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第二次备课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二次根式》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二次根式》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二次根式》复习教案本章主要知识:
1.二次根式性质及运算律
1)()2=a(a≥0).
a(a≥0)
2)=/a/={-a(a<0)
3)·=(a≥0,b≥0),反之=·(a≥0,b≥0)
4)=(a≥0,b0),反过来=(a≥0,b0)
2.二次根式的应用
(1)二次根式的加减法:通常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在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的乘法类似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中公式·=(a≥0,b≥0),对于二次根式除法,通常是先化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有时可以约分,有时可以利用公式,运算的结果都要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基础题A组
1.计算或化简:
(1)×(2)√6/√216(3)(4)在直角坐标系中,点P(1,)到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__
基础题B组
2.化简下列各式
(1)+(-3)2(2)÷·(3)-(-3)
(4)(-3)(2+1)
3、计算下列各题,并概括二次根式的运算的一般步骤:(1)9+7-5(2)(-4)-(3-4√0.5)
(3)(3+2)(3-2)(4)·(÷√1/y)
5.√
设a、b为实数,且|2-a|+b-2=0
(2)若满足上式的a,b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边,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2次备课教案模板(共6篇)

2次备课教案模板(共6篇)

2次备课教案模板(共6篇)篇:《2、5的倍数特征》二次备课教案探究活动:2、5的倍数的特征长山小学:孙会杰目标:1、经历探索掌握2、5倍数的特征,并理解、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并能判断。

3、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是2、5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1—100的数字表格。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2、说出5和2的倍数。

二、学习新课:(一)5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在表中圈出2的倍数。

2、观察圈里的数,猜测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个位上是:0或5)3、举例验证:(较大的数:3、4、5位数的)1)用乘法:2)用除法:学生举例。

4、得出结论:(师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书,都是五的倍数。

5、完成34页1题。

二)2的倍数特征。

回顾研究5的倍数特征方法:1、先找2的倍数----观察猜测----验证的结论。

2、根据导学卡小组探究2的倍数特征。

1)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结果。

3)巩固练习。

学生口答完后,老师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奇数、偶数在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单数、双数。

)3、练习:(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

)①说出5个2的倍数。

(要求:两位数。

)②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③说出15~35以内的偶数。

④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奇数有多少个?三)探究既是2的倍数、有事5的倍数特征。

1、观察百数表:提问:2、既是2的倍数、有事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3、完成书34页5题。

巩固反馈:1、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个,5的倍数数有()个。

2、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3、个位是()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用0,7,4,5,9五个数字组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

四、全课: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设计:完成数学两册《2、5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长山小学:孙会杰今天学习的是2和5的倍数,是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让经历探索2和5倍数的特征,并能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或5的倍数,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猜想、验证等能力。

2020—2021年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章复习教案(精品教学案).doc

2020—2021年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章复习教案(精品教学案).doc

第2章四边形【学习目标】1.理解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区别。

2.梳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知识体系及应用方法。

3.在回顾与思考的过程中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类比、转化等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B 菱形的对角线不相等C 矩形的对角线不能相互垂直D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可以互相垂直2.矩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A.对边相等B.对角相等C.对角互补D.对角线平分3.三角形三条中位线的长分别为5米,12米,13米,则原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米4.如图,正方形ABCD中,E是CD边上的一点,F为BC延长线上一点,CE=CF.(1)求证:△BEC≌△DFC;(2)若∠BEC=60°,求∠EFD.二.梳理沟通(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合作交流;教师穿插于学生之中,及时引导,答疑解惑,参与讨论并了解学生动向.)1.建成下列框架结构,理解各特殊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

2.结合下表中的图形,用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写出它们的性质.性质图形边角对角线对称性3.学会判定方法(让学生用符号语言再以文字语言对照比较)平行四边形(1)两组对边分别;(2)两组对边分别;(3)一组对边且(4)两条对角线;(5)两组对角矩形(1)有三个角是;(2)是平行四边形,并且有一个角是;(3)是平行四边形,并且两条对角线。

菱形(1)四条边都;(2)是平行四边形,并且有一组;(3)是平行四边形,并且两条对角线。

正方形(1)是矩形,并且有一组邻边;(2)是菱形,并且有一个角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结构,熟悉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互相翻译与应用。

)由教师演示课件,师生共述,加深理解本章的知识脉络。

)三.知识运用,拓展与创新(教师引导学生深度加工,习得悟得)例题1: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BC,点F,E分别在BC和AD边上,AE=CF,EF和对角线AD交于点O,求证:点O是BD的中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5.4 分式方程 第2课时 分式方程的解法【名师教案+集体备课】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5.4 分式方程 第2课时 分式方程的解法【名师教案+集体备课】

4 分式方程第2课时分式方程的解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2.会通过设适当的未知数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分式方程;3.学生掌握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过程与方法】通过列出的方程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得出分式方程的概念.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和整式的区别;经历和体会解分式方程的必要步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思想中的“转化”思想.【情感态度】在建立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解,分式方程要验根.2、在进一步理解分式方程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教学难点】1、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解,分式方程要验根.2、了解解分式方程可能会产生增根,掌握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及验根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问题1:填空:(1)分母中不含未知数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2)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问题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2x +32=5是分式方程; ②34-4x =4x +3是分式方程; ③x 2x =1是分式方程; ④1x +1=1y -1是分式方程. 解:①不是分式方程,因为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②是分式方程.因为分母中含有未知数.③是分式方程.因为分母中含有未知数.④是分式方程.因为分母中含有未知数.问题3:方程5x -2=3x与以前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怎样解这样的方程?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分式方程的解法【类型一】 解分式方程解方程:(1)5x =7x -2;(2)1x -2=1-x 2-x-3. 解析:分式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注意验根.解:(1)方程两边同乘x (x -2),得5(x -2)=7x ,5x -10=7x ,2x =-10,解得x =-5,检验:把x =-5代入最简公分母,得x (x -2)≠0,∴x =-5是原方程的解;(2)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x -2),得1=x -1-3(x -2),解得x =2,检验:把x =2代入最简公分母,得x -2=0,∴原方程无解.方法总结:解分式方程的步骤:①去分母;②解整式方程;③检验;④写出方程的解.注意检验有两种方法,一是代入原方程,二是代入去分母时乘的最简公分母,一般是代入公分母检验.【类型二】由分式方程的解确定字母的取值范围关于x的方程2x+ax-1=1的解是正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解析:去分母得2x+a=x-1,解得x=-a-1,∵关于x的方程2x+ax-1=1的解是正数,∴x>0且x≠1,∴-a-1>0且-a-1≠1,解得a<-1且a≠-2,∴a的取值范围是a<-1且a≠-2.方法总结:求出方程的解(用未知字母表示),然后根据解的正负性,列关于未知字母的不等式求解,特别注意分母不能为0.探究点二:分式方程的增根【类型一】求分式方程的增根若方程3x-2=ax+4x(x-2)有增根,则增根为( )A.0 B.2 C.0或2 D.1解析:∵最简公分母是x(x-2),方程有增根,则x(x-2)=0,∴x=0或x=2.去分母得3x=a(x -2)+4,当x=0时,2a=4,a=2;当x=2时,6=4不成立,∴增根只能为x=0,故选A.方法总结:增根是使分式方程的分母为0的根,所以判断增根只需让分式方程的最简公分母为0,注意应舍去不合题意的解.【类型二】分式方程有增根,求字母的值如果关于x的分式方程2x-3=1-mx-3有增根,则m的值为( )A.-3 B.-2C.-1 D.3解析:方程两边同乘以x-3,得2=x-3-m①.∵原方程有增根,∴x-3=0,即x=3.把x=3代入①,得m=-2.故选B.方法总结:增根问题可按如下步骤进行:①让最简公分母为0确定增根;②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③把增根代入整式方程即可求得相关字母的值.【类型三】分式方程无解,求字母的值若关于x的分式方程2x-2+mxx2-4=3x+2无解,求m的值.解析:先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再分两种情况讨论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无解与分式方程有增根.解:方程两边都乘以(x+2)(x-2),得2(x+2)+mx=3(x-2),即(m-1)x=-10.①当m-1=0时,此方程无解,此时m=1;②方程有增根,则x=2或x=-2,当x=2时,代入(m-1)x=-10得(m-1)×2=-10,m=-4;当x=-2时,代入(m-1)x=-10得(m-1)×(-2)=-10,解得m=6,∴m的值是1,-4或6.方法总结:分式方程无解与分式方程有增根所表达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分式方程有增根仅仅针对使最简公分母为0的数,分式方程无解不但包括使最简公分母为0的数,而且还包括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后,使整式方程无解的数.三、板书设计1.分式方程的解法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化为整式方程求解,再检验.2.分式方程的增根(1)解分式方程为什么会产生增根;(2)分式方程检验的方法.四、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对比有分数系数的整式方程的解法来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从而归纳出分式方程的基本解题步骤.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讲解分式方程为什么要检验,要让学生理解增根的由来,从而牢记分式方程在解题后要进行检验,避免解题出错.在完成解题步骤归纳之后,通过例题与练习让学生在出错中找到正确的解法,让学生自己归纳理解解题时容易出错的地方,防止犯错.。

初二数学(人教版)-二次根式复习(第二课时)-1教案

初二数学(人教版)-二次根式复习(第二课时)-1教案

教案
二、学习要求
(1)在化简时应按照运算顺序先求出被开方数,再求算术平
解:原式=
11
ab
a a
⨯⨯=
11
ab
a a
⨯⨯=
ab
a

(4)化简二次根式时,忘记把系数开方.化简:2
20x(x≥0) .
解:原式=2
20x=20x.
解:原式=2
45x=25x.
例如:
1
22
3
的书写方式不正确,应该为
7
2
3

x2的书写方式不正确,应该为2x.
解:在等腰Rt △ABC 中,过点C 作CD ⊥AB 于点D . ∵∠ADC =90°,∠A =45°, ∴AD =CD . 同理,BD =CD . ∴AD =CD =BD =
2
AB
. ∵ABC S V =
12AB ˙CD =1
2
AC ˙BC , ∴24AB =1
2
,解得AB =2.
所以,若直角边长为1时,斜边长为2.
变式.如果直角边的长为a ,那么斜边长又会是多少呢?
解:在等腰Rt △ABC 中,过点C 作CD ⊥AB 于点D . ∵∠ADC =90°,∠A =45°, ∴AD =CD . 同理,BD =CD . ∴AD =CD =BD =
2
AB
. ∵ABC S V =
12AB ˙CD =1
2
AC ˙BC , ∴24AB =2
2
a ,解得AB =2a .
所以,若直角边长为a 时,斜边长为2a .。

初二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初二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初二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2篇〕篇1:初二人教版数学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来,我担任八年级二班的数学老师,在教学期间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修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断进步自己的业务程度,充实自己的头脑,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进步,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一、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进步教学质量,使讲解明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明晰,层次清楚,言简意赅,深化浅出。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才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步。

如今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数学课,就连以前极讨厌数学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

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制自己的缺乏,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良工作。

四、完善修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书店等地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展挑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

同时对学生的作业修改及时、认真,分析^p 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展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良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最新湘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复习优质课教案

最新湘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复习优质课教案

第2章四边形【教学目标】1、通过对几种平行四边形的回顾与思考,使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系统地复习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2、正确理解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在反思和交流过程中,逐渐建立知识体系;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归纳、概括、实践等系统数学活动,感受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区别。

2、梳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知识体系及应用方法。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判定的综合运用。

【教学模式】以题代纲,梳理知识-----变式训练,查漏补缺 -----综合训练,总结规律-----测试练习,提高效率【教具准备】三角板、实物投影仪、电脑、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一、以题代纲,梳理知识(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先请同学们迅速地完成下面几道练习题,请看大屏幕。

(二)诊断练习1、根据条件判定它是什么图形,并在括号内填出,在四边形ABD中,对角线A 和BD相交于点O:(1) AB=DAD=B (平行四边形)(2)∠A=∠B=∠=90°(矩形)(3)AB=B,四边形ABD是平行四边形(菱形)(4)OA=O=OB=OD ,A⊥BD (正方形)(5) AB=D ∠A=∠ ( ?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则菱形的边长为5厘米。

3、顺次连结矩形ABD各边中点所成的四边形是菱形。

4、若正方形ABD的对角线长10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

5、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中,轴对称图形有:矩形、菱形、正方形,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矩形、菱形、正方形。

(二)归纳整理,形成体系1、性质判定,列表归纳2、基础练习:(1)矩形、菱形、正方形都具有的性质是()A.对角线相等(距、正) B 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正).对角线互相平分 D 对角线互相垂直(菱、正)(2)、正方形具有,矩形也具有的性质是(A)A.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B 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对角线互相垂直且互相平分 D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3)、如果一个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这个四边形一定(D)A.正方形B.菱形.矩形 D.平行四边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A、B、都是平行四边形(4)、矩形具有,而菱形不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B ) A 对角线互相平分 B 对角线相等 对边平行且相等 D 内角和为3600问:菱形的对角线一定不相等吗?错,因为正方形也是菱形。

(2021年整理)数学八年级下《二次根式》复习教学案

(2021年整理)数学八年级下《二次根式》复习教学案

数学八年级下《二次根式》复习教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数学八年级下《二次根式》复习教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数学八年级下《二次根式》复习教学案的全部内容。

二次根式复习课【知识点汇总】知识点一:二次根式的概念形如()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注:在二次根式中,被开放数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单项式、多项式、分式等代数式,但必须注意:因为负数没有平方根,所以是为二次根式的前提条件,如,,等是二次根式,而,等都不是二次根式.知识点二:取值范围1。

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由二次根式的意义可知,当a≧0时,有意义,是二次根式,所以要使二次根式有意义,只要使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零即可.2. 二次根式无意义的条件:因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所以当a﹤0时,没有意义。

知识点三:二次根式()的非负性()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也就是说,()是一个非负数,即0()。

注:因为二次根式()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而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正数,0的算术平方根是0,所以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即0(),这个性质也就是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和绝对值、偶次方类似。

这个性质在解答题目时应用较多,如若,则a=0,b=0;若,则a=0,b=0;若,则a=0,b=0。

知识点四:二次根式()的性质()文字语言叙述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等于这个非负数。

注:二次根式的性质公式()是逆用平方根的定义得出的结论。

上面的公式也可以反过来应用:若,则,如:,。

知识点五:二次根式的性质文字语言叙述为:一个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这个数的绝对值。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课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课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课教案(全册)二次根式复习课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及基本性质,并能熟练地化简含二次根式的式子;2.熟练地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含二次根式的式子的混合运算.难点:综合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法则化简和计算含二次根式的式子.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1.请同学回忆二次根式有哪些基本性质?用式子表示出来,并说明各式成立的条件.指出:二次根式的这些基本性质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的,主要应用于化简二次根式.2.二次根式的乘法及除法的法则是什么?用式子表示出来.指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也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把两个二次根式相除,计算结果要把分母有理化.3.在二次根式的化简或计算中,还常用到以下两个二次根式的关系式:4.在含有二次根式的式子的化简及求值等问题中,常运用三个可逆的式子:二、例题例1 x取什么值时,下列各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分析:(1)题是两个二次根式的和,x的取值必须使两个二次根式都有意义;(3)题是两个二次根式的和,x的取值必须使两个二次根式都有意义;(4)题的分子是二次根式,分母是含x的单项式,因此x的取值必须使二次根式有意义,同时使分母的值不等于零.x≥-2且x≠0.解因为n2-9≥0,9-n2≥0,且n-3≠0,所以n2=9且n≠3,所以例3分析:第一个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的分子与分母都可以分解因式.把它们分别分解因式后,再利用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把式子化简,化简中应注意利用题中的隐含条件3-a≥0和1-a>0.解:因为1-a>0,3-a≥0,所以a<1,|a-2|=2-a.(a-1)(a-3)=[-(1-a)][-(3-a)]=(1-a)(3-a)≥0.这些性质化简含二次根式的式子时,要注意上述条件,并要阐述清楚是怎样满足这些条件的.问:上面的代数式中的两个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的式子如何化为完全平方式?分析:先把第二个式子化简,再把两个式子进行通分,然后进行计算.解注意:所以在化简过程中,例6:分析:如果把两个式子通分,或把每一个式子的分母有理化再进行计算,这两种方法的运算量都较大,根据式子的结构特点,分别把两个式子的分母看作一个整体,用换元法把式子变形,就可以使运算变为简捷.a+b=2(n+2),ab=(n+2)2-(n2-4)=4(n+2),三、课堂练习1.选择题:A.a≤2B.a≥2C.a≠2D.a<2A.x+2 B.-x-2C.-x+2D.x-2A.2x B.2a C.-2x D.-2a2.填空题:4.计算:四、小结1.本节课复习的五个基本问题是“二次根式”这一章的主要基础知识,同学们要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2.在一次根式的化简、计算及求值的过程中,应注意利用题中的使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或题中的隐含条件),即被开方数为非负数,以确定被开方数中的字母或式子的取值范围.3.运用二次根式的四个基本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时,一定要注意论述每一个性质中字母的取值范围的条件.4.通过例题的讨论,要学会综合、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意义、基本性质和法则以及有关多项式的因式分解,解答有关含二次根式的式子的化简、计算及求值等问题.五、作业1.x是什么值时,下列各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2.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教学目标:1.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实数的性质和运算1.1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教学目标:理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运算规则,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讲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运算方法,举例说明运算规则,进行练习题的讲解。

1.2 实数的定义和性质教学目标: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讲解实数的定义,介绍实数的性质,如正负性、奇偶性、绝对值等,进行相关练习题的讲解。

第二章: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1 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教学目标: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讲解一次函数的定义,介绍一次函数的性质,如斜率、截距等,进行相关练习题的讲解。

2.2 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教学目标: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讲解二次函数的定义,介绍二次函数的性质,如开口方向、顶点等,进行相关练习题的讲解。

第三章: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3.1 三角形的性质和计算教学目标: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掌握三角形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三角形的性质,如内角和、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介绍三角形的计算方法,如周长、面积等,进行相关练习题的讲解。

3.2 四边形的性质和计算教学目标:理解四边形的性质,掌握四边形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四边形的性质,如对角线互相平分、四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介绍四边形的计算方法,如周长、面积等,进行相关练习题的讲解。

第四章:概率和统计4.1 概率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理解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概率的定义,介绍概率的计算方法,如古典概率、条件概率等,进行相关练习题的讲解。

4.2 统计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理解统计的概念,掌握统计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统计的定义,介绍统计的计算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进行相关练习题的讲解。

第五章:方程和不等式5.1 线性方程的解法教学目标:理解线性方程的概念,掌握线性方程的解法。

教学内容:讲解线性方程的定义,介绍线性方程的解法,如加减法、代入法等,进行相关练习题的讲解。

八年级下册《二次根式》第2课时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二次根式》第2课时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二次根式》第2时教案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内容二次根式的性质。

2.内容解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二次根式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二次根式的概念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通过观察、归纳和思考得到二次根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对于二次根式的性质,教材没有直接从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得到,而是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先通过“探究”栏目中给出四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学生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就具体数字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再分析这些结果的共同特征,由特殊到一般地归纳出结论.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二、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的过程,并理解其意义;(2)会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3)了解代数式的概念.2.目标解析(1)学生能根据具体数字分析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由特殊到一般地归纳出二次根式的性质,会用符号表述这一性质;(2)学生能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3)学生能从已学过的各种式子中,体会其共同特点,得出代数式的概念.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二次根式的性质是二次根式化简和运算的重要基础.学生根据二次根式的概念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由特殊到一般地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质后,重在能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解决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由于学生初次学习二次根式的性质,对二次根式性质的灵活运用存在一定的困难,突破这一难点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道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培养其灵活运用的能力本节的教学难点为:二次根式性质的灵活运用四、教学过程设计.探究性质1问题1 你能解释下列式子的含义吗?,,,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每一个式子的含义.【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式子都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问题2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并说出得到结论的依据;;;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让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说出得到结论的依据.【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或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得出结论,为归纳二次根式的性质1作铺垫.问题3 从以上的结论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质:(≥0)【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概括出二次根式的性质1,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例2计算(1);(2)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设计意图】巩固二次根式的性质1,学会灵活运用2.探究性质2问题4 你能解释下列式子的含义吗?,,,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每一个式子的含义.【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式子都表示一个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问题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并说出得到结论的依据=,=,=,=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让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说出得到结论的依据.【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或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得出结论,为归纳二次根式的性质2作铺垫.问题6 从以上的结论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质:(≥0)【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概括出二次根式的性质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例3计算(1);(2)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设计意图】巩固二次根式的性质2,学会灵活运用3.归纳代数式的概念问题7回顾我们学过的式子,如,,,,,,,(≥0),这些式子有哪些共同特征?师生活动:学生概括式子的共同特征,得出代数式的概念【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式子的共同特征,形成代数式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4.综合运用(1)算一算:;;;【设计意图】设计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的能力,第(2)、(3)、(4)小题要特别注意结果的符号(2)想一想:中,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当≥0时,等于多少?当时,又等于多少?【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的设计,加深学生对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3)谈一谈你对与的认识【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二次根式性质的理解.总结反思(1)你知道了二次根式的哪些性质?(2)运用二次根式性质进行化简需要注意什么?(3)请谈谈发现二次根式性质的思考过程?(4)想一想,到现在为止,你学习了哪几类字母表示数得到的式子?说说你对代数式的认识.6.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161第2,4题五、目标检测设计.;;【设计意图】考查对二次根式性质的理解.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ABD【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化简的能力.3.若,则的取值范围是.【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一个数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理解.4.计算:.【设计意图】考查二次根式性质的灵活运用.。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二次根式复习课教案(最新整理)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二次根式复习课教案(最新整理)

形如 a (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知识特点: 1、被开放数 a 是一个非负数;
2、二次根式 a 是一个非负数,即 a ≥0;
3、有限个二次根式的和等于 0,则每个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必须是 0. 考查题型
例 1、若式子 x 5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 x 的取值范围是
A.x>-5
B.x<-5
A. x 1 2
B. x 1 2
C. x 1 2
D. x 1 2
解题策略:根据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答案为 A。
例 2 函数 y
1
5 x
的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

x2 x3
A. 2 x 5
B. 2 x 5
C. 2 x 5且x 3 D. 2 x 5且x 3
满足下列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知识特点: 1、最简二次根式中一定不含有分母; 2、对于数或者代数式,它们不能在写成 an×m 的形式。 考查题型 例 5、下列根式中属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
A. a2 1
1、不同点:
与 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而 表示一个实数 a 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在
0,负实数。但
与 都是非负数,即
表示一个正数 a 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

,而 中 a 可以是正实数,

。因而它的运算的结果
是有差别的,
,而
2、相同点:当被开方数都是非负数,即 时,
= ; 时,
无意义,而
. 考查题型 二次根式 知识回顾:
1. 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由二次根式的意义可知,当 a≧0 时, 有意义,是二次根式, 所以要使二次根式有意义,只要使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零即可。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二次根式》复习教案-学习文档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二次根式》复习教案-学习文档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二次根式》复习教案本章主要知识:
1.二次根式性质及运算律
1)()2=a(a≥0).
a(a≥0)
2)=/a/={-a(a<0)
3)·=(a≥0,b≥0),反之=·(a≥0,b≥0)
4)=(a≥0,b0),反过来=(a≥0,b0)
2.二次根式的应用
(1)二次根式的加减法:通常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在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的乘法类似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中公式·=(a≥0,b≥0),对于二次根式除法,通常是先化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有时可以约分,有时可以利用公式,运算的结果都要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基础题A组
1.计算或化简:
(1)×(2)√6/√216(3)(4)在直角坐标系中,点P(1,)到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__
基础题B组
2.化简下列各式
(1)+(-3)2(2)÷·(3)-(-3)
(4)(-3)(2+1)
3、计算下列各题,并概括二次根式的运算的一般步骤:(1)9+7-5(2)(-4)-(3-4√0.5)
(3)(3+2)(3-2)(4)·(÷√1/y)
5.√
设a、b为实数,且|2-a|+b-2=0
(2)若满足上式的a,b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边,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数学教案二次备课范文模板

数学教案二次备课范文模板

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分数的约分与扩分方法,能够熟练进行分数的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分数基本性质的形成过程,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分数的约分与扩分方法,以及分数运算中的计算技巧。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具(分数卡片、计算器等)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分数卡片,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定义及意义。

(2)提出问题:如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如何进行分数的运算?2. 新授课程(1)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分数的约分与扩分方法,如:将分数$\frac{3}{4}$约分为$\frac{6}{8}$,扩分为$\frac{3}{2}$。

(3)讲解分数运算中的计算技巧,如:通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等。

3. 练习巩固(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练习题中的难点问题。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二、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分数的基本性质及运算方法。

(2)提出问题:如何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 新授课程(1)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分配等。

(2)讲解分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将一段路程分成若干段,求每段路程的长度。

(3)引导学生总结分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步骤和方法。

3. 练习巩固(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练习题中的难点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37练习.【探研时空】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 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1.画线段取B′C′=BC;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3.连接线段A′B′、A′C′.【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 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在△ABD和△ACD中,,.AB ACBD CDAD AD=⎧⎪=⎨⎪=⎩∴△ABD≌△ACD(SSS).【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问题思考】已知AC=FE,BC=DE,点A、D、B、F在直线上,AD=FB(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巡视、引导学生,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发言:“还应该有AB=FD,只要AD=FB两边都加上DB即可得到AB=FD.”【教学形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37练习.【探研时空】如图所示,AB=DF,AC=DE,BE=CF,BC与EF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BC=EF,△ABC≌△DFE)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15习题11.2第1,2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把黑板平均分成三份,左边部分板书“边边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教学反思拓思维,发展探究新知的能力.【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作法.【教学形式】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形成共识.二、范例点击,应用新知【例2】如课本图11.2-6所示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侧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例2,分析:如果能够证明△ABC≌△DEC,就可以得出AB=DE.在△ABC和△DEC中,CA=CD,CB=CE,如果能得出∠1=∠2,△ABC和△DEC•就全等了.证明:在△ABC和△DEC中12CA CDCB CE=⎧⎪∠=∠⎨⎪=⎩∴△ABC≌△DEC(SAS)∴AB=DE想一想:∠1=∠2的依据是什么?(对顶角相等)AB=DE的依据是什么?(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学生活动】参与教师的讲例之中,领悟“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学会分析推理和规范书写.【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例2.【教学形式】教师讲例,学生接受式学习但要积极参与.【评析】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三、辨析理解,正确掌握【问题探究】(投影显示)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教师活动】拿出教具进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本质.操作教具:把一长一短两根细木棍的一端用螺钉铰合在一起,•使长木棍的另一端与射线BC的端点B重合,适当调整好长木棍与射线BC所成的角后,固定住长木棍,把短木棍摆起来(课本图11.2-7),出现一个现象:△ABC与△ABD满足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相等的条件,但△ABC 与△ABD不全等.这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操作教具、发现问题、辨析理解,动手用直尺和圆规实验一次,做法如下:(如图1所示)(1)画∠ABT;(2)以A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BT于C、C′;(3)•连线AC,AC′,△ABC与△ABC′不全等.【形成共识】“边边角”不能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形式】观察、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39练习第1、2题.【探研时空】一位经历过战争的老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如图2所示)在一次战役中,我军阵地与敌军碉堡隔河相望.为了炸掉这个碉堡,需要知道碉堡与我军阵地的距离.在不能过河测量又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一个战士想出来这样一个办法,他面向碉堡的方向站好,然后调整帽子,使视线通过帽檐正好落在碉堡的底部.然后,他转过一个角度,保持刚才的姿态,这时视线落在了自己所在岸的某一点上.接着,他用步测的办法量出自己与那个点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他与碉堡间的距离.(如图3所示)(1)按这个战士的方法,找出教室或操场上与你距离相等的两个点,•并通过测量加以验证.(2)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思路点拨】情境中使用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虽然是一种估测,但用到的原理都是三角形全等(SAS);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室里或操场上亲自做一做,•实际体验.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请你叙述“边角边”定理.一、回顾交流,巩固学习【知识回顾】(投影显示)情境思考:1.小菁做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风筝,其中∠EDH=∠FDH,ED=FD,•将上述条件注在图中,小明不用测量就能知道EH=FH吗?与同伴交流.(1) (2)[答案:能,因为根据“SAS”,可以得到△EDH≌△FDH,从而EH=FH] 2.如图2,AB=AD,AC=AE,能添上一个条件证明出△ABC≌△ADE吗?[答案:BC=•DE(SSS)或∠BAC=∠DAE(SAS)].3.如果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试举例说明.【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和提问.【学生活动】通过情境思考,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学会正确选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小组交流,踊跃发言.【教学形式】用问题牵引,辨析、巩固已学知识,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激发求知欲.二、实践操作,导入课题【动手动脑】(投影显示)问题探究: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AB,∠A′=∠A,∠B′=∠B(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出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感知问题的规律,画图如下:画一个△A′B′C′,使A′B′=AB,∠A′=∠A,∠B′=∠B:1.画A′B′=AB;2.在A′B′的同旁画∠DA′B′=∠A,∠EBA′=∠B,A′D,B′E交于点C′。

探究规律: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知识铺垫】课本图11.2─8中,∠A′=∠A,∠B′=∠B,那么∠C=∠A′C′B•′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C′=180°-∠A′-∠B′,∠C=180°-∠A-∠B,由于∠A=∠A′,∠B=∠B′,∴∠C=∠C′.【教师提问】在△ABC和△DEF中,∠A=∠D,∠B=∠E,BC=EF(课本图11.2─9),△ABC与△DEF全等吗?DCBAE 【学生活动】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ASA”很快证出△ABC≌△EFD,并且归纳如下:• •归纳规律:•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与成AAS).三、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3】如课本图11.2─10,D在AB上,E在AC上,AB=AC,∠B=∠C,求证:AD=AE.【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例3.•关键是寻找到和已知条件有关的△ACD•和△ABE,再证它们全等,从而得出AD=AE.证明:在△ACD与△ABE中,()A AAC ABC B∠=∠⎧⎪=⎨⎪∠=∠⎩公共角∴△ACD≌△ABE(ASA)∴AD=AE【学生活动】参与教师分析,领会推理方法.【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例3.【教学形式】师生互动.【教师提问】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活动】与同伴交流,得到有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会全等,拿出三角板进行说明,如图3,下面这块三角形的内外边形成的△ABC和△A′B•′C′中,∠A=∠A′,∠B=∠B′,∠C=∠C′,但是它们不全等.(形状相同,大小不等).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3练习第1,2题.【探研时空】1.如图4,小红不慎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为两块,•她是否可以只带其中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呢?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为什么?【思路点拨】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应带含有两个角的那一块,由“角边角”可知,利用这块能配出一个与原来全等的三角形模具.2.小颖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小兰和她开个玩笑,•将墨迹污染到这块三角形的图形上(如图5),急得小颖直叫,•要小兰画出一个与原来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小兰该怎么办呢?你能帮她吗?【思路点拨】观察图形,可知未被墨水污染的有两条边及其夹角,•根据“SAS”可以作一个与原来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几种方法?如何正确选择和应用这些方法?2.全等三角形性质可以用来证明哪些问题?举例说明.3.你在本节课的探究过程中,有什么感想?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44习题12.2第5,6,9,10题.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三部分,左边部分板书“角边角”、“角角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画图,右边部分板书练习.教学反思主备人赵洋审查人(学科组长)李卫东课题(内容)12.2.5 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HL)课时数1 第 1 课时课型新课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操作、比较中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过程,并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的过程,掌握数学方法,提高合情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几何推理意识,激发学生求知欲,感悟几何思维的内涵.重难点1.重点:理解利用“斜边、直角边”来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难点:培养有条理的思考能力,正确使用“综合法”表达.教(学)法讲授媒体使用教(导)学过程(主备人:一次备案)集体备课或自主备课(学科教师:二次备案)一、回顾交流,迁移拓展【问题探究】图1是两个直角三角形,除了直角相等的条件,还要满足几个条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才能全等?【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探究”,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发表意见:“由三角形全等条件可知,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满足一边一锐角对应相等,或两直角边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了.”【媒体使用】投影显示“问题探究”.【教学形式】分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情境导入】如图2所示.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思路点拨】(1)学生可以回答去量斜边和一个锐角,或直角边和一个锐角,•但对问题(2)学生难以回答.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工作人员提出的办法及结论进行思考,并验证它们的方法,从而展开对直角三角形特殊条件的探索.【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验证.【学生活动】思考问题,探究原理.做一做如课本图11.2─11:任意画出一个Rt△ABC,使∠C=90°,再画一个Rt•△A′B′C′,使B′C′=BC,A′B′=AB,把画好的Rt△A′B′C′剪下,放到Rt△ABC上,•它们全等吗?【学生活动】画图分析,寻找规律.如下:规律: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画一个Rt△A′B′C′,使B′C′=BC,AB=AB;1.画∠MC′N=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