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环境学教学大纲

环境学教学大纲

环境学教学大纲
一、引言
1.1 背景介绍
1.2 教学目标和重点
1.3 教学内容概述
二、课程设置
2.1 环境学基础知识与概念
-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 生态系统及其组成要素
- 环境因素与生物相互作用
2.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影响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2.3 环境监测与评估
- 环境监测的方法与重要指标
- 环境评估的方法和影响因素分析
- 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
2.4 环境政策与管理
- 环境立法与政策的制定过程
- 环境管理体系与标准
- 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规划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讲授与演示
- 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递知识点和实践技能- 结合实例和案例分析进行教学
3.2 实践与实验
-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描述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环境科学的基础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意识和基本研究能力。

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思维和意识;3.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研究和问题解决能力;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环境科学概述(2学时)1.1环境科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2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2.环境要素与环境系统(4学时)2.1大气环境;2.2水环境;2.3土壤环境;2.4生物环境;2.5环境系统与能量流动。

3.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6学时)3.1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3.2自然灾害与人类风险;3.3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3.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3.5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

4.环境监测与评价(6学时)4.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方法;4.2环境评价的原理和指标;4.3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

5.环境保护与管理(8学时)5.1环境政策和法律法规;5.2环境管理与规划;5.3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6.环境工程与技术(8学时)6.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6.2水污染控制技术;6.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利用;6.4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

7.环境科学案例分析(6学时)7.1水环境污染案例;7.2大气环境污染案例;7.3土壤环境污染案例;7.4生态环境破坏案例。

8.实践教学(4学时)8.1环境监测实验;8.2实地考察与调研。

四、教学方法与评价1.教学方法1.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2实验教学法:组织环境监测实验和实地考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1.3讨论与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1.4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

《环境学》教学大纲

《环境学》教学大纲

环境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主要涉及环境学基础理论、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污染控制等内容。

其中,环境学基础理论部分包括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环境监测与评价部分则介绍环境监测的目的、环境监测方法、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环境风险评价等内容;环境污染控制部分则重点介绍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垃圾处理等问题。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相关法规;2.能够掌握环境监测方法、分析技术以及环境评价方法;3.熟悉常见污染物的来源、毒性、影响以及控制措施;4.了解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以及应急管理措施。

(二)态度与价值观1.掌握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2.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环境保护意识;3.加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课程安排(一)理论课第一部分:环境学基础理论1.环境学的概念、研究范畴及发展历程;2.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3.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第二部分:环境监测与评价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意义;2.环境监测方法及常用指标;3.环境评价方法及应用。

第三部分:环境污染控制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2.水污染控制技术;3.土壤污染控制技术;4.垃圾处理技术。

(二)实验课1.环境监测方法实验;2.常见污染物分析实验。

(三)考核要求1.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2.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5%;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5%。

四、参考文献1.《环境科学导论》;2.《环境化学实验》;3.《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4.《环境监测技术及质量控制》。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8学分:3.0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二、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2.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环境科学概论II》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II》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IIGener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II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32 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5学期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适用专业:大气环境、生态学教材:郑有飞主编,环境科学概论,气象出版社,2011开课单位:应用气象学院生态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针对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

本课程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着重阐述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探讨人类活动对多环境要素的影响。

特别是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影响;以及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介绍了城市环境﹑环境质量的评价﹑区域环境以及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等问题。

因为是概论性的,故本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介绍环境学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课程内容包括十二章,其中第一章集中讲解环境学基础理论,集中讲述环境规律、环境科学、环境学的基本概念,首次系统阐述了环境基本规律、环境学四项基本原理和环境科学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到第十二章分别从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全球环境、人口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十个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在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体验、领悟环境学基本原理,加深和巩固对环境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绪论(2学时)(1)掌握环境、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等基本概念(2)熟悉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3)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科学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重点:环境的概念;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环境科学的由来难点:环境科学研究的组成和分支第2章大气环境(5学时)(1)掌握大气的构成及主要组成;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大气污染类型(2)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大气光化学特性;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的化学转化;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3)了解大气环境中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综合防治与管理重点:大气环境结构和组成,大气污染的来源、类型、危害,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难点:大气的温度场;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情况;湍流运动的要素及形成原因;无界大气的扩散模式;有界大气的扩散模式;扩散参数的确定;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如烟尘控制技术、二氧化硫控制技术、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及综合防治与管理技术第3章水环境(4学时)(1)掌握水环境概念、水体污染的来源及主要污染物;水体污染的危害;(2)理解天然水的循环;水体中耗氧有机物的降解及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3)了解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转化和迁移;水体污染控制及管理技术重点: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在水体中的转化,水体富营养化过程;理解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难点:河流水体污染物扩散的稳态解;河流水质模型第4章土壤环境(3学时)(1)掌握土壤污染的概念;土壤污染的危害;污染物的来源及种类(2)理解土壤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污染发生类型(3)了解土壤污染的治理;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重点:土壤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污染的概念;土壤污染发生类型难点: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背景值及其迁移转化;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降解及残留第5章固体废物与环境(2 学时)(1)掌握固体废物的定义、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污染途径及危害(2)理解固体废物资源化、资源化系统(3)了解固体废物综合处理意义、原则及处理系统的分类。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一、引言环境科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涵盖了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内容。

环境科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为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课程目标1. 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2. 掌握环境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3. 培养环境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培养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三、课程内容1. 环境科学概论1.1 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1.2 环境系统的概念和组成;1.3 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

2. 大气环境科学2.1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2.2 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2.3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和控制。

3. 水环境科学3.1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3.2 水污染的来源和影响;3.3 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技术。

4. 土壤环境科学4.1 土壤的形成和分类;4.2 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治理方法;4.3 土壤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

5. 生物环境科学5.1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5.2 生物对环境的响应和适应;5.3 生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讲解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2. 实践操作:开展环境科学实验和调查活动;3. 讨论研究:引导学生围绕环境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加环境调研和考察活动。

五、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等;2. 作业考核:包括课堂作业、实验报告等;3. 期中期末考试: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核;4. 研究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环境科学相关研究的报告。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科学导论、环境保护法律、环境监测技术等;2. 实验设备:大气环境监测仪器、水质分析设备等;3. 参考资料:环境科学期刊、学术论文等。

七、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为将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教学大纲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掌握环境科学的 基本概念、原理 和方法
理解环境问题的 产生、发展和解 决途径
掌握环境监测、 评价和治理的基 本技能
提高环境保护意 识和社会责任感
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具备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 具备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具备环境科学研究的能力 具备环境科学教育与传播的能力 具备环境科学实践与创新的能力
教师评价:建立教师评价体系, 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评 估和反馈
教材:《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等
参考书目:《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科学实验教程》、《环境科学案例分析》等
网络资源: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 实践基地: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生态保护区等
实验室设备:包括显微镜、离心机、电泳仪等 实验场地:包括实验室、野外观测站、生态园等 实验材料:包括化学试剂、生物样本、土壤样本等 实验安全:包括实验室安全规范、实验操作规程等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包括 环境科学原理、环境污染 与防治、生态学等
环境监测技术:包括环境 监测方法、仪器设备使用、 数据分析等
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环境 影响评价方法、环境影响 评价报告编写等
环境管理与法规:包括环 境法律法规、环境管理政 策、环境管理实践等
环境教育与宣传:包括环 境教育方法、环境宣传技 巧、环境教育实践等
评价标准:根据 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效果、创新 能力等方面进行 评价
评价周期:定期 进行评价,如每 学期一次或每学 年一次
评价反馈:及时 向学生反馈评价 结果,帮助学生 了解自己的学习 情况,改进学习 方法
教师自评: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和建议 同行评价:邀请同行专家对课程进行评价和指导 改进措施:根据自评、学生反馈和同行评价,制定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80232012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其它非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以人类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论述人类生态系统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阐述环境科学分支学科及其在环境治理与保护中的作用。

使学生能够分析污染控制工程、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环境概念、环境基础理论、环境问题等基础知识;2.环境基础学科、环境分支学科体系;3.环境问题产生原理及防治途径与手段。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自学与终身学习能力。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

重点讲述课程难点,以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意识,具有不断适应环境与发展的能力。

2.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为主,课堂与课外结合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能力。

3.适当聘请校外管理与技术人员开展环境保护讲座。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先修物理、化学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课外查阅文献,学会循序渐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环境问题、综合进行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重点考核学生掌握的概念及基础理论,综合分析环境问题并进行污染综合防治。

3.成绩构成平时成绩0-50%,大作业占50-100%。

(七)参考书目1.《环境科学概论》,杨志峰、刘静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2.《环境科学概论》,方淑荣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7;3.《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周敬宣,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9;4.《环境学导论》,王羽亭、井文涌、何强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9;5.《可持续发展导论》, Rogers.P.P、Jalal.K.F、郝吉明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7;二、中文摘要以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了环境的发生和发展,并深入剖析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系统阐述了环境科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规律,结合学科前沿领域、热点问题及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环境_实践教学大纲(3篇)

环境_实践教学大纲(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了解我国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3)熟悉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策略;(4)具备环境监测、评估和治理的基本能力。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4)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1)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演变;(3)环境资源的分类和特点;(4)环境影响的评估和预测。

2. 环境政策与法规(1)我国环境政策的发展历程;(2)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3)环境标准体系;(4)环境违法行为及法律责任。

3. 环境监测与评估(1)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环境质量评价;(3)环境影响评价;(4)环境风险评价。

4. 环境治理与保护(1)水环境治理与保护;(2)大气环境治理与保护;(3)土壤环境治理与保护;(4)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5. 环境教育与实践(1)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2)环境宣传教育活动;(3)环保志愿者活动;(4)校园环境建设与维护。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政策法规、环境监测评估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方法。

3. 实验教学法:开展环境监测、评估和治理等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环境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外实践法: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校园环境建设与维护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负责人:课程中文名称: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 Science Generality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6 授课对象:坏境科学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无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现代环境理念、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方而的问题有一初步了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环境科学方而的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农内容学时绪论6学时|勺然环境3学时社会环境3学时环境污染与防治9学时环境价值与经济6学时环境管理3学时环境理念与伦理观3学时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3学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的基木概念•、环境的定义二、环境的纽成与分类三、环境要素与环境质景四、环境的功能与特征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三、全球环境问题第三节环境科学一、环境科学的定义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三、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四、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五、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六、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七、环境科学的未来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二章白然环境第一节地球环境一、地球的形成二、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纽成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性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四、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平衡第三节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二、水资源三、土地资源四、矿产资源五、生物资源六、能源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三章社会环境第一节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一、史前文明二、农业文明三、工业文明四、生态文明第二节人口与环境一、人口与人口过程二、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三、中国人口发展状况四、人口增长対环境的影响五、地球人口环境容量第三节城市环境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二、城市化及英进程三、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四、城市生态系统五、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措施六、生态城市及英建设第四节经济与环境一、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方程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艸、工业发展模式第五节社会环境一、政治与环境二、国际关系与环境三、法律与环境四、军事行动与环境五、贸易与环境第六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二、人与白然协调发展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四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环境污染一、水体污染二、大气污染三、土壤污染四、固体废弃物污染五、有毒化学品污染六、环境噪声污染第二节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一、水污染治理与控制二、大气污染治理与控制三、土壤污染治理与控制四、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与控制五、有毒化学殆污染治理与控制六、环境噪声污染的治理与控制第三节环境污染预防一、环境污染预防概述二、工业污染预防技术三、污染预防计划四、污染预防的法律法规与策略五、污染预防的教育与研究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五章环境价值与经济第一节环境介质理论一、环境价值的构成二、环境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环境价值的评估方法一、克接市场评价法二、揭示偏好评价法三、意愿调查评价法四、评价方法的选择第三节环境价值评估的应用一、费用效益分析二、环境经济核算三、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第四节环境经济手段一、环境经济手段的界定和分类二、排污收费三、排污权交易四、环境税五、生态补偿第五节循环经济一、循环经济的含义与特征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三、循环经济的层次四、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六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一、环境管理的概念二、环境管理的特点三、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四、环境管理的主耍方法和于-段第二节环境规划管理一、环境规划的概念二、环境规划的类型及内容三、环境规划的作用第三节环境政策管理一、环境政策的概念二、环境管理政策工具三、中国环境政策体系第四节中国环境管理制度一、基本框架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三同吋”制度四、排污收费制度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制度六、限期治理制度七、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八、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九、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第五节环境法制管理一、环境法及环境法制二、环境法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三、中国环境法律体系四、环境法律责任第六节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一、污染控制模式的转变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七节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一、国际环境会议二、国际环保机构和纽织三、国际环保活动四、环境日五、环境教育六、环境保护公约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七章环境理念与伦理观第一节人类的环境观一、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及其发展二、传统环境观三、现代环境观第二节环境伦理观一、环境伦理观的概念二、环境伦理学第三节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耍道徳规范一、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二、环境道徳的主要规范三、环境道徳范畴四、环境道徳行为评价与教育第四节环境伦理观的实践一、决策和管理中的环境伦理二、经济活动中的环境伦理三、社会发展中的环境伦理以、法制中的环境伦理五、科学发展观中的环境伦理本章主要讲授:环境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内容、流派;环境伦理学的发生发展;环境伦理在社会经济等活动中应用与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学习目标(Learning Outcomes)
围绕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三条主线, 使学生从相关实验获得感 性认识,深入理解和应用环境化学、环境毒理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学和土壤 环境学等理论课程中的概念、理论,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过程,规 范地掌握环境科学学科实验的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具备仔细观察进而分析判断实 验现象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相 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同时通过现代环境分析技术 的学习,掌握相关分析技术的原理及方法,学会四种分析技术对应仪器分析的常规 应用。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授课语言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开课院系 (School)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授课教师 (Teacher)
专业实验必修课
中文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孙承兴 于晓娟 胡晓芳 朱世云 冯丽丽 张文英
环境化学、环境监测
课程网址 (Course Webpage)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环境科学综合实验》课程是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实践课 程,共 32 学时。课程涵盖了《环境化学》、《环境毒理学》、《环境生物学》、《环 境生态学》和《环境土壤学》等环境科学核心课程的基础和专业实验;并利用学 院中心实验室分析测试平台设计了数个现代环境仪器分析实验,将部分教师研究 成果转化为特色教学实验项目,有利于学生开展基础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 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 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Environmental Science Experiments is one core experimental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nd the teaching time is a total of 32 hours. The course includes some basic and professional experiments related with the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environmental biology, environment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and so on. It also includes several modern instrument analysis experi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amples in the college center laboratory analysis test platform. Some special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which come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some teachers also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course. 1 Determination of the partition coefficient of dimethyl benzene octanol - water 2 Speciation analysis of cadmium in waste water 3 Determina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by chemical oxidation method 4 Adsorption experiments on copper in the soil 5 Determination of NOx in the atmosphere by hydrochloric acid naphthalene ethylenediamine method 6 PCR amplification and syrup AGAR gel electrophoresis
教学内容
学时 教学方式 作业要求 基本要求 考查方式
绪论课
2
二甲苯的辛醇-水分配 3
系数的测定
大气中 NOx 的测定-盐 3
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3
测定
*教学内容、进度安排 化学氧化法测定土壤有

机质含量
及要求
(Class Schedule
1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7 The 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technologies for environmental samples: Part 1 8 The 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technologies for environmental samples: Part 2 9 The 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technologies for environmental samples: Part 3 10 The 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technologies for environmental samples: Part 4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环境科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Course Information)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EV333
*学时 (Credit Hours)
32
*学分 (Credits)
1
*课程名称 (Course Name)
环境科学实验 Environmental Science Experimen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