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合集下载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中国古代外交发展史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

本课通过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阐述了明朝前期加强统治、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特点,具有“承上”性。

同时,本课还延续性地讲述了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上的巨大变化,昭示了明朝中后期国势的衰落,为下一节课讲述明朝的灭亡,清朝“取而代之”加强君主集权埋好巧妙的伏笔,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及意义,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2)知道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概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学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与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教学难点:郑和能实现远航的条件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它承载着古老中国繁荣灿烂的文化,沿途传递友谊、播撒文明,开创了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史上的又一新时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郑和,走进明朝,学习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新课学习一、郑和下西洋1.简介郑和。

2.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介绍西洋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图表展示法,首先引导学生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加深学生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记忆,落实基础知识;其次展示地图,结合地图说明“西洋”这一历史地理概念并找出出发点,最远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以及时空观念。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4、郑和下西洋概况
(1)根据上表结合课本内容说一说郑和下西洋的规模。
(2)说一说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其船队最远到达的地点是哪儿?
(3)郑和下西洋有何意义?
(二)戚继光抗倭(阅读教材72-74页)
1、倭寇:元末明初,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日本_____和______。
2___,海防_____,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______,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给沿海人民的生命带来极大危害,时称“___________”。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阅读教材74页)
1、背景: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侵略我国沿海地区。
2、时间:___________
(四)学以致用
(1)材料一中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哪儿?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鉴真是如何“传道艺”的?
(2)根据材料二说一说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目标展示
目标导学
一、温故知新:说一说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1、政治上:2、军事上:
3、特务机构:4、思想上:
二、整体感知
1、本课共有几目,分别是什么?
三、自主教学,合作探究
(一)郑和下西洋(阅读教材70-72页)
1、西洋指的是哪些地方?请在71页郑和航海路线图上画一下西洋的地理范围。
2、议一议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是什么?
①条件:15世纪初的明朝经济________,国力________。
②目的:为了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强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政治目的),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目的)。
3、想一想:除了国力强盛这一条件外,郑和要想实现远航还要具备哪些技术条件?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中朝关系明朝初期,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和中原的明朝进行了大量的贸易往来。

高丽人向明朝进贡珍品,明朝也向高丽出口粮食和纺织品等物资。

明成祖时期,为了遏制元朝、满洲的扩张,明朝也向高丽提供了物资和军事援助。

在中朝贸易中,通常采用“熟路商人”进行贸易,并且设立了专门的贸易口岸。

但明朝后期,由于对外政策的转变和朝鲜半岛的政治动荡,中朝关系逐渐恶化。

明朝禁止高丽使用汉字、禁止高丽的贡使称臣,以及在高丽边境设置了壁垒等限制举措,这些措施引起了高丽的不满和反抗。

此外,后期朝鲜王朝内部也发生了多次内乱和政变,导致国力下降,外交政策也开始倾向于与明朝敌对。

二、中蒙关系明朝时期,蒙古地区被分裂为众多小部落,其中以右翼、中部和左翼三部最为强盛。

明朝与蒙古地区的关系主要集中在右翼和中部,而左翼与明朝基本上没有联系。

明初时,右翼和中部的部落向明朝朝贡,接受明朝赐予的朝服和金银等物品。

明朝也在边境地区设立了边防和驻军,以巩固对这些部落的控制。

但是,在明朝后期,蒙古地区的势力逐渐强盛,逐渐对明朝产生了威胁。

尤其是明朝中期,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开始对明朝进行侵略和扩张。

明朝在遏制后金扩张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控制和扩大了与右翼、中部部落的朝贡贸易,以削弱后金势力的根基。

三、中日关系明朝与日本的关系比较复杂。

首先是明朝对待日本豪族的态度:一方面,明朝支持日本南北朝之间的战争,援助日本的织田氏、毛利氏等豪族,出兵朝鲜半岛以压制日本豪族的反攻;另一方面,明朝也对日本豪族怀有警惕,禁止日本侵略朝鲜半岛、禁止日本豪族在明朝境内活动、限制日本与东南亚的贸易往来。

其次是明朝与日本开展外交的方式。

明朝与日本并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对日本的足利幕府采取的是“通商令”和“朝贡制”相结合的策略。

每年冬至节,日本的使臣要前往明朝进贡,并向明朝皇帝问安,以此作为两国外交的形式。

同时,明朝也向日本发放了“朝肃书”,派遣使臣前往日本与足利幕府沟通,表示对日本足利幕府的承认和支持。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包括与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区的交流。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也有插图示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明朝的对外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

此外,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明朝对外关系进行评价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贡献。

2.教学难点: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评价和思考。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自主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和分析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3.案例分析:以郑和下西洋为例,详细介绍其经历和贡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对外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资料: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资料、明朝对外关系的历史地图。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明朝时期的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地理位置关系。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明朝对外关系的知识?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教师辅助讲解,突出郑和下西洋的经历和贡献。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外资料,分析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课时教案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课时教案

七下3.15《明朝的对外关系》课时教案一、教材分析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

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后两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

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实;2.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3.3.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习近平主席的一句话(如下所示)以及唐、宋、元时期的海上往来图片。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

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教师导入: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海洋国土,自古以来,中国人探寻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止。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到唐朝鉴真东渡、宋朝海外贸易兴盛到元朝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

同样,明朝的几百年间,海洋也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看看明朝是怎样面对海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

【自主学习】自主预习(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明成祖为了,“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实。

2.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3.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庙》。

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公庙”,马来西亚有“三宝山”,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洞”。

想一想: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郑和下西洋(一)背景【教师活动】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提问:何为西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西洋”是我国古代地理概念。

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教师活动】明朝雄厚的国力支撑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郑和像》,并阅读教材第70页《人物扫描》,指出拥有航海方面的人才,是远航所具备的重要条件。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分析当时远航已经具备的技术条件,诸如指南针、造船技术等。

【学生活动】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二)概况【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找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船数、首次下西洋的人数、到达的地区、最远到达的地方等信息。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案4页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案4页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案4页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2.掌握明朝国家的外交制度和手段3.对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有基本的认识教学重难点:掌握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了解周边国家的形势和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启发思考:“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外交事件?”2.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外交事件,简述其影响。

二、讲授(30分钟)(1)明代时期的外交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维护边疆稳定。

明朝的外交政策强调“以商治国”,并实行“通商闭关”政策。

(2)明朝的外交手段主要有派遣使臣、和亲、割地、赔款、贸易等。

(1)明朝的外交制度由礼部掌管,礼部可以派遣使臣,接待外国使臣。

(2)明朝实行“内外有别”的制度,外国使臣不能进入皇宫,不能拜见皇帝,要拜见官员。

(3)明朝的贸易主要由两条路线,一条是南海贸易路线,另一条是丝绸之路。

(1)明朝与朝鲜关系友好,有和亲之事。

(2)明朝与日本关系复杂,明成祖时期有和亲之事,但明朝晚期出现了宁波之战。

(3)明朝和蒙古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和和亲之事。

(4)明朝与西域国家关系也较为友好,多有贸易。

(5)明朝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友好,开展了繁荣的南海贸易。

1.为什么明朝实行“通商闭关”政策?2.明朝的外交制度有哪些特点?四、拓展(10分钟)为学生展示一幅明朝的外交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了解更多的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了解更多的贸易路线。

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复习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资源:1.教学单元课件2.明朝外交地图教学评价: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有了深刻的认识。

2.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展示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于明朝外交的了解。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即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两部分内容反映出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战争冲突。

这表明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组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伟大的航海家和平的使者航海史上
的壮举
贸易与文
化交流
提出问题:在《郑和下西洋的纪
[板书设计]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
1.前提:国力强盛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友好往来
3.概况: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友好之行4.意义:增进中国与亚非的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网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倭患严重
2.概况:浙江台州大捷,福建、广东抗倭
3.性质:反侵略斗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明朝十六世纪的对外关系,明朝在东亚的影响和贸易活动。

2.能力目标:能够以明朝为例子,阐述两个文化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于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了解明朝十六世纪的对外关系。

2.理解两个文化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表达文化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2.理解贸易对于明朝的重要性。

四、课前准备1.电脑、投影仪、课件。

2.演示材料。

3.板书。

五、教学过程1.引入请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建筑物是哪一个?这个建筑物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了?这个建筑物的石材和瓦片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这道题目,让学生们意识到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建筑物之一是故宫,这个建筑物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石材和瓦片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

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和其他国家是有联系的,中国古代的皇帝曾经与其他国家建立了贸易和文化联系。

2.新课讲解面对改革开放,中国欢迎外国,而明朝时期,中国对外是相对封闭的。

明朝时期的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东亚。

东南亚地区的商人和海盗时常来到中国沿海。

东南亚地区中的王国通常与中国有接触,并与中国有贸易往来。

与大明相邻的东北地区是满洲部族生活的地方,而正是这个地方,在明代中期,崛起了一个族群,后来称之为满族。

同时,在这个地方也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势力,后来发展成为皇族: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组建了他自己的军队开始攻打明朝的领土,在他领导下,满洲部族先后占领了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地区。

崇祯皇帝与努尔哈赤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但是最终,满洲人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自己的政府。

后来,满洲人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

3.示范请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主要贸易出口和进口品有哪些?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如何影响日本?面对这两个问题,老师可以设法让学生回答,并激励他们多谈论这些问题。

4.练习请学生们自行阅读这两段故事,并简述这些故事中的双方互相影响了什么?故事1:明代中期,一群东南亚商人带着海南黄皮(一种稀有、珍贵的商业物品)到达中国南部。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教学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明朝的对外关系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教师出四张中国人民邮票,这些邮票(1985年)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生:郑和下西洋。

见第2张PPT。

过渡: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第一篇章:郑和下西洋师:介绍郑和(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

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

最新第15课明朝的对外交流优秀教案

最新第15课明朝的对外交流优秀教案

最新第15课明朝的对外交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交流背景和重要性。

2. 掌握明朝时期与东亚、南亚和欧洲的外交关系。

3. 分析对外交流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2.1 明朝时期的对外交流背景- 明朝时期的国际政治形势- 明朝王朝的统治理念和对外政策2.2 明朝时期与东亚的外交关系- 对日本的外交互动- 与朝鲜王朝的联络与交往- 与越南的外交关系2.3 明朝时期与南亚的外交关系- 对东南亚国家的外交政策- 与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贸易和文化交流2.4 明朝时期与欧洲的外交关系- 与葡萄牙的接触和影响- 与西班牙和荷兰的贸易往来- 明朝对外国传教士的态度和政策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和引入新课- 利用地图和图片激发学生对明朝外交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对外交流在历史上是重要的。

3.2 课堂讲授和研究活动- 使用多媒体工具,以小组形式呈现明朝时期的对外交流背景和相关事件。

- 让学生自主探究明朝与东亚、南亚和欧洲的外交关系,并组织小组讨论和展示。

- 引导学生分析对外交流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并提供案例讨论。

3.3 拓展和深入研究-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深入了解明朝时期的外交关系。

- 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些与明朝外交有关的地点,如海洋博物馆或历史文化遗址。

3.4 总结和评价- 进行小组或个人演讲,总结课堂研究内容和思考对外交流的重要性。

- 提供自我评价和互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 学生参与度:通过小组活动、案例讨论和实地考察,促进学生的主动研究,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 研究成果:通过学生的总结和评价,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并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 教师评价:教师要认真备课,掌握相关知识和资源,并能够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以上是一份关于明朝对外交流优秀教案的文档。

该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资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交流背景、与东亚、南亚和欧洲的外交关系,并分析对外交流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内容;
(2)了解倭寇和倭患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表格对比分析,让学生直观体会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3)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独立表达能力,体会郑和船队是和平之师、友好使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不怕艰难、大无畏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2)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自制图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材料解析法、表格对比法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教学反思】
时间方面控制有待加强;对待学生回答问题,应该及时给予鼓励;
对教材挖掘程度不够深,有待加强。

整体还行,需要更进一步努力!。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明朝的对外交往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明白明朝的对外交往是助力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2.了解明朝与外族的交往历程,明白明朝的对外交往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也体现了明朝外交政策的灵活性;3.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对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所起的作用,明白我们今天的国际关系中这些历史来自何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明朝的对外交往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明朝外交政策的灵活性;3.明朝的对外关系对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引入(5分钟)导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明成祖洪武年间下西南平定叛乱后,开疆拓土的事迹,突出明朝的疆域之广阔。

2. 讲解(20分钟)1.明朝的对外交往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明朝外交政策的灵活性。

3.明朝的对外关系对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所起的作用。

3. 拓展(10分钟)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明朝的对外关系的理解。

可以采用以下问题:1.明朝政府采取了哪些对外交往的方式?2.明朝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文化交流起到了什么作用?3.明朝对外关系的对中国文化传播的贡献?4. 练习(15分钟)1.根据教材和老师讲解的内容,填写下面表格:志在东方收回占领地海上贸易在外交上的主张通过军事手段收回数次被夺占的西南土地对外交往的过程对中国文化传播2.同桌分组,通过讨论,发表意见,总结明朝对外关系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

5. 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并督促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把本课讲解的内容进行总结,记忆。

2.阅读课外材料,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其他案例。

3.整理笔记,整理本节课的要点,以备考试。

五、板书设计•明朝的对外关系•收回占领地•海上贸易•明朝的对外交往的特点和内容•明朝外交政策的灵活性•明朝的对外关系对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所起的作用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如讲述、问答、小组讨论等,来让学生充分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所起的作用。

七下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七下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34团中学王敏霞一、课程标准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2.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图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2.难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四、教法学法1.教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视频直播演示法。

2.学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热点视频《中美高层对话》同学们,视频里面的对话体现我们中国外交官怎样的特点?生:霸气、对等、强硬等。

说的很棒。

综合国力决定我国国际地位,体现我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增强,那么在明朝的时候我国的对外关系是怎么样的了?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讲授新课目标学习一:扬帆远航大国风范自主学习: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的概况,结合教材P70--P72,完成表格:合作学习一: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是什么?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

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

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健全朝贡体系。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材料四:郑和,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出生在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家庭里,祖父和父亲都曾经跋涉千里,朝觐麦加。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

-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戚继光抗倭的性质。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历史。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大无畏精神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意义。

-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和反侵略性质。

2.难点-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正确评价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初步了解,导入新课。

2.郑和下西洋-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规模等基本问题。

-利用地图或动态演示,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组织学生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如加强了中外交流、促进了文化传播等。

-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如明朝的强盛、航海技术的先进等。

3.戚继光抗倭-讲解倭寇的概念和危害,以及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情况。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主要事迹,如组建“戚家军”、台州九战九捷等。

-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如戚继光的军事才能、民众的支持等。

-强调戚继光抗倭的性质是反侵略斗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简单介绍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的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澳门问题的由来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5.课堂小结-回顾明朝对外关系的主要史实,强调其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引导学生总结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所体现的精神。

6.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明朝对外关系的故事或人物。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以及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难点:如何评价郑和及他的远航。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投影出示鉴真和玄奘的图片。

问题:图中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他们分别有什么事迹?让学生回忆两位历史人物的活动(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

教师:这两位人物都生活在唐朝,是唐朝对外交往中的著名人物。

到了明朝,也出现了这样两位人物,他们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最为著名,他们就是郑和和戚继光。

(投影出示郑和与戚继光人物图片)这两位人物创造了怎样辉煌的业绩,为什么一直被后世所称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明朝的对外关系》(板书),由此导入新课。

二. 新课学习(一)郑和下西洋(板书)新知探究: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郑和这位历史人物。

投影出示问题,学生结合问题阅读教材70-71页相关内容。

学生阅读完毕后,指导学生依据教材依次解决出示的问题。

1.西洋指哪些地区?(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投影出示地图,指导学生找到西洋的地理位置。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目的各是什么?谁派郑和出使西洋?(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明朝拥有航海方面的人才;明朝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技术条件如指南针、造船技术等。

主要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含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含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郑和船队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

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1.人物介绍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

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

人称“三宝太监”,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

2.阅读教材《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3.教师提问:西洋是指什么地方?提示: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4.教师提问:郑和的船队会遇到哪些困难?提示: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5.思考讨论: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提示:(1)明朝国家强盛统一,政治清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2)明朝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3)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

(4)统治者的支持。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及其影响2.了解明朝在海外扩张时的实践和经验3.熟练掌握相关词汇和知识点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为明朝的对外关系及其海外扩张实践。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朝的对外关系背景和基础2.明朝的海外扩张历程和主要功绩3.明朝的海禁政策及其原因和影响4.明朝的海禁政策和对外政策的转变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答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回答明朝的“开国”皇帝是谁?明朝的封建社会有哪些主要阶层?2.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背景和基础(1)通过学生发言和教师引导,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背景和基础,包括明朝国土的局势、世界局势和中东欧、西欧、意大利、非洲等地区的政治形势、文化表现、经济状况等。

(2)学生观看多媒体介绍和图片展示,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背景和基础,形成直观的感受和认知。

3.了解明朝的海外扩张历程和主要功绩(1)通过学生发言和教师引导,了解明朝的海外扩张历程和主要功绩,包括明朝的正式海禁、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明朝海疆进一步扩张等。

(2)学生观看多媒体介绍和图片展示,了解明朝的海外扩张历程和主要功绩,形成直观的感受和认知。

(3)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明朝在海外扩张过程中的战略思路和策略。

4.明朝的海禁政策及其原因和影响(1)通过学生发言和教师引导,了解明朝的海禁政策及其原因和影响,包括明朝的海禁政策、其实施的原因和影响等。

(2)学生观看多媒体介绍和图片展示,了解明朝的海禁政策及其原因和影响,形成直观的感受和认知。

(3)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明朝的海禁政策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5.明朝的海禁政策和对外政策的转变(1)通过学生发言和教师引导,了解明朝的海禁政策和对外政策的转变,包括海禁政策的解禁和国际局势的变化等。

(2)学生观看多媒体介绍和图片展示,了解明朝的海禁政策和对外政策的转变,形成直观的感受和认知。

部审人教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部审人教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对“明朝对外关系在现代社会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可能是因为对讨论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为此,我将在下一次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整理思路和观点。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但在实际应用方面,仍需加强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
(4)明朝对外关系的影响:评价明朝对外关系对国家发展、民族关系、世界历史的影响。
难点解析:如何让学生理解明朝对外关系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以及其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理解透彻。
四、教学流程
难点解析:明朝闭关锁国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如内忧外患、儒家思想的影响等,需要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3)明朝与欧洲国家接触的意义:评价明朝与欧洲国家接触在我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
难点解析:如何引导学生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待明朝与欧洲国家的接触,认识到这一历史事件在人类文明交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重要作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明朝对外关系在现代社会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教学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教学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明朝的对外关系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教师出四张中国人民邮票,这些邮票(1985年)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生:郑和下西洋。

见第2张PPT。

过渡: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第一篇章:郑和下西洋师:介绍郑和(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

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

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

人称三宝太监,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

见第6张PPT。

课件展示:学生看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见第7张PPT。

师提问:西洋是指什么地方?学生活动:现在文莱以西各地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教师提问:郑和的船队会遇到哪些困难?见第8张PPT。

学生活动:1、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2、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3、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思考讨论: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见第9张PPT。

学生活动:1、明朝国家强盛统一,政治清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2、明朝造船业发达,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3、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4、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

5、统治者的支持。

教师:点评学生的讲述。

阅读课文、自主学习:1、目的: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见第10张PPT。

2、起止时间:1405——1433年。

3、次数:先后七次。

4、主要人物:明成祖、郑和。

5、出发地点:刘家港6、到达地区: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7、意义: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课件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

详细介绍郑和下西洋出发地点、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及详细路线。

见第11张PPT。

课件展示:介绍郑和下西洋的宝船。

郑和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其甲板面积大约相当于4个篮球场的面积,或一个标准足球场。

见第12张PPT。

师:郑和每到一处,赠送礼物,表达友好平等交易。

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

师生互动: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之比。

见第13张PPT。

1、郑和从1405—1433年,航海7次,所用共200余艘船只,大船长151.8米,宽61.6米,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

有2.7~2.8 万人,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哥伦布从1492—1504年,航海4次,所用共17艘船只,旗舰长24.5米,宽6米,船上有罗盘针。

有1000~1500人,到达美洲。

3、达·伽马从1497—1498年,航海1次,所用共4艘船只,长34米,宽8米,船上有罗盘针。

有160人,到达印度。

教师明确:郑和下西洋——1、时间早、规模大、到达范围广。

2、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师生互动: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见第14张PPT。

学生讨论:1、郑和的远航,连接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

2、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3、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师:我们要学习郑和航海中的什么精神呢?郑和精神是什么呢?见第15张PPT。

学生讨论:1、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

2、开放交流、勇于开拓、和平宽容、自强不息、睦邻友好、献身祖国。

过渡:明朝沿海的倭寇又是怎样剿灭的呢?让我们进入第二篇章:戚继光抗倭。

第二篇章:戚继光抗倭师:什么叫倭寇?见第17张PPT。

自主学习:从元末明初开始,一些人在国内失意的日本武士、商人纠集一批无赖,聚在海上进行武装走私和海盗抢劫,被称为“倭寇”。

师:什么叫倭患?自主学习:倭寇与中国一些走私商人和不法豪绅狼狈为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长期侵扰我国沿海被称为“倭患”。

课件展示: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

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

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见第18张PPT。

师生互动:戚继光斗争经过。

戚继光在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严格训练组建“戚家军”。

在广东、福建和俞大猷配合,荡平倭寇。

见第19张PPT。

想一想: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结合地图)见第20张PPT。

学生讨论: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见第21张PPT。

一、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二、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四、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课件展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师: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见第22张PPT。

学生活动: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3.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郑和下西洋,了解其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认定戚继光为民族英雄,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师:史海扬帆的时候到了。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史海扬帆。

练习:1. 明朝时,我国最伟大的航海家是()A.戚继光B.吴承恩C.郑和D.徐霞客答案:C2. 下列历史人物中,被称为民族英雄的是()A 郑和 B. 岳飞 C. 文天祥 D.戚继光答案:D3.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①波斯湾②红海一带③非洲东海岸④非洲最南端A.②④B.③④C.②③D.①③答案:C4、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明朝社会安定,国力强盛,造船航海技术先进B、掠夺土地和财富C、明统治者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答案:C4.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后,渤泥、满剌加、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

苏禄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葬。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

材料三:明宪宗时有的大臣劝阻皇帝说“三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回答问题:三则材料分别说明郑和下西洋的利弊是什么?答案:(1)增强了中国的威望,促进中国与西洋各国的经济交流。

(2)宣扬了中国文化,同时丰富了国人的海外地理知识,开阔了国人眼界。

(3)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难以为继4、感情提升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5. 布置作业(1)写一篇想象作文“我随郑和舰队下西洋”(2)做同步练习【板书设计】条件1.郑和下西洋时间、目的、次数、人物、地点地位、意义明朝的对外关系倭寇的形成、抗倭经过2.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教学反思】教学环节方面:根据教学内容整合了两个板块:(一)郑和下西洋、(二)戚继光抗倭。

两个板块都使用大量的历史图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不足方面:学生的参与度较广,但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

学生上台展示和回答问题时,有点放不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