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合集下载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未触及封建制度
学西方制度 (君主立宪制)
维护清朝统治, 但实行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和妥协性
学西方制度 (民主共和制)
推翻清朝统治, 实行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和妥协性
1、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结果 都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作用 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
④中国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3、学习西方思想观念。如:新文化运动举起民主、科学大旗 五四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
2、中国历次运动或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变题:中国向西方学习屡受挫折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脱离群众,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没有按思想、制度到技术的顺序向西方学习 (2)主要原因
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而是希望中国成为他 们的殖民地; ②封建制度对社会经济和人民思想的严重束缚 ③中国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
②胡适 率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③鲁迅 创作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④李大钊 发表了《新纪元》,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5、影响 是一场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 的觉醒,也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准备,为马克思主 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五四运动 P100—101
1、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英、法、美等大国崛起的三个阶段:
1、思想观念的转变。如: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
2、制度层面的变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制度。如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美国建立共和政体。
3、技术层面的变革,进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
1、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如:洋务运动。

近代清政府的三次自救运动

近代清政府的三次自救运动
戊戌变法
1898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派的推进;光绪帝的支持等
改革官制;奖励实业;办新式学堂,改革科举等
①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亡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也是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近代清政府的三次自救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进行过三次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经历了从器物变革到制度的调整,再到政体的改革,层次渐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名称
时间
背景
内容
影响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使清府面临“内忧外患”局面;中外政府暂时和好;洋务派的出现;总理衙门的建立。
说明:清末新政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洋务运动,说明了清政府已在被动和主动顺应历史潮流。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办新式学校长派、留学生出国
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近代技术人才;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冲击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客观上奠定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的基础。
清末新政
1901--1905
适应帝国主义侵略需要;安抚内部各派;缓和阶级矛盾和人民的反抗斗争;解决财政危机。
编练新军、改革官制、制定法律、奖励实业、兴办学堂、废除科举、派留学生。

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5课 第5课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一.洋务运动
1.目的:维护清朝的统治 2.旗号:“自强”“求富”
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代表人物
中央: 地方: 恭亲王奕 曾国潘,左宗棠,李鸿章, 张之洞。
3.主要内容:
外交——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运动中枢机构 军工——曾国潘创建(安庆内军械所)第 一个兵工厂 军工——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最 大军工企业 民企——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最早 民用企业
总理衙门
江 南 制 造 总 局
轮船招商局
二.戊戌变法
1.救亡图存 2.公车上书 3.宣传变法 4.光绪颁诏 5.戊戌变法 康梁发起 拉开序幕 扩大影响 百日维新 新政失败
康有为像
梁启超像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林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改革运动,都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时期进行的,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然而,两者在具体的目标、策略和结果上存在一些异同。

相同之处:1.背景相似: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受到外国侵略和国内落后所激发。

在19世纪末,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促使了这两个运动的兴起。

2.引进外国技术:为了推动中国现代化,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强调引进外国技术和知识。

洋务运动引进了许多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而戊戌变法则通过派遣留学生、招聘外籍专家等方式,引进了西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不同之处:1.目标不同:洋务运动首要目标是强化军力以抵御外敌侵略,主要关注军事和工业技术的引进。

而戊戌变法的主要目标是推行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改革,以实现中国的近代化。

2.策略不同:洋务运动注重通过引进来西方技术和设施来加强军事力量,主要是由政府主导。

而戊戌变法则更加注重通过制定新法律、改革制度,以及推动思想解放和教育改革等途径来实现改革,更加强调人民主体的作用。

3.结果不同: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技术,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以及对工人的剥削等问题,结果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戊戌变法则受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改革成果被削弱甚至颠覆,最终未能实现持续的改革效果。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目标、策略和结果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洋务运动注重引进西方军事和工业技术,目的是为了强化军力,而戊戌变革则更加全面地推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戊戌变法更加注重通过法律和制度改革来达到改革的目标,并赋予人民主体的作用,然而最终改革未能持续下去。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比较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比较

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比较相同点:1.社会背景:都是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内容:都向西方学习,涉及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3.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4结果:都失败了,但都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1.社会背景: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戊戌变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

2.性质: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革。

3.目的:洋务运动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戊戌变法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4.主张:洋务运动只学科学技术,自强、求富;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5.影响: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1.背景相同(1)国际:都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

(2)国内: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加剧。

2.性质(方式)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革;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领导阶级(1)相同:都是资产阶级。

(2)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4.主张(目的)(1)相同:都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不同: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三民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5.结果相同: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6.意义(1)相同: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不同: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评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

评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

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的评价
一、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

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

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三、新政:
慈禧新政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剧了国内固有矛盾,统治者在“痛苦的让步”中还是走向了灭亡。

统治阶级内部,满汉之间、各派系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以至“事事有尽更其故之思,人人有不如其初之慨。

腐败如此,何尝见政治发达”。

清政府整顿吏治没有收到实效,为筹措各项经费,又大肆增加捐税,各阶层人民不能忍受这种牛马奴隶的生活,纷纷起来反抗,民变汹涌,革命党起事,新军倒戈,汇成了辛亥革命的洪流。

专制政权的垮台,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不仅在当时,也对后来的中国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毕竟也是中国历史的进步。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

三、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四、洋务运动的经过
1.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2. 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3.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4.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 (培养 人才);
五、洋务运动的结果
清政府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 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戊戌变法
洋务广义地说泛指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的一切事物如外交通商传教及引进机器技术狭义地说指清朝一部分当权的官僚所进行的引进西方机器生产科学技术及武备的活动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六年级1班
张怡雯 彭沁禾 杜晓莉 张子豪 康 越
洋务运动
一、什么是洋务运动?
洋务,广义地说,泛指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 的一切事物,如外交、通商、传教及引进机器技术 等。 狭义地说,指清朝一部分当权的官僚所进行的 引进西方机器生产、科学技术及武备的活动。
一、什么是戊戌变法 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 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 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 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 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 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 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 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二、戊戌变法主要人物
光绪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
三、戊戌变法过程
三个阶段: 1、萌发于早期维新思想; 2、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3、百日维新进入高潮;
四、戊戌变法结果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19世纪末,中国不断遭到列强的侵略和欺辱,尽管一些先进思想开始涌现,但传统的封建体制使中国难以摆脱落后的命运。

于是,历史上出现了两代重要的改革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改革。

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是针对科技和工业的现代化改革,由同治皇帝倡导,前后历时近35年。

戊戌变法(1898年),也称戊戌维新,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一些在京城的青年官僚提出的变法运动。

这两次改革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改革方向。

本文将分别从背景、目的、成效三方面对两次改革进行对比。

一、背景洋务运动的出现与科技革新以及废除科举有密切关系。

1861年,同治皇帝登基,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使得皇帝意识到国家要强盛必须有科技和工业支撑。

1862年,封翁一上书,建议将洋务署设立在南京,促进与外国的交流学习。

1865年,开设了洋务学堂,以洋人作为教员,教授教科书不讲的自然科学、自然地理、机械学等技术知识。

此后,大量的海外留学生也返乡从事技术咨询和制造业。

可见,洋务运动的背景在于国家对科技现代化的急切追求。

戊戌变法所处的年代背景与洋务运动不同。

时间上,变法前清末多年,九一八事变与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陡峭,人民普遍反感清政府。

空前严重的腐败状况和百姓贫困萎缩的财政经济,都为变法奠定了政治与经济基础。

当时,康有为等一批“戊戌党人”认为改革的必要性及缘由有两点:一是抵御外敌侵略,二是推行封建制度下“以科举为本”的传统狭隘型社会结构,使大量人才流失、社会静脉发展偏离科学发展规律。

不难看出,戊戌变法的背景在于清政府的无能与腐败,以及人民对革新的迫切需求。

二、目的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最终强国保家。

尽管洋务运动涉及的诸多领域涵盖面极广,但它的目的是科技领域的现代化。

重点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研制和制造军舰、坚固大炮和火器等尖端科技武器,以及制造机器或设备,推广机器、设备和技术的使用,建筑现代化军事和工业基础设施,提高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机械化生产的推广等等。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异同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异同
启示
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仿效西方国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二、比Βιβλιοθήκη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异同比较点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不同点
性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政治派别
资产阶级改良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政治主张
保留清王朝,建立君主立宪制
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斗争方式
自上而下的改良
暴力革命
成果
结果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没有广泛发动群众,最终失败,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共同启示
①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人物;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③照搬照抄别国模式行不通,要立足国情,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最突出的是启蒙思想
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族更好观念深入人心
相同点
时期
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目的
都希望中国富强起来,挽救民族命运
主张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民主政治制度;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了先进的思想文化,促进了民族觉醒;表现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一、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比较点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主张
学习西方器物,实现自强、求富
不仅在军事、经济和教育方面学习西方,政治上也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
性质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共同点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异同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异同

{历史谈话}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异同(清政府的3次自救运动)洋务、维新、保皇三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

概述: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封建官僚发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运动,史称洋务运动;1898年中国的资产阶级发起了一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变法,即“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是在二十世纪初在西太后主持下,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通过颁谕展开的。

了解这种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晚清社会的变迁及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一)不同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都是发生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但是这三场运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1、时间不同:洋务运动发生在清政府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军起义的内忧外患后,维新变法发生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发生的民族危机之时;清末新政发生在,义和团爆发后,八国联军侵华瓜分的民族危亡之时。

2、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在后者是统治者自己3、目的不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目的;维新办法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4、领导阶级不同: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即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官员);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清末新政是统治阶级皇族内部5、探索之路不同:洋务运动是走军事器物救国之路;戊戌变法想通过变法图强,清末新政是变法维护其风雨飘摇的反动统治6、从内容来看:都主张学习西方,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还学习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7、性质不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8、作用不同: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异同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异同

{历史谈话}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异同(清政府的3次自救运动)洋务、维新、保皇三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

概述: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封建官僚发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运动,史称洋务运动;1898年中国的资产阶级发起了一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变法,即“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是在二十世纪初在西太后主持下,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通过颁谕展开的。

了解这种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晚清社会的变迁及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一)不同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都是发生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但是这三场运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1、时间不同:洋务运动发生在清政府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军起义的内忧外患后,维新变法发生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发生的民族危机之时;清末新政发生在,义和团爆发后,八国联军侵华瓜分的民族危亡之时。

2、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在后者是统治者自己3、目的不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目的;维新办法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4、领导阶级不同: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即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官员);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清末新政是统治阶级皇族内部5、探索之路不同:洋务运动是走军事器物救国之路;戊戌变法想通过变法图强,清末新政是变法维护其风雨飘摇的反动统治6、从内容来看:都主张学习西方,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还学习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7、性质不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8、作用不同: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清朝的改革历程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清朝的改革历程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清朝的改革历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各种原因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导致国力衰弱,从而在19世纪末丧失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权利。

为了振兴国家,清朝在19世纪中叶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工业化改革,在康熙年间,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并引进一批洋务人才,开始注重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工业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清朝的丁巳科考试放榜后,举人仇汝梅书信呈上一个《救国书》给当时的太监李莲英,呼吁开展工业化振兴国家。

李莲英将信呈上皇上慈禧太后,太后下旨开办企业。

起初,洋务运动的成果较为明显,在船舶、机器制造、化学、军事技术等方面促进了国家的进步。

但后来洋务运动逐渐走向了失败,主要原因是受到了一些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阻挠。

此外,由于缺少资金和人才,对外开发不顺利,加之管理不善,许多企业最终还是注定要倒闭。

二、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在民间也被称作“百日维新”,因为这场变法只进行了短短的103天。

戊戌变法始于1898年,它是康有为等人借鉴西方的政治经验,准备推出的一系列变革方案,旨在通过“自强、求富”的方式使中国重新崛起。

戊戌变法主要包括推行新政、改革国民教育、整顿兵制、兴办新军、四川苗变、彻底废除科举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康有为等改革派人士与慈禧太后和其他保守派人士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和历史惯性。

首先,这场变法推翻了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导致一些人对新法持观望态度。

其次,变法派面临着许多势力的反对,从慈禧太后、大臣、官僚到各种既得利益者,进行了几乎全方位的阻挠。

最后,变法派在行政执行层面上缺乏完善的思路和方案,导致许多改革措施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

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

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

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

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

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

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

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

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近代中国是一个极其动荡的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列强的侵略与内部的社会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与变革。

在这样的情况下,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文将就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进行探讨,以期深入了解这两个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国力衰退之际,兴起的一种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与设备的运动。

该运动首先起源于清朝政府对西方列强的觉醒,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与设备来增加国力,解决中国面临的危机。

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兴办工矿企业、修建铁路、设立军事工程学校等,以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之一是曾国藩,他在湖北创办了湖北武昌钢铁厂,并进一步开拓铁路运输。

曾国藩的引进西方技术与设备的做法受到许多清朝官员的效仿,洋务运动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洋务运动的成果包括修建铁路、电报线路、发展矿业等,使得中国的交通与通信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然而,洋务运动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洋务运动过于依赖外来技术与设备,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洋务运动经费庞大,造成了巨额财政负担。

最后,洋务运动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与管理,许多企业建设缺乏效率,运行不稳定。

二、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在于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而戊戌变法则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一次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

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是光绪帝下旨实行的。

该变法的主要目标是振兴国家,实施现代化改革,以应对外来列强的压力。

戊戌变法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首先是政治改革,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来限制皇权,增加官员与平民之间的联系。

其次是教育改革,建立新学堂,引进西方教育体系,提倡科学、民主与自由思想。

此外,还进行了军事改革、财政改革等。

然而,戊戌变法面临着来自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慈禧太后与保守派利用了义和团运动发动政变,推翻了戊戌变法,使其未能完全实现改革目标。

专题20 洋务运动及戊戌变法

专题20 洋务运动及戊戌变法

专题20 洋务运动及戊戌变法一、洋务运动1.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掀起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即为洋务运动。

3.旗号:自强、求富4.领导者:地主阶级洋务派5.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6.内容:(1)军事: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水军;(我国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2)经济: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同时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比如张骞倡导实业救国,投身创办实业,被誉为状元实业家;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民用工业)(3)教育: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堂)7.性质:是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自救运动8.结果: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失败的主要原因:①洋务运动只是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并没有彻底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②列强不希望中国真正强大起来;③地主阶级顽固派的阻挠。

9.影响➢积极影响:①洋务运动使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大量西方科技和机器的引进促使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②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③洋务运动抵制了一部分抵御外国经济侵略,对于我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④同时培养了一批对西方事物认识较为深刻的人才,对日后改革有巨大帮助➢消极影响: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加上其内部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没有使得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11.启示(1)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并不只是单单的引进坚船利炮,他们开始寻求新的强国指导——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2)同时说明地主阶级改革不可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二、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又是洋务运动的发展

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又是洋务运动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纲要侯沛成13级平面G2班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又是洋务运动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1.从两者的背景来讲: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都是发生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之间是相互继承的关系。

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2.从两者的目的来讲: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貌似风牛马不相及,但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从根本目的来讲是一样的。

3.从两者的继承关系来讲:洋务运动为中国引进了西学,为戊戌变法的发生起了启蒙作用19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兴办“洋务”,引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出现了近代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新式教育机构等。

洋务运动的创办活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

戊戌变法人士也从西方的科学知识的政治制度中寻找到了变法的理论依据和途经。

4.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来讲:a、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对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体西用”作为一股思潮,早在19世纪60年代即已形成,并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洋务派一面维护着封建专制制度一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

“中体西用”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力也很大。

虽然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然而“中体西用”的思想却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存在,在理论上日趋完善。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就是秉承“中体西用”这个宗旨,同时它又是维新变法直接留下的仅有成果。

b.洋务运动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戊戌变法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洋务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办起了一批中国人自己的军民用近代企业,揭开了封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序幕,使中国生产由手工劳动发展到了机械生产。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2.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革。
3.目的:洋务运动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戊戌变法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4.主张:洋务运动只学科学技术,自强、求富。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5.影响: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最终结果及其原因: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原因都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2)不同点
①政治主张:领导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保留皇帝。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
②手段及性质:戊戌变法靠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采取自下而上的武装斗争,是比较完整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比较一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者之间的异同。
异:
性质: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史资产阶级发起的思想解放潮流。
洋务运动是和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变,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
目的:洋务运动—维护封建统治;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结果:洋务运动—失败;戊戌变法—失败;辛亥革命—可说失败也可说成功。
③结果:戊戌变法半途夭折,完全失败,变法法令被废除。辛亥革命毕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取得了很大成功。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ຫໍສະໝຸດ 相同点: 1.社会背景:都是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内容:都向西方学习,涉及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3.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近代清政府的三次自救运动

近代清政府的三次自救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使清府面临“内忧外患”局面;中外政府暂时和好;洋务派的出现;总理衙门的建立。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办新式学校长派、留学生出国
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近代技术人才;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冲击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客观上奠定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的基础。
清末新政
1901--1905
适应帝国主义侵略需要;安抚内部各派;缓和阶级矛盾和人民的反抗斗争;解决财政危机。
编练新军、改革官制、制定法律、奖励实业、兴办学堂、废除科举、派留学生。
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扩大了西学的传播;有利于近代教育和科技人才的发展;但改革官制,激化了满汉官僚的矛盾;增加捐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和清政府的灭亡。
说明:清末新政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洋务运动,说明了清政府已在被动和主动顺应历史潮流。
办新式学校长派留学生出国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近代清政府的三次自救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进行过三次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经历了从器物变革到制度的调整,再到政体的改革,层次渐深。
名称
时间1898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派的推进;光绪帝的支持等
改革官制;奖励实业;办新式学堂,改革科举等
①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亡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也是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
结束 谢源自大家三、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四、洋务运动的经过
1.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2. 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3.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 (培养 人才);
五、洋务运动的结果
清政府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 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 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的改良 运动,持续了近35年。
二、洋务运动的起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 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守旧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上以曾国 藩、李鸿章等为代表,他们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 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守旧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他们主张原封不 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慈禧太后认识到,要保 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 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她任命总理衙门做为推动洋 务运动进行的中央机构。
洋务广义地说泛指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的一切事物如外交通商传教及引进机器技术狭义地说指清朝一部分当权的官僚所进行的引进西方机器生产科学技术及武备的活动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六年级1班
张怡雯 彭沁禾 杜晓莉 张子豪 康 越
洋务运动
一、什么是洋务运动?
洋务,广义地说,泛指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 的一切事物,如外交、通商、传教及引进机器技术 等。 狭义地说,指清朝一部分当权的官僚所进行的 引进西方机器生产、科学技术及武备的活动。
二、戊戌变法主要人物
光绪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
三、戊戌变法过程
三个阶段: 1、萌发于早期维新思想; 2、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3、百日维新进入高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阳矿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课题5、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班级姓名组别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
2、知道百日维新,认识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能力目标:分析洋务运动的的主要内容客观评价洋务运动;概括分析戊戌变法的的作用
情感目标: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认识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勇于探索真理的的精神。

中考考点: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竞速自学:第一课时
“洋务”从“夷务”转化而来:中国古代时“夷”或指东方部族或泛指中土以外的四方部族是与华、夏相对的指称,含有尚未文明开化之意,属于贱称。

清朝初也称洋人为“夷”,以示其低我一等。

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夷”居然越来越强大了,此贱称也不得不改,遂渐用“洋”字替代。

一、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区别◆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持续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物:中央,_____________ 地方实力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枢机构:________________(识图)
创办企业:前期 (军事) 口号:____________
代表企业:第一个军工企业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大的军工企业__________________
后期 (民用) 口号:____________
代表企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断时续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随着甲午战败,李鸿章引以为傲的北洋舰队覆灭而破产
但其影响巨大,所以应正确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策群力:找找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课外学史增补:设馆时,恭亲王奕说:“天下之耻,莫耻于不如人。

……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奋为雄,独中国狃于因循旧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今不以不如人为耻,而独以学其人为耻,而终不学,遂可雪其耻乎?”说的名正言顺,但仍有人反对:见课后大学士语。

恭亲王愤慨极了回答说:“该大学士即以此举为窒碍,自必别有良图。

如果实有妙策,可以制外国而不为外国所制,臣等自当追随大学士之后……。

如别无良策,仅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等词,谓可折冲樽俎,足以制敌死命,臣等实未敢信。

”此知变法阻力之大!
二、戊戌变法——甲午战败,洋务破产,堂堂华夏,被蕞尔小国日本所败,举国上下,悲愤异常。

危机空前,
有识之士,奋而图存,欲求变法。

变法的时间:__________(因此变法又名___________)变法目的:______________
发起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幕:________________ ,正式开始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意义(书上划出)
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最终失败,仅仅保留唯一成果:_________________,但是
变法的思想却在社会上影响深远,促进思想启蒙,冲击封建束缚。

戊戌六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区分:洋务派、维新派、顽固派、
合作共学:课后34页“辨析”
人物浅识: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
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
万字,在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
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著有《中国文化史》《李鸿章
传》《曾国藩传》《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国历史研究法》……
基础自测:第二课时
1、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
A.洋务运动
B.鸦片战争
C.《辛丑条约》签订
D.虎门销烟
2、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3、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洋务派以“自强”为目标创办的企业有( )
①安庆军械所②江南制造总局③南通大生纱厂④福州船政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4、洋务运动没有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主要是因为()
A.仅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B.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压制
C.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
D.国内矛盾激化,社会动荡
5、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B.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
C.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D.严复翻译出《天演论》洋
6、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甲午中日战争爆发②公车上书③百日维新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①④
7、材料一:变者,天下之公理。

——梁启超
材料二: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曾写道:同治初年(19世纪60年代初),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1)梁启超认为变法是天下之公理,那么以他为首发起了什么运动?
(2)从俾斯麦的话里可以看出,当时中日两国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什么不同?导致了什么结果
(3)梁启超引用俾斯麦的话根本意图是什么?
能力提升:
1、鲁迅回顾历史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第二次鸦
片战争的一鞭,使中国开始认识到要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于是开始了()
A.编写《海国图志》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2、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中,最能体现其初衷的是()
A.创办军事工业
B.创办民用工业
C.筹划海防
D. 培养人才
3、李鸿章属于洋务派,康有为属于维新派,他们在下列问题上的看法不一致的是()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进行社会政治变革
C.维护清王朝统治
D.建设近代化企业
4、下列哪一事件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5、以下对维新派的主张阐释准确的是()
A.利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B.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C.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反对外来侵略
D.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6、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纷纷议论,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A.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7、戊戌变法活动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历史功绩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8、材料一:英国马噶尔尼使团1793年来到中国记载:经过广州时了解到虽有指南针,但中国的船构造根
本不适合航海,在广州一个口岸每年海上遇难人数达1万到1.2万。

……(在定海时)安德逊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图画后发现:“帆船没有任何变化”。

马噶尔尼写道“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

——《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碰撞》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1)、从对外关系的角度分析,材料一所描述的情况是清朝什么政策造成的?这一政策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什么消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的主张。

请列举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看材料,回答问题
1、“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
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3、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从根本上讲是为了()
A.引进西方生产技术
B.镇压农民起义
C.发展资本主义
D.维护清朝统治
3、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从根本上讲是为了()
A.引进西方生产技术
B.镇压农民起义
C.发展资本主义
D.维护清朝统治
(1)闭关锁国政策。

(2)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创办安庆军械所。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