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符号的任意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符号的任意性

符号的任意性单从字面理解,我们会有以下几个疑问,什么是符号?符号与任意性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应该怎样正确理解符号的任意性呢?笔者从这几个问题出发,根据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简单的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什么是符号?这是一个抽象且具体的概念,说其抽象,是因为它无实物可言,没有确定的形态,不是一个可拿着出来的东西,它只存在于大脑之中,我们离不开,也逃不掉。说其具体,是因为只有把它划定在一定的范畴之下,才可以说得清楚。为了更好地了解什么是符号,我们常用具体的形象来阐释抽象的符号。譬如,在书中索绪尔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首先,画出一个图形,有枝干,有叶子,并深埋在土中,在图的旁边标示arbor“树”这个单词,而后说明这样一个“有枝干,有叶子,并深埋在土中”的实物可以被称作“树”这个词。显然,此过程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用来形容“有枝干,有叶子,并深埋在土中”这个概念;一部分是发出“树”这个单词的声音作以表象。索绪尔把其概括为概念和音响形象,指出二者是通过联想的纽带连接在一起的。简单地说,就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同时,强调音响形象不是物质的声音,不是纯粹物理的东西,而是这声音的心理印迹,声音只是其表象。由此可以说,概念和音响形象是心理实体的两面,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具体的,可说明的东西。概念和音响形象的联系统称为符号。也就是说,符号是由概念与音响形象组成的。这个观点是在语言具体范畴下提出的,语言符号由所指和能指构成。我们可以分别用所指和能指替代概念和音响形象这两个过程。换句话说,所指指代“有枝干,有叶子,并深埋在土中”这个“树”的概念,能指指代发出“树”这个声音的音响形象。

符号与任意性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说明何为“必然”。《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必然”的解释有二:一是事理上的确定不移;一是哲学上指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规律。这可以理解为只要符合二者其中之一就能够用“必然”诠释,作为表象,是一个必要非充分的条件。上文已经提到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所指;一是能指。符号的任意性就是在说明所指与能指之间的关系问题。可以设想一下,人类第一次看到一个实物,这个实物的形态或者特征就会映射到人类的大脑中,人类认识并确定了眼前所见到的这个实物的形态或者特征,也就是所指,而后,用一种声音把其记录下来做指代,也就是

能指。在此过程中,所指与能指之间的连接是任意的吗?我们想象一下,那时人类没有其它相类似的实物作为参照,因此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并且这种联系是一种需求,是人类为了更好的认识事物的一种需求。不管它们是以何种形式连接在一起的,这个连接过程是一种被动的连接,其动力就是人类的需求,媒介就是人类的大脑。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一个落水的儿童,他所需要的是拯救,为了可以被救,会用手在水中扑腾,他表现出来的这个动作足以显现出他对这种需求的强烈。如果此时飘来一块木头,被其抓住,他就会感到得救,哪怕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想要被救的需求使其抓住这块木头,对木头而言这是偶然的,假如飘过来的不是一块木头而是一根稻草,只要他看得见,也会毫不犹豫地去抓,可见他要抓住的东西并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而是随意的,是任意的。当然,对于被抓的东西而言,这个过程是被动的,与落水儿童求生的需求是没有直接的关系,在事理上是不确定的,是不必然的。也就是说,所指与能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而这种连接的过程是被动的,是不必然的,但其动力来源于人类自身的需求。

应该怎样正确理解符号的任意性呢?既然已经清楚了符号与任意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在其初始状态得到了论证,那么,就会产生另一个问题,初始状态后的符号是否继续具有任意性呢?也就是说,在所指与能指之间完成了第一次碰撞后,他们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系是否是稳固的呢?假如这种关系是稳固的,那么这种稳固的关系所带来的还会是符号的任意性吗?换言之,符号是否只有在初始状态下才是具有任意性的呢?大量的事实证明,一旦符号在一定的范畴内确立后,个人是不能对其有任何改变的。索绪尔把这种状态称之为不可论证。暂且把不可论证或者可论证的观点放置一边,从符号本身来看,它所包含的所指与能指都是心理的。尽管它们是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碰撞的结果,但是是这种碰撞赋予了结果存在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是符号得以存在并且被赋予价值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可以被看做一种张力,它使两种处于被动状态的连接成为了可能,而这种可能是任意的。这两种被动的状态就是所指与能指。还用前面所举得例子来加以说明。落水的儿童想要被救的需求是他能够抓住东西得救的动力,至于抓住什么东西,不管是木头,还是稻草,或者是其它什么,这并不能由需求所决定,结果只要能满足这个需求就可以了。因此,过程与结果之间是不可论证的。然而,

我们应该清楚,这种状态是通过需求被满足才产生的,也就是说,如果抓住的东西不能满足被救的需求,那就需要换抓其它东西来满足这种需求。因为所指与能指之间的连接是任意的,所以这种不能满足就成为了可能,并且可能性会很大。然而,一旦被满足,所指与能指的关系被稳固下来,不允许随意改变。这种稳固性不但是需求被满足的结果,更是稳固后集体惰性的结果。但是还应该明白,这种需求来自对所指不断阐释的过程,随着需求的被满足,需求的能量就会加大,这种张力也会随之增强。并且稳固后所产生的集体惰性会形成另外一种力,在相反的方向上牵制这种张力的增强,我们姑且把其称之为惰力。也就是说,所指与能指建立起来的稳固性是由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影响的结果。同时也应该看到,惰力是在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它的存在就是为了阻止需求进一步的扩张,阻止张力进一步的增强。这种稳固性不是绝对的稳固,而是相对的稳固。换句话说,所指与能指之间的任意性,在需求被满足前是绝对的任意性,在满足后是相对的任意性。但是正因为这种任意性的存在,在张力与惰力共同作用下,惰力有时为了使自己的力量得以增强,会以牵制张力的发展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有时则会顺从张力的扩张,达到另一个临界点,使其更加的稳固。在语言范畴下,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语言的发展。更具体一点儿解释,譬如,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演变过程,一些词的词性虚化或者弱化的原因等等,都是这种共同作用的结果。

符号的任意性,就好比是一个公用的巨大的药柜,由很多很多不同的小柜组成。我们把各种各样的药材放在不同的小柜中。在找药材时,只需找到小柜就可以找到所需的药材,一副药材以及装药材的小柜就构成了一个小整体,这个小整体可以被称为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是由药材(所指)和小柜(能指)构成的。小柜放置的位置是任意的,没有规律可寻,甚至带有个人的喜好。然而一旦固定,就不可随意更改,原因在于,固定好的位置已不仅仅为满足某个人的需要,它已然成为方便大家的选择。大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姑且把这种麻烦称为惰性),而去遵守这个位置,并且把它编制成一个庞大的系统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随着药材不断的增加,人们会不时地发现以前的位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构成了用药取材时的不便。为了使其不再产生这样的不便,就会把它放到另一处比较合理的位置上,以保持我们的惰性不受影响。这种惰性不单单体现在容易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