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论文

合集下载

洛川剖面黄土的结构性及其力学特征研究

洛川剖面黄土的结构性及其力学特征研究

洛川剖面黄土的结构性及其力学特征研究一、研究背景黄土这种自然界的伟大创造,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神奇的力量,让人们为之倾倒。

它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黄土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这片神奇的土地,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其结构性和力学特征,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这一宝贵的资源。

洛川剖面位于陕西省洛川县境内,是黄土高原的一个重要剖面。

这里地势平坦,地貌类型丰富多样,黄土层厚薄不一,结构复杂多变。

因此对于洛川剖面黄土的结构性和力学特征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黄土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在黄土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对于黄土的微观结构和力学特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黄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形规律和稳定性分析还有待完善。

因此开展洛川剖面黄土的结构性及其力学特征研究,对于提高我国黄土研究的水平,促进黄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黄土在人类历史和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黄土这种看似普通却又无比重要的自然物质,自古以来就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是我们祖先生活的基础,也是我们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

黄土的广泛分布和丰富储量,使其在农业、建筑、环保等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黄土的特殊结构性和力学特征,使得它在人类历史和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黄土不仅承载着我们的记忆,更是塑造了我们的文明。

从古代的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到现代的高速公路、高楼大厦,黄土都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每一块砖石、每一粒沙砾,都是黄土的结晶,都是历史的见证。

黄土的存在,让我们有了生活的依托,也让我们有了追求进步的动力。

黄土的力学特征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它的强度和稳定性,使得它能够在各种恶劣环境中屹立不倒。

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地震洪水,黄土都能坚守自己的岗位,保护着我们的家园。

土地资源管理本科论文

土地资源管理本科论文

土地资源管理本科论文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促使测绘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完善,因此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土地资源管理本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土地资源管理本科论文范文一: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摘要】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区域学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

其学科性质决定该专业兼有管理与应用双重性质,实践教学在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贵州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字】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对策与建议;创新贵州大学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以来,不断的开展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工作。

目前,学校已建立了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这一阶段式循序渐进课程培养体系,为土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但是,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不足。

1实践教学现状1.1课程体系设置较完善,但缺乏科学的安排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包含管理学原理、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制图等核心课程。

在这些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我校还开设有土壤学、环境生态学、地图学、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专业外语、地质地貌、矿产资源管理、土地调查与评价以及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等选修课程。

纵观全国众多高校,我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交叉重复的问题。

例如,《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学》内容有重叠之处。

其次,一些重点课程如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价、国内外土地管理前沿、房地产相关课程并没有在我校课开设;不仅如此,一些应用型很强的课程如CAD专业制图并没有在必须课的设置当中,加之专业选修空间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土壤质量研究进展与方向

土壤质量研究进展与方向

土壤质量研究进展与方向X张桃林潘剑君赵其国(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摘要本文在简要介绍和分析土壤质量的概念及其与持续农业的关系、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土壤质量变化和土壤退化的动因、危害及动态监测方法等方面的最新国际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我国今后土壤质量研究工作的方向和重点领域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与方法;动因与危害;可持续农业;研究方向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如何在其有限的土壤资源上生产足够的食物,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需要引起人们深切关注的是我国土地资源、尤其是其核心组份土壤资源的形势及其与粮食保障和环境质量间的关系与前景。

事实上,有关土壤退化与质量演变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我国学者和国际土壤学、农学及环境科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有关土壤质量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和论文专著近年来急骤增加。

但是,迄今为止,有关土壤退化质量的许多理论问题及过程机理尚不清楚,还没有公认的或统一的土壤质量指标和定量化的评价方法,尽管北美及欧洲的一些土壤学家在这些方面已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1~4]。

因此,及时了解分析和跟踪国际土壤质量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开展土壤质量研究与应用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生产意义。

1土壤质量与可持续农业和环境土壤质量(Soil quality)或土壤健康(Health of soils)是指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而不发生土壤退化及其它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土壤健康这一术语一般为农学家和生产者及大众媒体所采用[5]。

它强调土壤的生产性,即一个健康的土壤能持续生产出既丰富又优质的作物产品。

但是,过去的十多年里,人们对农业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已不再仅是一个封闭的操作系统,而已成为复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土壤健康不仅对作物生长活动的效率有影响,而且对水质量和大气质量有影响。

生态系统的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所以,不应该把土壤健康的定义仅仅局限于其生产性,而应该将其与生态系统及环境联系起来,与土壤保护及持续农业联系起来,它应能给许多特性和过程的条件勾绘出总体的面貌。

环境土壤学论文3篇

环境土壤学论文3篇
环境土壤学论文3篇
通过环境土壤学实习,顾学习中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各种质地土壤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历史、了解其利用价值和利用现状,增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的环保意识。面是管理资源吧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环境土壤学论文3篇1土壤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涉及内容广泛,实践性强,它不仅具有完整的理论,而且有一整套实验的方法。土壤学实习是研究土壤科的基本方法,是搞好林业和实行科学种树的前提,也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作。 土壤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又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资料。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锐减,资源耗竭,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才不断加深,土壤和水空气一样,既是生产食物、纤维及林产品不可代替或缺乏的自然资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统的生命活动,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和生物圈共同繁荣的基础。 土壤是农林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基地,土壤的性质不仅影响农林产品的产量,还影响其品质。土壤是生命活动的产物,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低等生物的固氮作用使土壤具有了生长植物的肥力,而植物的生长促进了土壤的腐殖化过程和养分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肥力进一步发展,在茂盛的植被下,强烈的生物风化推动着母质向土壤的演化。土壤又是生命的摇蓝。土壤不仅是生物的栖息地,而且是生物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地球生命诞生与进化的温床。有证据表明,土壤巨大的表面及复杂的多孔多相体系,对于生命的产生与进化至关重要。 学习土壤学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和了解土壤,野外实习就是一种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土壤的方法。土壤学实习是为了探明土壤的发生发育和分布规律,查清土地资源及其生产条件,以便按不同需要利用和改良土壤。土壤学实习通过实际观察,了解成土因素的作用和土壤形态、性状上的特征,找出影响植物正常长的限制因素和障碍因素,解决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土壤问题。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

黄土与环境--刘东生

黄土与环境--刘东生

2002年12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ec.2002第22卷第4期(总62期) Journal of X i′an Jiaotong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s)Vol.22(Sum No.62)黄土与环境刘东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摘 要] 黄土高原位于人类过去和正在居住的地球的陆地表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大自然打造的三个近代气候环境档案库之一。

以近代沙尘暴作为黄土形成过程的参照来研究,黄土高原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实验室,近代中国地质学家对黄土高原的研究中6次较大规模的破译了黄土高原密码,深刻地认识了人类地质全球变化的情景。

人类全球变化从现在的记录来看,应是一种加速了的全球变化,但我们可以控制其速度和规模以取得合理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黄土高原;环境;全球变化研究;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 F1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245X(2002)0420007206Loess and E nvironmentLI U Dong2sheng(G eology and G eophysics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29,China)Abstract The loess highland,which lies on the land surface of the earth where human beings lived in the past and are living at present,is one of origin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China.It is one of the three archive banks of contem2 porary climate environment.When carrying out research taking the contem porary sand storm as a reference to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loess,the loess highland is a huge natural laboratory.In the study of the loess highland made by Chinese geologists,the cipher of the loess highland has been decoded on six larger scales,thus recognizing in depth the situation of global geological change of mankind.Viewing from the present record,the human global change must be an accelerated global change but we are able to control its speed and scale s o as to obtain reas onab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 ey w ords Loess highland;environment;global change research;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上的重视,很多科学工作正向全球环境变化的方向发展。

土壤学报格式要求

土壤学报格式要求

土壤学报格式要求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对整篇长文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并概括性地描述文章的内容和目的。

以下是概述部分的一个例子: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本文旨在介绍《土壤学报》的格式要求,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撰写和提交文章。

第一部分将对文章的引言进行概述,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将介绍背景介绍和研究方法,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详细说明。

最后,第三部分将总结主要发现和研究意义,以强调文章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对《土壤学报》的格式要求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准备和撰写自己的研究文章。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

文章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它有助于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组织和逻辑结构。

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来组织本研究的目录。

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背景介绍2.2 研究方法3. 结论3.1 主要发现3.2 研究意义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提供一个概述,介绍本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

在本部分的文章结构中,我们将详细说明本文的组织方式,让读者清晰地了解研究论文的整体架构。

此外,我们还将明确阐述本研究的目的,即本文旨在解决哪些问题或提供哪些新的见解。

接下来,将进入正文部分。

我们将详细介绍研究的背景,包括已有研究的概述和研究领域的现状。

此外,我们还将详述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面。

最后是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的结果。

同时,还将探讨本研究的研究意义,如对学术领域的贡献、社会实践的应用等方面。

综上所述,本文的文章结构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每个部分又包含若干子项,以及在引言部分中特别强调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结构编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逻辑和组织,便于阅读和理解研究内容。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应该围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展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叙述:1. 阐明研究的目的:明确说明本研究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为什么要进行这个研究。

ESS-绪论-土壤矿物质

ESS-绪论-土壤矿物质

土壤的重要性
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的再生性与质量的可变性 治之得宜,地力常新。 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土壤资源的破坏=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路。
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土壤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的重要性
中国土壤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和部分国家的比较 人均占有量
土地类型
总面积(hm2)
土壤的重要性
• 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中,人类消耗的 约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和大 部分的纤维都直接来源自土壤。
土壤 植物性生产 动物性生产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本!
土壤的重要性
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1、提供营养(Nutrients)
贮存(Storage):土壤是陆地生物必需的营养 物质的重要来源(H、O、N、P、K及微量元素 等)
-
-
《庄子· 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HEAVEN
Search Our Interesting Live
《易经》将天、地、人 并立起来。天有天之道, 天之道在于“始万物”; 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 于“生万物”。人有人 之道,人之道的作用在 于“成万物”。
天人合一
SOIL
土壤的重要性
• • • • 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
世界 中国 2.77 0.91
美国 3.92
巴西 6.28
印度 0.43
耕地(hm2)
草地(hm2) 森林和林地(hm2)
0.31
0.66 0.84
0.10
0.27 0.13
0.80

解译土壤质量演变规律,确保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

解译土壤质量演变规律,确保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

解译土壤质量演变规律,确保土壤资源持续利用研究员 曹志洪(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210008)摘 要:土壤质量演变机理及调控土壤质量相关技术的研究是国内现代土壤学研究的热点,也是各国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

土壤质量是土壤提供植物养分和生产生物物质的肥力质量;容纳、降解、净化各种污染物质促进生态平衡的环境质量;影响动植物及人类安全的健康质量的综合量度。

不断提高土壤肥力质量是确保农业高产优质基础;努力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是确保土壤(水及空气)等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深入研究土壤健康质量的理论与相关技术是确保人畜安全和丰富健康的物质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提高土壤质量是农业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需求。

“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及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立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后的近两年中已取得了有价值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土壤质量 肥力 环境 持续利用Study on the Principles of Soil Q uality Changing toPromote Sustainable U se of Soil R esourcesProfessor CAO Zhihong(The I nstitute of Soil Science,CAS,N anjing210008)Abstract:Study on the principles o f soil quality changing and development o f related soil techniques is now the research hot point in modern soil sciences,and also has been interested by most o f the government bodies in world .The definition o f soil quality is the integrated soil capacity o f soil to f unction within escosystem and land use boundary.The capacity is to provide plant essential nutrients and biological productivity;to accommodate,de2 grade and clean up those pollutants into the soil system;to effect or promote on the health o f plant,animal and human beings.Improving soil fertility quality is the key for higher efficiency,yield and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2 duction;friendly soil environment quality is the background for sustainable use o f soil resources:sound soil healthy quality is the demand o f life security and happiness o f all inhabitants in earth village.It has achieved some important progress since this project has been approved as one o f the national major basic research plan pro2 jects two year s ago.K ey w ords:soil quality,fertility,environment,sustainable land use 一、土壤质量的定义与关键科学问题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的环境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环境土壤学”课程为例

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的环境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环境土壤学”课程为例

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的环境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王芳,林妍敏,何俊(宁夏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面临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全面有效地开展“三全育人”,是高校专业教师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基于“教学科研相统一”的观点和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以“环境土壤学”课程为例,探讨和实践了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

通过在教学领域带入科研工作的思路、方法与进展,在教育理念中融入科研精神,把科研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科研方法;教学模式;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基金项目]2020年度宁夏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理念的高校环境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环境土壤学’课程为例”(NXDXJG202028);2020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课程思政”精品项目“‘环境土壤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改革实践”(NXSZ20203073)[作者简介]王芳(1983—),女,陕西汉中人,博士,宁夏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土壤环境调控研究;林妍敏(1996—),女,山东威海人,宁夏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20级自然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壤环境与遥感研究;何俊(1983—),男,湖北荆门人,博士,宁夏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林业生态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20-0093-04[收稿日期]2021-02-21———以“环境土壤学”课程为例一、引言两百多年前,威廉·冯·洪堡创立德国洪堡大学时就率先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点,这一理念已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标志。

但据笔者了解,目前高校教学与科研之争由来已久,教学虽是高校的核心工作,但办学实践中仍常常出现“科研为主,教学为辅”等现象。

环境土壤实习报告总结(实用13篇)

环境土壤实习报告总结(实用13篇)

环境土壤实习报告总结第1篇一、实习目的意义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掌握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

实习意义:实习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习任务和计划(1)熟悉土壤调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骤,掌握野外调查的技能。

(2)学会使用几种野外工作需要的仪器、调查观测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

(3)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

(4)简单了解岩溶地貌形成原因,以及有关沂源溶洞的简介。

(5)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三、实习内容实习概况:实习时间:20____年11月9日—10日指导老师:资源与环境学院陈宝成实习工具:背包、地质锤、大小铁锹、剖面刀、软尺、盐酸瓶、比样标准盒、比色卡、PH混合指示剂、点滴板、滴管、记载表等我们的行程为两天,路线是: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资环实验基地—沂源“九天洞”—鲁山风景区。

对两处都要用挖剖土的方法:A.剖面点的选择土壤剖面:应根据植被、小气候、小地形、岩石和母质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一般不要以路边的断面做观察剖面,也不要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如肥堆、沟边、陷井边、路旁等)设置观察剖面或采集土样、水田不能设置在田角和田基旁。

B.剖面挖掘与修整:当剖面地点选定以后,即进行挖掘土壤剖面,为了便于观察,必须挖掘形状基本为长方形的剖面,其规格是:长2米,宽1米,深米。

首先将表层3-5CM土壤及杂草、碎石去除,要求观察面要面向太阳。

一端应成垂直壁,另一端应成阶梯形,便于人下去观察记载。

用米尺测定深度,根据你所采集的深度分布做好标记,然后从下向上取。

利用自然剖面时要铲去垂直面上被风化的表土,露出新土。

注意挖掘起来的土块应将表层土和底层土分开放在剖面的两旁,以便观察完毕后填土,先放底土后放表土。

C.剖面观察与土层划分:观察土壤剖面形态是研究土壤性质、区分土壤类型得重要方法之一。

可持续土壤发展:谈土壤碳固定的重要性

可持续土壤发展:谈土壤碳固定的重要性

可持续⼟壤发展:谈⼟壤碳固定的重要性⼟壤碳固定研究是近10 年⼟壤学研究的重要前沿,⽽可持续管理的⼟壤固碳是当前应对⽓候变化和全球⼟壤退化的重⼤需求。

现代⼟壤学已经能从团聚体尺度深⼊研究⼟壤固碳与⽣物活性的⼟壤机制,这将全⾯地揭⽰⼟壤固碳对于⽣态系统过程、功能及服务的影响特质,进⽽为可持续⼟壤固碳和农⽥有机质提升,为固碳减排与农⽥⽣产⼒提升及⼟壤环境服务改善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管理的政策依据。

⼟壤有机质是⼟壤的最关键属性,是⼟壤质量的核⼼。

⽽以⼟壤有机质形式存在的(有机)碳是岩⽯风化形成⼟壤的关键物质,在⼟壤结构形成与保持、⼟壤养分循环及⼟壤⽣物多样性养育中发挥着核⼼作⽤,是⼈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资源,更是可持续农业的关键基础。

因此,⼟壤有机质(碳)研究⼀直是⼟壤学的核⼼领域。

⼟壤有机质既是⼟壤结构的关键物质,⼜是⼟壤⽣物活动的关键能量来源。

⼟壤有机质积累、固定及其与微⽣物利⽤与功能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壤的微域分布特点和⽣态关系特征,是认识⼟壤功能及⽣态系统服务的重要基础,也是认识⼟壤形成和发育中功能活性演进的基础问题。

因此,认识⼟壤有机质—微⽣物—⼟壤功能活性的关系,成为当前应对全球⽓候变化和提升⼟壤健康和安全的重⼤⼟壤学前沿。

本⽂试图系统地总结相关研究国际动态,梳理⼟壤固碳与⽣态系统功能及服务的研究认识,讨论⼟壤固碳中有机质⽣物活性的演变关系,探讨这种关系所涉及的⼟壤过程特别是团聚体过程,提出今后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希望对未来⼟壤固碳与可持续农业的研究和技术发展以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1 ⼟壤固碳研究应关注⼟壤⽣态系统功能及服务应对⽓候变化必须促进⼟壤固碳。

由于⼈类对⼟壤的不当利⽤导致的⼟壤退化和以全球暖⼲化为主要特征的⽓候变化,⼟壤有机碳损失⽽增加对⼤⽓CO2 温室⽓体释放已经是全球尺度的普遍趋势。

即使在欧洲,⼟壤有机碳损失也成为⼤陆尺度的普遍趋势。

Bellamy 等曾在《⾃然》杂志撰⽂指出,1978—2003 年英格兰和威尔⼠发⽣⼟壤有机碳的普遍和强烈损失。

环境工程本科论文六篇

环境工程本科论文六篇

环境工程本科论文六篇环境工程本科论文范文1【关键词】毕业设计;农业院校;环境工程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进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

经过20多年的进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环境工程学科不仅讨论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讨论自然资源的爱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

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进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育方案注意于对同学工程思维和设计力量的培育。

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预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育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高校,肯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支配在第七学期末开头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同学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终一道防线。

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同学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学问,培育提高同学综合应用所学学问、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讨论的力量;2.培育同学树立正确的设计和讨论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同学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试验讨论、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育的特别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支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盼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供应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土的颗粒分析范文

土的颗粒分析范文

土的颗粒分析范文土的颗粒分析是土壤学中的一种重要实验方法,通过对土壤中颗粒的分布、成分、形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为土壤改良和农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是一篇超过1200字的土的颗粒分析论文。

摘要:本实验研究了农田土壤的颗粒分析,通过粒径分布、颗粒成分和颗粒形态等方面对土壤进行了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农田土壤颗粒以细粒为主,主要成分为砂粒、粉粒和黏粒,颗粒形态呈现多样化的结构。

这些结果对农田土壤改良和农作物种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引言土壤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基础,其质地、结构、水分和养分等因素对作物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颗粒是土壤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大小、成分和形态等特性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土壤的颗粒分析对土壤改良和农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实验方法(1)采样:在农田内,选取不同地点进行土壤采样,采用切样法从表层到10 cm深度采集土样,并用铁犁去除杂质。

(2)颗粒分析:采用洗选法和筛选法进行颗粒分析。

首先,将土样洗涤,去除杂质,并利用水力稀疏法分离颗粒。

然后,将颗粒分别通过不同孔径的筛网进行筛选,得到相应颗粒的质量。

3.实验结果(1)粒径分布:根据实验结果,农田土壤的颗粒主要分布在细粒级别,其中以黏粒和粉粒最为主要,其次是砂粒。

具体粒径分布如下表所示。

粒径(mm)百分比0.002-0.0560%0.05-0.230%0.2-210%(2)颗粒成分:根据颗粒分析结果,农田土壤的颗粒成分主要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

其中,砂粒主要由石英、云母和长石等矿物组成;粉粒主要由腐殖质和粘土矿物组成;黏粒主要由膨润土和硅藻土等粘土矿物组成。

(3)颗粒形态:农田土壤的颗粒形态呈现多样化的结构。

砂粒呈规则颗粒、圆颗粒和粒状颗粒;粉粒呈粉状颗粒和团块状颗粒;黏粒呈片状颗粒和薄条状颗粒。

4.讨论农田土壤的颗粒分析结果表明,该土壤中细粒含量较高,黏粒和粉粒占据绝大部分,砂粒含量相对较低。

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

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

实习总结在这个学期之初,我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土壤学野外实习。

这三天,我们分别到花溪青岩古镇周围,花溪天鹅寨和南江大峡谷等地挖坑进行土壤剖面观察,主要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其重要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ph,结构,颜色,含水状况,空隙度,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新生体、侵入体、根系的状况。

最后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特征和属性。

通过几天的实习,让我得到了巨大的收获是。

第一,在野外能够锻炼自己的生存技巧,虽然第一天的时候吃了许多亏,但是,的确让我学到了许多。

第二,懂得和同学老师交流,和小组同学合作的重要性。

第三,这三天的野外实习的同时,也游览了贵州的大好河山,一览的风姿,让人流连忘返。

特别是第三天的南江大峡谷,更是让我了解到卡斯特地形的发育特点以及阿罗多姿的景色,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第四,它可以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来,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使我们初步掌握野外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最后,也是从我个人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我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了我对土壤学的热爱。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

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

在观察图层剖面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真实的土层,了解不同土壤的土层,因为各种成土因素而形成各种土层的特征,让我真实的认识我在课堂上老师所介绍的抽象理论知识。

在此,我深深的感谢苏老师的认真耐心教导。

篇二:土壤学实习报告青岛农业大学学生姓名:专业班级:组长:实习组员:实习时间:指导教师:李拴怀土壤学实习报告土管 2013年5月21日刘庆花实习报告一、目的要求:1. 了解当地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开发利用改良。

2.掌握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件的观察、描述、记载方法,为今后专业调查打下基础。

土壤的实习报告九篇

土壤的实习报告九篇

土壤的实习报告九篇土壤的实习报告九篇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

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土壤的实习报告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土壤的实习报告篇1通过两天的实习,让我收益颇多。

从原先了解的关于土壤单方面的理论知识到实践,清楚直观地重新认识土壤是一个突破。

土壤如何从岩石发育到土壤是要历经一个漫长的阶段,且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也在不断地发育。

气候、植物、动物、人为因素对土壤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因此同一个地方的土壤的品质不会相差太大。

受温度、母岩、环境的影响,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土壤分布也是有联系的。

从南到北,海南的土壤多为砖红壤,广东因其盛行干热风,降水少,所以多为赤红壤;江西、浙江、湖南一般是红壤;江苏是黄棕壤;山东是棕壤;河北、辽宁是暗棕壤;黑龙江是黑土壤或棕色针叶林土。

从垂直分布开看浙江的土壤,1.低丘:红壤;2.海拔(600)800-(1100)1200:黄壤;3.(1100)1200以上是棕黄壤。

因此分析土壤不能凭空,要根据该土壤在该区域所处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加以分析。

我们实习的几中土壤都是浙江地区的红壤。

上甘的是石灰性红壤,青山的是红壤,后山是黄红壤。

纬度越往上就越接近黄壤。

每一种土壤都有适合生长的植物,植物也有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最优的选择是在适合的土质上种植适合的植物,如果不合适但又需要种植这样的植物,就需要用一些人工的办法,用化肥改变矿物含量,调节PH,灌溉水田,交叉种植等等,能增加产量。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

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

土壤的实习报告篇2一、实习意义土壤在农林生产和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

首先,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地,是农林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

土壤的实习报告3篇

土壤的实习报告3篇

土壤的实习报告3篇土壤的实习报告3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写报告的时候要留意内容的完整。

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土壤的实习报告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土壤的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1、在实际环境中充分熟识、辨识、了解土壤,生疏土壤的形成条件、成土过程、剖面特征、农业性状等内容,丰富理论学问。

2、理论联系实际,学会挖掘土壤剖面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识别土壤类型和层次。

3、学习发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的土壤学学习打下基础。

4、了解陕西境内土壤分布的总体趋势,熟识各种土壤类型。

5、为了实现以上目的,通过从陕西渭北旱塬到关中盆地以及秦岭北麓一带主要环境要素自然变异规律、地质与地貌特征和土壤剖面类型的综合调查,把握土壤剖面的分异规律与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准时间之间的关系,了解区域土壤分布的规律性及其土壤演化趋势。

二、实习时间20xx年7月16日——20xx年7月23日三、实习地点1、洛川县城工地2、安塞生态站3、火地沟4、火地塘林场后山坡5、高山草甸6、天坑草甸7、平河梁8、宁陕县红褐土剖面9、宁陕县寨沟村10、周至县马召镇四、实习用具1.试剂:土壤学实习所用试剂有:10%的稀HCl、酸碱混和指示剂、比色盘、比色卡及试纸,蒸馏水瓶。

2.仪器:GPS(或海拔仪)、地磁仪。

3.工具:手铲、镢、铁锨、剖面刀、皮尺(2米左右)。

4.小型土壤剖面盒及记载表格。

五、实习内容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植物、具体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矿物质与有机质的疏松混合物。

它是一个多孔多相系统,具有垂直分层性。

土壤是自然演化的活化石,是记录地球沧海桑田变化过程的最有力也是最易猎取的证据。

本次实习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依据地形气候等因素所导致的陕西境内的土壤分布总体趋势,二是观看学习各种土壤类型的形成因素、成土过程、剖面特征、基本性质等具体内容。

地球科学论文格式

地球科学论文格式

地球科学论文格式篇一:地球科学论文黄土高原的功过【摘要】:一提到黄土高原,自然就想到那块贫瘠的土地,那里不但干旱少雨,水土还大量流失。

千百年来,流失的泥沙被卷入黄河,导致黄河水患不绝。

黄河的泛滥也造就了肥沃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

可以说,人们对黄河又爱又恨,一方面称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另一方面又称黄河为中国的忧患。

这一切都源自于可爱又可恨的黄土。

我是一个生于兹,长于兹的真正的“黄土人”,自然对这一抛黄土有着独特的感情,说不出来,却着实含着一种凄凉。

【关键词】:黄土高原资源文化水土流失引言岁月以一种无法想象的手法,在这块土地上不停地雕刻着。

这横断绵延,又似乎分的很清的沟壑,有人说像皱纹,有人说像伤痕。

河水并未结冰,静静地流淌。

在山梁梁上,点缀着黑白相间的羊儿,山梁背后飘来牧羊人酸酸的歌儿。

我能够想象这里的春天和夏天,也能想象丰收的秋天和冰封的冬天。

这里确实很美。

这里的土地主要是山地,平地只是沟底很少的一点。

从形状的不规则,坡度的陡峭以及那些庄稼收割后的残梗,你就知道这里的土地是怎样的一种贫瘠。

这样的土地能产生多少财富?这样的土地能生产多少财富?我眼中一片潮湿。

尽管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吹响几年,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世纪,但是贫穷还没有根本消失。

进入陕北黄土高原,就进入了历史。

城市的高楼大厦掩饰不了背后低矮的民房,更阻挡不住人们看其背后有名无名的荒山的视线。

你看,一座座山丘,一道道梁,崎岖的山路,塞外的风,构成了苍凉的黄土高原。

转过任意一座山梁背后,也就进了真正意义上的黄土高原了。

正文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

位于中国中部偏北。

北纬34°~40°,东经103°~114°。

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

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

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

(引用1)黄土高原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它曾经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

土壤黏土矿物层间对有机碳的“超稳”固定机制及其增汇效应

土壤黏土矿物层间对有机碳的“超稳”固定机制及其增汇效应

土壤黏土矿物层间对有机碳的“超稳”固定机制及其增汇效应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4. 论文结构安排 (7)二、土壤黏土矿物的基本性质 (9)1. 黏土矿物的定义与分类 (10)2. 黏土矿物的组成与结构特点 (11)3. 黏土矿物的表面性质与化学活性 (12)三、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与转化 (13)1. 有机碳的存在形态 (15)2. 有机碳的转化过程与影响因素 (16)3. 有机碳与土壤环境的相互作用 (17)四、黏土矿物层间对有机碳的固定机制 (19)1. 层间吸附作用 (20)2. 层间离子交换作用 (21)3. 层间配位作用 (21)4. 层间物理化学稳定性 (22)五、黏土矿物层间对有机碳的稳定化效应 (23)1. 增加有机碳的稳定性 (24)2. 减少有机碳的矿化与风化 (25)3. 提高有机碳的生物有效性 (26)六、黏土矿物层间对有机碳的增汇效应 (27)1. 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 (28)2. 提高土壤碳储存能力 (28)3. 促进碳循环过程 (30)七、案例研究 (31)1. 不同类型黏土矿物层间对有机碳固定的比较研究 (31)2. 土壤黏土矿物层间对有机碳固定的环境影响评估 (33)3. 政策建议与实践应用 (34)八、结论与展望 (35)1. 研究成果总结 (37)2. 存在问题与不足 (37)3. 后续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展望 (39)一、内容综述土壤黏土矿物层间对有机碳的“超稳”固定机制及其增汇效应是当前环境科学和土壤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的内容综述主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详细探讨了土壤黏土矿物层间在固定有机碳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对增强土壤碳汇能力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和转化机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土壤黏土矿物层间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壤组分,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成为固定有机碳的重要场所。

土地利用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的影响论文

土地利用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的影响论文

土地利用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的影响论文土地利用方式是人类利用土地各种活动的综合反映,包括农业、林业、居住地、草地、湿地和果园等,又是影响土壤养分变化最直接、最深刻、最普遍的因素[1-2].土壤养分是土壤的基本属性,是植物群落的重要环境因子,在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占重要地位[3].土壤养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作物生长、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和效应等方面[4].土地利用方式的结构变化会影响土壤养分在生态系统内的循环和分布,也是引起生态系统退化下,土壤养分库降低而空间异质性提高的主要原因[5-6].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也会导致土地生产力的改变[7].在不同生态系统环境下,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养分相互作用机制还没有明确定论。

而在红壤地区,由于土壤其性质上的酸、瘦、粘等弱点,保肥供肥差,使整个地区农业及经济受到严重影响[8].近年来,国内外陆续开展了有关不同土地利用对南方红壤土壤养分影响的试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效果,但迄今为止,对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主要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分析[9].笔者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阐述各种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及土壤养分变化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因地制宜调整生产结构,在资源开发利用上扬长避短,减少土壤环境的污染,降低农用成本。

1土地利用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土壤质量、颗粒组成、容重、孔隙度、渗透率和贮水量等构成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指标[10].土壤物理性质可以反映土壤结构和水文状况及评价土壤质量,决定土壤中水、气、热和生物状况,从而影响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和供应能力[11].土地利用对表层土壤物理性质影响明显,江恒等[12]指出,农田与休闲地相比,土壤容重增加7.47%,而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分别下降2.59、6.04和1.90个百分点.单位面积内增加有效大孔隙数目、大孔隙度及连通性,可显着提高土壤入渗性能,高朝侠等[13]模拟土壤水分及溶质运移,建立流域水文模型,以刺槐林地、草地、小麦地和苹果林地为研究,指出植被恢复可通过植物根系穿插、土壤动物活动等形成大孔隙。

《土壤的种类》 学习任务单

《土壤的种类》 学习任务单

《土壤的种类》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土壤的主要分类方法和常见的土壤类型。

2、掌握不同种类土壤的特点、形成因素和适宜的作物种植。

3、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初步判断土壤的类型。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砂土、壤土和黏土这三种常见土壤类型的特点和区别。

(2)理解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地形、生物等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2、难点(1)如何根据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准确判断土壤类型。

(2)分析不同土壤类型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资源1、相关教材:《土壤学》、《农业土壤学》等。

2、网络资源:科普网站、学术论文数据库等。

3、实地考察:附近的农田、花园或自然保护区的土壤。

四、学习方法1、阅读教材和相关文献,了解土壤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观看网络视频和图片,增强对不同土壤类型的直观认识。

3、进行实地观察和采样,亲身体验土壤的特性,并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4、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五、学习过程1、知识讲解(1)土壤的概念和组成土壤是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组成。

矿物质是土壤的骨架,提供了土壤的物理支撑和养分来源;有机质则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影响着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通气性;水分和空气在土壤孔隙中存在,其比例关系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生物活动有着重要影响;生物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根系等,它们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起着关键作用。

(2)土壤分类的依据和方法土壤分类的依据主要包括土壤的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土壤属性等。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发生学分类、诊断学分类等。

发生学分类侧重于研究土壤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将土壤分为不同的土纲、土类、亚类等;诊断学分类则更注重土壤的诊断特性,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3)常见的土壤类型①砂土砂土是指砂粒含量较高,黏粒和粉粒含量较低的土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有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环境土壤学》课程论文摘要:由于农业上有机农药的广泛使用、工业废水中有毒有害物质侵袭农田、固体废物堆放填埋引起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等,使各种有机污染物质通过不同途径在土壤中不断积累,土体净化能力日趋饱和,土壤质量明显下降。

本文就从有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方面着手,介绍了植物、动物、微生物修复有有机土壤的原理及应用,并作了一定展望。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不可缺少、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随着人类对化学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有机物质对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据UNEP( 联合国环境署 )1990年的报告(IRRTC),每年约有3—4亿吨有机物进入环境,其中大部分进入了土壤环境。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进一步导致地表水、地下水次生污染以及通过农作物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此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以修复被污染的土壤成为环境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1.土壤中主要有机物污染物1.1有机农药造成土壤污染的农药主要有有机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两大类。

有机氯农药主要包括六六六( HCH)、DDT、氯丹以及七氯等,是20世纪大规模使用过的高残毒农药,其毒性大,难降解,代谢周期长,如HCH在土壤中被分解95%所需最长时间约20年,DDT的化学性质同样比较稳定,虽然已经禁止使用近30年,环境中仍有大量残留。

有机磷农药主要包括甲胺磷、甲基1605、1605、乐果、毒死蜱以及敌敌畏等,是当今农药中的主要类别,商品已达150多种,其对土壤呼吸等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

此类农药一般在环境中较易分解,但其慢性毒性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部分产品被限用。

1.2多环芳烃(PAHs)多环芳烃(PAHs)是指2个或2个以上的苯环以链状、角状或串状排列组成的化合物,是有机质不完全燃烧或高温裂解的副产品,人类活动特别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环境中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

多环芳烃具有致癌、致畸以及致突变性,能够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1.3多氯联苯(PCBs)多氯联苯(PCBs)是指联苯苯环上的氢被氯取代而形成的多氯化合物,对生物体有积蓄性毒害作用。

PCBs按氯原子数或氯的百分含量分别加以标号,我国习惯上按联苯上被氯取代的个数(不论其取代位置)将PCB分为三氯联苯(PCB3)、四氯联苯(PCB4)、五氯联苯(PCB5)、六氯联苯(PCB6)。

多氯联苯属于致癌物质,容易累积在脂肪组织,造成脑部、皮肤及内脏的疾病,并影响神经、生殖及免疫系统。

1.4石油类污染物土壤的石油类有机污染物污染是近几年继农药和重金属之后的又一大污染。

石油主要是由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组成的混合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潜在性。

石油在开采运输过程中均有原油散落于地面,渗入土壤,会影响土壤的通透性,阻碍根系呼吸,引起根腐。

1.5其他有机污染物对土壤造成污染的有机污染物还有许多,他们对于土壤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增塑剂,是指酞酸类化合物(PAEs),主要来源于农膜及其他废弃塑料制品、工业烟尘沉降、污灌,有显著的生物累积性,会导致癌变和畸变。

燃料类,指含芳香胺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排放、污灌污泥和堆肥,较强浓度的表面活性剂会导致土壤黏粒稳定性增强,加强水土流失,使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范围扩大。

表面活性剂,主要是烷基苯磺酸盐,以污灌和污泥方式进入土壤,加重水土流失,加重水环境污染和土壤贫瘠。

2. 有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目前,土壤有机污染物的修复技术主要有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生物修复、电化学修复、化学与生物相结合的修复技术等,由于生物修复具有安全、经济和非破坏性等优点,已成为最具有前途的污染修复技术之一。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新陈代谢的方法将土壤、地下水和海洋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吸收、转化或分解,并从环境中去除,减少其对环境的危害。

土壤有机污染生物修复主要分为三种技术,即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修复技术。

2.1有机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的独特功能,并可和根际微生物协同作用,从而发挥生物修复的更大功能,进而使有机毒物和无机废物造成的土壤环境污染得以修复和消除,适合用于现场修复。

2.1.1植物修复的机理1) 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直接吸收。

植物从土壤中直接吸收有机污染物,然后将无毒性的代谢中间体储存在植物组织中,可去除环境中中等亲水性有机污染物,疏水性有机化合物易于被根表强烈吸附而难以被运输到植物体内。

而较易溶于水的有机物不易被根表吸收而易被运输到植物体内。

有机化合物被植物吸收后有多种去向:植物可将其分解,并通过木质化作用将其成为植物体的组成部分,也可转化成无毒性的中间代物,储存在植物体内,或完全被降解并最终被矿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达到去除有机污染物的目的。

2) 植物根部释放的酶可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植物根系释放到土壤中的酶可直接降解有关污染物,致使有机污染物从土壤中的解吸和质量转移成为限速步骤,植物死亡后酶释放到环境中,还可以继续发挥分解作用。

3) 根际的生物降解作用。

根际是受植物根系活动影响的根-土界面的一个微区,也是植物-土壤-微生物与其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场所。

在根际,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是复杂和互惠的,高等植物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物根分泌物中所含糖类、有机酸、氨基酸等物质的数量和种类,这些分泌物越多,微生物生长越旺盛。

根分泌物对根际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不仅提高已存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而且能选择性地影响微生物生长,使根际不同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发生改变,从而有利于根际的有机污染物被降解。

2.1.2植物修复的基本类型1) 植物提取作用:通过对环境污染物有富集作用的植物把有机物从土壤中吸收到植物内。

2) 植物降解作用:利用植物的代谢作用及与其共生的微生物活动来降解有机污染物。

3) 植物固定作用:利用植物根系的吸附作用来减少环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可获得性,从而降低其对土壤的危害。

4) 植物挥发作用:通过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和转化作用最终将其挥发到空气中。

2.1.3植物修复的应用植物修复在农业生产中运用得较为广泛,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有机农药等残留。

Chekol 等研究发现,葫草卷(Phalaris arundinacea)、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对PCBs(Aroclor1248)降解效果最好。

大量研究表明,玉米、小麦、大麦、水稻、豇豆、绿豆、烟草等许多农作物对莠去津、禾草敌等有机农药均具有良好的吸收效果。

除此之外,某些野生植物对有机农药也具有显著的吸收作用,例如香蒲(Typha latifolia)、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 Solms)。

此外,还有一些藻类对某些有机农药也具有明显的吸收作用,例如黑藻。

2.2有机污染土壤的动物修复动物修复,是指通过土壤动物群的直接(吸收、转化和分解)或间接作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而修复土壤污染的过程。

就目前研究进展来看,蚯蚓具有强大的土壤污染修复能力,运用较为广泛2.2.1动物修复的机理土壤动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土壤动物及其肠道微生物在人工控制或自然条件下,在污染土壤中生长、繁殖、穿插等活动过程中对污染物进行破碎、分解、消化和富集的作用,从而使污染物降低或消除的一种生物修复技术。

土壤动物在土壤中的活动、生长、繁殖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分布。

特别是土壤动物对土壤中的有机物污染物机械破碎、分解作用。

它们还分泌许多酶等,并通过肠道排除体外。

同时,大量的肠道微生物也转移到土壤中来,它们与土著微生物一起分解污染物或转化其形态,使得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消失。

从生态学角度上看,土壤动物处在陆地生态链的底部,对农药、矿物油类等具有富集和转化作用。

研究发现,蚯蚓对所加的有机氯农药如六六六和DDE的生物富集作用明显。

此外甲螨、线虫等土对农药的富集作用也比较明显,可以用作农药污染土壤的动物修复。

2.2.1动物修复的应用动物修复有机污染土壤,往往在运用时与植物或微生物修复技术结合到一起,才能发挥更好地作用。

有学者在研究蚯蚓- 菌根相互作用对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作用时发现,蚯蚓活动增加了黑麦草根部的积累,菌根能促进从黑麦草根部向地上部转移,二者具有促进向地上部分转移的协同作用。

蚓粪和土壤中提取态 Cd 含量与黑麦草吸收量呈显著相关,而蚓粪中提取态 Cd 含量均显著高于土壤中的含量。

这就明显地可以看出蚯蚓、菌根、黑麦草三者相互作用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增强了2.3有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土壤中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可以被微生物降解、转化,并降低其毒性或使其完全无害化。

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主要依靠两种作用方式:①通过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降解:②污染物被微生物吸收至其细胞内后,由胞内酶降解。

微生物从胞外环境中吸收摄取物质的方式主要有主动运输、被动扩散、促进扩散、基团转位及胞饮作用等。

2.3.1微生物修复机理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在人为优化的条件下,利用自然环境中生息的微生物或人为投加特效微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来分解土壤中的污染物,以修复受污染的环境。

微生物对物质进行各种转化作用的生理学基础是其新陈代谢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有机污染物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直接分解或通过共代谢作用分解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产物,也可以是微生物分泌的酶系( 胞内酶和胞外酶 ) 对有机物的代谢作用等。

微生物降解和转化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通常依靠以下基本反应模式来实现的,主要为氧化作用、还原作用、基团转移作用、水解作用、还有其他反应类型:包括酯化、缩合、氢化、乙酰化、双键断裂及卤原子移动等。

2.3.2微生物修复的治理方法1)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①农耕法:对污染土壤进行耕耙处理,在处理过程中施人肥料进行灌溉,用石灰调节酸度,使微生物得到最适宜的降解条件,保证污染物的降解在土壤的各个层次上都能发生。

②投菌法:就是直接向遭受污染的土壤中接入外源的污染物降解菌,并提供这些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硫、钾、钙、镁、铁、锰等。

③生物培养法:就地定期向土壤中投加过氧化氢和营养物以满足污染环境中已经存在的降解菌的需要,提高土著微生物的活性,将污染物完全矿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④生物通气法:是一种强迫氧化的生物降解方法。

在污染的土壤上至少打两口井,安装上鼓风机和抽真空机,将空气强排入土壤,然后抽出,土壤中有毒物质也随之去除。

在通入空气时,加入一定量的氨气,为微生物提供氮源增强其活性。

⑤有机粘土法:是一种化学与生物相结合的新方法。

带正电荷的有机物、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化学键结合到带负电荷的人工合成的有机粘土表面上,有机粘土可扩大土壤和含水层的吸附容量,粘土上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将有毒有机物吸附到粘土上富集。

2) 异位生物修复技术①堆肥法:是传统堆肥和生物治理的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