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导师情况介绍
2018考研:金融硕士考研——清华经院朱玉杰老师个人介绍
2018考研:金融硕士考研——清华经院朱玉杰老师个人介绍尽管人们都说考研需要完成一系列的工作量,历时长、任务繁重,但只要你花了足够多的时间、足够多的精力、以科学合理而行之有效的办法得相关信息,我们便可以说,考研其实并不难,而只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现凯程教育为2018考研考生们分享相关重要的备考信息点拨。
朱玉杰金融系教授办公室伟伦楼411个人简介研究成果研究项目朱玉杰现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务办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朱玉杰教授兼任中国金融协会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多家公司独立董事和监事。
曾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美国哈佛商学院、法国HEC等校的访问学者。
朱玉杰教授在1992年获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
1994年获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2005年获得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他教授的主要课程有:公司财务、国际贸易、企业国际化战略等。
朱玉杰教授主要研究的领域为公司财务、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国际化战略等。
他从事的研究项目包:4/2008-4/2009,担任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及我国商业银行无机增长研究”项目负责人;12/2006-9/2007担任陕西省苹果研究发展中心“陕西省苹果业保险研究”项目负责人;4/2006-4/2007担任香港汇丰银行,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经营模式研究”项目负责人;01/2003-9/2004担任国家科技部863国家项目,“领域面临的数据挖掘研究”项目负责人;12/2001-12/2002担任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顶新公司案例分析”项目负责人;5/2001-7/2002,担任北京进出口公司机械装备部,“北京进出口公司机械装备发展战略”项目负责人;1/2001-7/2001担任北京海龙集团公司,“北京海龙集团公司发展战略”项目负责人;12/2000-12/2002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985项目,“新型的无关税壁垒和绿色贸易”项目负责人;3/2000-3/2003担任小林实研究基金,“中国科技进步在增强对外贸易的竞争性和效率方面扮的角色”项目负责人;1/1999-12/1999担任北京海淀区管理委员会,“北京海淀实验区高科技公司的竞争”项目负责人。
清华导师简介,部分
清华导师简介,部分王京教授简介:1958年1月出生,男,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副主任,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微波与数字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无线传输与个人通信研究室主任。
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国家十五863计划FuTURE(B3G/4G)项目专家组专家,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专家组专家,TD-SCDMA产业化联盟专家组专家。
目前已经培养博士生12名,硕士生30多名。
主讲《通信原理》、《数字微波通信》、《通信新技术讲座》等课程。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已获得批准的有16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22篇,其中在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上发表两篇论文。
曾承担过多项863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国防预研和型号项目。
承担的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获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另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主要研究领域是无线移动通信和宽带无线传输技术,包括B3G/4G移动通信、WCDMA、TD-SCDMA系统研究,调制解调技术、纠错编译码技术、移动通信抗衰落技术、MIMO与时空联合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分布式无线通信系统等。
陆建华*陆建华:男,汉族,1963年7月生。
1986、1989年分别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95年由学校公派赴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成后于1998年返回学校。
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空天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系国家―863‖计划专家组专家,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特邀委员。
研究方向为宽带无线通信、多媒体信号处理等。
主持完成国家973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等多项研究任务,取得多项创新研究成果,部分技术被用于国家重要工程研究项目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教程(第2版)
图书前言
本书是在2005版《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教程》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教程》是根据作者在清华大学多年教学实践,并参考了国内外最新的相关教材和部分最 新的研究成果编写而成。第2版教材主要修订了以下内容: 1.增加了第1章的1.5节,介绍清华大学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 2.增加了第3章的3.9节,介绍格表示、简化与细分。 3.增加了第4章的4.1节,介绍图形绘制的基本概念和流程,提高本章整体上的可读性。 4.将第4章4.8节层次细节的内容移入第3章的3.9节,增加有关景物模拟的内容。 5.删除第5章VRML的内容,改写Open GL的内容,增加一些常见的功能,并给出更多的示例。 本教程第1版出版4年来,被国内一大批高等院校采用,相关的老师、同学及读者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 此表示衷心感谢。徐昆、来煜坤参与了第2版教材的修订,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序言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已经出版发行了近30种,包括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数学、专业技术基础和专业等课程 的教材,覆盖了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主要教学内容。这是一批至今发行数量很大并赢得广大读者赞誉 的书籍,是近年来出版的大学计算机教材中影响比较大的一批精品。
本系列教材的作者都是我熟悉的教授与同事,他们长期在第一线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是一批很受大学 生和研究生欢迎的任课教师。编写高质量的大学(研究生)计算机教材,不仅需要作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 研实践,还需要对相关领域科技发展前沿的正确把握和了解。正因为本系列教材的作者们具备了这些条件,才有 了这批高质量优秀教材的出版。可以说,教材是他们长期辛勤工作的结晶。本系列教材出版发行以来,从其发行 的数量、读者的反映、已经获得的许多国家级与省部级的奖励,以及在各个高等院校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上,都 可以看出本系列教材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与效益。
讲师简介排版设计
讲师简介排版设计
讲师简介
姓名:李明
职业:大学教授
教育背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
研究领域: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
教学经验:10年以上
所在机构:北京大学
李明教授是一位在人工智能领域备受尊敬的专家,他在清华大学获得
了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并在该领域深入研究了多年。
他的研究领域
包括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的
认可。
作为一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李明教授拥有10年以上的教学经验,他曾在多所知名大学担任过教授职务。
他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他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项目实践,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李明教授目前在北京大学任教,他的课程涵盖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数据挖掘等多个领域,他的课程内容丰富、深入,深受学生欢迎。
他
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同行专家交流学术观点,推
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总之,李明教授是一位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他的教
学经验丰富,教学风格亲和力强,深受学生喜爱。
他的加入必将为北
京大学的人工智能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语音和语言技术中心(CSLT)研究
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语音和语言技术中心(CSLT)研究生管理条例∗——2009~2010学年度第17次中心主任会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前言为了增强研究生(含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深入程度,按照学校、院(系)对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的最新要求,经过CSLT主任会研究讨论确定,制定本条例。
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开发都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中心的所有研究工作都围绕上述活动展开。
2、管理模式根据研究工作的特点,本中心采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
管理遵循下面的原则:y任务驱动:以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研究生工作的主要衡量标准。
要求在本中心(或联合机构)工作的时间,每周不少于40小时(导师确认的学习、调研、开发、活动等计入工作时间)。
在工作时,不得利用网络以任何形式进行与分配的任务无关的事情。
本中心实行作息打卡制度,以每周一到周五上午7点到晚上10点间为有效工作时间,周六、周日计算的有效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
y纪律严明:(1)研究生需要请假时,Email请假无效。
1天以内的请假,分别向所属实验室的负责老师请假。
2~5天的请假,先由所属实验室的负责老师准假,再由实验室主管副主任批准。
5天以上的请假,由校、院(系)批准。
所有请假必须事先以书面形式进行,表格见附件1。
急病假可后补,但须出具急诊证明及病假条;紧急事假须先电话或短信告知,主管老师认可批假后再休假,然后后补假条。
(2)研究生拟申请参加到企业的实习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所在实习单位应与清华大学签订相关协议;实习活动应经中心主管副主任批准。
如果研究生未经批准擅自参加实习活动,中心将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扣发补助、通报批评、上报学校开除学籍等不同形式处分。
y团队合作:研究生既要有合作的意识,又要实实在在地互相合作,互相帮助。
多位脑科学家和AI技术专家,深度探讨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的发展以及相互影响 | AI+系列YOSIA Webinar_27
引言请输入过去的十年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
但人类要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时代,还需要更强大的智能技术。
而向人脑学习,借鉴人类大脑的智能产生机理被认为是一条非常值得期待的道路。
反过来,AI技术也在深刻改变着脑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观测脑”手段不断变革的基础上,AI 技术为脑科学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分析、展示和科学发现手段。
2020年4月25日,青创联盟发起的YOSIA Webinar线上学术研讨会特别推出了“AI+X”科学系列主题,首期主题为AI+脑科学,汇集脑科学家和AI技术专家,主要针对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的发展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享。
主持嘉宾:山世光,未来论坛青年理事会轮值主席、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讲嘉宾:唐华锦,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吴华强,清华大学微纳电子系教授、副系主任胡晓林,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讨论嘉宾:毕国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神经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系主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集成影像中心联合主任毕彦超,未来论坛青年理事、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研究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思,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长聘教授、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特别鸣谢报告编辑:刘千惠,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邢东,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视频回放)一.主题分享请输入01《神经形态计算机》——唐华锦报告将以神经形态计算机为中心介绍计算机与大脑的区别以及大脑对开发更加新型的智能计算机的启示;关于神经形态计算机的必要组成以及介绍大脑是如何完成计算任务的;目前算法的进展以及硬件设计方面的成果;对这个领域的总结和展望。
基于冯·诺依曼结构的传统计算架构已引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几十年。
但其运行效率受到了很多制约,例如I/O性能的制约,大量的数据读写会降低整体效率,凸显了冯·诺伊曼体系结构的瓶颈。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各研究所科研方向及导师相关信息
通信与微波研究所....................................................................................................................... 1 通信技术方向...........................................................................................................................1 数字传输系统、网络及 SoC 课题组................................................................................... 1 多媒体通信技术研究组....................................................................................................... 2 数字电视技术研究中心宽带传输课题组........................................................................... 2 通信网络研究室................................................................................................................... 3 曹志刚、刘序明、晏坚课题组........................................................................................... 4 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中心无线通信课题组............................................................... 5 陆建华教授课题组............................................................................................................... 7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研究方向................................................................................................... 8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 -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现代雷达信号处理、高速DSP系统设计与应用
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
2014-11-17
一、学科介绍
二级:信号处理方法与技术
三级:
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 委员会信 息科学部
信息一处: 电子学与 信息系统
1、图像处理
研究方向
信号处理方法与技术
三级:
3、多媒体信息处理 人脸跟踪
信号处理方法与技术
三级: 4、探测与成像系统
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
2014-11-17
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
2014-11-17
信号处理方法与技术
三级: 4、探测与成像系统
信号处理方法与技术
三级:
4、探测与成像系统
27张人体 头部MRI 2-D图象
2014-11-17
一、学科介绍
信息获取、变换、存储、传输、交换、应用等 环节中的信号与信 息的处理
集信息采集、处理、加工、传播等多学科为一体
实时信号与信息处理 语音与图像处理 现代传感与测量技术 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 智能信息处理
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
2014-11-17
一、学科介绍
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
2014-11-17
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
2014-11-17
5
信号处理方法与技术
三级: 5、智能信息处理
2014-11-17
信号处理方法与技术
三级: 5、智能信息处理
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
2014-11-17
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
2014-11-17
清华通信与信息系统导师系列之--姚彦教授
--工程仿真的体系结构。
--工程仿真的建模技术。
--工程仿真的计算技术。
目前研究项பைடு நூலகம்
无线双工移动通信系统
无线通信系统的抗干扰仿真软件
软件无线电技术研究
S-ATM(卫星异步转移模式)技术研究
平流层通信技术的前期研究
其他指导教师
杨知行教授 王京教授 刘序明副教授 梅顺良副教授 朱健副教授
发信人: flypig (欲望号方舟), 信区: Kaoyan
标 题: 清华通信与信息系统导师系列之--姚彦教授
发信站: 幽幽黄桷兰 (2002年03月16日17:14:41 星期六), 站内信件
姚彦教授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邮政编码:100084
电话:86-10-62781396
题专家领导小组成员。现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微波与数字通信国
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无线电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全国高技术重点图书通信技术领域编
审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微波与卫星通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国际学术
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IEEE高级会员。
字微波通信技术移植到卫星通信中、加快发展数字群路卫星通信系统的设想,为我国建
立了第一条中速率数字(I DR )卫星通信试验电路(广州--乌鲁木齐),受到国务院
电子振兴办的表彰。89~91年,主持国家计委的重点技术开发项目点对多点无线通信系
统,根据高技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思想,研制出适合在中国农村及工矿企业推广的系
等奖。由于在我国数字微波通信的技术发展及产业发展中作出过重要贡献,1992年被授
研究生导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覃征
19
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
❖ 科学研究方法的层次
专门研究法
• 一切科学的最普遍的方法,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和思维科学,又称为全学科方法。
一般研究法 哲学方法
• 指对某类学科具体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分为三 类:一类是经验方法,即调查、观察、实验等;第二 类是理论方法,如科学抽象、数据处理、逻辑推理等 ;第三类是综合方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 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学院,西安工程大学,山东济宁
技术及其产业化
如意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膨胀土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 术
长沙理工大学,水利部交通部电力工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交第 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省公路科学技术研究所,广西壮 族自治区交通基建管理局,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河海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人间词话》王国维
12
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 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 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 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无怨无悔。
48
科学生导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标志
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教授国家级、校级精品课
培养出优秀的团队 获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49
研究生导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科学研究的 基本素质
带好研究生团 队的基本素质
上好一门 研究生课
姚期智
姚期智(Andrew Chi-Chih Y ao),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2000年图灵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
姚期智先生于1967年获得台湾大学物理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75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1975年至1986年曾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任助教授、教授。
1986年至2004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担任Wiliam and Edna Macaleer 工程与应用科学教授。
中文名:姚期智外文名:Andrew Chi-Chih Y ao 出生日期:1946年12月24日职业:计算机学家毕业院校:普林斯顿大学主要成就:2000年图灵奖得主姚期智简介(Prof. Y ao Qizhi, Tsinghua University),祖籍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1946年12月生于上海,著名物理学家,计算机学家。
1967年获得台湾大学物理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75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75年至1986年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任助教授、教授;1998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被选为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
200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多年来,姚期智先生以其敏锐的科学思维,不断向新的学术领域发起冲击,在数据组织、基于复杂性的伪随机数生成理论、密码学、通信复杂性乃至量子通信和计算等多个尖端科研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而独到的贡献。
他所发表的近百篇学术论文,几乎覆盖了计算复杂性的所有方面,并在获图灵奖之前,就已经在不同的科研领域屡获殊荣,曾获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乔治·波利亚奖和以算法设计大师克努特命名的首届克努特奖,是计算机理论方面国际上最拔尖的学者。
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教程
• 图形学的杂志和会议
– 会议:Siggraph, Eurograph, Pacific Graphics Computer Graphics International, Graphics Interface – 杂志: ACM Transaction on Graphics 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 IEEE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Graphical Models Computer Graphics Forum The Visual Computer
– CRT(CRT Cathode-Ray Tube,阴极射线 管) – 组成
• • • • 电子枪 聚焦系统 加速系统 磁偏转系统
计算机图形学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电子枪
聚焦系统 加速系统
磁偏转系统
电子束 加热灯丝 金属阴极 电平控制器 水平偏转板 垂直偏转板 荧光屏
CRT显示器的简易结构图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计算机图形学
– 真实感图形学
• 1970年,Bouknight提出了第一个光反射模型 • 1971年Gourand提出“漫反射模型+插值”的思 想,被称为Gourand明暗处理 • 1975年,Phong提出了著名的简单光照模型Phong模型
– 实体造型技术
• 英国剑桥大学CAD小组的Build系统 •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PADL-1系统
计算机图形学
– N-system 注册 – Published in IJCV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计算机图形学
• Results of multi-View registration
孙富春简介pdf
孙富春简介pdf孙富春简历孙富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指导专家组成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兼任国际刊物《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Mechatronic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副主编或大区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ystems》和《Robotics and Autonumous Systems》编委;兼任国内刊物《中国科学F:信息科学》和《自动化学报》编委;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主任,IEEE CSS智能控制技术委员会委员。
98年3月在清华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博士学位。
98年1月至2000年1月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至今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工作。
工作期间获得的主要奖励有: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1年国家863计划十五年先进个人,2002年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2003年韩国第十八届Choon-Gang 国际学术奖一等奖第一名,2004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奖,2005年清华大学校先进个人,2006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获奖成果5项,两项分别获201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和200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理论类)二等奖(排名第一)、一项获2002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三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译书一部,专著两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或录用论文150余篇,其中在IEE、IEEE汇刊、Automatica等国际重要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80余篇论文收入SCI,SCI期刊他人引用700余次,200多篇论文收入EI,有两篇论文曾被评为国内二级学会的最佳优秀论文奖。
清华考博辅导:清华大学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清华考博辅导:清华大学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专业的大学参与了2017-2018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专业大学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中南大学,排名第二的是浙江财经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广西科技大学。
下面是启道考博整理的关于清华大学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文理工商大交叉、深度融合,横跨信息系统和信息器件两个方向,在当前时代数据爆炸和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生活等各方面渗透的大背景下,利用前沿的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探索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
清华大学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专业在博士招生方面,划分为12个研究方向:0812J3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研究方向:01传感器与微系统;02纳米器件与材料;03纳米器件;04光电集成及其通信传感应用;05物联网,智慧感知与协同;06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理论;07未来互联网与人工智能;08大数据方向;09脑科学与人工智能;10计算摄像与三维视觉;11大数据、智能成像与物联网;12金融科技、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控制和优化此专业实行申请考核制。
二、考试内容清华大学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为资格审查加综合考核形式,由笔试+面试+专业英语构成。
其中,综合考核内容为:该系按照最终成绩由高到低依招生计划按不超过1:3参加综合考核。
综合考核形式及项目:综合面试,每位考生不少于30分钟,满分100分。
面试重点考查申请人在本学科攻读博士学位的基本素养、学术能力、学术志趣等。
可能会涉及专业英语。
综合考核时间:九月中下旬,具体另行通知。
四、申请材料1)清华大学2019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上报名后打印);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申请表,登录TBSI招生线上报名系统(网址:/admissions/)填写提交,并用A4纸打印,签字。
;2)本人简历(CurriculumVitae)、本人自述(PersonalStatement)和研究计划(PlanofStudy)中、英文各一份;3)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如有)期间学业成绩单原件;4)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境外学生需提供原件复印件及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位认证复印件;5)英语水平证明文件复印件(详细要求请参见“申请条件”中“英语水平”栏目)6)两封职称为副教授(或相当职称)或以上的专家的推荐信(原件密封并在封口骑缝处签字);7)如有核心刊物或会议上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出版物或其他高水平学术成果,请提交复印件或证明信;8)如果在学期间曾从事课外科技活动并有获奖或突出表现,请提交由学校教务部门出具加盖公章的证明材料。
张明华的简介
张明华的简介张明华,男,1978年生,湖南岳阳人,中国计算机科学大师,现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研究员、计算机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教育背景:1996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01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系。
学术荣誉:2003年获得ACM(美国计算机协会)杰出博士论文奖;2007年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8年获得ACM SIGMOD杰出论文奖;2017年获得ACM SIGMOD贡献奖。
研究方向:张明华主要从事数据库系统、分布式系统和大数据处理方面的研究,致力于解决复杂应用场景下的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问题。
他在数据库系统领域具有重要的贡献,提出并实现了很多原创性的技术,例如:计算数据立方体的G-Cube系统,面向云计算的分布式数据库SECO,以及高效支持机器学习的数据库系统MLSQL等。
科研成果:张明华先后在SIGMOD、VLDB、ICDE、CIDR等国际顶级数据库会议上发表了40余篇论文,并授权了10多项国际专利。
此外,他还曾经主持和参与过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累计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
社会兼职:张明华也是国际数据库领域重要会议SIGMOD的常务委员会成员,以及国内计算机学会(CCFA、CCF)的会士。
他还担任多个数据库领域重要期刊的编委,如《Transactions on Database Systems》、《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
此外,他还曾经担任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顾问、Oracle公司研究院访问学者、微软亚洲研究院访问学者等职务。
个人生活:张明华除了酷爱计算机科学研究之外,也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
他喜欢音乐,会演奏多种乐器,还曾经参加过清华大学校园乐团。
他也喜欢运动,经常参加清华大学教师足球队的比赛。
此外,他还热心公益事业,曾经捐赠过大量资金用于帮助贫困学生和乡村教育。
课题参与人情况介绍
课题参与人情况介绍1. 概述课题参与人情况介绍是对参与特定课题研究的人员进行详细介绍和探讨的文章。
通过介绍课题参与人的背景、专业领域、研究成果和合作经验,可以使读者对课题参与人的能力和贡献有清晰的了解,并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支持。
本文将以分层次的标题形式来介绍课题参与人情况,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2. 课题参与人2.1. 张华•背景:张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副研究员,拥有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专业领域: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领域的专家,尤其在深度学习算法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有丰富经验。
•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获得了多个国内外学术奖项。
•合作经验:与多所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在多个课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李明•背景:李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领域:电子工程、通信领域的专家,尤其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信号处理方面有深入研究。
•研究成果: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申请并获得了多项专利。
•合作经验:积极参与多个国内外合作项目,与企业合作研发了多个实际应用的产品。
2.3. 王红•背景:王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领域:经济学、企业管理领域的专家,尤其在创新管理和经济发展方面有丰富研究经验。
•研究成果: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撰写了多本著作。
•合作经验:参与多个国内外科研项目,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2.4. 张明阳•背景:张明阳,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
•专业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家,尤其在新型材料合成与应用研究方面有深入研究。
•研究成果: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并获得了多项国际专利。
•合作经验:与多个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参与了多个重要科研项目。
3. 课题参与人的贡献3.1. 张华的贡献•在课题研究中,张华负责深度学习算法的设计和实现工作,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模型训练,为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清华名师张永福简介
清华名师张永福简介
张永福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教授,他在计算机科
学领域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张永福在中国国内外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计算机科学界的
“传奇人物”。
他将清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打造成了中国最顶尖、最有影响力的计算机学科之一。
张永福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涵盖了广泛的范围,包括并行
计算、分布式系统、网络和安全等领域。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
术界发表并被广泛引用,对于推动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起到了
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在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外,张永福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他承担着培养和指导大量优秀的学生的重任,许多学生通过他的
指导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张永福还积极推动学科交流和国际合作,他多次组织和参与国
际学术会议和合作项目,为提高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做
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张永福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教育家,他的研究成果和教
育贡献对于推动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名
字将长久地被铭记在清华大学和中国计算机科学界的历史上。
林益明简历
林益明简历摘要:1.简介2.教育背景3.工作经历4.研究领域与成果5.社会兼职与荣誉6.个人成就及展望正文:林益明,我国知名学者、教育家,长期致力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本篇将详细介绍林益明的简历。
1.简介林益明,出生于我国福建省福州市,于1987 年获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1990 年获得硕士学位,2000 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林益明在学术界拥有极高的声誉,发表了大量高质量学术论文,并多次获得各类奖项。
2.教育背景林益明在清华大学接受了本科和硕士阶段的教育,主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在校期间,林益明成绩优异,积累了丰富的计算机科学知识。
此后,他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并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3.工作经历林益明毕业后,曾在美国硅谷的多家知名公司担任高级技术职位,如谷歌、微软等。
回国后,他加入我国一所知名高校担任教授,并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企业合作项目,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
4.研究领域与成果林益明的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
他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在国际会议上多次担任主题报告人。
林益明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为推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社会兼职与荣誉林益明曾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以及国际学术会议的组委会成员。
此外,他还获得了多项荣誉,如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等。
6.个人成就及展望林益明在学术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作系统与中间件技术研究中心
杨维康
博士、副研究员,操作系统与中间件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1982年毕业于清华,1989年
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曾从事并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研究,研制了高速硬件排序芯片、大规
模并行高速数据库处理机及高速数据交换网络等,设计过多种图像处理专用芯片、高速图像
处理系统等。2000年参与创建北京科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构件化
带无线传输技术,包括调制解调技术、纠错编译码技术、移动通信抗衰落技术、MIMO与时空
联合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分布式无线通信系统等。参加多项863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
论文数十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已经获得批准的有6项。
数字电视技术研究中心
宋健
博士,研究员,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数字电视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有近10年的国外
,基于统计的学习方法,模式识别,搜索算法的优化,多媒体音频及广播信号的处理,基于
互联网的多语种信息提取。领导和参与了多项国际合作和特区政府资助的研究及应用项目。
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及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二十篇论文,曾为部分专业期刊和著名的国
际会议担任过审稿人, IEEE Signal Processing Society会员,ISCA会员。对学生的要求
的研制和开发,是GPS基带处理器的研制负责人。目前主要研究领域:通用DSP处理器、面向
广播通讯和GPS导航领域的基带信号处理器、混合信号处理电路包括ADC、DAC和高速SERDES
设计技术。
WEB与软件技术研究中心
邢春晓
博士,副研究员,WEB与软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咨询工委副主任、
软件工程和电子政务专委会委员, IEEE和ACM会员。主要研究领域: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海
量数字媒体管理,软件工程和知识工程,数字图书馆和电子政务关键技术研究等。发表学术
论文80余篇,其中SCI 16篇、EI 16篇、ISTP 18篇,软件著作权两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
教育部科技成果1项。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和负责人参加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Member。主要研究经历包括:软件无线电技术方面,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方面,分布式无
线通信系统方面。近五年来,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发
明专利15项,出版译著4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项。
肖立民
博士,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无线与移动通信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无线移动通信和宽
讯、数字电视以及相关的芯片设计。申请并承担了信息产业部2003年度、2005年度电子发展
基金,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两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梁利平
博士,副研究员,从事CPU、DSP处理器设计和VLSI信号处理方面有关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有近十五年的微电子工业设计相关经验。曾主持了我国第一套产权自主国际先进GSP套片
信道估计、空时频编码、MIMO检测、高速信道编译码、自适应编码调制、自适应MIMO等,提
出并采用了分布式天线通信系统的新型无线通信系统体系结构,以及交织多址等非正交多址
复用理论与方法。实现了频谱效率大于5bps/Hz的峰值速率超过100Mbps的移动通信试验系统
。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已获得批准的有16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22篇,其
目"中有突出贡献曾获"863十五周年先进个人"称号。
粟欣
博士,副研究员。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中心 副主任,软件与协议研究室主任。主
要研究方向是无线移动通信,软件无线电,数字信号处理。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通信标准化
协会B3G工作组副组长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第六工作组副组长,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轻量级通信的集群缓存》。作为负责人承担
了863项目《软件重大专项集群服务器功能软件》。该项目在IA64架构下实现了集群服务器
的主要系统软件,包括并行计算容错、并行调试、OpenMP编译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作为
主要承担者参加了863课题《嵌入式单芯片多处理器研发》,负责体系结构设计与验证。06
研究及工作经历。主要研究领域:数字电视传输技术、通信系统(包括无线MIMO结合OFDM系
统、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的建模和计算机仿真、电力线通信系统、电子扫描天线。在国内
外各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I收录8篇,EI收录18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
授权一项。
薛永林
副研究员,数字电视技术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图像处理、视频编码和通信以及数字电
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000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和2001年北京市科 技
进步二等奖获得者。
刘轶
博士,副研究员,语音和语言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2002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
算机工程系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6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工作。主要研究兴趣:语音识别,语
音信号及音频信号处理,嵌入式语音识别及多媒体技术在移动设备上的应用,自然语言处理
郑方
博士,研究员,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语音和语言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88年开始从
事语音识别与语言理解等方面研究,负责或作为骨干人员参与研发过30余项国家重点项目和
国际合作项目,并获得教育部(委)、科技部(委)、北京市奖励和其他奖励10余次。曾在国内
外知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150多篇学术论文,并多次应邀出国访问和做学术报告。同
委、Speech Communication编委、东方COCOSDA核心成员、IEEE高级会员、ISCA会员、ISCA-
SIG-CSLP工作组成员和资源组组长等。曾担任许多国际学术会议的主席、委员等,并是许多
国际学术刊物和会议的审稿人。他指导了近三十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其中数名获奖,被评为
系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并是1997年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1999年全国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
家。
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是无线移动通信和宽带无线传输技术,包括B3G/4G移动通信、WCDMA、T
DMA系统研究,调制解调技术、纠错编译码技术、移动通信抗衰落技术、MIMO与时空联
合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分布式无线通信系统等。
所指导和参与的FuTURE计划课题突破了MIMO-OFDM无线传输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包括同步、
信和宽带无线传输技术,包括WCDMA、TD-SCDMA系统研究,微波与无线通信系统工程技术、
编码与调制技术、移动通信抗衰落技术、分布式无线通信系统等。作为负责人在中国第三代
移动通信系统研究项目过程中先后承担3个863重点课题,组织实施了WCDMA移动终端分系统
集成,C3G项目最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构、网络存储与安全、并行计算。在国际国内的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在研的课
题与方向有:863课题《基于虚拟服务网络的可迁移个人计算模式研究与示范应用》,课题
负责人;《支持对象数据与动态功能扩展的存储片上多处理器体系结构研究》,获08年自然
科学基金支持,课题负责人;《基于GPU的高性能计算平台》,横向课题;以往研究经历: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开开心心做研发。
周强
博士,副研究员,近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不同层次的汉语句法块自动分析方法研究
;汉语词汇语义关联度自动计算研究;汉语词汇语义本体描述和获取研究;语义搜索引擎的
核心内容分析技术。
微处理器与片上系统技术研究中心
汪东升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微处理器与片上系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和参与了多项
赵明
博士,副教授,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当前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无线与移
动通信中的信息论及系统设计和跨层优化。具体为:信道状态信息未知下的信道容量;峰值
功率受限下信道容量;信道状态信息过时下的信道容量;网络信息论指导下的Adhoc集中控
制MAC和路由协议;网络编码和协作通信。在863项目"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
视等方面的研究,,曾承担多项国家重大项目并获奖;参与清华大学DMB-T地面传输标准方
案的系统解决方案开发和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提出并实现清华大学数字电视机卡分离UTI
方案;中国图像图形学会会员、信息产业部数字电视标准化工作组成员。先后在国内外发表
论文20多篇。
王兴军
博士,研究员,有10年的国外研究及工作经历。研究领域:图像处理、光通讯和无线通
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中心
王京
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副主任,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研究
中心主任,微波与数字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无线传输与个人通信研究室主任,中国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国家十五863计划FuTURE(B3G/4G)项
目专家组专家,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专家组专家,TD-SCDMA产业化联盟专家组专
嵌入式操作系统"和欣"(Elastos)。2004年调入清华大学。作为副组长参加的项目有:①8
63专项:基于中间件技术的因特网嵌入式操作系统及跨操作系统中间件运行平台;②863项
目:面向网络应用的构件化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③信产部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基金:嵌入式操作系统(03年);④信产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基于Linux的手机
链管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电子文件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等方面。
张勇
博士,副研究员,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