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历史论文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近代教育比较研究
1 关 于兴办近代教 育条件 的 比较
段 ,科学技术 的发展 已引起 了第 二次 工业革命 。美、德、 英 、法等 国早 已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俄国、日本等也在发
近代 以来 ,在 中 国历史 上先后发 生了洋务运 动和戊 展 了资本主义之后 ,迅速强大起来。他们开始把掠夺 的触
戌 变法两 次不 同的 自救变革 运动 ,其 教育变革是其 主要 角伸向封建落后的中国,并加紧抢 占市场 、资源。偌大 的
炮 的巨大威力 ,从而感受 到一种潜在 的长远威 胁 。而戊 其提供 了现实条件 ,后者在一些地方依存于前者 。
戌变法 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康有为 、梁启超 为首的维新 派 人士 ,还有谭 嗣同、林旭 、杨锐 、杨深 秀、刘光第 与康广仁 等人 ,他们都是具有 先进思想 的知 识分 子 ,心 中怀抱 着 家 国情怀 ,迫切希望拯救 民族危机 ,但是 ,他们在统 治集 团中没有 实权 和地 位 ,对 于官场也 缺乏 应有 的经验 ,即 依托 于无实权 的光 绪皇帝进行变革求新 。 1.2 相 同性
革 的基础 上 ,认清 了 旧有教 育体 制 的 弊端 ,提 出了一 些 章 、左 宗棠 以及执掌大权 的恭 亲王奕 ?等人发起 的这场
变 革 旧式制 度 的思 想 和建议 ,并 采取 了一些 变革 措 施 , 具 有 教 育 变 革 的运 动 。
致使 我 国近 代教育 发展 向前 迈进 。从 整体 上来看 ,两者
正 值资本 主义世 界体 系已初 步完成 ,世界逐步趋 向于整 高权 重的高官或地方实力派 ,其 中央代表人 物有恭 亲王
体 化和近代 化 。对 于封建 、落后 的中国 已无法 阻挡 世界 奕?和文祥 ,地方代 表有李 鸿章 、张之 洞 、曾国藩 、左 宗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之间是相互继承的关系。
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洋务运动为中国引进了西学,为戊戌变法的发生起了启蒙作用19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兴办“洋务”,引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出现了近代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新式教育机构等。
洋务运动的创办活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
戊戌变法人士也从西方的科学知识的政治制度中寻找到了变法的理论依据和途经。
一、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对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体西用”作为一股思潮,早在19世纪60年代即已形成,并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洋务派一面维护着封建专制制度,一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
“中体西用”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力也很大。
虽然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然而“中体西用”的思想却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存在,在理论上日趋完善。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就是秉承“中体西用”这个宗旨,同时它又是维新变法直接留下的仅有成果。
三、洋务运动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戊戌变法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洋务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办起了一批中国人自己的军民用近代企业,揭开了封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序幕,使中国生产由手工劳动发展到了机械生产。
近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出现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中国民资本的产生和发展,相继而来的是产生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社会力量的出现和成长,使改良派的维新活动具有了比较坚实的阶级基础,由此迅速发展起来。
相同点:1.三次运动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2.都来涉及军事、经济、文教方面的改革;3.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4.它们对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5.从目的上看,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6.从方法和步骤上看,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式炮艇,建立新式海军;7.从结果上看都归于失败,鸦片战争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随之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则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低潮, 戊戌政变的发生,使戊戌变法如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未触及封建制度
学西方制度 (君主立宪制)
维护清朝统治, 但实行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和妥协性
学西方制度 (民主共和制)
推翻清朝统治, 实行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和妥协性
1、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结果 都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作用 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
④中国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3、学习西方思想观念。如:新文化运动举起民主、科学大旗 五四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
2、中国历次运动或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变题:中国向西方学习屡受挫折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脱离群众,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没有按思想、制度到技术的顺序向西方学习 (2)主要原因
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而是希望中国成为他 们的殖民地; ②封建制度对社会经济和人民思想的严重束缚 ③中国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
②胡适 率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③鲁迅 创作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④李大钊 发表了《新纪元》,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5、影响 是一场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 的觉醒,也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准备,为马克思主 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五四运动 P100—101
1、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英、法、美等大国崛起的三个阶段:
1、思想观念的转变。如: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
2、制度层面的变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制度。如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美国建立共和政体。
3、技术层面的变革,进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
1、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如:洋务运动。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改革运动,都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时期进行的,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然而,两者在具体的目标、策略和结果上存在一些异同。
相同之处:1.背景相似: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受到外国侵略和国内落后所激发。
在19世纪末,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促使了这两个运动的兴起。
2.引进外国技术:为了推动中国现代化,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强调引进外国技术和知识。
洋务运动引进了许多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而戊戌变法则通过派遣留学生、招聘外籍专家等方式,引进了西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不同之处:1.目标不同:洋务运动首要目标是强化军力以抵御外敌侵略,主要关注军事和工业技术的引进。
而戊戌变法的主要目标是推行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改革,以实现中国的近代化。
2.策略不同:洋务运动注重通过引进来西方技术和设施来加强军事力量,主要是由政府主导。
而戊戌变法则更加注重通过制定新法律、改革制度,以及推动思想解放和教育改革等途径来实现改革,更加强调人民主体的作用。
3.结果不同: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技术,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以及对工人的剥削等问题,结果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戊戌变法则受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改革成果被削弱甚至颠覆,最终未能实现持续的改革效果。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目标、策略和结果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洋务运动注重引进西方军事和工业技术,目的是为了强化军力,而戊戌变革则更加全面地推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戊戌变法更加注重通过法律和制度改革来达到改革的目标,并赋予人民主体的作用,然而最终改革未能持续下去。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看当代中国的改革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看当代中国的改革11文学1班许奕1120900142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兴起与改革开放的实施都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改革开放的异同,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的原因来分析今天中国现行的改革开放,经济改革要取得成功必然需要政治体制改革。
重温历史,总结经验,可以给我国现今的改革开放提供更多有益的历史启示。
一、从背景分析三者之间的异同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内忧外患”的清朝统治者受到来自外国侵略势力和国内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双重威胁,力图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建立一支新式的海陆军部队,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
因此在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使中国富强起来,以适应变化了的世界形势。
在变落后为先进、变贫弱为富强的变革思潮的历史背景之下,注定了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仅仅是为了拯救清王朝,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所以,在甲午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失败了,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式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但是面对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强大旧势力的反对,这场运动还是失败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但是,这一顺应时势的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19世纪末,中国不断遭到列强的侵略和欺辱,尽管一些先进思想开始涌现,但传统的封建体制使中国难以摆脱落后的命运。
于是,历史上出现了两代重要的改革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改革。
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是针对科技和工业的现代化改革,由同治皇帝倡导,前后历时近35年。
戊戌变法(1898年),也称戊戌维新,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一些在京城的青年官僚提出的变法运动。
这两次改革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改革方向。
本文将分别从背景、目的、成效三方面对两次改革进行对比。
一、背景洋务运动的出现与科技革新以及废除科举有密切关系。
1861年,同治皇帝登基,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使得皇帝意识到国家要强盛必须有科技和工业支撑。
1862年,封翁一上书,建议将洋务署设立在南京,促进与外国的交流学习。
1865年,开设了洋务学堂,以洋人作为教员,教授教科书不讲的自然科学、自然地理、机械学等技术知识。
此后,大量的海外留学生也返乡从事技术咨询和制造业。
可见,洋务运动的背景在于国家对科技现代化的急切追求。
戊戌变法所处的年代背景与洋务运动不同。
时间上,变法前清末多年,九一八事变与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陡峭,人民普遍反感清政府。
空前严重的腐败状况和百姓贫困萎缩的财政经济,都为变法奠定了政治与经济基础。
当时,康有为等一批“戊戌党人”认为改革的必要性及缘由有两点:一是抵御外敌侵略,二是推行封建制度下“以科举为本”的传统狭隘型社会结构,使大量人才流失、社会静脉发展偏离科学发展规律。
不难看出,戊戌变法的背景在于清政府的无能与腐败,以及人民对革新的迫切需求。
二、目的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最终强国保家。
尽管洋务运动涉及的诸多领域涵盖面极广,但它的目的是科技领域的现代化。
重点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研制和制造军舰、坚固大炮和火器等尖端科技武器,以及制造机器或设备,推广机器、设备和技术的使用,建筑现代化军事和工业基础设施,提高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机械化生产的推广等等。
评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
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的评价
一、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
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
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三、新政:
慈禧新政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剧了国内固有矛盾,统治者在“痛苦的让步”中还是走向了灭亡。
统治阶级内部,满汉之间、各派系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以至“事事有尽更其故之思,人人有不如其初之慨。
腐败如此,何尝见政治发达”。
清政府整顿吏治没有收到实效,为筹措各项经费,又大肆增加捐税,各阶层人民不能忍受这种牛马奴隶的生活,纷纷起来反抗,民变汹涌,革命党起事,新军倒戈,汇成了辛亥革命的洪流。
专制政权的垮台,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不仅在当时,也对后来的中国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毕竟也是中国历史的进步。
高三小说作文: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之比较_2000字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之比较_2000字(戊戌六君子:杨锐、刘光第、杨深秀、谭嗣同、康广仁、林旭)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由盛转衰,自虎门销烟后,中国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直到六十年代,认识到自己实力不足的清政府开始徐图自强。
于是,由恭亲王奕䜣、湖广总督张之洞和李鸿章等洋务派主导的洋务运动开始了。
三十年后,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救亡图存,康梁等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开始了。
尽管这些都失败了,但他们都推动了中国军事与制度的近代化那么,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为什么都失败了?关于这个问题,都得围绕着一个人来讲,这个人便是慈禧。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洋务运动如火如荼的顺利进行着,当时的慈禧太后也没有说什么,而是支持洋务运动的进行,因为她知道这是在提升自己国家的军事实力,而且那时的慈禧太后,才刚刚发动了辛酉政变,废掉了载垣、肃顺等大臣,让自己彻底成为了清国的最高统治者,这是要巩固权利与地位的骚操作。
但是三十年后,也已经改革了三十年的日本突然向清国宣战,是为甲午战争,慈禧太后面对这种事情,再想想自己的遭遇,当时又是她的60大寿,他当然不想掺和进来,于是就成了想尽力向日本求和的人。
为此,她拿了北洋海军3的百万军费来修筑颐和园。
这便是黄治军老师所说的“慈禧太后不是为了修建颐和园而挪用海军军费,而是为了挪用海军军费而修建颐和园”。
既然没了军费,北洋海军与日本联合舰队的仗自然是无法顺利的打下去了,而当时海军购买的炮弹为劣质品,对敌方的舰队没有造成多大的伤害,再加上李鸿章为了保存北洋海军的实力而避战保船的决定,助长了日本舰队的野心,最终导致了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
而它的灭亡,也就标志着三十年来的洋务运动宣告彻底失败。
其实,洋务运动中,不只是有北洋海军,当时还建有福建水师和南洋水师,加上北洋水师,这三支水师是洋务运动的巨作,光北洋海军的建造就耗费了巨资三千万两白银。
1884年,法国入侵中国,在东南沿海炸毁了有闽浙总督左宗棠主持创办的福建马尾造船厂(1866年),而船队也被法军歼灭,由此,福建水师便全军覆没。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清朝的改革历程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清朝的改革历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各种原因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导致国力衰弱,从而在19世纪末丧失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权利。
为了振兴国家,清朝在19世纪中叶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工业化改革,在康熙年间,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并引进一批洋务人才,开始注重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工业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清朝的丁巳科考试放榜后,举人仇汝梅书信呈上一个《救国书》给当时的太监李莲英,呼吁开展工业化振兴国家。
李莲英将信呈上皇上慈禧太后,太后下旨开办企业。
起初,洋务运动的成果较为明显,在船舶、机器制造、化学、军事技术等方面促进了国家的进步。
但后来洋务运动逐渐走向了失败,主要原因是受到了一些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阻挠。
此外,由于缺少资金和人才,对外开发不顺利,加之管理不善,许多企业最终还是注定要倒闭。
二、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在民间也被称作“百日维新”,因为这场变法只进行了短短的103天。
戊戌变法始于1898年,它是康有为等人借鉴西方的政治经验,准备推出的一系列变革方案,旨在通过“自强、求富”的方式使中国重新崛起。
戊戌变法主要包括推行新政、改革国民教育、整顿兵制、兴办新军、四川苗变、彻底废除科举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康有为等改革派人士与慈禧太后和其他保守派人士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和历史惯性。
首先,这场变法推翻了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导致一些人对新法持观望态度。
其次,变法派面临着许多势力的反对,从慈禧太后、大臣、官僚到各种既得利益者,进行了几乎全方位的阻挠。
最后,变法派在行政执行层面上缺乏完善的思路和方案,导致许多改革措施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
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
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
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
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
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
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
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回顾近现代的历史,我们看见了一个陷入危机的国家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得新生。
历史是文明进步的窗口,只有站在历史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才能从失败的格局中走出来,建立新文化,开创合适的发展道路。
如果一种制度不能带领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走向进步,那么我们就必须的接受改革的现实。
可同样是改革,为什么改革开放就能引领我们国家走向富强,而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就注定要失败呢?我想我们必须从本质上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自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才意识到自己到现代社会的差距越行越远,所谓的天朝只不过是一块腐朽的破屋,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因此,战败后的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北洋和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南洋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广纳人才,使中国的现代工业、教育、政治体制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经过30年的洋务运动后,试点地区南洋和北洋都基本具备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功能,特别是现代工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迅速缩小,很多方面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清政府的腐朽制度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极不适应,必须对这座腐朽的破屋进行揭瓦掀梁式的改造,但这就触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这时候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社会结构进行彻底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二是保留破屋的残墙破瓦,进行小修小补式的改造,清政府选择了后者,也选择了一条死路。
甲午年一场战争,30年洋务运动的努力付之东流,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船队全军覆没,2.5亿两白银的赔偿和割让台湾的现实让清政府大伤元气,苟延残喘的清政府靠榨取人民的最后一点血汗艰难地熬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
有人把中国近代史的一切苦难归罪于日本,但本人不这么认为,不错,是甲午战争中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日本的侵略和巨额赔偿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阻碍中国前进的步伐,但本人认为,最根本原因是清政府这坐破屋已腐朽不堪,日本只是压垮的这个腐朽破屋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不能怪日本,他们只是一根稻草,而且是无关紧要的一根稻草,即使没有这根稻草来压我们,我们自己也要倒掉。
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近代中国是一个极其动荡的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列强的侵略与内部的社会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与变革。
在这样的情况下,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文将就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进行探讨,以期深入了解这两个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国力衰退之际,兴起的一种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与设备的运动。
该运动首先起源于清朝政府对西方列强的觉醒,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与设备来增加国力,解决中国面临的危机。
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兴办工矿企业、修建铁路、设立军事工程学校等,以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之一是曾国藩,他在湖北创办了湖北武昌钢铁厂,并进一步开拓铁路运输。
曾国藩的引进西方技术与设备的做法受到许多清朝官员的效仿,洋务运动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洋务运动的成果包括修建铁路、电报线路、发展矿业等,使得中国的交通与通信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然而,洋务运动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洋务运动过于依赖外来技术与设备,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洋务运动经费庞大,造成了巨额财政负担。
最后,洋务运动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与管理,许多企业建设缺乏效率,运行不稳定。
二、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在于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而戊戌变法则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一次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
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是光绪帝下旨实行的。
该变法的主要目标是振兴国家,实施现代化改革,以应对外来列强的压力。
戊戌变法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首先是政治改革,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来限制皇权,增加官员与平民之间的联系。
其次是教育改革,建立新学堂,引进西方教育体系,提倡科学、民主与自由思想。
此外,还进行了军事改革、财政改革等。
然而,戊戌变法面临着来自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慈禧太后与保守派利用了义和团运动发动政变,推翻了戊戌变法,使其未能完全实现改革目标。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作者:徐泰来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4596 更新时间:2007年12月03日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
当今,有的论者认为,两者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
有的论者则“不认为有理由按照‘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线索来论述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
关于戊戌变法的进步性,现在不承认者希罕了。
争论的焦点在洋务运动上。
后者基于认为“洋务运动是反动的”,不仅不认为有理由把洋务运动放在历史的进步潮流里,而且竭力否认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之间的联系,生怕因两者的某种联系而给洋务运动带来某种进步性。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之间究竟有无联系?如果有,有什么联系?两者间是否截然对立?这些问题有必要重新提出来,并进行研究。
一戊戌变法是怎样发生的?现在仍然流行的说法是:“甲午战争是戊戌变法的原动力”。
许多著作和论文在论述戊戌变法产生的原因时,只从中日甲午战后开始,认为甲午一役,中国惨败,丧师辱国,割地赔款,才“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因而奋起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也有的提到甲午战前,说“戊戌变法是甲午前三十年中社会政治发展的结果”,但在他们看来,戊戌变法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对立物而出现的。
持此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当洋务运动压制中国资本主义,而以富强自夸时,微弱的代表资产阶级要求的改良主义者提出了经济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开始破产时,他们进一步提出了政治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完全破产后,终至酝酿为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只是以自己的“完全破产”才证明戊戌变法出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是,不承认戊戌变法是之前几十年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不承认洋务运动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物质的思想的条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首先,戊戌变法的发生是以洋务运动的经济成就为物质条件的,是以洋务运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为社会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谈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
谈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软件二班刘继雄摘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在封建帝制的统治下,总会出现一些优秀的,才华出众的人来领导历史长河中的一次次变法革命。
根据我对历史文献的查询,我想讨论一下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历史贡献以及它的局限性。
按照时间顺序,先来谈谈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1:背景:十九世纪的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十八世纪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上的好多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革,世界的科技水平始终在不断地进步,其中发起工业革命的英国更是进入了机器生产的轨道,生产水平与革命之前翻了好多倍,但是英国的国土面积有限,大量的商品被生产,但是却卖不出去,这使得机器生产反而成了弊端。
于是英国就盯上了海外,于是开始在海外傾销商品,中国成了英国的目标。
但让英国没想到的是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对于商品的需要及其的少,反而英国需要从中国购入大量物资,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这是英国不想看到的结果。
后来英国人发现向中国出口鸦片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于是开始大量的向中国傾销鸦片,大量的白银流向英国。
鸦片使得中国的军队作战能力大幅下降,清政府看到了这种状况,于是命令林则徐到虎门禁烟,激起了英国的不满,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告终。
2:内容:在列强的坚船利炮的逼迫下,战败的清政府在很多思想先进的大臣建议下决定进行一次改革,但是统治者提出在”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一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革。
洋务那么这一场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当然我们不能从一方面入手,接下来我们就谈谈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它的局限性吧。
①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1)在当时发动洋务运动的时候,世界正在进行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让世界开始向着机器化发展,不管是手工业,农业,工业,还是运输和武器,向着快速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这时的中国还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所有的用品几乎都是手工制品,费时费力。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比较
戊戌变法在艰 难中开展
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
张之洞
老孙说的对
孙家鼐
“夫中学体也,西学用 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梁启超《京师大学堂章程》
项目 资本总额 工人总数
数量 2263万元 345100人
百分比 45.22% 37.33%-41.62%
洋务运 动
完败
Why&ho w
Hale Waihona Puke 变法!利明治维 新
浅评洋务运动 与戊戌变法
19 世纪60 年代,中国的封建官僚 发起了一场“自强”、 “求富” 的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中国的资产阶级发起了一场救亡图 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变法,史书谓 之“戊戌变法”。
一、洋务运动为中国引进了西学,为戊戌变法 的发生起 了启蒙作用
二、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对戊戌变 法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
三、洋务运动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 件,使戊 戌变法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四、 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 的资产阶级认识 到,只有变 法才能避免亡国灭种
两次鸦片战争 的失败
洋务运动的破 产
民族危机进一 步加深
太平天国等农 民起义
甲午中日战争 的惨败
有识之士欲变 法图存
新兴官僚开始 掌权
洋务运动风风 火火
胜 胜
资本主义改革愿望不彻底。 民智未开,思想得不到解放。 统治阶级争权夺势的悲剧。
比较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比较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
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也深刻影响了出生于19世纪末的一批中国人。
甲午海战失利后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等一批领土领海于日本,更加重了清廷的统治危机;日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战胜中国,深刻激发了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
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史开辟了道路。
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
所办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
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
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洋务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买办化。
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自身遭到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虽然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化工业企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作用不同: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培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方面功不可没,而在客观上也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抵制作用。并且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在今天的视角,洋务运动对于促进中国的近代化意义尤显重大。不过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其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仅仅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败的封建制度上,而不触动封建制度。这就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6其内容都涉及到经济、军事、文教方面。
洋务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实行征兵制,办京师大学堂
不同点
1 倡导者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同:前者地主阶级洋务派;后者资产阶级维新派。
目的: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清朝统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而戊戌变法则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性质: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自救运动自上而下的统治阶级自救运动。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1它们都是发生在清朝中后期的强国富国的运动。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初;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
2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3两场运动都遭到了反对势力的阻挠。
4两场运动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5两场运动结果都失败了,这也就表明资本主义的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2 人物要素:洋务运动是洋务派领导的,当时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在中央是以奕䜣、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官员,在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洋务派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一个健全的领导机构和统一的领导核心,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分化出几派。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形成了湘系集团,其中左宗棠又自成体系;以李鸿章为代表形成淮系集团;洋务运动后又出现了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集团。
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既想实行一些改革,又害怕人民,因此,他们虽然常把“民权”挂到嘴上,但这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至于民权的实现则变得很遥远。基于这种认识,梁启超和整个改良派所倡导的变法,就是要依靠皇帝,依靠王公大臣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但总的来说维新派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的格局,而且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其移风易俗 、开启社会新风的效果不可低估。
3 探索之路不同(内容):洋务运动是走军事器物救国之路,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海防;四是培养人才。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不改革政治体制。
而戊戌变法想实行君主立宪制,通过变法图强。其内容 政治方面: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改革行政机构,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国家供养特权。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5 失败原因不同:洋务运动是因为只学习了西方的技术皮毛,清政府逐渐对洋务运动失去了信心。洋务运动就逐渐走向了破产。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其次,它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正因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而戊戌变法是因为触及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遭到地主阶级的打击失败了。其维新派存在着局限性,首先他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再次,他们惧怕人民群众。
洋务运动的出发点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建立民族实业,使中国强大,进而摆脱列强的控制,它的出发点是民族经济的建立。
而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仿效日本,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它的出发点是政治组织形式。
相同点
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侵略势力延伸到内地;戊戌变法:甲午战败,《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短暂的戊戌变法没能达到自强御侮的目的,但它仍具有重要的爱国救亡意义,它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它也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它更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从影响方面来说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末年,洋务派为了实现军事上的改良而进行的,建立工厂是为了改善清朝军队的武器,抵御列强的侵略,实际上在清朝晚期的中国,生产力低下,生产关系落后,还处于封建统治,洋务运动,只是在表面上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却没有改变中国的政治体系和思想观念。
戊戌变法才是康有为等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倡像日本学习,进行维新变法,是从思想上和政治制度上希望把中国转变成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学习西方的思想和科学技术,可以说是一种全方位的政治改革运动,但由于慈禧太后和顽固派的抵制,因此,戊戌变法没能成功。
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人物的资产阶级的维新派。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维新派虽然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是他们鼓吹变法的首要目的却是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在历次上书中,不厌其详地说明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
1895年~1898年,康有为积极地进行了变法实践。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清政府要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为愤慨。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一万四千多字的上皇帝书。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集会,通过了这个万言书。5月2日,这份万言书送交都察院。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在上书中,康有为从爱国的立场出发,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建议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在这次会试中,康有为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工部主事。以后,康有为又连续给皇帝上了几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