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信什么 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邵长军《坚定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川乐山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考)
四川省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代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上,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地位与作用如此重要,呼唤着文化自信。
中国有句古语叫“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精神标识。
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
在历史上,历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从不同方面对中华文化积累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发展从未中断,全赖这种源源不断的文化创造力。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集成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美丽和时代风采。
这为文化自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指明了根本途径和方法。
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追求。
文化自信反映了一个成熟的政党和充满生机的国家在理论和信仰上的忠诚坚定。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引以为豪因而自信的又一精神力量源泉。
在风雨如磐、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在挫折中不断奋起,浴火重生,靠的就是信仰坚定,就是敢为人先、不怕牺牲、大公无私、革命必胜的信念信心。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构成了红色精神谱系。
以红色精神为灵魂的革命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时代永远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教育、科技、哲学、社会科学、体育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证明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成就和实力。
《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12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末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
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
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
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末被发掘的。
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
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
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
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
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
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宇进行深λ解读。
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亠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
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
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有删改)(摘编自朱万曙《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先对文化自信进行解说,然后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信什么的阅读试题及答案
文化自信信什么的阅读试题及答案文化自信信什么的阅读试题及答案文化自信信什么戴兆国每一代人想要创造新的生存样式,离不开之前所有时代的人们所创造的文明成果。
因而,发展和繁荣文化,必须要以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为前提。
中华文化虽然缺少典型意义上专门的哲学理论创造,但是对于哲学思辨的追求却从未中断。
以老庄孔孟、程朱陆王为代表的思想家所创造的理论体系,充分展示了中国哲学思辨所达到的高度,为世界哲学的发展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形态。
延续和发展这一形态意义深远。
隔代修史,以史见兴替,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记叙传统。
以二十五史为主干的史书,加上各类方志笔记、稗官野史等,代表着中国人极为良好的记录自身生活的兴趣。
历史的话题永远是国人街谈巷议、举文对策的主要内容。
这一历史记叙传统,全方位地描述和总结了中国人从远古时代走来的生存经验,催动着中国文化不断生发出新的枝叶。
由诗歌而引发的文艺创作传统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道道绚丽的彩虹。
在形式众多的艺术创作中,凸显和追求生命精神是永恒的主题。
如《诗经》的缠绵忧思,诸子文章的'恣肆开阖,汉赋和六朝文的华彩风骚,唐诗宋词的无穷意境,明清小说的洋洋大观,中国画的黑白世界,传统建筑的天人和谐等,都以丰富的艺术样态澄明生命之大美。
如果离开文学和艺术创作所积累的丰富想象力的精神传统,我们真的很难想象中国人会成为什么样子。
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是文化自信在精神深处的呼唤。
如果说理性思辨、历史记叙和文艺创作的传统主要集中于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推演,那么制度文明传统和技术创新传统则从制度和物质层面,不断推动中国文化向前发展。
孔子终身念念不忘恢复周礼,他的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是对于礼乐文明的追求和创造却成为中华文化制度文明发展的基础。
正是对礼乐文明的制度安排,使得传统社会在仁道理想的指引下,一直没有偏离对太平治世的追求。
传统制度文明以协和万邦的姿态,造就了人类不同民族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和平文化,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对实现人类永久和平具有重要作用。
2022-2023学年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专题——文化自信类(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专题—文化自信类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从‘黄河落天走东海’到‘青海长云暗雪山’,从‘吹面没有寒杨柳风’到‘铁马秋风大散关’……‘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今天,就让我们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再次跟随中华文明的步伐,走遍祖国的山川湖海,再次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这是2020年1月28日开播的以“贯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七季场的开场白。
“读杜甫的诗,让人感到来自历史深处的一种温情、博爱与力量。
这次疫情,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伟大的艺术一定是关于人性的,而关于人性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拍的是杜甫,说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和。
”这是观众对今年4月6日BBC(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发出的感慨。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元曲,千百年来,中华诗词以其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
她动人的诗句,丰富的情感,人文的光辉,历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新。
学校要举办“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的研讨会,请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没有要套作,没有得抄袭;没有得泄露个人信息;没有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连上热搜。
“性暗示”“星条旗”“眯眯眼”“唐氏儿”“穿丝袜”“着兔耳”“有纹身”“吐舌头”“斜视眼”“舔手臂”等细节均受到广泛的批判和质疑。
但也有个别网友持没有同意见:“只是个别细节,整体无伤大雅”“数学知识无误,审美争议而已”“体现中西并包,没有算文化的侵蚀”“画风虽丑,但没有至罪及声讨”……对以上现象和观点,你有怎样的认识和看法,请选择一个角度,就此写篇发言稿,在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没有要套作,没有得抄袭;没有得泄露个人信息;没有少于800字。
叶小文《“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文化自信不仅在于自己的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还在于人家是否信服,有没有“他信”。
在当今时代,面对大发展大变革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②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逐渐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全球性危机的罪魁祸首。
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利益为认识、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的有用性,而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
生态思想家帕斯莫尔认为,基督教鼓励人们把自己当作自然的绝对主人,对人来说所有的存在物都是为他安排的。
这正是当今西方文化的死穴。
人类文明今天已走到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当务之急。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一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什么是“独特思维方法”?就是以“中”为度、以“和”为贵。
《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和”二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③在如何摆正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中华文化积累了丰富的中道智慧,是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一剂良方。
中华文化一方面注重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与作用,强调“惟人,万物之灵”;另一方面注重天地本身的价值,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必须遵从自然规律。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数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根源正在于“顶天立地”、中正通达,正在于我们将“与天地参”而不是将征服自然、改造天地、满足欲望作为人类的使命,正在于我们摆正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
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处。
当今中国倡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以“和”为贵的最好例子。
实用类文本文化自信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9 月 28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可见考古学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重视考古学乃推进伟大实践所需。
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
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正确历史方向之上。
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为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寿密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托。
重视考古学由顺应时势发展所致。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
揆诸当今世界发展,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自身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
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一味模仿,非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倒容易受制于人。
具体到考古学,情形亦然。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几代考古学人筚路蓝缕、孜孜以求,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的创获,就像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形容的那样:“一时,中华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建设的只能是“中国的”——即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中国特色、独具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蕴含中国精神的考古学。
论述类文本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需要创造,创造文化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是我们最为景仰的文化名人;而文化的载体是作品,尤其是传诵不衰的不朽名篇。
翻开中国思想史、文学史等,无论是战国时的诸子百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还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一连串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光耀夺目的名篇巨著。
在当代,同样需要培养文化名人,需要名篇巨著,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的士,主要是儒家讲的君子,应该是在道德上有标准,在文化上有贡献,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人。
无论是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教,任重而道远”,还是吕氏春秋中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都是对士的要求。
这种要求表现在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名言中。
一篇《岳阳楼记》,文以人传,人以文传,无论在文化上和人格上都足以垂范后世。
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把读书人的责任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创造性,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但不同领域各有特点。
技术领域,创造性表现为发明,新工具取代旧工具,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科学领域,表现为发现,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原理。
其进步方式不是取代,而是新领域的拓展和新原理新规律的发现。
文化的创造性,既不是取代,也不是新规律的发现,而是原有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造性转化。
恩格斯充分理解文化传承的这个特点,他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
”当然胚胎、萌芽终究是胚胎、萌芽,还必须不断地积累新的思想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在当代世界,完全停止在胚胎、萌芽阶段,重复希腊哲学的命题和思想是不可想象的。
在当代中国,完全停留在先人智慧中包含的胚胎和萌芽中,只是“拿来主义",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根本原则。
2020年高考语文最新试题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阅读写作热点解读答案解析与点睛(21页)
2020年高考语文最新试题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阅读写作热点解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因而,我们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国、把握当下、承接传统、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
做坚定文化自信的践行者,我们要传承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与文化发展状况息息相关。
我们应当自觉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等到聂耳、冼星海、梅兰芳、齐白石、徐悲鸿,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做到如数家珍,并用这些优秀的文化指导实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活力、永不消亡的根本之所在。
要坚定文化自信,让文化如春风细雨浸润人民的生活,根植于人民的内心,唤起基层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忱。
要培育和引导当代青年群体坚定的文化自信,让青年一代真正成为实现民族振兴的中流砥柱,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涉及的题型:现代文阅读、情景默写、语言表达和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1.(2020·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般理解,文化自信的文化本体状态是文化的完满性,文化自信是文化完满状态的文化心理表现。
这种理解就在实质上把文化自信等同于文化自满或文化自大。
所以,有必要深究何谓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人类个体自信的引申和拓展。
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种文化的主体对自身所处文化形态力量的准确估价和坚定自信,确信该种文化形态具有旺盛的生机,能够成功地应对和解决文化主体面临的时代问题。
文化自信会导致文化主体在与异质文化的接融中,在与新环境的遭遇中坚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
而文化自大往往会产生两种相反相成的文化效应:即封闭主义和文化扩张。
首先是文化封闭主义。
一般来说,文化封闭主义产生于两种文化心理,一是当一种文化形态过于弱势,在文化接触和交流过程中,无力与周围强势文化相抗衡,就会在其文化主体中产生一种拒绝交流、封闭自保的心理---这是文化自卑的结果。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主题群文练2文化自信(信息类+散文)
主题群文练2文化自信(信息类+散文)(限时40分钟)一、(2023福建福州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之不同,中西民族在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不同。
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不例外。
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中国建筑艺术也散发着中华大地特有的泥土芳香,显示了与西方不同的风貌性格。
西方的建筑重在坦率地呈现人心中的激情,把内心的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出人意表的体形、飞扬跋扈的动势、骚动不安的气氛。
这些在埃及神庙、拜占庭尤其是哥特或巴洛克教堂以至现代教堂中,都可以找到大量例证。
中国的建筑则与此相反,并不注重表现人心中的狂热,而是重在“再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
从艺术角度而言,中国建筑的美就隐藏在“群”的内部,需要周览全局才能一一呈现。
它鄙视一目了然,不屑于急于求成,因而也更加含蓄温文,更为内在。
即就建筑单体美而言,中国建筑也颇不同于西方之注重外形的奇诡新巧、变化多端,而更多地存在于体、面、线、点的组合显示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中国建筑更具有一种“绘画”之美。
群中的每一座建筑单体就像是画中的一些长短粗细浓淡不同的线,如果离开全画,这些线就失掉了意义。
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祈年殿也只是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
群外围绕的城墙或院墙则是画框。
城楼、角楼或院门,则是画框上的重点装饰。
“画框”里面的单体建筑内向而收敛。
西方建筑则更具有一种“雕塑”之美,本身就是完然具足的,雕塑感很强,外向而放射,几乎每座不同,争奇斗胜,突显自己。
中国的建筑重在创造一种群体的内在意境之美,比较含蓄,有更多潜化之道;西方则重在创造单体建筑的外在形体之美,比较张扬,有更多震撼之力。
就建筑和群外的自然而言,中国建筑不强调突出自己,所以尽管在围墙内部各建筑势态干戈相向,群外却趋于平静,故深山之古寺应曰“藏”,而不会筑成欧洲的城堡。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信息性阅读群文通练)文化自信【含答案及解析】
高频主题群文通练信息性阅读群文通练高频主题1文化自信一、(2021·山东潍坊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
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
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
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自我担当的有机统一。
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区分。
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
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
那么,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这涉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
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它最初萌生时的神话传说中,就是以自信、自强为精神特质的。
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不就充满了一种发奋而自信的精神吗?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
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荀子则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这些不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而自信的精神吗?宋儒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时期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
文化自信的哲学省思阅读答案
【答案】1. B2. A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但它与文化自大迥异”错误。
结合“文化自信是文化完满状态的文化心理表现。
这种理解就在实质上把文化自信等同于文化自满或文化自大”分析,作者认为这种理解就在实质上把文化自信等同于文化自满或文化自大。
C项,“必然会促进不同文化的发展”于文无据。
结合“‘顶端’文化对‘低端’文化的支配和取代必然会受到‘低端’文化形态出于自保而进行的抵抗,于是,这种优势文化形态对‘低端’文化形态的支配和取代往往采取野蛮的方式”分析,原文并没有说“必然会促进不同文化的发展”。
D项,“以博大胸怀汲取世界文化中优秀元素的新理念”错误。
应该是为了说明“这种由文化自大而产生的封闭主义会阻滞和消解一种文化形态的创生力”。
故选B。
【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项,“文章开头概述对文化自信的一般性理解”错误。
结合“一般理解,文化自信的文化本体状态是文化的完满性,文化自信是文化完满状态的文化心理表现。
这种理解就在实质上把文化自信等同于文化自满或文化自大”分析,文章开头写的是一般认识把文化自信等同于文化自满或文化自大。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开头提出需要“要深究何谓文化自信”,然后阐明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大”,最后得出结论应该正确理解文化自信。
故选A。
【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敬畏经典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阅读理解附答案
敬畏经典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阅读理解附答案敬畏经典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阅读理解附答案敬畏经典,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自觉、充分自信的文明标志。
诚如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概括的道德的抽象继承论所深刻揭示的那样,经典中承载着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代代相传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需要我们自觉地把它抽象出来,继承发扬,使之成为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资源。
经典作品中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诸如天人合一兼容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理念主张,不仅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资源,而且也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开出了救治的文化良方。
西方哲学家罗素就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对现代世界极为重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当然,经典作品也不是拒绝真正的创新和与时俱进的。
改编经典,应视为传承和传播经典的`一种有效途径。
任何改编,总要注入改编者对经典的读解阐释及其所吸收的所处时代新鲜的思维成果。
这里的关键,在于力倡循着经受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作品昭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顺势深化、丰富、发展、创新,防止和反对逆势解构、拆卸、颠覆。
逆势解构、拆卸、颠覆往往是为了制造受众视听感官上的刺激感和迎合时尚趣味。
殊不知,当一个民族视听感官上的刺激感过度强化之时,便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美感与反思能力弱化之时。
这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悲哀而非幸事。
我们绝不能乐此不疲、麻木盲目。
我们切记不能一边呼唤经典,一边又不珍视经典,更不能把伪经典捧上天。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理应成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时代强音。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建设发展的母体。
敬畏经典,珍视经典,是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题中之意。
唯有文化上真正自觉,才能做到充分自信;而唯有自觉自信,才能走向文化自强。
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信息性阅读群文通练 高频主题1 文化自信
信息性阅读群文通练高频主题1 文化自信一、(福建福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强国是其中应有之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常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我们必须走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之路,这就是说,不能跟在其他国家后边亦步亦趋,而是应该自信自强地举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心聚力,以富有活力的现代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形象;同时,也不能故步自封,而是应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激发我国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化发展的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发展的导向,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巩固壮大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通过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持续深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人心。
要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促进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能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我们应该提高中国文化形象的自塑能力,以中国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讲好中国故事,以世界能够听得懂的语言传播好中国声音,以理性包容的叙事方式展现当代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互动,在充分的交融互鉴中促进文明丰富发展。
“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阅读试题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文化涵盖了纵向及横向两个运动过程。
纵向运动过程是同一文化共同体内部持续性生成、历时性演进的过程,横向运动过程是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开放性对话、共时性交融的过程,所谓跨文化也就是在这两个过程中形成的,跨文化包括互联文化与贯通文化两方面。
跨文化与全球化相对应,互联文化与国际化相对应,贯通文化与世界化相对应。
当我们将全球化理解为国际化,亦即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时,各种文化所构成的国际文化体系,就叫互联文化;当我们将全球化理解为世界化,亦即超越民族国家的整合时,各种文化所构成的世界文化体系,就叫贯通文化。
互联文化肇始于美国,贯通文化发端于欧洲。
这两种概念在本质上都可视为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共同体客观实在的交往关系在学理上的“投射”或“理论抽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例如美国,确实存在着大量的“互联文化”现象,其文化体系往往被定义为一种“熔炉”,即一种由多元文化混合而成的文化共同体,不同文化圈和亚文化圈保特着相互之同的交流和联系,但却始终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遍的“共同文化”,就“贯通文化”来讲,最为明显的是“奥林匹克精神”,即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形成并体现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文化精神,如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公平等。
概略地说,互联文化强调文化的特殊性,是一种基于“特殊主义”的维护现有国际文化秩序的文化理念。
这一文化理念蕴涵了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努力在不同文化间寻求互动,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则始终区分文化的“中心”和“外围”,强调“中心”与“外围”的对立。
欧洲文化尤其是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前一方面的表现,美国文化特别是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是后一方面的表现。
相反的,贯通文化强调文化的普遍性,是一种基于“普遍主义”的超越现有国际文化秩序的文化理念。
互联文化好比西餐的“拼盘式”风格,各种文化组合起来,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虽然多元,但并未真正形成一体;贯通文化好比中餐的“烹调式”风格,各种文化调和起来,你便是我,我便是你,被此融会,真正形成了多元而又一体的局面。
李宗桂《文化自信是强大的精神力量》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是发自内心的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能力和前途的坚信,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民族意义上的文化自信。
换言之,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是在文化层面对本民族自我价值、自我能力和自我发展前景的自觉持守。
文化自信首先表现为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对于自身文化,以及自身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
就我国而言,对中国精神的光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性清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是文化自觉的当代表现,更是文化自信的切实践行。
最近二三十年,我们肯定民族文化的价值,对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怀有温情和敬意,对不同学术繁荣时期的价值有深刻认识,对老子、孔子、墨子等一大批思想大家倍加推崇,对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进行认真整理和创造性阐发。
这些都不是外力强加给我们的,而是积淀于我们内心的价值认同,是对民族文化的价值坚守。
这也表明,我们的文化自觉意识日益增强,作为文化自觉最高表现形态的文化自信日益坚定。
文化自信其次表现为自觉的文化批判和价值重构。
在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清醒地看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不足,勇于并善于对其进行清理,通过文化批判为新的价值重构创造条件。
中国历史上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相互激荡,往往在碰撞中相互吸收甚至相互融合,这中间就包含着文化批判和价值重构。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专制政治和专制帝王的批判,都是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近代谭嗣同、梁启超等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拯救中国。
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清理、对西方文化合理成分的吸纳,进行新的价值重构,我们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还表现为对民族文化当下状况的充分肯定和对未来前景的满怀信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大并践行中国精神,是我们基本的价值取向。
这不仅是价值观自信的表现,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我们坚信文化自信能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文化自信的根脉支撑》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化自信的根脉支撑据2017年人民论坛课题组开展的“中国文化自信指数调查”,中国文化自信指数平均值为82.26,较2016年有所增加,这说明中国公众对自身文化有着越来越高的认知、认同度。
文化自信既是深刻的历史命题,也是重要的时代命题。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
中国的文化自信,究其本质,无法与5000多年文明传承分割开来。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深厚底蕴,展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中华文化犹如强大根系般深植于人民、历史和时代的沃土中,奠定了我们的强大底气,成为文化自信的“源动力”。
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
当前,中华文化的价值意蕴日益在全球化的坐标系中得以彰显。
通过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中国传统思想,当代中国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包容等价值理念传达于世界,以“中国方案”不断向世界贡献着“中国力量”,使我们在与外来文化的平等对话和建设性互动中建立更强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中国文化都能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中华文化顺应时代发展,吐故纳新、继往开来。
推动社会结构不断完善和经济持续发展,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未来发展相承续,成为当代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文化自信不仅在于我们自身的文化生命力,还在于中华文化是否能够赢得“他信”,获得世界的认同。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的,足以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基本准则,指明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中华文化的优秀文化创新成果亟待传播。
中华文化只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旋律中不断追求和谐共振,把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反映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展现文化内涵,彰显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与他信。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和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更是文化的选择。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从绵延不绝的历史纵深处淌出的清泉,它创造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展现出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民族凝聚力,孕育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与精神,最终汇聚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强大洪流,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和底气。
文化自信信什么
文化自信信什么作者:戴兆国来源:《决策探索》2014年第22期每一代人想要创造新的生存方式,都离不开之前所有时代的人们所创造的文明成果。
因而,发展和繁荣文化,必须以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为前提。
中华文化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就是在不断拓展这些传统的过程中,将其中鲜活的、生动的内容不断展示给世界,进而被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和吸纳。
中华文化虽然缺少典型意义上专门的哲学理论创造,但是对于哲学思辨的追求却从未中断。
从河图洛书到易经思辨,从诸子蜂起到百家争鸣,从儒道兼综到三教互摄,从玄学到理学,中国人的哲思不断攀上新的思辨高峰。
一流的思想家们莫不将世间和出世间的问题置于哲学思辨的领域加以考察。
以老庄孔孟、程朱陆王为代表的思想家所创造的理论体系,充分展示了中国哲学思辨所达到的高度,为世界哲学的发展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形态。
延续和发展这一形态意义深远。
隔代修史,以史见兴替,是中华文化自孔子修《春秋》以来就已形成的历史记叙传统。
以二十五史为主干的史书,加上各类方志笔记,甚至于稗官野史等,代表着中国人极为良好的记录自身生活的兴趣。
国人史书取材之广泛、内容编排之细致、事件记录之精彩,构成了一幅幅求生存、谋发展的生动画卷。
这些画卷绝不是对历史陈迹的钩沉。
历史的话题永远是国人街谈巷议、举文对策的主要内容。
这一历史记叙传统,全方位地描述和总结了中国人从远古时代走来的生存经验,而承百代之流、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和时代意识,催动着中国文化不断生发出新的枝叶。
由诗歌而引发的文艺创作传统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道道绚丽彩虹。
在文学、绘画、雕塑、戏剧、音乐等众多形式的艺术创作中,凸显和追求生命精神是永恒的主题。
如《诗经》的缠绵忧思、诸子文章的恣肆开阖、汉赋和六朝文的华彩风骚、唐诗宋词的无穷意境、明清小说的洋洋大观、中国画的黑白世界、传统建筑的天人和谐等,都以丰富的艺术形态表现生命之大美。
传统的文学艺术以追求大美为目的,其多彩的创作饱含着理性、和谐、幸福、超越的生命意识,在玄远、空寂、幽深、烂漫的世界中,描绘出一幅空灵而不失尘俗关切、超脱而不失人间情怀、激越而不失冷静沉思、繁华而不失清静无为的大美的画面。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理解:文化自信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理解:文化自信(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理解:文化自信(2022福建省中考)(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confidence in chinese culture阅读题
信心在中国文化中的阅读题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文化中“信心”的概念,以及如何在阅读中理解和应用它。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信心在中国文化中的阅读题》,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心在中国文化中的阅读题》篇1在中国文化中,“信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被视为成功的关键之一。
信心意味着相信自己和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在困难面前克服挑战,并最终取得成功。
在阅读中国文化中的文本时,理解“信心”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在许多情况下,文本可能会提到“信心”作为一种积极的品质,例如在面对挑战时保持信心,或者在追求目标时保持信心。
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应该能够理解“信心”的含义,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它。
此外,在中国文化中,“信心”还与“信任”和“信念”密切相关。
信任意味着相信他人,相信他们会做出正确的事情。
信念则意味着相信某种信仰或价值观,并坚定地跟随它们。
在阅读中,读者应该能够理解这些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
对于读者来说,信心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保持信心,相信自己能够理解文本,并从中获得知识和启示。
当遇到困难或挑战时,读者应该保持信心,并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总之,在中国文化中,“信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与成功和成就密切相关。
在阅读中,读者应该能够理解“信心”的含义,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它。
同时,读者也应该保持信心,相信自己能够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和启示。
《信心在中国文化中的阅读题》篇2信心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实现个人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
信心意味着信任和确信,信任自己、信任他人、信任社会,确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心被视为一种道德品质,与正心诚意、孝道、尊敬师长等价值观密切相关。
人们被教导要相信自己、相信传统文化、相信社会制度,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信心。
信心也是一个人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动力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自信信什么阅读答案
文化自信信什么
戴兆国
每一代人想要创造新的生存样式,离不开之前所有时代的人们所创造的文明成果。
因而,发展和繁荣文化,必须要以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为前提。
中华文化虽然缺少典型意义上专门的哲学理论创造,但是对于哲学思辨的追求却从未中断。
以老庄孔孟、程朱陆王为代表的思想家所创造的理论体系,充分展示了中国哲学思辨所达到的高度,为世界哲学的发展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形态。
延续和发展这一形态意义深远。
隔代修史,以史见兴替,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记叙传统。
以二十五史为主干的史书,加上各类方志笔记、稗官野史等,代表着中国人极为良好的记录自身生活的兴趣。
历史的话题永远是国人街谈巷议、举文对策的主要内容。
这一历史记叙传统,全方位地描述和总结了中国人从远古时代走来的生存经验,催动着中国文化不断生发出新的枝叶。
由诗歌而引发的文艺创作传统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道道绚丽的彩虹。
在形式众多的艺术创作中,凸显和追求生命精神是永恒的主题。
如《诗经》的缠绵忧思,诸子文章的恣肆开阖,汉赋和六朝文的华彩风骚,唐诗宋词的无穷意境,明清小说的洋洋大观,中国画的黑白世界,传统建筑的天人和谐等,都以丰富的艺术样态澄明生命之大美。
如果离开文学和艺术创作所积累的丰富想象力的精神传统,我们真的很难想象中国人会成为什么样子。
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是文化自信在精神深处的呼唤。
如果说理性思辨、历史记叙和文艺创作的传统主要集中于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推演,那么制度文明传统和技术创新传统则从制度和物质层面,不断推动中国文化向前发展。
孔子终身念念不忘恢复周礼,他的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是对于礼乐文明的追求和创造却成为中华文化制度文明发展的基础。
正是对礼乐文明的制度安排,使得传统社会在仁道理想的指引下,一直没有偏离对太平治世的追求。
传统制度文明以协和万邦的姿态,造就了人类不同民族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和平文化,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对实现人类永久和平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人自古就对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有着浓厚的兴趣。
《墨辨》的逻辑,《内经》的医学理论都已经自成体系。
天文学、地理学的知识也有很多积累、传统中医学、中国建筑学、各种传统手工业等都已衍生成中国文化独有的标志和符号,追求技术创新的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发展进步的内驱力。
我们只要锐意改革,顺时而动,自信中华民族的技术创造力,就能跟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有人说,中国人无信仰,其实不然。
中国人对于天道、神道、祖宗,乃至于对孔子等文化先哲的崇拜和信仰,都属于理性信仰。
中国人的传统信仰没有固定的对象,对天地万物、宗庙社稷的祭祀与信拜是社会生活、家族和个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
正因为此,传统中国社会既有五教共存,更有各民族自己的信仰文化。
唐君毅先生将中国文化精神的价值概括为通天地、成人格、正人伦、显人文。
中国文化不仅有精神的至高价值,也有物质、制度乃至心态文化层面的价值和传统。
这些都是富有生命力的传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就是要正视、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
在此基础上,创造和发展我们的文化,保持特色,源流并进,贡献世界,这是我们对文化自信的最高期盼。
(选自2014年1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6.下列关于文化自信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指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是我们发展和繁荣文化的前提,是推动创造新生存样式的源泉和动力。
B.文化自信就是要我们继承和发扬文艺创作积累的丰富想象力的传统,创造出绚丽彩
虹般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C.文化自信就是要我们自信中华民族的技术创造力,追求技术创新的传统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标志和符号。
D.文化自信就是在正视、继承和发扬富有生命力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发展中华文化,保持中国特色,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
7.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一项是
A.以老庄孔孟、程朱陆王为代表的思想家所创造的理论体系。
B.以二十五史为主干的史书、各类方志笔记、稗官野史、国人的街谈巷议、举文对策。
C.《诗经》、诸子文章、汉赋、六朝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国画、传统建筑。
D.《墨辨》的逻辑、《内经》的医学理论、天文地理的知识、对宗庙社稷的祭祀与信拜。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史内容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追求哲学思辨,不断到达新的高峰,为世界哲学的发展刨造出独特的形态,延续发展这种形态意义深远。
B.中华制度文明传统追求礼乐仁道、太平治世,造就了不同民族共生共荣的和平文化,对推动世界和平作用重大。
C.有人说中国人无信仰,这是错误的。
我们的传统信仰只是没有固定对象,那些理性的、有实践性的东心,都是中华民族的信仰。
D.中华文化既有通天地、成人格、正人伦、显人文的精神价值,也有物质、制度乃至心态文化层面的价值。
参考答案
6.D
7.B
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