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7下历史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合集下载

【历史】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精品【课件】

【历史】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精品【课件】

达· 伽马 2次
时间 次数
船队 规模 (第 一次)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7次
大船62艘(连 小船共有200多 艘),最大的 有1500吨左右 到达 亚非30多个国 范围 家和地区
3艘,最大 4艘,最大 船120吨左 船110吨左 右 右 美洲 印度
郑和下西洋时间最早, 时间最长, 规模最大, 是人类航海史上空前的 你有何感想?有何结论?
萨德系统
2017年2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主持例行记者会
“我要再次强调,中方反对在韩部署“萨德”系统 的意志是坚定的,将坚决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安 全利益,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美韩承担。我们强 烈敦促有关方面停止相关部署进程,不要在错误道 路上越走越远。”
•捍卫祖国主权! •捍卫民族尊严! •维护民族利益!
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材料: 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 倭寇的侵犯。 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以岳家军为榜样,纪 律严明,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捷中,荡平浙江的 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 灭那里的倭寇。
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肚脐饼,甜又香,送给 继 光 饼
苏禄、满剌加等国的国王都亲自率领庞大的 代表团访问中国。苏禄王在归国途中病逝于 山东德州,明成祖为其修建陵墓,以表哀思。
明朝的对外关系
友好交往
明朝前期
战争冲突
明朝中期
第 二 篇 章 明 朝 中 期 的 中 外 冲 突



中 国
日 本
1. 什么是倭寇? 2.什么时候倭患严重? 3. 倭患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 重的后果?
认真观看视频,思考下列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28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28张PPT)

连环画《抗倭英雄戚继光》
“动脑筋”: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你认为他有哪些优秀的 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 权完整的爱国主关系如何?你觉 得应该怎么处理?
知识整合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
友好交往
明中后期——国势衰落
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材料三 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 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 ,如指南针 造船技术的提高 的应用、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
指南针的运用 地理知识的进步
材料四 郑和,回族,出身于穆斯林 郑和本人吃苦耐 家庭,又皈依佛教 ,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 。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 劳,勇于探索 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相关史事
戚继光的军事著作
鸳鸯阵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 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 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讨论:戚继光取 得胜利的原因。 1、获得明朝政府 的大力支持。 2、戚继光卓越的 领导才能和治军 严明。 3、得到沿海一带 广大人民的支持, 并且战争的性质 是正义反侵略的。
返航时,许多国王、使臣搭乘郑和的船只,前来中国访问。 据统计,先后30多年间,共有400多批外国使团来华。
占城国王骑象 欢迎郑和、群 众载歌载舞
泰国 三宝公寺
印尼 三宝庙
云南 郑和公园
纪念郑和的邮票
暴力冲突篇
二、戚继光抗倭
相关史事
明代绘画《倭寇图卷》(局部) 画面描绘了民众遭受倭患而逃难的情景
三、来自海盗的攻击 ……
结合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精品课件 (共3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精品课件 (共32页)


1500人
Hale Waihona Puke 宽6米比较 结果早半个 多世纪
次数多 船数多
人数多
船只大
范围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精品课件 (共3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精品课件 (共32页)
郑和下西洋意义:
郑和所到之处,带去了明朝皇帝给当地统治者的友 好书信和礼物,受到各国统治者与百姓的热情接待。 各国来华使节络绎不绝,渤泥、苏禄、满剌加等国 的国王都亲自率领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中国。
想一想: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
(1)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强国 (2)明成祖的鼓励与支持 (3)先进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和指南针的应用
(4)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精品课件 (共32页)
1)时间:1405—1433年
2)次数:7次
“和平的使者”
非洲人民热 烈欢迎东方 的使者
印度官员陪 同郑和乘象 游览、群众 载歌载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精品课件 (共32页)
5)主要活动方式: 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
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船 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精品课件 (共32页)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发现美洲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精品课件 (共32页)
火眼金睛
郑和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11440353年年,明明成太祖祖派 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郑和船队从南刘京家出港发,出发, 先后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地红中海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船上装载的物品, 以丝绸和茶瓷器叶最受当地人喜爱。郑和的远航促进了 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21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21张PPT
( C)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7、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 ABCD )
A.是正义的,符合人民的利益; B.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C.戚继光有远大志向,爱民的情怀; D.卓越的指挥才能和指挥策略。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 西洋,主要目的是为 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 地位和威望,同时也 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 海外的奇珍。
一.郑和下西洋
时间:1405——1433 次数:七次 主要物品:丝绸,漆器 茶叶 最远地点: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
意义:郑 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
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 非各国的相互了 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
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 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
“倭寇”是指?
日本的武士、奸商组成的海 盗武装集团。
戚 1、背景(为什么要抗倭)
心力) (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戚继光抗倭
4、意义
(1)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捍卫了 我国的主权,保障了东南沿海地区人 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2)戚继光是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 抗倭业绩永远载入史册。
戚继光雕像
评价
戚继光抗倭是我 国历史上第一次 反对外来侵略并 取得成功的正义 战争,它是我国 的民族英雄
4、(1)这套邮票的主题是什么?郑和下西洋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D )
A.东南亚各地 B.地中海东岸 C.阿拉伯海沿岸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明朝能够实现郑和“七次下西洋”壮举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33张PPT)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33张PPT)
倭寇
3、经过:
(1)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
戚继光(1528年-1588年)
戚继光军事著作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 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 矿工10 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 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A
B
C
D
2.【2019•江苏泰州中考3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一位抗倭将领维护
祖国海防安全的决心。他是( C )
A.鉴真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3.【2019•广西柳州中考1】明朝初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明成祖派郑和率领
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 B )
A.驱除倭寇 B.扩大政治影响 C.寻找黄金
材料研读 《凯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戚少保年谱耆[qí]编》
想一想,这首军歌表现了怎样的战 斗意志?
这首军歌说明戚家军军纪严明,训 练有素,能征善战,上下团结,作战能 力强;也表达了戚家军同仇敌忾、不除 倭患誓不罢休的决心。因此,这首军歌 表现了戚家军面对侵略者誓死捍卫国家 安全以及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坚强意志 。
问题思考: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猖獗。所到之处,倭寇杀 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威胁到沿海地区民众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
因此,戚继光等人领导的抗倭斗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反侵 略战争。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
航海技术和工 具先进
7
郑和七下西洋-背景/条件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
郑和勇于进取 探索精神
8
郑和七下西洋-背景/条件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1)明朝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有经济基础
“”
(2)统治者得支持 (3)明朝造船业发达,能造远洋航海的船只
(4)指南针及航海图的使用,航海技术的发 展,为航海行动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戚继光抗倭
04
汇总
郑和下西洋
摘要 明成祖时期国力强盛,为了提高明朝的国际地位和威望,
朱棣派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开创了世界航海史的壮举。
明朝-郑和七下西洋
西洋-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背景 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主要目的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炫耀国威”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 海外的奇珍,加强与海外联系。-燕明成祖登基后,寻找建文帝
时期 明成祖-朱棣
人物 郑和(三宝太监)
时间和次数 1405-1433(28年)—7次
规模 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每次航行船只200多艘
人数 每次出海2.7-2.8万人
特点 时间早、次数多。船只和人员数量多,海船大,范围最广、和平交往
携带物品
优质的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 币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影响
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互相了解与往来,为世界航海事业作贡献 12
郑和七下西洋-特点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时间早、次数
“”
多。船只和人
员数量多,海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30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30张PPT)

和七下西洋

明中后期——国势 ●戚继光 冲
衰落
抗倭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
突反 映
已经由强盛逐渐转向

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
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 略战明争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
松弛,倭寇猖獗。戚家军抗击 倭寇,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 土完整。捍卫中华民族的正义 利益。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 ,是一场反侵略战争。
三、葡萄牙攫(jué)取澳门
居权:
1、背景:16世纪开
第一次下西洋时 ,就有27000多 人,其中有使臣 、官兵、航海技 术人员、财务人 员、宗教人士、 翻译、医生、厨 师、工匠等。
装载物品
优质丝绸、精 美瓷器、上等 茶叶和漆器等 各类物品,以 及大量的金银 货币。
物品用途
有的是用于慷慨送 礼,展现大国风度, 发展相互之间的友 好关系;有的是用 于贸易,互通有无,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和红海沿岸。
红 天方
今孟加拉国和 刘家港 印度西孟加拉 港1405—1433
邦一带榜葛剌

今沙特阿 拉伯的麦

慢八 撒
今肯尼 亚蒙巴

今印度
科泽科



今加里
曼丹岛
今马来 北部
西亚马
六甲一

郑和船队最大的海船长44丈4尺,宽18丈,立九桅,挂 十二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短宽型船体的设计, 体现了先进的造船技术,行驶起来平稳安全。船队航行中兼 用天文与水罗盘导航。
4、郑和下西洋
意义郑:和的远航,时 间之长,规模之大, 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 空前壮举,不仅增进 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 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 好往来,而且开创了 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 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历史】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戚继光抗倭

【历史】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戚继光抗倭

•D.鲁迅和拜伦的事例,旨在证明文化的交流互鉴只会使本民族的精神更加彰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世界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互鉴缺失,人类文化的繁荣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B.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能丰富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将推动大同社会的到来。
•C.只有讲究方法,民族文化才不会在交流互鉴中失去特色,背离自身发展的需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之海寇,动计数万,皆托言倭奴,而其实出于日本者
不过数千,其余皆中囯之赤子无赖者入而附之耳。 材料二 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
带。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
材料三
在福建有首歌谣流传至今:执法如山军纪明,出师矢志
灭胡尘。斩子励众并为囯,千秋共仰思儿亭。讲的是当年戚帅率 军抗倭时,一次临阵派兵,他的儿子做先锋,路遇大雾没有按时 赶到,军令如山,亲儿子被他无情地处以军法。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戚继光抗倭
一、戚继光抗倭
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 名将,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 莱)人。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 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 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 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沿 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 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 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 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pMrUkz16l7zcvbm,mrtdpMrUkz16l7zcvbm,mrt长期发展进程中,中国国画还受到其他民族和国家绘画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受西方油画的影响要比受印度绘画的影响更大。但是,中国国画的民族特色并未因此荡然无存,而是在交流互鉴中更好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再看 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名字来自俄罗斯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但内容是中国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英国诗人拜伦的《曼弗雷德》,显然受到德国文学家歌德《浮士德》影响,但作品中并没有一点德国精神,而是洋溢着英国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23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共23张PPT)

装载物品:优质 丝绸、精美瓷器、上 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 物品,以及大量的金 银货币。
规模大,货物多
相关史事
戚继光的军事著作
鸳鸯阵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 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 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概况:
戚继光 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
3、年少时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
豪迈诗句,立志报效祖国的明代抗倭名将是
() A.郑和
B.戚继光
B
C.郑成功
D.俞大猷
4 、民族英雄戚继光最主要的贡献是( )
A.统一了女真各部 B.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B
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
5.下图是位于江苏苏州的戚继光抗倭遗址。其“御寇
安民”中的“寇”是指(
)D
御 寇 安 民
A.荷兰侵略者 C.英国侵略者
B.善恶侵略者 D.日本侵略者
马来西亚三宝佛洞
马来西亚三宝井
人员职务分工 军人 官员
外贸人员 技术人员
翻译 医士和医官
祭礼 工匠 水手
郑和船队帆船模型
大号宝船 长151.8米 宽61.6米
明代罗盘
携归的土特产品 应有尽有,其中不少是 奇货重宝和珍禽异兽等, 如珍珠、珊瑚、宝石、 香料;麒麟(长颈鹿)、 狮子、鸵鸟之类。
——张岂之主编: 《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九捷平定了渐东地区的倭患;随后
率军进入福建、广东消灭了两地
的倭寇。 3.评价
民族英雄
戚继光是一位伟大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一队葡萄牙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 濠镜(即今日澳门)晾晒“水湿贡物”,广东官员接受贿银 500两,允之。葡萄牙人得以上岸,自此入住、盘踞澳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共1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共14张PPT)

红 海
天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木骨都束
刘家港
占城
慢八撒
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7次远航,最远到 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表
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达·加马
到达 下“西洋”,最 到达美洲
绕过好望角,
地点 远到红海沿岸和
到达印度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 非洲东海岸
时间 1405—1433年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的殖民者, 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澳
门的居住权。
相关史事
萄牙殖民者几次侵入我国广东、福建、浙 江地区,都被我国军民赶走。153年,萄萄 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 货物。他们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 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在溴门上岸,擅 自搭篷建房,进行贸易。1573年,他们将 500两白银改交明朝政府,获得了在澳门的 租借居住权。但是,澳门的领土主权仍然 属于中国。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驻 扎军队,对澳门实施全面管理。
结果: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4.意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 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 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 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 国主义者。
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正义之举,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 (2)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 (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联合作战。 (4)戚继光的军事指挥才能。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 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 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 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 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 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 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 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 军事工程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共26张PPT)

明《武备志》载郑和航海图局部
一、郑和下西洋
明朝对外交往和国际地位 郑和下西洋开辟亚非海上通道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 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 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 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 国耗费亦不赀。”
目的: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 的联系,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
课堂小结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1、背景: 2、目的 3、时间及过程 4、意义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 2、过程 3、意义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1、背景: 2、时间:
课堂练习
1、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 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 有关?( B)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7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 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 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 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 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 兵、航海技术人员、财物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 工匠等。郑和的船队采用 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 洋航行技术,能够准确地 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 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 行航行。
今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 刘家港 拉邦一带
榜葛剌
今江苏太仓
今印度科泽 科德
占 城
今加里曼丹 岛北部
今马来西亚马六 甲一带
南亚国家欢迎郑和船队的到来
刘家港
红 天方 海 今沙特阿拉伯的 麦加
占城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C)
③日本的奸
②日本的武士
A.①③④
7.明成祖时期,七下西洋的是( C ) A.蔡伦 B.毕升 C.郑和 D.郑成功 8.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 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 A ) A.郑和 B.戚继光 C.李时珍 D.宋应星 9.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 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 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 B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10.“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 “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C )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戚继光祠堂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阁)
戚继光牌坊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阁)
戚继光故里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阁)
戚继光表功祠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阁)
戚继光故里,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城牌坊路北, 是戚氏家族世代居住之地,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明代崇祯八年(1635年)为褒扬戚继光而建,赐额“表 功”,因又名表功祠。
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国不久病逝。
1431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西洋”指 哪里?
西洋:指现在文莱 以西的东南亚、印 度洋及沿岸一带。
文莱
《明史· 外国列传》载:“婆罗,又名文莱, 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
一、郑和下西洋
1.前提
15世纪初, 明朝经济逐 步繁荣,国 力雄厚,成 为当时世界 上的强国。
二、戚继光抗倭
2.概况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 抗击倭寇,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 戚家军 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目的: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 随后,戚继光又平息 败倭寇。 福建、广东地区的倭 措施: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 患,使东南沿海的倭 工10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 患基本解除。 阵法。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城牌坊路北,是戚氏家族世代居住之 地,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代崇祯八年(1635年)为褒 扬戚继光而建,赐额“表功”,因又名表功祠。
1.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
来抵挡”所赞颂的是(C )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澶州之战
戚继光,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 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 雄。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 指挥佥qiān事,担负防御倭寇的任务。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上述材料体现了戚继光怎样的高尚品德?
(1)淡泊名利 (2) (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戚继光故里
(1)明朝前期国力雄厚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 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健全朝贡体系。
材料三:
(2)明成祖的大力支持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151.8米)、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宽61.6米)。
——《明史》卷304《郑和传》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 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
渤泥、苏禄、满剌加等国的国王都亲自率领庞大的代
表团访问中国。苏禄王在归国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
明成祖为其修建陵墓,以表哀思。
苏禄王的王妃和次子温哈剌、 三子安都鲁留居中国守墓, 今天该地温、安两姓,多是
苏禄王的后裔。
山东德州苏禄王墓
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已经60岁了,为 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他毅然率领 船队出使,这次他再没有回来,病逝在印 度的古里,时年62岁,永远长眠在他开辟 的和平交往的道路上。
4宝.





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要出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途:慷概送礼,展 现大国风度,发展友 好关系;用于贸易, 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相关链接 郑和下西洋的“西洋”, 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西洋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4.地位:郑和的远航, 时间之长,规 模之大,堪称 世界航海史上 的空前壮举
5.评价: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 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 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到达 亚非30多个国家 范围 和地区
美洲
范围广
设备 航海图、罗盘针
设备先进
郑和远航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造船技术的发达 (3)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泛运用 (4)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探
索的精神 ……
探究点:戚继光抗倭
组成 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
2.目的: 提高明朝在国外 的地位和威望, “示中国富强”, 同时也用中国的 货物去换取海外 的奇珍
郑和宝船(模型)
3.概况(1)时间、次数:1405—1433年、7次
(2)范围: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洪海沿岸
装载物品: 丝绸、瓷器、 茶叶、漆器、
金银货币等
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
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1561年,倭寇 侵犯浙江。戚 继光率军在台 州九战九捷, 平定浙东倭患
戚继光与其他 抗倭将领带领 军民消灭福建、 广东两地倭寇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 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
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连环画《抗倭 英雄戚继光》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上述材料体现了戚继光怎样的高尚品德?
(1)表达了戚继光抗倭的决心,拯救百姓于水火,并不 是追求个人功名
(2)他志向远大,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探究点: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背景: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 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仅略活动
对比郑和下西洋概况和欧洲航海 家航海情况,你得出什么结论?
事件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比较
时间 1404—1433年
次数
7次
1492—1504年 4次
时间早 次数多
人数
27800
1500
人数多
船数
船只 大小
大船62艘(连小 船共有200艘)
长44丈(151.8米) 宽18丈(61.8米)
1郑7艘和下西洋船在只多 世界航海史上 长24.5是米、空宽前6米的 船只大
郑和的远洋船队
学习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到达地 区及意义等相关史实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正确评价 戚继光
3.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4.认识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探究点:郑和下西洋
1.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 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
向心力 (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
戚继光,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 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 雄。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 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 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 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 称为“戚家军”。
2.结果:1553
年,葡萄牙殖

民者攫取了在

我国广东澳门

的居住权
明朝的对外关系
15世纪初 国力雄厚
郑和下 西洋
友好交往
明朝中期
国力减弱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侵略
战争冲突
1.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 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
由来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有关( B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
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C )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3.“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
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
统的是( A )
①鉴真东渡 ②葡萄牙侵入澳门
③郑和下西洋 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历来众说纷纭,一说宣 扬大明威德,一说寻找 建文帝, 一说发展贸 易缓解财政支出……有 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 “贫民致富”“国用充 足”;另有包抄帖木儿 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 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 等说法
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 该取哪一种观点呢?
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明朝中期,日本国内社 会动荡加剧,明朝国力减 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 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 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 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
大破坏,时称“倭患”
日本倭寇
2.概况 (1)戚继光整顿军队
①目的:提高军队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
②举措:大力整顿 军队,招募农民和 矿工,进行严格训 练,操练新阵法
戚家军
③结果: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2)戚继光抗击倭寇 材料一:
鸳鸯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 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 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 亦可知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