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筛查及抗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要点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要点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显著增加死亡、卒中、心力衰竭和痴呆风险。
过去二十年在房颤风险预测与筛查诊断、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导管消融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我国房颤管理的规模、质量和经验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制定房颤诊断和治疗指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推动房颤规范化管理,及时、充分地将新技术新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组织专家,共同制定了《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
该指南详尽阐述了房颤管理的各个环节,并根据亚洲房颤人群特点提出了CHA2DS2VASc60卒中评分,重新评价了房颤筛查的临床应用,强调了早期节律控制的意义和导管消融在节律控制中的核心地位。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显著增加死亡、卒中、心力衰竭(心衰)、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房颤将给社会和医疗服务系统带来沉重的负担。
过去二十年在房颤风险预测与筛查诊断、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导管消融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格局,房颤人群的抗凝率显著提升,卒中风险不断降低,而更新T弋口服抗凝药因子抑制剂在预防血栓的同时,出血风险更低,很有希望为房颤抗凝领域带来新的革命。
导管消融逐渐成为房颤节律控制的一线治疗手段,可减少房颤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延缓房颤从阵发性进展为持续性,改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预后。
对于诊断1年之内的房颤,节律控制策略在改善预后方面优于室率控制策略。
器械与技术进步大幅降低了经皮左心耳封堵(1AAC)的操作难度与并发症发生率。
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产生,新的技术和理念,如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为房颤管理带来重大变革。
抗凝治疗是卒中合并房颤治疗的基石——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中国医药导报2019年12月第16卷第36期CHINA MEDICAL HERALD Vol.16No.36December 2019·封面报道·抗凝治疗是卒中合并房颤治疗的基石———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科李焰生教授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潘锋中国卒中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9(CSA &TISC 2019)日前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继宗教授在致辞中介绍,《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篇关于中国公共卫生的研究报告数据显示,1990年至2017年脑卒中已超过肿瘤和缺血性心脏病,成为了中国人口第一大死亡原因。
国家卫健委医改医管局郭燕红监察专员指出,以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风险因素,由此带来的疾病负担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要以疾病为中心,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着力构建脑卒中多学科诊疗模式。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科李焰生教授在题为“非瓣膜病房颤(NVAF)合并卒中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挑战”的主题报告中,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NVAF 合并卒中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指出,抗凝治疗是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合并房颤治疗的基石,目前我国卒中合并房颤患者二级预防抗凝治疗率低,需采取多种措施综合应对,提高卒中患者房颤检出率和治疗率。
诊断率低、治疗率低李焰生教授介绍说,虽然近年来多个国内外指南都一致推荐对缺血性卒中或TIA 合并房颤进行抗凝治疗,如《2014年AHA/ASA卒中/TIA 二级预防指南》《2014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TIA 二级预防指南》《2016年房颤管理指南》和《2018中国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等,但在治疗方面我国缺血性卒中合并NVAF 患者出院抗凝治疗率与美国存在很大差距。
房颤筛查人群、筛查方法、筛查方式及新型心电检测技术在房颤筛查中价值
房颤筛查人群、筛查方法、筛查方式及新型心电检测技术在房颤筛查中价值房颤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会增加卒中、心力衰竭和其他与心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高危患者进行房颤筛查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新型心电检测技术在房颤筛查中价值1、房颤流行病学数据房颤是最常见的高致残性心脏疾病之一,且患病率日益增高,医疗负担非常重。
30—85岁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65%;80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达7、5%;每个人一生中房颤发生概率为1/4。
2、哪些患者应进行房颤筛查?65岁以上人群建议进行机会性脉率测定或节律测定;75岁以上人群建议进行系统性心电图筛查;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应常规进行快速心房率检测;在卒中患者中,如普通心电图或Holter未捕捉到房颤,应该考虑长程非侵入的心电监测或者植入式心电记录仪,以捕捉无症状性房颤。
3、目前可应用房颤筛查方法有哪些?(1)基于移动设备①心电信号法(iECG)心电监测设备有左右2个传感器,使用者将双手指尖放到2个传感器上,将指尖的电信号转换成超声波信号,然后这些信号被传输到智能手机,并记录单导联心电图。
REHEARSE-房颤研究显示,对于≥65岁且卒中风险增加的门诊患者,每周两次单导联iECG和远程判读,在12个月内识别房颤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
②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PG)通过发光二极管照射皮肤并测量光吸收的变化,以光学方式测量通过皮肤毛细血管床的血容量变化。
血容量的变化与心跳同步,这种同步表现为心跳间歇(RR间期)的一致性。
在PPG信号中,房颤表现为不同的脉冲间隔和脉冲形态。
基于PPG的房颤筛查小型研究显示,PPG的敏感性为87%—100%,与12导联心电图作为金标准相比,可接受的特异性为97%—100%。
③机械信号法(MCG)通过内置加速度传感器感知心脏收缩时血流加速产生的机械冲击波。
患者仰卧躺下,智能手机放在患者的胸部。
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记录机械心脏活动,记录患者胸部微小的心源性微运动以进行信号采集。
2023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全文
2023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全文)图片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
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卒中复发、致残和死亡的重要措施。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3》。
本指南对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的危险因素控制、病因诊断评估、针对病因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以及医疗服务质量等进行了系统更新。
关于危险因素的控制,指南主要提出了以下推荐意见。
危险因素控制篇1、高血压(1)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发病数天且病情稳定后如果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如无绝对禁忌,可启动降压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1(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服药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如无绝对禁忌,发病数天且病情稳定后可以重新启动降压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对于血压<140/90mmHg的患者,启动降压治疗的获益并不明确(口级推荐,B级证据X(3)对于降压目标,如患者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13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80mmHg以下(I级推荐,B级证据);对于由白页内大动脉狭窄(70%~99%)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如患者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II级推荐,B级证据);对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IV级推荐,D级证据1(4)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以及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应全面考虑药物、卒中特点和患者个体情况三方面的因素(∏级推荐,B级证据X2、高胆固醇血症(1)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1D1Y水平≥2.6mmo1∕1(1000mg/1)推荐给予高强度他汀治疗(他汀类药物及降脂强度详见表2),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I级推荐,A级证据X(2)对于合并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给予高强度他汀治疗,需要时联合依折麦布,将1DK水平控制在1.8mmo1∕1(700mg/1)及以下或将1DK水平降低50%及以上,以降低卒中和心血管事件风险(工级推荐,A级证据X(3)对于极高危缺血性卒中患者,若给予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治疗后,1D1<仍高于1.8mmo1/1推荐与依折麦布联合应用I级推荐,B级证据);若他汀与依折麦布联合治疗后,1D1t水平仍未达到目标水平,推荐联合使用PCSK9抑制剂治疗以预防ASCVD事件发生(∏级推荐,B级证据\(4)对于他汀不耐受或他汀治疗有禁忌证的患者,根据1DK水平目标值,可考虑使用PCSK9抑制剂或依折麦布(U级推荐,B级证据\(5)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在启用他汀类药物4~12周后,应根据空腹血脂水平和安全性指标(肝转氨酶和肌酶)评估使用降低1DK药物的治疗效果和调整生活方式,之后每3~12个月基于需要根据药物调整情况评估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安全性(I级推荐,A级证据I(6)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总体上是安全的,有脑出血病史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1A患者应权衡风险和获益合理使用(II级推荐,B级证据13、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1)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或胰岛素抵抗是缺血性卒中复发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重视对卒中患者糖代谢状态的筛查(∏级推荐,B级证据X(2)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发病后接受空腹血糖、HbA1C或OGTT筛查糖代谢异常是合理的,推荐急性期应用HbAIc筛查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无明确糖尿病病史或未明确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在急性期后推荐接受OGTT筛查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级推荐,B级证据\(3)对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急性期后血糖控制目标值应个体化,严格控制血糖(如HbA1c≤7%)对预防卒中复发的作用尚不明确(口级推荐,B级证据);制订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警惕低血糖事件带来的危害(口级推荐,B级证据X(4)对合并糖尿病前期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健康饮食、规律体力活动和戒烟等)对于预防向糖尿病进展是有益的(∏级推荐,B级证据\(5)对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建议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营养支持、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降糖药物的综合治疗(I级推荐,C级证据);可考虑选择已被证明对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血管性死亡)风险有益的G1P1受体激动剂、SG1T2抑制剂等新型降糖药物(口级推荐,B级证据I(6)对合并胰岛素抵抗的近期缺血性卒中或TIA非糖尿病患者,排除禁忌证后,应用口比格列酮对于预防卒中复发可能有益(口级推荐,B级证据\4、生活方式(1)有吸烟史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均应戒烟(I级推荐,A级证据\无论有无吸烟史,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均应远离吸烟场所,避免被动吸烟(I级推荐,B级证据I(2)可采取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包括有卒中病史的吸烟者进行干预,主要戒烟手段包括心理疏导、尼古丁替代疗法或口服戒烟药物(安非他酮或伐尼克兰等)(I级推荐,A级证据X饮食与营养(1)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膳食种类应多样化,能量和营养的摄入应合理,增加食用全谷、豆类、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I级推荐,B级证据1(2)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可适度降低钠和增加钾摄入量,推荐食用含钾代盐,有益于降低血压,从而降低卒中复发风险(I级推荐,B级证据%(3)推荐对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在住院后及时进行营养状态的风险评估(∏级推荐,C级证据);对有营养风险的卒中患者,制订基于个体化的营养计划,给予营养干预,并定期筛查,以减少不良预后风险(U级推荐,C 级证据\A身体活动(1)由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对合并运动障碍的慢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充分的运动能力筛查,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并进行监督(II级推荐,B 级证据b(2)具有活动能力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急性期后推荐进行每周至少3~4次、每次至少10min的中等强度(如快走)或每周至少2次、每次至少20min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I级推荐,B级证据);不推荐对中度(NIHSS评分5~12分)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有氧运动训练(∏级推荐,B级证据\A饮酒(1)推荐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戒酒或减少酒精摄入量(I级推荐,A级证据入(2)对尚未戒酒者,饮酒量应适度,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4g,女性减半(∏级推荐,B级证据\A肥胖(1)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减重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工级推荐,B级证据I(2)对于肥胖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根据个体情况采用多种强化改变生活方式的行为策略,以实现体重达标(I级推荐,B级证据\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近期发生缺血性卒中或TIA且合并HHCy患者补充叶酸、维生素B6以及维生素B12可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但尚无证据支持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能够减少卒中复发风险(口级推荐,B级证据)0病因诊断评估篇1、病因分类对于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完善病因分型,指导制订卒中二级预防的最佳策略。
缺血性卒中的规范化治疗-146-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2014年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筛查及抗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LADS<()分不考虑缺血性卒中/TIA合并房颤
A、7
B、6
C、4
D、5
E、9
3、目前指南推荐使用()CHA2DS2-VASc评分来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
A、STAF评分
B、HAS-BLED评分
B、5
C、3
D、6
E、4
8、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小时内,不推荐静脉溶栓
A、24
B、4
C、12
D、6
E、48
9、急性脑梗死如果使用CT或MR灌注扫描,灌注不匹配区应大于(),并且ASPECTS评分应高于6分
A、3.3%
B、20%
C、10%
D、12%
E、15%
10、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推荐,对缺血性卒中发病()h内的患者,应根据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患者,尽快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
D、限酒
E、降糖治疗
2、2014年中国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推荐,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70%-90%)导致的卒中或TIA患者,推荐BP<()mmHg
A、180/110
B、150/80
C、220/110
D、140/90
E、160/85
3、中国高血压与卒中的经校正的相对危险度为()
A、3.8-4.5
B、1.9-2.4
A、33.3%
B、50%
C、60%
D、80%
E、75%
3、ASPECTS评分在()分以上提示小或中等缺血灶卒中
A、2
B、5
C、3
D、6
E、4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推荐,如没有条件使用rtPA,且发病在()h内,可严格选择患者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一、心房颤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的重要并发症是心源性脑栓塞。
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能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使脑卒中发生风险下降60%以上。
因此,若无禁忌证,理论上所有发生过脑卒中事件的心房颤动患者都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但在临床实践中,心房颤动患者的华法林使用却存在严重不足,我国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华法林治疗率仅为16.2%。
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中均有明确的治疗价值。
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最佳剂量是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在2.0~3.0可以兼顾疗效与出血风险。
对于接受抗凝治疗仍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TIA的心房颤动患者,没有证据支持增加用药剂量能够预防缺血性事件。
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提示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 患者,若不能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阿司匹林单药治疗有效。
氯吡格雷联合厄贝沙坦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管事件研究(Atrial Fibrillation Clopidogrel Trial With Irbesartan for Preventionof Vascular Events,ACTIVE-A)证实了不适宜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益处,但会增加出血风险。
ACTIVE-W研究证实了在心房颤动患者中,抗凝优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欧洲心房颤动试验( European Atrial Fibrillation Trial, EAFr)同样证实,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的TIA或轻型脑卒中患者,抗凝治疗优于抗血小板治疗。
新型口服抗凝药服用方便且无需调整剂量和频繁监测INR值,且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获益明确、出血风险低,而得到近年各国指南的推荐。
多项RCT研究100-1041验证了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以及依度沙班在心房颤动患者中预防脑卒中及栓塞事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心房颤动
(5)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尽可能接受24 h的动态 心电图检查。对于原因不明的患者,建议延长心电监 测时间,以确定有无抗凝治疗指征(Ⅱ级推荐,B级证 据)。
(4)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在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 还应对患者的其他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全面管理(Ⅱ级推 荐,B级证据)。
吸烟
(1)建议有吸烟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戒烟(Ⅰ级 推荐,A级证据)。
(2)建议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避免被动吸烟,远离 吸烟场所(Ⅱ级推荐,B级证据)。
(3)可能有效的戒烟手段包括劝告、尼古丁替代产品或 口服戒烟药物(Ⅱ级推荐,B级证据)。
推荐意见
(1)对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建议 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复发 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Ⅰ级推荐,A级证据)。
(2)阿司匹林(50~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单药 治疗均可以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Ⅰ级推荐,A级证 据)。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为75~ 150 mg/d。阿司匹林(25 mg)+缓释型双嘧达莫(200 mg)2次/d或西洛他唑(100 mg)2次/d,均可作为阿司匹 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治疗药物(Ⅱ级推荐,B级证据)。 抗血小板药应在患者危险因素、费用、耐受性和其他 临床特性基础上进行个体化选择(Ⅰ级推荐,C级证据)。
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
(3)对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和(或)药 物干预能减少缺血性脑卒中或TIA事件,推荐HbA1c治 疗目标为<7%(Ⅰ级推荐,B级证据)。降糖方案应充分 考虑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药物的安全性,制订个体化的 血糖控制目标,要警惕低血糖事件带来的危害(Ⅱ级推 荐,B级证据)。
缺血性卒中的规范化治疗-146-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46缺血性卒中的规范化治疗(一)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筛选策略及风险管理1、合并()天内重大外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需要谨慎考虑A、24B、4C、14D、6E、482、急性脑梗死早期缺血性改变即使超过MCA流域的(),仍然是安全的,可以溶栓A、33.3%B、50%C、60%D、80%E、75%3、ASPECTS评分在()分以上提示小或中等缺血灶卒中A、2B、5C、3D、6E、4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推荐,如没有条件使用rtPA,且发病在()h内,可严格选择患者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A、2.4B、4.5C、3D、6E、8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推荐,溶栓患者的抗血小板或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者,应推迟到溶栓()h后开始A、2.4B、4.5C、3D、6E、246、非对比增强CT像中有明显低密度影的患者,如果低密度影涉及范围超过大脑中动脉的(),则不可进行静脉rt-PA溶栓治疗A、33.3%B、50%C、60%D、80%E、75%7、发病()小时内轻型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可以考虑静脉溶栓,应权衡治疗的获益和风险A、2B、5C、3D、6E、48、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小时内,不推荐静脉溶栓A、24B、4C、12D、6E、489、急性脑梗死如果使用CT或MR灌注扫描,灌注不匹配区应大于(),并且ASPECTS 评分应高于6分A、3.3%B、20%C、10%D、12%E、15%10、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推荐,对缺血性卒中发病()h内的患者,应根据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患者,尽快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A、2.4B、4.5C、3D、6E、811、Lancet最新荟萃分析:无论年龄和卒中严重程度,()h内静脉溶栓与良好卒中转归相关,且尽早溶栓,获益更大A、2B、4.5C、3D、6E、812、急性脑梗死缺血的早期征象不包括以下哪项()A、MCA高密征B、脑沟加深C、豆状核模糊D、脑沟消失E、岛叶带消失(二)房颤卒中二级预防1、以下对于HAS-BLED评分的认识,错误的是()A、当评分增高时,应谨慎地进行获益风险的评估,制定适应的抗凝措施B、可用来确定出血风险,增加改善风险因素的意识C、在使用新型抗凝药时,若HAS-BLED评分≥3分,应使用低剂量D、应将HAS-BLED评分增高视为抗凝治疗禁忌证E、评分为0分为低危人群2、2014年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筛查及抗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LADS<()分不考虑缺血性卒中/TIA合并房颤A、7B、6C、4D、5E、93、目前指南推荐使用()CHA2DS2-VASc评分来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A、STAF评分B、HAS-BLED评分C、DAPT评分D、CHA2DS2-VASc评分E、LADS评分4、房颤所致卒中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A、15%-20%B、5%-10%C、10%-15%D、45%-50%E、35%-45%5、以下哪项不是华法林的局限性()A、抗凝疗效不可预测B、不需要常规抗凝监测C、缓慢起效D、频繁的剂量调整E、狭窄的治疗窗6、Find-AFrandomised研究提示()A、针对卒中患者延长且强化Holter监测,房颤检出率更高B、STAF评分用于筛查的敏感性高C、LADS评分可用于缺血性卒中及TIA的评估D、阿司匹林用于预防房颤,效果显著E、达比加群用于预防房颤,效果显著7、在使用新型抗凝药时,若HAS-BLED评分≥()分,应使用低剂量A、2B、0C、1D、3E、2.58、HAS-BLED评分≥()分,提示出血高危A、2B、3C、1D、1.5E、09、2014年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筛查及抗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STAF<()分不考虑缺血性卒中/TIA合并房颤A、7B、9C、5D、8E、1010、EMBRACE研究提示()A、针对卒中患者延长且强化Holter监测,房颤检出率更高B、STAF评分用于筛查的敏感性高C、首次检出房颤的检出率随监测时间延长而增加D、阿司匹林用于预防房颤,效果显著E、达比加群用于预防房颤,效果显著11、2014年AHA/ASA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指出,无其他明显病因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建议在发病6个月内对其进行为期()左右的心律监测,以明确是否存在房颤A、1个月B、3天C、1周D、15天E、3个月12、以下哪项评分可用于评估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A、STAF评分B、HAS-BLED评分C、DAPT评分D、LADS评分E、CHA2DS2-VASc评分(三)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策略1、()是卒中二级预防最重要的干预手段A、降脂治疗B、戒烟C、降压治疗D、限酒E、降糖治疗2、2014年中国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推荐,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70%-90%)导致的卒中或TIA患者,推荐BP<()mmHgA、180/110B、150/80C、220/110D、140/90E、160/853、中国高血压与卒中的经校正的相对危险度为()A、3.8-4.5B、1.9-2.4C、2.76-5.47D、8.6-12.4E、1.1-2.14、2014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未接受降压治疗、发病后数血压p持续≥()mmHg,应启动降压A、140/90B、130/80C、160/120D、180/110E、120/855、以下哪项不属于脑卒中后的应激状态()A、疼痛B、恶心呕吐C、颅内压增高D、血红蛋白降低E、意识模糊6、SCAST研究提示,卒中患者()内英谨慎降压,因为复合血管事件和功能性结局不存在获益A、3天B、30小时C、12小时D、5天E、7天7、2014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缺血性卒中后24小时内Bp≥()mmHg者应慎重静脉降压A、140/90B、150/80C、220/110D、180/110E、160/858、以下对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的认识,错误的是()A、6-24小时间降压获益肯定,应给予积极降压B、缺血性卒中降压需谨慎C、6小时内积极降压可能存在一定获益D、24-48小时间降压,不同研究存在分歧E、4周后降压存在获益,可强化降压至目标值140/90mmHg9、多数患者在脑卒中后()h内血压自发降低A、3B、6C、2D、24E、410、2010年《柳叶刀》发表的INTERSTROKE研究显示,以下哪个因素为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A、高血压B、吸烟C、慢性肾脏病D、饮酒E、糖尿病11、2010年《柳叶刀》发表的INTERSTROKE研究显示,高血压“人群归因风险比”高达()A、3.89%B、34.6%C、12.3%D、8.6%E、9.1%12、PROFESS研究结果提示()A、腔隙性卒中患者血压应降至130/90mmHg以下B、高血压导致卒中复发风险增高C、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应降至140/85mmHg以下D、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不达标的情况严重E、降压时需考虑血压变异性(四)急性缺血性卒规范化他汀治疗方案1、一项研究纳入起病前接受过他汀治疗的患者,卒中急性期立即启动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结果发现,停用他汀组死亡和功能残疾风险增加至()倍A、2.2B、4.66C、1.23D、3.49E、5.892、2009年纳入26个他汀研究共165,792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LDL-C每降低1mmol/L,卒中相对风险下降()A、0.211B、0.111C、0.411D、0.489E、0.5783、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12,689例2000-2007年间在北加州凯撒医疗中心17家医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探讨缺血性卒中住院前/期间使用他汀与卒中后患者生存率的相关性。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量表使用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量表使用专家共识》要点脑卒中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死致残率高、疾病负担重,已跃升为我国国民死因首位。
在目前有效特异性治疗手段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早期预防是减少脑卒中疾病负担的最佳途径。
风险评估是识别脑卒中发生、复发的高危人群,明确预防重点的有效工具,对脑卒中一、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已有了一些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复发风险的评估工具,但面对多种工具临床应该怎样选用尚缺乏规范化的推荐意见。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专家全面查阅国内外文献、多次反复讨论后对常用风险评估T具的选择达成共识性推荐意见如下,以便于临床应用。
一、缺血性脑卒中一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1.改良的弗明汉卒中量表(Framingham StrokeProfile,表1):弗明汉卒中量表是最早提出并得以广泛应用的简易卒中风险评估工具,由Wolf 等于1991年首先在弗明汉研究中提出,研究人群主要为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弗明汉小镇的居民,研究筛选出年龄、收缩压、降压治疗、糖尿病史、吸烟、心血管病病史、心房颤动史及心电图诊断的左心室肥厚等预测因子并赋予分值权重,建立了风险评分值与卒中发病率的数学模型,预测未来10年卒中发病风险。
2.汇集队列方程(Pooled Cohort Equations,表2):汇集队列方程运用在线计算器或手机软件(http://my.americanheart.org/evriskcalculator)评估个体未来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生风险(致死性及非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及脑卒中)。
汇集队列方程的建模数据来源于美国心肺和血液研究所的多项大型队列研究(ARIC研究、CARDIA研究、Framingham研究等),模型包括性别、年龄、种族、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收缩压、是否接受抗高血压治疗、糖尿病、吸烟等项目。
结果显示该模型能较好预测未来10年ASCVD的发生风险(AUC:男性0.713,女性0.81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TIA/轻型卒中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征(一)定义在急性脑血管病事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急性缺血性轻型卒中(简称“轻型卒中”),由于其“非致残性”和“早期不稳定”等共同特征,经常作为一类“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进行诊疗或开展研究。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基于时间的定义:TIA是由于血管原因所致的突发性局灶性神经功能(脑、脊髓或视网膜)障碍,持续时间<24h。
(2)基于组织学的定义:TIA是由脑、脊髓或视网膜缺血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不伴有急性梗死。
TIA诊断的具体临床与研究操作原则详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年)》。
2. 缺血性轻型卒中:轻型卒中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
2010年Stroke 发表了6种轻型卒中定义和临床转归之问关系以探索最佳轻型卒中定义。
该研究连续入组76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以下定义分成6组:A. NIHSS每一项必须是0或1,意识各项必须是0;B. 腔隙样综合征(小血管闭塞);C. 只有运动障碍(包括构音障碍或共济失调);伴有或不伴有感觉障碍;D. 基线NIHSS每项最低分(总分≤9分),没有失语,忽视或任何意识水平障碍;E. 基线NIHSS评分每项最低分,总分≤9分;F. 基线NIHSS≤3分;短期转归良好定义为患者出院回家;中期转归良好定义为3个月时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
定义A和定义F的患者短期和中期转归最佳(定义A分别为74%和90%,定义F分别为71%和90%)。
定义C的前循环卒中患者与后循环卒中患者相比出院可能性更大(P=0.021)。
定义E的老年患者与年轻患者相比中期转归较差(P=0.001),而定义A、D和F的患者在任何亚组中均未有不同转归。
目前常用的缺血性轻型卒中定义:一种血管原因所致的突发性局灶性轻型神经功能障碍(定义为NIHSS≤3分),持续时间≥24h,或神经功能障碍是由于影像学与临床症状相关的缺血性梗死所致而不是由影像学检查发现的脑出血所致。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①冠状动脉造影示有大量血栓,慢血流或 无复流和新的血栓并发症;②拟行PCI 的高 危而出血风险较低的患者。
(4)计划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的患者, 至少停用氯吡格雷Sd,除非需紧急手术。
临床证据: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阿司匹 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9-12 个月可使心血管 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卒中主要复合 终点事件相对危险降低20%,严重出血虽明 显增加,但威胁生命或致死性出血事件并
临床推荐:
(l)应将抗血小板药物用于心血管病的二级预 防。
(2)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时充分考虑出血风 险。
(3)对严重肾功能不全(GFR< 30 ml·min1·1.73m-2)患者,血小板GPⅡb/Ⅲa 受体 拮抗剂需减量。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 危险可能较高。
临床推荐: (1)伴明确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患者可用低剂
慢性肾脏疾病( CKD):CKD 指多种病因导 致的肾脏结构或功能改变,伴或不伴肾小 球滤过率( GFR)下降,可表现为肾脏损伤指 标异常或病理检查异常。肾功能不全会影 响患者血小板聚集能力和凝血功能,同时 肾脏排泄能力减低又会影响抗血小板药物 代谢,因此,肾功能不全是出血高危因素, 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必须进行板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和TIA,病 理生理学机制相同,推荐的预防策略相同。
(一)非心源性卒中
临床推荐: (1)抗血小板药物优于口服抗凝药物。可选氯
吡格雷( 75 mg/d)或阿司匹林(75~150 mg/d)。 对于高危患者,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 (2)考虑出血风险,不推荐常规使用阿司匹林 联合氯吡格雷;但对于ACS 或1 年内冠状动 脉内支架置入患者,应联合氯吡格雷(75 mg/d)和阿司匹林(100~ 300 mg/d)。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监护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全文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监护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全文版)北京天坛医院收治了1例患者,男性,45岁。
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及长期吸烟史。
本次由于出现了头晕、视物不清,吞咽困难,双侧肢体无力3 h到医院就诊。
在急诊医生用最短时间完成了患者的查体、化验及影像检查,认为他符合静脉溶栓的条件,在发病后约3 h 40 min给予了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治疗。
患者症状一过性好转后(约15 min)再次加重,主要表现是出现了意识障碍,不能被叫醒。
再次评估后认为需要完成脑血管造影,必要时给予血管内治疗。
造影显示基底动脉中段闭塞,后给予了取栓、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
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基底动脉前向血流恢复良好,患者意识障碍减轻。
术后回NCU给予常规的镇静、控制血压、抗栓等治疗,监测生命体征、脑血流及影像等。
术后第7天患者再次出现意识障碍加重,呈深昏迷,呼吸急促需呼吸机辅助。
紧急复查头CT后未见到颅内出血,经过第二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原部位再次闭塞。
虽然经过努力但患者临床结局不良。
从这例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可以看出,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突然,迅速出现肢体活动、语言、认知及反应等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出现昏迷。
这例患者病情恶化的原因是由于基底动脉在支架置入之后再次闭塞,针对这样的患者应该如何有效地维护血流,避免血管的再次闭塞?血管再通治疗是目前证实最有效的缺血性卒中治疗方法,且需要经过高度组织化的临床流程管理才能达到有效的血管再通治疗效果。
这个过程需要多学科的高技能的专业人员通力合作。
快速的血管再通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最终结局。
缺血性卒中发病4.5 h内给予静脉注射rt-PA溶栓可以获益,而且治疗开始的时间越早,获益越多,已经被纳入最新的各家国际国内的指南推荐。
近几年以来由于国际上大型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的发布及新型血管内治疗技术设备的更新,同时得到了有力的神经影像技术支持,使符合血管再通治疗的适宜人群不断扩大,血管再通率及临床改善明显提高,显示了非常有效的治疗效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2004—2005年,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其死亡人数已经超过肿瘤和心血管疾病。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5》指出,我国40岁以上人群约有15%为脑卒中发病高危人群,脑卒中综合标化患病率约为2%。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用于卒中发病高风险人群的一级预防治疗和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治疗[1,2,3,4]。
据此推算,我国至少有8 320万人需要或正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这部分人群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就成为一个亟待规范的临床问题。
2013年《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包含了部分对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推荐,但未对临床证据做详细阐述[5]。
临床上围手术期抗栓药物的合理应用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015年日本的一项国内调查研究发现,不同中心围手术期的抗栓治疗策略有很大差异[6]。
据调查,因担心围手术期应用抗栓药物带来的出血风险,我国多数医院外科择期手术治疗前常规停用抗血小板药物1周以上。
这样做确实可以让围手术期的出血风险降至最低,但同时也使患者暴露在无药物保护的状态下,增加了围手术期卒中的发生风险。
英国一项大型队列研究纳入了39512例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患者,结果表明停用阿司匹林使卒中再发风险增加40%[7]。
瑞士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规律使用阿司匹林作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患者,围手术期暂时停用阿司匹林使急性卒中风险升高3倍(OR 3.4, 95%CI 1.08~10.63)[8]。
一项纳入50 279例患者的荟萃分析也表明,停用阿司匹林治疗使主要卒中事件发生风险升高3倍(OR 3.14, 95%CI 1.75~5.61),而冠脉支架术后的患者停用抗血小板治疗使卒中风险增加了89倍(OR 89.78, 95%CI 29.90~269.60)[9]。
关于心房颤动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作者:杨进刚2006-10-22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特点是心房的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
心房因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并导致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房颤的发病机制包括多种,如快速的局灶异位活动、单环路折返机制、多环路折返机制,也包括炎症介质以及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等等。
不同人群其房颤的发病机制并不相同,不同发病机制的房颤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反应也不相同。
一、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和危害在普通人群中心房颤动的患病率约为0.4%~1.0%。
心房颤动的患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小于60岁的人群患病率较低,而80岁以上的人群可高达8%。
40岁以下者心房颤动的发病率为0.1%/年,8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心房颤动的发病率分别为2%/年和1.5%/年。
心房颤动患者远期脑卒中、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特别是女性患者。
与窦性心律者相比,心房颤动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一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5%/年,是无心房颤动者的2~7倍。
若考虑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和无症状的脑卒中,伴随心房颤动的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为7%/年。
与年龄匹配的对照者相比,心房颤动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7倍;与非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相比,风险增加5倍。
心房颤动患者栓塞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59岁患者因心房颤动所致的脑卒中每年发生率为1.5%,而80~89岁者则升高到23.5%。
男性患者栓塞发病率在各年龄段均高于女性。
心力衰竭患者中心房颤动发生率增加,心房颤动使心功能恶化。
心功能Ⅰ级的患者(NYHA分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5%,随着心功能恶化,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增加,在心功能Ⅳ级的患者中,有近一半患者发生心房颤动。
合并心力衰竭的心房颤动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不合并心力衰竭的心房颤动患者。
在心功能障碍和心室率持续性增快的患者中,心房颤动还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监护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监护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脑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常见死亡原因,而在我国是第一位死亡原因。
尽管脑卒中已经受到高度关注,但目前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尤其是合并颅内大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治疗选择仍显得捉襟见肘。
2015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5项国际多中心RCT研究结果均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给予新一代支架取栓为代表的的血管内治疗由于以往标准内科治疗,为这组患者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临床证据。
目前各家指南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早期血管内治疗(ET)的术前筛选评估、技术手段及方法等已有相关推荐。
但对于AIS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评估与管理、如何选择后续的抗栓治疗及综合监护管理仍无明确建议。
一、术后一般监护管理推荐意见: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术后应收入NICU病房并至少完善24h心电、呼吸、脉氧及无创血压监测及神经功能的监测,并于术后即刻及术后24h完成影像学检查(工类推荐,C级证据)。
二、血压监测与管理推荐意见:1. 早期术中收缩压的升高及术后收缩压水平的升高可能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严密监测其围手术期血压,尤其是收缩压水平。
(Ua类推荐,C级证据)2. 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术前至术后24h内血压应<180/105mmHg。
术前未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术后维持血压<180/105mmHg 可能是安全的。
(工类推荐,B级证据)3. 术后存在高灌注风险的患者应在充分评估血管内再通情况及全身情况的基础下维持血压至较低水平,对于大部分患者收缩压降低至120〜140mmHg左右可能是比较合适的降压范围。
(Ua类推荐,C级证据)4. 急性血管开通情况不佳或有血管再闭塞倾向的患者不宜控制血压至较低水平,同时应尽量避免围手术期血压波动。
(工类推荐,C级证据)5. 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一探讨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术后最佳血压管理策略。
2024老年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4老年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心房颤动(房颤)是增龄性疾病。
目前全国房颤人群估算已达2 000万,预计到2050年,中国大约有900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罹患房颤,在老年房颤的诊疗上面临巨大的挑战。
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和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病分会共同组织多位国内该领域知名专家,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并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国内医院的实际情况,就房颤的定义、分类与分期,老年房颤的临床特点,老年房颤的综合评估、治疗及共病管理,老年房颤合并脑卒中的治疗,老年房颤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老年房颤患者合并肿瘤的处理及老年衰弱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地解析。
老年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专家建议1:老龄化及慢病共病使中国老年房颤及脑卒中风险增加,75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群的房颤生命风险比50岁以上人群增加了2倍。
共识建议老年综合评估,加强共病管理,控制复杂的血栓及出血风险,提高抗凝治疗依从性,降低房颤及其并发症。
心房颤动及危险因素筛查与整合管理1.房颤及危险因素筛查:专家建议2:基于可穿戴设备技术应用的研究证据,共识建议在老年人群,合并睡眠呼吸障碍、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中使用PPG或单导联/多导联心电图等智能设备进行房颤筛查。
3.设备检测房颤及管理专家建议3:使用房颤整合管理路径(A脑卒中/血栓防治,B症状管理,C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合并疾病管理)降低老年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其他临床事件。
经验证的移动技术支持的ABC整合管理软件辅助老年房颤管理,是临床获益优先的管理工具。
老年心房颤动的评估专家建议4:CHA2DS2-VASc评分评估老年房颤脑卒中/血栓风险,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
此外,应对老年人群,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失能衰弱评估、步态异常与跌倒风险、认知功能、肾功能、营养状态、进食和体重变化、抑郁状态、共病及多重用药评估等。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一)心室率和节律控制治疗专家建议5:控制心室率、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继续教育答案
1、下列关于Niagara瀑布样T波的心电图特征,不包括( c)A、巨大倒置T波,振幅多大于1毫伏,部分患者可以达2毫伏以上B、巨大T波,常出现在胸壁导联,也可出现在肢体导联C、伴有ST段的抬高和压低,心电图上可出现异常Q波D、常伴有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2、常见于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患儿的心电图波是( d)A、同源性心室分离B、Osborn波C、Lambda波D、圆顶尖角型T波3、同源性心室分离见于( b)A、心脏移植手术后B、严重的弥漫性心肌病变C、中枢或周围神经疾病D、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4、与心源性猝死相关的心电图波是(c )A、Osborn波B、Niagara瀑布样T波C、Lambda波D、Epsilon波5、Epsilon波的产生与(a )有关A、右室游离壁延迟除极B、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C、突然发生心脏各级电活动的全部停D、2相折返触发环被激动6、有关数据分析处理描述错误的是(c )A、一定要细心、耐心的分析,认真确认、鉴别、修改、和编辑B、报告摘要和分页报告必须与其他各项表格内容、数据保持一致C、采集的条图不能有干扰伪差的图形D、以上描述都错误7、以栅栏状的形式表示每一个心动周期所产生RR周长动态瞬间的变化的图为(d )A、趋势图B、直方图C、散点图D、栅状图8、世界上第一代动态心电图设备开发完成于(b )年A、1951B、1961C、1941D、19679、有关心电图检查操作有误的是(b )A、砂纸在皮肤表面的角化层磨擦出多条致密小槽,使导电液能更快更好地渗入角化层B、先用专用砂纸擦拭需贴电极片的部位C、在锁骨及胸骨处的部位选择突出或平坦的位置D、锁骨中线和腋前线的胸前导联的点位选择肋缘上10、不符合持续缓慢的窦性心律诊断标准的是(d )A、24小时总心搏数小于八万次B、24小时平均心率小于55bmpC、最快心率小于90bmpD、最慢心率大于35bmp11、正常成年人窦性心率常可达( c)A、小于60bpmB、40-60bpmC、110-150bpmD、大于100bpm12、有关心电图报告留图须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描述错误的是(b )A、监测中如有房性或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要将发作前和终止时的心电图完整描记B、ST-T无异常改变,可不用留一份ST段趋势图C、PR间期的变化,要尽可能捕捉到缩短和延长变化的过程D、在出报告时要诊断的各类心律失常或不正常的诊断,在留图中必须要有证据13、通过海量数据反映瞬间的心动周期变化方面,把复杂的心律失常用简单、直观的图形表达出来的图为(c )A、趋势图B、直方图C、散点图D、栅状图14、有关心电图报告留图须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描述错误的是( b)A、监测中如有房性或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要将发作前和终止时的心电图完整描记B、ST-T无异常改变,可不用留一份ST段趋势图C、PR间期的变化,要尽可能捕捉到缩短和延长变化的过程D、在出报告时要诊断的各类心律失常或不正常的诊断,在留图中必须要有证据15、有关动态性电图描述正确的是(d )A、对药物疗效和起搏器功能的评定也是重要的检测方法B、是心律失常、无症状心肌缺血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C、可捕捉复杂疑难心电图,是临床心血管疾病诊断无可替代的重要手段D、以都正确上描述16、监测中如有长间歇,“Pauses”的默认值通常( a)A、2sB、3sC、1sD、4s17、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是指(b )A、收缩压≥150mmHg和舒张压<80mmHgB、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C、收缩压≥150mmHg和舒张压<90mmHgD、收缩压≥145mmHg和舒张压<80mmHgE、收缩压≥145mmHg和舒张压<85mmHg18、高血压患者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应超过( a)gA、6B、5C、4D、3E、219、噻嗪类利尿剂的主要副作用是( b)A、踝部水肿B、低钾血症C、干咳D、升高血肌酐E、体位性低血压20、β受体阻滞剂禁用于心率<( d)次/分的心动过缓患者A、65B、70C、75D、55E、6021、以下对测量血压的方法,认识错误的是(a )A、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测量时,听诊器胸件绑缚于袖带内B、袖带的大小适合患者上臂臂围,袖带气囊至少覆盖80% 上臂周径C、测量时取坐位,双脚平放于地面,放松且身体保持不动,不说话D、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饮咖啡或茶等,排空膀胱E、测量前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22、大剂量地塞米松试验,查血清皮质醇<( c)μg/dl可排除库欣综合征A、5B、4C、3D、6E、823、高血压伴有以下哪些症状时应考虑嗜铬细胞瘤( a)A、不能解释的焦虑、颤抖、恶心、腹痛、乏力、软弱B、轻度代谢性碱中毒C、先天性肾动脉发育不全D、紫纹、多毛、闭经、削肩、满月脸E、上肢高血压24、以下哪种情况属于假性难治性高血压(c )A、药物相互作用降低降压疗效B、同时服用可使血压升高的药物C、血压测量不准确,如测量血压前没有充分休息D、患者对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差E、未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25、ACEI/ARB+螺内酯/阿米洛利时应警惕(c )A、尿酸代谢异常B、肌酐升高C、高钾血症D、踝部水肿和齿龈增生E、横纹肌溶解26、我国难治性高血压约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b )A、27%~34%B、5%~20%C、3%~8%D、18%~27%E、34%~39%27、2014年中国《老年人高血压特点与临床诊治流程专家建议》推荐≥65岁的患者降压目标值<( c)mmHgA、130/90B、140/100C、150/90D、140/85E、135/9528、收缩期高血压危害的认识,错误的是(b )A、改变冠状动脉的灌注及血流分布B、右室后负荷增加,导致右室肥厚,心肌耗氧量增加C、降低应激状态冠状动脉灌注储备D、加速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及动脉壁的损害E、易造成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29、2014年中国《老年人高血压特点与临床诊治流程专家建议》推荐,老年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标<( c)mmHgA、140/90B、140/100C、150/90D、140/85E、135/9530、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占老年高血压总人数的(a )A、65%B、45%C、85%D、70%E、80%31、高血压患者的非药物治疗应限制钠盐的摄入,建议每日摄盐量应少于( b)gA、12B、6C、10D、13E、332、血糖控制的目标是要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b )以下A、6.5%B、7.0%C、7.8%D、8.2%E、7.5%33、对于临床确诊的ASCVD患者,无论其LDL-C基线水平如何,均应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将LDL-C降至( a)作为治疗目标A、1.8;50%B、2.7;30%C、2.1;50%D、3.2;40%E、3.7;50%34、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禁用以下哪类调脂药物(d )A、他汀类B、胆固醇吸收抑制剂C、贝特类D、烟酸类E、胆酸螯合剂35、选择降压药物治疗的原则,错误的是( c)A、小剂量开始B、单药剂量调整或联合用药C、优先选择短效制剂D、用药需个体化E、血压≥140/90mmHg且调整生活方式无效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36、以下哪类降糖药物可导致中度骨质流失(b )A、胰岛素B、噻唑烷二酮类C、DPP-4抑制剂D、二甲双胍E、格列奈类37、以下对晨峰血压的认识,错误的是( c)A、晨峰血压与更多的无症状脑梗塞相关B、晨峰血压与LVMI相关C、晨峰血压与LVMI无关D、晨峰血压与QTc相关E、晨峰血压与心电LF/HF比值相关38、以下哪项属于清晨高血压治疗的非特异性降压药(c )A、β受体阻滞剂B、α受体阻滞剂C、长效二氢吡啶类CCBD、ACEIE、ARB39、研究显示,( b)是心肌梗死、猝死、缺血性/出血性卒中的高发时段A、凌晨3点至6点B、清晨6点至中午C、半夜0点至凌晨3点D、凌晨3点至下午3点E、下午1点至5点40、睡前给与(d )有助于控制清晨高血压,而不致过度降低夜间血压A、β受体阻滞剂B、α受体阻滞剂C、长效二氢吡啶类CCBD、ACEIE、ARB41、杓型血压是指(a )A、夜间血压较日间血压降低10%~20%B、夜间血压较日间血压降低<10%C、夜间血压较日间血压升高D、夜间血压较日间血压降低>20%E、夜间血压较日间血压降低>5%42、血压测量目前主要有(a )种方式A、3B、5C、1D、2E、843、ABPM监测血压读数成功率是指24h如果有效读数在设定读数的(b )以上A、0.5B、0.95C、0.7D、0.85E、0.644、(a )可以较为全面和准确地反映血压的“全景”A、动态血压B、诊室血压C、家庭自测血压D、清晨血压E、夜间血压45、超杓型血压是指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 d)A、在10%~20%B、<10%C、>10%D、>20%E、<-5~10%46、ABPM测量时如果两侧上臂血压相差>( b)mmHg,应选择血压高的一侧上臂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3B、10C、5D、6E、847、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运动耐量≥(c )METs,预后良好A、5B、6C、9D、7E、448、动态心电图特别适合于( a)的冠心病患者A、以冠脉痉挛为主B、冠脉中度以上狭窄病变C、早期不稳定性高血压D、侧支循环不良E、常规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49、我国最早在(a )年开展平板运动试验A、1979B、1981C、1986D、1975E、199050、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有昼夜规律,以( b)频率最高A、夜间0~3时B、上午6~12时C、中午12时~下午14时D、凌晨5~6时E、下午5~7时D 51、ST段压低是运动引起心肌缺血最常见的改变,运动试验以R波为主的导联上,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降1minA、0.2B、0.25C、0.3D、0.1E、0.452、良性气道狭窄可采用的内镜治疗方法是(a )A、内支架B、热消融C、冷冻治疗D、球囊技术E、药物注射53、支气管内镜下冷冻治疗的病变类型不包括( c)A、良性肿瘤B、异物C、出血D、坏死物质E、瘢痕狭窄54、经支气管内科肺减容术的适应证不包括( d)A、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接受规律治疗6周以上B、15%<45%<="" label="">C、残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 150%D、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150%E、静息状态下PaCO2<55mmHg, PaO2>45mmHg55、气管切开术后狭窄最常见的类型是( a)A、不规则形B、椭圆形C、圆形D、三角形E、闭塞56、气管插管术后狭窄最常见的类型是( b)A、不规则形B、圆形C、椭圆形D、三角形E、闭塞57、气道创伤后瘢痕狭窄首选的治疗方法是( a)A、球囊扩张+冷冻B、消融C、球囊扩张D、支架E、冷冻58、硅酮支架的适应证不包括(c )A、难治性的瘢痕狭窄B、恶性气道肿瘤C、气道异物D、气管食管瘘E、动力性气道狭窄59、气管插管术后狭窄最常见的类型是()bA、不规则形B、圆形C、椭圆形D、三角形E、闭塞60、经支气管内科肺减容术的适应证不包括( d)A、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接受规律治疗6周以上B、15%<45%<="" label="">C、残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 150%D、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150%E、静息状态下PaCO2<55mmHg, PaO2>45mmHg61、气管插管术后最常见的病变类型是( d)A、肉芽B、肉芽+瘢痕C、肉芽+塌陷D、瘢痕E、瘢痕+塌陷62、下列哪项不是支气管扩张手术治疗指征:DA、反复感染或大咯血B、病变局限C、全身状态好D、病变范围广63、下列哪项不是支气管扩张的发病机制:CA、炎症或气道感染早期导致气道结构的破坏B、黏液的阻塞C、淋巴细胞为主的慢性的炎症D、黏液纤毛系统释活64、目前逐渐被取代的支气管检查是:BA、胸部X线检查B、气管碘油造影C、CTD、胸部高分辨CT65、支气管扩张最易累及的部位是:AA、左下叶支气管B、中叶C、双上肺叶D、下叶背段66、支气管扩张病因中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是:AA、结核B、非支气管去菌病C、链球菌感染D、真菌性感染67、食道气道瘘支架形状的选择与(D )有关A、瘘口的大小B、瘘口的形态C、瘘口的性质D、瘘口的位置E、患者的全身状况68、对隆突附近的ERF,宜首选( A)A、气管分叉形支架B、气管I形支架C、气管沙漏形支架D、气管双支架E、食管气管双支架69、食管癌术后食管与胃的吻合口与气道相通即为(B )A、气道-胸腔胃瘘B、气道吻合口瘘C、食管-气管瘘D、食管-支气管瘘E、食管-胃-气管瘘70、食管-气管(支气管)瘘最常见的部位是( A)A、食管中段与左主支气管之间B、食管中段与右主支气管之间C、食管下段与左主支气管之间D、食管下段与右主支气管之间E、食管上段与主支气管之间71、与食道气道瘘支架封堵的效果无关的是( C)A、瘘口的位置B、瘘口的性质C、瘘口的大小D、全身状况E、封堵的材料72、以下哪项不是提示休克指数为1.0的指标(a )A、心率>100次/minB、失血量<500C、血红蛋白在70-100D、患者出现晕厥、口渴、少尿73、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如果Glassgow评分<( a)分,表示病人昏迷,应当对呼吸道采取保护措施A、8B、9C、10D、1174、()是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及治疗首选的方式dA、血管造影+止血治疗B、药物治疗+外科治疗C、介入治疗+药物治疗D、内镜检查+止血治疗75、以下哪项不是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紧急输血的指征(b )A、病人改变体位出现晕厥、血压下降和心率加快B、心率在80-100次/minC、收缩压低90mmHg(或较基础压下降30%)D、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红细胞压积低于25%76、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评估可采用Rockall评分系统来进行,当积分在()分时提示为中危A、5-6B、4-5C、3-4D、0-277、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评估可采用Blatchford评分来进行,当积分<( b)分时为低危A、7B、6C、8D、978、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药物治疗以联合应用生长抑素+质子泵抑制剂为主,一般PPIs以(c )mg静脉注射,A、75;3B、50;6C、40;12D、15;2479、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使用三腔二囊管时,拔管时机应在血止后()h,一般先放气观察( d)h,若仍无出血A、12;6B、24;6C、12;12D、24;2480、以下哪项不是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紧急输血的指征( b)A、病人改变体位出现晕厥、血压下降和心率加快B、心率在80-100次/minC、收缩压低90mmHg(或较基础压下降30%)D、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红细胞压积低于25%81、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药物治疗以联合应用生长抑素+质子泵抑制剂为主,一般生长抑素以(c )μg/h持续A、750B、500C、250D、15082、目前对于上消化道出血多主张检查在出血后( d)小时内进行,称急诊胃镜检查A、4-8B、12-24C、48-72D、24-482、以下哪项不是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胃镜检查的禁忌证( d)A、HR>120次/分B、收缩压<90mmHg较基础收缩压降低幅度>30mmHgC、血红蛋白<50g/LD、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出血不太严重3、以下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的认识,错误的是(b )A、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25%B、发病缓慢,出血量一般不大C、常见患者呕出鲜血伴血块D、病情凶险,死亡率高4、发生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时脉搏常>( a)次/分A、110B、120C、130D、1405、成人出血量在( c)ml/天可出现黑粪A、300-500B、5-10C、50-100D、500-6001、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 d)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A、低B、中等C、低-中等D、高E、中等-高A 2、2009年纳入26个他汀研究共165,792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LDL-C每降低1mmol/L,卒中相对风险下降A、0.211B、0.111C、0.411D、0.489E、0.5783、以下对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TIA的认识,错误的是(c )A、卒中发生前未服用他汀的患者,卒中发生后建议早期启动他汀治疗B、缺血性卒中发病时已服用他汀治疗的患者,在急性期继续他汀治疗是合理的C、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过程中发生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卒中发生后应停止服用他汀治疗D、缺血性卒中行急诊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需尽早服用他汀类药物E、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4、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的时间划分一般指发病后(a )内A、2周B、1周C、5天D、3天E、1个月5、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12,689例2000-2007年间在北加州凯撒医疗中心17家医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期间使用他汀与卒中后患者生存率的相关性。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版)
表1 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四级,A 级最高,D 级最低) A 级:基于多个或 1 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 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 B 级:基于至少 1 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 “金标准”和盲 法评价(较高质量) C 级:基于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 D 级: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推荐意见
对突然出现疑似卒中症状的患者, 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卒中救治条件 的医院(Ⅰ级推荐,C级证据)。
5 卒中的急诊室处理
由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时间窗窄,及时评估病情和快速诊断至关重要,医院应建立多学科卒中 诊治团队,持续进行质量改进。
2021年,基于中国脑血管病大数据平台分析结果显示 ,2019— 2020年我国卒中中心的急性缺 血性卒中总静脉溶栓率为5.64%,血管内治疗率为1.45%,较既往均取得显著提升;入院到给药的 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中位数为 45 min,入院到穿刺的时间 (door-to-puncture time,DPT)中位数为 106 min,较既往均显著缩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筛查及抗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10-11 12:23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作者:徐安定王拥军心房颤动( 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表现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
AF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男性高于女性。
欧美国家总体人群中AF患病率为1% -2%,在80岁以上人群中高达5% - 15%。
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普通人群AF总患病率为0.65%,80岁以上人群为7. 5%,以此估算我国AF患者至少超过400万。
AF是缺血性卒巾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导致卒中的风险是无AF者的5倍。
而且,阵发性AF与持续性或永久性AF导致卒中的风险基本相似。
AF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也明显高于无AF者。
AF所致卒中的预防性抗栓治疗以抗凝为主,明显不同于非心源性者的抗血小板治疗。
目前,我国对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 chemic attack,TIA)患者合并AF存在诊断率偏低现象,尤其是对阵发性AF。
另一方面,近年有关AF 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迅速,尤其是新型口服抗凝剂( 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预防AF患者卒中和系统性栓塞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关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也已发布。
为此,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联合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脑血管病专家制定本共识,着重讨论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合并AF的筛查和二级预防策略(推荐意见的推荐强度及证据评定标准见文献[13]),而对该类患者急性期治疗则请参照《巾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中国专家共识( 2012版)》。
一、我国缺血性卒中合并AF的诊断及二级预防现状2010年发表的一项我国多巾心横断面调查研究显示,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合并AF的比例仅为4.7%( 108/2 283) ,“十一五”期间基于多中心医院数据的中国国家卒中数据登记( Chinese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研究结果显示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合并AF的比例为11. 3%,明显低于欧美国家大型登记研究结果(25% -28%)和我国台湾地区报道(16.5%)。
虽然可能存在种族、遗传性及研究取样的影响,但强烈提示我国大陆地区存在明显的漏诊。
此外,国外数个研究显示缺血性卒中合并阵发性AF的比例为6% - 10%,而我国还缺乏相应数据。
因阵发性AF发作时可无症状,这在老年患者中尤为常见,故诊断相对困难,推测对其漏诊是我国缺血性卒中合并AF诊断率偏低的重要原因。
同样,在缺血性卒中合并AF患者的二级预防干预和预后方面,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CNSR资料显示,在1 297例缺血性卒巾合并非瓣膜病AF患者巾,接受口服抗凝剂治疗的仅为14%,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与之相应的患者1年卒中复发率和病死率分别达32%和34%,明显高于国外报道。
专家共识意见一:AF,包括阵发性AF,是缺血性卒中/TIA的重要病因。
应重视对缺血性卒中/TIA患者的AF筛查,以对患者采取规范的二级预防措施(I级推荐,A级证据)。
二、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合并AF的筛查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合并持续性或永久性AF的诊断不难,但阵发性AF的诊断有一定困难,应高度重视。
当患者具备以下任意一点时,应高度考虑心源性卒中的可能:(1)起病急骤、高龄、卒中严重者[年龄≥70岁,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10分];(2)不同动脉分布区栓塞,包括空间多发(前、后循环同时梗死或双侧)和时间多发;(3)梗死主要位于皮层或皮层下豆纹动脉区大灶梗死;(4)其他系统性栓塞的征象(肾脏和脾脏的楔形梗死、Osler结节、蓝趾综合征);(5)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无同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6)闭塞大血管快速再通。
对高度疑似者,应考虑存在阵发性AF的可能,尤其是缺乏其他心源性栓塞证据时。
(一)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对所有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均应仔细询问病史,初步确定有无阵发性心悸,应常规检查心律,发现心律失常的证据。
但单纯病史及体格检查难以辨别心律失常种类,极易漏诊阵发性AF。
(二)心电检查各种心电检查均可用于确诊AF。
目前常用方法包括普通12导联心电图、连续心电监护、24 h或延长的动态心电图( Holter)监测。
1. 12导联心电图及连续心电监护: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连续心电监护容易确定永久性或持续性AF。
现行指南均推荐对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
常规12导联心电图因检测时间短,对阵发性AF诊断价值极其有限。
连续心电监护虽可提高对阵发性AF的诊断率,但如不予以重视和开展对相关人员的系统培训,或使用缺乏自动AF识别和报警系统的心电监护系统,其对筛查阵发性AF的作用依然有限。
研究显示,通过对护士培训,能提高连续心电监护对AF的检出率,监护时间越长检出率越高,至少与24 h Holter心电监测一样能有效发现阵发性AF。
德国一项研究报道对49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及TIA患者使用连续心电监护(监护时间巾位数为64 h)和专门筛查阵发性AF的软件进行自动分析,与24 hHolter 心电监测相比,明显提高对阵发性AF的识别。
美国和欧洲的相关指南将连续心电监护至少24 h作为Ⅰ级推荐(B或A级证据)。
2. 24 h Holter心电监测:24 h Holter对诊断包括阵发性AF在内的心律失常有重要价值。
一项纳入5项研究共58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系统分析显示,24 h Holter 心电监测在无AF史且基线心电检测正常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巾发现4. 6%有新发AF。
现行指南推荐对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或考虑心源性卒中但未查到其他病因时,应常规进行24 h Holter心电监测。
3.重复12导联心电图检查:一项单巾心小样本研究发现,重复12导联心电图检查也能提高对阵发性AF的检出率,甚至高于24 h Holter的结果。
但该研究样本量较小,24 h Holter心电监测率较低,重复12导联心电图对AF的诊断效能仍需进一步研究。
但至少提示对于疑似心源性或隐源性卒中而无法接受24 h Holter心电监测者,可考虑数天内多次12导联心电图检查,或多次12导联心电图联合24 hHolter心电监测,以增加对阵发性AF检出率。
4.延长Holter心电监测:延长的Holter心电监测能进一步提高对阵发性AF的检出率。
多项小样本研究发现,对于隐源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若常规筛查中未发现AF,则30 d Holter心电监测可在约10% - 20%患者巾发现阵发性AF。
正在进行巾的不明原因卒巾与潜在AF( cryptogenic stroke and underlying atrialfibrillation. CRYSTALAF)研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对这一方案给出更明确证据。
(三)评分法筛查缺血性卒中/TIA合并AF最新发表的纳入32项研究共5 038例缺血性卒中/TIA患者的Meta分析发现总体上11. 5%患者有新发AF,其巾在未经选择患者巾新发AF仅6.2%,而经选择患者巾(如隐源性缺血性卒中、AF粗筛等)新发AF比例高达15. 9%。
从医学经济学和依从性角度看,通过评分法确定一些可能合并AF的高危患者,进而对其进行AF筛查有重要意义。
针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AF筛查评分(score for the targeting of atrial fibrillation,STAF):2009年由Suissa等对456例连续缺血性卒中(不包括TIA)患者分析后提出(表1),其结果显示STAF≥5分诊断A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和88%。
在其后续的500例连续病例报道巾,STAF≥5分筛查AF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证实,其诊断阵发性A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1%和77% 。
我国一项219例连续病例研究结果发现STAF≥5分筛查A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和71%,提示STAF也适合巾国患者。
国外一项584例的研究结果发现STAF≥5分对诊断AF、新发AF的特异性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敏感性对AF只有79%,对新发AF仅58%。
LADS评分(left atrial diameter, age, diagnosis of stroke or TIA,smoking):2011年由Malik等通过对953例连续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分析后提出以左心房直径、年龄、卒中/TIA、吸烟为参数筛查AF的LADS评分(表2)。
其结果显示LADS 评分≥4分对AF筛查的敏感性为85. 5%,特异性为53. 1%。
该评分系统首次纳入了TIA患者,适用范围更广,且剔除了基线NIHSS及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研究(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TOAST)分型,操作更简单,更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但其对AF筛查的特异性不高,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其价值。
缺血性卒中/TIA合并AF筛查流程见图1。
专家共识意见二:对所有新发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应常规进行针对AF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12导联心电图检查(Ⅰ级推荐,A级证据),并尽可能开展至少24 h的连续心电监护(Ⅰ级推荐,B级证据)。
专家共识意见三:对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或疑似心源性卒巾而未发现心源性卒中证据者,推荐24 hHolter心电监测(Ⅰ级推荐,A级证据)。
专家共识意见四:对STAF≥5分的缺血性卒中(Ⅱ级推荐,B级证据),或LADS 评分≥4分(Ⅲ级推荐,C级证据)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应根据条件,选择多种心电监测手段,包括24 h Holter心电监测、延长的Holter心电监测或重复多次12导联心电图检查,以发现可能存在的AF。
三、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合并非瓣膜病AF的二级预防抗栓治疗(一)华法林华法林对预防AF患者缺血性卒巾初发和再发的作用毋庸置疑,与安慰剂相比,调整剂量[国际标准化比值(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为2.0-3.0]的华法林治疗可使AF患者卒中再发相对风险(relative risk,RR)下降67%,其治疗所需要病例数(number needed to treat,NNT)为13。
阿司匹林也可使AF患者卒巾再发的RR下降21%(NNT为40),但效果远不及华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