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登高》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杜甫其人
⑴读书游历时期 (35岁以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⑵困守长安时期 (35-44岁)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代表作: 《兵车行》、《丽人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无边的落叶萧萧飘下,不尽长江流水滚滚奔来。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
尾多联灾多病,艰今难天苦又恨独繁自霜登鬓临,高潦台倒。新停浊酒杯。
真恨命运多艰难,两鬓白发又增添;穷途潦倒心意冷, 因病戒酒不举杯。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使诗人引起韶光 易逝的感觉;或许又会加重诗人的乡愁,长 年漂泊的生涯何时了?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意象分析
风急
天
猿 渚
沙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鸟
高 啸哀 清 白 飞回
“猿啸哀、鸟飞回”就是 包含作者在内的千千万 万个流离失所者的真实 写照
意境肃杀凄凉
寓情于景,萧索惨淡 的画面照出诗人内心 的凄惨,哀猿的啼叫 暗示着作者的悲苦。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意象分析
落木 无边 萧萧 下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潦艰百万不无渚风 登
倒难年里尽边清急 高
新苦多悲长落沙天
停恨病秋江木白高
浊繁独常滚萧鸟猿 酒霜登作滚萧飞啸
杜 甫
杯鬓台客来下回哀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
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
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
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
《登高》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
《登高 》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的诗眼在哪里?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 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 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 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 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 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 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 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悲
颔联
俯察 不尽江水 悲秋作客
颈联 多病登台
抒情
尾联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一)对仗工整,音调和谐 (二)情景交融,意境开阔 (三)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风疾舟中伏枕书三十六字韵 奉呈湖南亲友》
谢谢!
从“艰难”、“苦恨”“新停浊酒杯”,你 读出了诗人怎难以成为民族的脊梁,我总觉 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 得稍稍高一点。杜甫似乎不是古 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 似的。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鲁迅
登高
仰观 云天秋风
首联 俯察 江水洲渚
写景
仰观 无边落木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称此诗颈联内 容丰富,字字渗出“ ”来。请说出此联表 达了“ ”的哪几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 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 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 无亲朋也;实为八悲也。
杜甫“悲”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杜甫诗三首·登高》
一、题解
登高,即登上高处。
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
《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 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 愿者何?’” 登高必赋,古代文人必须具备的九 种才能之一。指登高见广,能赋诗述其感受。
二、读诗文,整体感知
利用文下注释,在理解诗文内容的 基础上,把我好停顿、语调与感情, 体味情感,读出韵味。
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对比阅读《秋兴八首(其 一)》和《登高》,分析两首 诗在意境、情感内容、结构形 式等方面的异同。
《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 许多共同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 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 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 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 千古一愁。
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 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 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 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 足见构思之妙。
当然,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 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 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 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 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 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 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 《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 上风云接地阴”,丹和《登高》“无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 还是有点逊色。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 “八意”:“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 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 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 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 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即八 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 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 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 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 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高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杜甫《登高》课件(12张PPT)
11
借景抒情 伤时叹己 情景交融 忧国忧民
登高
天高猿啸 沙白鸟飞
秋景
境界阔大
无边落木 滚滚长江
视通万里
悲秋做客 多病登台
悲情Biblioteka 悲秋苦病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忧愤无奈
12
常作孤客独,,久身旅世也凄;凉流,浪他十乡分的眷时念间家之久
百年乡,和迟亲暮人也,;也为多国病,家衰多疾难也忧;心感叹年老
台,忡高忡迥。处也;
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登台,无亲朋也。感叹
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9
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
军阀又乘时而起,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
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能继续“漂泊西南
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
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
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
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
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
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并
风急—形凄象寒鲜明天,高展—示辽一远/幅内既心雄很浑孤单高渺小 猿清啸、哀白远——,叫冷又声色肃凄 调杀哀,凄,更凉闻显的者环欲境秋哭的景,冷。悲清情和顿凄生凉。
鸟飞回—“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暮年漂泊的悲苦境况的真实写照
6
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生命之短暂 不尽长江滚滚来。时间之永恒
落木—由树及人。落叶飘零,已是晚
登高
杜甫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登高》教案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渚:水中小洲。
回:回旋。
落木:落叶。
萧萧:风吹落叶声。
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1. 同学个别朗读2. 教师范读3. 集体朗读4. 听朗读录音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
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登高》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登高杜甫教材分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
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
因此,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法设计:⒈吟诵法。
⒉讲析法和点拨法。
⒊讨论法。
学法指导:⒈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⒉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⒈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⒉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过程与方法⒈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⒉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把握意象,赏析本诗教学难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春天,是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的季节,在春天的时候我们喜欢做什么呀?踏春,去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
而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人们则喜欢登高望远、饮酒作诗。
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说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抒发的是思乡思亲的情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诗人杜甫在登高时创作的,诗名就叫《登高》。
二、新授:1、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登高》评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登高》评课稿一、绪论本文是针对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登高》这篇课文的评课稿。
通过分析该篇课文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等,旨在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和评价依据,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
本文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二、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杜甫以登高为题材,表达了对国家沉沦和自身命运的忧愤之情。
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表达作者对时局的思考,课文反映了杜甫的情感和思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该篇课文采用了较为复杂的词汇和句式,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登高》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学习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和学习《登高》,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关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情感;•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学习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
五、教学内容和策略1. 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内容:- 课文导读:通过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 课文分析: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情节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情感; - 词汇学习:通过详细解释和示例演练,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 - 句式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 - 修辞手法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语言运用和艺术效果; - 抒情模仿:通过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封面)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2.学会用意象叠加法、字句推敲法、诵读体验法等欣赏诗歌。
3.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2学情分析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以《登高》而言,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缩古今于一瞬。
故细读文本,咀嚼字句,便是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
其次,不朽名作的特点是寄寓深广,古今评价甚多,见仁见智,不一而足。
这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极好凭借。
第三,诗为语言之精华,是诗人心里涌出的情感之流。
诵读乃赏诗之要着,精心感悟之时,设身处地,心惟口诵,是理解诗意的关键一步。
3重点难点1.理解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2.学会用意象叠加法、字句推敲法、诵读体验法等欣赏诗歌。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一、诵读感知先有情1.教学蓄势:播放《唐之韵》朗读片段,指导学生配合乐曲《哀郢》朗读。
2.移情想象:假如你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此时流落夔州,年已55岁(去世前三年)。
秋日的一天你登高远望,“面对”洪涛滚滚的秋江秋景,不禁忧时伤世,万般悲慨涌上心头……请带着这样的想象再读诗歌。
二、寄意遥深“三秋图”有评者把此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
“三秋图”寄意遥深,“秋”字蕴涵丰富,除了指季节之秋外,请再究深意。
研习:“三秋图”,“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
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
《登高》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客居他乡,这里是漂泊它乡,流浪 它乡的意思。 (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祈求长 寿,全家人一起去。
•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句怎样翻译?
《登高》“古今来自律第一”急风高天 鸣猿清渚
景
白沙飞鸟 落木江水 情景交融 羁旅异乡 晚年多病 情
阔大悲凉
深沉忧愤
国难家愁 护病断酒
把握思路
首联
秋风云天 —— 仰望
写 景
颔联 颈联
江水洲渚 —— 俯视 无边落叶 —— 仰望 不尽江水 —— 俯视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抒 情
尾联
•
(二)“悲”与“恨” (深沉忧愤) 羁旅异乡 晚年多病 抒情 国难家愁 护病断酒 忧愤无奈 愁苦沉痛
• 问:后四句抒情,抒的是什么情(注意关健 词)? • 悲”与“恨” • 作者“悲”的是什么?“恨”的又是什么? 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 愁 恨:“艰难”“繁霜鬓”“潦倒”“停浊 酒杯”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感到 非常冷。 既有身体 的,又有 心灵的。 更主要是 心的 。
显得天 底下的 人很渺 小,很 孤单。
使人听到它 的叫声非常 悲凉。
这不是一只 快乐的鸟, 是一只孤独 痛苦的鸟。
环境的空阔凄清,更感哀婉孤独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 话,那么,“不尽长江”有什么意思呢?
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 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分析《登高》的思乡意象
分析《登高》的思乡意象杜甫《登高》在主题思想上是多面性的,既有对多病的痛苦,颠沛潦倒的哀愁,也有对萧瑟秋天的伤感,有对家国的思念,在这首诗当中,能够体现对家乡思念的意象,在这里就来挖掘一下。
诗人在首联营造了一个凄清哀绝的环境,“风急天高”是写环境之局迫,人在它面前显得非常渺小,同时也感觉非常渺茫,王勃《滕王阁序》就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的句子。
“猿啸”是写主体(诗人)之无奈,据史料记载,猿的意象在《全唐诗》中就出现过1500多次,巴蜀三峡地区自古多产猿猴,猿猴的鸣叫自然也就成为当地文化习俗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可见,三峡的猿声很早就进入当地渔歌,而其对应的情感也很明确,那就是悲伤。
“鸟飞回”描写了江鸟围着沙地盘旋,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有着殊途同归的思想,都是在写眷恋,在渺茫的环境之中,鸟儿只想回到故处,因为那里才是安全温馨的。
诗的颔联把个人的情感提升到普世的高度。
无边无际的树叶萧萧落下,象征着人生之秋,一片萧索。
可是,无论生活如何窘迫,生命中的许多事情(如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却如长江之水滚滚而来。
表达了诗人身处国难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无奈。
诗的颈联开始直抒胸臆。
“万里悲秋常作客”是诗人为了格律用韵而作的倒装,正常语序是:悲秋万里常作客。
其意为:在这个悲凉的秋天我在离家万里之外的异乡常常作客。
作者漂泊异乡思念家乡的情感溢于言表,一字一泪,令人伤心。
“百年多病”已是十分凄凉,“独登台”无疑雪上加霜,诗人功业无成,在异乡过重阳节不是前簇后拥地游山,而是孤零零地登上望乡台,以这种境遇面对故乡,诗人怎能不感叹人生的无奈。
诗的尾联更是余味无穷。
“艰难苦恨繁霜鬓”是说生活之艰难,谢眺有诗云: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意为: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怀念家乡,谁的黑头发能够不变白呢?)诗人说:在这艰难的时节思乡,让我的白头发越来越多!“潦倒新停浊酒杯”似乎也是在说诗人很穷,连浊酒都喝不上。
登高古诗词拼音杜甫 [高一语文必修3杜甫诗《登高》赏析]
古诗赏析是高中语文的必考题型,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必修3杜甫诗《登高》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杜甫诗《登高》赏析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
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
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
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杜甫诗三首·登高
(2)苦、恨是什么意思? ——很、非常。遗憾。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不被重
用现在又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从而非常遗憾。
(3)“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不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还有个人艰难。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家。
4、《登高》一诗情景交融,笔Hale Waihona Puke 错综变 化却又相互照应。试作分析。
• 5、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 象?试作简要赏析。
全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常年漂泊、忧 国伤时、老病孤独、壮志难酬的爱国诗 人形象。(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并言明主 旨或情感)
关键能力·靶向突破
【典例剖析】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6分)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 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6分)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6分)
本诗塑造了一个心境悠闲、 陶醉于自然美 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诗前两句写诗人不 惧寒冷,寻觅美景,立于风中,在夕阳中欣赏美景。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描写了 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并直言自己最喜 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表达了诗人悠闲、 陶 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返的情感。
作客, 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登台, 求长寿; 独登台,无亲朋也。 万里, 地之远也; 悲秋, 时之凄惨也; 百年, 齿暮也; 多病, 衰疾也;
羁旅之思 孤独之愁
暮年之叹 疾病之痛
③、理解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 浊酒杯。”蕴含的情感。 直抒胸臆
杜甫诗三首之登高
第六个打击,对官场产生绝望,放 弃了官职。
• 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想方设法地逃跑,终于, 在公元757年夏天,杜甫逃出了长安,拜见唐 肃宗,唐肃宗任命他作左拾遗,负责给皇帝提意 见,可这个皇帝却不喜欢听取劝谏,反把杜甫打 发到华州去做管理祭祀、礼乐、学校等的小芝麻 官,这下,在杜甫的眼皮底下又出现了各种民间 的痛苦,唤起了他深切的同情,杜甫越看越对当 时的社会失望,他毅然抛弃了官职,去了成都建 起一座草堂,去过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了。
不尽的长江啊 ,波涛滚 穷途潦倒心灰冷, 艰难苦恨繁霜鬓, 滚奔流不息。 潦倒新停浊酒杯。 因病戒酒不举杯。
登 高
仰观 首联 云天秋风
俯察
写景 颔联 俯察 悲秋作客 颈联 仰观
江水洲渚
无边的落木 (扩大了视野) 不尽的江水
多病登台
抒情 尾联 苦恨霜鬓
悲壮而不悲哀, 激动而不消沉, 阔大而不狭小。 高浑一气,独步古 今,当为杜集七言 律诗第一—清· 杨伦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 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四、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 是国家还是个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 “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 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 亡忧心如焚。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 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 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 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 的话,那么,“不尽长江”有什么意思 呢?
明确:“不尽长江”指时间的无穷,是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把颔联上下两句相对比, 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 显得悠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登高》情感意蕴的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登高》情感意蕴的分析在诗歌史上,关于登高的题材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诗人在登高的题材中或借抒发闺阁之音,或登高怀古,或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苦难的忧患和个体理想的压抑苦痛,作为登高诗的名篇——杜甫的《登高》的情感是什么呢?关于《登高》所包含的久客思乡、老病悲秋的情感内容,向来没有大的争论。
但在具体分析中,仍然有些值得珍视的意见。
首先,此诗的格调不是悲哀,而是悲壮。
萧涤非认为此诗“虽是一首悲歌,却是‘拔山扛鼎’式的悲歌。
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哀,而是悲壮;不是消沉,而是激动;不是眼光狭小,而是心胸阔大。
”他从总体上准确地把握了此诗的情感、境界。
罗宗强则解释了悲壮感形成的原因在于壮伟的景物描写。
其次,此诗意欲表达的,不是一时之简单咏叹,而是一生之复杂感慨。
陶道恕说:“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葛晓音则更加明白地指出颈联将“这种种人生最凄凉的境况都集于一身”,“这一联是总结诗人毕生的悲秋之苦”。
这当然就不是即景抒情,而是将一生中所蓄积的一腔悲愤都喷薄而出了。
再次,诗人的自我形象是孤傲的。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认为杜甫“绝不向环境与命运屈服:‘百年’句象征性地突现了在漫长的时间、广漠的空间里他那高居于凡庸之上的虽则是病弱的孤傲身影。
”因为暮年多病而强登高台这件事本身就体现出一种兀傲的精神,而在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的映衬下,诗人的形象正如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自我刻画的那样,孤独和骄傲、渺小和伟大是结合在一起的。
最后,此诗包含丰富的哲理意味。
这可以分两层来看。
第一层是伤逝之叹。
陈贻焮说“颔联写落木无边、长江滚滚,悲秋、伤逝之叹固深”。
所谓“伤逝”,就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杜甫见叶落水流而感慨盛唐的繁华、个人的壮年都无情地消逝了,一切都不能停驻。
第二层是永恒之思。
葛晓音承接陈先生的话题,进一步点明:“秋气是那样无情,催促着注定要消逝的事物快速逝去”,而“宇宙和生命又是永恒的,正如这长江水不停地流去,却永远也没有流尽的时候。
高一课程《登高》笔记
高一课程《登高》笔记一、作者与背景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题材深刻,特别是对穷苦人民的深刻同情和关注。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
当时,杜甫正流寓于夔州(今重庆奉节),肺病日益严重,生活极度贫困。
在这个背景下,他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眺望长江,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二、诗歌主题本诗以登高望远为引子,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惆怅之情,以及对国运衰微、世道沧桑的感慨。
诗中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包括高台、长江、飞鸟、落叶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
三、重点句1.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以壮阔的自然景象来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同时,“无边”和“不尽”表现了秋天的广阔和深远,“萧萧”和“滚滚”则生动地描绘了树叶凋零和江水奔流的动态。
2.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句诗点明了诗人的处境和心境。
“万里悲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忧虑,“常作客”则表现了他在异乡漂泊的孤独和无助。
“百年多病”既指诗人自身的疾病,也暗示了社会的沧桑和动荡。
3.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两句诗进一步描述了诗人的困境和心境。
“艰难苦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痛苦和无奈,“繁霜鬓”则暗示了诗人已经年老色衰。
“潦倒新停”则表现了诗人的贫困和疾病对他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注释1. 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
2. 作客:客居他乡。
3. 百年:一生,喻时间长。
4. 苦恨:极度痛恨。
5. 潦倒:形容醉酒后的狼狈状态。
6. 新停:刚刚戒酒。
五、思考题1. 诗中哪些元素体现了“悲秋”的主题?答:诗中描绘了高台、长江、飞鸟、落叶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体现了“悲秋”的主题。
2. 诗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表达了什么情感?答: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忧虑以及在异乡漂泊的孤独和无助。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欣赏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欣赏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及注释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鉴赏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八年级语文:第三册《登高》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三册《登高》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目标定位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学习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
代表作>、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
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
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
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
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古诗三首》预学单 精选1篇
好的,以下是关于《古诗三首》预学单的内容:
一、《登高》
1.作者:杜甫
2.内容:这首诗是杜甫在唐代时期所作,描写了他登上高山后
的所见所感。
诗中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3.重点词语解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
边落木、长江滚滚、万里悲秋、百年多病、艰难苦恨、繁霜鬓、潦
倒新停、浊酒杯。
4.学习目标:理解诗歌意境,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二、《静夜思》
1.作者:李白
2.内容:这首诗是李白在唐代时期所作,描写了他在夜晚思念
故乡的情景。
诗中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3.重点词语解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
头思故乡。
4.学习目标:理解诗歌意境,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赋得古原草送别》
1.作者:白居易
2.内容: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唐代时期所作,描写了他离开故乡
时的感受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诗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
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
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3.重点词语解释: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学习目标:理解诗歌意境,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登高》
教后记:
预学案
1.萧(xiāo)砧(zhēn)壑(hâ)珮(pâi)冢(zhǒng)朔(shuò)省(xǐng)渚(z hǔ)潦(liǎo)
2.⑴兼⑵砧⑶朔⑷作⑸繁(6)每逢佳节倍思亲(7)独怆然而涕下!
导学案
1意象:狂风、高空、哀猿、清洲、白沙、飞鸟
登高所望到的悲凉,凄冷的秋景图.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意境。
情景交融。
2“落木”给人凋零、萧瑟、枯槁之感。
更能表现秋天的萧瑟和凄烈。
“无边”和“不尽”:给人一种开阔、雄浑、悲壮之感。
“萧萧下”:叶落之声肃杀可闻。
“滚滚来”:水流之势雄迈可见。
意象雄浑空阔,画面凄烈肃杀。
苍凉雄浑之景,悲愤沉郁之情。
3八悲: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4国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自身:八苦——壮志未酬。
个人与国家命运相结合
5“悲”字是核心,贯穿全诗。
个人遭际的坎坷与悲苦与国家危难的无助与苦恨
内心伤悲——登高遣悲——触景生悲——倍增新悲。
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固学案
1.A(B“潦倒”的“潦”应读“liǎo”,“千载”的“载”应读“zǎi”C“霜鬓”的“鬓”应读“bìn”D“朔漠”的“朔”应读“shuò”)
2.D(A“协迫”的“协”应为“胁”B“鞠躬尽悴”的“悴”应为“瘁”C“要言不繁”的“繁”应为“烦”)
3.B(“萧萧”应为“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4.C(应为“百年/多病/独/登台”,“独”应单读,“登台”是一个词连贯起来)
5.D(“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
6.B(全诗的主题是对王昭君的命运表示同情的同时谴责统治阶级的,因此不可能有歌颂之意哪怕是对王昭君的)7.C(“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不对)
8.本诗前三联尤为突出是字字对,词词对,不仅词性相同,而且平仄相对,音韵谐
和读起来有节奏感
9.深秋晴空如海,猿啸空谷传响,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一幅壮阔图景极力渲染雄浑悲凉的气氛
10.不能因为这两个词扩大了诗的意境,有了它们,后面的“萧萧”和“滚滚”才有附着点,才能更显出秋之悲凉广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