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悲观主义走向乐观主义--尼采对叔本华哲学思想的继承与扬弃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163c72f8f705cc17552709f1.png)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叔本华是现代西方哲学意志主义的开创者。
他主要围绕生存意志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论体系。
虽然叔本华开创了意志主义的哲学流派, 但是他的意志主义带有太多传统哲学的烙印, 所以在他的理论中并没有始终坚持意志主义原则, 这一点受到他的继承者尼采的批评。
尼采主要围绕着他的权力意志#重新诠释了意志主义, 使意志主义更加完备。
本文就试图简略论述一下叔本华学说和尼采学说的不同。
一、在本体论上, 世界二分法向世界一元论的发展在本体论上, 叔本华坚持了自柏拉图以来把世界分为现象和本质的两部分的传统思想。
他像康德一样, 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只不过他对自在之物的界定不同于康德, 他指出自在之物就是意志。
而尼采认为, 叔本华的这一本体论意志主义的性质不突出和彻底, 于是对之作了修改和补充。
其一, 尼采不像叔本华那样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而是将世界笼统地说为是意志及其变化形态。
他指出世界是一元的, 并称之为现象世界, 所指的是我们生活其中的客观世界。
在尼采的眼中, 这个世界既是现象又是本质。
作为本质, 并不是在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东西, 而是以多种方式、样式显示着自己的东西, 它同时也是这些方式、样式本身; 作为现象, 也不是表面的、易变的东西, 不是某种内在东西的外在表现, 它自身就是一切, 在它之外就没有任何东西了。
尼采把这个不区分现象和本质的一元世界说成是意志权力意志。
这样, 尼采就取消了传统哲学一贯坚持的现象本质之分。
叔本华主张, 同一的意志整个地出现在每一个别事物之中, 它由于在不同事物中显现的程度不同, 而成为千差万别的个别事物的意志。
而尼采却不这样认为, 他指出整体世界就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也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的权力意志是整体世界权力意志的一部分。
其二, 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造成为权力意志。
在叔本华的理论中, 他所认为的作为事物本质的意志的根本属性就是求生存, 人生惟一的目的就是求生存, 因而他的意志被称为生存意志。
尼采哲学思想浅析
![尼采哲学思想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14bb3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6f.png)
尼采哲学思想浅析尼采哲学思想浅析浅析尼采的悲剧哲学及其对西方传统人生观的超越【摘要】文章梳理了西方两种典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与之相对比,主要阐述尼采悲剧哲学的思想以及相对的人生观的超越之处,提倡尼采悲剧哲学中直面现实人生、审美生存的思想。
【关键词】形而上学;尼采;悲剧哲学;酒神精神;日神精神哲学一开始就关注世界问题,进而关涉人生问题。
古希腊哲学的诞生标志着理性的觉醒,经过两千年的过度发展,理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西方文明引向了彻底的虚无主义。
此时尼采一反传统理性主义,把目光投向古希腊悲剧艺术,提出酒神精神学说,创立了悲剧哲学来慰藉生命。
一、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的人生观及其困惑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发展的历史即是构建了二元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历史;理性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贬黜现实生命的过程。
(一)柏拉图式形而上学世界观与乐观主义人生观的缘起泰勒斯的发问“什么是世界的本原?”种下了形而上学的种子。
早期希腊哲学家有各不相同的回答,“水”、“无定者”、“气”、“火”、“四根”、“原子”等,但它们作为本原尚不是精神性的、超验的、超自然存在。
只有当本原被解释为一种根基性存在,作为万物产生的原因、原则时,才潜在的含有二元性质(产生者即始基、本原与被产生者即万物、现象)的倾向。
巴门尼德“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把世界彻底地划分成存在与非存在两个断裂、对立的世界。
“存在”的世界是完满自足的、永恒不变的、不生不灭、连续不断的一;“不存在者”是偶然的、虚假的、转瞬即逝、不真实的。
只有对存在的思想把握才是真理,而对不存在这生灭变化的现象世界的感官知觉只是意见,与之相对的是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
“存在即思维”,存在与思维的一致性假设被默认为形而上学的前提,并为以后的唯理论打下了基础。
到此为止,形而上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那便是:一个集能动性、创造性、永恒在场性、无限性、圆满性、必然规律性于一体的真实世界和一个集被动性、流变性、有限性、多样性、偶然性于一体的现象世界。
认识及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认识及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66f66e04998fcc22bdd10dc7.png)
认识和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根本原理杨嘉龙2021822031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以其悲观主义而闻名。
他的悲观主义常常不被视为严肃的哲学思想,但它却深刻地影响了此后西方哲学的开展。
罗素曾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改变了西方哲学的气质。
确实,正是在叔本华之后,西方传统的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所具有的那种自信和乐观精神,尤其是近代以来启蒙理想对于进步的信仰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悲观、迷惘的思想和情绪 ,现代性的冲突与困惑日益突现出来。
霍克海默认为二十世纪的历史说明叔本华关于人类本性的悲观主义是恰当的。
要正确认识哲学史上这一显著的变化,就必须深入探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真实意义,弄清其根源和实质,并对其作出新的思考。
这不仅关系到如何理解叔本华哲学,而且也关系到人类自身当前的存在状态以及未来开展走向的问题。
一、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争论学术界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存在着争论,一种观点是否认叔本华的哲学与悲观主义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认为非悲观主义如同悲观主义一样与他的哲学是相容的。
例如,布莱恩·麦琪(BryanMagee认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在逻辑上独立于他的哲学,因为逻辑的一个根本点是没有真理的断言能够承担价值的判断,从“是〞(is推不出“是坏的〞(isbad。
“从现有的知识看,无疑,叔本华对于世界的绝望,尤其是他对于存在的可怕的一面如此地深信不疑,某种程度上是植根于他与母亲关系的神经质的表现。
〞同时,叔本华关于通过艺术审美、禁欲主义和宗教信仰可以使人获得解脱的观念说明他并未完全放弃希望。
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肯定叔本华的哲学与悲观主义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强调悲观主义本身就植根于叔本华的哲学之中。
托马斯·曼就把叔本华的意志和悲观主义看作是同一的,认为叔本华作为一个深思意志的哲学家必然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因为意志的世界只能是痛苦的世界。
克里斯托弗·詹纳威(ChristopherJanaway认为麦琪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看法从外表上看是正确的,但仅仅停留于此却是短视的。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72ba5091eb91a37f1115ccb.png)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尼采哲学思想浅析一、叔本华及尼采尼采所处的时代人们高扬理性关注物质生活,认为理性和科学技术能给人带来终极幸福。
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在遇到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后开始瓦解,叔本华将世界本质看做是生命意志,每个个体都被生命意志支配,个体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整个生命受伟大的生命意志的控制,于是摆脱生命意志枷锁唯一的出路就是结束生命。
叔本华自身的学术观点不够彻底,但是深受叔本华思想影响的中国清代学者王国维就以亲身经历贯彻了叔本华的思想,他自杀了。
尼采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其整个哲学思想的基调也是悲观的,但是他称自己的哲学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尼采将虚无主义分为两类,即积极的虚无主义和消极的虚无主义。
缥缈消极的虚无主义是现代人在否认一切价值观念之后表现出的一种无所适从和自我沉沦的状态,一切旧传统价值遭到否认之后处于彻底的价值虚空之中,丧失信仰无人管束做什么都可以的失控儿童。
而积极的虚无主义则是指在批判一切传统价值之后重新建立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重塑现代人的价值观,在对一切旧价值感到失望之时,身处绝境却不自暴自弃,起身反抗从而克服虚无主义,这种反抗精神在尼采思想中就表现为高扬生命活力的酒神精神和权利意志。
其积极的虚无主义使他认识到生命本身的悲剧性质,即能够自由运用理性思索整个宇宙的人生命却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宇宙之间的张力使人必须承认自身的悲剧性。
但同时,在认识到个人是被伟大的生命意志所控制之后,应该勇敢地面对悲剧的人生,用顽强的生命力来战胜掌控一切的生命意志,这也就是尼采与叔本华最大的区别所在。
二、尼采对理性的批判尼采对理性批判的靶子首先对准的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他强烈地批判苏格拉底以来欧洲历史上的理性主义。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这句话成为后世理性主义的开端,这里知识就是理性的代表,苏格拉底认为只有以理性的态度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终才能得出对人类有用的知识。
积极的虚无主义——尼采对叔本华意志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积极的虚无主义——尼采对叔本华意志哲学的继承与超越](https://img.taocdn.com/s3/m/114f3f1fcc175527072208cf.png)
文化·文化产业论坛数量更是惊人。
该剧的武则天造型嬗变,青年时期造型浪漫唯美,发型、配饰、服装无不竞相斗艳,把人物烘托得格外引人注目。
中年时期造型稳重高贵,大气的头饰、耸肩的拖裾服装,增添了女皇的气场,老年时期造型较为含蓄,却也不失美艳。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是以破案为主线,武则天作为皇权的标志,是故事的一条副线。
武则天在片中始终以女皇形象示人,因此为突出一代女皇的威风凛凛,片中场景及化妆服装都极尽奢华之能事。
影片造型指导余家安介绍,自己刻意让刘嘉玲的发型高耸,并在她的服装加了很多层次,这一整套造型有四层衣服搭配,每层服装都是四层材质和刺绣,以突出武则天的威武气势。
2.2导演创作风格不同不同的导演创作风格不同,影视作品的看点不同,也导致了人物造型的差异。
比如《通天帝国》的导演徐克是以武打和美术见长的,在美术上力求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希望让观众在片中看到“史上最潮的唐朝”因此,武则天造型与化妆甚至借鉴世界顶级造型师约翰·加利亚诺(JohnGalliano)、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McQueen)在时装T台上的化妆技巧,创造出既“潮”又“威”的武则天造型。
《武则天传奇》由于主演范冰冰的演绎,青春时尚是造型的看点。
剧中的造型也不乏结合了当代的时尚元素。
可以看出,两剧中人物造型都是该剧的卖点之一,但在造型风格上,由于导演、演员的差异也使人物造型各有特色。
《武则天传奇》中的武则天唯美、细腻,《通天帝国》中的武则天威武,女权。
而94版的《武则天》则主要以故事为主,人物造型为故事服务,故此造型并非突出。
通过以上比较,历史剧翻拍中的人物造型有两方面值得思考:一是造型重点是放在一般还是特殊上,所谓“一般”就是以往作品所塑造的定型造型,所谓“特殊”就是结合该剧的特色设计。
而这也是造型创新的尺度问题。
这些取决于艺术视角、导演风格、商业剧还是历史正剧等条件。
尺度的把握直接影响到造型的成功与否。
2021尼采与叔本华的文艺美学观点比较范文3
![2021尼采与叔本华的文艺美学观点比较范文3](https://img.taocdn.com/s3/m/501e95f0f18583d04864590f.png)
2021尼采与叔本华的文艺美学观点比较范文 摘要: 尼采与叔本华美学理念与西方形而上思辨美学大相径庭。
二人把美学放置于哲学背景中,将人在“意志”驱动下展示出本真存在,与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作为美学思考和艺术表现的唯一对象。
从文化传播视角分析二者不同。
关键词: 美学;哲学; 审美; 意志; 文化传播能把美的思辨更好展现在大众眼前。
关于美的阐释,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本质,意志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欲求冲动,显着特征就是生存,这就是唯意志论。
叔氏认为,摆脱欲望掌控的根本办法只有摆脱意志。
摆脱意志,是要摆脱产生欲望的自我,即走向死亡。
一旦没有了产生欲望的自我,意志消亡,也就没有了表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无瓦之基,世界就是“虚无”。
叔本华又由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走向否定一切的极端虚无主义。
尼采承继了叔本华悲观主义理论,尼采认为叔本华理论在逻辑上不十分明晰:既然生命意志是世界本质,就应当是永恒,个体生命的不断毁灭又随之产生,正表明自然界本身强大的生命力。
由此,尼采提出本体论清除了叔本华否定、灭绝生命意志的悲观主义成分,注入创造、奋斗的积极意志。
坚定意志还被视为伦理道德标准,作为一种最高价值标准,用它来衡量人类一切精神文化价值,对传统基督教文化与现代生活透彻反思。
所谓真理、道德、审美等,都只是为意志坚定服务的工具,是意志为自己目的而创造的。
任何提出的理论,无论是否经得起论证,只要能满足意志坚定需求,那就是真善美。
尼采要“重估一切价值”,实现“价值的转换或重建”。
这种思想同叔本华的结论本质上相同,但尼采从主观上,想要赋予该结论一种更加乐观与科学的色彩。
1、艺术是人生的救赎 文艺美学是尼采与叔本华思考哲学问题的一种特殊方式。
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自然而然成为二者美学思辨的重要层面。
对待人生,叔本华观点之一:人生即苦。
人如何才能摆脱苦,除涅磐这一彻底解脱,暂时的解脱办法依赖于艺术,艺术是以理念为对象的。
艺术活动对理念认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感性或理性认识,而是一种完全独立于因果规律外的纯粹“直观”,使人在表象世界中直观到理念这个意志的直接客体性,避免为意志奴役之苦。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dcaffdea5901020206409c30.png)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姓名:陈岑学号:201203140202班级:2012级2班摘要:正如很多人所说的及很多人云亦云的人所认为的:“叔本华所持的是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最悲观的哲学家”。
叔本华的哲学似乎注定被扣上悲观的帽子。
但是,一般说来被扣上的帽子都不为人真正地认可和属实。
他的人生观在悲观之处体现着通达,让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得一种恍然大悟。
在孤独之处透着智慧的光芒。
而他的哲学也似乎总处于一种尴尬的被边缘化的地位。
但真如他本人怀着的“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的自信一样,他的思想的深刻性并不体现在他的哲学地位上。
那么到底什么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为什么他的哲学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地位,我们又应当怎样认识和对待叔本华所持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态度。
从这些方面的探索中,能否找到一条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人生观?这还有待分析斟酌推敲。
关键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通达孤独被边缘化深刻思想一、我所了解的叔本华“我很庆幸我认识的第一位哲学家不是黑格尔之流,而是叔本华”,记不清这是出自谁人之口,但难免让我也不得不那样认为,虽然我对黑格尔了解甚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了解叔本华多少。
对叔本华是一种超越阶级超越情感的共鸣。
奇怪的是我并不像他那么有钱,也没有像他一样从小周游列国,从一开始接受的不是纯书本上的知识,更没有和母亲相处不愉快,也没有像他对女人一样深恶痛绝地对男人深恶痛绝,更没有像他一样拥有与生俱来的超群的智慧。
但他跟我不一样的一点是于他十八岁时父亲自杀,于我20岁时父亲意外身亡。
如此看来,他似乎比我更加不幸。
但我实际上是比他不幸的。
“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不幸哪能比较?一个人的思想观点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关密切。
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不同的观点,相似的人生经历中和不同已达到共鸣。
我想能与叔本华有所共鸣,有所分歧的原因也在这里。
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初见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人生就是痛苦”。
叔本华与尼采悲剧观之比较
![叔本华与尼采悲剧观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7fdad0d4b35eefdc8d33351.png)
叔本华与尼采悲剧观之比较作者:石影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2期摘要:了解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既让我们认识了人生的悲剧性,又让我们体悟了生命的韧性和力量,加深了我们对生命和生活的体认,也为我们选择生活时,提供了另一种参照。
关键词:叔本华;尼采[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2-0183-01一、对悲剧人生的认识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
意志是世界的本源,存在于人生活实践中,世界的本质由人的意志构成。
叔本华认为人依靠意志而生存,意志引发人不可遏制的生存欲望和生命冲动,所以“意志”又被称为“生命意志”。
他认为意志的本质是痛苦,痛苦源于欲望,“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 [1]欲望不息,痛苦亦不止。
“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
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
”[1]人生少有的欢乐不过是欲望满足后的间隙,欢乐过后,更大的欲望和更大的痛苦会紧随其后。
所以他说:“欲望是经久不息的,需求可以至于无穷。
”[1]因此,人生就在欲望——满足——欲望这种无尽的循环中无尽挣扎。
在叔本华眼中,人生在世是痛苦而绝望的,生命就是一场盲目的流浪,“人好像钟表机器似的,上好了发条就走,而不知为了什么要走。
每有一个人诞生了,出世了,就是一个‘人生的钟’ 上好了发条”。
[1]由此,人之于世界不过是一个无知的观光客,人之生活也不过是一场疲惫华丽的旅行,生命毫无意义和价值。
尼采,被认为是一个创造性和破坏性都十分强大的哲学家,他和叔本华不同,他认为权力意志是世界的本质,他在叔本华的意志是求生的本能欲望基础上,突出强调意志强劲有力的特征。
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权力意志的概念,尼采认为,生命的本质是自我超越,意志的本质是自我支配,权力意志表明两者的本质,即自我支配,自我超越。
他在《悲剧的诞生》曾这样解释酒神冲动的意志:“我们应当认识到,存在的一切必须准备着异常痛苦的衰亡,我们被迫应当正视个体生存的恐怖……感觉到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乐。
浅谈叔本华哲学思想
![浅谈叔本华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317952e58fb770bf78a5566.png)
浅谈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思想姓名:张飞君班级:11级思想政治教育学号:1103040019 班级序列号:23【摘要】叔本华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人生观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
综观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生命意志到欲求,从欲望到痛苦、虚无构成了主导线。
其悲观主义产生于西方哲学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信仰向现代意志主义的转变过程中。
叔本华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是“生存意志”,而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欲求,人生就是痛苦。
本文从形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原因、主要哲学思想内容、及其现实意义与局限性等几个方面来比较全面的认识叔本华悲观主义,从而更好地去理解和把握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也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困难和挫折时提供一种解脱方式,为生活在苦闷中的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借鉴。
【关键词】叔本华哲学思想悲观主义生存意志现实意义及局限性一、叔本华简介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
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叔本华,出生于1788年2月22日。
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其悲观主义产生于西方哲学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信仰向现代意志主义的转变过程中。
叔本华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是“生存意志”,而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欲求,人生就是痛苦。
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
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
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主要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中,叔本华以其独特的“生存意志论”而闻名。
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
![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3e128adb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95.png)
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坚信人类理性的力量,强烈地渴求进步与文明,是传统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
但是,随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崩溃,哲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哲学派别纷繁芜杂,哲学上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其间,德国诞生了两个奇特的怪人———叔本华和尼采,他们对素以思辨理性主义著称的德国古典哲学展开了猛烈的攻势。
提出了与理性主义相抗衡的意志主义,开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之先河。
一百多年来,这种非理性主义思潮在西方社会风靡漫延,以致于到处都可以听到它们的回响。
因此,认真地研究这种思潮的发源地尼采和叔本华思想,当为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来源于欧洲传统的悲剧精神。
叔本华和尼采同有卓越的艺术鉴赏力,同为卓越的艺术哲学家,但他们是用不同的艺术心灵与哲学悲剧精神进行的对话,其不同的艺术思想为现代人提供了无穷的启示。
这正如叔本华自己所说:“可是我们首先就发现哲学是一个长有许多脑袋的怪物,每个脑袋都说着一种不同的语言。
”叔本华是开创西方生命意志哲学的第一人,他的哲学宗旨是要探索人生和整个世界的底蕴。
他发问:世界除了表象之外,是否还有什么?按照其解释,这个“谜底”就是意志。
可意志又是什么呢?叔本华认为:“意志活动和身体活动不是因果性的韧带联结起来的两个客观地认识到的不同的情况,不在因和果的关系中,却是二而一,是同一事物。
”这样,自然感性生命就成了世界的本体。
由于这种意志根本上是流变不测的,它超出了根据律的支配。
它反映事物时就不免有某种主客体分离的因素,所以理性思辨不可能从终极的意义上承受反映意志的使命。
此使命只能由艺术来担任。
在叔本华艺术观中,最强调的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与意志之间不存在任何距离。
叔本华和黑格尔音乐艺术能对意志进行直接的反映。
叔本华认为“意志的恰如其分的客体化便是(柏拉图)理念:用个别事物的表现引起人们对理念的认识也有了相应的变化时才有可能是所有其他艺术的目的。
”尼采以一个艺术家的才识发现了生理结构中的艺术因素———酒神因素和日神因素,前者的表现形态为醉,后者则为梦幻。
正确评价悲观派和乐观派
![正确评价悲观派和乐观派](https://img.taocdn.com/s3/m/b09614ff856a561252d36fcd.png)
正确评价悲观派和乐观派摘要:乐观主义者总是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行为能力去承受和减弱原有的负向价值对于自己的不良影响,并且使原有的正向价值发挥出更大的积极效应,所以他只关心事物的正向价值,不关心事物的负向价值,并且把最大的正向价值作为其行为的标准,这种人很容易看到事物好的一方面,但是却不容易看到事物坏的一方面,对效益的反应很敏感,对亏损的反应很迟钝,其行为决策总是按照“大中取大”的价值原则来进行。
与之相对的就是悲观主义者,其既不敢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承受并且减弱负向价值对自己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也不敢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使正向价值发挥出更大的积极效应,他们一直认为负向价值对自己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而正向价值对自己的积极影响是非常小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他们只关心事物的负向价值,但是不关心事物的正向价值,并且将逃避最大负向价值作为其行为方案的标准,这种人最容易看到事物坏的一面,但是看不到事物好的一面,对于效益反应迟钝,对于亏损反映敏感,其行为决策总是按照“小中取大”的价值选择原则。
关键词: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生活就好比半杯水,为什么不是一杯水呢,而是好比半杯水?这里就是暗示了一个道理:生活本来就不是完整的。
如果人的一生只能喝完半杯水,他不曾有太多的抱怨,不曾有太多的后悔,不曾有太多的悲叹,这就是乐观者,豁达者,是成功者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能保持、喜悦、乐观、祥和、感恩的心,避免、不满、愤恨、怀疑、妒嫉的情绪,那么,这个人积极思考的神经就很容易会被激活。
态度能够决定你的心情,久而久之的,身体就会越来越健康,免疫系统就随之越来越强健,积极思考的神经系统也就会越来越发达,想法也就越来越乐观。
只要勇敢的去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努力。
正如马克思列宁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以走,只有在崎岖小路上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我们一定要以勇敢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目前不利的处境,当你不被他人所理解的时候,就要学会宽慰自己,用乐观的心态对待一切,鼓足勇气,踏踏实实,努力奋斗。
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的哲学
![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的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2a6be64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59.png)
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的哲学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它们对于人生的态度和看法有着明显的差异。
悲观主义者倾向于看到人生中的困难和痛苦,而乐观主义者则更加关注积极的方面和希望。
本文将探讨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哲学观点,并分析它们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悲观主义的哲学观点悲观主义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困难和不幸。
悲观主义者相信人类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经历痛苦和苦难,而且这些苦难是无法避免的。
他们认为人类的努力和追求都是徒劳的,因为最终一切都会归于虚无。
悲观主义者常常感到绝望和无助,他们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持怀疑态度。
悲观主义的哲学观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尼采和叔本华。
尼采认为人生是一种痛苦的存在,他提出了“超人”理论,认为人类应该超越自己的局限和苦难,追求更高的境界。
叔本华则强调人类的欲望和追求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悲观主义的哲学观点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
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可能会感到绝望和无助,缺乏积极的动力和信心。
社会上的悲观主义者可能会对社会变革和进步持怀疑态度,认为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
二、乐观主义的哲学观点乐观主义认为人生是美好的,充满了希望和机遇。
乐观主义者相信人类的努力和积极的态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世界的现状。
他们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乐观主义者常常感到满足和幸福,他们对于人生充满信心和乐观。
乐观主义的哲学观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伊壁鸠鲁。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目标是追求幸福和美好的生活,他提出了“中庸之道”的理念,认为人类应该追求适度和平衡。
伊壁鸠鲁则强调人类的快乐和满足来自于满足基本的欲望和需求。
乐观主义的哲学观点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
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可能会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机会。
社会上的乐观主义者可能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改革,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三、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的比较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它们对于人生的态度和看法有着明显的差异。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36675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45.png)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第一篇: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内容摘要:悲观主义是叔本华哲学的首要特征。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产生,既受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响,也是他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感悟的结果。
本文试图通过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及其哲学渊源的分析,以揭示其理论实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大唯意志论者,他以其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为近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唯意志论奠定了基础。
叔本华是一个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构架、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构成其哲学思想的全部。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是叔本华哲学体系的第一块基石和出发点。
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的人与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从这一个命题出发,指出世上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为着主体而存在的性质。
同时,他又指出单独构成世界另外一个方面的东西,那才是真正内在的、本质的。
叔本华指出,这就是意志,所以叔本华的第二命题,也就是他的哲学的核心,就是“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在完成他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的基本构造的同时,提出了他的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
叔本华从形而上学的理论层面上,体现了唯意志主义;从人生伦理学的理论层面上则表现为人生悲观主义,勾画了一幅痛苦人生的画面。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一种学说或思想的产生、认同或传播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其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在事业、学术以及个人经历、家庭生活状况是密不可分的。
叔本华这种悲观主义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家庭因素的。
(一)社会历史根源叔本华生活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法国启蒙运动及其直接后果——资产阶级革命就发生在此期间。
美学:面对世界与人生——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浅探
![美学:面对世界与人生——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浅探](https://img.taocdn.com/s3/m/92f923ba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19.png)
美学:面对世界与人生——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浅探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与西方传统的思辨美学截然不同。
他们不是回避与具体人生的联系,去追求所谓的无限与永恒、去探索审美现象背后的本质奥秘,而是把美学放在人学的大背景下,将人在“生命意志”、“强力意志”的驱动下而展示出的本真的存在状况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作为美学思考和艺术表现的唯一对象。
这种美学研究的全新切入,意在阐释和规范他们认为应当如此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方式,率先反映了现代西方人试图摆脱异化、追求精神自由的努力。
我们认为,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取向,因而,艺术、审美、人生在他们的美学中是紧密相连的。
这既是叔本华、尼采与传统美学的明显区别,也是他们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
但是,我们也看到,面对多灾多难的世界和矛盾复杂的人生,叔本华和尼采又常常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哲学背景叔本华和尼采的美学思想是他们的意志主义本体论、反理性主义认识论和悲观的人生观或悲剧世界观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要把握他们的美学思想,首先应对其哲学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
叔本华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柏拉图和印度佛教哲学。
他把康德的“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改造成“表象”和“意志”,认为“一切客体都是现象。
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
(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64365页。
)意志的直接客体化是理念,它通过理念才间接地客体化为各种表象。
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表象是世界的存在方式,理念则是意志和表象的中介。
那么,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究竟是什么呢?叔本华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5页。
)这就是说,意志是一种盲目的、永无止境、永不停息的欲求与冲动,其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
因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又被称为“生存意志论”或“生命意志论”。
这种非理性主义的生存意志论在人生观上的推演便是悲观主义。
正确评价悲观派和乐观派
![正确评价悲观派和乐观派](https://img.taocdn.com/s3/m/b09614ff856a561252d36fcd.png)
正确评价悲观派和乐观派摘要:乐观主义者总是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行为能力去承受和减弱原有的负向价值对于自己的不良影响,并且使原有的正向价值发挥出更大的积极效应,所以他只关心事物的正向价值,不关心事物的负向价值,并且把最大的正向价值作为其行为的标准,这种人很容易看到事物好的一方面,但是却不容易看到事物坏的一方面,对效益的反应很敏感,对亏损的反应很迟钝,其行为决策总是按照“大中取大”的价值原则来进行。
与之相对的就是悲观主义者,其既不敢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承受并且减弱负向价值对自己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也不敢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使正向价值发挥出更大的积极效应,他们一直认为负向价值对自己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而正向价值对自己的积极影响是非常小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他们只关心事物的负向价值,但是不关心事物的正向价值,并且将逃避最大负向价值作为其行为方案的标准,这种人最容易看到事物坏的一面,但是看不到事物好的一面,对于效益反应迟钝,对于亏损反映敏感,其行为决策总是按照“小中取大”的价值选择原则。
关键词: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生活就好比半杯水,为什么不是一杯水呢,而是好比半杯水?这里就是暗示了一个道理:生活本来就不是完整的。
如果人的一生只能喝完半杯水,他不曾有太多的抱怨,不曾有太多的后悔,不曾有太多的悲叹,这就是乐观者,豁达者,是成功者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能保持、喜悦、乐观、祥和、感恩的心,避免、不满、愤恨、怀疑、妒嫉的情绪,那么,这个人积极思考的神经就很容易会被激活。
态度能够决定你的心情,久而久之的,身体就会越来越健康,免疫系统就随之越来越强健,积极思考的神经系统也就会越来越发达,想法也就越来越乐观。
只要勇敢的去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努力。
正如马克思列宁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以走,只有在崎岖小路上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我们一定要以勇敢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目前不利的处境,当你不被他人所理解的时候,就要学会宽慰自己,用乐观的心态对待一切,鼓足勇气,踏踏实实,努力奋斗。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比较研究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ad2f8e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82.png)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比较研究岳崇国【摘要】叔本华和尼采同为19世纪著名的意志主义者,他们的哲学思想存在着明显的时代烙印.他们同是对生活持悲观的态度,但他们在摆脱痛苦的途径上却不同,叔本华采取的是否定生命,而尼采则是对生命的肯定,这样就出现了生存意志和强力意志、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差异.【期刊名称】《创新》【年(卷),期】2010(004)001【总页数】4页(P116-119)【关键词】生存意志;强力意志;悲观主义;乐观主义【作者】岳崇国【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杭州,3111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16.41;B516.47叔本华和尼采,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意志主义的重要代表,他们都把意志作为世界的本原,但意志的本质是什么,两人的看法不尽一致,并由此得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从本体论和人生观两个方面分析叔本华和尼采哲学的差异,并力求从社会背景、理论根据和生活经历这三个方面揭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世界本体论上从两分法到一元论的转变叔本华和尼采同为意志主义者,虽然我们能从他们的学说中找到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他们在世界观的问题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即在对世界本体论理解上由两分法转化为一元论。
1.叔本华关于意志和现象关系的看法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界一直把世界分为现象和本质(自在之物),叔本华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一思想,他受康德的影响最为明显(明确地把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
意志主义的思想先驱康德认为,人们借助于感性形式(时间、空间)和知性形式(原因、结果、必然、偶然等)所能认识的只是事物的现象,而认识构成现象的物自体却不是人的认识所能做到的,只有意志才能把握。
他们在得出“现象从属于本体,认识从属于意志”的结论之后,自然而然地把意志放在了优于纯粹理性的地位。
叔本华认为不论是经过何种方式(感性或理性方式)得来的东西,都是意志的产物,是“为意志生长出来的”。
[1]从这一点出发,叔本华确认我们要探究事物的本质,重在知道事物“将要如何”、“努力要如何”,至于现在怎么样及它们为什么这样存在都不重要。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及其带来的启示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及其带来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38ce6ed52ea551811a68773.png)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及其带来的启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及其带来的启示摘要:人生就是苦难,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
他认为,生存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它对生存的一切欲求都是由于匮乏感,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足。
欲求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充满着痛苦,满足之后又产生新的痛苦,因为欲求是无止境的,痛苦也就无边无际。
意志越旺盛,痛苦也就愈深重。
因此,每一部生命史就是一部痛苦史。
学习和反思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对我们思考人生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意志;痛苦;悲观主义;启示一、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及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在叔本华看来,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物都不过是与主体发生关系的客体,因此,“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明确指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他说:“意志既是自在之物,是这个世界内在的含蕴和本质的东西;而生命,这可见的世界,现象,又都只是反应意志的镜子;那么现象就会不可分离地伴随意志,如影不离形;并且是哪儿有意志,哪儿就会有生命,有世界。
”叔本华认为,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是一种无意识的意志,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所以又可称为“生存意志”。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意志的客观化,人意志的任何一个活动都体现为他的身体的活动,而身体的活动就是客观化了的意志活动即意志的客观化。
“身体的各部分必须完全和意志所由宣泄的各主要欲望相契合,必须是欲望的可见的表出:牙齿、食道、肠的输送就是客观化了的饥饿;生殖器就是客观化了的性欲;至于攫取物的手和跑得快的腿所契合的已经是意志的比较间接地要求了,手和脚就是这些要求的表出。
”叔本华指出: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
由意志产生意欲,由意欲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
人受意志的支配和奴役,无时无刻地忙忙碌碌,为了寻找些什么,而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原是与空无同在,最后不能不承认人生是一个大悲局,人生全是痛苦。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和尼采权力意志的异同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和尼采权力意志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33ee4582eefdc8d377ee3287.png)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和尼采权力意志的异同作者:于清淼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3期摘要:叔本华是反对“人是纯理性”的第一人。
他认为,现象界是表象,物自体是意志。
这里的意志就是生命意志,表象是包含意志的。
而尼采不一样,他的意志是一种权力意志,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强力意志。
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虽同承一脉,但也有很大的不同,尼采把人生艺术化,在叔本华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也给人生赋予了一层新的含义。
从三个方面去论述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产生,以及其和尼采思想的区别。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尼采生命意志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3-0224-02叔本华认为人从出生开始就是悲剧的,因此人的一生注定就是个悲剧,这是叔本华的推论。
但如果人生的悲剧性不可避免,人们为什么还要去寻找快乐呢,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是幸福的呢?人生意义到底是怎样的呢?另一个唯意志主义者尼采为我们做出了深刻剖析。
尼采对于叔本华的部分思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也有一些思想是极其不认同的。
他赞同其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是痛苦的,认为人生终究还是悲剧。
但是,他却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把人生艺术化,在叔本华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也给人生赋予了一层新的含义。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诞生背景叔本华出生于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父亲和母亲在当地都颇有名气,后因父亲自杀继承了父亲的遗产。
因此,叔本华的一生过得也算富裕,其死后,所有财产被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资料显示叔本华精通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古代语言。
因为种种原因当初他不得不选择子承父业去经商,也因此他在父亲死后才可以进入大学去学习。
1809年他在格丁根大学学习期间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1]。
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
歌德虽对叔本华的才华非常赞赏,但也忧愁于他的悲观主义倾向,告诫说: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
替代悲观虚无以乐观的哲学
![替代悲观虚无以乐观的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64108ff9f8c75fbfc77db221.png)
替代悲观虚无以乐观的哲学——更换我的人生哲学没有意义\虚无感\悲观主义加上,斗争哲学\强人哲学尼采和叔本华,意志论的出发点就是悲观主义.虽然尼采的超人哲学走向了乐观,但整体前提是悲观的.斗争哲学和强人哲学,曾经支持我发展,但是在现在阶段,已经深深影响到我的发展.对于欲望和声色犬马,自己纵然放不下.未来精神上的快乐,必须放弃感官上的快乐.我需要提出”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保留斗争哲学和强人哲学.这样选择的信仰是“儒释道”或者王阳明、曾国藩、稻盛和夫等等(这些都是政教,都是正派)。
其中,从哲学家本身的活法和生活方式来看,我暂时接收稻盛和夫的哲学。
原因有1)其哲学比较成体系;2)其经营和奋斗方式,自己比较接受。
原来为了意志,现在为了灵魂、自性、心性、心中佛。
(或者致良知)这是价值主体的变化。
什么是有价值的,为了什么而做事和活着。
六波罗蜜。
六项精进。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里自己改变的就是思维方式,该悲观的思维方式为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
自己要学习LP用积极地方式思考和工作。
四个老婆的故事有一次,释迦牟尼在法会上给他的弟子们讲了个故事:从前有个商人,娶了四个老婆:大老婆是他四台大轿,明媒正娶过来的,但她经常躲在房间里不出来,因此商人也很少到她那里说话。
二老婆是他和家丁费尽周折从外地抡过来的,可称得上是让无数男人为之动精的绝色佳人。
三老婆论姿色很一般,不过她精于算计,打得一手好算盘,整天打理内外,让商人可以当甩手掌柜,商人也很是满意。
小老婆呢?长得美丽又善良,每天像影子一样跟着商人寸步不离,商人也经常带着她在各种场合与自己的那些生意场上的朋友周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阴似箭,商人上了年纪,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差了。
这一天,一家人用过了早餐,商人对他的几个老婆说道:“我的身体越来越糟糕了,生意也大不如前了,往日我对你们都不错,现在是需要你们照顾我的时候了,我也要把咱们的仆人、家丁辞掉了。
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f712f2084254b35effd3475.png)
〔一〕重新估价一切价值叔本华的意志哲学是尼采哲学的起点。
尼采认为,叔本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站在人生之画面前,将它的全部画意解释给我们听。
而每一种伟大的哲学所应当说的话是:这就是人生之画的全景,从这里来寻求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吧。
尼采一生的工作主旨就是展开人生的全景图,撕开遮蔽在上面的矫饰,让生命的激情绽开。
它可以简化为两个词:重估与超越。
尼采在自传中说:“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这就是我给人类最高自我觉悟活动的公式,这一活动在我身上已成为血肉和精神了。
”因此,尼采把“重估一切价值”定名为未完成的总结性著作《权力意志》的副标题。
他所重估和消解的主要是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中的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
尼采在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向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据他自己说,这本书有两个根本性的革新:一是对希腊人的狄奥尼索斯〔Dionysus,酒神〕现象的认识,把这一现象视为希腊艺术的根据之一,并首次对此进行了心理学分析;二是首次认识到苏格拉底主义是希腊消亡的工具,是典型的颓废派。
因为苏格拉底用理性对抗本能,而坚决主张理性就是埋葬生命的危险的暴力。
尼采把苏格拉底作为代表理论乐观主义者的原型,他深信万物的本性皆可穷究,认为知识是真正的万灵药,而错误本身即是灾祸。
深入事物的根本,区分真知灼见与假象错误,在苏格拉底式的人看来是人类最高尚甚至唯一的真正使命。
因此,从苏格拉底开始,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程序就被尊崇为在其他一切能力之上的最高级的活动和最可赞赏的天赋。
甚至最崇高的道德行为和灵魂的宁静,在苏格拉底及其志同道合的后继者看来,都可由知识的辩证法推导出来,因而是可传授的。
谁亲身体验到苏格拉底式的认知的快乐,谁就必定感觉到,世上没有比编织牢不可破的知识之网这种欲求更为强烈的求生的刺激了。
这种人被苏格拉底式的求知欲束缚住,妄想知识可以治愈生存的永恒创伤,但最后只是“随身拖曳着一大堆不消化的知识石块”,而看不见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