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之登高教案新人教版
杜甫《登高》教案(3篇)
杜甫《登高》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3篇杜甫《登高》教案,希望在登高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杜甫《登高》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1、听写: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三)诵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三)讨论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
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023最新-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
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7篇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登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过程与方法: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师深情地朗读)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通过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来指导诵读、背诵。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登高》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四、教学过程1、导入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
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
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
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一)诵读全诗(二)简介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主要是写景。
《登高》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高》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这一单元着重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鉴赏时,要注意知人论世,同时也要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意境苍凉,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和极高的鉴赏价值。
诗歌通过写登高所见所感,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再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在这种沉重的感叹中,我们能感受到蕴涵其中的对生命衰弱的抗争和对生命的留恋以及对国家、人民的关注。
学情分析在《登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杜甫的一些诗,对杜甫的个人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目前阅读诗歌时可抓住意象,会结合诗人经历把握诗歌的主旨,这些都有助于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但学生鉴赏方法掌握的较少,主旨还不能全面概括,因此,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2、学会词句注释并翻译古诗;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2、分析文中的意象,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掌握杜甫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3.分析杜甫诗歌的文艺特点和意义;4.体会《登高》所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现。
二、教学重点1.杜甫诗歌的文艺特点;2.分析《登高》的诗歌艺术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掌握杜甫诗歌的韵律和语言技巧;2.分析《登高》中诗意和景象的律动变化。
四、教学方法1.组织师生阅读《登高》三首诗歌,讨论诗歌的诗意和艺术价值;2.利用多媒体手段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通过课题式探究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能力;4.通过课堂演讲和作业写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一)诗歌欣赏1.《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登高壮志词》塞上风云接地气,万里画图看不足。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怀君属秋夜,又称秋。
唯我思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我心不逐飞鸿兮,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道傍散发轻狂者。
3.《登高壮观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以我經營為君創,君看江東 50 年,不見貢金千兩,無可奈何龍去鄉。
(二)课堂讲解1.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杜甫诗歌的文艺特点,如音律、意象、语言等;3.杜甫诗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现,如爱国思想、人民立场、家国情感等;4.《登高》三首诗歌的诗歌艺术和文学价值。
(三)问题探究1.为什么认为杜甫是“诗圣”?2.《登高》诗歌有哪些文学特点?3.《登高》三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四)课堂演讲和作业写作1.学生就《登高》中的诗意和景象的律动变化进行演讲;2.要求学生就杜甫诗歌的韵律和语言技巧进行写作。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_登高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教案
5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材分析《登高》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
根据新课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学情分析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鉴赏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古体诗《蜀道难》,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有助于学习杜甫七言律诗《登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2、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教学重难点: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朗诵的相关配乐教学过程一、导入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的《沁园春某某》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
人教版高中语文《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登高》全文。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
3. 掌握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4.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背诵。
2. 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背景。
5. 开展诗歌鉴赏活动。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杜甫和《登高》的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逐句讲解,解释重点词语。
4.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5. 讨论诗的主题和意境。
6. 总结讲解,强调诗的意义和价值。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的背景、意象和情感。
2.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诗的主题和意境。
3. 实践法:让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提高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作业3.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提问。
2. 朗读与背诵: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3.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按要求完成作业。
3.2 作业1. 朗读并背诵《登高》。
2. 写一篇关于《登高》的鉴赏essay,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调查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制作PPT进行分享。
第四章:教学拓展与延伸4.1 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杜甫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
2. 组织诗歌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2 教学延伸1. 讨论杜甫的诗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2.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工具5.1 教学资源1. 课文朗读录音。
2. 杜甫生平介绍资料。
3. 诗歌鉴赏指导资料。
5.2 教学工具1.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和教学资料。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3. 笔记本电脑:用于制作和展示PPT。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6.1 教学活动1.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登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本诗写作背景;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2)过程与方法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掌握由意向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感受深沉的痛苦与无尽的哀思。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于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语言,了解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色。
2、难点:于朗诵、品读过程中感受诗人内心的悲凉、苦闷、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吟诵、讲析、点拨、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导入:“秋”自古作为被吟咏的话题,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众多诗篇,伟人毛主席曾在深秋的湘江畔橘子洲头写下《沁园春. 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多情的柳永驻足在暮雨初收的长江边吟诵出《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秋高气爽、晴空万里诗豪刘禹锡留下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感慨。
由此可见,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诗人不同的心境也决定了不同的文风。
一切景语皆情语,今天我们跟随诗人杜甫的脚步攀登三峡山水一起走进《登高》。
2.作者简介:(生介绍)关于我们诗人杜甫,哪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杜甫(712—770)字子美。
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767年秋天,“安史之乱”结束已4年,但国家百废待兴;诗人从成都沿江而下来到夔州。
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历经流离,思乡心切,却始终无法归乡。
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二、初读整体感知1.播放音频朗诵,明确停顿节奏。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登高》教案篇一一、课前故事引入(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课文分析引导1、放音乐《二泉映月》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
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4、讲解: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
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
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
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
(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
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3、启发式教学:(1)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3)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4)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身体的,还是心灵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之登高教案
2、请大家齐读诗歌,再次进行感悟,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情感。
三、设疑自探
读完这首诗歌,大家在诗歌内容、情感及表现手法方面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共同探究。
预设问题:
1、诗歌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
单独登高,真切体验“风急天高〞“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的秋天,
蕴含着抗争生命衰弱的精神。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在理性的自我反思和劝勉中表现出对生命的留恋和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博大胸怀,彰显一个“恨〞字。
3、表现手法:
(1)对仗工整
凹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上句“天〞对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也写过一只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课后反思:
补充
修改
内容总结
(1)杜甫诗三首之
“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2)情景交融
前四句写登高所见,诗人通过自然景物来写悲情,寓情于景,为后面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
那是16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猿哀鸣,鸟盘旋,黄叶纷飞,江水无边,一位老人,心怀悲苦,登高望远。满头白发诉说岁月的沧桑,一壶浊酒酝酿人生的愁肠。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杜甫的?登高?,对话“诗圣〞的心灵。
人教版高中语文《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高》全文;(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掌握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素养;(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登高》与其他作品的异同,拓宽文学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2.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3.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 格律诗的基本知识的掌握;3.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背景资料等;2. 学生准备《登高》全文,提前预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2 提问:请大家说一下对杜甫的了解和他的诗歌特点。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朗读《登高》,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2.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4. 探究学习4.1 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4.2 学生分享探究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5. 对比分析5.1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登高》与其他作品的异同;6. 情感升华6.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7. 课堂小结7.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8. 作业布置8.1 背诵《登高》;8.2 写一篇关于《登高》的鉴赏文章。
9. 板书设计1. 杜甫《登高》2. 意象:落叶、长江、悲鸟、渚清沙白3. 修辞手法:对偶、夸张、设问、比喻4. 情感:忧国忧民10. 课后反思10.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和困惑。
登高(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登高(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登高(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1登高(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并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和欣赏诗歌。
2. 能够积累和运用一些诗歌中的词汇、语言结构和修辞手法等知识,从而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
3. 能够自主思考和发展对文学和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培养个人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以文言诗《登高》为教材,通过文本解读、语感体验、赏析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课文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素养。
三、教学重点1. 了解并理解文言诗的语言形式和表达特点。
2. 理解和领悟诗歌所表现出的思想和情感。
3. 运用相关知识和语言技能欣赏和解读文言诗。
四、教学难点1. 初步接触和理解文言诗的复杂性和奥妙性。
2. 在诗歌理解和表达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和文学知识和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登高活动的无限憧憬和热情,增强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正文环节1) 文本解读a. 师生互动,尝试了解文言诗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为之后的理解奠定基础。
b. 针对难以理解和复杂的句子和词语,采取举例讲解、语境翻译等方式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
2) 语感体验a. 针对诗歌中的一些形象和意象,师生试着让学生利用自身感性和想象力,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b. 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与他人分享,促进交流和互相学习。
3) 赏析讲解a. 对文学表现的具体手法和效果进行讲解,如比喻、对仗、押韵等。
b. 师生一起评价、欣赏、评析和批评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3. 教学结语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成果,强调学生需要长期关注和参与文学素养的培养,促进他们对文学和生活有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六、教学资源1. 电子黑板或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 相关书籍和参考资料。
《登高》优秀教案
《登高》优秀教案《登高》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体会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学情分析我任教的202班每班56人,是我校高一年级第三层次的理科普通学生,他们对语文学习得热情度不高,尤其对古诗文阅读普遍有畏难心理。
虽然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杜甫的一些诗歌名篇,可是《登高》的雄浑的意境学生是很难品味出来的。
重点难点赏析本诗的意境,品味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活动1【导入】语言导入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这肯定是不行的。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甫的《登高》,就要先了解杜甫的为人,在大家心目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2【活动】朗读朗读1、听录音朗读2、自由朗读3、个别学生朗读4、配乐集体朗读活动3【讲授】赏析首联与颔联赏析我们在欣赏一首诗歌,看一幅画,或者看一个人的时候,都有最初的感受,那么同学们刚才对这首诗歌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呢?在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们来品一品这首诗歌。
大家都知道律诗有一个特点,八句诗歌里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我们先看(一)前两联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明确: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十四个字六种景物,体现了诗歌的什么特点?语言凝练。
这些景物都是用哪些词来描写的?(急、高、哀、清、白、飞回)2、情感:悲凉、悲壮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以上的景物和大自然的景物有区别吗?提出意象的概念。
总结(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一、教材选取与背景介绍《登高》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本文选取的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中的《登高》课文,对其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的古文阅读和解析技能。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拓展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与难点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品位和文化修养。
2. 教学难点1)怎样正确理解和翻译文中的生僻词汇和语言结构?2)怎样分析文本所传达的意境和意蕴,掌握它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三、教学方法与过程本课采用课前导学、课内讲解和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主要教学过程如下:1. 热身导入(15分钟)在课前,通过展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画和文化背景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 正式讲解(30分钟)首先,讲解李白及其《登高》的背景和特点,为学生进行全面认识作品创作背景作准备。
接着,通过语言、韵律、意象等方面的剖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登高》所包含的意境和意蕴,掌握其艺术手法和文化价值。
最后,引导学生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歌,与《登高》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于李白文化风格和思想内涵的理解。
3. 课堂探究(30分钟)通过分小组读诗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作品的情感表达手法、词汇用法,感受作品文化内涵。
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登高》的理解,提高语文素养。
4. 总结评价(15分钟)通过课堂问答或小结,对作品的风格、技巧、意境进行评价,获得更好的体验和理解。
同时,提醒学生在散文阅读中要注意文本的构思、艺术手法等,不断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四、教学心得与感想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化的探讨。
杜甫诗登高课文教案
杜甫诗登高课文教案杜甫诗登高课文教案「篇一」杜甫诗三首登高课文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作者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创作背景(代导语)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作者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
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1.诵读课文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渚(zhǔ)清作(zuò)客霜鬓(bìn)浊(zhuó)酒3.词语注解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
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
渚清沙白鸟飞回。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
不尽长江滚滚来。
--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
人教版高中语文《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登高》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欣赏诗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战乱年代登高远望,感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2. 诗歌结构分析:介绍诗的起承转合,分析每一句的意象和表达的意境。
3. 修辞手法解析:讲解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理解其表达效果。
4. 诗歌欣赏:通过朗读和音乐配合,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导入新课1. 播放配乐朗诵《登高》录音,让学生感受诗的音乐美。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和作者,了解诗歌的背景。
2.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注意理解每一句的意象和意境。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给予指导和点拨。
2.3 课堂讲解1. 讲解诗的起承转合,分析每一句的意象和表达的意境。
2. 讲解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理解其表达效果。
2.4 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2.5 诗歌欣赏1. 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注意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音乐配合,进一步感受诗的音乐美。
第三章:课堂巩固与拓展3.1 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诗的意象和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3.2 课后作业1. 让学生背诵《登高》,加强记忆和理解。
2. 选择一首其他唐诗,进行分析鉴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表现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态度积极与否。
2. 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表现。
4.2 作业评价1. 检查学生背诵《登高》的情况,关注其记忆和理解程度。
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
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赏析,体会它塑造的意境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把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教学设想:对于诗歌的学习,学生总是感觉很茫然,似乎鉴赏诗歌没有规律可循。
通过对杜甫的《登高》一诗的鉴赏分析,以及对有类似特点的诗歌《送友人》的鉴赏,使同学们把握两点学习诗歌的规律,为他们以后学习与《登高》类似的诗歌时提供一些借鉴。
教学过程:导入:各位同学,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它的作者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登高》。
作者简介:因为以前同学们都学过他的一些诗歌,所以对杜甫有所了解,哪位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杜甫?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后人又称他为杜少陵,又因他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
他的诗歌因为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所以又称他的诗为“诗史”。
他和李白、白居易一起被称为唐朝三大诗人。
杜甫一生不得志。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他34岁时,抱着“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理想来到长安应试求官。
适逢奸相李林甫玩弄权术,应试人无一录取。
杜甫困守长安达十年。
又值安史之乱。
他颠沛流离。
闻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他前往投奔,被叛军捉住,押回长安。
后来逃出,一人到达唐肃宗的临时驻地凤翔,皇上授他左拾遗的官职。
上任不久,因为宰相房琯被罢官。
他上疏营救,触怒皇帝,被贬官到华州。
公元759年他辞官西行,到了四川,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就是杜甫草堂,三年后川军叛乱,他又开始漂泊流浪。
2022-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之《登高》教案
2022-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之《登高》教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明·胡应麟《诗薮》评价《登高》之语,引出课题,“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句法字法。
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此当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也。
”具体内容见ppt。
板书课题“登高”二、初读感知1.句读及情感分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三、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学生讨论后,板书如下明确:具体内容见ppt个人(病困潦倒、壮志难酬)国家(世事艰难)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四、三读探究教师提出三个问题,供学生思考,逐层拔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1.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试比较阅读《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分析有何异同?2.杜甫晚年的律诗有什么特点?3.杜甫晚年的律诗风格问题一明确:《秋兴》与《登高》的异同:学生讨论后明确:1)相同点:感情基调——很浓的悲秋情结。
结构处置——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顺理成章,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
用词造句——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
(2)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
2.杜甫晚年律诗特点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炼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3.晚年律诗风格:沉郁顿挫学生讨论后明确。
沉郁:思想内容“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顿挫:艺术形式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五、布置练习比较阅读《望岳》和《登高》的情感异同。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5.杜甫诗三首登高
教学设计课时讲课时间: 2016 年月日第周本学期总第15 课时课题《登高》课标要求认识诗歌基本特色及主要表现手法。
认识作品所波及的相关背景资料,用于剖析和理解作品。
知识与技 1.认识作者的相关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教能2.剖析文中的意象,学会心象剖析的赏析方法。
3.频频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过程与方 1.熟读诗歌,疏导粗心,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整体掌握目法诗歌的境界,感觉诗人复杂的人生感情。
2.以商讨的方式,让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
标感情态度感觉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伤时感事、兼济天下的广博情与价值观怀。
教课要点赏析本诗情形交融的手法教课难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表露的深邃的苦痛教课方法朗诵法、品读法、议论法教课器具多媒体课一、导入:诗人为何要写诗歌?二、教课过程堂1.齐读杜甫的《登高》。
小2.知人论世。
3.杜甫今日借“登高”来抒发自己的悲、独之情,请问这“登高”结是一场如何的活动?4.这样的一场活动中间,何以见得杜甫之悲、独之情,全诗又是如与何抒发这样的情怀的?5.学了全诗,我们能理解杜甫之所以悲、独的原由了吧?板三、艺术评论书设计检应备:节,实备节,超备教教查节。
研学主20 年评月管组20 日价质量评论:年月日内容与过程教课环节与内容反省增补一、导入:诗人为何要写诗歌?——为了抒发心中的情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言为心声”,也叫做“诗从肺腑出”。
);这肺腑之言如何表达呢?——手法;用什么表达呢?——内容。
二、教课过程今日也有一位诗人想给我们吐吐心声,我们先一同来读读他的诗作,感觉一下他的肺腑之声。
——齐读杜甫的《登高》。
1.你读出诗人如何地肺腑之声?明确:悲、独。
2.现在的作者为何是悲、独的感情?谁能谈谈你对杜甫的理解?——知人论世。
明确:《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 (767)秋季。
当时,连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边患未消,战乱四起,唐代形势动乱不安。
杜甫原倚靠挚友严武居于蜀中,但严武于永泰元年( 765)逝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解疑合探
(一)小组内交流,自保结果,由组长负责达成共识,然后按分工要求展示、评价。
(二)问题参考答案
l、意象、意境:
急萧和长江滚滚一广博、阚大。
诗人登高望远,借触觉、视觉、听觉来写眼前的秋景。急风猎猎,不仅吹在诗人的身上,更吹在诗人的心里:天高地阉,冷色调的清渚和白沙,形单影只的低徊E岛,哀猿声声,诗人倍感孤单、悲凉。无边的落叶,不尽的江水,诗人在广阔的时空中感受生命的旋律。
独自登高,真切体验“风急天高”“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的秋天,
蕴含着抗争生命衰弱的精神。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在理性的自我反思和劝勉中表现出对生命的留恋和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博大胸怀,彰显一个“恨”字。
3、表现手法:
(1)对仗工整
凹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上句“天”对
l、请同学们先听朗诵,初步把握诗歌传达出来的情感。
2、请大家齐读诗歌,再次进行感悟,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情感。
三、设疑自探
读完这首诗歌,大家在诗歌内容、情感及表现手法方面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共同探究。
预设问题:
1、诗歌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也写过一只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课后反思:
补充
修改
对于这首诗歌,大家还有哪些疑问?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
由登高遣悲到触最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
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七、运用拓展
请同学们针对本课所学的内容,从基础知识、文学常识、诗歌鉴赏等方面设置一道练习题。
悲秋抒情作铺垫。
后四句抒登高所感,以“独登台”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的联系起来,诗人写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国难家愁、自己备尝艰难、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白发日多、因病断酒,自然生出无限悲凉。
(3)动静结合
本诗的秋景描写静中有动,静景之中哀猿声声、飞鸟盘旋、落木萧萧、
长江滚滚,画面生动,让人耳目一新。
五、质疑再探
杜甫诗三首之《登高》
课 题: 杜甫诗三首之《登高》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
2、背诵这首诗歌。
2.能力目标
l、赏析对仗丁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3.德育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能力
难点:赏折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
那是16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猿哀鸣,鸟盘旋,黄叶纷飞,江水无边,一位老人,心怀悲苦,登高望远。满头白发诉说岁月的沧桑,一壶浊酒酝酿人生的愁肠。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杜甫的《登高》,对话“诗圣”的心灵。
二、激情诵读,体悟情感
“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2)情景交融
前四句写登高所见,诗人通过自然景物来写悲情,寓情于景,为后面
2、情感:
诗人在垂暮之年,登高望远,慷慨悲歌,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感叹,
对老弱多病的嗟伤,对生命的执著和忧国伤时的情怀。
诗人深秋登高,纵目山河,感悟自然,落叶凋零,风烛残年,江水无边,人生苦短。诗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感伤之情,突出一个“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