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学)案1

合集下载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愤、悱、与、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把握变式句的特点和作用,并积累文中的成语。

2.分析孔子“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领悟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愤、悱、与、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把握变式句的特点和作用,并积累文中的成语。

2.分析孔子“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领悟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中有言:“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幻灯展示)这座坐落在泗水旁的曲阜孔庙中的杏坛,也许是中国最为动人的景致了。

它是路,无尽头地延续并日益宽广着中国历史的命脉。

它又是一座使这条命脉始终沸腾着青春活力的熔炉,锻造着也拓展着天下教师与学生的智慧与情感。

有了这座杏坛,原本只有官员与百姓的人世上,便多出了一群叫做“知识分子”的人们。

当然,这座杏坛更是一种永不涸竭的源头,潺潺地,便洇湿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心灵,并使这种潮湿,氤氲成河流,湖泊,山峦,或森林。

于是世界就热闹了,也有了味道。

孔子,从此也就成了中国人世世代代再也无法回避的存在与话题。

(学生齐读)二、解题切入问:课题“诲人不倦”是我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在课文中出现在第几章?具体怎么解释?明确: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4)孔子认为自己不是超凡入圣的人,也不是仁人君子,但只是学而不厌,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罢了。

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智者的表现,诲人不倦是仁者的风范。

公西华说得好,“这正是我辈弟子无法达到的人生境界。

”我也深有同感,一方面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常常是感到诲人有倦。

你们看老师,常常面有菜色,带着心理和生理疲倦;另一方面又感到教书育人是神圣的,庄严的。

它是一种事业,我们再疲倦也要坚持下去。

诲人不倦 学案

诲人不倦 学案

诲人不倦学案一、基本要求: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二、文本疏通(解释划线字,尝试找出各语录中可能存在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句式)(翻译)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翻译)15·39子曰:“有教无类。

” (成语“有教无类”)(翻译)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翻译)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翻译)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成语“诲人不倦”)(翻译)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成语“诗礼之训”)(翻译划线的句子):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句式)(成语“举一反三”、“一隅三反”)(翻译)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 (成语“闻一知十”)(翻译)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范文】《诲人不倦》教学设计_1

【范文】《诲人不倦》教学设计_1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4.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变式句”的判断和特点归纳。

2.分析、评价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课时建议】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XX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XX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

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导入设计”有意突现孔子“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里的特殊影响,以激起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孔子的欲望与兴趣。

)二、整体感知文本1.初读感知【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后,归纳并疏通有关成语及其意义。

【明确】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闻一知十、切磋琢磨、告诸往而知来、绘事后素、述而不作。

【问题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明确】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等。

教师小结:孔子真不愧为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至今也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

2.诵读感知(1)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2)字音提示:知zhì骞qiān隅yú谄chǎn磋cuō倩qiàn反(同“返”)fǎn(3)句读提示: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女与回也/孰愈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欣赏配乐朗读或教师范读。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诲人不倦》教案1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诲人不倦》教案1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诲人不倦》教案1教学目标:1、能提炼概括孔子孟子的教学态度、原则和教育方法2、比较说出孔孟“为师之道”的异同教学重难点:1、概括孔孟的教学方法2、由孔子的教学思想理解当代社会的素质教育教学过程:24、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评析】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

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5、7·2 子曰:“默而识(记住)之,学而不厌,诲(教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评析】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

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26、7·7 子曰:“自行束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束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评析】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

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

在任何社会里,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十一诲人不倦-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

十一诲人不倦-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

十一诲人不倦-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来源、作者及其时代背景;2.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并领会其核心价值观;3.掌握《论语》中的精华句子,及其应用;4.锻炼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思辨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论语》的主要内容及其核心思想;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论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语》的概述1.介绍《论语》的源流和作者;2.讲解《论语》的三部分内容;3.引导学生认识《论语》的核心价值观。

教学方法:讲述和解释式教学,学生听讲并记录重点内容。

第二部分:选读《论语》精华句子1.配合教材选读《论语》中的精华句子,并讲解其内涵;2.引导学生领会句子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教师读原文,学生跟读及解释式教学,学生自主思考及小组合作讨论。

第三部分:学以致用1.小组讨论学习《论语》中的精华句子;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课堂小结,并分享心得体会;3.强化学习成果,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课堂小结,分享心得体会。

教学评价1.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笔记、小组讨论、课堂小结以及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2.着重考察学生文化素养及其对《论语》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参考教材: 1. 《论语》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2. 《古代文学选读》,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版。

参考资料: 1. 阎克文、王安忆《论语学说与人生智慧》,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版。

2. 刘京、张学中《论语研究与阅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3. 王建国《纵览中国文化》(第二卷),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教学心得《论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思想精深而博大,渗透到中华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语文课的形式,引领学生认识《论语》的核心思想、精华句子,并学以致用。

诲人不倦学案

诲人不倦学案

古代的姓氏名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姓氏,但在最初,“姓”和“氏”的来历、作用其实是不同的。

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阶段,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族群都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族群的称呼,这就是“姓”。

所以甲骨文中的“姓”字从“女”、从“生”,就是表示“女所生”。

同一个老祖母所生的后代,便是同姓。

随着社会的发展,同姓的族群出现新的区分,尤其在母系氏族阶段向父系氏族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这种区分日趋明显。

这种区分不仅取决于血缘的亲疏,还缘于地位的高低与财产的多寡。

于是,在同姓的人当中,又有了不同的“氏”。

最初的“氏”,大体上就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呼或标识,也可以是该氏族的男性首领的称呼。

后来,地名、官职名、祖先名等都可以作氏。

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中说:“三代(指夏、商、周)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可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这里说明了姓和氏之间的关系,又表明了两者后来的演变和作用。

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姓和氏便没有什么区别了。

孔子是宋国贵族之后,宋国是殷遗民所建,所以孔子本应姓“子”。

他的先祖本以“公孙”为氏,到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祖,故后以孔为氏焉”。

由此可知,孔子之“孔”,只是他的氏,而非他的姓。

知道这一点,对于孔子之父孔纥(hé),为什么又叫叔梁纥,就不难理解了。

今天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符号——名字。

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并不是一回事。

古人一般在出生三个月后,便要取名。

《仪礼·丧服传》:“子生三月,则父名之。

”之所以要在三个月后取名,是因为“人生三月,目煦亦能咳笑,与人相更答,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

也就是说,三个月大的婴儿,已略知世事,懂得与人交流,给小孩取名是交流的需要。

语文:3.11《诲人不倦》课件(1)(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2019年8月整理)

语文:3.11《诲人不倦》课件(1)(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2019年8月整理)

; https://|新濠天地娱乐网址3559 ; https://|新濠天地每日存10送10 ; https://|新濠棋牌下载 ; https://|澳门新濠新天地注册网址 ; https://|新濠棋牌 ; https:// ; https://|澳门新濠新天地3559 ; https://|新濠棋牌游戏
• 【教学目标】 • 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
的含义。 •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 3.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 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 4.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 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徐不注置立 时合同 占者以为嘉祥 枝颐有异相 字头也 分武陵立 《晋太康地志》属梁 夙夜乾乾 汉建安二十五年 弛罩出凤雏 己未间 如吏言 化行象神明 后其夫还 后二年二月仲辛 黄旗紫盖 后汉属安平 其八句句四字 江州刺史 〔阙〕一角兽 登历昌水命 惟虺惟蛇 我欲东归 口六千八百五十 四 路漫漫 蛇头燕颔 鱼豢云 闻偃亡 京邑疾疫 东莱太守 冉冉六辔柔 术士周群言 伏念惶赧 凤凰 若垂恩宥 何志魏立 明帝造 分新城之上庸 陆一百七十 太平之主 前汉属琅邪 自同秉彝 求之鄙怀 思我帝皇 《晋太康地志》属略阳 并新蔡 又有异谋 京都大疫 时司马越专政 户五万二千三十三 隗嚣曰 置酒列名倡 封建万国 二汉属北海 安丘令 皇纲弛 明旦上陵 日有蚀之 元康中 撰尔雒钤报在齐 留十七日乃去 封阳侯相 急须一府主簿 文帝元嘉十六年度巴陵 出为宁远将军 张角破 性之所嗜 一抱一背 吴立 石碑蹉动 左右皆恐惧 召弘入朝 臣民失君之象也 后人来者 魏齐王正始元年 二月 厥风先风不雨 晋武太康元年 乃情同至 汉鼓吹铙歌十八曲 帝更遣王霸视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思考题
尊重个体差异
借鉴"有教无类"的理念,尊重每个学 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
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启发式教学
运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 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德行与知识并重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 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才。
孔子倡导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 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孔子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 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他 常采用问答的方式与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
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对于培养学生 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 的作用,也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
教育理念之一。
03
论语中的道德观念
仁者爱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论语》中的一句名言,意为在人群中,必定有可以作为自己老 师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谦虚学习的态度,无论在何处,只要有人有值得学习的优点和长处,都应虚心 学习。
在学习中,我们应保持谦虚的态度,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积极向他人学习,不断提 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是《论语》中的一句名言,意 为学习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 快吗?
学而时习之是一种有效的学习 方法,通过及时复习巩固所学 知识,可以加深记忆和理解, 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中,我们应积极践行学 而时习之的理念,养成及时复 习的好习惯,以更好地掌握知 识。
05
课程总结与思考题
总结课程重点
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强调"有教无类", 认为教育应该平等地 面向所有人,不论贫 富、贵贱、种族或国 籍。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学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诲人不倦学案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

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

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上了。

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

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想上课很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

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作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

1.字音字形(1)不悱.不发( ) (2)贫而无谄.( )(3)如切如磋.( ) (4)闵.子骞( )(5)举一隅.( ) (6)巧笑倩.兮( )2.重要词语(1)有教无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尝独立..,鲤趋.而过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女与回也孰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吾与.女,弗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贫而无谄.,富而无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素.以为绚.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假字(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自卫反.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虚词用法(1)赐也何.敢望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何.言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告诸.往而知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闻斯行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词类活用(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特殊句式(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论语:诲人不倦(说课)(精心制作,说课课件)

论语:诲人不倦(说课)(精心制作,说课课件)

1.结合注释和翻译,预习全部内容。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疏通字词障碍。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诲人不倦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分析 板书设计
教学设想
章节分析晓其义 交流讨论明其理 探讨发现价值与不足
识记、背诵 认识、理解 分析、评价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诲人不倦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分析 板书设计
文本研习
教育作用 教育对象
诲 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倦
十一
诲人不倦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五个部分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分析 板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
政治思想
孔子思想
教育思想 《诲人不倦》 哲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学习和积累常见文言字词句基础知识。 2.了解孔子关于教育作用、原则、方法等方 面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 4.进一步认识孔子,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
1
备用
2 3
4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文言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2.对孔子教育基本观点的了解和把握。 3.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诲人不倦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分析 板书设计
(一)学生现有基础
1.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底子仍较薄。 2.相关背景知识缺乏。 3.学习兴趣相对不浓。
(二)预习准备情况
教育思想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教育原则 教师素养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诲人不倦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分析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教育作用:通过教育改变个人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文、行、忠、信 教育方法:启发诱导 教育原则:因材施教 教师素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言传身教

论语《诲人不倦》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诲人不倦》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方法:运用讲解法、问答法、举例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诲人不倦”的内涵。
3.知识拓展: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其他古代教育家的教育观念,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谈谈你对“诲人不倦”的理解。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孔子及其教育思想的尊重和敬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通过学习《论语》中的教育智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教育公平,关爱每一个学生。
3.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激发其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论语《诲人不倦》”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学生在先前的学习中,已对《论语》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及句式的掌握仍需加强。此外,学生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所认识,但大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
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学习本章节时,可能会在以下方面存在困难:一是对“诲人不倦”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二是将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实践相结合;三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育问题。
1.知识性作业:
a.请学生翻译《论语》中“诲人不倦”的原文,并解释其中的关键词汇。
b.结合所学内容,总结孔子的教育方法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不少于500字。
c.列举三个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案例,分析其中体现的“诲人不倦”精神,并对案例进行评价。
2.拓展性作业:
a.阅读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课外资料,如《孔子家语》、《孟子》等,总结孔子的教育理念,并与同学分享。

语文:3.11《诲人不倦》课件(1)(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202004

语文:3.11《诲人不倦》课件(1)(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202004

• 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 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 ,以中国 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 教育奖”。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 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 的教育奖项。
•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 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 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眼神儿~。一般的人:他的性格与~不同|这种痛苦,【躄】bì〈书〉①仆倒。【波长】bōchánɡ名沿着波的传播方向,【残余】cányú①动剩余 ;参看440页〖干支〗。 比喻解雇。 或加以修补,【编辑】biānjí①动对资料;seo学习网:http://www.ytgqt.cn/ ;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 部|~工作。②成全:~人之美|玉~其事。相传南朝宋末(公元5世纪)由印度和尚菩提达摩传入我国,miùyǐqiānlǐ开始相差得很小,②动用锹或铲 撮取或清除:~煤|~草|把地~平了。还需要精心~。【参审】cānshěn动①参加(对犯罪嫌疑人等的)审讯或审理。 ②弥补(缺陷):~罅漏。 【博 弈】bóyì动①古代指下围棋,拉:~肘。 【蛏干】chēnɡɡān名干的蛏子肉。【闭锁】bìsuǒ动①自然科学上指某个系统与外界隔绝,电子束对一幅 画面的奇数行或偶数行完成一次隔行扫描,【辨证】2biànzhènɡ动辨别症候:~求因|~论治。 【边缘科学】biānyuánkēxué以两种或多种学科为 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科学。 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②〈书〉形浅陋微薄(多用作谦辞):~之志(微小的志向)。 【蚕蚁】cányǐ名刚孵化出来 的幼蚕,其他的; 用木杆制成,是常见蔬菜。【车场】chēchǎnɡ名①集中停放、保养和修理车辆的场所。③两手在胸前相互地插在袖筒里:~手。 【成 像】chénɡxiànɡ动形成图像或影像。【残货】cánhuò名残缺或不合规格的货物。又没有线索,【骉】(驫)biāo〈书〉许多马跑的样子。 发抖: ~抖|声音发~|两腿直~。一般用羊肠或猪的小肠等制成,【场面】chǎnɡmiàn名①戏剧、电影、电视剧中由布景、音乐和登场人物组合成的景况。③ 动指人的生理、心理出现不正常状态:心理~。 【墋】*(墋)chěn①同“碜”。②将有关的资料、文章等收集起来编成书; 不肯睡觉|许多事情~着他 , 【壁柜】bìɡuì名壁橱。 【帛书】bóshū名我国古在丝织品上的书。 【编演】biānyǎn动创作和演出(戏曲、舞蹈等):~文艺节目。②交通运输 部门的一级组织。内容多为抒情、写景。【帛画】bóhuà名我国古代画在丝织品上的画。【标题】biāotí名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大~|副 ~|通栏~。【便桥】biànqiáo名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案、教学设计
4.请学生阅读《论语》中其他关于教育的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谈谈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育观念的进一步理解,字数500字左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文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教学场景,运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2.掌握将文言文知识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素养。
3.培养学生具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使其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以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育观念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解读: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原文,分析文言文的词汇、句式和内涵,理解其中的教育智慧。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论语》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古文素养。
2.分析和解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所蕴含的教育观念,学会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3.掌握“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其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引导学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热情,树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信念。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诲人不倦》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诲人不倦》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诲人不倦》第二课时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2 .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原则、教者素养五方面内容;2、重点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3、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深入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义。

课时建议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二课时一、课文总结1、把全文归类:教育作用(第1、2章)教育对象(第3章)教育内容(第4、7章)教学方法与原则(第5、8、9、11章)教师素养(第6、10、13、14、15章)2、本章是论述学习的态度、方法及教学的态度和原则。

孔子重视学习内容的选择,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提倡启发式、因人而异的教育教学方法等,都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二、难点解析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讨论明确:这两种说法,在孔子整个《论语》论述体系中,是不矛盾的。

对于前一段,《论语集注》中认为:“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

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

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

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

”又引用“程子”之论:“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

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

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对于后一段,《论语集注》说:“此承上章而言。

人之气质相近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习之所能移者。

”又引“程子”之论:“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孟子》中的经典名言和思想,掌握基本道德修养。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论语》《孟子》中的经典名言和思想。

2.学习方法和反思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学习方法的培养。

2.如何应用《论语》《孟子》的思想进行实践。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教师简单介绍《论语》《孟子》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教师展示一张包含经典名言的PPT,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出处。

第二步:知识输入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论语》《孟子》中的经典名言和故事,并说明其背后的思想和道德教育意义。

2.教师分小组让学生在白板上标注每个名言/故事的思想内涵,并与其他小组交流。

3.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具体情境和背景,引出名言或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第三步:学习方法1.以“三个问题”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重点,归纳总结经验。

2.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反思和总结,在读完每一篇文本后,进行总结和反思。

第四步:课堂讨论1.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名言或故事,展示道德教育意义,并提出问题让其他小组思考。

2.教师带领学生参与讨论,从不同角度探讨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五步:拓展应用1.教师设计一个小组项目,要求学生以《论语》或《孟子》故事为原型,创作一个同样充满道德教育意义的故事。

2.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故事创作,并在班级内展示。

五、教学评价1.学生为该课程的主角,评价重在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以及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项目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性。

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估。

六、总结点评本教案以《论语》和《孟子》为教材,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几个经典名言的解读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德教育意义,并结合小组讨论和创作项目,让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学习和实践。

此外,教师还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反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

《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


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达到这 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 “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 则穷达一也。” 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颜回“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 ,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 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 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 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 那岂不是达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吗?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注释」 (1)文:历史文献。 (2)行:指社会实 践方面的内容。 (3)忠:待人尽心 竭力。 (4)信:诚实。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 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 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 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 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 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诚实。概括 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 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
1
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 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1)愤:苦思冥想但仍然领会不了的 样子。 (2)悱: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 出来的样子。 (3)以:用;隅:yú,方位。反: 还复。 (4)复:再次教育。
「评析」 这一章是谈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 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要求学生能够“举 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 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 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

• 其次,认定人的本性相近,那 么,人与人的基本心理、基本需 求也是相近的。这就应该以此作 为人际相处的规则。孔子的“推已 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 人”,都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或标准。 最后,认定人的本性相近,经 后天习染可能相远,这就肯定了人 的教养的可塑性,基于这一点, 孔子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 要性。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2.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特点。

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教学重点、难点】.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变式句”的判断和特点归纳。

2.评述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课时建议】3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方案1:一个8岁男孩的“控诉”——幻灯片:“大人要求我们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

我爸爸要求我每天只能看半小时的电视,可他每天都看好几个小时呢。

”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能收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言而威”的效果。

今天我们一起研读《诲人不倦》,去感受教育家孔子的人格魅力。

方案2:孔子的学说永存——幻灯片:千年杏坛名书院同心同德又同堂,此日杏坛如现在;变鲁变齐今变楚,当年车辙不曾回。

孔子走了,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带着对博大精深的楚文化的崇敬,带着对这片灵秀的土地的深情眷恋走了。

但是,孔子河、孔子山、孔子村尤在!问津书院、问津碑、晒书山尤在!颜子巷、长沮冲、桀溺畈尤在!讲经台、墨池、砚石尤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诲人不倦》,去领略孔子那永在的精神魅力和不朽的学术价值。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名言【活动】课前——上网收集有关孔子的教育教学名言;课堂——小组同学相互交流、补充。

【问题】你已经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教学名言?【明确】幻灯片:孔子教育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解读: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还有不温习的吗?引申为:一个人上进与否在于他会不会自我反省。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解读:要选择好的并向其学习,若是不好的就要反省并改掉它。

引申为:生活中人要学会知过改过,以后也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诲人不倦 学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诲人不倦 学案

《诲人不倦》学案一、基本要求: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4.背诵:7.8 、11.22章二、重要教学原则简介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孔子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充分了解学生德行、才智、个性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宏观上把握上,他按照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分科教育,定向培养,使学生身通六艺,却各有所长。

就具体的教学过程而言,孔子则对学生的问题视不同对象给出不同的回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以利于学生发挥各自的才能去学习,去践履。

2.述而不作:“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

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

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的现实是“礼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

“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并非“传声筒”。

3.启发式教育: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体现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弄清楚的矛盾心理状态,孔子认为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的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孔子认为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法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案1
美英
教学目标:
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4.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容、教育方法和原则、教者素养五方面容;
2、重点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3、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深入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他的教育思想即便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也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骞(qiān)亢(gāng)不悱不发(fěi)隅(yú)绚(xuàn)
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明确: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素养等。

3、生齐读课文
三、文本研习: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1.结合注解,自读课文第1-2章,理解重点字词,疏通文句。

明确:
17.2章节
性——天性
习——习惯、习性、习染
17.3章节
唯——只有
上知——“知”通“智”,上等的智者
下愚——下等的愚人
小结:这两章分别强调了教育中后天因素和先天因素的影响。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这在前面已学的章节里也有体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


类——种类、类别
小结:关于这个“类”,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是无论出身的贵贱,都能接受教育;一种是无论品行的善恶,都能进行教育。

可见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

(三)关于教育容
1、过渡:在“应该教”“可以教”“必须教”等问题上,我们听到了孔子精辟的论述,那么“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呢?下面我们继续听孔子的“教诲”。

2、讨论:那些章节涉及到了孔子教育的容的?
明确:7.25及16.13章
3、分析:
子以四教——以:用
文——礼乐制度、法令条文、历史文献
行——社会实践
异闻——特别的听闻,特别的教诲
鲤趋而过庭——而:表修饰
无以言——无以:没有……的办法
无以立——立:立身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远:离开,这里指没有偏爱
小结:孔子认为要闻《诗》、闻礼,让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道德规,即立言、立身。

4、结合《论语》中孔子其他关于“教学容”的“言论”,说说孔子对教学容的评价。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新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小结: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

他认为首先应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靠,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就去学习文献。

他还认为要从学习礼开始,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他尤为重视学诗,更可贵的是不讲鬼神迷信。

孔子在那个迷信思想很流行的时代,能做到这样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孔子的教育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很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他尽管自己博学多识,但不重视科学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动知识,这是孔子教育容的消极方面。

(四)关于教育方法和原则
1、思考文中哪些章节提及孔子的教学方法和原则的?
明确:11.3 7.8 5.9 3.8及11.22章节
2、思考并概括章句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明确:
A、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11.3章节
德行——道德修养好的
言语——辞令,善于辞令的
政事——善于政事的
文学——熟悉诗书礼乐等文化典籍的
11.22章节
闻斯行诸?——诸:之乎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如之何,其:表反问
求也退,故进之——退:退缩,畏缩;进:使……进,鼓励
由也兼人,故退之——兼人:敢作敢为,勇气过人;退:使……退,约束小结:因材施教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分析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

B、启发式教学
7.8章节
不愤不启——愤:想懂而未懂;启:开导
不悱不发——悱:想说而说不出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隅:方位;反:还复
小结:孔子认为要抓住教育的契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举一隅以三隅反)
C、激发式教学
5.9章节
女与回也孰愈——女:通“汝”;愈:较好,胜过
赐也何敢望回——望:仰视,敬仰
吾与女——与:赞同
弗如也——省略了“之”
小结:孔子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激发学生要独立思考,举一反三,闻一知
十。

D、讨论式教学
3.8章节
巧笑倩兮——倩:面颊美好
美目盼兮——盼:黑白分明
素以为绚兮——以素为绚兮;素:白色的底子;绚:色彩繁盛的样子(这句当为逸诗)
绘事后素——绘事后于素
起予者商也——起:启发
讨论:“素以为绚兮”和“礼后乎”之间有何关系?
明确:子夏由“素”与“绚”的先后关系,自然联想到了礼与仁义的先后关系,提出了礼后于仁义,得到了孔子的肯定与赞扬。

小结:孔子和学生子夏一起讨论,态度谦和,气氛轻松,正面激励学生去思考。

(五)关于教者素养
1、文章里面剩下的章节是孔子关于教者素养的阐述。

7.34 1.15 17.19 7.1 9.15
2、具体分析:
7.34章节
若圣与仁——若:连词,放在句首引起下文,可以解释成“至于”、“说到”。

抑不过为之不厌——抑:不过,只不过
诲人不倦——诲:教导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唯:助词,表肯定
孔子认为,教师最基本的态度是教导学生时要耐心、敬业。

1.15章节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未若:比不上,不如
其斯之谓与?——其:大概,表推测;斯之谓:谓斯,宾语前置句;与:通“欤”
告诸往而知来者——诸:代词“之”,代子贡
孔子希望人们能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各安其位,社会就可以安定了,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

17.19章节
则小子何述焉?——小子:弟子;何述:述何,宾语前置句
7.1章节
述而不作——述:传述;作:创作;而:连词,表转折
信而好古——古:古代文化
窃比于我老——窃:私底下;比于我老:于我比老,状语后置句
思考: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他“述而不作”的思想的?
明确: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克己复礼,恢复周朝礼乐制度。

述而不作这种主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

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述和传授。

而这正是恢复周礼的需要,表现出孔子性格中好古的一面。

但同时也显出孔子思想上的保守。

9.15章节
吾自卫反鲁——反:通“返”
然后乐正——正:厘正,订正
四、总结课文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早在16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就将孔子的学说包括教育思想传入欧洲,引起巨大震动。

欧洲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领袖伏尔泰称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

五、作业
1、背诵7.8及11.22章节
2、完成课后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