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 精气阴阳五行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学时:81学时学分:4.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介绍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是探讨和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必修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6学时)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重点:中医理论体系与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12学时)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难点:五行制化和胜复第三章藏象(20学时)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重点: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脏腑的生理特性,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

重点:气的分类,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难点:气的分类。

第五章经络(6学时)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心—夏—阳中之阳,肺—秋—阳中之阴,肝—春—阴中之阳,肾—冬—阴中之阴,脾—长夏—阴中之至阴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

《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用于诊断2.用于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四气:寒、凉属阴;热、温属阳。

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一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余依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一五行相生:如肝生心,木生火,即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等。

二五行相克:如肾制约心,水克火。

即肾水可以上济心阴,以防止心火之亢盛等。

三五行的制化和胜复:五脏之间的自我调节,以保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和人体内环境的统一。

1中医基础理论之__第一章 阴阳五行2

1中医基础理论之__第一章 阴阳五行2

中医基础理论
五行
五行的定义
五行 是形成自然界的五种最基本的精微物质。
五行
五行包括: 木、火、土、金、水(最初称为五材)
《左传》里说: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
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变化;

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
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举例:天上火命和沙中土命 平地木和山下火

1、 阴阳的概念、人体也分阴阳 2、 阴阳之间的相互对立、互跟、消长、转化 3、 何谓五行?五行的特性是什么?


4. 何谓五行相生?与五脏的对应
5. 何谓五行相克?与五脏的对应
谢谢各位的聆听!

制约其所不胜行。 如“木旺侮 金”。


金 金




不及—所不胜行过弱,受其
木 木
所胜行的反向制约。 如 “金虚
木侮”。


太过且不及—既有所胜行之过
亢,又有所不胜行的过弱。
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
火生土:心血滋养脾土,助脾运化;
生长、升发、
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
炎 光 升 热、 明、 腾。
土爰稼穑

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

“土载四行”
生化、承载、
受纳

金曰从革
刚柔相济,沉降 收敛、肃杀
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
寒凉、闭藏
肝的性质跟木的特性特别相似,是一样的长疏调理 的,所以中医叫肝属木; 心是温驯向上热乎乎的,跟火的个性特别相似,所 以心属火; 脾是我们身体的仓库之官,它是运输气血,叫气血 化生之源,跟土的个性是一样的,土是万物的来源, 所以脾属土; 肺是肃杀收敛的个性,我们要清肺润肺,跟金属的 个性是非常的相似,所以说肺属金; 肾,也就是下焦,是寒凉下行的,所以说肾水。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①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
可转化为阴。如:四季改变,病变寒热,人体气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如:昼夜,火光 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对
象而划分,若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亦随之至改 变。如:春与冬夏分别比较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的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基础 阴阳二气的运动,一种最佳状态 《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
媾精,万物化生。”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 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
无形: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称为“气 有形: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称为“形
相互 转化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气机: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聚、散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气化的主要形式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1、气与形的转化: 气生形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的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皮肉
筋骨
上部
下部
体表
体内
腰背
胸腹
六腑
五脏
督脉
任脉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 系协调的结果。
如:精与气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区分病因属性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阴阳五行

(一)气旳基本概念2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 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 通天下一气耳。”
(二)精气与精气学说旳基本概念1/3
1.精气(essense of qi)含义有二 (1)与气同义。《易经》《管子》将气、
精气、精互称。并以为宇宙万物皆由精 气构成。《易传·系辞上》“精气为物” (2)又称为精,乃气中之精粹,是人类生 命产生旳本原。 《管子·内业》“精也者, 气之精者也。”
5太虚肇(zhao)基说
太虚
大无
无极 易
宇宙本原
太虚指宇宙生成之前旳状态,是气旳本然状态
“太虚寥廊, 肇基化元---生生化化, 品物咸章”。 《素问·天元纪大论》
太 元极 气
两 天地仪
四 八万 象 卦物
肇基,指“气”旳运动状态,即聚散为气之用。
源于《内经》。内经以为宇宙旳本原来自于太虚。并以为太虚即气。 太,大也;虚,无也。当以无极解。无极生太极,太虚指宇宙生 成之前旳状态,是气旳本然状态。
(二)精气与精气学说旳基本概念2/3
• 2.精气学说:是研究和探讨物质世界生成 本原及其发展变化旳中国古代哲学理论. 以为(1)精气是构成物质世界旳本原,宇 宙万物涉及人皆由精气构成。(2)精气 旳不断运动变化旳特征和中介联络作用 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旳根源。
(二)精气与精气学说旳基本概念3/3
3.精气学说旳形成和沿革 (1)气与云气说 (2)精气与水地说 (3)精气与“太虚肇基说” (4)本原论 (5)中介说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旳利用
(一)阐明生命过程旳物质性和运动性 例如:
精气
精气运动产生生理效应


成 生命体旳生长
生命 发育、盛壮 衰老、死亡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二、阴阳的关联性 按阴阳来分析的事物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三、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现对于其对立面来确定的;阴阳属性会相互转化。
1、阴阳无限可分性:昼和夜、上午和下午 2、阴阳相互转化性:条件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阳胜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及“阳虚阴盛”、“阴 虚阳亢”,皆属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超过正常 限度的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
四、阴阳转化
•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 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 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 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 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 产生。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 过”。 阴↑→阳↓,阴胜则阳病; 阳↑→阴↓,阳胜则阴病。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 不及”。 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 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
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 脉微欲绝等,即属于“突变”的形式。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确定治疗原则 (六) 归纳药物性能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 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 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 之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源自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窍:
肾在体合骨。 肾——骨 肾其华在发。 肾——发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耳
4、液: 6、志:
肾在液为唾。 肾——唾 肾在志为恐。 肾——恐
7、通于冬气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血

生血

生血
统血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血液 心—肝
神志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五脏 —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主治节
位置:
生理功能
1、主气
(1) 肺主呼吸之气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自然清气 水谷精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

•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阴中求阳 • 阳中求阴 • 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 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
2、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阳 温热 辛甘淡 升浮
阴 寒凉 酸苦咸 沉降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二)认识深化阶段
• 1、相互关系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 用之,废一不可。”
• 2、原始元素概念
《国语·郑语》: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 火杂以成百物。” • 3、抽象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如孙武的五行毋常胜、邹衍的五行常胜论 《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伐,火得 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 物尽然,不可胜竭。”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前书以外 感病为主,后书以内伤杂病为主。 成就:创立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
4.《神农本草经》 》--- 成书于汉代,是我国 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载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有毒无毒分 为上、中、下三品,并将药物分为寒、热 、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 。
二、4、阴阳转化
• 阴证 阳证
(四)指导疾病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阳 色泽 声息 症状 鲜明 高亢宏亮 热、燥、动 数、浮、大、洪、 滑 表、外、上 阴 晦暗 低微无力 寒、润、静 迟、沉、小、细、 涩 里、内、下
脉象
病变部位
其它
……
……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 1、指导养生防病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2、确定治疗原则 – (1)阴阳偏盛——损其有余 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 (2)阴阳偏衰——补其不足 虚者补之 : 滋阴 温阳 阴阳两虚——阴阳双补

中医基础理论中 医 基 础 理 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中 医 基 础 理 论-阴阳五行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就是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受到破坏。 (1)阴阳偏盛: 阳胜则热:热象(体温、五心、二便) 阳胜则阴病:津液受损。 阴胜则寒:寒象(体温、手足、二便) 阴胜则阳病:阳气功能受损。 (2)阴阳偏虚: 阳虚则寒:寒象 阴虚则热:热象 (3)阴阳转化: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相互交感: 阴阳二气永恒运动 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 使对立的事物或力量统一于一体 2、阴阳的对立制约: 对立统一,相反相成, 制约消长,动态平衡。 对立制约是事物协调平衡必须条件之一。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阴阳的互根互用: 相互依存,互根互用,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互根互用是事物生生不息和相互转化的源泉。 4、阴阳的消长平衡: 制约互根,彼此消长, 蕴涵生机, 动态平衡。 消长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平衡是事物协调 正常的保证。
5、阴阳的相互转化: 条件具备,阴阳转化 量变质变,变化观点。(自然规律、 人为)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以动态变化的 观点观 察分析事物,防患于未然,未雨 绸缪。
(二)阴阳学说的医学运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结构功能、形神、升清降浊,吸收排泄、 心跳、呼吸、气化成形、睡眠觉醒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合称。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的任 何事物均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相互作用 是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 质世界最基本的物质,这五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资 生、相互制约是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
古人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 领域,借以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 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深刻影响中 医的思维方式。虽然看似简单,机械, 但是充满智慧,也很解决问题,毕竟 看到并且捕捉到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 律。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1-3五行学说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1-3五行学说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2.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 行血; 火生土: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 土生金: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 金生水: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 降以助肾纳气; 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 阴以防肝阳上亢。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 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 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例如: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 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 提),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 属于木。其他类推。 肝 木 目
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 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 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 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 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从而将人体的 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 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表1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 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 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 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畅达 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 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从而构建了 五行系统。 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 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试题及答案归纳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试题及答案归纳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一、A11、六淫中属阳的是的A、风邪、暑邪、火邪B、风邪、暑邪、寒邪C、湿邪、暑邪、火邪D、湿邪、暑邪、寒邪E、湿邪、寒邪、火邪2、昼夜分阴阳,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E、后半夜3、五行学说指导诊断,面色发黑,脉象为沉,则病位在A、肝B、心C、脾D、肺E、肾4、五行之中,木是水之A、母B、子C、所胜D、所不胜E、以上均非5、五行中具有“舒畅,调达”特性的是A、金B、水C、木D、火E、土6、五季中属于五行之“金”的是A、春B、夏C、长夏D、秋E、冬7、根据相生关系来确立治疗原则,肝实泻心属于A、补母B、泻子C、抑强D、扶弱E、以上均非8、体现五行相克规律治法的是A、金水相生B、益火补土C、抑木扶土D、滋水涵木E、培土生金9、下列阴和阳的概念中,最确切的是A、阴和阳是中国古代的两点论B、阴和阳即是矛盾C、阴和阳代表对立的事物D、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E、阴和阳说明相互关联着的事件10、“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A、阴病治阳B、阳病治阴C、热者寒之D、寒者热之E、阳中求阴11、下列哪项不属于药物在人体作用的趋向性A、升B、降C、散D、沉E、浮12、对阴阳偏胜采用的治疗原则是A、泻其有余B、补其不足C、寒者热之D、热者寒之E、调整阴阳13、下列不属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的是A、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B、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C、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D、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E、用于调整机体的阴阳14、药味分阴阳,属于阳的是A、酸、苦、咸B、辛、苦、咸C、辛、甘、淡D、甘、淡、涩E、甘、苦、淡15、脉象分阴阳,其中属阳的是A、浮脉、数脉、洪脉B、滑脉、沉脉、迟脉C、洪脉、滑脉、细脉D、数脉、洪脉、涩脉E、浮脉、数脉、细脉16、八纲辨证中,阳证包括A、热证、实证、虚证B、热证、实证、里证C、热证、实证、表证D、热证、虚证、里证E、热证、虚证、表证17、从五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该脏病。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 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 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表现为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 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 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 前提和条件。 如:明与暗、上与下。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在相互依存的 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还体现 为相互资生、促进的过程。 如:气与血、兴奋与抑制、组织与功 能。
脉象分阴阳 部位:寸为阳,尺为阴 至数:数为阳,迟为阴 形态:浮大洪滑为阳 沉小细涩为阴
概括疾病证候 八纲辨证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里证真要大论》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 期。” 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确定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归纳药物的性能
• 天地:宇宙和自然界 • 道:道理或规律;纲纪:法度 • 万物:众多的事物;父母:代表根源 • 生杀:指生长、发展、衰亡、毁灭 • 神明:物质世界的无穷变化 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阴阳的特性
普遍性 阴阳的属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 各种事物或现象之中,代表着相 互对立而又联系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属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 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发展、 运动、变化过程中。
阴消阳亦消 阳消阴亦消 阴长阳亦长 阳长阴亦长
阴阳平衡,阴阳双方在彼此消 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的消长是绝对的,阴阳的 平衡是相对的。 事物就是在绝对的消长、相对 的平衡之中生化不息,发生发展 的。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指阴阳矛盾对立的双方,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 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 化为阴。 阴阳相互转化的条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灵枢〃论疾诊尺》 “故寒甚则热,热盛则寒。”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论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是研究 和实施治疗的过程
辨病论治 ﹡辩证论治 对症治疗
医学课件
27
(2)临床实践中常用辩证方法: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 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等
⑶ 临床实践中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⑷ 辩证论治的应用:
1. 先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2. “四大经典”: 3.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
经》
医学课件
8
《黄帝内经》
• 是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简称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 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 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 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 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 《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19
B.病理方面: 内脏病变可反映到相应形体官窍,脏腑之间病变可相互影响, 并可以影响整个整体
C.诊断上:有诸内,必形诸外 局部症状是整体功能失调在局部的反应,与全身脏腑、阴阳、 气血的盛衰虚实有关,因此治疗时主张通过整体加以调治
医学课件
20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有着统一的本原和属性,人产生于自然,人的生命 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界的规定和影响。人与自然的物质统一 性决定生命和自然运动规律的统一性
病性和邪正关系,能反映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医学课件
26
辩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 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 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辨 证的关键是“辨”,辨证的过程是对疾病的病理变化作出正 确、全面判断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分析 并找出病变的主要矛盾

第—章.阴阳

第—章.阴阳

既可代表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 现象的对立双方。如:男与女,天与地, 明与暗,冷与暖等。 又可分折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相互对 立的两个方面。如:内与外,上与下, 向阳与背阳等。
阴阳,首先见于《周易.系辞》“一阴 一阳之谓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 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 说明阴阳二气互相结合交感,而产生 万物。
阳双方的对立制约所产生的消长变化:从冬至经春
至夏,阳生而旺,阳制约阴而见阳长阴消;从夏至
经秋至冬,阴生而盛,阴制约阳而见阴长阳消。
再以人体的生理功能对自然界阴阳二气变化 的适应而言,昼日阳气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 兴奋为主;夜间阴气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抑 制为主。 子夜——阳生,日中阳气隆,阳生则制约阴, 故出现阳气渐盛而阴气渐消的变化,机体的生理 功能由抑制转为兴奋;日中——阴生,阴盛则制 约阳,故出现阳气渐衰而阴气渐长的变化,机体 则由兴奋转为抑制。前为阳长阴消的过程,后为 阴长阳消的变化。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
规律的,并用以阐述事物的发生、发展和
变化规律的古代哲学。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之间的对
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交感互藏的观点,来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
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规律的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 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着的。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 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如:大与小,只在一组事物中区分大小,若
比较对象不同,大小亦随之改变。
二、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
和理解自然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

中医基础理论各章节试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各章节试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应试指南绪论第一章阴阳五行第二章脏象(形体官窍)第三章气血津液第四章经络第五章病因第六章病机第七章防治原则绪论一、填空题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和。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包括、。

3.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著作是,确立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4.《黄帝内经》包括和两部分。

5.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于至时期。

6.清代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是所著的。

7.《伤寒杂病论》即现存的和。

8.朱震亨是派代表医家,他提出了“”的理论。

9.认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后世称之为派。

10.温病学派创立了以和为核心的温病病机传变理论和辨证论治方法。

11.证,又称证候,它包括了疾病的原因、部位、和。

12.《黄帝内经》记载了食管与肠的比例是,在血液循行方面,提出的观点。

答案1.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2.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3.《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4.《素问》《灵枢》 5. 先秦(战国)秦汉6.王清任《医林改错》 7. 《伤寒论》《金匮要略》8.养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9. 刘完素(河间)主火(寒凉)10.卫气营血三焦 11. 性质邪正关系(病势)12.1:35 心主身之血脉二、选择题(一)A型题(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以下各章同)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年代是:A.先秦时期B.先秦至秦汉时期C.远古时代D.金元时期E.隋唐时期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专著是:A.《中藏经》B.《景岳全书》C.《医部全录》D.《黄帝内经》E.《五十二病方》3.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说的著名医家是:A.刘完素B.朱丹溪C.张从正D.薛生白E.叶天士4.《温热病篇》的作者是:A.吴又可B.叶天士C.吴鞠通D.薛生白E.王孟英5.不属于金元四大家的医家是:A.张子和B.李东垣C.朱丹溪D.吴又可E.刘河间6.在病因理论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张仲景B.陶弘景C.巢元方D.孙思邈E.陈无择7.下列哪一种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A.同病异治B.异病同治C.审因论治D.辨证论治E.标本同治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证”所包含的基本内容:A.病情轻重B.发病原因C.邪正关系D.病变部位E.病变性质(二)D型题(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二个相互关联的答案,以下各章同)1.共同为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形成奠定了基础的两部医学著作是: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脉经》 D.《难经》 E.《金匮要略》 2.下列哪两项说明了辨证论治比辨病论治更为重要: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对症施治 D.审因论治 E.标本同治答案(一)A型题1.B 2.D 3.A 4.B 5.D 6.E 7.D 8.A(二)D型题1.BE 2.AB。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THANK YOU.
阴阳理论
阴阳对立
阴阳双方彼此对立,相互 制约,存在排斥、斗争的 关系。
阴阳互根
阴阳双方彼此依存,相互 扶助,存在依从、促进的 关系。
阴阳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双方 可以互相转化,阴可以转 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
五行理论
五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
五行相克
木、火、土、金、水之间按照特定的顺序依 次相生,促进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养生保健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情志等方 面来预防疾病。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发展历程
中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发展重点,如汉代张 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现况
现代中医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阴阳五行与中药治疗
阴阳学说
中药的性味归经是中医治疗的关键。中药 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 四种药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并且归属于不同的脏腑经络。根据中药 的药性、药味和归经的不同,可以调节人 体的阴阳平衡。
VS
五行学说
根据五行养生法,中药可以按照五行属性 进行分类,如肝属木,与酸味、绿色、春 季等相应,因此治疗肝病多用具有酸味和 绿色属性的中药材,如柴胡和茵陈蒿等。 同样地,其他脏腑也可以通过五行养生法 来选择相应的中药材进行治疗。
中医与阴阳五行
01
02
03
阴阳学说
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的基 本规律,人体内部也存在 阴阳平衡的问题。
五行学说
中医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 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 人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5/9
24
2、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可概括为阴精(物质) 和阳气(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 —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功能)
阴精(阴) —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物质)
阳气是阴精的能量表现,阴精是阳气进行功能活 动的物质基础。
2020/5/9
内 侧
胸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足 三 阴

2020/5/9
23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1、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可以用阴阳来划分 脏腑经络的功能,是由贮藏和运行于其中的精与气
为基础的。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 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
无形之气属阳,有形之血、津、液属阴。气具有温 煦、推动等生理作用;血、津、液、精具有滋养、濡润 等作用。津液可以复分阴阳,质清稀而薄的为津属阳, 质稠厚而浊的为液属阴。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间的相 互资生、相互促进,维持了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 动稳定有序。
阴阳因为有对立制约才能达到动态平衡。
2020/5/9
16
(三)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双方互为基础,其中一方的存在是以 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且双方有着相互依存、相互 资生的关系。
互用——阴阳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 阳关系还体现为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过程。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中医基础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
教研室:中医基础教研室
LOGO
第一章 精气、阴阳、五行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2020/5/9
2
第一节 精气学说
学习要求 掌握精气学说的本原论、运动观、中介说的内涵
2020/5/9
3
一、精气与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 一)精气:又称“精”。在我国古代哲学中,亦指充 塞于宇宙之中不断运动且亦无形可见的精微物质。与 “气”同义,亦是宇宙万物所生成的原始物质。在某些 情况下,精气则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认为它是构 成人类的本原。
8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 括。既可标示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标示 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二)阴阳的特性 1、普遍性(广泛性) 2、关联性(相关性) 3、相对性
2020/5/9
9
( 三)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定性)

运动 的
2020/5/9
11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相互转化
2020/5/9
12
(一 ) 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 ——交感,交互感应。阴阳交感是指阴阳 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即不断地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的过程之中。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 根源。
(二)精气学说:是研究和探讨物质世界生成本原及其发 展变化的我国古代哲学理论。该学说认为,精气是物质 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所构成,宇宙自然界是 一个万物相通、天地一统的有机整体。人类作为宇宙万 物之一,亦是由精气所构成。“精气为人”(《淮南子
?精神训》)。
2020/5/9
4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精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 精气是宇宙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
此长彼亦长 ——互根互用得当 阴阳皆消皆长
此消彼亦消 ——互根互用不及
2020/5/9
19
(五)阴阳相互转化
含 义:阴阳矛盾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内在因素: 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消长平衡是转 化得以发生的前提。
转化条件: 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转化形式: 渐变 突变
阴阳的运动是永恒的,而平衡则是相对的。
2020/5/9
21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020/5/9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防治
22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外



体 表
外腰 侧背
六 腑
心 肺
足 三 阳


阴内



体 内
阴阳互藏 ——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 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 。
2020/5/9
13
太极图
2020/5/9
14
龙凤呈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020/5/9
15
(二)阴阳对立制约
对立: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制 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阴 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 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2020/5/9
20
小结
阴和阳是事物的相对属性,阴阳的交感、对立 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是从不 同角度来说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阴阳交感是阴阳最基本的前提。 阴阳对立制约是阴阳最普遍的规律。 阴阳对立制约和阴阳互根互用是阴阳学说最根 本的原理。 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其中 阴阳相互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2020/5/9
17
(四)阴阳消长平衡
含义:消,减少、消耗;长,增多、增长。阴阳双 方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 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并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这一 过程包括了阴阳的相互消长和阴阳协调平衡两个方 面。
2020/5/9
18
阴阳消长的具体形式 此消则彼长 —— 制约不及 阴阳互为消长 此长则彼消 ——制约太过
外向 的
上升 的
温热 的
明亮 的
无形 的
兴奋 的

相对 静止 的
内收 的
下降 的
寒凉 的
晦暗 的
有形 的
抑制 的
2020/5/9
10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 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规定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3)比较对象不同。
2020/5/9
5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阐释人体生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2020/5/9
6
第二节 阴阳学说
学习要求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020/5/9
7
阴阳学说
2020/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