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9《箱子岩》教案 语文版必修2

合集下载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8《箱子岩》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8《箱子岩》教案1

《箱子岩》教案【设计意图】《箱子岩》是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修辞立其诚”的首篇课文。

这是一篇感性散文,它主要抒发了对历史和底层人的关注。

阅读感性散文要注意把握贵贵在有真情的特点。

单元教学目标是:阅读感性散文作品,理清思路,把握线索,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作出自己的分析与评价;了解写人记事、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品味语言,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作为单元首篇课文,教师应着意指导学生学习精读文本,通过对文本的内容、形式、语言的细读与探究,从而掌握阅读感性散文的基本方法,以为后续课文的阅读发挥辐射作用。

基于上述认识,本设计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要学生从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入手,梳理文脉,把握结构,赏析人物形象,认识作者两次游览箱子岩的经历与印象、思考与感慨,从前后的变化中捕捉作者对湘西历史与湘西底层人的情感内涵(这是“大”);从文本局部细读入手,揣摩作者的语言风格:(1)以白话为基础,加入文言、方言等成分,具有浓郁的湘西韵味,亲切。

(2)人物对话简洁生动、口语化,人物神韵、性格跃然纸上。

(3)议论性语言凝练,充满理性。

(4)动词运用的精心锤炼,极富表现力。

作业设计采用阅读随笔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当堂阅读对话之所得,学习写作文学短评,以书面语言的形式来呈现阅读鉴赏之所得,以巩固和加深对文本的阅读认知和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1.探讨文本的主题,理解作者对湘西历史的思考与感悟,体会作者对湘西底层人的矛盾的情感。

2.梳理文本的思路,把握作者两次在箱子岩所见所闻所感的不同点,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细读文本的语言,找出描写精彩的段落、语句,揣摩、品味,从中认识沈从文散文语言的风格。

【教学重点】1.分析本文的结构思路、人物形象。

2.品读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对湘西历史的审视和对湘西底层人的矛盾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梳理结构思路,赏析人物形象,探究主题意蕴。

关于《箱子岩》教案

关于《箱子岩》教案

《箱子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4.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培养朗读、默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箱子岩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箱子岩的地理位置、特点等。

2.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习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4.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加深理解。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2.精讲课文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疑问。

3.朗读、默读、背诵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自主默读课文,加深理解。

学生背诵课文,巩固记忆。

4.表达训练教师给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语言描述箱子岩的美景。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提问学生关于课文中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2.拓展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保护自然环境,为家乡的绿色发展献计献策。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观点。

3.课后作业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1.精讲课文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箱子岩》教案设计

《箱子岩》教案设计

《箱子岩》教案设计教案设计:《箱子岩》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五单元第9课《箱子岩》。

本课主要内容是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中的重要段落,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中的重要段落,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难点: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2. 向学生介绍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三、人物形象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并进行小组讨论。

四、主题思想探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主题思想的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五、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训练(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结果,并进行小组讨论。

六、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8《箱子岩》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箱子岩》,通过对沈从文先生的这篇游记进行深入学习,让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箱子岩,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十五章《箱子岩》的阅读与解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领悟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 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的艺术特色分析,如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箱子岩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阅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

3. 讲解课文:(1)生字词解析: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段落分析: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理解作者的情感脉络。

(3)艺术特色分析:讲解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箱子岩的认识。

(2)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试举一例说明其艺术特色。

2. 答案:(1)箱子岩是一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景观,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

(2)例如,课文中的“石级曲折,古木参天,清泉石上流”一句,通过景物描写,形象地展现了箱子岩的优美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是否得到解决。

2. 拓展延伸:(1)了解沈从文的生平事迹,进一步理解他的作品。

(2)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比较其艺术风格。

高中语文《箱子岩》教案 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箱子岩》教案 语文版必修2

《箱子岩》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作家沈从文及其作品,了解湘西的一些风俗民情。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理解作品融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表现手法。

4、探讨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有关“历史”的思考,体会作者的感受和忧思。

5、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比较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所见所闻,两类人物描写的用意和两次不同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抒情、议论句子的含义,把握作者有关“历史”的思考。

教学设想:筛选——比较——研讨——归纳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思考,筛选出作者两次对箱子岩风光风俗描写的重点内容和表明作者观点的议论抒情的语句,对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所见所闻,两类人物描写的用意和两次不同的感受和体会这三组内容进行重点对比,以教师引导为主,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交流,进而探讨文章的主旨,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课型: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安排: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我国西南的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的地方,有一片神奇的土地——湘西,那里有著名的吊脚楼、河街码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俗风情令人神往,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有一位20岁的小伙子离开这里,到北京闯天下,但对故乡魂牵梦萦,十几年之后他又回到了故乡,写成了一组记录自己所见所闻的游记散文《湘行散记》,这位小伙子就是现代文坛上著名的“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今天,我们就追随着沈先生的足迹,走进这片神奇秀美的土地,走进沈先生。

二、简介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

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以《边城》等作品享誉文坛,蜚声海外。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徒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自身来到北京,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

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2024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教案1

2024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教案1

2024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8《箱子岩》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箱子岩》,详细内容为第一至三章。

通过阅读理解与赏析,学生将深入理解作者沈从文的创作背景、文学特色以及小说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沈从文及其代表作《箱子岩》的相关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3.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手法,探讨小说中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及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2. 教学重点:掌握沈从文的文学特色,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箱子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2. 讲解:详细讲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史。

3. 阅读理解:带领学生阅读文本,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为例,讲解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人物形象,进行课堂互动。

6. 赏析:对比小说中的现实与理想,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六、板书设计1. 《箱子岩》2. 作者:沈从文3. 章节内容:第一章至第三章4. 人物形象:X、X、X5. 现实与理想:冲突与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提炼关键信息。

(2)探讨小说中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阐述自己的观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文学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深入理解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尽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围绕教材的章节,特别是对《箱子岩》这样的文学作品,需要深入挖掘其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高一语文《箱子岩》优质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箱子岩》优质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箱子岩》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写景状物》中的《箱子岩》。

课文详细描绘了箱子岩的自然风光和民间传说,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民间文化的传承。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组,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领悟并欣赏作者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所表现出的自然美和民间文化。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语言特色、描绘手法。

难点:理解并欣赏作者如何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展现出自然美和民间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进而引入课文。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组,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b. 讲解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c. 分析课文语言特色,如生动、形象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讲解其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学生模仿课文例句,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民间传说,探讨其文化内涵。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引子、描绘、传说、结尾2. 描绘手法:比喻、拟人等3. 语言特色:生动、形象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所学的描绘手法,写一段关于你所熟悉的一处自然景色的描绘。

答案示例:夕阳西下,湖面波光粼粼。

远处的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

湖边的柳树轻舞着绿丝绦,仿佛在向行人诉说着这里的美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描绘手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a.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以加深对自然美的感知。

b. 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文化,了解并传承民间传说。

c. 推荐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高中语文箱子岩精细精品教案两课时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箱子岩精细精品教案两课时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箱子岩精细精品教案两课时语文版必修2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围绕高中语文教材语文版必修2中《箱子岩》一文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以及创作手法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章生字词,理解文章基本内容;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题思想,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3. 通过对文章创作手法分析,培养学生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主题思想挖掘,创作手法鉴赏。

重点: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箱子岩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2. 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然后进行讲解;3. 文章内容分析:带领学生分段落阅读课文,分析每个段落要点,理解文章内容;4.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关键句子,共同探讨文章主题思想;5. 创作手法鉴赏:分析文章写作手法,如描写、对比、象征等,并进行例句讲解;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创作手法进行小练笔;7.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和重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8.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总分总;2. 生字词: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3. 主题思想:用简洁明语言概括;4. 创作手法:结合例句进行展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箱子岩特点;(2)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作者创作手法理解;(3)运用所学创作手法,写一段描述性文字。

答案:(1)箱子岩特点:雄伟壮观、险峻奇特、历史沧桑;(2)作者创作手法:以小见大、对比鲜明、象征手法;(3)示例: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波光粼粼江面上,一只渔船摇曳着归航。

远处箱子岩,如同一座巍峨城堡,守护着这片古老土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同类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激发创作灵感。

高中语文箱子岩精细教案两课时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箱子岩精细教案两课时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箱子岩精细教案两课时语文版必修2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语文版必修2教材中《箱子岩》一文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箱子岩》的全文阅读与解析,重点章节为第一、二、四节,详细内容涉及作者对箱子岩的描绘、民间传说的融入以及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箱子岩》一文中关键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2. 领悟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所展现出的箱子岩的自然美和民间传说的神秘色彩。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中复杂句式的理解,以及对箱子岩民间传说的深入解读。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展示文稿,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用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箱子岩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引入课题。

2. 阅读感知: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文中的美句美段。

教师提问,检查阅读效果,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汇和句式。

3. 文本解析:对第一、二节进行细读,分析作者描写箱子岩的笔法和情感。

对第四节进行解读,探讨民间传说对文本的意义。

4. 例题讲解:分析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通过例句解析,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相关修辞。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中心:箱子岩——自然美与民间传说的融合2. 提纲:箱子岩的自然景观民间传说的神秘色彩文本的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文中的一个自然景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描绘。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箱子岩民间传说的理解。

2. 答案:学生作业答案根据个人理解和创造进行批改,鼓励创意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回顾,分析教学效果。

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箱子岩教学案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箱子岩教学案语文版必修2

第8课箱子岩

8



_

_
本课话题——从容淡定
一、从课本中积累
“然而从整个说来,这些人生活却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
命之理,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唯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

而且在这种过程中,人是如何渺小的东西,这些人比起世界上任何哲人,也似乎还更知道的多一些。

”如果说《边城》是沈从文笔下最美的宝玉,那么《箱子岩》则是他用无尽的温爱对湘西
乡民亲近自然、与自然浑融一体、从容淡定生活状态的深刻思考。

这种自然的灵韵,这种生命的从容淡定,才应是边城凤凰的精髓所在。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尘归尘,土归土。

现代人总是急急地去寻找想要得到的东西,却不知这种切切速成的心态,失去了几多生活的诗意、
生活的从容淡定。

二、从生活中积累
韩国围棋职业棋手李昌镐,从1992年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起,至2007年共夺得18个个
人赛冠军、13次团体赛冠军,创造多项围棋历史记录,开创了“李昌镐时代”。

在一场比赛中,有人为他拍了72张照片,但从容淡定的他却不受干扰,一心只想着比赛。

因为他的骨子里透着平静,所以不管外界对他有多大的影响,他都能保持这淡定与从容,用心去下好每一步棋,其实他那波澜不惊的“石佛”面孔,已经让他在比赛中占了上风,正是这种从容淡定
的性格品质,让他走向了职业围棋的峰巅。

三、从名言中积累1.纵化大浪中,不喜亦不惧。

——季羡林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3.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

——欧阳修4.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于丹。

2024年高一语文《箱子岩》教案设计

2024年高一语文《箱子岩》教案设计

2024年高一语文《箱子岩》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箱子岩》。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箱子岩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具体内容包括:箱子岩的地理位置、传说及自然景观;作者在箱子岩的探险经历;对箱子岩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箱子岩的地理、历史及文化背景。

2. 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在箱子岩的感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角度去欣赏和解读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箱子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神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箱子岩的地理位置、传说及自然景观。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

(2)解读作者在箱子岩的感悟。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角度去欣赏和解读课文。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分析其艺术特色。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自然景观,运用课文中所学的描写方法,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1. 箱子岩地理位置传说自然景观2. 课文艺术特色景物描写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所学的描写方法,以“家乡的某处自然景观”为题材,写一篇作文。

2. 答案: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进行批改,给出评价和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让学生课下收集有关自然景观的诗歌、散文,进行欣赏。

(2)组织一次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4. 实践情景引入的运用。

高一语文《箱子岩》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箱子岩》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箱子岩》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箱子岩》。

文章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描写自然风光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习描写自然风光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掌握描写自然风光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箱子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同时注意课文中对箱子岩的描绘。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讲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讲解描写自然风光的写作技巧,如空间顺序、动态描写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精彩描写,让学生学会运用写作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熟悉的自然景观,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描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家乡的某处自然景观”为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例文略。

2. 作业要求:运用课堂所学写作技巧,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了描写自然风光的写作技巧,还培养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分析及目标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3. 教学过程的设计,特别是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安排4. 作业设计及其答案的详尽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围绕《箱子岩》的核心主题,深入挖掘文本的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2021年高中语文《箱子岩》教案 语文版必修

2021年高中语文《箱子岩》教案 语文版必修

2021年高中语文《箱子岩》教案语文版必修2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作家沈从文及其作品,了解湘西的一些风俗民情。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理解作品融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表现手法。

4、探讨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有关“历史”的思考,体会作者的感受和忧思。

5、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比较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所见所闻,两类人物描写的用意和两次不同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抒情、议论句子的含义,把握作者有关“历史”的思考。

教学设想:筛选——比较——研讨——归纳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思考,筛选出作者两次对箱子岩风光风俗描写的重点内容和表明作者观点的议论抒情的语句,对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所见所闻,两类人物描写的用意和两次不同的感受和体会这三组内容进行重点对比,以教师引导为主,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交流,进而探讨文章的主旨,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课型: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安排: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我国西南的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的地方,有一片神奇的土地——湘西,那里有著名的吊脚楼、河街码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俗风情令人神往,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有一位20岁的小伙子离开这里,到北京闯天下,但对故乡魂牵梦萦,十几年之后他又回到了故乡,写成了一组记录自己所见所闻的游记散文《湘行散记》,这位小伙子就是现代文坛上著名的“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今天,我们就追随着沈先生的足迹,走进这片神奇秀美的土地,走进沈先生。

二、简介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

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以《边城》等作品享誉文坛,蜚声海外。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徒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自身来到北京,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

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高中语文:《箱子岩》导读教案 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箱子岩》导读教案 语文版必修2

《箱子岩》导读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1〕水之于沈从文,有如血液之于一个人的生命。

离开沅水或许便不会有一个被世人称作小说家的沈从文——准确地说,起码就不会有我们现在要谈论的写《箱子岩》的沈从文。

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和灵感都得自这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他说:“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

”〔2〕此时,他又实实在在地回到水边,面对曾经生活了十多年的那一片神奇的土地,那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看到日夜不断千古长流的河水里石头和沙子,以及水面腐烂的草木,破碎的船板,使我触着了一个使人感觉惆怅的名词,我想起‘历史’”。

〔3〕那“历史”,不是官方史书典籍的刻板记载,在沈从文的眼里,那“一套用文字写成的历史,除了告给我们一些另一时代另一群人在这地面上相斫相杀的故事以外,我们决不会再知道一些要知道的事情。

但这条河流却告给了我若干年来若干人类的哀乐!”〔4〕因此,他的用意在于从民间的视角与立场,以一个精神和人格都绝对独立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和打量这片土地的过去,从活生生的当下出发,在实现对历史的想像与整合的同时,以此为出发点去思索未来,这是沈从文格外感兴趣的一项崇高而又功德无量的事业。

“这条河过去给我的是‘知识’,如今给我的却是‘智慧’”,〔5〕他相信“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6〕所以,只有在这条承载着世世代代湘西儿女的哀乐悲欢、长达千里的沅水中,才能发现真正的湘西。

那个位于沅水中段的特别著名的悬崖——箱子岩,其实就是作家寻觅历史踪迹、思索未来的一个支点,也是“回忆”借以展开的一个“由头”。

沅水中段神奇神秘的箱子岩,“是一列五色斑驳的石壁,长约三四里,同属石灰岩性质。

石壁临江一面崭削如割切”,“最引人注意处还是那半空中石壁罅穴处悬空的赭色巨大木柜。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优质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优质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8《箱子岩》优质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箱子岩》,主要围绕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展开,详细内容包括作者对箱子岩的描绘、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介绍以及作者在箱子岩的所见所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和典故,提高语文素养。

2. 领悟作者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表达出的对自然、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3. 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和典故,体会作者对箱子岩的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箱子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 词语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箱子岩的描绘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修辞手法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箱子岩》2. 主要内容:箱子岩的描绘、风土人情、作者所感3. 生字词、成语和典故:书写在黑板上,提醒学生注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箱子岩的认识,并结合课文分析,说明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2. 答案提示:从箱子岩的自然景观、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入手,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述,阐述作者对箱子岩的敬仰和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关于箱子岩的资料,深入了解其历史和文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8《箱子岩》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八课《箱子岩》,主要围绕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展开,详细内容涉及作者对箱子岩的描绘、民间传说的引入以及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结构;2. 领悟作者通过描绘箱子岩,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组以及复杂句子结构;2.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描绘箱子岩的意图,感悟历史变迁的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箱子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进而导入课文学习;2.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语音准确、语气恰当;3.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帮助学生理解;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分析作者描绘箱子岩的意图,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变迁的主题;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课文理解的例题,指导学生答题技巧;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重点,促进学生互动交流;9.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箱子岩2. 主要内容: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生词、短语,历史变迁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词语:突兀、屹立、沧桑、传说;(2)根据课文内容,简述箱子岩的特点及民间传说;(3)谈谈你对课文主题“历史变迁”的理解。

2. 答案:(1)突兀:高耸的样子;屹立:高耸挺立;沧桑:历史变迁;传说:民间流传的故事;(2)箱子岩位于长江边,形状独特,民间传说丰富,寓意着历史变迁;(3)学生自由发挥,要求观点明确,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变迁,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但课堂时间有限,对部分难点内容未能深入讲解;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边城》等其他沈从文的著作,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文学成就。

《箱子岩》语文版必修二

《箱子岩》语文版必修二
对现代文学史的贡献
沈从文通过《箱子岩》等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文 化遗产,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
03
《箱子岩》内容解

主题思想
乡土情怀
通过对箱子岩上人们的生 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 乡的深深眷恋和怀念。
历史变迁的感慨
通过箱子岩上人们的生活 变化,体现了作者对历史 变迁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 考。
与生动。
象征手法
通过箱子岩这一象征,表达了对 故乡的眷恋和对历史的思考。
人物刻画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展 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04
《箱子岩》教学重
点与难点
重点解析
主题理解
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箱子岩的 风土人情,所传达出的对湘西文化的独特 见解和思考。
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 角,生动地描绘出湘西的风景和人物,以 及这些描写对主题的贡献。
03
学生参与度低
在课堂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我对学生的
引导不够,或者提出的问题不够有吸引力。
教学建议
加强内容深度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文章的主题和深层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使课堂更加 生动有趣。
《箱子岩》的灵感来源
源于作者在湘西旅行时,对一个古老村落的所见所感。他被那里的自然风光和 人们的生活方式所吸引,决定以此为背景创作一篇小说。
作品影响
对乡土文学的贡献
《箱子岩》被视为中国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对后来的文 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中语文箱子岩精细教案两课时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箱子岩精细教案两课时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箱子岩精细教案两课时语文版必修2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语文版必修2教材中《箱子岩》一文,涉及章节为第四单元第13课。

文章通过对作者童年记忆中箱子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教学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语言特色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词组、成语,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2. 分析文章结构,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探讨文章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挖掘,语言特色的鉴赏。

2. 教学重点:生字词学习,文章结构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讲解生字词,巩固词汇基础。

3. 阅读理解:学生细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句子,进行讨论、分析。

6. 语言特色鉴赏: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图:清晰展示文章的起承转合。

2. 生字词:列出文章中的生字词,方便学生记忆。

3. 主题思想:用关键词概括文章主题思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短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同类主题的文章,如《我与地坛》、《荷塘月色》等,拓宽阅读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9《箱子岩》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作家沈从文及其作品,了解湘西的一些风俗民情。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理解作品融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表现手法。

4、探讨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有关“历史”的思考,体会作者的感受和忧思。

5、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比较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所见所闻,两类人物描写的用意和两次不同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抒情、议论句子的含义,把握作者有关“历史”的思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我国西南的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的地方,有一片神奇的土地——湘西,那里有著名的吊脚楼、河街码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俗风情令人神往,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有一位20岁的小伙子离开这里,到北京闯天下,但对故乡魂牵梦萦,十几年之后他又回到了故乡,写成了一组记录自己所见所闻的游记散文《湘行散记》,这位小伙子就是现代文坛上著名的“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今天,我们就追随着沈先生的足迹,走进这片神奇秀美的土地,走进沈先生。

二、简介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

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以《边城》等作品享誉文坛,蜚声海外。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徒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自身来到北京,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

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

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三、写作背景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他相信“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所以,只有在这条承载着世世代代湘西儿女的哀乐悲欢、长达千里的沅水中,才能发现真正的湘西。

那个位于沅水中段的特别著名神秘的悬崖——箱子岩,就寄托了作家对湘西人民的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的苦苦思考。

沈从文20岁(1922年)离开湘西,1934年又回到故乡,写成了一组记录自己所见所闻的游记散文《湘行散记》,《箱子岩》便是其中的一篇。

箱子岩位于泸溪浦市之间,这个断崖同沅水流域许多滨河悬崖一样,都是石灰岩作成的,沿河断崖绝壁是古穴居人住处的遗迹,那种赭色木柜一般方形木器,现今还有三五具好好搁在崭削岩石半空石缝石罅间,说来异常动人,对于它产生存在的意义,应当还有些较古的记载或传说,年代久,便遗失了。

四、课文研讨(一)本文写了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经历和不同的感受,找出作者两次对箱子岩记叙、描写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作者对箱子岩记叙、描写的段落是第1、3、4段。

第二次作者对箱子岩记叙、描写的段落是第6、7(开头部分)、9——19段。

(二)指名学生分别朗读第1、3、4、6、7(开头部分)段,引导学生对作者两次在箱子岩的所见所闻做初步比较。

(时间、自然景物特点、气氛、事件、感情)第一次:十五年前端午节,鲜艳、明丽、神秘,热闹、欢快,观看赛龙舟,热情地赞美;第二次:十五年后十二月七号过年前夕,寒冷、破败、单调,萧条、冷寞、死气沉沉,在一家小饭铺里,遇见一个跛脚青年,深深的忧虑。

(三)引导学生对下列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深入地理解作者两次在箱子岩的不同感受。

1、作者十五年前到箱子岩看到的自然景物和十五年之后分别是什么样子?两组景物描写有什么差别?讨论后明确:作者十五年前到箱子岩看到的自然景物:“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

石壁半腰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隙间横横的悬撑起无数巨大横梁,暗红色长方形大木柜尚依然好好的搁在木梁上。

”作者十五年后到箱子岩看到的自然景物:“没有太阳的阴沉酿雪天,气候异常寒冷。

停船时还只下午三点钟左右,岩壁上藤萝草木叶子多已萎落,显得那一带斑驳岩壁十分瘦削。

悬岩高处红木柜,只剩下三四具,其余早不知到哪儿去了。

”作者描绘的十五年前看到的自然景物色彩鲜艳,景色明丽,带有一些神秘色彩。

而十五年后到箱子岩看到的自然景物却是寒冷、破败、单调、萧条的样子。

2、作者第一次到箱子岩时通过那些事情渲染出节日浓烈的气氛的?第二次到箱子岩时又通过那些事情渲染出过年前夕冷寞、死气沉沉的气氛的?讨论后明确:作者第一次到箱子岩时通过青年们赛龙舟,人们在两岸大声呐喊助兴,好事者放鞭炮,人们半夜尽兴游玩等事情渲染出节日浓烈的气氛。

第二次到箱子岩时作者通过老渔婆缩颈敛手在船头寒风中修补渔网,人们围坐在一起烤火,聊天等事情渲染出过年前夕冷寞、死气沉沉的气氛。

3、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赛龙场面的热烈气氛?讨论后明确:作者极力渲染赛龙舟场面的热烈气氛,是为了展示你追我赶、勇于向前、毫不让步和妥协的划龙船精神,与后文写故土故人生活中的痼疾和污秽形成了对比,作者希望湘西人民用划龙舟的精神和热情,创造历史,改变历史。

4、作者描绘端阳节赛龙舟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讨论后明确:作者借写赛龙舟来表现传统的民族文化绵延已久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在当地人身上体现出的那种植根于湘西古老民族文化土壤的朴素的人性美,洋溢着勇敢、雄健、慷慨、诚实、热情的生命活力。

5、跛脚青年在文中占了相当篇幅,他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异常恶劣”。

他引起了作者对乡村人物命运怎样的思考?讨论后明确:跛脚青年的形象使作者看到了湘西世风日下,人们渐渐失去淳朴、善良的品性,而靠邪路混世界的人反而为人们所钦羡。

这是作者所担心的。

忧虑之极,作者把这个跛脚青年当成一副“以毒攻毒”的毒药。

五、布置作业思考题:找出课文有关议论抒情的段落,归纳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感受作者是怎样把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

第二课时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作家沈从文及其作品,通过作者对湘西的优美描写,感受到那里自然淳朴的风俗民情,同时,我们对作者两次在箱子岩的所见所闻做了比较,今天,我们继续比较作者笔下两类人物的描写和两次不同的感受和体会,进一步探讨文章的主旨,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

二、课文研讨(一)重点研读9—20段,分析比较作者分别描写跛脚青年,屈原和贺龙这两类人物的用意。

1、作者运用了那些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来塑造跛脚青年这个人物形象的?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讨论后明确:(1)作者对跛脚青年的刻画主要运用了动作行为描写、神情描写和语言描写,如“懒洋洋”“拉开”“摊出”三个词语表达出他“兵油子的油气与骄气”,说明他蛮横、霸道、骄气。

“发了财,哼。

用得着瞒你们?本钱去七角,桃源行市只一块零,除了上下开销,二百两货有什么捞头,我问你。

”这段语言描写形像地刻画出他在众人面前既要炫耀,好卖弄,又狡黠地有所保留的心理,以及摆出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看不起别人的神态。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侧面描写主要通过别人对他的言行来体现:如第9段中跛脚青年刚出场时“许多人见了他都同时叫唤”,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特殊地位,第15——18段写在他离开后通过成衣人和水手对他的讨论,说明他是一个吃喝嫖赌,无恶不做的兵痞,无赖的形象。

(3)第14段作者运用了插叙交代了跛脚青年与别人不同的经历:他当过兵,负伤后跛了脚,领到了一些抚恤金,还有了“什长”这个名分,做贩卖鸦片之类的“特别生意”。

(4)第19段作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十五年前在渔船上欢乐跳踯的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在十五年后成长为毒害乡民的什长,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2、作者描写跛脚青年这个形象有什么用意?讨论后明确:在作者眼里“他就是一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

跛脚青年的所作所为显示了湘西人民生活中的痼疾和污秽。

作者借这个人物来批判外界社会日益败坏的世风对淳朴乡民的侵蚀与毒害。

3、作者写屈原和贺龙这两个人物的用意是什么?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写屈原和贺龙,因为这两个人都是三湘大地上出现的风云人物。

屈原毕生为民请命,关注民生疾苦,以他的政治和文学才能成为当地人们纪念的伟大先贤。

人们纪念他,体现出传统的民族文化有绵延已久的旺盛的生命力。

对贺龙,作者是充满敬佩和期待的。

二十年前贺龙只是一个平常的马夫,二十年后就成了统领千军万军的一方豪杰,“谁个人会注意这个小小节目,谁个人想象得到人类历史是用什么写成的”。

作者又一次提到了“历史”,这样的感叹流露出期盼,希望当地人民能像贺龙一样去创造一段新的历史。

表现出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热烈期盼和希望。

(二)研读第2、5、7(后半部分)、8、19(后半部分)议论抒情的段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比较作者两次到箱子岩不同的体会。

1、作者第一次到箱子岩的体会是什么?讨论后明确:(1)感叹民族文化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这是节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和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

”“提起这件事,使人重新感到人类文字语言的贫俭。

那一派声音,那一种情调,真不是用文字语言可以形容的事情。

”(2)感叹乡民们与世无争、自然淳朴的生活。

“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进展毫无关系。

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方式看来,竟好象今古相同,不分彼此。

”2、作者第二次到箱子岩的体会是什么?讨论后明确:(1)感叹乡民继续过着简单而充实的日子。

“这些人每到大端阳时节,都得下河去玩一整天的龙船,平常日子…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

每日看过往船只摇橹扬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

”(2)感叹人的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

“然而从整个说来,这些人生活却仿佛同‘自然’已相互融合,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惟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

”(3)为当地人一成不变的古老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在“明天”的命运感到担忧。

“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对历史毫无担负,…另外尚有一批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方法来支配自然,…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

我们用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对‘明天’的‘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4)为受到外面世界玷污的乡民的精神世界感到深深的忧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