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胎养中的静道观

合集下载

运动生阳,静养生阴,动静结合,阴阳平衡是康寿之道

运动生阳,静养生阴,动静结合,阴阳平衡是康寿之道

运动生阳,静养生阴,动静结合,阴阳平衡是康寿之道按中医的观点,人的身体健康是要平衡。

它包括阴阳平衡和五行平衡。

五行平衡主要表现在五脏六腑的和谐上及五脏六腑的生克上。

阴阳平衡,按照的阴阳原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

比较而言,练动功的,动则生阳可以增强精力,提高工作效率;练静功的,静则生阴,可以降低人体的消耗,人的寿命相对较长。

只静不动是错误的,只运动不知道好好休息就更不对。

正确的养生方法应该动静相兼,刚柔相济。

这是因为,神属阳,在生命活动中易于动而耗散,难于清静内守,务须养之以静;形属阴,易静而难动,故养形以运动为贵。

所以,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兼修,形神共养,才能使体内气血流畅,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偏于动养还是偏于静养,应因人而异。

阳虚者应以动养为主,但不可过于剧烈;阴虚者应以静养为主,但也必须配合动养。

一、动养。

腹围大、血脂高、胆固醇高,有这方面遗传因素的人,就应以动养为主、静养为辅。

动养包括:跑、跳、走、爬、打球、游泳、骑车等。

对于一些肥胖超重的稍强一些的运动锻炼来减肥、降低体重指数,以防治初期糖尿病、高血压病而相当部分人是不宜做剧列活动。

高血压合并心脑病、糖尿病合并心脑病等慢性病症的中、老年人更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发生不良事件。

二、静养。

静养包括:静坐、睡眠、闭目养神、打太极拳等。

总的来说,腹围不大、血脂不高、胆固醇不高,没有这方面遗传因素的人,可以静养为主、动养为辅;静养并不是一点儿也不动,而是散散步,打舒缓一些的太极拳,练练气功,练练书法,静心用脑读书思考等。

读书思考可促进大脑微循环,改善脑代谢,通过大脑来协调改善全身功能人在静养状态下,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都相应降低,这种新陈代谢减缓的积累效应,势必使寿命得以相对延长。

特别是修练气功者,调身、调息、调心,静坐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真气内守,静极生动,经络通畅,气血运行不息,身体各种物质得以更新,各种机能得以提升。

深入浅出话内丹—— 养胎及五炁朝元(二)

深入浅出话内丹—— 养胎及五炁朝元(二)

21丹 道气 功现代养生 2021年6月第21卷第11期大家看《黄帝内经》知道,对于普通人来说,维持生命就要进食五谷,五谷代表后天八卦有形的五行物质。

想不想吃是脾管,能不能吃是胃负责。

脾胃是“后天之本”,能运化水谷,五谷在胃肠之中消化吸收,在胃中腐熟,经过脾的运化,变成水谷精微,也就是营气等,输送到身体各处滋养身体。

对于个体而言,先天必须附着在后天的有形肉身之中才能存在,这就是后天养先天。

其实在五脏之中,脾就是代表后天八卦中有形的黄庭,另外还有一个无形的先天黄庭,此无形之黄庭就是我们内丹术用于涵养先天炁的先天层面的黄庭,也叫“祖窍”、“虚无窟”。

对于内丹修炼者而言,在养胎阶段,由于黄庭宫中有充沛的炁,所以不再完全依赖五谷化生后天的血气。

也可以说,充沛的先天炁可以直接变成后天气。

这样,人体就会“气满不思食”,出现自然辟谷,这个,才是道家真正的辟谷。

它是在内丹修炼中,慢慢补足五脏亏损的气,等到五脏的气满以后,肝气(木)、心气(火)、脾气(土)、肺气(金)、肾气(水)等五气自然在黄庭祖窍穴中混合凝聚,五行攒簇,也就是三五归一,复归混沌的太乙真元祖炁,也叫“返还”。

这样,精满炁足,不再需要从后天食物中补养深入浅出话内丹—— 养胎及五炁朝元(二)彭 旭能量,这才是真正的辟谷。

正是:“圣婴只食混元气,不爱人间烟火味。

”它是建立在五气全满的基础上,而不是现代人发明的那种辟谷班,在五脏仍然亏虚的情况下饿肚子,那个只能叫减肥。

而且脾气未满就硬扛,时间久了,会损伤胃气,造成萎缩性胃炎,有些还出现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一种癌前病变。

所以,功夫未到,不要硬来,须知道法自然,水到渠成。

对于实修而言,就是人体处在一种气满而自足的状态,腹腔内由于气满而潜息,没有肠蠕动而不产生饥饿感。

当然,如果到点就吃也是能吃的,但是不用吃太多就容易饱了,连水都少喝,而且喜欢吃素。

因为吃肉多容易湿气重,水湿内停,聚而生痰。

脾胃属土,就像一块肉埋在土里,肉腐熟容易生痰湿,中医说,脾是生痰之源。

道家入静的五个层次和七个境界!

道家入静的五个层次和七个境界!

道家入静的五个层次和七个境界!道家入静的五个层次和七个境界!01道藏如浩渺烟海,单论养生之经文就不胜枚举。

《太清存神炼气铭》是药王孙思邈真人所撰写的道家养生经典《摄养枕中方》中的最后一篇。

此篇经文意义非凡,能悟之人,浅可治身,养生祛病,深则得道成真,不可轻之。

经文部首讲大道之理,中部和尾部讲学道入静的五时,五个层次,和随着行功日久,入静渐深的验证,共有七侯,七层验证。

有兴趣的道友可对照自身看看自己的层次。

话不多说,一起来拜读原文吧。

《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键,神气若散,身乃死焉。

若欲存身,先安神气。

即气为神母,神力气子。

神气若俱,长生不死。

若欲安神,须炼元气。

气在身内,神安气海。

气海充盈,心安神定。

定若不散,身心凝静。

静至定俱,身存年永。

常住道源,自然成圣。

气通神境,神通慧命。

命住身存,合于真性。

日月齐龄,道成究竟。

依铭炼气,欲学此术。

先须绝粒,安心气海。

存神丹田,摄心静虑。

气海若具,自然饱矣。

专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

初入五时,后通七侯。

神灵变化,出没自在。

峭壁千里,去住无碍。

气若不散,即气海充盈。

神静丹田,身心永固。

自然回颜驻色,变体成仙。

隐显自由,通灵百变。

名曰度世,号曰真人。

天地齐年,日月同寿。

此法不服气,不咽津,不辛苦。

要吃但吃,须休即休。

自在自由,无阻无碍。

02五时七侯,入胎定观。

夫学道之人,入有五时:第一时:心动多静少,思缘万境,取舍无常,忌虑度正,犹如野马,常人心也。

第二时:心静少动多,摄动人静,心多散逸;难可制伏,摄之勤策,追道之始。

第三时:心动静相半,心静似摄,心常静散相半,用心勤策,渐见调熟。

第四时:心静多动少,报心浙熟,动即摄之,专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时:心一向纯静,有事无事,触亦不动,田摄心熟,坚散准定。

从此已后,处显而入七侯。

任运自得,非关作矣。

03第一侯:宿疾并销,身轻心畅。

停心入内,神静气安。

四大适然,六情沉寂。

心安悬境,抱一守中。

『中医与养生文化』古人养生经之静神养生

『中医与养生文化』古人养生经之静神养生

『中医与养生文化』古人养生经之静神养生静神养生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

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可强身延年。

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又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

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

但进补既要辩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

服用补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固精养生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

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

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经络养生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

《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

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

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

顺时养生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

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

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入静”是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内容(七——介绍陈小野新著《层次/舒展:入静养生的原理》

“入静”是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内容(七——介绍陈小野新著《层次/舒展:入静养生的原理》

低 层 次 系统 及其 功 能 :大 脑 因层次 的级差有 异 , 以升高 层次 所
野先生特 别看重文献发表者 的科学 皮 层下结构 、副交 感神经 、潜意识 的强度也 不 同。如人类 ,高层次功 素 养和 道 德操 守 ,其 所 引用 的 文 活 动( 生物体 低级功 能) 、本 能 、元 能( 大脑皮 层等 ) 别发达 ,与低 层 特
量 引用在陈小 野先生 的著作 中 。 据 来 介绍并阐发一下 陈小野先生这 本 势 , 这种趋 势的强度 与生物体 的 且
粗略估 算 ,陈小野先 生著作 引用的 著 作的 主要观 点 。
文献数 大约在 6 0篇( 左右 。除 0 部)

层次级 差之大 小成 正比例 关 系。
陈小野 先生首先把生物体 系统
神 经衰 弱 、糖 尿 病等疾 病 的治疗 , 生 极佳效果 的原 因 , 从而加 深 了人 后者 小。 都有 独特 的效 果 。
表述以上结果 的文献报导被大
们 对入静 养生 原理 的认识 。
观 点 二 : 高 层 次功 能 有 脱 离
以下结 合笔者 的个人读后体会 低层次功能 的约 束而 升高 层次的趋
入静 可以 改变 脑功能 活动特 陈小野 先生 ,长期 从事 中医理论 、 重 中之重 , 失去调 心 的气功 等于失 过程 , 中医动物模 型理论 、中医 动物模 型 去 了灵魂 ,丢掉 了本 质。调心 是什 性 。入静 的效果主 要是 使神 经中枢
实验三 个主题 的研究 工作 , 均有所 么? 就是入静 。 静要求 凝神 定志 , 尤 其 是交 感 中枢处 于安 静 抑制 状 , 入
先生的这本 著作也可被视 为气功科 构 ) 、交感神 经 、显 意识活 动( 生物 在应激 反应 时 ,会 突破原 有范 围, 研 资 料之 集大 成者 ) 。为 了保证 所 体 最高级 的功能 ) 、识神 。

静气功

静气功

青城静功——筋经门内功静功主要作用是“炼内”,即对人体内部进行修炼。

历代养生家对“静”之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练功方法。

虽然如此,但对于“入静”在练功、养生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认识却是基本一致的。

人体是复杂的,又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着,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和协调。

如果阴阳不调,气血不畅,经络不通,势必引起人体的异常,甚而百病丛生,乃致夭折。

实践证明,通过“意”和“气”的修炼,能使阴阳得以平衡,气血得以调和,经络得以疏通,真气得以充沛,人体得以协调,对疾病的防御能力自然日益增强,从而达到祛病延年之功效。

综观古今中外,凡长寿者一般总能经常保持平和宁静的心境、乐观豁达的情绪。

静,是养身处世之宝。

有些武功出神入化者,他们都可以做到心清意静,从而可以感觉到一般人所感觉不到的东西,考虑到一般人所考虑不到的情况,这可能由于深层的意静发挥了人的潜在本能。

由于人们对此不理解,就把这些武功高人奉为“圣者”。

一个“静”字,其力之伟,其用无穷,与生命息息相关。

故研习养生之道的武家,必明“静”之道。

这里所说的“静”是指精神状态的安静。

这种静与自然睡眠和一般休息的静不同,它是觉醒状态下的一种特殊的安静状态,即主动的内抑制状态。

它通过一定的姿势、呼吸、意守等手段,达到“外静内动,静中有动”,是一种特殊的修炼。

动与静又是相对的,所以,静(内静)是练功的前提。

不静,难有好动。

静功就是通过肢体的外静达到内动,即“外静内动,静中有动”。

青城派筋经门静功主要有四种:一、腹式呼吸静坐法坐功是最基本的静功法。

无论道教、佛教都讲究打坐,并以此作为修炼的重要课目,即可见其作用。

坐前准备:选择安静的场所打坐,每天两次,最好于黎明前和夜晚寂静时。

打坐前先将窗户打开,使室内空气流通(冬天注意保暖)。

静坐在凳子或床上均可,须以坐得舒服自然为好。

宽松衣带,使气机不滞。

静坐姿:1.面向南,端坐在凳子上,两脚平放于地,右脚向右平移约一尺,小腿与大腿成90°,双手手心向下成阴掌,自然放于双膝上,肘下垂(图1)。

养生静气

养生静气

念念归一为“止”,了了分明为“观”。
数:勿紧勿松,勿忘勿助。
随:心与气合,一心跟随息的出入,心随于息,息也随于心,心息相依,绵绵密密。
止:不去随息,把一个心,若有意,若无意,止于鼻端。忽然觉得身心似乎没有。
观:定心中细细审视,微细的息出息入,如空中的风,了无实在。
还:智从心生,既从心生,应随心灭。一生一灭,本是幻妄,不是实在。
二、 调息法
调息法是通过调整呼吸使人渐入于类胎息状态的方法。 具体练法: 初,坐宽大座位,伸两手置膝上。解衣带,放纵肢体(全身放松)。半食顷,即闭目,举舌奉颚(舌抵上颚),徐徐长吐气,一息、二息,旁人闻气出入声。初粗渐细,10余息后,乃得自闻声。凡觉有痛痒处,便想气从中而出。但觉有异(有特殊感觉时),渐渐长吐气。一任自然,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此法呼吸由粗渐细,不欲与自然争力也。若能微细而不闻声,从细微而至于无息一任自然,则胎息之理尽矣。 按:本功法为佛道合一的类胎息功法,练之元神精固,祛病强身,保健养生功用明显,久习有效。
观声也是修行法门.观其生、观其灭,即有即空。
鼻端觉知吸入,鼻端觉知呼出,绵绵不绝。吸入平静,呼出欲望;吸入平静,呼出嗔怒;吸入平静,呼出痴妄;吸入平静,呼出疑慢,吸入能量,呼出垃圾。
念住呼吸。
遇喜而惧。
歇即菩提。
清静心、柔绵息、自在身。舌头路,呵呵。
养气以戒忿恚为切。欲戒忿恚,仍以养心养神为切。
默不作声微微笑,智圆云水自在身。
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根,以肾为蒂,……人呼吸常在心肾之间,则血气自顺,元气自固,七情不炽,百骸之病自消矣(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呼吸静功妙诀》)。
人生三味:淡、磨、慈。
胎息为大道根源,导引乃宣畅要求。

道教静功的内在法门

道教静功的内在法门

道教静功的内在法门所谓静功,是以站、坐、卧等外表上静的姿势配合意念活动和各种高速呼吸的方法的一类功夫。

特点是外静内动,静中有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练习静功的内在法诀。

一、听息修习入静就是要身心安静下来。

为了能够入静,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个原则。

为了入静,道家创造了许多修习方法,如听息、坐忘、守一、数息等。

听息法是最有利于入静的修习法门之一。

听息之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称“调息”。

所谓“听息”,就是默默听自己的呼吸之气。

静功要求自然呼吸。

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

修习静功之初,练习听息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

“听息”的要求是两耳返听于内,好像是听呼吸出入之声。

修习静功时呼吸出入要求均匀细微。

所言“听息”的意思是为了凝神内注,专心养静;而不是必须听到鼻内呼吸的声音,也不是将意念集注于听觉器官。

听息的正确做法是精神集中,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慢慢似听非听地去做,只要能够觉得自己一吸一呼的下落,勿让它瞒过去,就是正确的做法。

听息时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息是为了排除杂念而入静,练习听息一阵后,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几乎忘记了,这样也就逐渐达到了“入静”的境界。

初学者修习听息时可以分几个步骤进行。

1、注意力集中在一起。

专一于练功,不要有杂念干扰。

如果不能够把杂念排除,功夫很难做到好处。

2、开始做功夫,运用“听”字的口诀。

起初练习就是听鼻孔的呼吸之气。

虽然鼻孔呼吸不应发出声音,但是自己却能感觉得到鼻中的气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

3、听息的功夫做得时间长久之后,“心”和“气”已经相通,此即丹经所谓“心在气中而不知,气包心外而不晓”的一种境界。

但尚未达到混融境界,还稍微有些知觉。

继续深入做下去,并不需要多少时间,自然就能做到完全无知无觉了。

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暂时的过渡阶段,已经不再着意于听,一切化为自然。

针灸与修行——静与空,杂念与观

针灸与修行——静与空,杂念与观

针灸与修行——静与空,杂念与观古中医追随者2021-03-02 23:55:01巨灵,与元气齐升,为九元真母我们都知道,无论做什么事,要专心致志才能做好,针灸也是如此。

可是纷纷扰扰的杂念干扰了我们的专注力,使得我们无法平静。

因此排除杂念,静和空非常重要,尤其对于一个针者,没有杂念,下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然而,去除杂念,谈何容易?黄贵生老师(古派巨灵针灸传承人)讲课笔记,感恩黄老师的分享!云南-方平:老师好!能讲下怎么炼静与空吗?我杂念好多黄贵生:静和空,杂念,这个是安心的法门,为什么需要安心的法门?我们小的时候,总希望长大,以为长大了,就可以无拘无束,做什么都可以了。

等到自己长大了,才发现做人有那么多的烦恼。

现在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烦恼了。

长大了之后,都已经习惯了烦恼,如果有一天不烦恼,倒是觉得奇怪了。

就如同习惯了在喧闹的城市里头生活的人,每天生活在吵杂的声浪里头,忽然间跑到逍遥安静的山村里,反而觉得不自然了。

黄贵生:所以忽然有人要我讲静与空,我倒是觉得不可思议了,为什么呢?因为当人们已经习惯了杂念纷飞的状态的时候,你不可能发现杂念的。

就像你在黑暗里头,是不可能发现空气有灰尘的。

当你发现空气里有灰尘的时候,是因为有一束光线,穿过了窗户,透入了房间,你才可以发现房间里头充满的灰尘。

当一个人的心里头充满了烦恼的灰尘,而心光没有出现的时候,你是看不到这个烦恼的灰尘的。

而只能任由这些烦尘充满着你的心间。

任由这些烦恼在心中翻滚而不自知,不以这些烦恼为苦,反而以苦为常。

当一个人发现了心中的杂念的时候,这个人的心光就出现了。

而发现了这些杂念是苦而要寻求解脱的时候,这个人有大福德了。

每天打坐,是黄贵生老师的必修课黄贵生:什么是杂念?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夫子在河边发现了什么?他发现了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不停地往前流,不分昼夜,是这样么?读圣人书的人,各有境界,于是从不同的层面去解释圣人。

思维之链何曾不象河水,相续不断,无有休止。

“人静”是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内容(下)

“人静”是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内容(下)

观点四:此观点是从上述三个观点推导而来。

人是位于进化顶级的生物,因此在所有生物体中,其各功能层次间的级差是最大的。

因此,在人的场合,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干扰、抑制的强度最大,这就造成了低层次功能状态的失常。

所以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干扰、抑制,是人体与生俱来的、重要的内在致病源。

观点五:此观点从观点四推导而来。

入静养生的原理在于解除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抑制、干扰,使低层次功能得以“舒展”(即自然地恢复正常状态,发挥正常功能),从而消除人体与生俱来的、重要的内在致病源。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思索:为何越是低等的动物越少患病,而且即使患了病,也往往能不治而愈;而人类却经常受到各种疾病的折磨。

这从陈小野先生的观点中似可找到答案。

这是因为在人类的场合,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抑制、干扰的强度特别大,从而破坏了后者的正常状态,因此造成了疾病多多。

古希腊医学泰斗希波克拉底说过:“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而医生是帮助本能的。

”本能是低层次功能,当其受到来自高层次功能的抑制、干扰,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时,人也就失去了防御疾病的屏障。

而低等动物则不然,高层次功能欠发达,故低层次功能可不受干扰地保持正常状态,自然就少患疾病了。

由此,就可知入静养生产生防治疾病效果的原理了。

人入静后,意念被放弃,变得无欲无念,这样,高层次功能作用就减弱乃至中止,于是,其对低层次功能的抑制、干扰就自然消除了,低层次功能像低等动物一样得以“舒展”,正常状态得以恢复。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应当回归低等动物的状态。

作为人类,不可能完全放弃、中止高层次功能的作用,否则人类社会便不复存在,现代文明会分崩离析。

我们只是提倡遵循生命活动的某种规律,尽可能经常保持心态的平和,不使情绪发生大的波动,并只是把入静作为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一种手段。

历来气功入静锻炼的程序是,在一天之中,利用一段时间(半小时或一小时乃至以上)来加以实施。

这样腿、腰、肩、臂、手,到指掌的闪电似的发力,而这需要有大周天的行气锻炼才能运用。

正宗道教养生功法——静功法(炼性)

正宗道教养生功法——静功法(炼性)

正宗道教养生功法——静功法(炼性)对于道家的整个修炼系统来说,静功可以说既是最基础的要求,也是最高明的追求,对于修炼自始至终起着主导作用。

甚至可以说,中华道家修炼学的总体,就是一种静功。

(一)静功的外在动作道家修炼的外在姿势并不重要,只以头脊正直、舒适自然为最大原则。

一般采取坐式、站式或卧式,散步也无不可。

1、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交叉。

也可以盘腿坐在床上,盘坐困难者可先在座下垫个枕头。

两手相叠,大拇指相抱成太极图形状,置于丹田即可,或者手抚两膝。

2、站式自然站立,双膝微屈,两手叠放丹田,或垂于体侧。

3、卧式一般为侧卧,一手曲肱枕头,拇指和食指分开,耳朵置于虎口处,以使耳窍开通。

另外一手置于肱上,或放在丹田。

两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势,与两手刚好相反。

4、散步应当选择人少安静的地方,公园或者大一点的庭院内,而且道路比较平坦。

缓步徐行,如飘云端。

散步之时可用听息法,但不要闭眼睛。

选择好一种姿势,开始炼功,要点如下:1、全身放松这个放松不是软作一团,须要保持头脊正直,以便经脉通畅。

但也不要成为硬挺,变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放松,阻碍经脉畅通。

放松的做法,首先要求双肩下沉,一般人平时身心紧张却不察觉,需要意识到。

2、双目微闭3、舌顶上腭4、鼻息自然自然呼吸,忌粗短。

随着功夫加深,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

5、两手抱诀两手的掐诀法,道家称为“太极八卦阴阳连环诀”,又称“太极诀”,这个从前是师徒之间秘密相传。

两手抱诀之时,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

因为男子左手为阳,女子右手为阳,阳居外。

如图示,抱成一个太极图形状,如此人身之阴阳二气自然接通,片刻之后,两手感到发热发胀,即是接通之效。

(二)静功的内在法诀1、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

初步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因此听息的真正意思,是凝神内注,专心养静,目的是为了精神集中。

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顺其自然,不要用意去强行支配。

动静双修为至高养生之道

动静双修为至高养生之道

66博 览养生集萃2019.04陈秀梅动静双修为至高养生之道人说:天下武功出少林。

那是因“动”,吸引人的眼珠。

事实上,少林的根本是“静”,是禅学,是生命至高的养生之道。

少林寺属于是禅宗文化,禅宗是印度高僧达摩祖师到中国弘法所创。

事因他初次到中国语言不通,无法和学生沟通,于是,就创造了禅学,师父怎么做,学生就跟着做。

所谓禅学,就是要你自己——静修静悟,悟出你最高的境界。

少林向来推崇动静双修,你看少林僧坐在那里,其实他们的心是在调整他们的气息,运气来推运全身血液的血管,达到周天,当他们的血可以穿流到全身各处末梢神经,气血就旺了。

少林僧们打坐时都可以感觉聆听到气血运行,扑通扑通的声音,静坐修到一定境界时,是可以听到气血走的声音。

平常得空时,少林僧们大多走出户外,以简单的动作,吸收大自然的能量。

方法很简单: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由内往外推掌,腿微弯曲了,形成一个马步。

老年人如果弯不下去就少弯一点,两个手心朝前,因花草树木有很多大自然的氧气和美好的气息,手心向前探伸就是用人体的劳宫穴将吸注入体内。

如果是在森林练习,就将把手贴在树上,直接用树中的气息来调整身体能量,这是养生法中很重要的修炼炼法,每遍各做25分钟。

这是禅学修行法。

而蹲马步除了锻炼肌肉,它也在调整体内气血周天运作。

切记修行时,一切都要放空,要一心一意去练,练完要收功了,就把手往下一按,到腰下就收了。

这是与细胞对话,告诉它我要结束了。

养生,从公路运输做起少林寺僧人释延瑫说,少林众僧奉行的乃是禅学养生法。

说养生,少林寺绝对是博大精深。

因少林寺从古至今就有养生学,它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动静双修。

中医养生术语有一句名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也有三宝,精气神。

“中医另一句名言:气为血之母、血为气之帅(血是气的先锋官、元帅),母子有伤,子焉能不悲啊?母亲都病倒了,儿子能不伤心吗?所以说气和血是相互相承的。

气旺才血足,血旺才气足。

你把气血调整好,阴阳平衡了,你这个人就健康了。

中医对静的理解

中医对静的理解

中医对静的理解咱中国人对中医那可是有着深厚的感情呀!中医里对静的理解,那可真是有意思呢!你想想看,我们的生活有时候就像一场热闹的集市,吵吵嚷嚷,各种事情纷至沓来。

而中医说的静,就像是在这热闹中找到的一处宁静角落。

这可不是让你啥都不干,呆呆地坐着哦!而是让你的心能静下来,就像那平静的湖面,没有波澜。

比如说吧,当你心情烦躁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心里像有一群小蚂蚁在爬呀?这时候,你就得试着让自己静下来。

怎么静呢?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慢慢地深呼吸。

感受着气息进出你的身体,把那些烦躁啊、焦虑啊都随着呼气给吐出去。

这不就像给你的心灵洗了个澡嘛!中医还说静能养生呢!你看那些长寿的老人,很多不都是心态平和,不急不躁的嘛。

他们就像是生活中的智者,懂得在喧嚣中守住那份宁静。

这就好比是在狂风暴雨中,有一间坚固的小屋可以让你躲避。

你在里面安安静静地待着,不受外面风雨的干扰。

咱平时也可以练练书法呀,写写字的时候,你就得静下心来,一笔一划地认真写。

这时候你的心思都在笔尖上,哪还有功夫去想那些烦心事呢。

或者听听轻柔的音乐,让那美妙的音符带着你的思绪飘荡,多惬意呀!这不就是在享受静的美好嘛。

再想想,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为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奔波。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身体和心灵都会受不了的呀!而中医所说的静,就是让我们给自己的身心放个假。

让它们能得到休息和恢复,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呀!静,就像是我们心灵的避风港。

当我们累了、倦了,就可以躲到这里来,让自己重新充满力量。

它不是让我们变得懒惰,而是让我们更有智慧地去生活。

我们不要总是被外界的喧嚣所左右,要学会在内心找到那份宁静。

所以呀,我们都要好好去体会中医里对静的理解。

让自己的生活多一些宁静,少一些浮躁。

这样我们才能过得更健康、更快乐,难道不是吗?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去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份静!。

养静为摄生首务、静则神藏、真气从之(原创)

养静为摄生首务、静则神藏、真气从之(原创)

养静为摄生首务、静则神藏、真气从之(原创)尽管我身边的很多人通过长年坚持闭目静坐养生,已经从中医养生中见到了实际效果,普遍都比不静坐养生的人年轻许多,但还是经常有人会问为什么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每天闭目静坐30分钟,就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道理在哪里呢?中医认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这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即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

静神的思想,倡始于老庄,老子在《道德经》里指出:“静为躁君”其意是说安静是躁动的主宰,庄子也提出“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并认为静和无为便能达到长寿的境界。

《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医学的角度提出了静神防病的思想,如在其《素问》里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里的“恬憺虚无”,主要是指安静而言,思想安静,神气内持,邪气不能侵害。

清代大养生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燕居》里说:“养静为摄生首务。

”书中仔细分析了前人的静养思想,从实际出发,给“静神”赋予了新的内容提出“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

”他主张神宜相对的静,认为神不用不动固属于静,而且用之不过,专一不杂,动而不妄动,同样具有静的意义。

所以“静神”即清静以养神,清静一般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使真气内存,达到心神平安的目的。

社会调查发现,凡经过重大精神挫折、思想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增加。

由于“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神常处于易动而难静的状态。

那么如何做到“静以神藏”呢?1、勤练中医闭目养生法中医闭目养生即每日至少闭目静坐30分钟,放松身体和心情,主要包括练意和练气两方面的内容,相当于古代的静坐、吐纳、调息、服气等方法,其中的练意(又称调心),即是放松心情、调整精神状态,以达到促进神气入静的作用。

故《黄帝内经》中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养生四要》也说:“人之学养生,日打坐,日调息,正是主静功夫。

静功养生机理研究

静功养生机理研究
, ,

良 美好的体 现 如 安静 平静 静 恬 静 雅 静 等等 处处 保持平静
, 、



在 日常 生 活 中
.
不仅能 主观感
,
就是时时在练功
,
受到 那 些极 其舒适的 心 理效应 身 体上也 会出 现许多 客观 的变 化 产
生 良好 的生 理 效 应

不但可 以加速祛病保健之功效 更 能 全面 平 衡地考虑 问 题 有 助 于 处 理 好 一 切 事情
” ,
家叫 真空 叫 心斋
” 。

道家 叫 还虚
、 、


,
儒家
这 是 儒 释 道 三 家 的静

入 静 后 胃肠 活 动 增 强
, , 。
,
,
功 高 层功 夫

消 化 吸 收 能 力提 高

肠 鸣作响 排 对于提 尤 为突
。 ,
气 功 实 践 是 古 人 认 识世 界 的 方 法 也是 改造 自身 的 一 种 途 径 气 功 实践 强 化 了 人 的 意 识 对 自身 形 体 的 控 制 能 力 和 激 发 了 人 的潜 在智 能
心 理生 理的 调 整
,
不 受外界 物 欲的干 扰 )就要
日损
为道 这是

损 之 又损
:
,
以至 于无为
,
后 者则 是 自然 的
,
历 代 气功 界 所 推 崇 的 无 上 心 法 荀 子 解 敝》 说 《
” “
生理 的调 节

睡眠 时大脑皮质经常 表现为梦境 怪梦后醒来
, 。 、 ,
虚壹而静 谓 之大

养生养静是关键

养生养静是关键

养生养静是关键作者:本刊资料库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2年第10期随着头发逐渐变白,年纪的增大,人们开始慢慢步入老年生活。

此时身体开始走向衰弱,曾经繁忙的生活也顿时变得闲暇起来,日日闲居在家,最好的方法便是调养身体,颐养天年。

养静为摄生首务。

五官之司,俱属阳火,精髓血脉,则阴精也,阴足乃克济阳。

《内经》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降者降服之降,阴不足而受阳制,立见枯竭矣。

养静所以养阴,正为动时挥运之用。

养静,是以清净的心,来调养一种淡泊宁静的状态,因心无杂念,神气亦可内存,以达到心神平安的目的。

在古人看来,阴阳平衡才是身体健康之本,“ 阳” 主动,具有刚强、兴奋、积极、进取、阳性等特性;“阴”主静,具有柔弱、抑制、消极、退守、阴性等特性。

一般说来,身体的外在表现,如五官、皮肤等都属阳,而精气、骨髓、血脉等则属阴,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如果精血过盛,会影响阳气的上升与挥发,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在现代医学理论中,“养静”是培养一种安静的心情,将“稳”、“静”的心理状态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是一种彻底放松的心情。

只有让自己静得下来的人,才能不被外界环境所动,守住自己的内心,进入“定”的状态,增强身体抵御变化的能力,身体才能变得更强。

【养生课堂】内心平和的人,身体往往健康,因为身体上的病痛会影响人的心情;相反,心情的变换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因此,养静是养生的首要任务。

通常,养生中的“静”既包括外静,也包括内静,只有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身体才会康健。

养静主要是个人修行,具体做法如下:生活、学习的场所要尽量保持安静居所的安静是保持“外静”的重要方法,这对刚刚开始养静的人非常有效。

正确认识静与动的关系虽然养生需要养静,但静并不排斥动,而且养静的目的正是为择机而动。

认识到这一点,心中便又多了一层洒脱,又多了一分静。

要培养内心的静,就要学会调整情绪养静就是要薄嗜欲、戒喜怒、勿忧愁、少思虑、绝烦躁,当遇到让自己烦闷、忧郁的事时,首先应放宽心胸,然后寻找解决办法。

养『静』

养『静』

心怀恶意和他人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一般人
中国古1弋养静的思想有两个重要持点.—是在1砌
之|目的相巨联系中把握住关键点.这是一种纵向的思 维。身体各个部位都需要静,巾国卉代养生家经过长期 的观察发现.其中心静最重要。因办卜黾人体所有器官
许多精神疾病其实在古代嘱社会早已出现过。所以
许多中国医学著作部柏针对精神疾病的养生方法。翻
的状态时,身体里各种生化反应都会正常进 行,身体状惑良好,免疫力最旺盛.很少得病。 同时.由于思维正常,客观公正,看待和处理事 物不会走极端.人际奖系良好。这就是善良之
研究蓬勃发展,许多研究认海芷飞速发展竞
争激烈虚于奔命的现fB}t会.如何用宁静梳
人,不f臣硅艨的请占,也是身一■睦索的条件。
美国大学研究人员经过对7000多人14年的
以不是禁欲而是适欲.不是久坐不动.而指蚪‘久卧伤
旃防犍1球队勾地干扰,都会黝喇驸静’庄子说懒 礼会的人t愠很有意义,为我们浮躁的心找到了—个家
我们在人生的道路}建得史健康。
编辑/摩星
我H占代养生家关于养静的醚,对于生活在判℃
则无为”.指fI勺就琶童种情况,“无为’强指不要在客观}埘匆
同。我ff丁可以在日陧为思挹l充电,为太黼懒,以便
理自己的胜,是当代j土会养生的重要曝睡。
跟踪雅.发现善恶确剪洲寿命有影响。
高出1.5倍~2悟。
于是许多教导人们如何^静的方法电J瞧而
生,如《美国心脏病学杂志》就曾以塌新利学成果介绍如 何冥想静坐的^怯,认为对有轻镦商血压的人.可以把 最终死亡举降低23%。 由于中国古代文日月的高度发展.当代社会遇到的
的主.认为“凡凸静则抻悦,神悦则福生,人能化毒性以
阅古代中国养生著作,‘瞥”是卅现顿率最高的汉字之 }划E朝的蕈仲舒、嵇康、葛洪、陶弘景,从隋唐宋元的孙

道教养生重视清静无为1

道教养生重视清静无为1

道教养生重视清静无为*导读:老子和庄周所倡导的清静无为的养生思想,深刻的影响着对我国道教养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对中医学的理论也有很大的影响。

《黄帝内老子和庄周所倡导的清静无为的养生思想,深刻的影响着对我国道教养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对中医学的理论也有很大的影响。

《黄帝内经》中就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论述,这显然和道教著作中的观点是相一致的。

东汉时期,道教创立,道教中就把老庄等的学说加以发展,使之成为道教的教义,在这其中,就继承和发展了老庄的养生思想。

东晋时期的葛洪在《抱朴子养生论》中说: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常以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形安静灾害不干,就强调精神修养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并说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天下悠悠,可以长生。

这些表明葛洪的养生思想与老庄学派所提的清静无为,返朴归真的思想是相通的。

南北朝时期的养生家陶弘景也十分看重精神修养,他在《养性延命录》中所倡导两条养生的基本法则,一是养寿之法,但莫伤之。

认为养性之道,莫过之也。

所谓莫过之,就是什么行为都不要过,如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愁忧,莫大哀思。

要做到这些,他提出要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愁、少怒、少乐、少喜、少笑、少好、少恶,认为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

第二是恬淡无为。

指出泰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不死之药。

把恬淡无为抬到很高的地位。

唐代养生家孙思邀也用了很多道教的养生方法,他认为养生者应淡泊名利。

他说:故养性者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

孙思邀极为看重精神修养,反复倡导人尤其是老人要拥有良好的精神。

他说:老年之道,无作博戏强用气力无悲愁,无哀坳,指出如果老年人经常处于悲愁和哀坳的情绪,是十分伤害身体的。

其他养生家如葛洪、陶弘景都是我国道教早期养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养生理论也推动了道教的发展,他们的养生思想中都十分重视精神的修养,而后来的道教养生家们也都承袭了他们的这些养生思想,也主张精神修养,如唐代的道士司马承祯提倡主静去欲,元代道士丘处机主张清心寡欲等等,这中注重精神修养的养生思想,成为我国道教源远流长的重要养生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胎养中的静道观
中医养生保健文化中,妊娠期的保健尤有特色。

所谓妊娠期保健,即古人所谓胎养学说。

主要记载在历代妇科与儿科的书籍中,如《千金方》中称“养胎”,《产孕集》中称“养孕”,《育婴家秘》中称“胎养”。

名称虽不同,但防止流产、死胎、畸形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1,。

纵观众多关于胎养的著作均与静道有深刻的联系。

“静以参天地之玄,静以修身心之妙。

”《易经》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静非不动,《周子》曰:“无欲故静。

”其所谓“无欲”,无人欲之意,无人欲纯乎天理,就是以天理为静,以人欲为动。

静而性定,所以定静安虑是人的行为实践基础。

人要把握自己的行为,就必须在心理生活上,有其确实之道德基础。

因为人和万物不同的地方,在于心理生活上有确实的道德基础。

主静,就是在心理上建立起确实的道德基础的一个方法。

无论儒家、道家、法家,把握他们自己的行为,都先着眼于心理生活上的确实的基础。

静以养心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静心可使心境澄清,不受物欲的搅乱,使其灵秀的本质得以保全。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一身之神明,心牵缠于物,纷乱杂扰,不能为五官百骸做主张,则一身皆受其累;而七情所伤,五脏各应其感,心俱受之。

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谓:“愁忧恐惧则伤心。

”子母同体共生,母病及子,心神不安则胎动不宁,心神宁静则胎元安静。

因此,孕妇应保持心境平和清净,勿受扰于外物,方使胎元安稳。

静以养气
胎居母胞,与母同秉一气血而生,母之气血若乱,胎之气血随之而乱,母有所感,胎有所应。

物之相感,静感则吉,躁感则凶。

可见母亲气血的变化,对胎儿影响甚大。

古人云:“止怒莫若吟诗,守礼莫若存敬,存敬莫若安静。

”因此,孕妇
只有做到内静外敬,气将大定,才能清净安宁,舒卷自如。

胎儿亦受惠其中,安然稳固,不致坠动不安。

静以摄念
所谓摄念就是要觉察整顿心源,勿令起恶念,使念头摄然,人安其生。

在具体做法上,怀孕之后,应怡养性情,使气血安和。

“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微言……”,2,多接触美好事物,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达到澄心静虑,心志专一的境界,从而陶冶性情,开调胸怀,使心旷神怡,有益胎儿。

“居必静处”,“端坐清虚”,“戒嗔恚,远七情”等,均有利于母子身心健康。

静以适情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脏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内经》
谓:“肝在志为怒……肾在志为恐。

”喜怒无常,忧思过度,或卒受惊恐,就会造成气血紊乱,脏腑失调,导致“五志过极而化火”,直接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碍于胎儿的发育。

《吕氏春秋?尽数》曰:“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

”,3,故情志精神的调养为妇人养胎、护胎的重要内容。

因此,妇女在怀孕期间应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保持心情平稳愉快,舒畅开朗,使内脏气机条达。

药养以静
胎养用药也应以“静”为原则,即妊娠期间,凡峻下、滑利、去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因这些药物不但可能影响孕妇的健康,还可能妨碍胎儿的发育,甚或导致堕胎、小产。

但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亦可以适当选用,《内经》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而平时应据病情辨证使用一些药性平和的药物,补养营卫,助养胎儿,以免伤胎动胎。

现代医学表明,胎儿的活动,与母亲的情绪变化休戚相关。

据遗传学家研究,胎儿的耳、目和感觉,在母体内渐趋完善,对外界的声音逐渐听到,并作出反应。

在怀孕第三周的后半期到第七周末,是胎儿各组织逐渐分化成各个器官,胚胎变得初具人形的阶段,对各种有害因
素的敏感性很强,容易畸形,若孕妇长时间的恐惧、愤怒、烦躁、悲哀等,可导致身体机能及各种内分泌激素发生明显变化,并使子宫内环境改变而影响胎儿。

总之,孕妇的心理精神状态,直接影响胎儿的智力发育。

静道观在胎养学说中的实质,就是让孕妇保持心神宁静,气血平静,情操高尚,心情愉快,以期外感而内应。

因此,静道观在中医胎养学说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朱大年.浅谈祖国医学的胎养学说,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6):25. ,2,马宝璋主编.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 ,3,朱秀英.待产妇的心理分析和中医心理护理,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3):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