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教育心理学: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教育心理学: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1. 引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涉及心理作用,以及与教学和学习相关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在教育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对于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几个主要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
2.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水平。
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重要影响。
当学生具备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他们更有可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并追求更高的目标。
2.1 培养自我效能感•提供支持和鼓励:老师可以用正向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认可,给予鼓励和支持。
•提供可行目标:帮助学生设定合理并可以达到的目标,这样他们会更容易获得成功体验,并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2.2 消除负面评价•避免批评和贬低:老师要避免使用贬低和批评的语言,以免给学生造成自我效能感下降的情绪。
3.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面临挑战时努力追求成功和取得良好成绩的内在驱动力。
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重要影响。
3.1 目标设置和反馈•明确目标:帮助学生设定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的目标,激发其成就动机。
•及时反馈: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进步并调整学习策略。
3.2 建立正向竞争氛围•创造合作竞争:引导学生形成轻松友好的竞争关系,鼓励彼此合作共同进步。
•肯定成功:表扬个人或团队取得的优异成绩,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4. 功利动机功利动机是指个体为了某种外部奖励或回报而参与活动或完成任务的动机。
尽管这种动机可以激发一定程度上的参与度,但它往往无法长期维持学习动力。
4.1 引导内在动机•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使其愿意主动参与学习而不仅仅是追求外部奖励。
•提供有趣的教学方法:使用互动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5. 总结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促进他们的学术成就和整体发展。
(完整版)影响学生学习因素
一、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1个人因素成长经历环境:特殊时间段心理问题:个性、兴趣、情绪情感、自信心、自控力、自我要求、动机、策略、对学习的认识、消极观念生理问题:发育状况(智力,能力偏向,是否有身体障碍等)2他人因素同学朋友:恋爱、关系不良、交流问题、性格不合、从众(周围人不好学)老师:关注度、态度、教学质量与方式、能力问题、严格与否、为人作风父母:关注度、教育态度与理念、关系好坏、期望、学习认识偏差、比较其他人:观念看法、行为作风3家庭因素提供的学习条件、家庭和谐、文化氛围、是否单亲离异、离世、经济基础4学校因素学习氛围、学校管理、规章制度5社会因素社会风气、对教育的认识、应试教育1、学生自身因素2、父母因素3、老师因素4、同学因素5、社会因素6、环境因素7、成长环境8、成长经历具体内容如下:1、不够努力智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习惯自我控制力差时间分配不合理偏科在某些科目上缺乏必需能力对学习的认识上有偏差性格上存在问题注意力集中不够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乏2、对孩子学习关心不够或过度夫妻在教育孩子理念、态度上不一致夫妻关系不和未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期望过高或过低对孩子要求过高对孩子学习的认识存在偏差在教育上偏向暴力或放任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上有偏差3、对学生关心不够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由于某些因素令学生反感缺乏责任心4、同学关系不佳同学之间缺乏交流不愿与同学交流学习或学习讨论恋爱错误比较5、诱惑多不良人士影响6、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改变引起的适应不良7、成长过程中是否有特殊的环境造成特殊的影响8、成长过程是否有发生对其人生有重要影响的事情1、学生自身:智力水平、性格、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动机、学习方法、对学习的兴趣、意志力、学习习惯、学生的生活作息2、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老师的知识面、学校的校风校纪、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老师的为人处事、学生对老师的感受3、家庭:父母的知识水平、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对学生的期待、父母对学生的态度、父母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氛围4、社会:社会风气、社会文化、社会环境(娱乐场所、补习班、邻居关系)、教育制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生理、心理、社会、家庭、老师生理:智力、身体状况心理:情绪、性格、心态、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对自己的要求、是否有自信心、压力是否过小或过大、是否对学习有兴趣、注意力、有畏难情绪、是否足够坚持社会:社会的环境与风气、人际交往状况、班级的学习氛围、朋友们是否有进取心、恋爱的影响家庭:父母是否过度或过少关心、家庭和睦程度、学习环境、物质支持、父母的期望、父母的管束、父母对学习上的偏差(是否有读书无用论)、家庭暴力、父母的肯定、与父母的关系老师:老师是否认真负责、教育方式对于学生是否适应、学生对老师是否反感、老师的人格魅力、老师的教学水平1.社会因素:学生在社会上所接触到的所有能够促进或者削减学生自身学习动机的各种因素,如学生自己在社会上所进行的社交活动,从而产生的对学生个体的学习带来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因素2.家庭因素:指的是学生在自己的家庭中,能够对学生本人带来关于学习上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带来的对学生本人的影响。
影响学习成效的心理因素分析
影响学习成效的心理因素分析学习成效是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尤其是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心理因素不仅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对他们的情感、动机、认知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全面理解影响学习成效的心理因素,本文将从动机、情感、认知风格、自我效能感、压力及氛围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动机是学习成效的核心心理因素之一。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职业培训中,动机都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参与度和努力程度。
内在动机来自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能够驱使学生自主探索与学习;而外在动机则主要来源于外部奖励,如成绩、奖学金等。
内在动机往往更能促进深度学习,因为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时,他们更有可能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设计教学活动和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选择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以及强调学习的意义来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
情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积极的情感状态,如兴趣、快乐和自信,能够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相反,焦虑、抑郁或恐惧等负面情感则会抑制学习成效。
情感不仅会影响注意力、信息加工和记忆,也会影响学生的社交互动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创建支持性和鼓励性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管理情感,增强其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体验。
此外,情感地区分也体现在不同类型的学习中,如写作、数学等,因为每种学习都可能激发不同的情感反应,因此教师需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情感变化。
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时所倾向的方式,具有独特的个体差异。
这些差异影响着学生如何理解复杂概念、解决问题和形成记忆。
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常见的认知风格包括分析型与直观型、具体型与抽象型等。
分析型学生倾向于逻辑推理和系统分析,而直观型则更倾向于整体理解和快速归纳。
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认知风格。
心理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心理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成绩稳定、出色,而另一些学生却表现出困惑和挫败感。
这背后隐藏着许多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其中心理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并提供一些有益的方法来提升学习效果。
第一,动力和目标设置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心理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个有足够动力的学生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在学生学习中,兴趣和目标是提高动力的关键。
兴趣与学习内容的联系紧密相关,因此,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或激发学生好奇心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同时,目标的设定对于提高学习动力也非常重要。
明确的目标可以激励学生更加专注和努力,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第二,自信心和积极态度自信心和积极态度是学习过程中的良好心理状态。
经常性的失败和挫折容易削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因此,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和正面的思考。
老师和家长可以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信心。
此外,积极的态度也会对学习成绩产生积极影响。
乐观、开朗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中的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注意力和集中力学习需要良好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然而,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学生们很容易受到手机、社交媒体等外界干扰,这对注意力和集中力造成了挑战。
因此,学生需要培养专注于学习内容的能力。
这可以通过减少干扰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来实现。
老师和家长也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关于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的方法和建议,例如采用番茄工作法或分段学习法。
第四,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压力是现代学生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过大的压力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因此,学生需要学会合理管理和调节自己的压力。
这可以通过寻求心理辅导、运动、饮食和睡眠的平衡来实现。
此外,情绪的调节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正面的情绪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和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第五,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方法和策略是学业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心理学中哪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比较大?
教育心理学中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中一些因素比其他因素更为重要。
以下是教育心理学中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较大的因素。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学生因为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而学习,外在动机是指学生因为外部奖励(如好成绩、奖励等)而学习。
研究表明,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2.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采取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表面策略和深层策略。
表面策略是指学生只是简单地记忆和重复学习内容,而深层策略是指学生尝试理解和应用学习内容。
研究表明,采用深层策略的学生比采用表面策略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3.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偏好和倾向。
学习风格可以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
视觉型学生喜欢通过看图表、阅读等方式学习;听觉型学生喜欢通过听讲、听录音等方式学习;动觉型学生喜欢通过动手实践等方式学习。
研究表明,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的信心。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比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更容易克服困难和挫折,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5.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指学生学习时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
学习环境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研究表明,舒适、安静、有秩序的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风格、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环境是教育心理学中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较大的因素。
了解这些因素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抑郁症对学习能力的负面影响影响学业表现的心理因素
抑郁症对学习能力的负面影响影响学业表现的心理因素抑郁症对学习能力的负面影响──影响学业表现的心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抑郁症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心理疾病,尤其在学生群体中更加普遍。
抑郁症不仅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还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能力和学业表现。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对学习能力的负面影响及其背后的心理因素。
一、注意力缺陷抑郁症患者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他们的大脑往往陷入负面思维的循环中,导致思维困顿和无力集中注意力。
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感到困倦和无法集中精力,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业表现。
二、记忆力减退抑郁症患者常常出现记忆力减退的情况。
抑郁症会严重影响海马体的功能,从而导致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
他们对于学习材料的记忆能力减退,很难记住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这对他们的学习成绩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思维僵化抑郁症患者的思维常常呈现一种悲观、消极、固定化的特点。
他们经常陷入“事情一定会变坏”的思维模式中,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持有悲观的态度。
这种消极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热情,进一步导致学习能力的下降和学业表现的不佳。
四、自信心缺乏抑郁症患者常常对自己的能力持怀疑和自卑的态度。
他们缺乏对自己的自信,往往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并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持悲观的态度。
这种缺乏自信心的状态会削弱他们的学习动力,限制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影响到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业表现的提升。
五、情绪波动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常常处于一个非常低落的状态。
他们经常感到绝望、无助和悲伤,这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会严重干扰他们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无法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无法专注于学习任务,导致学习效果和学业表现的下降。
总结起来,抑郁症对学习能力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注意力缺陷、记忆力减退、思维僵化、自信心缺乏和情绪波动等方面。
这些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表现。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抑郁症在学生群体中的存在,提供及时的心理健康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扰,重新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表现。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PPT
(2)运用感知的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1)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 2)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越容易被感知
遵循下面三个规律:
第一,差异律,即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 景有所差别。通过颜色、形状、声音和 强度等
第二,活动率,即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 的对象易于被人所感知。 第三,组合律,即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 出对象、便于感知的重要条件。
远景性动机与学习活动没有直接联系,而与 学习的社会意义、个人未来的前途和职业等联系, 因此具有间接的特性。 近景性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紧密相连,动机 起源于对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或结果。
(2)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来源 于学习活动或学习者自身,无需施加外力的 影响。 外部动机是指由学习者或学习活动以外 的客观因素引发的学习动力。
教师应注意: (1)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2)教师要பைடு நூலகம்养学生的自制力
2.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第一,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第二,学生本身的状态(学生的需要、兴趣和 对各个事物的态度) 此外,学生的精神状态,对于无意注意 也起很大作用。
教师要注意: (1)教学内容要新颖有趣,难易适当 (2)教学方法要直观形象、灵活多样 (3)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创造 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的情境 (4)严格遵守作息制度,防止过度疲劳
二、中学生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个人愿意去做、去完成那些 自认为很重要或很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 完善的一种内部动力,也就是追求成就、渴望 成功的动机。
成就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 和附属内驱力三方面构成。
中学生成就动机的特点: 成就价值观比较内化,动机功能的自主性 明显增强; 成就目标及其评价标准主要由个人决定, 成就目标的诱因强度主要视自己对目标如何评 价而定; 达到目标的行为的发动、维持和改变主要 靠自己的努力,较少依赖别人; 对成就行为结果的评价,主要根据自定的 标准,是以自我取向为主的成就。
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及影响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普及,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教育者和家长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方面,良好的心理健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从而对学习成绩产生积极影响。
例如,心理健康良好的学生更容易保持较高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他们更具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因素都会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另一方面,学习成绩的好坏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学生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时,会对自身产生自信和满足感,从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反之,学习成绩的下降或不如意则容易引发学生的自我怀疑、自卑和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因素1.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经济条件、家庭人际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富有良好家庭环境的学生更容易拥有稳定的情感支持和教育资源,更有助于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2. 学校环境因素: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庭,也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产生着重要作用。
学校的管理模式、教学质量、师生关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健康、和谐的学校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的提升。
3. 个体因素:学生个体因素也是影响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的性格特点、自我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性格开朗、自信的学生一般具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习成绩,而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则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并且学习成绩相对较低。
4. 学习环境因素:学习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影响学习的因素
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影响学习的因数大学阶段是我们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也是我们规划美好未来的重要阶段。
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积极向上,刻苦学习,团结同学,充分利用大学的每一分钟。
其实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
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未来,也关系到整个社会人民素质的提高。
下面我们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影响学习的因数: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健康是每个人都渴求的,对健康的理解应该包括生理、心理两方面,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现在的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又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特别是当前社会快速发展,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显著和突出。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令人担忧。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这些调查和统计的数据还不够客观和标准,但是大学生日益显露出来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已说明我们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社会因素。
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
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如电视机的普及,广播电视节目播放时间的延长,报纸杂志的增多,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越来越大了。
心理教育解决学习焦躁
心理教育解决学习焦躁学习焦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不安和压力感,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情绪的问题。
心理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学习焦躁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水平。
本文将从学习焦躁的原因、心理教育的作用以及实施心理教育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习焦躁的原因学习焦躁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压力:学生在面对繁重的学业负担和高强度的学习压力时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
2. 自我要求过高:个别同学将自己的能力要求设置过高,对学习表现过于苛刻,从而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3. 学习方法不当: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时间规划,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进而引发焦虑情绪。
二、心理教育的作用心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焦躁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水平。
1. 帮助调整情绪:心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理解学习焦虑的原因,从而积极面对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2. 培养学习技巧:心理教育可以提供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高效的学习方法,合理规划时间,提高学习效果。
3. 培养心理素质:通过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和应对困难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压力。
三、实施心理教育的方法为了有效解决学习焦躁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实施心理教育的方法。
1. 开展心理咨询:学校可以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焦虑问题,调整情绪。
2.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学校可以开设针对学习焦虑问题的心理辅导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和心理素质。
3. 增加学校心理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增加心理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心理教育活动和课程,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4. 家校合作:学校可以与家长密切配合,通过家庭教育方式解决学生的学习焦虑问题,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结语:学习焦躁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心理教育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焦虑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焦躁问题,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心理素质。
心理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心理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心理因素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影响个体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和记忆等方面。
因此,了解和应对不同的心理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和发展个人能力至关重要。
一、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一个人对学习的积极或消极情感态度。
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激发个体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相反,消极的学习态度则会阻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
首先,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适宜的学习资源等。
其次,培养学习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并取得进步。
最后,通过鼓励和奖励,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个体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习动机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和学习结果的质量。
积极的学习动机能够促使学习者主动地去获取和探索知识,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有效培养学习动机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奖励机制,让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获得相应的回报。
其次,为学习者提供与他们兴趣相吻合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最后,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认可,让学习者感受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和成就感。
三、学习注意力学习注意力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注意力不集中会导致学习效果下降,甚至影响学习者对知识的获取和理解。
因此,培养和维持良好的学习注意力非常重要。
有助于提高学习注意力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创造安静、整洁和舒适的学习环境,减少外界干扰。
其次,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疲劳。
最后,运用学习技巧,如分解大任务、制定学习计划等,帮助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并提高学习效率。
四、学习记忆学习记忆是学习者获取、存储和回忆信息的能力。
记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因此,了解和利用记忆规律,对于提高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帮助学习者提高记忆力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和心理的八大课外因素
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和心理的八大课外因素1、“这个老师课讲得不好!”一个没有品格、没有心胸、没有爱心、没有智慧的老师可能会毁掉你的孩子。
当你的孩子表现出不愿听某某老师课,说讨厌某老师的时候,多半这个老师委屈了你的孩子!作为家长的你要立刻警惕了!也许,这个老师讲课的方式不适合你孩子的胃口。
但更有可能该老师不假思索地批评委屈了你的孩子。
你要诱导孩子把事情的原委讲完,让孩子得到充分的心理发泄。
听完之后,你应该征求孩子对这件事这个老师的看法应该怎样去处理,然后,并尽快做出明智但不伤害孩子的抉择,比如和老师套套近乎等等。
而不是一味地符合老师去批评孩子。
案例1、长沙某中学一位男老师丢了钢笔,怀疑是某男生拿走了,在全班点名批评了该男生。
这个男生感到被冤枉了,也未引起妈妈的重视。
从此一个很优秀的学生成绩迅速下降沉沦了!高中没考上,漂流于社会。
案例2、山东一位优秀的高一学生因为年级主任没收了他的MP3,男生说正在听英语,未得到老师的谅解。
回家后告诉妈妈,但是妈妈附和老师的说法也批评孩子。
孩子得不到感情宣泄,学习成绩从200名迅速下降到400多名。
并且产生厌学情绪。
2、遭遇“霸凌”霸凌,就是学生中的流氓无赖,就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小混混儿。
专门欺负成绩好的同学。
当你的孩子向你诉说这种事情的时候,家长,尤其是爸爸,要认真倾听孩子讲述的这个这群小混混儿的种种劣迹,有没有欺负自己的孩子?假如你的孩子生活在这种不安全的环境中又长期得不到解决,肯定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和学习成绩。
作为爸爸不能仅仅是劝说孩子远离“霸凌”,而应果断终止这种欺负自己孩子的霸凌行径!案例1、我的儿子在读初中时,因为学习成绩优秀,几个小霸凌找茬想揍我的儿子。
儿子回家跟我诉说了这个事情。
圆弧齿轮泵我告诉儿子:他们如果再找茬时,你气壮如山地告诉他们,听说过本市***吗?那是不好惹的人物,那是我爸爸的同学也是我的干爹,如果你们再挑衅,我会果断告诉干爹的,看看你皮肉是不是该松松了!案例2、天津某小学一个六年级男生,总是受到几个同班小混混儿的欺负。
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是目前高校特别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很难从根本改变大学生的不佳的学习面貌。
影响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很多,总结一下包括这些因素:学习心理问题一:严重的学习焦虑学习焦虑是指大学生由于不能达到顶期的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适当的焦虑是必要的,有一定的紧迫感,可以增强学习的效果。
但过度的学习焦虑会对学习产牛非常不利的影响。
大学生严重学习焦虑的表现在:学习压力大、精神长期高度紧张、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安、精神恍饱、学习效率下降。
有的学习焦虑者尤其伯考试,在考试前后精神紧张恐惧,心烦意乱、无精打采、肠胃不适,有的还考试怯场,在考试时情绪过分激动、恐慌、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头昏、烦躁、记忆受阻、尿急、思维迟钝等。
严重者全身发抖,两眼发黑,甚至晕倒。
有些学生在家长、亲友、老师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为自己确定了过高的学习目标或抱负,虽竭尽努力但仍然与目标甚远,造成心理压力很大,出现严重学习焦虑。
A有些学生的家长、亲友、老师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为自己确定了过高的学习日标或抱负,虽竭尽努力但仍与目标相差甚远,造成心理压力很大,出现严重学习焦虑。
B自信心不足兴趣爱好单一。
C有的学生偏科,对平时喜欢和学得好的课程表现得胸有成竹。
D有些学生性格规律失常,造成身体不适,学习心理压力增大,导致学习焦虑和考试怯场。
E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拘谨,自控力和应变能力差,一遇到学习困难或考试就紧张。
学习心理问题二:学习疲劳学习疲劳是因长时间持续进行学习,在生理、心理方面产生的劳累,致使学习效率下降,甚至出现健康方面问题使之不能继续学习的状态。
学习疲劳分生理和心理两种。
心理疲劳的症状是感觉器官活动机能降低、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情绪躁动、忧郁、厌烦、易竭、学习效率下降。
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
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 Banduru ,1981)提出的一个概念。
根据班杜拉的观点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机性因素,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目标选择、付出的努力、意志控制,还会影响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策略,它通过上述中介过程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习者,其自主学习倾向较强;反之,其倾向就弱。
这就提示我们,为了促进远程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让远程学习者“自己想学”、“相信自己能学”,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2)归因归因是个体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所做出的因果解释。
书纳( Weiner,1979.1985)指出,学生一般把自己的学习成败归因于4类因素亦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
研究也已表明,个体的归因对其自主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般说来如果个体把自己的学习成功归因于能力.把学习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这样就更容易激发自主学习:如果个体把自己的学业成功归因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就会影响其学习的主动性。
(3)目标设置目标设置既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一个必要环节,又是影响其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
传统学习者,特别是远程学习者能否为自己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对其自主学习有定向功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目标通过自身具有的4大功能,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产生影响:首先,目标具有定向功能,它把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定向到与目标相关的活动上,而避免那些与学习目标无关的活动;其次,目标具有调节功能,学习者要根据任务或目标的难度水平来调节自己的努力程度:第三,目标具有维持功能,在没有时间限制的学习情境中,特别是远程学习情境中,学习进展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会促使学习者不断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第四,目标具有评价功能,学习者学习任务完成与否,最终要以既定的学习目标为检验标准。
大学生心理因素对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
教育有多重目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性格、情感等心理特征。
教育不但要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更要注意学生心理因素的开发,因为这些心理因素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影响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重要影响。
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它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大学生活是那么的惬意:没有题山题海,没有老师、家长催促勤奋学习的喋喋不休,没有一天一小考、一星期一大考的考试后排名的压力,大把的时间由自己支配……大一新生会在懵懵懂懂中走完自己大学的第一年:高考的压力没有了,缺少对自己人生规划的能力和动力。
大二时大学生活带来的新奇感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脑子里充满了幻想,幻想自己毕业后的前程似锦以及自己的种种宏伟抱负。
等到了大三则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就业还是考研。
无论是哪种选择,努力都是必须的,于是,翘课的少了,上课玩手机的少了,专心听课的多了。
上课时开始抢占前面的位置,上午八点的课六点就有学生去教室占位置,大一大二时校园常见的课堂上前面位置空两排的现象再也找不到了。
有了自主学习动力,学习热情就变得空前高涨,每天的自习室都是人满为患,每天的教学楼里都有学生四处找自习室的身影。
大四时考研的学生继续努力为考研做准备,准备就业的学生则忙着为就业夯实基础,准备就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如果每一位大学新生在刚入校时就思考自己的大学四年怎样度过?怎样度过丰富而充实的大学生活?面对未来自己有什么样的人生规划?怎样去合理的利用时间?如果大学生把这几个问题想清楚了并付诸行动,大学生活就会丰富多彩,学习就会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就会有一个明确的人生规划,从而度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否则大学四年就会在迷茫和困惑中度过。
性格和学习也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性格比较沉稳的人在学习中比较容易进入专注的状态,从而学习效率就会比较高,学习效率高了成绩也就自然而然的好了;性格比较活泼的人则相反,在学习中表现出有选择性的特点,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会比较快的进入状态,对自己不喜欢的课程则很难做下来,比较容易偏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关于“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书中的理论阐述和PPT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是描述的方式不同。
如,“ 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较高”与“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同理。
如果考核答题,选择任一表述均可。
2)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在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一个人面临任务时,这两种倾向通常同时起作用,力求成功倾向占据优势就会使人奋发向上,避免失败倾向占据优势就会使人们行动迟疑退缩,两种倾向势均力敌则会造成激烈的心理冲突。
3)书中的“中学生成就动机”我们课上没有作为动机理论进行讲解,但可以作为课外阅读与学习材料加以辅修。
4)海德和罗特的动机归因理论尚无系统探讨,只需要掌握基本观点即可。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最早对人们的归因的心理倾向提出自己的观点,指出情境归因和性格归因的区别。
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家罗特提出控制点概念并据此把人分为内控和外控两类。
5)关于“维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
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如此将此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可组成如表中所示的归因模式(参见PPT)。
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它有利于了解心里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的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学生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 有助于从特定的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培养其学习效果也会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归因训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并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
6)“内驱力”的解释在PPT的注脚里。
即“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
度。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
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
等。
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
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安全需求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
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
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
望。
社交需求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
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觉,无法度量的。
尊重需求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
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
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
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
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4)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5)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
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
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生理上的需求
安全上的需求
这是人类要求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健康保障 资源所有性 财产所有性 家庭安全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图示1
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这一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性亲密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尊重的需求
自我尊重 成就
被他人尊重
尊重和外部尊重。
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
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
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自我实现的需求
自觉性
公正度
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
己所期望的人物。
另外两种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图示2
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探讨了他早期著作中提及的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需要层次的跳跃性
通常情况下,需要层次理论都是层层上升不会产生越级跳跃,但是由于客观环境产生一定的变化。
如抗战时期的革命战士,他们在安全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情况下就已经越级到自我实现的层次。
这是很值得研究
概述
关于马斯洛理论的价值,目前国内外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我们认为,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都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个理论既有其积极因素,也有其消极因素。
积极因素
第一,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
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其需要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按照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进行的。
当然,关于自我实现是否能作为每个人的最高需要,目前尚有争议。
但他提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无可置疑的。
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
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消极因素
第一,马斯洛过分地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一种先天的潜能,而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这种先天潜能的自然成熟过程,社会的影响反而束缚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
这种观点,过分强调了遗传的影响,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对先天潜能的促进作用。
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
一方面,他提出了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趋势。
另一方面,他又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需要层次看成是固定的程序,看成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通过思想教育可以改变需要层次的主次关系。
第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