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之间是相互继承的关系。
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洋务运动为中国引进了西学,为戊戌变法的发生起了启蒙作用19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兴办“洋务”,引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出现了近代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新式教育机构等。
洋务运动的创办活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
戊戌变法人士也从西方的科学知识的政治制度中寻找到了变法的理论依据和途经。
一、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对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体西用”作为一股思潮,早在19世纪60年代即已形成,并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洋务派一面维护着封建专制制度,一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
“中体西用”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力也很大。
虽然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然而“中体西用”的思想却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存在,在理论上日趋完善。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就是秉承“中体西用”这个宗旨,同时它又是维新变法直接留下的仅有成果。
三、洋务运动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戊戌变法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洋务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办起了一批中国人自己的军民用近代企业,揭开了封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序幕,使中国生产由手工劳动发展到了机械生产。
近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出现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中国民资本的产生和发展,相继而来的是产生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社会力量的出现和成长,使改良派的维新活动具有了比较坚实的阶级基础,由此迅速发展起来。
相同点:1.三次运动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2.都来涉及军事、经济、文教方面的改革;3.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4.它们对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5.从目的上看,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6.从方法和步骤上看,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式炮艇,建立新式海军;7.从结果上看都归于失败,鸦片战争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随之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则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低潮, 戊戌政变的发生,使戊戌变法如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不同之处(一)历史背景不同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统治危机出现,半殖民地逐步加深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内部部分成员为解决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列强坚船利炮入侵)而引起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新的强大的民族危机迫在眼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激起了新的民族觉醒,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两方文化碰撞中形成了要救国只有维新变法,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的新思维;(二)改革指导思想不同洋务运动的日的与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两学为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
戊戌维新变法是在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开民权、设议会、废科举,也就是在一定范围改造“中体”。
如果说前者是新瓶装旧酒的话,后者则是旧瓶装新酒。
(三)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制度下,在封建思想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而戊戌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突破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局限,主张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四)侧重点不同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侧重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对封建儒学统治予以坚守,属于器用层面的改革。
而戊戌维新运动侧重于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从其最大效果来看,它更是一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运动,属制度层面的改革。
(五)过程与结果不同洋务运动由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实权派推动,首先是采用西方练兵和大量购置西式武器,同时大力仿照西方设厂制造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于分组比较合理,所以合作学习进展得比较顺利,同学们积极参加小组的学习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相同之处(一)历史背景相似二者改革的发生历史背景都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了整个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富强所逼迫产生出来的。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
当今,有的论者认为,两者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
有的论者则“不认为有理由按照‘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线索来论述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
关于戊戌变法的进步性,现在不承认者希罕了。
争论的焦点在洋务运动上。
后者基于认为“洋务运动是反动的”,不仅不认为有理由把洋务运动放在历史的进步潮流里,而且竭力否认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之间的联系,生怕因两者的某种联系而给洋务运动带来某种进步性。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之间究竟有无联系?如果有,有什么联系?两者间是否截然对立?这些问题有必要重新提出来,并进行研究。
一戊戌变法是怎样发生的?现在仍然流行的说法是:“甲午战争是戊戌变法的原动力”。
许多著作和论文在论述戊戌变法产生的原因时,只从中日甲午战后开始,认为甲午一役,中国惨败,丧师辱国,割地赔款,才“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因而奋起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也有的提到甲午战前,说“戊戌变法是甲午前三十年中社会政治发展的结果”,但在他们看来,戊戌变法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对立物而出现的。
持此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当洋务运动压制中国资本主义,而以富强自夸时,微弱的代表资产阶级要求的改良主义者提出了经济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开始破产时,他们进一步提出了政治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完全破产后,终至酝酿为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只是以自己的“完全破产”才证明戊戌变法出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是,不承认戊戌变法是之前几十年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不承认洋务运动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物质的思想的条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首先,戊戌变法的发生是以洋务运动的经济成就为物质条件的,是以洋务运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为社会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分析比较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
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忧外困.统治集团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中央以恭亲王奕忻为代表,地方上以李鸿章等为代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为求富为口号.兴办洋务.但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洋务运动只是为延续清朝统治而兴起的办洋货,学夷术的运动,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封建制度.它的失败是注定的.
戊戌变法: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各地举人的不满于是梁启超,康有为联合各地举人一齐上书光绪帝拒绝议和.并变法图强.光绪帝同意,但清朝实权被慈禧把持.光绪无权,再加上维新派与保守派的矛盾日益尖锐.使变法无法继续进行.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屠杀维新派人士,变法失败.所以说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改革运动,都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时期进行的,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然而,两者在具体的目标、策略和结果上存在一些异同。
相同之处:1.背景相似: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受到外国侵略和国内落后所激发。
在19世纪末,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促使了这两个运动的兴起。
2.引进外国技术:为了推动中国现代化,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强调引进外国技术和知识。
洋务运动引进了许多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而戊戌变法则通过派遣留学生、招聘外籍专家等方式,引进了西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不同之处:1.目标不同:洋务运动首要目标是强化军力以抵御外敌侵略,主要关注军事和工业技术的引进。
而戊戌变法的主要目标是推行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改革,以实现中国的近代化。
2.策略不同:洋务运动注重通过引进来西方技术和设施来加强军事力量,主要是由政府主导。
而戊戌变法则更加注重通过制定新法律、改革制度,以及推动思想解放和教育改革等途径来实现改革,更加强调人民主体的作用。
3.结果不同: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技术,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以及对工人的剥削等问题,结果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戊戌变法则受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改革成果被削弱甚至颠覆,最终未能实现持续的改革效果。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目标、策略和结果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洋务运动注重引进西方军事和工业技术,目的是为了强化军力,而戊戌变革则更加全面地推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戊戌变法更加注重通过法律和制度改革来达到改革的目标,并赋予人民主体的作用,然而最终改革未能持续下去。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比较
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比较相同点:1.社会背景:都是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内容:都向西方学习,涉及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3.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4结果:都失败了,但都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1.社会背景: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戊戌变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
2.性质: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革。
3.目的:洋务运动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戊戌变法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4.主张:洋务运动只学科学技术,自强、求富;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5.影响: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1.背景相同(1)国际:都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
(2)国内: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加剧。
2.性质(方式)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革;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领导阶级(1)相同:都是资产阶级。
(2)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4.主张(目的)(1)相同:都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不同: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三民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5.结果相同: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6.意义(1)相同: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不同: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看当代中国的改革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看当代中国的改革11文学1班许奕1120900142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兴起与改革开放的实施都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改革开放的异同,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的原因来分析今天中国现行的改革开放,经济改革要取得成功必然需要政治体制改革。
重温历史,总结经验,可以给我国现今的改革开放提供更多有益的历史启示。
一、从背景分析三者之间的异同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内忧外患”的清朝统治者受到来自外国侵略势力和国内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双重威胁,力图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建立一支新式的海陆军部队,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
因此在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使中国富强起来,以适应变化了的世界形势。
在变落后为先进、变贫弱为富强的变革思潮的历史背景之下,注定了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仅仅是为了拯救清王朝,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所以,在甲午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失败了,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式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但是面对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强大旧势力的反对,这场运动还是失败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但是,这一顺应时势的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19世纪末,中国不断遭到列强的侵略和欺辱,尽管一些先进思想开始涌现,但传统的封建体制使中国难以摆脱落后的命运。
于是,历史上出现了两代重要的改革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改革。
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是针对科技和工业的现代化改革,由同治皇帝倡导,前后历时近35年。
戊戌变法(1898年),也称戊戌维新,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一些在京城的青年官僚提出的变法运动。
这两次改革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改革方向。
本文将分别从背景、目的、成效三方面对两次改革进行对比。
一、背景洋务运动的出现与科技革新以及废除科举有密切关系。
1861年,同治皇帝登基,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使得皇帝意识到国家要强盛必须有科技和工业支撑。
1862年,封翁一上书,建议将洋务署设立在南京,促进与外国的交流学习。
1865年,开设了洋务学堂,以洋人作为教员,教授教科书不讲的自然科学、自然地理、机械学等技术知识。
此后,大量的海外留学生也返乡从事技术咨询和制造业。
可见,洋务运动的背景在于国家对科技现代化的急切追求。
戊戌变法所处的年代背景与洋务运动不同。
时间上,变法前清末多年,九一八事变与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陡峭,人民普遍反感清政府。
空前严重的腐败状况和百姓贫困萎缩的财政经济,都为变法奠定了政治与经济基础。
当时,康有为等一批“戊戌党人”认为改革的必要性及缘由有两点:一是抵御外敌侵略,二是推行封建制度下“以科举为本”的传统狭隘型社会结构,使大量人才流失、社会静脉发展偏离科学发展规律。
不难看出,戊戌变法的背景在于清政府的无能与腐败,以及人民对革新的迫切需求。
二、目的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最终强国保家。
尽管洋务运动涉及的诸多领域涵盖面极广,但它的目的是科技领域的现代化。
重点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研制和制造军舰、坚固大炮和火器等尖端科技武器,以及制造机器或设备,推广机器、设备和技术的使用,建筑现代化军事和工业基础设施,提高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机械化生产的推广等等。
洋务运动与维新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洋务运动与维新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洋务运动(一)背景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清朝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官僚,为了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二)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
(三)主要内容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派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这些军事工业生产的武器装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
2、创办近代民用工业为了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又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3、筹划海防19 世纪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还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四)洋务运动的失败1、原因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没有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
2、标志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二、维新变法(一)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二)代表人物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三)主要主张1、政治方面主张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2、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思想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4、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
(四)戊戌变法的过程1、公车上书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数千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
当今,有的论者认为,两者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
有的论者则“不认为有理由按照‘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线索来论述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
关于戊戌变法的进步性,现在不承认者希罕了。
争论的焦点在洋务运动上。
后者基于认为“洋务运动是反动的”,不仅不认为有理由把洋务运动放在历史的进步潮流里,而且竭力否认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之间的联系,生怕因两者的某种联系而给洋务运动带来某种进步性。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之间究竟有无联系?如果有,有什么联系?两者间是否截然对立?这些问题有必要重新提出来,并进行研究。
一戊戌变法是怎样发生的?现在仍然流行的说法是:“甲午战争是戊戌变法的原动力”。
许多著作和论文在论述戊戌变法产生的原因时,只从中日甲午战后开始,认为甲午一役,中国惨败,丧师辱国,割地赔款,才“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因而奋起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也有的提到甲午战前,说“戊戌变法是甲午前三十年中社会政治发展的结果”,但在他们看来,戊戌变法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对立物而出现的。
持此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当洋务运动压制中国资本主义,而以富强自夸时,微弱的代表资产阶级要求的改良主义者提出了经济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开始破产时,他们进一步提出了政治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完全破产后,终至酝酿为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只是以自己的“完全破产”才证明戊戌变法出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是,不承认戊戌变法是之前几十年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不承认洋务运动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物质的思想的条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首先,戊戌变法的发生是以洋务运动的经济成就为物质条件的,是以洋务运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为社会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
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
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
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
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
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
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
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异同比较
【易错易混】1.封建帝制不等于封建制度,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和结束封建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而结束封建制度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实现的。
3.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根源。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是布新而不除旧。
4.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运动?(1)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
(2)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戊戌变法则是要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符合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拓展延伸】1.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无法成长的原因。
(1)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已经进入工业社会,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
(2)政治上,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中国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动势力强大。
(3)思想上,西方经历了多次思想解放运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而中国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从客观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2)从主观上来说,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起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提升突破】1.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都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都以失败告终。
(2)不同点: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危机;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注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作者:徐泰来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4596 更新时间:2007年12月03日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
当今,有的论者认为,两者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
有的论者则“不认为有理由按照‘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线索来论述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
关于戊戌变法的进步性,现在不承认者希罕了。
争论的焦点在洋务运动上。
后者基于认为“洋务运动是反动的”,不仅不认为有理由把洋务运动放在历史的进步潮流里,而且竭力否认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之间的联系,生怕因两者的某种联系而给洋务运动带来某种进步性。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之间究竟有无联系?如果有,有什么联系?两者间是否截然对立?这些问题有必要重新提出来,并进行研究。
一戊戌变法是怎样发生的?现在仍然流行的说法是:“甲午战争是戊戌变法的原动力”。
许多著作和论文在论述戊戌变法产生的原因时,只从中日甲午战后开始,认为甲午一役,中国惨败,丧师辱国,割地赔款,才“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因而奋起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也有的提到甲午战前,说“戊戌变法是甲午前三十年中社会政治发展的结果”,但在他们看来,戊戌变法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对立物而出现的。
持此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当洋务运动压制中国资本主义,而以富强自夸时,微弱的代表资产阶级要求的改良主义者提出了经济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开始破产时,他们进一步提出了政治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完全破产后,终至酝酿为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只是以自己的“完全破产”才证明戊戌变法出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是,不承认戊戌变法是之前几十年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不承认洋务运动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物质的思想的条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首先,戊戌变法的发生是以洋务运动的经济成就为物质条件的,是以洋务运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为社会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又是洋务运动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纲要侯沛成13级平面G2班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又是洋务运动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1.从两者的背景来讲: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都是发生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之间是相互继承的关系。
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2.从两者的目的来讲: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貌似风牛马不相及,但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从根本目的来讲是一样的。
3.从两者的继承关系来讲:洋务运动为中国引进了西学,为戊戌变法的发生起了启蒙作用19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兴办“洋务”,引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出现了近代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新式教育机构等。
洋务运动的创办活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
戊戌变法人士也从西方的科学知识的政治制度中寻找到了变法的理论依据和途经。
4.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来讲:a、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对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体西用”作为一股思潮,早在19世纪60年代即已形成,并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洋务派一面维护着封建专制制度一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
“中体西用”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力也很大。
虽然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然而“中体西用”的思想却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存在,在理论上日趋完善。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就是秉承“中体西用”这个宗旨,同时它又是维新变法直接留下的仅有成果。
b.洋务运动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戊戌变法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洋务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办起了一批中国人自己的军民用近代企业,揭开了封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序幕,使中国生产由手工劳动发展到了机械生产。
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归纳
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归纳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学习目标: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及主要活动。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3、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实质及进步意义。
重点:1、公车上书意义2、百日维新内容及进步意义难点:百日维新内容及进步意义新课讲解: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春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核心内容: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在位皇帝:光绪帝(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意义: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1)表现: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B、严复等支持《国闻报》,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国闻报》严复结束:1898年9月,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别名:百日维新(变法历时103天)也称戊戌变法(1898年是旧历的戊戌年)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谭嗣同名言: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谈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
谈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软件二班刘继雄摘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在封建帝制的统治下,总会出现一些优秀的,才华出众的人来领导历史长河中的一次次变法革命。
根据我对历史文献的查询,我想讨论一下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历史贡献以及它的局限性。
按照时间顺序,先来谈谈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1:背景:十九世纪的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十八世纪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上的好多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革,世界的科技水平始终在不断地进步,其中发起工业革命的英国更是进入了机器生产的轨道,生产水平与革命之前翻了好多倍,但是英国的国土面积有限,大量的商品被生产,但是却卖不出去,这使得机器生产反而成了弊端。
于是英国就盯上了海外,于是开始在海外傾销商品,中国成了英国的目标。
但让英国没想到的是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对于商品的需要及其的少,反而英国需要从中国购入大量物资,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这是英国不想看到的结果。
后来英国人发现向中国出口鸦片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于是开始大量的向中国傾销鸦片,大量的白银流向英国。
鸦片使得中国的军队作战能力大幅下降,清政府看到了这种状况,于是命令林则徐到虎门禁烟,激起了英国的不满,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告终。
2:内容:在列强的坚船利炮的逼迫下,战败的清政府在很多思想先进的大臣建议下决定进行一次改革,但是统治者提出在”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一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革。
洋务那么这一场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当然我们不能从一方面入手,接下来我们就谈谈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它的局限性吧。
①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1)在当时发动洋务运动的时候,世界正在进行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让世界开始向着机器化发展,不管是手工业,农业,工业,还是运输和武器,向着快速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这时的中国还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所有的用品几乎都是手工制品,费时费力。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被认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由鸦片战争引发的。
因此,鸦片战争被视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是最主要的矛盾。
此外,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也贯穿了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有两项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及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这些战争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这些战争导致了中国领土的割让和赔款,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中国人民曾经进行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尝试。
其中,第一次自发反抗“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反侵略战争。
XXX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然而,这些反侵略的尝试最终失败了。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由XXX 领导。
XXX提出了两大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这些纲领包含了一些进步的社会改革方案,但由于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因此局限性很大。
XXX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也有一些积极的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代表人物包括XXX、XXX、XXX和XXX。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和创办新式学堂以及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和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其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和管理的腐朽性,注定会失败。
戊戌变法是由XXX和XXX领导的运动。
这个运动旨在进行政治改革,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
然而,由于清政府的反对和保守势力的阻挠,这个运动最终失败了。
在清朝末期,中国面临着建国的难题。
XXX提出了三种建国方案:联邦制、君主共和制和民主共和制。
联邦制主张各省自治,XXX只负责外交和国防;君主共和制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只是名义上的元首,权力在议会手中;民主共和制主张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实行三民主义。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区别和联系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区别和联系
邱丽娟;欧阳莎
【期刊名称】《大观周刊》
【年(卷),期】2011(000)015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区别于联系,认为维新派与洋务派没有积怨和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反,却引为同路人.另一方面,对两运动提出了新的看法,重点分析了二者对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影响.
【总页数】1页(P250-250)
【作者】邱丽娟;欧阳莎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陕西,西安,710064;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谈戊戌变法运动发生的必然性 [J], 张振林
2.中国近代化的新尝试——戊戌维新——戊戌维新与洋务运动之比较研究 [J], 赵党留
3.戊戌变法运动中的《湘报》研究 [J], 段亚利
4.试析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的联系 [J], 李晓琴
5.试析康有为在戊戌变法运动中的策略思想 [J], 闫兴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之间是相互继承的关系。
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洋务运动为中国引进了西学,为戊戌变法的发生起了启蒙作用19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兴办“洋务”,引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出现了近代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新式教育机构等。
洋务运动的创办活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
戊戌变法人士也从西方的科学知识的政治制度中寻找到了变法的理论依据和途经。
一、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对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体西用”作为一股思潮,早在19世纪60年代即已形成,并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洋务派一面维护着封建专制制度,一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
“中体西用”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力也很大。
虽然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然而“中体西用”的思想却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存在,在理论上日趋完善。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就是秉承“中体西用”这个宗旨,同时它又是维新变法直接留下的仅有成果。
三、洋务运动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戊戌变法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洋务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办起了一批中国人自己的军民用近代企业,揭开了封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序幕,使中国生产由手工劳动发展到了机械生产。
近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出现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中国民资本的产生和发展,相继而来的是产生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社会力量的出现和成长,使改良派的维新活动具有了比较坚实的阶级基础,由此迅速发展起来。
相同点:1.三次运动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
2.都来涉及军事、经济、文教方面的改革;
3.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
4.它们对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5.从目的上看,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6.从方法和步骤上看,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式炮艇,建立新式海军;
7.从结果上看都归于失败,鸦片战争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随之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则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低潮, 戊戌政变的发生,使戊戌变法如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区别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都是发生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但是这两场运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1、时间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2、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
3、从目的上看,洋务派与抵抗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维新派则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4、领导阶级不同: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即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官员);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
5、探索之路不同:洋务运动是走军事器物救国之路;戊戌变法想通过变法图强。
6从内容上看,洋务派、抵抗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7、性质不同:前者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后者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8、从失败的根本原因上看,抵抗派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而洋务派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三)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促进了传统观念意识向近代化的转变,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在保守观念极为浓厚、顽固派反对甚烈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洋务运动,它本身就是对传统保守观念的一个有力冲击。
“师夷长技”的观念,承认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落后,认识到必须向西方学习,使人们逐渐改变轻一些旧观念。
” 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功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二、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军事近代化变革
中国近代化观点的形成是从对洋枪洋炮的认识开始的。
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近代化开始的,军事近代化走在了中国近代化的最前列。
通过海陆军改革,清军战斗力有所加强,对外国的侵略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洋务军事近代化的意义不仅仅在与军事本身,作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起始,它有重要意义,它代表着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中国产业技术近代化的开始,改变了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结构。
三、“泛化”到经济领域的近代化技术和近代生产关系
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创办三支海军,建立海军衙门、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采取的这些措施,虽然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却把“近代工业导入
中国”,“开始了中国的机器时代”,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
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四、 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对教育近代化的影响,主要是创立了新式的学堂,派遣出国留学生,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科技文化的有机构成。
“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 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起点。
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近代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新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教育管理的出现,推动了教育近代化的进程;留学教育的推行,使中国近代教育主动走向世界。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促进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戊戌变法既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又是洋务运动的发展。
维新派提出了“定宪法”、“开国会”的政治要求,虽然这些政治要求并未列入百日维新的议事日程里,从政治思想史方面看,提出定宪法、开国会的政治要求仍然是对洋务运动的发展。
这些要求是兴起于洋务运动中的中国资产阶级成长程度的政治上的反映。
民权、立宪的理想虽然早于洋务运动若干年,但洋务运动发轫者们提不出这种政治要求,能提出这种要求的资产阶级还在生产之中,与封建上层建筑冲突的生产力才从国外引进来。
提出定宪法、开国会的要求,只是到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为其服务之时才可能,只是到了资产阶级成长到有了政治觉悟之时才有可能。
提出定宪法、开国会的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要求从经济向政治发展的表现。
而洋务运动则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清朝帝国主义解体的情况下,一部分封建地主、官僚、买办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不自觉地行动的表现。
所以,戊戌变法对洋务运动的发展正表现着中国资本主义和资
产阶级本身的发展。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差距,正是历史的差距。
我们不可将洋务派与维新派放在同一历史时期同日而语。
那种因戊戌变法提出了某种洋务运动不曾提及的更高的要求,而否定洋务运动的企图,显然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