笔者认为并不尽然。

公共决策与民众参与

公共决策与民众参与

公共决策与民众参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决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公共决策不仅关系到各个领域的发展,还直接影响着民众的福祉和社会稳定。

因此,如何确保公共决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民众在决策中的参与程度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公共决策的制定过程需要充分考虑民众的权益和需求。

公共决策涉及的范围广泛,从政策的制定到具体的项目实施,都需要权衡各方利益。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决策者应主动倾听民众的声音,充分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意见。

只有通过广泛的民众参与,才能更好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的决策。

其次,民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方式和程度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传统的公共决策模式通常由政府或专家来制定,而民众只能被动接受决策结果。

然而,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渠道和手段来实现民众的广泛参与。

例如,可以通过举行公开听证会或公民论坛的方式,让民众直接参与到决策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此外,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网上意见征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决策中。

而在民众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中,政府和决策者也应本着平等、民主和公正的原则,尊重和听取不同意见。

在制定决策时,应通过广泛的信息公开和沟通交流,确保广大民众能够了解决策的背景和影响,便于他们做出自主的决策。

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对民众的沟通和解释,及时回应他们的疑虑和诉求,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只有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公共决策才能够更好地落地和实施,有效地提升社会的治理能力和公共管理水平。

此外,为了更好地推动公共决策与民众参与,教育和培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公共决策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众对公共决策的认识和参与意识。

同时,也需要培养一支专业、高素质的决策团队,能够独立客观地评估各种决策方案,并与民众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只有通过教育和培训,能够提高决策者和民众的意识和素质,推动公共决策的不断完善和民众参与的广泛提升。

我国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反思——读《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有感

我国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反思——读《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有感

Ap . 0 0 r2 1
NO. e . . O 2 S r No 1 4
第 2期 ( 第 14期 ) 总 0
我 国 共 策 中公 民参 与 的反 思 公 决
读《 共决策. 公 中的公 民参与 : 公共 管理者 的新技能 与新策略》 有感
李 元
( 南京 大学 , 江苏 南京 209 ) 103
关键词 : 公民参与 ; 公共决策 ; 民 公 中国分类号 :0 5 1 3 3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0 8— 14 2 1 )2— 0 3— 3 10 3 5 (00 0 0 4 0
D0I 1 . 9 9 J I S 1 o :0 3 6 / .S N. 0 8—3 5 . 0 0 0 . 1 14 2 1 .2 0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Th fe to n Pub i r i i a i n n blc De ii n n Ch n e Re c i n o l lc Pa t p to i Pu i c so s i i a c

A Su yo eB o u l at i t ni u l eios N w S is n t t i fr ul n gr td fh okP b cP r p i P bi D c i : e k l a dSr e e o b c t i c i ao n c sn l a g s P i Ma a e s
eao fntu o azt nadt h o g s a ip tni u l eio .I o g a y m ae n hlr rtno stin i i cn l i prc ao pbi dc i d li l , a gr ads o s i i i t l ao n e o e o ti i n f c sn e ocl n s c a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读书笔记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读书笔记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读书笔记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的图书目录第1章新公民参与运动的挑战第2章探索公民参与的实践途径第3章公民参与的初始步骤第4章界定相关公众第5章与公众分享公共决策权力第6章以获取信息为目标的公民参与第7章以增进政策接受性为目标的公民参与第8章构建 -与公民间强有力的合作关系第9章公民参与的新形式第10章公民参与和高效能的公共管理者附录参考文献索引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的内容简介《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公民参与操作指南。

作者勾勒出在 -决策过程中发展公民参与的策略途径,试图告诉读者公共管理者应怎样肩负起推进公民参与各项社会事务的艰巨任务,同时又维持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作者以言简意赅、清晰易懂的语言呈现了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并使用大量的实证案例来说明、验证该模型的效度。

公民参与决策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其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谁有此书《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1有利于决策者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民主性广泛集中民志,增强民主决策科学性2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理解,推动决策实施3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信心,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发展基层民主意义重要性:1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驶民 -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何公益事务,是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途径2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保障人民享有攻多更切实的民 -力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必要性:国家的性质公民能直接参与公共决策吗您好对于公共决策,目前我国更多的是实行代表制,即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大代表参与;当然,现在网络的发达,公民可以直接参与部分公共决策,如对某法的修改意见稿征求意见等。

希望回答对您有帮助求托马斯的《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这本书的电子版~请发到邮箱:***************电子版,可以有的,若需,加i俺l吧,Y(^o^)Y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作者:(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John Clayton Thomas)著;孙柏瑛等译页数:195 出版日期:2005简介:“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本书主要讲述新公民参与运动的挑战、公民参与的初始步骤、界定相关公众、公民参与的新形式、公民参与和高效能的公共管理者等10篇。

浅析公民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浅析公民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摘要】如何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摆在当前政府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公民参与公民决策正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途径。

公共决策中有效的公民参与可以更加强有力地促进民主,对现代公共管理的有效性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更深的层面上来讲,它既有利于推动政治文明进程,也有利于建构服务型政府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公共决策;公民参与;民主化一、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必要性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行政管理的整个过程都是以行政决策为基础的。

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关键。

所以说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决策者的首要工作。

公民参与行政决策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使政府的决策与管理更加符合民意,所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要首先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扩大公民参与,更好地发挥公共决策的效用。

首先,它能推动现代民主政治与公共行政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公民对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意识也在逐步增强。

公民参与行政决策,已成为政府与群众联系,促进理解与沟通,维护社会团结与稳定的重要渠道。

其次,它能实现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最后,它能真正实现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二、公民参与公共决策面临的问题(一)公民参与能力不足随着社会进步,公民受教育水平和科学素养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人民整体文化和素质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不同区域也明显不平衡,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

总体而言,我国大多数公民未能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我国公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素养不高,致使公民参与公共决策能力整体不足,无法对纷繁复杂、矛盾重重、且需要足够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才能处理好的政策问题与公共决策做出理性、客观、符合公共利益的判断,无法在公共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公民参与意识不强现行代议制民主和政府决策体制下,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意识不强。

虽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教育水平的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总体而言,公民意识并不强烈,尤其是参与公共决策的意识仍相当薄弱。

_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_述评_向定杰

_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_述评_向定杰
由此引发的思考是公民参与如何才 能真正有益于决策的质量、 政府的效率 和公众的利益? 一方面,公民参与可以发 展民主价值, 不仅增强官员的回应性, 而且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 但同时, 实践也证明其并不必然对所有方面的政 策问题解决都带来积极的效果。 公民参 与的代表性和浓厚的工具性往往导致华 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加之公民专业素质 的缺乏和配套制度建设的不足, 有时反 而严重阻滞改革创新,影响绩效,甚至偏 离公共利益的轨道。
三 然而, 任何理论不可能做到尽善尽 美,该书也存在着如下缺陷: 首 先 , 对 模 型 主 体— ——公 共 管 理 者 个体理性的估计过于乐观。 方案的选择, 难免掺杂主观价值, 难以做到摒弃偏见 和立场, 这不仅造成了理论上事实与价 值、目的与手段辨识的混乱,也会引起现 实中官民对立, 乃至群体性事件等不稳 定因素。 其次, 将政府与公众的目标冲突作 为逻辑起点, 在谋求两者平衡性的同时 忽略了存在的一致性。 该模型似乎总在 谋求管理者和公众目标分歧的平衡,仿 佛政府与公众的目标天然冲突, 为什么 不存在完全一致呢? 再次, 行政原则和谚语式的操作主 义标准难以有效协调和整合原则内部的 矛盾。 托试图完全量化模拟出政策产出的 过程,提炼出一般普适的标准,这显然是 不切实际的,类型研究得出的条框理论总 是难以穷尽和适用于现实复杂的环境。 另 外,许多原则本身和相互之间就存在矛盾 和冲突, 但现实中依然可以并行不悖,这 无疑大大削弱了理论对现实的阐释力。 最后,过于注重技术分析,公共性价 值因素略显单薄。 有效决策模型看似比 较完整全面, 但由于没有详细区分公私 部门之间差异,没有对参与形式和技术、 网络民主等问题进一步细化和实证化, 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此外如何对 公共管理者和公众进行相关培训, 怎样 确保公民参与促进公共管理而又不致带 来特殊利益的横行, 怎样确定公民参与 的广度、范围、频率等,都是有待进一步 论证的问题。

中国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分析

中国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分析

中国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分析作者:赵延华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第23期摘要:公共决策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式。

公共决策过程是否有公民参与,是否符合公众的利益需求,决定着公共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论文分析了当代中国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认为中国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面临着一些局限性。

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促进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公共决策;公民参与;治理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103-一、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悖论与局限现代社会,公民参与已成为衡量政府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政府要尊重公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回复,要重视培养公民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建立有效的机制,确保公民通过正常的渠道参与管理,努力实现公共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

当代中国公民参与快速发展,将有效的公民参与纳入到公共管理中来,在公共决策中融入积极有序的公民参与,已势在必行。

但是对于公民参与在公共决策中的价值实现,不能过于乐观。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价值,必须客观地分析其局限性:公民参与能力本身具有一定的限度,而当代中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也面临一些矛盾和困境。

1.科技进步与民主决策的矛盾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决策领域,只有少数人才能进入到这些领域,如三峡工程。

普通公民毕竟只拥有“有限理性”。

在某些领域,民主决策只作为一种理想,真正实施起来不具有可行性。

科技发展带来决策的技术化倾向,通过科学技术便捷、准确地获取政治决策所需的信息。

但决策技术化也产生了某些负面效果:出现技术专家控制的精英决策,使政府决策者宁愿相信专家的力量而排斥民众参与。

2.民意普遍性与决策效率的矛盾民主参与可以给决策的合法化、科学性带来好处。

但参与个体数量巨大和参与途径复杂性往往影响决策的效率。

公民参与会增加公共决策的成本。

而且民意在很多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甚至相互冲突。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读书笔记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读书笔记篇一:读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有感读《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有感——从“公民会议”看我国的价格听证制度“公民听证和公民会议可能是保留至今的最常见的公民参与决策的正常形式:‘当一个项目或法律规定要求引入公民参与时,管理者的第一反应就是举行公民听证会。

’”听证会最早源于英美,是一种把司法审判模式引入行政和立法领域的制度。

其模拟司法审判,由意见相反的双方互相辩论,其结果通常对最后的处理有拘束力。

一、价格听证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996年我国政府首次引入听证制度,成功将其移植到行政领域,建立行政处罚听证制度。

1997年,政府再次进行尝试,建立价格决策听证制度。

在我国,除了行政程序中有听证制度外,立法领域中也建立了听证制度,实践中多个地方的人大在制定地方性法规时都进行了听证,价格听证制度在我国迅速发展。

然而,由于听证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也不过十几年间的事情,加之受我国特殊国情的影响,听证制度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广受人们的诟病,其中尤以价格决策听证制度为典型。

目前人们对价格决策听证制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价格听证参加人不具有代表性价格听证会的主要功能是听取社会各界对价格决策的不同意见。

价格听证会要有公信力,必须首先具备真正的民意参加人。

但是,在20XX年以来召开的水价听证会上,多次传出“洛阳只有一名听证代表反对涨价”、“哈尔滨唯一一位听证代表反对涨价”、“北京大多数代表同意第二种调价方案”。

在广大消费者呼吁降价之时,听证会的绝大多数参加人却同意涨价,公众不禁对“听证代表”的代表性提出质疑。

在《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这部文件中,“听证会代表”的称呼被“听证会参加人”所取代”,这是对之前社会上反映“听证会代表”不具备代表性做出的回应。

有关负责人曾对此解释,“听证会代表”并不是由公民通过民主表决选举产生的,严格意义上来讲其在听证会上发表的意见更多的是其“个人意见”而非“代表意见”。

浅析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范本模板】

浅析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范本模板】

浅析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加之政府在制定决策时的能力和视角是有限的,往往造成一些决策失误,制定的公共政策有可能导致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公众参与公共决策被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广泛要求,也成为公共决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公众参与公共决策是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我国公众参与决策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作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对着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社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关键词]:公共决策;公众参与;现实意义;缺陷;途径公共决策,就其本意而言,是指有决策权的主体对公共事务安排的方式和公共问题解决的方案做出决定的活动,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标所作的行为设计和选择过程。

公共决策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核心与关键环节。

它决定着政府行政管理的目标和方向,是影响行政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其结果涉及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公共决策是现代政府实现社会公共管理的关键,现代政府基本动力是公共利益,公共决策的正当合理性来源于它的公共性,因此政府的公共决策过程应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制定科学的民主的公共决策。

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加之政府在制定决策时的能力和视角是有限的,往往造成一些决策失误,制定的公共政策有可能导致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公众参与公共决策被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广泛要求,也成为公共决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一、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现实意义在现代民主社会,公众参与公共决策过程,无论是对公共决策本身而言,还是对于作为公共决策实施对象的公众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众参与有助于公共决策的发现和确认。

公共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决策问题的发现和确认。

单靠政府的力量,在繁杂的社会问题中发现和确认一项政策问题并非容易.政府很难获取政策问题确认时所必须的充分准确的信息, 同时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很容易“失真”。

公众政治参与可以改善这种状况。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在当今社会,公共决策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决策需要考虑到各个群体的利益、需求和意见,而公民参与作为一种民主治理的重要机制,能够使公共决策更加公正、合理和可行。

本文将探讨公民参与在公共决策中的重要性、方式和影响。

首先,公民参与在公共决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共决策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例如教育、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而这些领域对每个人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因此,公共决策需要充分考虑到各个群体的意见和需求,以保证其决策的公正和公正。

而公民参与则使得这一过程成为可能。

通过公民参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代表能够将自己的声音传达给决策者,同时也能够对决策者的决策提出建议和批评。

这样一来,公共决策的质量将更高,同时也能够增加公众对决策结果的认同和接受度。

此外,公民参与对公共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公民参与可以增加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公民参与能够让决策者了解到不同群体的需求和意见,从而避免偏袒其中一特定群体,使决策更能够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其次,公民参与能够增加决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公众参与后的决策更能够被公众接受和认同,更有利于决策的实施和推行。

最后,公民参与可以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和国家治理能力。

公民通过参与公共决策,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和政策,并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公民参与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公民参与的程度和方式有待改进。

目前,公民参与多集中在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层面,而对于制定决策具体的过程和机制参与较少。

另一方面,公民参与的代表性和代参性问题也需要解决。

如何保证公民参与的广泛性和公正性,是实施公民参与机制的挑战之一、社会组织和媒体的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强化,以促进公民参与的广泛性和质量。

综上所述,公民参与在公共决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公民参与能够增加决策的公正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提高决策的质量,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指政府或其他官方机构在制定政策、规划和实施公共事务时,征求和接纳公民的建议和意见。

公民参与是公共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增强政府决策的透明度、民主性和合法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反映公众的需求和意愿。

公民参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举办公开听证会、组织公众讨论会、设立公民委员会等。

这些机制可以让公民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参与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这种参与不仅可以增加公众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和支持,还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建立起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

公民参与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能够增加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公民参与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利益,从而制定出更贴近实际的政策,并避免出现无视公众意见的情况。

其次,公民参与可以增强政策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

通过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政府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使决策更具代表性,从而增加公众的满意度和支持度。

此外,公民参与还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和改革。

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可以防止政府滥用权力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促进社会公正和公平。

然而,公民参与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公民参与需要公众拥有相关的知识和理解。

如果公众对公共政策缺乏了解,很难在决策过程中做出有效的贡献。

其次,公民参与需要政府提供充分的信息和资源支持。

政府应该向公众公开政策相关的信息,提供必要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以帮助公众更好地参与和贡献。

此外,公众参与还需要政府确保透明和负责任。

政府应该充分回应公众关切,及时向公众反馈决策结果,并对决策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

总而言之,公民参与是公共决策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增强决策的透明度、民主性和合法性,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公民参与机制的建设,并创造条件让公众更好地参与和贡献。

只有通过公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够制定出更加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公民参与是公共决策中的一种重要机制,它可以增加政策的透明度,提高决策的合法性,并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摘要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政府部门一直处于主体和核心的地位。

但是,近年来,随着公众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更多的公民通过合法途径有效的参与到了公共决策的过程中来。

这样的情况,也导致了很多新问题。

公民参与对于地方政府的公共决策过程到底有多大意义?在具体操作中,又该怎样去有效的规范公民参与的行为?这些都是摆在所有地方政府决策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公民参与第1章文献综述1.1 公共决策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

它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公共管理始终是围绕公共决策的制定、修改、实施进行的。

1.2 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是指一个国家的普通公民个体以及由普通公民所组成的各类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据法律赋予的权利和手段,按照法定程序,通过一定的参与渠道参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府公共决策或公共事务的行为过程,是普通公民在政治生活中运用和行使公民权利来对公共决策施加影响的合法行为。

1.3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与公民参与地方政府作为基层的执政部门,直接面对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它的每一个决策都会影响到少则几十万、多则数百万人的生活。

因此,公共决策民主化是地方政府决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摆在所有决策者面前的一个最紧迫的任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必须“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已经逐步实现制度化,公民参与在公共决策制定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明显,而且表现出了发展性、规范性和基层性的特点。

这是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

1.4研究价值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迅速发展,公共决策已经成为政府调控现代市场经济和进行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作用和影响愈来愈大。

浅析公民参与途径的完善——读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著《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

浅析公民参与途径的完善——读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著《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
者迫切需要深思的问题。
《 公共决 策中的公 民参与 : 公共管理者 的新技能与新 策略》 一书从参
与者的角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 明确 的公 民参与操 作指南 , 勒出在政府 勾 决策过程中发展公 民参 与的策 略途 径 , 并告诉 公共管 理者应 怎样肩负起 推 进 公 民 参 与 各 项社 会 事务 的艰 巨 任 务 , 时 又 维 持 公 共 管 理 的 效 率 和 同 效益 , 最终呈 现了公民参与 的有效决策模型 , 并使用大量的实证案例来 说 明, 验证该模 型的效 度。本 书的逻辑基础是公 民参与本身没有好坏之 分 , 公民参与是有价值的 , 总之 , 我认为 作者就是 为我们展 现这样 一个观点 : 如何帮助公共 管理者解决一个 既要 保证公 民参与 , 不能损 害政府组织 又 的管理效益和效率 的 两难 困境。针 对 这个 观 点 , 者提 出了 “ 个 视 作 一 角”、有效决策模型” 三种公 民参 与的手 段” “ 和“ 为公共 管理者提 供行动
体式公 民协商决策。相对于其他几种决策参 与途径 整体式公 民协 商决策
最 大的优点是让分歧各方的公 民明确 了分歧 的性 质和原 因 , 最终 不仅在 定程度上体现 了公众的价值偏好 , 而且 也使公共 管理者保 留 了更 大的 权利 以控制公共管理机构的偏好在决 策中 的体 现。此外 , 在实际公 共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皇全 7— —一
浅 析 公 民参 与途 径 的 完 善
读约翰 ・ 克莱 顿 ・ 托马斯著《 公共决策 中的公 民参与 : 公共管理者 的新技 能与新 策略》

中 图分 类 号 : 9 2 D 2

(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 6 0 70 0)

公众参与的必要与适度――读《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公众参与的必要与适度――读《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公众参与的必要与适度――读《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字体:】2007-08-09 11:15 来源:广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所静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公共管理领域中,公民参与决策涉及到社区发展规划、社区犯罪预防、公共交通、环境保护计划和危险废弃物处理等公共事务的管理的事项。

公民控制信息资源的可能性,为公民的有力参与活动提供了技术化基础。

公民社会(在市场与政府之外的“第三种力量”)的发展与非营利组织活跃成为公民参与强有力的组织基础。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公众意识到,他们有能力影响那些关乎他们生活质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同时,公共管理者也意识到,如果大多数公众对公共政策过程十分冷漠、麻木不仁甚至极力反对,那么政府的决策制定也将是毫无意义的。

从前那种大多数公共管理者习惯于在幕后远离公众监督或不被公众关注的环境下工作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公共决策需要公众参与已成为普遍的共识。

公民参与对于公共决策的合法性与适当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对公众参与的必要性达成共识之后,公共管理者们不禁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即是不是所有的公共决策都必须或者都需要公众参与?如果不是,公共管理者在不同决策情况下,应以怎样的标准选择不同范围、不同深度的公民参与形式?怎样维持公民参与代表性与政府管理活动效率之间的平衡?公众参与对于公共决策的影响有哪些?政府应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适当地使用不同层次的公民参与形式?阅读约翰??克莱顿??托马斯教授所着的《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一书,将促进我们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及解答。

作者在整本书中分别分析了影响公众参与范围与方式的要素、不同的公众参与方法适用的条件及优缺点、公众参与对公共管理者提出的要求等问题,并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指引。

书中确立并分析了“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

这里的“公共决策”主要指“行政决策”或“政府决策”。

其决策过程不同于由公民投票表决产生的、以民主为要件的决策过程;这里提到的“公众”,主要是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务服务的接受者的社会普遍大众、群众团体或组织,在个别地方,还包括了政府的相关责任部门。

读《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有感

读《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有感

读《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有感作者:毕萌蓓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03期最近,我认真并仔细的阅读了由约翰·克莱顿·托马斯编写的《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一书。

该书主要讲述了公民参与在公众政策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提出了“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该模型向公共管理者提供了其解决现实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的一些依据和原则,让他们可以参考来设计政府应该在什么时候和用什么方式来吸引公民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来。

同时,这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实际案例。

这些案例都与公民参与有关。

本书通过对42个具体的公共决策案例的使用和分析,展现了正确使用和错误适用公民参与所产生的各种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在公共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公民参与起到的作用以及选取合适的参与形式的重要性。

这本书主要有十章内容,我将其大致分为五个部分。

分别是第一部门,包括第1、2章,通过介绍公民参与的发展和历史演进历程,旨在突出公民参与在当今的公共管理领域、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起到了越来越多的作用。

第二部分,包括第3、4、5章,我认为这部分是本书最重要的内容,即具体地介绍了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

第三部分,包括第6、7章,介绍了选择公共參与的相关工具与机制。

分为两种,分别是以获取相关政策信息为目的的和以获取公民对政策的认可和接受为目的而考虑所要采取的参与机制。

第四部分,包括第8、9章,这是对前面介绍的补充部分。

分别补充了:为了更好的体现出公民参与的价值,公共管理者应该如何与公民建立良好的工作合作关系;以及新近发展起来的、以建立政府与公民合作关系为目的的公民参与的高级形式。

而最后一部分就是第10章,是对前面各章的一个总结概括,并提出了一些总结性的建议。

下面我就对书本的具体内容进行介绍以及谈谈我自己的理解。

首先,第1章,新公民参与运动的挑战。

本章向我们介绍了新公民参与运动对公共管理的挑战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今天公民参与变得如此重要,即公民参与的必要性。

浅谈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浅谈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浅谈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作者:李娟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第23期摘要:公民参与是公共决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有效途径,对促进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的《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是研究公民参与的良好教材,帮助公共管理者解决了在不同的决策情况下,以怎样的标准选择不同范围、不同深度的公民参与形式的问题。

如何把公民参与吸纳到公共决策中来,是中国公共管理者当前面对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公民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097-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斷发展,公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被给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他们也会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发表自己的意见。

公民在公共决策中的主体日益凸显,公民参与已逐渐成为现代政府治理过程和公共管理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并在人们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公民参与的涵义公民参与,又叫公众参与或公共参与,是指有参与愿望的公民通过一定的途径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逐渐兴起了新公民参与运动,并持续发展,最终成为现代公共管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已得到了许多当代民主国家的普遍认同。

公民参与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社区发展规划、公共交通、环境保护计划、社区犯罪预防和危险废弃物处理等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国家走向政治文明与民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公民对关系到自己生活质量的公共政策施加压力的基本途径。

公民参与不分好坏。

它可以增强公共政策和公民需求间的相互适应性,促进公民更快的接受政府制定的各种决策,帮助政府推行公共项目的实施。

二、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政策质量和政策可接受性是公民参与有效决策模型的两个核心变量,公民参与的适宜度、参与的范围和程度选择都要取决于公共决策的需求状况或者这两个维度的平衡。

试论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

试论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

试论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作者:许启军来源:《办公室业务(上半月)》 2017年第9期一、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必要性(一)公众参与是公民实现民主的过程。

随着体制的改革和我国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对于政府提出的一些公共政策和公共方案,民众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强化了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愿望。

从公共政策的制定到具体的实施,再到民众提出自己的意见,所有的过程中民众都希望能够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整个过程中公民也能够充分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正是实现民主的过程,政府和人民的关系也会因此更为和谐。

(二)公众参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度发达,越来越多的公民有了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的愿望。

在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所有的利益过程进行调整。

虽然政府的政策能够给公民带来一定的利益,但是和公民所期待的利益还有一定差距。

所以很多公民都有了解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以及参与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的愿望。

(三)政府转变管理方法和管理职能需要进行重新定位。

在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中,受“权利清单”的影响,政府除了需要把一部分权利交由市场规律自行调配之外,也应该把另外一部分权利交给社会团体去操作。

而公民是参与社会团体事物中非常重要的一分子。

而政府就需要把本来不属于自己的权力下放给相应的企业组织或法人。

二、当前我国公众参与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一)我国公众参与现状。

虽然一直强调要让公众参与到政府决策中来,但目前为止,公众参与到决策中来的途径依然有限。

目前来看,参与公众决策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个是让人民代表直接参与到政策和规章的制定中来,政协委员也可以参与政策的制定。

这些都是由下面的人民推举的。

第二就是党和政府直接通过信访、领导接待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来倾听人民心声。

这样既有利于防止党政机关的领导人以权谋私,又有利于拉近与群众的关系。

当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民众更多地可以通过互联网、微信和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众参与的必要与适度――读《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字体:大中小】2007-08-0911:15 来源:广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所静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公共管理领域中,公民参与决策涉及到社区发展规划、社区犯罪预防、公共交通、环境保护计划和危险废弃物处理等公共事务的管理的事项。

公民控制信息资源的可能性,为公民的有力参与活动提供了技术化基础。

公民社会(在市场与政府之外的“第三种力量”)的发展与非营利组织活跃成为公民参与强有力的组织基础。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公众意识到,他们有能力影响那些关乎他们生活质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同时,公共管理者也意识到,如果大多数公众对公共政策过程十分冷漠、麻木不仁甚至极力反对,那么政府的决策制定也将是毫无意义的。

从前那种大多数公共管理者习惯于在幕后远离公众监督或不被公众关注的环境下工作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公共决策需要公众参与已成为普遍的共识。

公民参与对于公共决策的合法性与适当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对公众参与的必要性达成共识之后,公共管理者们不禁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即是不是所有的公共决策都必须或者都需要公众参与?如果不是,公共管理者在不同决策情况下,应以怎样的标准选择不同范围、不同深度的公民参与形式?怎样维持公民参与代表性与政府管理活动效率之间的平衡?公众参与对于公共决策的影响有哪些?政府应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适当地使用不同层次的公民参与形式?阅读约翰??克莱顿??托马斯教授所著的《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一书,将促进我们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及解答。

作者在整本书中分别分析了影响公众参与范围与方式的要素、不同的公众参与方法适用的条件及优缺点、公众参与对公共管理者提出的要求等问题,并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指引。

书中确立并分析了“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

这里的“公共决策”主要指“行政决策”或“政府决策”。

其决策过程不同于由公民投票表决产生的、以民主为要件的决策过程;这里提到的“公众”,主要是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务服务的接受者的社会普遍大众、群众团体或组织,在个别地方,还包括了政府的相关责任部门。

笔者以为,将这一模型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展到政府系统内部的征求和表达意见上,也未尝不可。

一、公众参与问题是公共决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日常公共决策中不同案例的研究比较,管理者们发现,公众参与的成功与否,对政策的制定及其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我们可以预期,公民参与有助于增强公共政策与公民需求之间的相互适应性,有助于公民接受政府制定的公共项目规划,有助于公民帮助政府组织推行公共项目的实施。

同时,公众参与也有利于政府对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利益的关注与保护,有利于保障公民在行政管理者做出判断之前提出建议和看法,还可以给那些丧失公平的人一个机会,使他们得到必要的补偿。

公民参与不仅可以增加官员的回应性,而且还可以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

当公众参与成功时,它能够给公共管理带来一些实质性的益处,如更多与更好的决策信息、更有智慧、更加有效、公民更加接受的公共政策,感到满意的和支持政策的公民,更加强有力地促进了民主。

但是,当公民参与不成功,甚至遭遇失败时(而且它也经常失败),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会不满意,躁动不安、难以控制的公众,无效的政策,以及遭到削弱的民主参与基础。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没有经过很好设计与规划的公众参与过程,不仅对公共管理本身是一个挑战,而且可能对民主制度产生严重的冲击。

那些自发的、无意识的、不加限制的、没有充分考虑相关规则的公民参与运动,对于政治和行政体系可能带来功能性失调的危险。

这可能使政府的合法性产生危机,也可能对所有政治制度的权威性形成威胁。

其次,公民参与同样也可能会影响到政府组织效益与效率的达成。

公民参与可能造成行政管理活动的拖延,使政府政策局限于短期目标。

第三,公民参与本身的不完善性。

如参与常常不具有代表性,很多时候公民不情愿去参与,公民参与的不可预期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们参与热情的枯竭,公民参与的意见往往反复无常而不是那么稳定和可靠,公民参与有时甚至造成公共政策的扭曲,威胁政策质量等等。

在日常公共管理实践中,我们也经常体会到,公众参与,尤其是作为组织的公共参与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很多政策反复被否决、妥协、再妥协,到最后出台的政策较原本的设计已是面目全非,各方都满意同时又都不满意,甚至因为最后的决策无实质性内容或因为延误决策时机而导致政策毫无用处也是经常的。

二、影响公众参与程度的因素(或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对如何吸纳公众进行参与具有起码的选择权,在什么时间以及何种程度上引入公民参与由管理者说了算。

但管理者是基于哪些条件的考虑来决定公众参与的程度或方式呢?托马斯教授在书中提出七个问题,也可以称为影响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程度的七个要素,公共管理者通过对这七个问题或要素的回答,来确定决策中是否需要公民参与,需要哪方面、何种程度的公民参与。

这七个问题是:(1)准备作出的决策是否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质量要求是指任何与最终决策本质相关的政策或管理上的约束,包括:技术约束、规章约束(法定约束)、预算约束。

(2)公共管理者是否已具备充分的信息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则管理者应转向公民,把他们作为信息来源。

以下几种信息是高品质的决策所必需的:有关一定决策的运转或执行状况的信息;有关公众偏好的信息;有关某问题或解决方案的技术信息。

(3)政策问题是否被结构化了,以致不再需要人们重新界定其他替代方案?即问题的解决方案已界定好,公民的选择被限制的有限的范围内。

这种情况下公民参与可能导致公民因认为没有必要而拒绝参与决策,还可能抛弃已界定的问题结构并否决政府采取的任何行动。

管理者应在问题被结构化之前引入公民参与,或者放弃一些比较明显的结构化,以扩大公民对决策方案的选择范围。

如果问题在公民参与之前就已被结构化为“是与不是”的选择,则该问题就缺乏斡旋妥协的余地。

(4)公民对决策的接受程度是否对决策的有效执行至关重要?如果是的话,管理者单独制定决策,是否有相当的把握来认定公民会接受政策?如果决策的可接受度不重要,或者已经确保,则不必要的公民参与会使事情变得复杂化,管理者都会减少或排除对公民参与的需要。

(5)谁是相关的公众,公众是有一个组织的团体、多个有组织的团体、无组织的公众、还是这三种形式的混合?公众往往只有在对某个问题有强烈的兴趣或者对一项政策有直接影响力的时候,才会参与到该项决策过程。

(6)在解决决策问题时,相关的公众能分享公共管理机构欲达成的决策目标吗?这一问题影响到政府与公众分享决策制定权的力度。

如果管理者预测公众与政府机构的目标不一致,或者无法预测公众会有什么样的预期,那么,管理者将会给自己保留更多的权力,以此保护公共管理机构目标的实现。

这时,管理者可能仅仅向公众进行咨询。

(7)在选择优先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公众内部可能会产生争议吗?管理者将解决公众之间争议的责任部分地赋予公众自己,利益分化的公众能够意识到他们内部的意见分歧,并对管理者所处困境感到同情,同时也使公众认识到,管理者正力图制定出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决策。

这七个问题中,政策的质量要求和政策的可接受性是决定参与程度高低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界定公民参与的适宜度主要取决于最终决策中的政策质量要求和政策可接受性要求之间的相互限制。

三、公众参与的五种类型依公民参与及影响力的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五种决策参与途径:(1)自主式管理决策。

管理者在没有公民参与的情况下独自解决问题或制定政策,其没有公民参与或者公众的影响力;(2)改良的自主管理决策。

管理者从不同的公众群体中搜寻信息,然后独自决策,公民群体的要求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得到反映;(3)分散式的公众协商。

高度冲突化的问题解决,实在难以达成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

使相互竞争的目标相互协调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避免与公民整体直接接触,而是把他们分成不同的部分,然后分别与其协商。

对于也许是某个结构化问题的解决需要公民支持,而且公民与公共管理机构之间、公民内部在目标上都存在一定的分歧的情况,需要采用这一方式。

管理者分别与不同的公众团体探讨问题,听取其观点和建议,然后制定反映这些团体要求的决策;(4)整体式的公众协商。

当某项决策有信息需求、需要公民参与以达成政策的可接受性,以及公民与公共管理机构的目标存在着观点分歧的情况下,往往采用这一方式。

这时管理者与作为一个单一集合体的公众探讨问题,听取其观点和建议,然后制定反映公民团体要求的政策。

这一方法不要求每个人都有实际参与;(5)公众决策。

决策由管理者和公众共同制定,管理者和公众试图在问题解决方案上取得共识,公民对决策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需要说明的是,公共决策方法并不意味着公共管理者要将所有权力让渡给公众。

在这类决策过程中,管理者应该为公民参与程序做出安排,在政策质量规定方面发挥权威作用,对问题结构界定提供权威性解释,并在有计划地吸引公民参与决策方案讨论时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参与者的界定如何界定参与决策的公众,也是公众参与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方面,管理者要通过公民参与获得公众认可和支持;另一方面,管理者又要限制公民参与范围,以确保公共管理机构决策目标的实现。

(一)参与者的范围问题如果管理者对相关公众的界定过于宽泛,就可能产生由于利益众多而不知所措的危险;界定范围过于排他所产生的风险可能大于过于宽泛所导致的风险,被忽视、排斥的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造成的威胁可能远远大于那些没有被忽视的非相关利益团体的威胁。

管理者特别应当注意,不要忽视那些重要但无组织的公众,也就是说,不要忽视那些在决策问题上享有利益却没有正式组织起来的市民。

管理者有时会在最后一刻才意识到这些公众的存在,因为只有到了这个时候,迫在眉睫的项目决定才使目标区域中的居民动员起来,但这对于富有意义的公民参与来说已经太晚了。

忽视这些团体利益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管理者不应成为消极的观察者,或仅限于自上而下地寻求利益团体,而是应当积极创造机会促进公众进行自我界定,并在公民参与过程中表现公民团体的性质。

这样才能保障相关公众的有效界定,并保障公民参与的平稳运行。

(二)参与者的代表性问题界定谁代表谁的问题一样非常重要。

参与决策的团体往往远离其代表性,管理者需要明确界定“这些人到底在为谁说话”。

有时那些要求广泛分享决策而发出的巨大声音,可能仅仅代表少数人孤立的意见,他们试图通过大嗓门来获取由于人数不足而缺失的东西。

由于声音太低而未被听到的要求,有时恰恰可能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

管理者尽可能多地接触参与者以外的其他人,有助于界定参与者确实代表谁。

五、公民参与的方法依公民参与的目的不同,作者将公民参与分为三类,并对第一类中不同的公民参与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包括每种方法的适用情形、优缺点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