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历史论文

不同点

1 倡导者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同:前者地主阶级洋务派;后者资产阶级维新派。

目的: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清朝统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而戊戌变法则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性质: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自救运动自上而下的统治阶级自救运动。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 人物要素:洋务运动是洋务派领导的,当时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在中央是以奕?、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官员,在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洋务派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一个健全的领导机构和统一的领导核心,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分化出几派。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形成了湘系集团,其中左宗棠又自成体系;以李鸿章为代表形成淮系集团;洋务运动后又出现了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集团。

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人物的资产阶级的维新派。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维新派虽然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是他们鼓吹变法的首要目的却是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在历次上书中,不厌其详地说明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

1895年~1898年,康有为积极地进行了变法实践。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清政府要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为愤慨。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一万四千多字的上皇帝书。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集会,通过了这个万言书。5月2日,这份万言书送交都察院。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在上书中,康有为从爱国的立场出发,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建议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在这次会试中,康有为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工部主事。以后,康有为又连续给皇帝上了几次书。

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既想实行一些改革,又害怕人民,因此,他们虽然常把“民权”挂到嘴上,但这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至于民权的实现则变得很遥远。基于这种认识,梁启超和整个改良派所倡导的变法,就是要依靠皇帝,依靠王公大臣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但总的来说维新派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格局,而且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其移风易俗 、开启社会新风的效果不可低估。


3 探索之路不同(内容):洋务运动是走军事器物救国之路,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海防;四是培养人才。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不改革政治体制。

而戊戌变法想实行君主立宪制,通过变法图强。其内容 政治方面: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改革行政机构,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国家供养特权。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4 作用不同: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培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方面功不可没,而在客观上也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抵制作用。并且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在今天的视角,洋务运动对于促进中国的近代化意义尤显重大。不过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其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仅仅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败的封建制度上,而不触动封建制度。这就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短暂的戊戌变法没能达到自强御侮的目的,但它仍具有重要的爱国救亡意义,它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它也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它更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从影响方面来说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洋务运动。

5 失败原因不同:洋务运动是因为只学习了西方的技术皮毛,清政府逐渐对洋务运动失去了信心。洋务运动就逐渐走向了破产。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其次,它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正因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

失败的命运。而戊戌变法是因为触及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遭到地主阶级的打击失败了。其维新派存在着局限性,首先他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再次,他们惧怕人民群众。

洋务运动的出发点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建立民族实业,使中国强大,进而摆脱列强的控制,它的出发点是民族经济的建立。

而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仿效日本,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它的出发点是政治组织形式。

相同点

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侵略势力延伸到内地;戊戌变法:甲午战败,《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洋务运动是清朝末年,洋务派为了实现军事上的改良而进行的,建立工厂是为了改善清朝军队的武器,抵御列强的侵略,实际上在清朝晚期的中国,生产力低下,生产关系落后,还处于封建统治,洋务运动,只是在表面上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却没有改变中国的政治体系和思想观念。

戊戌变法才是康有为等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倡像日本学习,进行维新变法,是从思想上和政治制度上希望把中国转变成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学习西方的思想和科学技术,可以说是一种全方位的政治改革运动,但由于慈禧太后和顽固派的抵制,因此,戊戌变法没能成功。

1它们都是发生在清朝中后期的强国富国的运动。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初;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

2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3两场运动都遭到了反对势力的阻挠。

4两场运动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5两场运动结果都失败了,这也就表明资本主义的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6其内容都涉及到经济、军事、文教方面。

洋务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实行征兵制,办京师大学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