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家拉瓦锡励志故事
化学家小故事
![化学家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5f9b88d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a.png)
化学家小故事以下是 7 条化学家小故事:1. 嘿,你知道吗,当年拉瓦锡那可是相当厉害啊!他就像一个执着的探索者,对燃烧的秘密穷追不舍。
有一次啊,他和朋友们讨论燃烧现象,别人都觉得那没啥特别的,可他偏不信邪!他不断地实验、观察,最终推翻了错误的“燃素说”,这多了不起呀!拉瓦锡真的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为化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2. 哎呀呀,门捷列夫简直就是化学界的传奇人物!就好比是一位智慧的棋手,巧妙地排布着元素的位置。
据说呀,他在梦里都在思考元素的规律。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灵感突发,终于排出了那张著名的元素周期表!这可不就是化学领域的一大壮举嘛!不得不佩服他呀。
3. 你晓得波义耳不?他对化学的热爱那叫一个狂热!就像一个充满激情的猎人,紧紧追踪着每一个化学现象。
有一回啊,他在做实验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滴酸碱滴到了花瓣上,哇塞,花瓣颜色瞬间变化了,他立刻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这不就为后来的指示剂奠定了基础吗?波义耳这种对细微之处的敏锐洞察力,真的太牛啦!4. 居里夫人呀,那简直就是坚韧不拔的化身!想象一下,她在那简陋的实验室里,日复一日地研究着放射性物质,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呀!记得有一次实验失败了很多次,可她就是不放弃。
最终她发现了镭和钋,这是多么伟大的成就呀!她真的是女性的骄傲,也是科学界的楷模。
5. 道尔顿呀,这个名字在化学史上可是响当当的!就像一个永不满足的求知者,对原子的奥秘孜孜不倦。
有那么一段时间,他天天盯着各种物质看呀看,琢磨呀琢磨。
终于,他提出了原子学说!这就像是为化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的贡献可太重要啦!难道不是吗?6. 泡利呢,是个特别神奇的化学家!可以说他就像一个挑剔的鉴赏家。
有一次讨论一个化学理论,别人都觉得差不多就行了,他可不干,非得提出尖锐的观点。
结果呢,证明他是对的呀!他这种敢于挑战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对吧?7. 还记得卢瑟福吗?他像是一个勇敢的开拓者。
有一次做实验的时候,他发现了一种奇妙的现象,简直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激动!经过不断研究,他对原子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拉瓦锡_近代化学的奠基者
![拉瓦锡_近代化学的奠基者](https://img.taocdn.com/s3/m/1889d2ef6294dd88d0d26b5b.png)
拉瓦锡具有非凡的科学洞察力和 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拉瓦锡毕生勤 奋, 每天六点起床, 从六点到八点进行 实验研究, 八点到下午七点从事火药局 长或法国科学院院士的工作, 七点到晚 上十点, 又专心从事他的科学研究。星 期天不休息, 进行一整天的实验工作。
发 明故事 INVENTION&INNOV聂文颖
拉瓦锡原来是学法律的。1763 年, 20 岁的拉瓦锡取得了 法律学士学位。拉瓦锡的父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律师, 家境富 有。所以拉瓦锡没有去律师所上班, 因为那时他对植物学发生 了兴趣, 经常上山采集标本使他又对气象学产生了兴趣。在地 质学家葛太德的建议下, 拉瓦锡师从巴黎著名的化学家鲁伊 勒教授。从此, 拉瓦锡就和化学结下不解之缘。
拉瓦锡和妻子一生没有孩子, 但生 活非常愉快。她帮助拉瓦锡实验, 经常 陪伴在他左右。拉瓦锡的著作里的许多 插图都是他的妻子亲手画的。
1789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拉瓦锡被 诬陷与法国的敌人有来往, 犯有叛国 罪, 于 1794 年 5 月 8 日处以绞刑。著名 的法籍意大利数学家拉格朗日痛心地 说“: 他们可以一瞬间把他的头割下, 而 他那样的头脑一百年也许长不出一个 来。”
定是什么气体被白磷和硫磺吸收了。
于是他又改进实验的方法: 将白磷放入一个钟罩, 钟罩里
留有一部分空气, 钟罩里的空气用管子 连 接 一 个 水 银 柱( 注 :
测定空气的压力) 。加热到 40℃时白磷就迅速燃烧, 水银柱上
升。拉瓦锡还发现“1 盎司的白磷大约可得到 2.7 盎司的白色灰
烬( P2O5) 。增加的重量和所消耗的 1/5 容积的空气重量基本接 近。”
自由之火, 有时又说它与土素相化合成火; 有时说它能通过容
拉瓦锡的精神品质的作文
![拉瓦锡的精神品质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1f2b4ee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39.png)
拉瓦锡的精神品质的作文
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位超级厉害的人物——拉瓦锡。
拉瓦锡那可是科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啊!他身上展现出来的精神品质,
真的值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
拉瓦锡这家伙有着超级强大的好奇心。
他就像一个永远充满问号的小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想弄个明白。
不管是常见的物质变化,还是那些复杂的化学现象,他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种好奇心驱使着他不断去探索、去实验,不怕
麻烦,不怕困难,非得把那些隐藏在背后的秘密给揪出来不可。
然后呢,拉瓦锡还特别勇敢。
在那个科学还不是那么发达,各种观念还比
较混乱的时代,他敢于挑战传统的权威观点。
别人说啥他可不全信,非得自己
亲自验证、思考。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就好比在一群人都朝着一个方向走
的时候,他敢独自转身,去寻找真正的道路。
还有啊,拉瓦锡的坚持精神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做实验可不是一次
两次就能成功的,往往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
但他从不气馁,一次不行就再来
一次,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直坚持到得出满意的结果为止。
而且,他还特别严谨。
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步骤,他都认真对待,绝不马虎。
一点点的误差在他眼里那都是大问题,非得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拉瓦锡的这些精神品质,放在咱们今天,也是超级宝贵的财富。
要是咱们
能有他一半的好奇心、勇敢、坚持和严谨,那干啥事干不成啊!
所以说,让咱们向拉瓦锡学习,说不定哪天,咱们也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呢!。
拉瓦锡发现氧气的故事
![拉瓦锡发现氧气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1788d4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b.png)
拉瓦锡发现氧气的故事
咱来唠唠拉瓦锡发现氧气的事儿。
那时候啊,大家对空气里到底有啥,那是迷迷糊糊的。
拉瓦锡就像个超级侦探一样,开始琢磨这个事儿。
拉瓦锡做了一个特别有名的实验。
他把汞,就是那种亮晶晶的、像银子一样但又有点怪味的金属,放在一个密封的容器里加热。
这一加热啊,就像一场神奇的魔法开始了。
汞在容器里慢慢发生了变化,容器里的空气也跟着有了动静。
他发现加热后的汞变成了一种红色的粉末,这就有点奇怪了,汞怎么就变色了呢?更有趣的是,容器里的空气体积也变小了。
这就好比是一个房间里的东西突然变少了,空间也跟着变小了。
拉瓦锡那是个很有耐心的人啊,他继续研究。
他又把那个红色的粉末再加热,又变回去了,汞又出现了,而且还产生了一种气体。
这种气体可不得了,它能让东西燃烧得更旺。
拉瓦锡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
拉瓦锡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就知道了空气不是一种简单的东西,里面有一部分是这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他把这种气体命名为氧气。
这一发现啊,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大灯,让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一下子清晰了好多。
拉瓦锡就这么靠着他的聪明才智和不断的探索,把氧气这个神秘的家伙从空气里给揪了出来,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它的存在。
化学历史故事
![化学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5b40db5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c0.png)
化学历史故事话说啊,咱们今天聊聊那些化学历史上的小故事,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就像吃糖葫芦一样,一串接一串,甜中带酸,回味无穷。
想当年,有个叫拉瓦锡的法国哥们儿,那可是化学界的大腕儿,人称“氧气之父”。
他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把空气给“拆”了。
可不是用锤子砸啊,人家是用实验说话。
拉瓦锡琢磨着,空气里到底藏着啥秘密呢?于是,他搞了个大炉子,开始烧金属。
这一烧可不得了,他发现金属烧完后,空气的重量竟然变轻了!嘿,这空气里肯定有东西被烧跑了。
拉瓦锡继续琢磨,最后发现,跑掉的那部分就是氧气。
这一下,可把化学界给震了,大家这才知道,原来咱们天天呼吸的空气里,还有这么个宝贝疙瘩。
再来说说门捷列夫,这位俄国老兄可是个“排排坐,吃果果”的高手。
他整了个化学元素周期表,把那些乱糟糟的元素按规矩排了个队。
这周期表啊,就像咱们学校的座位表,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的位置,坐得整整齐齐。
门捷列夫这一排,可不得了,他发现了元素之间的秘密——周期律。
这周期律就像是个密码本,告诉咱们元素之间是怎么相互关联的,怎么变化的。
从此以后,化学家们找新元素、研究元素性质,可就方便多了。
还有位叫居里夫人的女士,那可是科学界的“女中豪杰”。
她跟她的老公皮埃尔·居里一起,整天在实验室里捣鼓那些闪闪发光的石头。
别人可能觉得这些石头就是好看,但居里夫人可不这么想,她觉得这些石头里肯定有秘密。
果然,她发现了镭和钋这两种新元素。
这镭啊,可是个厉害角色,能发光,还能治病。
居里夫人为了研究它,可是吃了不少苦头,但她从来没喊过累。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梦,再苦再累也值得。
还有个小插曲,得说说诺贝尔这家伙。
他本来是个炸药大王,整天跟炸药打交道。
但你知道吗?他还有个诺贝尔奖呢!这奖啊,就是奖给那些在科学、文学、和平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诺贝尔自己虽然是个“火药桶”,但他却希望世界能多一些和平、多一些进步。
所以,他设立了这个奖,鼓励大家去追梦、去创新。
拉瓦锡验证空气成分的故事
![拉瓦锡验证空气成分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c35ada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f.png)
拉瓦锡验证空气成分的故事
拉瓦锡是18 世纪法国著名的化学家,他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中,他最著名的实验之一就是验证空气成分的实验。
在18 世纪中叶,人们普遍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但是,拉瓦锡对此表示怀疑,并决定进行实验来验证空气的成分。
拉瓦锡的实验装置由一个玻璃钟罩、一个汞槽和一个玻璃管组成。
他首先将汞注入汞槽中,并将玻璃钟罩罩在汞槽上。
然后,他用火焰加热玻璃管中的汞,使其蒸发并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汞。
这个反应会消耗玻璃钟罩内的氧气,导致玻璃钟罩内的气压降低。
接下来,拉瓦锡将玻璃管的另一端浸入汞槽中,使氧化汞与汞反应,重新生成汞和氧气。
这个反应会释放出氧气,导致玻璃钟罩内的气压升高。
通过这个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结论: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由两种不同的气体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支持燃烧的氧气,另一种是不支持燃烧的氮气。
拉瓦锡的实验结果对于化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实验方法和结论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研究中,为后来的化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研究需要勇气和创新精神,同时也需要严谨的实验和科学的方法。
拉瓦锡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通过实验验证了自己的假设,并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化学之父拉瓦锡惨被砍头,法官说不需要科学你就乖乖上断头台吧
![化学之父拉瓦锡惨被砍头,法官说不需要科学你就乖乖上断头台吧](https://img.taocdn.com/s3/m/46247d1c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50.png)
化学之父拉瓦锡惨被砍头,法官说不需要科学你就乖乖上断头台吧拉瓦锡是18世纪末法国著名科学家,近代化学之父,出生于贵族家庭,一生担任过不少公职,曾协助政府收税,但这为他带来了灭顶之灾。
1794年他被革命党逮捕,送上了断头台,年仅51岁。
和史瓦西、黎曼、赫兹等英年早逝的科学巨人一样,我们永远无从知道如果他们能正常过完一生,将会有多大的成就,为这个世界带来多大的变化。
拉瓦锡建立了定量分析方法,辩识出多种不同元素,为现代化学奠定了基础。
在他被逮捕前,正在进行几项重要的化学实验,他对法官说,他愿意接受死刑,但希望能延缓到做完实验之后。
法官说,新共和国不需要科学家,也不需要科学,你就乖乖上断头台去吧。
这让我想起了某超级大国的总统,他与这位法官何其相似啊!目前世界各国为遏止气候变暖所做出的努力,可能就会因为这位科盲的上台而付之东流,我们生命的摇篮可能因为权力加无知而面临更加深重的苦难,甚至可能是无法逆转的灾难。
霍金曾说过,到2600年,地球将因为人类对能源无止境的贪婪獲取,变成一颗散发红外辐射的红色星球,完全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我们必须早作打算。
过去150年来,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是科学界的共识,如果不及时应对,或许等不到2600年,我们的家园就会成为海底新的亚特兰蒂斯大陆。
当然,人类这样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至少目前看来如此,宇宙中尚没有任何文明的发展可以让人类以资借鉴,谁也不知道对能源的无限獲取是不是文明发展的必然,是不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的。
如果真这样的话,地球将悲哀地成为宇宙中独特的不断向外发出红外辐射的“红矮行星”,真有外星智慧文明存在的话,他们可以籍此轻而易举地发现我们。
但在目前阶段,在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的时候,权力加无知却可能断送所有的努力。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和无知战斗,不幸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败下阵来。
无知是一种瘟疫,极易传染,尤其在暴虐的人群中,拉瓦锡的悲剧就是明证。
关于一个化学历史发展人物
![关于一个化学历史发展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3247b59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f.png)
-
-
3
燃素"是燃烧的物质所必需的元素。然而,拉瓦锡通过实 验发现,燃烧实际上是一个与氧结合的过程。这一发现彻
底改变了人们对燃烧的理解,为后来的化学发展奠定了基
础 此外,拉瓦锡还对化学元素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元素的
4
不变性原理。他认为,无论物质如何变化,其基本的"要 素"或"要素的不可见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这一观念在
1794年5月8日,拉瓦锡因被指控煽动年轻人反对政府而被判处死刑,这一事件在当时 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尽管他的科学成就令人瞩目,但他的政治立场最终导致了他的悲 剧结局
尽管拉瓦锡的生命被突然终止,但他的科学贡献和影响却是永恒的。他的研究改变了 人们对化学和科学的理解,为现代化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 的发展不仅需要才华和努力,还需要勇气和决心去挑战旧有的观念和理论
当时是革命性的,为后来的化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基础
拉瓦锡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科学发现,更在于他的科学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
法。他强调观察、实验和推理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探索科 学真理的最好方法。他的这一观点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科
学家们,使他们更加注重实证和实验
0
关于一个化学历史发展人物
然而,拉瓦锡的科学事业并非一帆风顺。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被选为国民公会的代表, 并因此失去了大部分的科学时间。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科学研究,并在晚年继续进 行重要的化学研究
0
关于一个化学历史发展人物
目录
0
关于一个化学历史发展人物
1 安托万-洛朗·拉瓦锡
,生于1743年8月26日的法国巴黎,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
2 初的著名化学家。他被公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拉瓦锡_真正发现氧气的化学家
![拉瓦锡_真正发现氧气的化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3ade570af12d2af90242e620.png)
分类号:B J E中国化工报/2002年/02月/24日/第006版/科普拉瓦锡 真正发现氧气的化学家王志明1794年5月8日,一位年仅51岁的学者因被指控 在士兵的烟草中掺水,而被押上断头台。
临刑前,这位学者要求: 只要让我做一名普通的药剂师,做一点化学试验就心满意足了。
情愿被剥夺其他一切。
然而,他的要求没有得到同意。
当时他正在进行一项化学实验,要求缓刑两个星期,让他做完这个实验,也未获准。
这位学者就是被人们誉为 近代化学之父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他的死是一个世界性的悲剧,正像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所说: 他们割下拉瓦锡的头,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
但是在100年之内,不知世界上还能不能再长出一颗像他那样的头来!拉瓦锡于1743年8月26日生于法国巴黎。
他的父亲是一个律师,家境富有。
尽管他父亲希望他也成为一个律师,而他却爱上了自然科学。
他小时候为了研究各种光线,竟把自己关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达六个星期之久,为的是使自己的眼睛变得很敏锐,能够在暗处看出光线的微弱变化。
21岁时,他写出了一篇关于城市燃灯最好方法的论文,受到法国科学院的赞许,给他颁发了金质奖章。
他博学多才,研制的高效黑色火药帮助法国的革命者打开了巴士底狱的大门;他在农业生产上提倡种麻、种山芋和种甜萝卜,改良过养牛法、养羊法。
不过,他最引人注目的成就还是他在化学和物理方面的贡献,尤其是他通过长期的严格实验,发现了一种能助燃、助呼吸的气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氧气。
氧气的发现是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1774年8月,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在利用透镜聚焦加热氧化汞的实验中,分解出了一种新的气体。
他仔细地将这种气体收集起来,将点着的蜡烛放进去,发现蜡烛发出非常亮的光焰;又将两只小老鼠放进充满这种气体的玻璃罩里,观察到老鼠活的时间要比在等体积的空气中长3~4倍;他还亲自尝试吸入这种气体,身心觉得十分轻松愉快。
事实上他已经发现了氧气,但他由于受当时流行的 燃素说的束缚,没有去研究这种气体到底是什么,只是称这种气体为 无燃素气体。
化学家拉瓦锡励志故事.doc
![化学家拉瓦锡励志故事.doc](https://img.taocdn.com/s3/m/d4e573110029bd64783e2cef.png)
化学家拉瓦锡励志故事天下绝无热烈勇敢地追求成功,而能取得成功的人。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化学家拉瓦锡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化学家拉瓦锡励志故事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行的化学革命被公推为18世纪科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在这场革命中,他以雄辩的实验事实为依据,推翻了统治化学理论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建立了以氧为中心的燃烧理论。
针对当时化学物质的命名呈现一派混乱不堪的状况,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质分类的新体系。
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拉瓦锡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
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拉瓦锡原来是学法律的。
1763年,年仅20岁的拉瓦锡就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并且获得了律师从业证书。
拉瓦锡的父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律师,家境富有,所以拉瓦锡没有马上去做律师。
那时他对植物学发生了兴趣,经常上山采集标本使他又对气象学产生了兴趣。
在地质学家葛太德的建议下,拉瓦锡师从巴黎着名的伊勒教授学习化学。
从此,拉瓦锡就和化学结下不解之缘。
拉瓦锡是现代化学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业绩是将过去和当时的许多实验结果加以综合,使之成为完整的学说。
1766年,年仅23岁的拉瓦锡"关于城市照明问题"的论文,荣获了法国科学院金质奖。
1772年,由于他对天然水的研究卓有成果而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他所进行的长达百天之久的"烧干了水不会变土"的实验,是人所共知的。
通过这一实验,他推翻了物质不能互变的学说,并进一步证明了物质不灭的正确性。
化学家拉瓦锡励志故事2:对"燃素"学说持怀疑态度的拉瓦锡,实在难以接受"燃素"是物质燃烧原因的观点。
1772年2月,他读到了达尔塞的一篇研究报告,其中谈到"在高温下烧得炽热的金刚石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实验结果使他深受启发。
关于化学家拉瓦锡的故事
![关于化学家拉瓦锡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2b7e1b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dc.png)
关于化学家拉瓦锡的故事拉瓦锡是一位法国的贵族,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化学家,那关于拉瓦锡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拉瓦锡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化学家拉瓦锡的故事断头台上的故事,在1794年5月8日,51岁的拉瓦锡因为一个指控——在士兵的烟草中掺水,而被送上了断头台,其实当时的拉瓦锡在科学界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在化学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常大的。
可是面对这项错误的指控,只要能够让其活下来,能够继续做实验,他甘愿只做一名药剂师,可是就是这样的要求也没有被批准。
眨眼睛的故事,在拉瓦锡被行刑前,他还想着试验,也就是身首分离的人,大脑多长时间才能死亡,他与刽子手商量,在他身首分离的时候,他努力的眨眼睛,看看到底多长时间大脑才能真正的死亡,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拉瓦锡作为一名科学家在面对死亡时的豁达以及对科学的严谨。
氧气的故事,拉瓦锡的故事中有一个关于氧气的故事,当时流行着“燃素学说”,可是对于这一学说的正确性拉瓦锡一直持怀疑态度。
他做了一个试验,发明了钟罩,从中得出了空气也参与到燃烧的过程中了,这一发现,打破了“燃素学说”这一错误的思想。
拉瓦锡的故事一生中有许多,大多都是关于研究方面的,从这些故事中,可以让大家感受到拉瓦锡思想的光芒以及人格的魅力。
拉瓦锡与法国大革命故事拉瓦锡1743年出生于法国一个贵族家庭,他是一个贵族,同时更是一名科学家,准确的说是一名化学家。
由于家人的缘故,大学期间,他主修律师,但本人对自然科学更感兴趣,因此经常花时间和精力研究这方面的知识,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拉瓦锡与法国大革命扯上联系,断送了他的一生。
所谓法国大革命,相信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此次事件开端为巴黎起义,起因众多。
直接原因是1788年春的旱灾,旱灾使大量田地荒芜,粮食减产,于是大量宰杀牲畜以充当食物并减少粮食开销,结果使许多以粪便为肥料的田地没有了粪便来源,加剧了粮食的缺乏。
还有之后的冰雹等自然灾害使下层人民生活穷困,相反的,税收却在增加,被压迫的第三级人民在同时期思想启蒙运动的启发下开始反抗君主专制,他们痛斥那些给他们增加负担的统治阶级,而拉瓦锡就是其中一人。
拉瓦锡,近代化学的奠基者
![拉瓦锡,近代化学的奠基者](https://img.taocdn.com/s3/m/66abe90383d049649a665845.png)
拉瓦锡,近代化学的奠基者作者:聂文颖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7年第08期拉瓦锡原来是学法律的。
1763年,20岁的拉瓦锡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
拉瓦锡的父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律师,家境富有。
所以拉瓦锡没有去律师所上班,因为那时他对植物学发生了兴趣,经常上山采集标本使他又对气象学产生了兴趣。
在地质学家葛太德的建议下,拉瓦锡师从巴黎著名的化学家鲁伊勒教授。
从此,拉瓦锡就和化学结下不解之缘。
拉瓦锡的对化学的第一个贡献便是从试验的角度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
早在拉瓦锡出生之时,多才多艺的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当时称之为“物质不灭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学意蕴。
但由于“物质不灭定律”缺乏丰富的实验根据,特别是当时俄罗斯的科学还很落后,西欧对沙俄的科学成果不重视,“物质不灭定律”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
拉瓦锡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当他加热石膏时放出了水蒸气。
拉瓦锡用天平仔细称量了不同温度下石膏失去水蒸气的质量。
他的导师鲁伊勒把失去水蒸气称为“结晶水”,从此就多了一个化学名词——结晶水。
这次意外的成功使拉瓦锡养成了经常使用天平的习惯。
由此,他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成为他进行实验、思维和计算的基础。
为了表明守恒的思想,用等号而不用箭头表示变化过程。
如糖转变为酒精的发酵过程表示为下面的等式:葡萄糖=碳酸(CO2)+酒精这正是现代化学方程式的雏形。
为了进一步阐明这种表达方式的深刻含义,拉瓦锡又撰文写到:“可以设想,参加发酵的物质和发酵后的生成物列成一个代数式,再假定方程式中的某一项是未知数,然后通过实验,算出它们的值。
这样,就可以用计算来检验实验,再用实验来验证计算。
我就经常用这种方法修正实验初步结果,使我能通过正确的途径改进实验,直到获得成功。
”拉瓦锡对化学的第二大贡献是系统地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
1772年秋天,拉瓦锡照习惯称量了定量的白磷,使之燃烧,冷却后又称量灰烬(P2O5)的质量,发现质量竟然增加了!他又燃烧硫磺,同样发现灰烬的质量大于硫磺的质量。
国外优秀的化学家与之有关的化学小故事
![国外优秀的化学家与之有关的化学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53b5c8e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5.png)
国外优秀的化学家与之有关的化学小故事示例文章篇一:《那些国外优秀化学家的趣味化学小故事》嘿,你知道吗?化学这门学科就像一个充满魔法的世界,而那些国外优秀的化学家呢,就像是这个魔法世界里的大魔法师。
今天呀,我就给你讲几个他们的超有趣化学小故事。
先来说说安托万- 洛朗·德·拉瓦锡吧。
他可是被誉为“现代化学之父”呢!拉瓦锡呀,他做实验可认真啦。
就像我们玩拼图的时候,每一块都要找到正确的位置,他对待化学实验里的每一个元素、每一个反应也是如此。
拉瓦锡做过一个特别有名的实验,就是关于燃烧的。
在他之前呀,人们对于燃烧的理解那可真是乱成一团麻。
有人说物体燃烧是因为有一种叫“燃素”的东西跑掉了。
拉瓦锡就想啊,这到底对不对呢?他就像一个聪明的侦探,开始寻找真相。
他把汞放在一个密封的容器里加热,你猜怎么着?容器里的汞变成了红色的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也减少了一部分。
然后他又把那红色的粉末再加热,嘿,汞又变回来了,而且消失的那部分空气又出现了。
这就像变魔术一样啊!拉瓦锡就发现了,原来燃烧不是什么“燃素”跑掉了,而是物质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
当时肯定有好多人不相信他呀,就像你说一个新的游戏规则,那些玩惯老规则的人肯定会觉得奇怪。
他们就会问:“你说的是真的吗?怎么和我们以前想的不一样呢?”可是拉瓦锡用他严谨的实验结果,就像一个坚固的城堡一样,抵御住了那些怀疑的声音。
再讲讲门捷列夫吧。
这个门捷列夫可不得了,他发现了元素周期表。
他呀,就像是一个整理玩具的小孩,把那些化学元素一个个按照它们的特性排列好。
门捷列夫在发现元素周期表之前,那可是花了好长时间研究这些元素呢。
他把元素的原子量、化学性质等等都写在卡片上,然后就像玩纸牌游戏一样摆弄这些卡片。
他想找到这些元素之间的规律。
有时候他可能会想:“哎呀,这个元素到底该放在哪里呢?”就像我们拼图的时候,有一块特别难找到合适的地方。
有一天,他突然就像被闪电击中了一样,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2024年化学家拉瓦锡励志故事
![2024年化学家拉瓦锡励志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d227d37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3.png)
而拉瓦锡的故事,自然也值得众人的钦佩。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为了证明自己的设想,他用白磷作了一系列实验,毫无例外,白磷燃烧之后产生的白烟比白磷重了,这证明磷和空气发生了化合。而白磷在燃烧过程中,只有1/5的空气可以助燃,拉瓦锡把这种空气暂时称为有用空气。
至此,应该说燃素学说可以推翻了,但拉瓦锡仍不肯冒然作出结论。1774年,他又用天平在曲颈瓶中通过加热金属作了定量研究,结果仍然证明了他的设想!
拉瓦锡是现代化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业绩是将过去和当时的许多实验结果加以综合,使之成为完整的学说。
1766年,年仅23岁的拉瓦锡关于城市照明问题的论文,荣获了法国科学院金质奖。1772年,由于他对天然水的研究卓有成果而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他所进行的长达百天之久的烧干了水不会变土的实验,是人所共知的。通过这一实验,他推翻了物质不能互变的学说,并进一步证明了物质不灭的正确性。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却也难以避免地受到了政治影响,到了1789年,出于对皇室的不满,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了。
此时的'拉瓦锡,由于出身和众议院议员的身份,理所当然地被视为贵族阶层,他的行动受到限制,行为受到监督,更为不幸的是,后来的激进派在来回翻找拉瓦锡履历时,发现他曾经出任过包税官的职务,负责过食盐和烟草的征税大权,期间当地还流传过假烟草的贩卖,这成为了拉瓦锡的污点。
拉瓦锡原来是学法律的。1763年,年仅20岁的拉瓦锡就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并且获得了律师从业证书。拉瓦锡的父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律师,家境富有,所以拉瓦锡没有马上去做律师。那时他对植物学发生了兴趣,经常上山采集标本使他又对气象学产生了兴趣。在地质学家葛太德的建议下,拉瓦锡师从巴黎著名的伊勒教授学习化学。从此,拉瓦锡就和化学结下不解之缘。
中外化学学家小传:拉瓦锡
![中外化学学家小传:拉瓦锡](https://img.taocdn.com/s3/m/feeedc0aed630b1c59eeb528.png)
中外化学学家小传:拉瓦锡拉瓦锡,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行的化学革命被公推为18世纪科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在这场革命中,他以雄辩的实验事实为依据,推翻了统治化学理论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建立了以氧为中心的燃烧理论。
针对当时化学物质的命名呈现一派混乱不堪的状况,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质分类的新体系。
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拉瓦锡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
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安东·尼罗朗·拉瓦锡1743年8月26日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
5岁那年他母亲园病去世,从此他在姨母照料下生活、11岁时,他进入当时巴黎的名牌学校——马沙兰学校。
以后升人法政大学,21岁毕业而取得律师的资格。
他的家庭打算让他继承父业成为一个开业律师,然而在大学里他已对自然科学产主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地拜一些著名学者为师,学习数学、天文、植物学、地质矿物学和化学。
从20岁开始,他坚持每天作气象观测,假期还跟随地质学家格塔尔到各地作地质考察旅行。
他最初发表的关于石膏组成和凝固的论文就是在地质调查之中写成的,1765年,法国科学院以重奖征集一种使路灯既明亮又经济的设计方案,22岁的拉瓦锡勇敢地参加了竞赛。
他的设计虽然未获奖金,但被评为优秀方案,荣获国王颁发的金质奖章,这项活动给崭露头角的拉瓦锡以很大的鼓舞、使他更热情地投入科学研究的事业中、同时他的科研才华也开始引起了科学界的注目。
因为拉瓦锡接连不断地取得了一项项科研成果,也因为他具备了无需忧虑生活来源的优越科研条件,1768年他被任命为法国皇家科学院的副会员,1778年成为有表决权的18名正式会员之一。
1785年他担任了科学院的秘书长,实际上成为科学院的负责人。
拉瓦锡成为科学院的成员后,科学研究愈成为他生活的重要内容。
从1778年起,他逐个地取得了化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拉瓦锡定量实验的故事
![拉瓦锡定量实验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790efd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d2.png)
拉瓦锡定量实验的故事拉瓦锡定量实验是化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实验。
这个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计量比,即确定化学反应中各个元素的摩尔比。
这个实验不仅是化学定量分析技术的基础,而且更是现代化学发展的奠基之一。
1832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到当非金属氧化物和金属反应时,氧化物的质量和一定量的金属之间的比值总是定值,这个比值后来被称为元素的化学计量比。
在那个时候,人们还不知道分子和原子的存在,但拉瓦锡观察到这种不变的比值现象,这启示了人们后来对于元素化学计量比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同时他也还发现,化学反应中,各个原子的量可以通过简单的整数比来确定。
也就是说,元素的化学计量比的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
这个时候,拉瓦锡想到一个看似简单但又极其重要的实验,他想通过实验证明元素的化学计量比。
拉瓦锡选择了水解氯化铜的实验,题目是揭示铜、氢、氯原子之间的化学计量比。
他使用了一定量的氯化铜粉末,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反应完全后,拉瓦锡称量固体和水的质量,通过分析得出这个实验中铜、氢、氯原子之间的化学计量比是1:2:1。
通过这个实验,拉瓦锡证明了这个看似简单的规律的正确性。
这个实验的成功不仅打破了当时一些学者对这种规律的怀疑,而且也提供了现代化学分析技术的基础。
今天,它仍然是学生们学习化学的常见实践。
总结来说,拉瓦锡定量实验是化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实验,这个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元素化学计量比这一概念的正确性,成为了现代化学发展的奠基之一。
这个实验的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现代基本化学知识的学习也具有指导意义。
拉瓦锡定量实验的故事
![拉瓦锡定量实验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761207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e4.png)
拉瓦锡定量实验的故事拉瓦锡定量实验,是19世纪著名化学家拉瓦锡提出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
该实验通过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原理,精确测定化学反应物质的摩尔比例,从而分子式与分子结构而得到确定的方法。
拉瓦锡定量实验在当时的化学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被誉为化学分析的经典实验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拉瓦锡定量实验的故事吧!拉瓦锡定量实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当时,化学分析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在当时很难精确测量化学反应物质的数量。
化学家们需要解决这一问题才能进一步深入研究分子结构以及受热与受力等因素如何影响分子构造及性质。
1828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明了拉瓦锡定量实验,通过反应物质量守恒来精确测定反应物质的数量,从而研究分子结构和性质。
当时,化学家们最常用的是比重测定法,但这种方法在实现精确测量时存在很多困难,因为它需要压缩气体和标定装置,这很不易实现。
拉瓦锡定量实验解决了这个问题,简便快捷而易于操作。
该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将一种反应物沉淀于另一种反应物之中,从而使它们之间形成1:1的化学反应关系。
例如,将硝酸银与氯化钠混合时,它们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
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的摩尔比例为1:1,因此可以利用产生的沉淀重量来精确测定它们之间的摩尔比例,从而确认它们的分子式。
通过这种方法,化学家们就能够精确测定许多化学反应的摩尔比例,例如硝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等等。
拉瓦锡定量实验的成功解决了当时化学分析领域的关键问题,并推动了化学科学的发展。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等领域,并且成为了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经典案例。
拉瓦锡定量实验不仅为化学分析打开了新的局面,也对现代科学发展起到了居功至伟的作用。
死在断头台上的税务官,活在教科书中的“近代化学之父”!
![死在断头台上的税务官,活在教科书中的“近代化学之父”!](https://img.taocdn.com/s3/m/45738c6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d.png)
死在断头台上的税务官,活在教科书中的“近代化学之父”!拉格朗日:“砍下他的头颅只需要一眨眼的功夫,但是生出他那样的大脑一百年也不够!”看过这句话的人应该都听过这么一件事在16世纪的法国国家推崇用断头台处死死刑犯他们认为这是最为人道也是最没有痛苦的处决方式但是有这么一个人他从不这么认为因此在自己被判死刑后他决定做一个实验当自己头被砍下时开始不断眨眼睛然后让自己的助手记录他眨了几次眼最后的记录结果是他总共眨了十一次眼这一位至死都还在做实验的人就是阿光今天要介绍的主角他是法国贵族、著名化学家近代化学奠基人之一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1743年拉瓦锡出生在法国巴黎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家境优渥得以接受最优越的教育在他5岁时母亲因病过世此后他在姨母照料下生活拉瓦锡11岁时进入当时巴黎的名牌学校——马扎林学院在这里他受到了实验科学的基本训练那时他的化学老师是化学家鲁埃尔也正是他使拉瓦锡对化学着迷据说鲁埃尔是一位风趣的演说家,每次讲课他都是先讲一段原理,然后说:“先生们,现在让我用实验来证明它。
”可结果他的实验总是与他刚刚讲过的原理相矛盾。
这时他就提醒大家:要尊重实验,不能仅从实验出发。
这就是为什么拉瓦锡很擅长用实验来推翻和证实一些理论和事实1754年拉瓦锡在马萨林学院学习家人想要他成为一名律师但是他本人却对自然科学更感兴趣1761年他进入巴黎大学法学院学习在课余时间里他继续学习自然科学拉瓦锡从鲁埃尔那里接受了系统的化学教育以及对燃素说的怀疑尽管在1763年拉瓦锡获得了法学学士学位并取得律师开业证书并且毕业后按照父亲的意愿子承父业做了一名律师也开始在父亲所主持的法律事务所工作但拉瓦锡已着迷于自然科学对法律提不起丝毫的兴趣经常只在法律厅中呆坐几个小时然后匆匆赶回家,钻进自己的房间认真做起各种化学实验而让拉瓦锡想不到的是正是由于他的执着与兴趣让他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依旧被人们所熟知在拉瓦锡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化学远远落后于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尽管那个时代化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大量独立的化学现象但并没有一个适当的理论框架来综合这些相互隔离的零碎的信息当时人们普遍相信物质可以燃烧的原因在于它含有燃素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燃素所以将变得更轻这也是燃素说的基本理念燃素说可以解释一些现象,因此很多化学家包括普利斯特里和舍勒等人都拥护这一说法。
化学之父拉瓦锡
![化学之父拉瓦锡](https://img.taocdn.com/s3/m/4af8086ca58da0116d174988.png)
化学之父拉瓦锡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化学之父——拉瓦锡》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原来是学法律的。
1763年,他20岁的时候就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并且获得律师开业证书。
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家里很富有。
所以拉瓦锡不急于当律师,而是对植物学发生了兴趣。
经常上山采集标本使他对气象学也产生了兴趣。
后来,拉瓦锡在他的老师,地质学家葛太德的建议下,师从巴黎有名的鲁伊勒教授学习化学。
拉瓦锡的第一篇化学论文是关于石膏成分的研究。
他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
当他加热石膏时放出了水蒸气。
拉瓦锡用天平仔细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石膏失去水蒸气的质量。
从此,他的老师鲁伊勒就开始使用“结晶水”这个名词了。
这次成功使拉瓦锡开始经常使用天平,并总结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成为他的信念,成为他进行定量实验、思维和计算的基础。
例如他曾经应用这一思想,把糖转变为酒精的发酵过程表示为下面的等式:葡萄糖==碳酸(CO)+酒精2这正是现代化学方程式的雏形。
用等号而不用箭头表示变化过程,表明了他守恒的思想。
拉瓦锡为了进一步阐明这种表达方式的深刻含义,又具体地写到:“我可以设想,把参加发酵的物质和发酵后的生成物列成一个代数式。
再逐个假定方程式中的某一项是未知数,然后分别通过实验,逐个算出它们的值。
这样以来,就可以用计算来检验我们的实验,再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计算。
我经常卓有成效地用这种方法修正实验的初步结果,使我能通过正确的途径重新进行实验,直到获得成功。
”早在拉瓦锡出生之时,多才多艺的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当时称之为“物质不灭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学意蕴。
但由于“物质不灭定律”缺乏丰富的实验根据,特别是当时俄罗斯的科学还很落后,西欧对沙俄的科学成果不重视,“物质不灭定律”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
1772年秋天,拉瓦锡照习惯称量了一定质量的白磷使之燃烧,冷却后又称量了燃烧产物P2O5的质量,发现质量增加了!他又燃烧硫磺,同样发现燃烧产物的质量大于硫磺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家拉瓦锡励志故事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行的化学革命被公推为18世纪科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在这场革命中,他以雄辩的实验事实为依据,推翻了统治化学理论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建立了以氧为中心的燃烧理论。
针对当时化学物质的命名呈现一派混乱不堪的状况,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质分类的新体系。
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拉瓦锡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
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拉瓦锡原来是学法律的。
1763年,年仅20岁的拉瓦锡就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并且获得了律师从业证书。
拉瓦锡的父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律师,家境富有,所以拉瓦锡没有马上去做律师。
那时他对植物学发生了兴趣,经常上山采集标本使他又对气象学产生了兴趣。
在地质学家葛太德的建议下,拉瓦锡师从巴黎着名的伊勒教授学习化学。
从此,拉瓦锡就和化学结下不解之缘。
拉瓦锡是现代化学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业绩是将过去和当时的许多实验结果加以综合,使之成为完整的学说。
1766年,年仅23岁的拉瓦锡“关于城市照明问题”的论文,荣获了法国科学院金质奖。
1772年,由于他对天然水的研究卓有成果而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他所进行的长达百天之久的“烧干了水不会变土”的实验,是人所共知的。
通过这一实验,他推翻了物质不能互变的学说,并进一步证明了物质不灭的正确性。
2:对“燃素”学说持怀疑态度的拉瓦锡,实在难以接受“燃素”是物质燃烧原因的观点。
1772年2月,他读到了达尔塞的一篇研究报告,其中谈到“在高温下烧得炽热的金刚石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实验结果使他深受启发。
那么,在没有空气的条件下,加热金刚石会怎样呢?于是他把金刚石用调成糊状的石墨厚厚地包上一层,再把这些乌黑的圆球放在烈火中烧得通红。
几小时后,剥开石墨外衣,里面的金刚石竟然完好无损!拉瓦锡捉摸着:“金刚石的失踪看来与空气有关!莫非它与空气发生作用了?”这种想法和当时流行的“燃素”学说截然相反!为了证明自己的设想,他用白磷作了一系列实验,毫无例外,白磷燃烧之后产生的白烟比白磷重了,这证明“磷和空气发生了化合”。
而白磷在燃烧过程中,只有1/5的空气可以助燃,拉瓦锡把这种空气暂时称为“有用空气”。
至此,应该说“燃素”学说可以推翻了,但拉瓦锡仍不肯冒然作出结论。
1774年,他又用天平在曲颈瓶中通过加热金属作了定量研究,结果仍然证明了他的设想!“如果能从金属灰中提出纯的‘有用空气’的话,那么,我的燃烧理论就无懈可击了!”按照他的这一新设想,1774年10月,他在加热汞灰之后,收集到的“脱燃素空气”果然具备了他对“有用空气”所预言的性质。
这时,拉瓦锡坚信:绝对没有“燃素”存在,可燃物质的燃烧,或者金属变为煅灰并不是分解反应,而是与“有用空气”发生了化合!1777年,他把这种“有用空气”正式命名为氧。
一向严肃谨慎的拉瓦锡,从1772年到1777年的5年中,作了大量的燃烧实验,对燃烧之后产生的物质以及剩余气体一一加以研究,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归纳和分析。
直到1777年,他才正式向法国科学院提出了研究报告,题目是《燃烧概论》。
这一理论彻底推翻了长达百年之久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燃素”学说,完全割断了化学与炼金术的联系,使得100年来在“燃素”学说错误基础上被颠倒了的全部化学又重新恢复了科学的本来面目,使化学这门科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化学发展史上,化全物的第一种合理命名法是拉瓦锡和另外三位化学家共同拟定的。
此后,化学反应过程及其定量关系才开始用初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说明。
拉瓦锡以1787年建立的新化学语言和17出版的《化学基本教程》完成了化学革命,用17年的时间改造了化学科学。
拉瓦锡具有非凡的科学洞察力和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
他毕生勤奋,每天6点起床,从6点到8点进行实验研究,8点到下午7点从事火药局长或法国科学院院士的工作,7点到晚上10点,又专心从事他的科学研究。
星期天不休息,进行一整天的实验工作。
3: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拉瓦锡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
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拉瓦锡1743年8月26日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
5岁那年他母亲因病去世,从此他在姨母照料下生活、11岁时,他进入当时巴黎的名牌学校——马沙兰学校。
以后升入法政大学,21岁毕业而取得律师的资格。
他的家庭打算让他继承父业成为一个开业律师,然而在大学里他已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拜一些著名学者为师,学习数学、天文、植物学、地质矿物学和化学。
从20岁开始,他坚持每天作气象观测,假期还跟随地质学家格塔尔到各地作地质考察旅行。
他最初发表的关于石膏组成和凝固的论文就是在地质调查之中写成的,1765年,法国科学院以重奖征集一种使路灯既明亮又经济的设计方案,22岁的拉瓦锡勇敢地参加了竞赛。
他的设计虽然未获奖金,但被评为优秀方案,荣获国王颁发的金质奖章,这项活动给崭露头角的拉瓦锡以很大的鼓舞、使他更热情地投入科学研究的事业中、同时他的科研才华也开始引起了科学界的注目。
因为拉瓦锡接连不断地取得了一项项科研成果,也因为他具备了无需忧虑生活来源的优越科研条件,1768年他被任命为法国皇家科学院的副会员,1778年成为有表决权的18名正式会员之一。
1785年他担任了科学院的秘书长,实际上成为科学院的负责人。
拉瓦锡成为科学院的成员后,科学研究愈加成为他生活的重要内容。
从1778年起,他逐个地取得了化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步入化学家的行列。
他才华洋溢,精力充沛,逐渐成为科学界乃至政界的一位新星。
1768年,拉瓦锡选择的一个研究课题是验证水能否变成土。
在当时,许多人都相信水能变成土。
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中就有水土互变的提法,17世纪比利时化学家海尔蒙特曾以柳树的实验海尔蒙特将一柳树苗栽入预先经烘干称重的土盆中,经常淋水。
5年后,柳树长成大树了。
泥土经烘于,重量并没有减少。
于是他认为柳树长大所增加的重重,只能来源于水,水能转变为土,并为树所吸收。
来支持这一观点。
人们也时常发现在容器中煮沸水,时间长了总会有沉淀物生成。
拉瓦锡对这一观点表示怀疑,为此他设计了一个验证实验。
他采用一种欧洲炼金术中使用过的很特别的蒸馏器。
这种蒸馏器能使蒸馏物被反复蒸馏。
他将蒸馏器称重,然后加入一定重量的经3次蒸馏后的蒸馏水。
密封后点火加热,保持微热,同时进行观察。
二周过去了,水还是清的。
第三周末开始出现很小一点固体,随后慢慢变大,第八周固体因增长而沉淀下来。
就这样连续加热了101天,蒸馏器中的确产生了固体沉淀物,冷却后,他首先称了总重量,发现总重量与加热前相比没有变化。
他又分别对水、沉淀物、蒸馏器进行称量,结果是水的重量没变,沉淀物的重量恰好等于蒸馏器所减少的重量。
据此拉瓦锡撰写论文驳斥了水转化为土的谬说,瑞典化学家舍勒也对这沉淀物进行分析,证明它的确来自玻璃蒸馏器本身。
1772年9月,拉瓦锡开始对燃烧现象进行研究。
在这以前,波义耳曾对几种金属进行过煅烧实验,他认为金属在煅烧后的增重是因为存在火微粒,在煅烧中,火微粒穿过器壁而与金属结合。
金属+火微粒——>金属灰1702年,德国化学家斯塔尔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
他认为金属在煅烧中放出了燃素,即:金属+燃素——>金属灰斯塔尔将有关燃素的观点系统化,并以此来解释当时已知的化学现象。
由于燃素说的解释较过去的合理,很快被化学家所接受,成为18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化学理论。
尽管一些实验研究的进展已披露了燃素说与实验事实的矛盾,但多数化学家还是设法调和这一矛盾,以维护燃素说。
拉瓦锡正是在研究了化学史的概况和前辈化学家的工作之后,发现了这一矛盾,并决心解决这一矛盾。
首先他对磷、硫等易燃物的燃烧进行观察和测定,他发现磷、硫在燃烧中增重是由于吸收了空气。
于是他想到,金属在煅烧中增重是否属于同一原因?1774年,他重做了波义耳关于煅烧金属的实验。
他将已知重量的锡放入曲颈瓶中,密封后称其总重量。
然后经过充分加热使锡灰化。
待冷却后,称其总重量,确认其总重量没有变化。
而后在曲颈瓶上穿一小孔,发现瓶外空气带着响声冲进瓶内,再称其总重量和金属灰的重量,发现总重量增加的值恰好等于锡变成锡灰后的增重。
拉瓦锡又对铅、铁等金属进行了同样的煅烧实验,得到相同的结论。
由此拉瓦锡认为燃烧金属的增重是金属与空气的一部分相结合的结果,否定了波义耳的火微粒之说,对燃素说也提出了质疑。
那么,与金属相结合的空气成分又是什么?当时人们还不了解空气具有两种以上组分,拉瓦锡也无从推断。
1774年10月,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访问巴黎。
在拉瓦锡举行的欢邀宴会上,普利斯特列告诉拉瓦锡,在3个月前,他曾在加热水银灰的实验中发现一种具有显著助燃作用的气体。
这信息给拉瓦锡以启示,他立即着手汞灰的合成和分解。
实验事实使拉瓦锡确信,煅烧中与金属相结合的决不是火微粒或燃素,可能是最纯净的空气。
1775年末,普利斯特列发表了关于氧元素他命名为脱燃素空气的论文后,拉瓦锡恍然大悟,原来这种特殊物质是一种新的气体元素。
随后,他对这种新的气体元素的性质进行了认真的考察,确认这种元素除了助燃、助呼吸外.还能与许多非金属物质结合生成各种酸,为此他把这种元素命名为酸素,现在氧元素的化学符号O就是来源于希腊文酸素:oxygene。
对氧气作系统研究后,拉瓦锡明确地指出:空气本身不是元素,而是混和物,它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1778年他进而提出,燃烧过程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燃物质与氧的化合,可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吸收了氧而增重。
所谓的燃素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拉瓦锡关于燃烧的氧化学说终于使人们认清了燃烧的本质,并从此取代了燃素学说,统一地解释了许多化学反应的实验事实,为化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长期以来,水也被看作是一种元素。
在氧元素被确认后的1781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在氢气与普通空气或氧气的混和气中通电、发生火花时,会有水珠的生成,这一实验证明水是一种化合物。
但是由于卡文迪许仍旧信仰燃素说,所以对这一实验结果不能做出清晰的解释。
卡文迪许的助手布拉格登于1783年6月访问巴黎时,将这一实验告诉了拉瓦锡。
拉瓦锡立即进行了跟踪实验,不仅合成了水,同时还将水分解为氧气和氢气,再次确认了水的组成,并且用氧化理论给以准确的说明。
运用氧化理论,拉瓦锡弄清了碳酸气就是碳与氧元素的化合物。
他又根据酒精一类有机化合物在燃烧中大都生成碳酸气和水的事实,建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法,将有机物在一定体积的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用苛性碱溶液来吸收其产生的碳酸气,再从残留物中计算出生成的水量,由此确定有机化合物中所含的碳、氢、氧三种元素的比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