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利量表原理与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 4 )二级图式的协调( 8 ~ 12 月):手段与 目的分化、协调期,协调两个分离的图式取 得一个结果,因果关系、对离开感觉的刺激 物“简单守恒”与寻找; (5)三级循环反应(12~18月):环境探索, 试验观察用不同的动作去获得不同的结果; 假设形成与检验,——A─B,—B (6)思维的开始(18~24月):延缓模仿已 消失的、当前不存在的动作模式。
心理发展的概念与性质


Fra Baidu bibliotek


3. 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方向与先后顺序不 可逆、不可逾越: 身体与运动机能发展法则: 头—尾法则; 近—远法则; 粗—细法则 心理机能发展顺序性: 感知─运动─情绪─动机─社会能力 (语言交往)—抽象思维。
心理发展的概念与性质

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差异性:组织系统、 机能的发展速度、起止与到达成熟的时 间、不同时期的发展速率等,均存在不 同的发展模式(图):

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思维, 象征性游戏,延缓模仿,自我中心, 缺乏一般意义概括能力。 3. 具体运算阶段( 7 ~ 11 岁)开始摆脱 具体对象,进行可逆的心理运算,维 度变化与体积守恒。 4. 形式运算阶段( >12 岁):命题假设、 抽象思维,进入成熟阶段。
(二)各机能区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基本机能联合区─调节紧张度与觉醒状态
结构:脑干、网状结构、间脑、大脑皮层内 侧部。 功能:按“非特异性”神经网形式构成,分 阶段逐步改变兴奋水平,调节整个神经系统活 动状态(睡眠、觉醒、警觉、注意、兴奋等);

第二基本机能联合区──信息接受与加工储存
结构:后半脑区,视觉(枕叶)、听觉(颞叶)、躯体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学派
按照依恋的基本性质,主要分为安全依恋和不 安全依恋(回避或反抗)。 安全依恋可有效地促进和改善养育的环境质量。 扩大儿童认识活动范围,获得社会交往经验和 形成应付各种刺激的行为反应模式。 缺乏安全依恋的婴儿将产生焦虑不安、对人疏 远、不信任感和敌意,容易激惹、出现攻击行 为、社交退缩等不良的个性倾向和行为表现。 这无疑为以后的神经症和适应不良行为留下了 隐患。
感觉与空间定向(顶叶)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语言文 字感受。 功能:一级皮质 ── 对各种感觉信息以高度模式特异性 接受──感觉。 二级皮质──对相关感觉信息加工、编码──知觉; 三级皮质 ── 不同感觉通道信息整合,将知觉变为以内 部图式为中介的抽象思维,行为经验储存。 规则:按模式特异性递减和渐进性偏侧化原则,分层次 工作。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学派


依恋理论的创立者是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 Bowlby。从 四十年代以来,他对母子关系和“母亲剥夺”进行了 长达三十余年的系列研究,直到 1970 年才正式出版第 一部专著。其后又有许多学者加入了研究行列。目前 已有大量证据可从临床、心理、神经生物学等不同层 面来阐释这一理论,在此仅作择要介绍。 依恋是指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尤其指亲子之间形 成的强烈的感情联系。依恋可以为儿童提供生存与发 展的基本需要,如安全与照料。这不仅有重要的生物 学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
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的 原理内容与临床应用
内容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神经学基础 贝利量表的理论依据与编制修订过程 贝利量表的内容结构和特点 贝利量表的应用与成果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与性质 (一)概念 发展是指从胚胎到死亡的生命变化全过程(心理过 程的变化及变因)。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对 个体心理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成熟是指身心发育过程的完成。生物种系进化等级 越高,神经系统越复杂,成熟所需时间越长, 环境作用与适应性越强,最后成就越高。
心理发展的概念与性质
心理发展的三个主要问题(W): 1 What(发展过程的共同模式或特征): 2 When(这些模式或特征发展变化的时间 程序): 3 Why(什么原因引起):
心理发展的概念与性质
(二)发展的基本性质: 1.
人类发展是一个连续与积累的阶 段性变化过程:可以预言与预测。 2. 人类发展是一个整体协调的变化 过程:感觉与运动、认知、情绪、 个性与社会行为发展互相关联影响。

(四)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 图式建构─认识发展的结构方面,指动作结 构组织的形成、发展变化。如注视—抓握动作 的联合,组成新的动作模式; 2. 调节作用─自动调节、改变不符合客体关系 的现有图式(反应模式),实现同化 ── 顺应 的动态平衡与图式过渡;

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分为6个反应期: (1) 反射练习期(0~1月):基本反射与吸允 动作; (2) 初级循环反应(1~4月)吸允手指:包含 先前两种单独的身体动作图式联合 (3) 二级循环反应(4~8月):有目的的动作 形成期,注意身体之外由自己引起的有趣的事: 设法控制、摆弄物体和重复操作、视觉追踪;

依恋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1. 在婴幼儿方面: (1)视知觉的选择性:对人的面孔表现出明显的视觉 选择偏好和亲近。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这一先天的 本能与视知觉通路和颞叶下部皮质的功能有关。 ( 2 )对触觉刺激的要求: Harlow 罗猴的剥夺实验表 明:这种依恋行为与“皮肤饥饿”的本能需求有关, 温暖、舒适的皮肤刺激是神经系统发育的内在要求。 (3)饥饿、吸允反射、拥抱等先天反射,一起构成了 早期婴儿依恋行为最原始的动机。 (4)婴幼儿的气质特点、表现得是否可爱、养育是否 麻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 Gesell自然成熟理论
基本观点: 成熟是基因指导行为发展的过程; 内部成熟时间表规定行为技能发展的里程碑, 形成有组织的行为过程—行为模式; 发育成熟与行为发展具有:定向性、序列性、 阶段性; 发展的基本法则不可逾越和逆转。

(四)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J. Piaget(瑞士 1896~1980)生物学与心理学 家。50年代提出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观点: 图式—应付环境的某些行为(动作)模式 适应──认识发展的功能方面,通过同化 (整合外界刺激)──顺应作用(改变自身 以适应环境)实现平衡化。
脑重增加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主 要是皮质神经细胞结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生 长 ──神经原体积增大、突触数量增多、神经 纤维延伸、深入: 2岁前神经纤维多为邻近、跨区水平方向延伸 ──2岁后斜垂方向增多──神经进一步髓鞘化。 刺激——反应的特异性分化完成。
(三) 皮层结构
1. 2. 3. 4. 5. 6. 分子层──邻近表层联系; 外颗粒层──接受皮层其它区信息; 外锥体细胞层──信息传出到其它皮层; 内粒层──接受下位中枢、丘脑的感觉传入; 内锥体细胞层──传出命令到下位中枢; 多形细胞层──通过联合纤维,作半球间的联 系;
脑回与主要机能定位
1.
大脑与神经系统发育

(一)胚胎神经发育:
外胚层─神经管─生发层─原始皮层─完整皮层

4周────8周────14周───26周
出生后发育: 脑重
年龄 新生儿 一岁 3岁 5岁 脑重量(克) 占成熟比例(%) 25 65 75 90
390 850(1克/日) 1011 1280
皮质结构复杂化: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学派

(二)行为学习理论
J.B.Watson(1858~1938):S—R环境决定论 B.F.Skinner(1905~):操作性条件反射 C.Bandura(1925~):社会学习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学派
(三) 自然成熟理论 Gesell(1880~1961): 主持耶鲁大学儿童发展诊室 50 年,通过 对儿童早期运动发展的长期观察和研究, 于 1943 年提出自然成熟理论(著作《发 育诊断学》),编制Gesell婴幼儿发展诊 断量表,制定0~5岁行为发育常模。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学派
(一)精神动力学理论
S.Frued(1856~1939) 早期发育三个阶段,5岁以前的经验有深远影响; 个性心理(人格)发展三个关键期及其临床意义: 口恋期: 肛恋期: 性蕾期: E.Erickson(1920~)人生发展八阶段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学派
新精神动力学派:依恋理论 对于依恋理论,从字面上看,很容易使人联想 到弗洛伊德提出的口恋期、肛恋期、性器期以 及恋母情结等颇有争议、广受批判的观点。实 际上,这一理论正是从精神动力学派的观点出 发,而采用行为学派实验与客观观察描述的研 究方法才得以提出,并且成为新精神分析学派 的可信依据的。
认知发展理论的要点
1.本能是由遗传固定的行为动作模式,
从遗传图式 ── 感知运动图式 ── 表 象图式──运算思维图式,各行为图 式出现的次序固定不变,所有儿童 都遵循这种发展阶段顺序,只是出 现的年龄可因环境的影响提前或推 迟;
认知发展理论的要点
2. 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认 知结构(图式),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 特征和从事相应水平的各种运动; 3. 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 程,在新的水平改组前一认识阶段的认 知结构,形成新的认识结构,逐渐摆脱 对客体的直接依赖。

儿童行为发展的神经学基础

一、大脑的基本结构 成人:脑重=1350克 脑表面积=2.2M2 神经细胞数= 140亿 (一)脑区及功能分化 1. 枕叶:视觉各成分感受; 2. 颞叶:听觉、语言感受、视知觉分辨、运动、平衡 觉; 3. 顶叶:躯体感觉、空间知觉、运动平衡觉;分布: 倒立人形,等势原理 4. 额叶:躯体运动、行为控制、综合分析、计划行动、 言语书写;
依恋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 在母亲方面:依恋关系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母亲养育的特征和质量。 (1)母爱和哺乳带来的快感属于生物性的本能,直接 影响依恋关系的建立和质量; (2)养育者对孩子的需要和行为活动所表达的信号是 否敏感、能否正确的理解和作出及时的反应、并根据 发育的不同阶段和需要提供适宜的刺激,对养育质量 和亲子依恋关系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由于母亲的素质不同,养育质量和依恋关系及 其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第三基本机能联合区──规划、调节、控制活动


结构:前半脑区额叶,分层工作次序相反: 3──2──1──行为; 功能:三级皮质:前额区,与丘脑、网状结构及皮质所 有部分反馈联系,将各叶三级皮层区信息第二次加工, 形成活动计划、程序、有意识、有目的、言语参与调 节行为; 二级皮质:接受三级皮质信息,将行为指令进行 具体组织,使效应器作行动准备,指令下达运动区; 一级皮质: 运动区锥体细胞──动作。
系统发展的四种模式
250 200 150 100 50 0
É ñ Ü Á Ë Ô ú É
¾ Ï ­ µ Í Ï ° µ ¯ Ï ¶ µ ³ Ï Ö µ
Í ³ ³ Í ³ Í ³ Í
12
16
ö ³
20
2
4
ú É
8
个体差异的发展模式
模式Ⅰ:同一起点,不同发展速度,在不同时 期达到同一水平:如运动系统、动作的发展。 模式Ⅱ:同一起点,不同的发展速度,最后在 同一时期达到不同的发展水平。如智力的发展。 模式Ⅲ:同一发展速度,最后达到的水平有所 不同。如早期语言发展、学习、受教育程度等。 模式Ⅳ:随年龄增长而表现出不同的速率和水 平,如智力结构中的“液体智力” (R.B.Cattel)发展的情况。
中央前回:躯体运动(倒置) 2. 中央后回:躯体感觉(倒置) 3. 颞横回:听觉、语言感受 4. 额下回:言语、眼运动
大脑结构与功能分化
脑回与主要机能定位图
大脑半球的机能定位
大脑的结构与机能区系统
(A.P.Luria 1973:Principle of Neuropsychology) (一)人脑三个基本机能联合区的构造: 每一机能区都有分层次结构,由彼此重叠的三种类型的 皮质组成: 1. 一级皮质(投射)区:感觉信息传入或运动冲动传出; 2. 二级皮质(投射—联络)区:信息加工、编码,或准 备运动执行程序; 3. 三级皮质(联络或重叠)区:综合二级区的协调活动, 实现心理活动最复杂的形式,经验模式概括与保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