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原则与方法间的对应规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调摄法

《汉书·郦食其传》言“民以食为天”。《礼记·礼运》篇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从古至今,饮食皆为头等大事,人们从食物中获取养分。得以完成生、长、壮、老、已这一系列过程。而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饮食来调节身体状态,让生命过程的长度和质量得到进一步的增强的方法,谓之饮食调摄法。

饮食调摄法原则有三,其一为辨明气味,合理调配

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中,由于生产条件、地理气候环境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存在着饮食上的不同欲求。因此,有人按照膳食结构的不同,把世界上的种族分为三大类:即以肉类为主食的肉食民族,以乳酪

为主食的奶食民族和以五谷杂粮为主食的谷食民族。《黄帝内经》针对汉民族的特点,指出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应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是要用各种各类食物,互相搭配,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发挥饮食对人

体的积极作用,保证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

此外,食物还有酸苦甘辛咸五味的差别,《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提出天地自然间存在的饮食五味等物质是人体营养物质的来源,五味不同,不仅其功效不同,对人体五

脏的“所喜所归”也有差异。《灵枢·五味》云:“五味各走其所喜”说明五味与五脏有一定的亲和性。《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表明五味入胃之后,各归其所喜入之脏腑。”五味调和,有利于健康。《素

问·生气通天论》曰:“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饮食调配贵在其平,不可太过,五味合五脏,五味和谐,则骨、筋、气血、腠理的五味滋养而强盛不衰,因而有利于健康长寿。五味调和则能滋养五脏,补益五脏之气,强身健体;五味太过或不及,则会引起相应脏气的偏盛偏衰,使脏腑功能

失却平衡,成为疾病和早夭的根源,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灵枢·五味》根据“五味入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归纳五味太过与五脏五体病变的关系,如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再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的“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诸证都是“五味之所伤”而导致。这些论述阐明了饮食五味偏嗜对人体的作用不仅是一脏一腑,而是对人体整体的综合影响,因此饮食养生应“辨明五味”

食物还有四气之性,为寒凉温热。此可以分两个概念理解,一为概念上的寒热温热,是指未经过加工的食物本身所具有的性味,如鸭肉寒凉,鸡肉温补等,二为在烹饪过程中,人为对食物施加的作用,使人在食用时感受到不同的温度刺激。如油炸,冰镇,烧烤等,这甚至会改变食物原有的性味。因此饮食的冷热,必须适度,不可过偏。即使是酷暑炎夏,也不能过于嗜食冷饮冷食,否则容易损伤脾胃。同样,热食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掌握饮食的冷热度亦很重要,过于冷食会

引起腹泻,甚至泄利不止,牙齿也易受损伤;而过于热食,灼伤嘴唇,食道和胃部同样会受到损伤。另外,也不可过食一类偏性的食物;过食寒凉,易损脾阳,过食辛燥,易致肠胃积热,危害人体健康。

饮食调摄原则之二:饮食有节,饥饱适度

首先饥饱应适度,古人饮食十经云:“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登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而《内经》强调饮食方面不可过饥过饱,即通过控制食量来达到养生的目的,指出了不节制食量进餐的危害性。《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六腑有传化饮食的作用,饮食过量,则六腑丧失传化功能,可导致六腑痹。《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僻为痔”。说明饮食过量,胃伤不能及时腐熟水谷,脾伤不能运化精微,则导致筋脉驰纵不收,或下利脓血痢疾等病。晋代葛洪提出“养生之旨,食不过饱,饮不过多”。梁代陶弘景解释说:“饮食过多则气滞,百脉闭塞,血气不行则伤形”。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更明确指出饮食过量的害处,“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明代《老老恒言》说:“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胃易磨运,乃化精血。否则,多食至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从保护消化系统功能阐述了节制饮食的意义。后世龙遵叙在《饮食坤言》中指出:多食之人有五苦:一是大便数,二是小便多,三是扰睡眠,四是身重不堪修业,五者多患食不消化,自滞苦际。以上观点与现代医学认为多食可致人体肥胖,诱发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并可加快人的衰老过程,其理相通。

不仅饮食过饱会危及人体的健康,饮食不足同样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灵枢·五味》曰:“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说明饮食物是人体气血来源,进食量不足则会导致气血衰少,进而正气亏虚,外邪侵袭而发病。

此外没有食欲也不应该勉强进食,过分强食会损伤脾胃《吕氏春秋·孟春纪》中载有:“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名曰烂肠之食。”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言:“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

其三为三因制宜,勿犯禁忌

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饮食养生也应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由于时间有四季昼夜之更替,地有东西南北中之分布,人有性别、年龄、体质的不同,因此要合理地因时、因地、因人安排饮食。这就是所谓的三因制宜。

首先是因时制宜,《内经》云:“木曰曲直”: “曲”,屈也; “直”,伸也。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木在五季中与春相对应,在五脏中与肝相对应。春季大地回春,冰雪消融,阳气升发,气温由寒转暖,万物萌发勃勃生机,人体新陈代谢此时最为活跃,饮食摄生应固护正气,顺应阳气的升发状态。春应于肝,肝胆之气都在春天旺达条畅,肝气旺于春,易克伐脾土,致脾胃虚弱,故《千金要方》指出: 春季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饮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此外,初春阳气引发,稍食辛温之品可发散阳气,以助春阳温性食物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