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建筑的历史变迁

合集下载

广州特色建筑

广州特色建筑

一.广州民居(P69~76)1.西关大屋西关大屋,俗称古老大屋,是中国广州市荔湾区西关一带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

大部分西关大屋兴建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主要分布在多宝路、宝华路、龙津路西、上下九路等地。

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的钟家花园等,但现已不复存在。

现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南至三连直街,东至龙津西路,西至西关上支涌,北至逢源沙地一巷。

清末至民国初年西关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构成、剖面到细部装饰等都有浓厚的广州地方特色和风格,其规模较大的建筑被称为“西关大屋”。

一般每座大屋面积400平方米,从入门起设有门厅、天井、轿房、神厅、内房、房厅,还有青云巷、挂廊、花局、庭院等布置,内部装饰多采用木刻的花眉、花罩、屏风和满州花窗,门前有水磨青砖石墙、矮角门、趟龙门、回字门廊等。

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独特的结构又利于穿堂风,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199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构成这些住宅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

基本布局是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

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

每厅为一进。

厅与厅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

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

最后为厨房。

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品,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游憩观赏。

庭院后部为书房。

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意),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花木等多种功用。

门面装修与竹筒屋相同。

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

室内装修讲究,陈设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

广州市历史建筑修缮案例

广州市历史建筑修缮案例

广州市历史建筑修缮案例一、骑楼建筑的华丽变身——上下九骑楼街。

1. 背景。

上下九骑楼街那可是广州的老招牌了。

想当年,这些骑楼又破又旧,墙面剥落,有些木质结构都开始腐朽了,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但是呢,它可是承载着老广州的商业文化和生活记忆啊。

2. 修缮过程。

首先就是结构加固。

那些摇摇欲坠的柱子,就像是生病的腿,工程师们给它们打了“石膏”(其实是特殊的加固材料),让它们重新变得坚固起来,能稳稳地撑起骑楼的“身躯”。

外观修复上可费了不少功夫。

骑楼的外立面那些精美的雕花,很多都模糊不清了。

工匠们就像考古学家一样,一点点地根据老照片和残留的痕迹,重新雕刻出那些花纹。

那颜色也是经过精心调配的,要还原当年那种既古朴又有点洋气的感觉。

比如说,骑楼的墙色不能太鲜艳,也不能太暗淡,就选了那种有点岁月沉淀感的米黄色。

还有那地面的石板路,好多都坑坑洼洼的。

工人们把坏的石板一块一块地撬起来,换上新的,但是新石板还故意做了些做旧的处理,让人走在上面,就仿佛能听到当年的马蹄声和木屐声。

3. 修缮后的影响。

现在的上下九骑楼街那可是广州的热门打卡地。

游客们可以一边逛着老字号店铺,吃着双皮奶、牛杂,一边欣赏这充满岭南特色的建筑。

对于老广州人来说,这也是一种情怀的回归,能在这里找到小时候的回忆。

而且,因为骑楼街的修缮,周边的商业也更加繁荣了,就像给这个老街区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它又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二、沙面建筑群的修缮奇迹。

1. 背景。

沙面这个地方以前是广州的租界,所以那些建筑是中西合璧的典范。

可是由于岁月的侵蚀和后来一些不合理的使用,很多建筑都出现了各种问题。

墙面长满了青苔,屋顶漏水,门窗也破破烂烂的,就像被遗忘在角落的宝藏,蒙尘已久。

2. 修缮过程。

对于建筑的特色元素保护是重中之重。

像那些欧式的廊柱和拱门,很多都有裂缝了。

修缮团队就用先进的技术进行修补,在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让这些元素重新变得精致起来。

他们还从国外找来了相似的建筑材料来替换那些已经无法修复的部分,就像给建筑做了器官移植一样。

广州历史文化建筑

广州历史文化建筑

广州历史文化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光孝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光孝路109号,寺址初为南越王赵建德王府。

三国时,吴国经学家虞翻居此讲学长达30年之久,又称虞苑,经多次改名,南宋以后称光孝寺。

676年(唐仪凤元年),禅宗六祖慧能到寺与僧人论凤幡后,削发受戒,故有六祖殿等以为纪念。

东、西铁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铁铸佛塔。

素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一说。

三元宫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应元路11号,建于东晋时期越岗院,唐代改名为悟性寺,明万历年间改名三元宫(道教以天、地、水为三元)。

为广州现存历史最长、规模较大的道教寺庙。

宗教哲学思想家和科学家葛洪亦曾到此修道。

华林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下九路,建于南朝,原名西来庵,是当年印度高僧禅宗初祖达摩渡海来中国传教,在西关下九路附近登陆,并在登陆处建西来庵,故名西来初地。

1654年(顺治十一年)西来庵扩建,改名华林寺。

六榕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六榕路87号。

始建于南北朝,梁大同三年(537),刺史萧誉为迎“舍利”而建塔,梁武帝赐寺号为“宝庄严寺”,塔为“宝庄严寺舍利塔”。

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北宋初毁于火灾,宋端拱二年(989年)重建,改名为净慧寺。

元符三年(1100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曾来寺游览,见寺内有老榕六株,欣然题书“六榕”二字,后人遂称为六榕寺。

隋唐南海神庙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黄埔区庙头村,又称波罗庙,创建于594年(隋开皇十四年),是中国古代祭海的场所,距今已有1415年历史。

怀圣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光塔路56号,建于唐朝,是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后最早兴建的清真寺。

光塔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塔,比叙利亚的翁米亚主朝遗留下来的古塔要早80年。

大佛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惠福东路惠新中街21号,始建于南汉,是南汉二十八寺之一。

南汉宫苑遗址(九曜园)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教育路80号,又称药洲遗址。

如何介绍广州塔

如何介绍广州塔

如何介绍广州塔广州塔,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珠江新城,是一座标志性的超高层建筑。

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功能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介绍广州塔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主要功能以及对广州市的贡献。

一、历史背景广州塔的建设始于2010年,是为了庆祝广州亚运会而修建的。

亚运会是亚洲地区的综合性运动会,举办一次是一个城市的荣誉和机遇。

为了打造一个具有瞬间辨识度的标志性建筑,广州市政府决定修建一座超高层建筑,即广州塔。

二、建筑特点广州塔的高度达到了600米,是亚洲第一高塔,也是世界第四高塔。

它的外形犹如一支巨大的迎风舞蹈的丝带,寓意着广州作为开放、现代、国际化都市的形象。

广州塔由钢结构和玻璃幕墙组成,看上去宛如一座流动的水晶宫殿。

夜晚,塔身灯光绚丽多彩,如同一颗巨大的明珠镶嵌在珠江新城上空,成为广州夜景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主要功能广州塔不仅是一座观光塔,还兼备了众多功能。

首先,广州塔内设有旋转餐厅,游客可以边品尝美食边欣赏广州市区的壮丽景色。

其次,塔楼内还设有展览馆,向游客展示广州市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广州塔还有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和无线电通信等功能。

总之,广州塔成为了广州市的新地标,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体验和娱乐活动。

四、对广州市的贡献广州塔的建成给广州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首先,它成为广州市的新名片,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消费,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广州塔的建设也带动了珠江新城的发展和改造,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形象和品位。

此外,广州塔还促进了周边商业的发展,带动了酒店、餐饮、购物等相关产业的繁荣。

因此,广州塔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更是极具经济和社会价值的重要建筑。

综上所述,广州塔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功能成为了广州市的新地标和重要景点。

它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广州市的形象和名誉,还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和娱乐活动。

广州塔的成功建设也为广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让我们一同感受广州塔的魅力,领略这座城市的现代化与魅力。

广州建筑的变迁

广州建筑的变迁
近现代广州建筑的变迁
15行管三班 郑丹娜
• 想到建筑,你可能脑袋有各种各样的联想。科技之美。以广州为例, 生活的广州也是聚集着各式的建筑,珠江 新城的美,而北京路历史的沉淀,沙面里 带着西方建筑的印记……
• 1862年广州城。
• 从观音山和村镇北部城墙上的 北塔远望的广州
• 北上常常失败。那就 回来,依然喝早茶、逛 花市,优闲得像没事人 一样,过着世俗气息颇 重的情感生活。
•这里有着北伐,有着革 命,但是这里也有建筑, 有生活,有小市,有热 闹,有自在。
• 这些建筑中,我最 喜欢的是黄花岗, 毕业前后去过不少 次。最后一次是前 年秋天,那天也是 下着小雨,天灰蒙 蒙的。当然,现在 的广州,即使不下 雨,大部分时间天 也都是灰蒙蒙的, 比北京好不到哪去。
• 黄花岗、黄埔军校旧址、、中山纪念堂, 从一个侧面记载了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演 变。
• 只是用的是建筑的形式,建筑其实就是一 个历史,就如同衣服,美食一样,带着历 史的印记。这是磨灭不掉的,能保留下来 的都应该被铭记。
• 我们也可以看看近代的建筑,去比较一下。
• 1978年春季的广州市环市路 远 方是当时最高的建筑物——白云
• 1986年的广州, 早晨推着自行 车走过海珠桥 的人流。
• 沙面 沙面 法租界当局 于1915年 兴建的法国 邮局历史照 片,左下角 为当时发行 的邮票。
2012年2月28日,海珠桥正式封闭,进行为期18个月的大修; 2013年9月1日,修复后的海珠桥正式恢复通车。
• 现在
广州人不会忘记,如今繁华的天河城、珠江 新城在30年前还是一片片农田,当时广州最 高的建筑物是白云宾馆,只有27层高。而居 民出行主要依靠自行车和公共汽车……30年后, 广州市区里基本没有农田了,已经封顶的广 州新电视塔建成后总高度将达到610米,成为 “世界第一高塔”。广州的城市面貌在变迁, 城市功能在扩大。

沙面建筑近代史变迁[优选内容]

沙面建筑近代史变迁[优选内容]

18世纪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
便在在十三行建起“夷馆”。在那之后,沙面逐渐结束了它作为接待外商要地的
时代,而成为达官富商、文人墨客寻欢作乐的地方。
江面繁荣景象延续到清代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英国侵略者带利炮坚船,溯珠
江河道而上,直逼广州城下,自顺治年间起设立的两个炮台之西炮台,不得已从
局、电报局、商行、医院、酒店和主宅,另外还有
俱乐部、酒吧、网球场和游泳场等,其住户多是各
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人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 传教士。
行业知识
12
行业知识
13
• 苏联领事馆位于沙面大街68号,楼高三层, 砖、钢筋混凝土结构,坐北朝南,英国维 多利亚风格。原苏联领事馆主楼有小院和 围墙。正立面和东西侧立面各层都设外廊, 后立面第二层设悬挑通阳台并有混凝土天 桥通向副楼。整栋建筑外立面除了,挑檐、 栏杆、女儿墙外都用高质量清水红砖装饰, 不加油漆,水泥石灰勾缝,故有沙面“西 红楼”之称。
行业知识
14
沙面会( Shamian Clubhouse) 又叫红楼 ( Red Mansion),位于 广州市沙面东端,现 沙 面大街6号,曾是粤海关 外籍高级官员住宅 楼兼 关员俱乐部。因其外观 为红顶、红墙,被 俗称 为海关“红楼”。广州 作为一个有长期对 外贸 易历史的城市,海关是 必不可少的。
备欠周,攻击很快失败,只得退守到沙面的西炮台坚持战斗。他们以城防大炮猛
烈攻击英军舰队,前后击沉二艘、击伤三艘。经过22日至24日三天的战斗,重创
英军舰队。25日又分兵迎击自四方炮台来袭的英军陆战队,战争期间,守城义军
在西炮台轰击盘踞白鹅潭的英军炮舰,击毁两艘,击烂三艘,奋战三天,直至弹

沙面建筑近代史变迁

沙面建筑近代史变迁

建设:
侵略者挖了一道河涌把沙面和沙基分开,雇工
修护河堤,填土筑基,形成沙面岛。沙面东面 1/5 为法租界,约66亩。以西4/5为英租界,约264亩。 规定沿沙面河涌宽90英尺,贴近 沙面的45英尺范 围属于沙面租界。中国船只不能停泊。
1940年的沙基涌,由英法建设沙 面租界时开挖,主要是为了防止 民众的骚扰与破坏,挖了一条长 一千二百多米、宽四十米的小涌, 使沙面成为一个小岛。
现在的沙基涌
现在的沙基涌
沙面租界形成后,英、法侵略者开始在沙面兴 建各种建筑物。它以一条贯通东西的主干道辅以几 条南北纵横的次干道,将沙面(约22万平方米) 分割成大小不等的12个区,其中道路与绿化带占 了相当大的面积。英、法两国在岛内分设领事馆,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的公共设施 已基本完备,建筑主要有领事馆、教堂、银行、邮 局、电报局、商行 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人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 传教士。
作为欧洲人的一个 重要经济机构,银 行在沙面也是必不 可少的。各国在沙 面岛建造银行,有 利于他们的资金管 理,同时也未对外 贸易提供了便利。
曾作英国泰和洋行
曾作美国万国宝通银行
原汇丰银行位于沙面大街与沙面四街交界的东北转角处。建筑 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东南部与西南部作削角处理。下段的出 入口采用西方灰白色花岗石古典山花门,山花门上方勾出放射 状饰线。为了左右对称,有3个窗也做成山花门状。其他长万形 窗上部都开大圆窗。墙角是灰白色花岗石,窗间墙用仿花岗石 的水刷石护面,并勾出横线条仿古典叠砌巨石。
沙面曾称拾翠洲。在广州城区西南。 原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宋、元、 明、清历代为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 鸦片战争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

粤海关大楼百年钟声,千年商都繁华的见证

粤海关大楼百年钟声,千年商都繁华的见证

粤海关大楼百年钟声,千年商都繁华的见证1916年6月,广州西堤一座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落成,它就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之一——粤海关大钟楼。

大楼坐北向南,四层,连钟楼总高31.85米,建筑面积404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耗资21万银两。

关于大钟楼的前世今生,我们通过一连串照片细细回顾……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朝廷正式宣布:“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

”第二年,朝廷设立广东广州(粤海关)、福建厦门(闽海关)、浙江宁波(浙海关)、江苏云台山(今连云港附近,江海关)四个海关,正式取代市舶司。

后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朝廷关闭厦门、云台山、宁波三个海关,仅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粤海关遂居重要地位。

△《广州的海关衙门》19世纪从旗上可以看到“钦命粤海关”五个大字当时的广州,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贸易航线,并因此成为清政府财源滚滚的“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粤海关也充任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占据地利人和的粤海关业务量巨大,每年到达广州的洋船200多艘,税银突破180万两。

前清四大海关中,粤海关监管业务和税收长期居于首位。

▲一口通商时期广州城商船来往盛况据公开资料显示,在粤海关史上,海关关址有二:一是设立于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至1860年(咸丰十年)间五仙门内的海关关址。

这时候的粤海关监督公署署址疑为设在广州城五仙门内盐政院旧址,临近天字码头,以利船舶停靠报关。

△疑为粤海关监督署(在五仙门)内建筑1869年,汤姆逊摄△五仙门粤海常关△1907年波士顿出版新美洲和远东粤海关验货码头△1988粤海关验货码头△第一代粤海关验货码头(1863年摄)△第二代粤海关验货码头△第三代粤海关验货码头△第四代粤海关验货码头△粤海关验货码头那时的粤海关办公地称为粤海关监督署,是一座岭南传统的多进合院式建筑,内设八房:算房、库房、稿房、单房、船房、票房、柬房和承发房,八房各司其职,管理着分布于辖区内各个河道码头的七十多处大小关口。

广州城市建设史

广州城市建设史

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
中西台璧的建筑,
第一批带洋味的广 州十三行商人建的 “ 夷馆”,还有后来 的十三行洋馆、沙 田旧租界、广州海 关、邮局等建筑
Text in here
“碰撞” 中建筑 的变化
传统民族建筑复兴
主要指复兴传统、中 西合璧的“ 折衷主义”
式建筑。其杰出代表 如中山纪念堂、现广 州市人民政府大楼、 中山图书馆旧馆、石 牌、原中山大学等。
随着改革开放和广东率先走向市场 经济,广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通网络逐步完善,
公共设施、社区的功能更加科技化、人性化,广 州已经以一个崭新的面孔做好了迎接新挑战的准 备!
走向现代的广州
建筑风格多 样化 M1
城市高层次 立体交通网 M2 的形成
M4
城市的装饰
引人注目
M3
街区建设的兴 起的和完善
龙白于的共建 此 东 车 海 街桥 展 初建传风广作广蜷昼公街同成 外 山 站 珠 、、,步筑统格州有州加舞的园区构广五又百广购文雄城人形的风、添现塔广上的绿、公成州羊形货场物明伟市行成一格怪了代州正多 树 街 园 了在新 成 大 、 中 中的高天了大已诞无风城在条繁区、南8村分楼交心山高层桥多特经形尽格市建0高花、小国、别、易等路层建和层色渐态的的道年设架道街现,天以花会为等建筑隧次夜。入夸活中路代的路路深代河北园一中两筑林道的晚现佳张力心和初过的 巷 都,住京酒中心个、立等 立的代境的。大立造率江麟的市宅路店国的文宽,配体大风建这厦,体型先构隧塑花的区、及大商明阔套交树格筑一、高交优兴成道群园韵、南国酒业共的设通银和物时高技叉美建其和、卉律陶方际店区同道施网花模期科派的桥的住现地住圃。金大贸繁—;路迅。、仿的技、诞、立宅代形下宅,东坑厦易荣、速耸欧代派解生高交小化成铁小它方住一大的如发立洲表的构给架桥区南道区们宾宅白厦街长,华, 馆区天、区先西、。鹅火。后、广州中广中信州山大夜立厦景交桥

广州传统建筑

广州传统建筑

广州传统建筑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之一,历史悠久,拥有丰富而多样的传统建筑。

这些传统建筑代表了广州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广州传统建筑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一、建筑特点广州传统建筑的特点在于精致的雕刻和华丽的装饰,同时融合了汉族、西亚、印度和欧洲等多种建筑风格。

它们多以木材、砖石和瓦片为主要材料,建筑结构坚固稳定。

这些建筑常常有庭院、走廊和室内庭院,以及独特的天井设计,形成了内外的纵深感。

另一重要特点是传统建筑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它们常常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以适应广州湿热的气候。

同时,建筑师会根据建筑所在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采用对流通风和天然遮阳的设计,使建筑物在夏季凉爽,冬季暖和。

二、历史背景广州的传统建筑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朝。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广州作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吸引了许多商人和文化交流者。

这些人们为广州的建筑风格和技术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影响。

随着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兴起和衰落,广州的建筑风格也在不断演变。

例如唐代的建筑多以寺庙和宫殿为主,宋代则注重府邸和商业建筑,明代则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民居和府邸。

在清朝时期,广州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外国的影响,特别是西方的建筑风格。

许多西方官员和商人在广州定居,带来了新的建筑概念和技术。

这些外来影响与当地的传统建筑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广州传统建筑风格。

三、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广州传统建筑对当地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建筑的艺术和装饰展示了当地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观。

它们常常以花鸟、山水和传统故事为主题进行雕刻和绘画,传递出对自然、生活和人文的敬畏之情。

其次,建筑的设计与当地的生活方式相契合。

庭院和天井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和社交的场所。

建筑内部合理的布局也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传统的家庭价值观。

此外,广州的传统建筑还对当地的庙宇和宗教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广州中山纪念堂讲解

广州中山纪念堂讲解

广州中山纪念堂讲解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建筑,位于广州市中山一路。

它是为纪念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建造的,也是广州市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之一。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山纪念堂的建筑特点、历史背景和参观注意事项。

一、建筑特点中山纪念堂的外观设计简洁大气,整座建筑呈现出典型的中式风格。

它的主体建筑为三层楼高的大殿,由白色花岗岩砌成。

大殿的正面中央是一座巨大的圆形穹顶,寓意着日月同辉,永恒不变。

大殿两侧各有一座钟楼和鼓楼,钟楼上悬挂着一个铜制的巨大钟,鼓楼上则设有巨大的锣。

整个建筑的外观庄重肃穆,体现了中山先生崇高的精神风貌。

二、历史背景中山纪念堂的建造始于1929年,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逝世。

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领袖,也是中国国父。

他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亲自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山纪念堂的建造旨在永久铭记中山先生的伟大贡献,激励后人继续为中国的发展奋斗。

三、参观注意事项1. 开放时间:中山纪念堂每天早上8点至下午5点开放,除夕和春节期间会有调整,请提前查询具体时间。

2. 参观注意:进入纪念堂需保持安静,不得喧哗或拍摄。

参观者需自觉遵守秩序,尊重中山先生及其他参观者。

3. 衣着要求:参观时需着装整洁得体,不宜穿着过于暴露或不文明的服装。

4. 集合点:参观者需在指定的集合点等待导游或工作人员的引导,按规定的参观路线进入纪念堂。

5. 纪念品购买:纪念堂内设有纪念品商店,参观者可选购相关纪念品留作纪念。

总之,广州中山纪念堂以其庄严肃穆的建筑风格、悼念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使命,成为广州市的一处重要景点。

参观者在参观时需遵守相关规定,保持安静尊重,以表达对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

这里不仅是缅怀先行者、学习历史的地方,也是传承中山先生精神的场所。

广州镇海楼建筑历史研究

广州镇海楼建筑历史研究

广州镇海楼建筑历史研究摘要:因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广州镇海楼曾屡圮屡修,而每次维修或修整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建筑作出改动或使其功能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对镇海楼的影响,提出了建筑的设计肇建和修葺是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建筑是历史产物。

关键词:镇海楼社会环境历史产物闻名遐迩的镇海楼雄踞在越秀山小蟠龙岗上,是我国古建筑中比较少见的多层楼阁式建筑,有“岭南第一胜概”之誉。

在从镇海楼的肈建到它的多次维修或修整的过程中,其功能逐渐地发生着变化。

从作为军事要地到成为观光楼,这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它的影响。

正是因为如此,它身上具有浓厚的岭南建筑特色,它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中国学者对广州镇海楼的研究多是一些介绍其历史意义和修葺情况的文章或书籍,有一部分是由广州博物馆或广州文化局编撰的。

本人在暨大图书馆以镇海楼为主题词搜索,目前只是找到曾新的《越秀山》、李穗梅的《镇海楼》、广州博物馆编的《广州博物馆建馆八十周年文集-镇海楼论稿之二》这三本书。

其中,曾新编撰的《越秀山》这本书中有对镇海楼进行了介绍,但他只是粗略地提到了镇海楼肇建和重修的历史,以及骚人墨客写的关于镇海楼的诗赋和几张图片。

因而这短短四页的文章并不能为我们详细地展示镇海楼的概况,也不能让我们详细地了解镇海楼与当时社会的关系。

在李穗梅主编的《镇海楼》中,也是侧重对镇海楼的地理、历史、名人对镇海楼的吟诵的介绍,不过内容详细,且有比较多的图片,并大量地引用一些当事者的话语或其所撰写的文章片段,令其文章更加真实可信。

但可惜《镇海楼》此书倾向于纯介绍,并没有详细地进行分析镇海楼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

而为了庆祝其建馆八十周年,广州博物馆撰写了《广州博物馆建馆八十周年文集-镇海楼论稿之二》。

在此书中,它对镇海楼的介绍分为了几个部分,除了详细地介绍了镇海楼的历史外,还详细地谈到了镇海中的藏品及其部分对广州博物馆贡献甚大的捐赠者,以及镇海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意义和曾为广州博物馆的工作奔前走后的人的背后故事等等。

广州建筑文化的变迁

广州建筑文化的变迁

广州塔塔身设计的最终方案为椭圆形的渐变网 格结构,其造型、空间和结构由两个向上旋转的椭 圆形钢外壳变化生成,一个在基础平面,一个在假 想的450米高的平面上,两个椭圆彼此扭转135度, 两个椭圆扭转在腰部收缩变细。格子式结构底部比 较疏松,向上到腰部则比较密集,腰部收紧固定了, 像编织的绳索,呈现“纤纤细腰”,再向上格子式 结构放开,由逐渐变细的管状结构柱支撑。平面尺 寸和结构密度是由控制结构设计的两个椭圆控制的, 它们同时产生了不同效果的范围。整个塔身从不同 的方向看都不会出现相同的造型。顶部更开放的结 构产生了透明的效果可供瞭望,建筑腰部较为密集 的区段则可提供相对私密的体验。可抵御烈度7.8级 的地震和12级台风,设计使用年限超过100年。虽 然广州新电视塔的塔身高度并不追求全球第一高, 但是加上160米的发射天线,610米的广州新电视塔 的整体高度仍将成为亚洲最高。
六榕寺,以花塔最为出名。花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外观9 层,内设暗层8层,共17层。它是一座仿楼阁式的穿壁绕平座 结构的砖木塔,塔高57.6米,是岭南地区现存最高的宋代古 塔。塔刹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铸。铜质刹柱身上有 1023尊浮雕小佛,还有彩云缭绕的天宫宝塔图。千佛铜铸连 同顶上的火焰宝珠、双龙宝珠、九霄盘、覆盘以及八根铁链 等各种构件,重是超过5吨。 值得一提的是,花塔的根基很有特色。由于古时花塔濒 临珠江(旧时珠江宽达2公里),地下水位较高,为了保护塔 基,花塔的建造者们先沿着塔基,像打井一样用坚固的花岗 岩石砌筑9个水井并相互连环依托,形成一个九井环基,然后 在上面建造高塔。北宋和解放后重修时都发现了这个九井环 基。经科学测量,花塔塔身虽然倾斜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羊城八 景之一),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楼高 25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下面两 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 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 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红墙绿瓦砌成, 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

广州北京路历史史料

广州北京路历史史料

一、历代广州城址变迁广州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统一岭南,设南海郡,郡尉任嚣在番禹(广州)筑“任嚣城”至今已有2223年历史。

而历代的城址变迁都在今越秀区域内。

公元前206年,赵佗建立南越国,筑建“城周十里”的“赵佗城”。

三国东吴时期,建安二十二年(217),交州刺史将交州治所由广信东迁至番禺,扩大“赵佗城”,称之为“步骘城”。

后梁贞明三年(917),南海王刘在广州建立大越国,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刘凿低番、禺二山,筑建“新南城”。

两宋时期,广州的城堩扩建和修缮10多次,修筑了中城、东城和西城。

明代广州三城合一。

清代广州城进一步扩大。

从明新城东西两侧伸出建“鸡翼城”。

1、广州最早的城垣—任嚣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后,为了扩大疆域,继而进攻岭南。

是年,秦将屠睢受命率领50万大军南征百越。

因战失利,陷入困境,最后连主帅屠睢被越人所杀。

秦始皇随即增派兵将,命任嚣代屠睢为秦军主帅,率赵佗等楼船之士(水军)再攻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统一岭南, 秦将任嚣遵从秦始皇之令,在这片荒蛮之地建立政权,推行郡县制。

当时原战国七雄的地区已建立了三十六郡,所谓“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史记.秦始皇本纪》)。

任嚣在岭南置南海、象、桂林三郡,率兵统一岭南的秦将任嚣出任总摄岭南三郡军政事的南海郡尉。

当时,别的郡设郡守以掌政务,郡尉以掌军事,郡监御史以掌监察,而南海郡则不设郡守,而让郡尉任嚣集政、军、财权于一身,并同时负统制桂林郡和象郡之责,是岭南最高军事长官,故后人称“东南一尉”。

南海郡辖今广东大部分地区,下设博罗、龙川、番禺、揭阳四县,赵佗任龙川县令。

任嚣就任郡尉,经对地形一番考察后,认为“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形势极佳,于是就在统一岭南的当年(前214)在番禺县内(今广州仓边路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建城作为郡治(治:地方政府所在地),史称“任嚣城”。

广州陈家祠的历史故事

广州陈家祠的历史故事

广州陈家祠的历史故事
广州陈家祠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也是广州著名的文化景点之一。

这座祠堂建于1894年,是为了纪念陈氏家族的祖先而建立的。

陈家祠是一座典型的岭南古建筑,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壮丽和精湛的工艺。

整个建筑群分为三进院落,包括大殿、花厅和后花园。

大殿是陈家祠的主体建筑,呈现着典雅的木雕和瓷砖装饰,彰显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陈家祠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

其中最著名的是家族宗祠档案,记载了陈家历代的家谱和家族历史。

这些档案对于研究广州历史和家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历史价值,陈家祠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宗教场所。

每年的重要传统节日,陈家祠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参观和祭祀。

这也是一种传统和信仰的体现,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广州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蕴。

陈家祠被广大游客誉为广州的一颗明珠,它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广州历史文化的见证和象征。

作为广州的文化瑰宝,陈家祠值得我们珍视和保护,让后代子孙能够继承和传承这段历史的记忆。

岭南文化篇—岭南建筑

岭南文化篇—岭南建筑

岭南文化篇—岭南建筑岭南建筑岭南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建筑与岭南园林的有机结合,建筑有轻巧通透的体形,富有岭南传统文化的韵味。

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常受台风吹袭。

因此传统的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

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建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筑;第二阶段是清末民初的西关大屋、竹筒屋和商业骑楼建筑;第三阶段是西洋建筑的传入,中外建筑师将中西建筑融合起来;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建筑技术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岭南建筑逐渐进入现代建筑的发展阶段,形成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派建筑新风格。

涌现出以佘(左边田,右边逡去掉之旁)南、莫伯治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中青岭南派建筑大师。

广州的岭南建筑有许多代表作。

余荫山房、小画舫斋、陈家祠、西关大屋、竹筒屋、商业骑楼建筑等都充分表现岭南城市的风貌。

20世纪50年代以后广州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诸如北园酒家、泮溪酒家、白天鹅宾馆、花园酒店、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矿泉别墅、白云山双溪别墅等一大批园林宾馆和酒店,它们都是现代岭南建筑的优秀作品。

这里向大家介绍构成岭南市井风情图画要素的,让旅游者们充分领略岭南建筑文化风貌的骑楼商业建筑、西关大屋、竹筒屋和誉为“岭南建筑艺术宝库”的陈氏书院(陈家祠)等。

1.岭南园林建筑广州的园林建筑是岭南建筑的代表。

岭南园林建筑兴起于明代,后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与苏州园林齐名。

现存的佛山的梁园、东莞的可园、顺德的清晖园和番禺的余荫园(余荫山房)合称广东四大名园,是岭南园林建筑中的佼佼者。

此外,到广州解放前已有诸如文塔花园、晚景园、唐荔园、清华池馆、环翠园、荔香园、海山仙馆等一大批明清时代的名园。

然而沧海桑田,物换星移,这些名园大多已荡然无存,已成陈迹,只留下文献书画的记载。

广州除余荫山房和小画舫斋两处清代园林建筑外,现存的园林建筑多是如泮溪、北园、南园等几家现代园林建筑。

老照片:这是1972年的广东广州,70年代的广州是这样的

老照片:这是1972年的广东广州,70年代的广州是这样的

老照片:这是1972年的广东广州,70年代的广州是这样的这是一组上世纪70年代广东省广州市的老照片,拍摄时间为1972年,由当时的美国威尔斯利学院教授William Joseph所拍摄。

当时包括William Joseph在内的访问团在中国多地进行了访问,并拍摄了大量照片。

图为远眺广州城。

通过这组老照片,带大家去看那时的广州。

这组老照片十分的珍贵,是不可多得的资料图片。

图为远眺当时的广州城。

图为当时广州一个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们正在上体育课。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花城。

广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从秦朝开始这里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所在地。

图为当时广州五仙门发电厂周边。

五仙门发电厂是广州电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该发电厂由于设在长堤五仙门一带,民间称五仙门电厂。

五仙门发电厂的经营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最后因机器损耗、对市内污染大等原因停产。

图为当时广州市六十一中学化工厂,这是一个校办工厂,在工厂大门上贴有欢迎词“热烈欢迎美国朋友”。

广州市六十一中学就是如今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图为在公共汽车站牌下等车的人们。

这个站其实是反修大厦站,反修大厦也就是位于流花路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旧馆,初期叫中苏友好大厦。

图为当时广州海珠广场周边的街景,左前方的那栋建筑是华侨大厦。

华侨大厦位于海珠广场的东边,建成于1957年,是广场周边最早建成的大型建筑,旨在解决当时华侨在广州的住宿问题,是广州第一座以接待华侨、侨眷为主的宾馆。

图为当时广州的一处街景,放眼望去当时马路两边几乎要被自行车占据了。

在当时自行车是城市百姓主要的代步工具,那时国内自行车人均拥有量占据世界第一,所以当时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幼儿园艺术之美:广州骑楼建筑文化美术教学案例

幼儿园艺术之美:广州骑楼建筑文化美术教学案例

幼儿园艺术之美:广州骑楼建筑文化美术教学案例一、引言幼儿园艺术教育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而广州骑楼建筑作为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符号,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广州骑楼建筑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评估,探讨如何将其融入幼儿园美术教学中,让孩子在艺术创作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二、广州骑楼建筑的历史与文化内涵1. 广州骑楼建筑的起源及历史演变广州骑楼建筑是广州独有的民居建筑形式,起源于明清时期,作为商业和居住空间的结合体,承载着广州特有的商业文化和历史记忆。

2. 骑楼建筑的艺术特色与美学价值广州骑楼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结构成为了广州的地标之一,其曲折多姿的线条、独特的雕刻和装饰、丰富的色彩和材质都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美学价值。

三、融入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可能性与意义1. 培养孩子对建筑艺术的认知与欣赏能力通过引导幼儿认识广州骑楼建筑的特色和美学价值,培养其对建筑艺术的认知和欣赏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热爱和创造力。

2. 传承文化与激发创造力将广州骑楼建筑元素融入幼儿园美术教学,不仅有助于传承广州建筑文化,更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引导他们在艺术创作中表达对文化的理解与情感。

3. 培养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通过开展以广州骑楼建筑为主题的美术活动,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团队协作与交流,培养其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广州骑楼建筑文化美术教学案例1. 知识引导与图像资料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绘画等形式,引导幼儿了解广州骑楼建筑的历史和特色,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创意实践与作品展示组织幼儿园美术活动,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制作广州骑楼建筑相关的手工作品或绘画,展示他们对骑楼建筑的理解和想象。

3. 游学活动与实地体验组织幼儿园户外游学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广州的骑楼建筑群,亲身感受和体验骑楼建筑的魅力,激发孩子对艺术和文化的热爱。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广州骑楼建筑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可以让幼儿在美术教育中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认识并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培养艺术修养和创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广州十三行成 为中国唯一海上对外贸易口岸,在中国经 贸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受到的影响 (环境 气候 )
• 气候:南方地区是亚热带气候,炎热,潮湿,日 照时间长。要求建筑通风,隔热,遮阳,舒适。
• 地理:岭南地区古时候与中原地区之间阻隔大, 交通不便,但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而且政治 环境也较为安定。同时临海,踏上与世界交往的 道路,中外通商便利,经济文化交流紧密。建筑 有的也吸收外来建筑的特点,与岭南建筑特点融 合。多反映岭南人开放,务实,创新的精神。
广州沙面建筑群简介
沙面欧洲建筑群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沙面 原为珠江河中由泥沙堆积而成的一个沙洲, 东西长900米、南北宽300米,总面积22万平 方米。原名为“拾翠洲”,此地自宋代至清 代均为广州对外通商要道和游览胜地。第二 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意把沙面“租” 给英、法帝国主义,该地沦为英法租界,现 已改名。
兼容性:鸦片战争后,外国在广州打开 了中国大门。自此,在武力与和平的并力 推动下,西方文化和文明渐渐得到国人的 承认和重视,为西方建筑文化在岭南的广 泛传播并被岭南建筑文化吸纳整合提供了 历史契机。
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
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
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
一 段 大 气
为三轴、三进,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 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 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聚贤堂 ”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
中进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 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柱山墙承檩, 出前后廊。后金柱正间装设4扇双面镂雕隔扇,后金 柱次间和厅前后设通花隔扇。后进大厅三间是安设 陈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厅堂。大厅面宽五间, 27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 后墙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厅后老檐柱之间装有5米 高达7米多的木镂雕龛罩。
磅 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
礴 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
的 是供族人集会之用,后来改作宗祠。陈家祠的建筑
中 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
国 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
古 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
乐 既有大型的制作, 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
由于气候温和,人们活动空间向外推 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 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们从封闭的 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岭南建筑 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
岭南建筑根据风格与地域的不同, 可以细分为以下四种:
1.以广州、珠三角为代表的广府 建筑;
2.以潮州、汕头等地为特色的潮 汕建筑;
3.以梅州、韶关等地为代表的客 家围龙屋;
4.以江门侨乡为主的西洋碉楼建 筑。
• 广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样 的自然资源,它是古代中国对外交流和贸 易的重要媒介。是“海上丝绸之路”开始 的地方。悠久的商贸传统和良好的海港资 源为广州的海上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条 件。2000多年来,广州一直是中国华南地 区的经济中心。
华 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
章 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
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
结构布局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为中国“三进三路 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厅堂、6 个院落、10座厢房和长廊巷组成,院东新 辟有1.7万多平方米的绿化广场。其整体 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 院宽敞幽雅。
• (融合)1932年11月,中国建筑师学会会长赵深在《中国建筑》杂志《创 刊词》中倡议的:“融合东西方建筑学之特长,以发扬吾国建筑固有之色 彩。”这种时代强音在岭南建筑界得到了积极的响应,以林克明、杨锡宗 、胡德元为代表的岭南建筑师们不仅自觉地进行学理呼吁,而且还在建筑 实践方面积极地探索综合创新之路。
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庭院宽敞, 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 为木刻精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 的花卉等图幅。堂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70 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住出前后廊,属通 堂木框架。后金柱正中三间装有12扇双面镂雕屏门 挡中,两侧装设花罩。堂前有月台,石雕栏杆及望 柱均以岭南佳果为装饰,镶嵌铁铸通花栏板,色调 对比鲜明,装饰华美,突出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 。
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厢 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
筑; 第二阶段是清末民初的西大屋、竹简
屋和商业骑楼建筑; 第三阶段是西洋建筑的传入,中外建
筑师将中西建筑融合起来; 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建
封建礼教的思想观念
封建礼教是岭南古建筑设计的中心思想。中 轴对称、方整对称、融合协调是岭南群体建筑 布局的主流。
村落多以祠堂为中心,按南北主轴,左右对 称 配置建筑。前有池塘蓄水,后有山林或丘 地衬托。村民住宅多为定型化,朴素自然,绕 祠堂层层拱卫,并以庭院为核心,建筑绕院环 列,由院落组织成巷道,有秩序构成村落,形 成了岭南村落的普遍格局。巷道也有主次,纵 横有序、网脉清晰。其规划几乎都是血缘宗族 之族长根据族谱族规、乡约的宗规组织完成的 。
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40米。 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山墙承檩,前出卷棚廊。厅门 为14扇通花隔扇。厅后亦装设木雕龛罩,但规模比 大厅略小。东西斋和厢房略为低矮,是当年书院教 学读书的主要用房。东西斋为单间,斋内用花楣、 隔扇和落地花罩组合装饰。后窗采用套色蚀花玻璃 窗,斋前有一小天井,显得室内外格外清朗。
社会适应性:宗庙祠堂体现了建筑的 社会适应性。在中国古代,宗庙祠堂是 宗法族权的象征,是中国传统礼制文化 的表征,是古代中国社会宗法氏族思想 的反映。
如广州的陈家祠,按封建礼制规定的 祭祀程序和要求,布置了它的平面与空 间,表现了敬天法祖的思想,以祈求对祖 先顶礼膜拜的行为会荫家族的兴旺发达 、繁荣昌盛。在此看来,近代岭南宗祠 建筑更主要地继承了古代建筑文化中建 筑的社会适应性的一面,特别是封建宗 法性。
• 环境:岭南建筑多追求意境,讲究与自然环境融 为一体。园林建筑求实兼蓄,精巧秀丽。园林匠 师灵活吸收了其他地方园林的特色,体现了岭南 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
受到的影响 ( 人文 )
风水:古代人们选择房屋,陵墓,宗祠等选址 会受到风水堪舆的影响。 用途:多为民居,宗祠,寺庙,陵墓。 中外文化交流:(光孝寺)传教,经济交流。 人口增长:清代以来人口较以前快速增长,人 口与用地的矛盾逐渐体现。 装饰精美:临海及航运通商便利,不仅使广州 成为了经济中心,广州人也渐渐富裕起来。 富裕的物质基础让广州人开始注重建筑的装 饰雕刻,强调气派和端庄。
基督教教会建筑
如果说沙面建筑是外国列强为实施经济侵略而移入岭 南的一类建筑,那么,教会建筑则是外国列强在经济侵略 的同时又实施文化侵略,企图从社会上、政治上、宗教 上控制中国,在岭南出现的又一类建筑。与沙面西洋建 筑群一样,此时的教会建筑(1927年以前)也是外国人设 计,中国人建造,运用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在材料上使用 钢筋混凝土和工字钢等建材。不同的是,教会建筑出于 传教、布道等目的易于为国人心理所接受,其设计师们 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借鉴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出现了不 中不西、亦中亦西的建筑样式。由此可见,近代岭南建 筑文化对西方建筑文化的吸纳在教会建筑这里表现出另 一番风貌,即西方的建筑师们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采取 拿来主义的态度,以西为体,以中为用,进行建筑文化的 再造。
筑技术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 岭南建筑逐渐进入现代建筑的发展的阶 段,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派建 筑风格。
近代岭南建筑
• 近代岭南建筑文化对西方 建筑文化的吸纳整合,有 着自身的演进和发展过程 ,大体上分为观察期、影 响期和融合期。相应地可 以以沙面建筑、教会建筑 和三十年代建筑作为比照 加以说明。
建筑特点
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 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 洲建筑群。沙面大街2号-6号的楼房,俗称红楼,原是海关洋员华员俱乐部, 高三层,红砖砌筑,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顶阁楼,仿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建筑 风格;沙面大街54号的建筑,原是汇丰银行,仿西方古典复兴建筑风格,高 四层,二层的外墙砌有通柱到三层顶,在西南面楼顶建有穹窿顶的亭子;沙 面大街48号的楼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筑,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四周的走廊均为券拱形,外墙刷水洗石米;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天主教圣 母堂,规模虽小,结构简单,但在其入口处仍然为仿哥特式。新古典式新古 典式是模仿西方古典复兴手法,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筑底层基础,以古典柱 式和各种组合形式为建筑主体,加以细部装饰。如沙面大街54号的汇丰银行 、沙面南街18号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沙面南街60号的英国圣公会都是新古 典主义作品。 折衷主义式(新巴洛克式):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西方 流行折衷主义风格。折衷主义建筑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 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由 于折衷主义建筑往往在古典等风格上加上巴洛克装饰,故也可称为新巴洛克 式。沙面英国领事馆以及沙面英国亚细火油有限公司、沙面招商局都属折衷 主义式建筑。
思想观念的转变
从西洋建筑在近代岭南的发展及 其影响这个角度来看,近代岭南建 筑文化经历了从抵制西洋建筑到学 习西洋建筑再到融合西洋建筑的发 展过程,它与中国近代文化对先进 西方文化所作出的文化价值抉择由 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 的不断深化存在着同构关系。
过程
• (抵制)鸦片战争以前,岭南虽有西洋建筑的存在,对岭南建筑影响很小, 人们对它的态度只是觉得新奇。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以胜利者姿态 出现在岭南,作为其生活方式之形象表现的西方建筑开始增多,并逐步影 响到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沙面租界这“国中之国”的建立,说明西方的生 活模式已经比较全面地移植岭南。人们怀着惨败之后的楚痛心情对西方 建筑愤慨而抵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