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对教育资源配置带来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进程中教育资源配置的前瞻性研究

——以驻马店市为例

新型城镇化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

路。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其核心问题是人口就业结构转变,提升人口的教育水平。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巨变,对经济社会各方面均产生深刻影响。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向城镇进化、农村文明持续向城镇文明转型发展的过程。2011 年,我国城镇人口达到6.91 亿,超过农村人口6.57 亿,城镇化率达到51.27%。在城镇化进程中,教育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发生着重大变革。准确把握城镇化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关系,科学应对城镇化背景下各种复杂的挑战、矛盾和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镇化对教育资源配置带来的挑战教育资源是指教育领域通过社会总资源配置所取得的所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资源配置是指社会己有的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进行分配,教育资源配置是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分配,既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也包括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各级各类学校间、各地区教育间的分配。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的推进, 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教育资源整合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城镇化不断加速的今天, 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农村学龄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农村孩子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创造了机会。但是,随着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 城区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人口快

速增长导致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教育的基本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强烈的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不足。另一方面, 在农村, 由于学龄人口的减少以及随父母外出读书的学生增多, 在校生人数大为减少, 学校缺乏规模效应。教育资源闲置和效率低下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在农村呈现出优质教育资源的绝对匮乏与相对“富余”的矛盾。城镇化呼唤中国教育现代化,即要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努力完成农村教育推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双重任务。要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教育发展中的矛盾,还存在不小的挑战。

(一)经济结构失衡的挑战从公共开支的角度来看,不仅是教育支出,包括医疗、社会保障在内的福利型支出的公共投入也是长期不足。这反映了我国公共开支“重建设轻福利” 的结构性失衡,其原因主要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扭曲了各级政府的激励机制,导致政府比较在意短期的收效,而忽视了在长期起重要作用的教育、医疗等项目。具体说来,由于官员任期短,在任内急于出成绩,而福利性支出难以在短期内收到效果,另外其结果也不如经济增长率这样的数值易于考核,因此和官员的激励往往不相容,从而被忽视。

加大教育类的公共支出是当前城镇化过程中转变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过去低质量的城镇建设,在注重了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当前发展各类型城市,包括建设小城镇和农村居民集中安置点,一定要注重城镇化的质量,减少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以及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项目等。当下,学校、医院是值得大力投资的公共

设施,而后期经费的持续投入更是保障学校、医院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对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投入,从预算开始就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防止面子漂亮、利用不足的政绩工程出现。

(二)人口的集聚和流动的挑战人口集聚和流动所带来的问题中有两点比较突出,一是资源集中需要更多投入,二是管理流动性强的要素需要更多灵活性。

1.人口集聚后教育需要更高的投入。城镇化导致人口集中,使得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降低了,所以可以节约政府投入。但是,城镇化率提高之后,往往对公共服务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从效率的角度来看,政府投入应该加大才对。近年来行政区划的缩并和集中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撤乡并镇”。由于我国高度行政化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行政区划的合并对教育资源整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供我们考察城镇化对教育资源投入的影响。

乡、镇、街道加在一起,总的乡级行政区划数量从2000 年的50769 个减少到2009年的40858个,10 年之间减少接近五分之一。与此同时,中小学教育机构的数量也在大幅减少。小学校数量从2000 年55 万所减少到2004 年的39 万所和2007年32 万所,到2009 年减少为28 万所,减少一半;而初中从2000 年6.3 万所减到2009 年的5.6 万所,减少大约九分之一。普通高中数量则变化不大。

与学校数量减少同步的,是中小学教育投入的逐年加大。投入总量加大而学校数量减小,这必定伴随校均投入的大幅提高,无疑有助于提高教育

质量。相对于小学的大幅减少和初中数量的小幅减少,高中的数目变化则很小,这说明行政区划缩并一般不会减少对较高层次的教育需求。撤乡并镇这一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在城镇化、人口集聚之后,包括学校建设在内的教育资源面临整合的问题,而加大投入则是保障质量提升的必要条件。

实际上,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大投入可以起到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的效果。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培育公共意识的行为,要达到一个好的教育效果,就要把受教育者集合起来,处在一个公共环境之中。目前中国农村教育存在学校布点分散,条件简陋,教师队伍流失严重,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更重要的是缺乏一个良好的公共环境。其中的关键瓶颈就在于人口分散,没有条件大幅度提升教育质量。而城镇化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以乡镇为单位,把学生聚集起来,教育的对象多了,培育公共意识的条件相对也就更好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教育城镇化” 对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城镇化大有裨益。集中财力、物力,在县城、集镇修建教育园区和寄宿制学校,把全县的高中和大部分初中学校办在县城或条件较好的集镇,以吸引优秀大学生毕业生在此任教,使广大农村学生享有与城镇学生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

总的来讲,随着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的集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教育行业正的外部性,适时加大投入、整合教育资源,其产出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尤其是通过大力补助寄宿制学校,帮助农村学生到城镇就学,有助于尽快实现城乡教育均等化。考虑到教育面对的对象仅是学生群体,不像医疗、交通、通讯等公共服务面对的是全部人群,在教育上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