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运动》课件
![《维新变法运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e2d96a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0b.png)
起因
1 中国面临局势变化
与西方列强的接触,使中国开始面临全新的现代化进程。
2 士人的崛起
士人阶层开始出现思想上的分化,出现了重视国家现代化的改革派。
目标
借鉴西方的经验
大力推行洋务运动,引进先进 装备和技术。
推进政治改革
盘活人才,打破传统官僚体制, 运用新的思想和体制。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鼓励工业化发展,扶持农业, 推行市场经济改革。
影响和意义ຫໍສະໝຸດ 启迪觉醒借鉴西方经验,启迪觉醒,促进 社会发展。
社会进步
推行中西文化合并,促进社会进 步,为中国近代史开启了新的一 页。
国家独立
摆脱列强压迫,恢复国家独立, 迈向现代化文明社会。
总结和展望
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历史价值。展望未来,我们应该结合当今的社会背景和现实问题,独立思考, 勇敢变革,推动社会进步,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强大。
《维新变法运动》PPT课 件
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社会变革。它是对中国传统社会和 政治制度进行改革的尝试,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背景
“口岸开放,思想开放”
维新变法运动是在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结果。
国家面临严重危机
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庚子国变等近代史上的重 大事件,让国家面临极大的威胁。
主要领导人
康有为
维新变法的主要思想家之一。
梁启超
维新变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谭嗣同
维新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是变法中的重要人物。
策略与手段
1
维新思想的传播
推行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思想,推广
机构体制的改革
2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完整版)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5c505a7aeff9aef8941e06e6.png)
将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 夺西汉政权而伪造的,
的“素王”
是“伪经”
——动经摇过了康封有建为统的治装者扮恪,守孔祖子训成,了反资产阶 对 级变 维法新的思理想论的基 先础 师,为 以变 此法 来制 抵造 制舆封论建。顽固 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扰和压力。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 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孔子改制考》
严复
福建侯官人,早年曾留学英 国,比较系统的接受了西方 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近代 中国向西方学习救国真理的 过程中,他是最重要的启蒙 思想家和翻译家。
严复
维新活动:
① 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② 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阐明维 新变法主张
代表人物 活动地点 主要著述
刊物
梁启超
上海
《变法通 《时务
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报》
主要思想
变法图强 学习西方政治文教制度
发展近代工业
谭嗣同
湖南
主张变法
《仁学》 《湘报》 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冲决君主之
罗网”
严复
《国闻 天津 《天演论》 报》
主张变法 借进化论阐述维新变法主张
西方资 产阶级 进化论
《礼运 》小康 大同说
公羊三 世论
君主专制 据乱世
君升主平立世宪 太平世 民主共和
④ 1898年,梁启超回京参加“百日维新”
谭嗣同
字复生,湖南浏阳人, 著名维新派人物,“戊 戌六君子”之一。代表 作《仁学》,提出“冲 决君主之罗网”
维新活动:
谭嗣同
① 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② 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为变法维 新培养人才,推动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开展
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251746976bec0975f465e25d.png)
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 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後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
参考资料: /view/40208.htm 寒风ぷ萧╰雨 回答采纳率:32.2% 2010-05-09 13:29 变法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功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编辑本段]失败根本原因 在西方列强加紧蚕食、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国家利益和王朝利益的冲突自然而然的引到了满汉冲突这个核心问题上。那些满族官僚虽然昏聩无知,但对权力的变化却极为敏感。在他们看来,维新变法的实质不过是要把权力从他们手中夺走罢了。正如黄鸿寿在《清史纪事本末》中描述的,“时百日间,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其尤为雷厉风行者:一令都中筑马路,二令办理国防,三命八旗人丁,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哗,谣谤四起。”整个满族统治集团很快意识到,无论变法给中国带来多大的好处,但都要让满族亲贵这个主要既得利益团体付出沉重的代价,不但可能丧失自己的特权,更有可能丧失三百年来一直把持的政权。改革固然是可以有利于国家的,但那些守旧派和既得利益者的代价也是沉重的
中国近代史2维新变法
![中国近代史2维新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ff625a2abcd126fff7050bf0.png)
影响
有利于资产 阶级参政精 简机构,提 高效率 有利于资本主 义发展有利于 增加财政收入 有利于西学的 传播有利于培 养维新人才 有利于加强军 队战斗力,抵 抗外来侵略
政治
经济 教育 军事
1.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 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发展 2.提倡私人兴办工厂 3.奖励创造发明 1.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 改革科举制度, 立大学堂 废除八股取士。 2.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3.设立译书局,翻译西方书籍 1.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2.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裁汰旧军
3、对变法法令内容的评价 ①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 传播, ③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 ④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⑤未涉及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内容,改革是不彻底.
4、变法结局
①维新变法中的矛盾与阻力
②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戊戌六君子) 资料 :变革太多,打破许多人的饭碗,断了 许多人的生路。三个月进行两百多件任务,消 化不良。康广仁说: “规模太广、志气太锐、
①戊戌变法
②辛亥革命及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③新文化运动
二、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发展
1901——1905
清末新政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912——1919
三、思想——向西方学习
1、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
2、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
3、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民主科学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 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他 把进化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据乱世、升平世、 太平世。“春秋之义,有据乱世,升平世,太
维新变法的兴衰(近代史纲要)
![维新变法的兴衰(近代史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02b65fcb51e79b8969022617.png)
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 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严 重民族危机的激发下,维新变法运 动迅速高涨。康有为上书光绪帝, 指出形势迫在眉睫,如果再不变法, 不但国亡民危,就是皇帝想做老百 姓都要做不成了。后来,光绪帝接 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 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1898年6月 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 诏书,变法正式开始。变法期间, 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 除旧布新。
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的加深。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 美、法、德、俄、奥、意、日等相继进入 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 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侵略中国 的狂潮,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的 签订,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以及大 量主权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 呈豆剖瓜分之势。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 危机;《马关条约》进—步丧失的厄运。 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 地化的进程。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 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 路。
且当时的变法领导者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的皇帝,并且当时中国的
经济状况根本不能执行变法,再加上当时的殖民者也干涉这次变法,
导致最后变法的失败, 所以说这场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
阶级革命”。尽管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
为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它虽然历时短暂,却留下了宝贵的的经
失败总结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禧所代表的 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直接原因
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 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其三,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 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 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四,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 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 其五,变法手段单一。
维新变法高考知识点总结
![维新变法高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f50fd0c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97.png)
维新变法高考知识点总结伴随着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的改革运动,维新变法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考题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
下面将对维新变法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内容。
一、维新变法的背景众所周知,维新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次改革运动,但是这次运动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有其背景和原因的。
1.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导致中国迅速丧失了主权,签订的南京条约更是割让了大片领土,并强制开放了一系列的通商口岸,从而使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窘境。
2. 内忧外患的加剧:清朝封建统治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头不断加剧,内地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渐形成。
3. 科技与思想启蒙的传入:西方科学技术革新的传入,以及启蒙思想的传播,对当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
二、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维新变法的核心目标在于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下面我们将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一一梳理。
1. 改革政治制度: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式教育机构。
清廷知道科举制度的失败,开始启用洋员外,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法律。
2. 推行教育改革:兴办公立学校,启蒙思想的传播。
维新派倡导实用主义教育,注重科学和技术的学习。
3. 经济改革:实行官办和民办并举的经济政策,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推进现代企业制度。
4. 军事改革:以西方军事科技为基础,进行废兵抚恤、新军编练等一系列改革,以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
三、维新变法的失败与启示虽然当时的维新变法只经历了短短的几年,但其失败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1. 内外因素的困难:维新变法时期,清朝内部的保守势力各种阻挠和抵制,列强干涉的强大压力,以及局限于改革者本身的能力等因素,都成为维新变法的困难。
2. 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维新变法需要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军事体制和教育方式等,这与封建社会中传统观念的冲突使得变法难以顺利进行。
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维新运动是怎样的
![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维新运动是怎样的](https://img.taocdn.com/s3/m/15a25874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3.png)
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维新运动是怎样的戊戌维新运动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一场旨在挽救祖国危亡的爱国运动;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维新运动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近代史戊戌维新运动的介绍戊戌维新运动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一场旨在挽救祖国危亡的爱国运动;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它是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但是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
兼之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新派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怀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充其量,他们只能发动一场软弱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而不能使改革派掌握政权。
就在维新上谕如雪片般飞舞之际,军政实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
没有政权的改革必然遭致失败。
戊戌变法的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只是幼弱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它必然让位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百日维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引起了封建顽固派的拼死抵抗。
刚毅、徐桐等顽固大臣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多次要求慈禧太后镇压维新派,制裁光绪帝。
慈禧作为清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并不死死地站在顽固派一边,她的统治权力建立在顽固派与洋务派互相牵制与平衡的基础之上。
面对外患日亟,社会上要求变法救亡的呼声高涨的情况,只要变法不出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范围,她可以暂时容忍,以显示其俯顺舆情,“改弦更张”之意,达到缓和阶级矛盾和新旧冲突的目的。
她的方针是决不能动摇其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实权,决不容许光绪排斥她的亲信,更不容许他在朝廷内结成自己的党羽。
维新变法名词解释
![维新变法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1b044e9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ee.png)
维新变法名词解释
维新变法又称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维新变法_近代史论文
![维新变法_近代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f1deb3931126edb6f1a1025.png)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艳电子信息12-01 王鹏亮541207020142论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和“维新变法”,是1898年发生在我国的一次向西方学习制度,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的运动。
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康有为。
戊戌变法是否有立宪性质问题,从它的领导者来看,康有为是此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变化,以及反映其思想的言论、奏折成为判断戊戌变法性质的重要依据。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发生在甲午战争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兴起之初轰轰烈烈,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它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爱国运动和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是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
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
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
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
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后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后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
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
戊戌变法是继洋务自强破产后中国选择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比较系统的尝试。
变法者意欲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通过新旧势力的妥协,逐步而稳健地达成体制地转换,促使中国步入现代化富强之路。
无奈它只维持了短短百余日便被顽固势力扼杀于摇篮之中,中国也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良好机会。
这场变法的失败,不能不令当时以及以后的很多有识之士为之扼腕叹息。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主张,下诏变法。
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b0bf37a81a37f111f1855be1.png)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业水平测试考点】【高考考点】【阶段特征】【考点详解】一、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器物阶段1、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1)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2)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华事夷言》: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2、魏源:《》(1)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史地著作。
(2)思想主张:“”。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抵御外国侵略,以_______________ (根本目的)(3)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特点:(1)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
(2)没有付诸实践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地主阶级洋务派)1、产生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2、代表人物:奕 、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3、含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4、实践活动----开展洋务运动(1)洋务派以“”为口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
(2)洋务运动后期,19C70S:打出“”的旗号,兴办一批民用工业;(3)其他: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先河5、结果:威海卫战役后,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失败6、失败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制度层次1、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2归纳维新思想的基本主张: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上:____________________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1)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
近代史戊戌变法明治维新联系与区别
![近代史戊戌变法明治维新联系与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1fe83a6af242336c1eb95edc.png)
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区别和联系中国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是指自1898年6月11日起,并在此后的103天开展的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维新活动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两场维新运动虽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具有明显的区别。
从这两个运动的起因和背景来看,有许多相似之处。
中国和日本都是在处于内忧外患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强烈冲击的情况下,由一些思想比较前卫的维新派人士带领,不得不开展的维新运动。
但中国的危机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中国的民族觉醒来自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所造成的伤痛;而日本的危机来自美国黑船的汹汹来袭和幕府政权对人民的剥削和独裁。
日本开始侵略周边国家的时间仅仅发生在其在被美国黑船打开国门之后的20年,由此可见明治维新的成效。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在持续103天之后,便在慈禧太后发动的戊戌政变下以失败告终。
两个维新运动的内容都涉及很广,各个方面的改革措施都囊括其中,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教育方面,军事教育方面。
中国戊戌变法的政治方面决定开放言路,精减机构,任用新人;经济方面以工商立国,鼓励民办企业,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教育方面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军事方面裁减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
日本明治维新经济方面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统一货币,设立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教育方面设立文部,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并外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学习英国和德国,实行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订立商法刑法等。
除此之外,日本还十分重视社会文化和宗教方面的改革纵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成果和意义可知,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它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太过孱弱。
维新变法运动相关主题演示文档
![维新变法运动相关主题演示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c24ad1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e.png)
的自我救亡运动。中国社会面临着政
治制度、经济危机、思想观念等多方
面的困境。
目标
•
维新变法运动的目标是改革中国政治
制度,推动社会现代化。通过吸收欧
美先进的政治、经济、科技等理念,
提升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国家
富强。
运动的发起与推动者
•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起者是中国知识分
、社会主义思潮等,对中国社会带来
了深远影响。
弊端
•
维新变法运动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改
革措施的不完善和实施不彻底、社会
阻力的加大、利益集团的抵制等,这
些都成为维新变法运动进程中不可避
免的问题。
03
结语
结语
•
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运动。通过引入先进的思想
、制度和科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与发展,为中国走向富强奠定了基础。
子和士大夫阶级,他们具有崇尚科学
、怀抱救国情怀的特点。在此期间,
一些重要的运动推动者如康有为、梁
启超等人崇尚自强、求知的精神倡导
维新变法。
02
变法措施与实践
变法措施与实践
•
新政
•
经济变革
•
思潮与弊端
新政
•
新政是维新变法运动中的一项重要措
施,通过新政实施科举改革、军事改
革、财政改革、教育改革以及法律等
维新变法运动相关主
题演示文档
2023-09-10
CONTENTS
•
介绍
•
变法措施与实践
•
结语
01
介绍
介绍
•
维新变法运动,是指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历时约40年(1861年-1902年)的重要政治
大一近代史戊戌变法知识点
![大一近代史戊戌变法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b6428d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8.png)
大一近代史戊戌变法知识点戊戌变法,也称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运动。
这一运动发生在清朝末年,旨在推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以振兴中国,并在各个领域实现与西方列强的平衡。
戊戌变法为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之一,它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至今仍为人们所关注。
一、历史背景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是清朝的内外问题叠加。
在内政方面,由于清朝政府长期秉持封建专制政治,导致国家治理不善、官员贪污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恶化。
在外交方面,列强入侵横行,不断侵犯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削弱了清朝政权的统治能力。
这样的背景下,国人和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改革,寻求中国自强的路径。
二、改革内容戊戌变法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
1. 政治改革: 戊戌变法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旨在实现君主立宪制度。
这些方案包括设立君主立宪议会、取消科举制度、设立各级官员选举机构等。
这一系列改革试图打破清朝的封建专制,为中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奠定基础。
2. 经济改革: 戊戌变法还提出了一些经济改革方案,旨在促进国家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其中包括设立工商银行、推动国内外贸易、改善税收制度等。
这些改革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商业发展,并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打下基础。
3. 军事改革: 戊戌变法还提出了一些军事改革方案,旨在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其中包括增加军费预算、引进外国军事技术和训练制度等。
通过这些改革,中国希望提升自身国防实力,维护国家的领土和主权。
4. 文化改革: 戊戌变法还提出了一系列文化改革方案,旨在提升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
这些方案包括推广普及教育、改革教育体制、开设新闻报纸等。
这些改革试图打破封建社会的文化束缚,推动中国社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三、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的推行和落实,但它对中国社会和近代史的影响深远。
首先,戊戌变法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虽然改革未能完全成功,但它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化的理念和制度,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考向 35 中国近代史之维新变法运动 -备战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考向 35 中国近代史之维新变法运动 -备战2022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f354e12e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3c.png)
考向35 中国近代史之维新变法运动(2021·浙江嘉兴·中考真题)某人在《三十自述》中说:“明年乙未和议成。
…南海先生联公车三千人,上书请变法,余亦从其后奔走焉。
”这里所说的“乙未和议”是指()A.中英和议签订《南京条约》B.中国与列强和议签订《辛丑条约》C.中日和议签订《马关条约》D.中国与英法和议签订《北京条约》【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的主要原因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因此C正确;A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排除;B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排除;D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排除。
故选C。
学生容易做错本题的主要原因是不熟悉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根据材料“明年乙未和议成。
…南海先生联公车三千人,上书请变法,余亦从其后奔走焉”可以判断此事件为公车上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的主要原因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易错警示】公车上书,是指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1300余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虽然,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都先后失败,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北京,在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人们十分愤慨2.经过: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带领下,举人们上书光绪皇帝要求拒和、迁都、变法。
古代政府用车马接受被征举的读书人,后来人们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因为康有为等是举人,所以此次上书被称为公车上书。
3.公车上书的结果:由于守旧势力的阻挠而失败4.影响: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由此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二、戊戌变法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历时103天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4.性质: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5.戊戌变法前的准备活动(1)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宣传变法;(2)各地学会、学堂和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3)梁启超在上海《时务报》发文提出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4)严复在天津《国闻报》上翻译介绍《天演论》,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观点来阐述变法,主张变则强、不变则亡,宣传变法图强作用:促进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6.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1)政治:裁并机构,精简人员,任用维新人士,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2)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产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等(3)军事:训练新式海陆军裁减旧军队(4)文化教育: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派人出国留学(1898年设立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7.戊戌变法的经过(1)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诏书,宣布开始变法(3)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反对变法,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捕杀维新派,变法失败8. 失败原因(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没有广泛的发动人民群众;(3)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强烈抵制和反对9.戊戌变法的影响(1)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运动,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2)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次登上政治舞台为特征,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前奏;(3)使人们认识到要解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仿效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10.启示认识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效仿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1.(2021·广西港南·模拟预测)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B.公车上书C.光绪帝颁布诏书D.《时务报》的创办2.(2021·江苏高邮·二模)下图为19世纪末出现的报刊,它们宣传的主要观点应该为A.变法图强 B.三民主义 C.民主与科学D.新三民主义3.(2021·山东中区·一模)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5.维新变法运动
![5.维新变法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98e7db4f69eae009581becf1.png)
御览
部分为光绪接 受
坚定光绪变法 决心
7
1898、2
御览
五、百日维新
1.背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内容
1898年初,康有为呈《应诏统筹全局 折》,成为变法的施政纲领。 6月9日,光绪正式向慈禧提出变法计 划,慈禧没有表示反对。 6月10日,光绪起草《明定国是诏》, 送给慈禧审查,慈禧批准。 6月11日,光绪的变法诏书发表,宣布 变法开始。 《明定国是诏》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 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 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 吾之所敢言矣 。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甲午战后时局危急,人心思变,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 的变法口号,明确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深刻批判专制制度和伦理 ②评价:发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4.严复(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
①主要观点
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 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 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 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吴汝纶《天演论· 序》
材料二: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 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 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 果足恃欤。 材料三:欲祛官吏弄权躁进钻营夤缘之习,当必自广开学校、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教育人材、复行乡举里选之法始。 ——郑观应《盛世危言》
中国近代史-第六章、戊戌维新运动(整合版)
![中国近代史-第六章、戊戌维新运动(整合版)](https://img.taocdn.com/s3/m/5846415e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98.png)
1
第一节、戊戌维新运动研究概况 第二节、戊戌维新运动 第三节、戊戌变法
2024/7/26
2
第一节、戊戌维新运动研究概况
2024/7/26
3
一、戊戌维新运动研究现状
1、戊戌变法失败后的研究状况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戊戌政变纪事本末》 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胡思敬:《戊戌履霜录》
康有为故居现已被 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佛山市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故居北近仙 湖,南邻西樵,区内环 境幽雅、鸟语花香,是 集旅游、教育、文物保 护、学术研讨于一体的 特色旅游胜地。
21
“烟雨西樵乍霁 开,三湖碧水映楼 台。追寻遗迹康南 海,不尽沧桑过眼 来。”这首诗生动 的重现了康有为在 西樵山白云洞三湖 书院苦求变法强国 之路的历史。
9
陆乃翔等编:《康南海先生传》 沈云龙:《康有为评传》 马洪林:《康有为大传》和《康有为评传》 林克光:《革新派巨人康有为》 何一民:《维新之梦--康有为传》 齐春晓与曲广华:《晚清巨人康有为》 孟祥才:《梁启超传》 李喜所与元青:《梁启超传》
2024/7/26
10
三、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研究的几个问题
2024/7/26
22
2024/7/26
23
第二节、戊戌维新运动
2024/7/26
24
一、维新运动的背景
1、严重的民族危机,是促成戊戌变 法运动的外在压力。 2、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蓬 勃兴起,无疑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内 在动力。
2024/7/26
25
二、维新运动的发端
在维新志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 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 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 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 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 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中国近代史——维新变法
![中国近代史——维新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4fde436090c69ec3d5bb75cc.png)
中国近代史——维新变法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基础知识】1.1895年春,康有为、_________等人联合发起“________________”,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2.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__”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称“戊戌变法”。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3.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_________________改良运动,主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建立_____________政体;4.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程,是近代探索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开始。
5.戊戌变法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产阶级的____________,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思想束缚,在社会上起到了______________的作用。
【测试达标】1. 有学者在评论近代中国某场战争时指出“(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此后,中国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历史大剧……”,下列言论代表了这场战争后中国救亡思潮主流的是()A.“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B.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C.“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D.“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这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2.为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到了四项建议,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应是()A.下诏鼓天下之气B.迁都定天下之本C.练兵强天下之势D.变法成天下之治3.康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
康有为有“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C. 组织北伐,推翻军阀D. 宣传科学,批判礼教4.《清史纪事本末》:“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沸腾于全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政变
9月初,直隶总督荣禄调兵聚集天津、长辛店。 9月14号,光绪帝召见杨锐,并赐予他衣带诏,内容 是“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 康有为与谭嗣同等见到密诏后抱头痛哭,可是光绪 只是个傀儡皇帝,手里没有一点权力,所以康有为 这些人干着急没有办法。9月16号,光绪帝召见袁世 凯,加封他侍郎之职,命其专办练兵事务。17号再 次召见了他。9月18号这天夜里,谭嗣同亲自去袁世 凯所居住的法华寺见他。20号,袁世凯再次受到皇 帝召见,并且似乎也拿到了皇帝的密诏。袁世凯赶 回天津,连夜去见荣禄告密,把事情的始末一五一 十都对荣禄讲了。荣禄当即下令封锁进京的重要道 路,没有他的命令不允许 变 法
概述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 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 二十四年间(1898年6月11日- 9月21日)的短暂政治改革运动, 变法由光绪皇帝领导,深入经济、 教育、军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 多个层面,希祈清国走上君主立 宪的道路。然而期后遭到慈禧太 后与守旧派的反扑,发动了戊戌 政变,戊戌变法仅经历了103日 就告终。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和梁 启超逃出中国,许多维新人士被 追捕杀害,光绪帝则被软禁于中 南海瀛台,太后重新当政。变法 失败亦引发了民间支持更为激烈 的改革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 和。
荣禄坐上专列连夜进京向 慈禧太后告发。她以迅雷不及 掩耳之势回到紫禁城,将光绪 痛骂一番之后,把他囚禁在瀛 台,自己重掌大权。与此同时, 她下令关闭北京各城门,封锁 交通,出动3000军士在全城 搜捕维新派人士。梁启超逃到 日本使馆,见到伊藤博文,请 他照会上海领事馆,搭救康有 为。22到24号的三天时间里, 谭嗣同还策划组织要救出光绪 帝,可最后没有成功。
公车上书
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 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 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梁启 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 多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的连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 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 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 得到直接实质的结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後亦催生了 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 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 员的支持。 “公车上书”提出了四项解决办法: 一、下诏鼓天下之气; 二、迁都定天下之本; 三、练兵强天下之势; 四、变法成天下之治。 康有为指出前三项还只是权益应敌之策,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 本大计。
政治军事改革
政治: 裁减冗员 。设置京卿学士,以集思广益 。 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书 。改上海《时务报》 为官报,创设京师报馆 。开放新闻自由 。 按月分类列名每年收支。
军事: 改用西洋军事训练 。遣散老弱残兵,削 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 办民兵 。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 。筹设 武备大学堂 。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 枪炮。
郑观应和《盛世危言》
《盛世危言》,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 重要著作,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式出版 [1],版本多达二十多种。书中封面题:“首为商 战鼓与呼”,内容包括了建设现代国家和解决当 日危难的所有问题。其内容明确提出仿照西方国 家法律,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指出国弱民 穷根源乃在于专制政治。郑观应自隐居澳门后, 致力扩编1873年完成的《救世揭要》和1880年 的《易言》,结果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完成 深具影响力的《盛世危言》。其后,郑观应按当 时中国的形势变化,一再增补内容。因应中日甲 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形势,8卷本的《盛 世危言增订新编》于光绪二十六年编成。该著作 被重印20余次,乃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版本最多的 书。
经济改革
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 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 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 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 。广泛开设 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 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 中西各法切实开垦 。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 给奖章程 。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 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 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命其学习士农工商 自谋生计 。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鼓励 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马关条约
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 年三月二十三日),清政府和日本 明治政府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 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 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 《日清讲和条约》。中方全权代表 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 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根据条约 规定,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 州为通商口岸,中国割让台湾岛及 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 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开矿办厂。。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 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 深,进一步刺激了列强对华的资本 输出。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
1894年,孙中山回到广东省香山家中, 在书房里,起草书稿,他的朋友陆皓东也 参与了研讨。一连写作了十多天,《上李 鸿章书》的初稿终于写毕,其中受郑观应 《盛世危言》影响的痕迹十分明显。后孙 中山经过一番思考,到上海,其书经过当 时格致书院院长王韬的润色,经由郑观应 等人的介绍,孙中山和陆皓东由上海去到 天津,于1894年6月将上书递交到了当时 李鸿章的得意幕僚盛宣怀手中。此书李鸿 章是否阅览,不得而知,但是李鸿章并没 有召见孙中山。
戊戌六君子
9月28号,慈禧太 后下诏,将谭嗣同、杨 锐、刘光第、林旭、杨 深秀、康广仁6人押赴菜 市口开刀问斩,命军机 大臣刚毅监斩。这6人即 后人所说的”戊戌六君 子”。清朝政府随即又 罢免数十名支持维新派 的官员,除京师大学堂 外,全部新政均被废除, 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的意义
•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 步尝试。 •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启蒙运动。 • 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 在教育方面,维新派主张采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这 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 的前身)的创立,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 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 习,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等,具有移风易 俗、开启社会新风的积极作用。
谢谢欣赏
• 制作: •国是诏》
1898年6月16日,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商讨变 法具体步骤和措施。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 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了几十道新政诏令。新政内容 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主要涵盖教育、 军事等多方面的措施。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赠送康有 为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 政记》,还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揽要》的译本 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这令光绪倾向以明治维 新为改革的蓝本。
甲午战争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日本明治二十七年)7月25日 丰岛海战的爆发标志着甲午中 日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以中国 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 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 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 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 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 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 资产阶级势力太脆弱,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 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顺而 难”。因此他们把变法的希望寄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以获取 廉价的胜利。 • 维新派尽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一 度曾向英、日、美寻求援助,希望他们干涉后党政变,支持中国变法, 结果落空。 • 缺乏军队支持。 • 敌视革命,脱离群众。维新派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 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他们害怕群众,害怕革命,始终 眼睛朝上,是变法运动缺乏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结果顽固势力略一 反攻,使自己立刻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教育改革
举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 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 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 励私人开办学堂 设立翻译、医学、农务、 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 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 废 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 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 特科 设译书局 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 保荐格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