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同富裕的道 案例分析
九年级政治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4
你认为呢? 允许部分人先富,真能实现共同富裕吗?
共富是过程:
诚实劳动 部分人、地区 合法经营 先富
带动 后富 帮助 共富
项目 人均GDP 居民人均收入 1978年 1998年 1978年 1998年 区域 1765 9522 东部是 东部是 东部 西部的 西部的 1350 4031 1.5倍 西部 4倍
4、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鼓励部分地区、人先富起来..... 5、共同富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内容
二、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1、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2、发挥自身才能,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小试牛刀
王大伯一家4口人,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王大伯 是一家国有企业普通工人,月工资1200元;王大妈 利用家中一间店面房开了食品零售店,每月基本有 1000元左右,另一间店面租给他人,月租300元; 儿子自己经营了玩具厂(有工人10多个);儿媳是 某工商所的会计。王大伯家中除8万元存款外,还 用2万元左右炒股。 你能从王大伯家找出哪几种收入来源?
——西部大开发
共同富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内容
观察P94页两幅图片: 你感受最深的是————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蔚然成风!
材料1: 有一艘轮船坏了,找了很多人修了很多天都没能修好。 后来,来了一个工程师,用铅笔在船体上画了一条线,说: “从这儿打开,把里面的螺丝紧一下就行了。”船员们打开 一紧,果然故障排除了。这时,船长有点后悔:“你只画了 一条线,就要不少钱。”工程师说:“画一条线,只值一美 元,但真正的价值是知道在哪里画线。”
我国是如何来帮助西部发展的?
西部大开发战略 东部帮西部
“过去,国家 只注重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从而 忽略了西部,所以,才导致了今天的东西部的差距, 这违背了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根本目的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案例)
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根本目的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
所以,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论,并没有用条条框框和模式去规范社会主义,而是从宏观上、从发展方向上,提示了社会主义是一个通过改革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越来越走向社会化、现代化,生产力已发展到高度发达的程度,但是生产资料却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这就使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与日益发展的生产力之间产生了极其尖锐的矛盾。
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有所缓解,但并没有真正消除,而且仍在逐步积累、发展着。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的阻碍,要求建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以便解放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力。
因此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解放生产力,能够以资本主义所没有的速度发展生产力。
如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发展得很慢,甚至停滞,就无法显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无法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生产力迅速发展,在经济建设上不仅超过与我国水平差不多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经过一段时间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这才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少数人垄断着生产资料,多数人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这样,少数资本家就可以占有多数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
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剥削。
在这种剥削制度下,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极端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少数资本家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尽管生活水平也提高,但与少数资本家简直无法相比。
这种人剥削人、两极分化的制度,使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最不平等、最不合理的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实行按劳分配,从而消灭了剥削制度。
两极分化是剥削制度下的产物,消灭了剥削制度,就能消除两极分化。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1.2《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1.2《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走向共同富裕》是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共同富裕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其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意义和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2.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案例资料、视频等。
3.实践活动所需道具、器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走向共同富裕。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让学生对共同富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调查问卷、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案例及反思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案例及反思珠田中学肖昭铖(一)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共同富裕、先富与共富的关系2.教学目标(1)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2)理解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及其意义;(二)学生分析(1)学生对于共同富裕这一国家的基本情况是有所感爱的,但这种感觉是表面的不系统的,老师要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分析让他们清楚而全面地了解认识自己国家的基本情况。
(2)“共同富裕”的理解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一定难度,他们的知识背景过于单薄,也需要布置他们去收集和了解一些相关情况。
(三)教学设计一、用提问“我国基本经济是什么?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共同富裕)导入。
二、新授:1、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共同富裕?------what(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一个过程-----先富带动后富;它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教法:利用“先富带动后富,共奔富裕路”图理解定义;利用“同富不同路”图理解致富方式。
2、为什么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意义)?------why教法: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性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3、为实现共同富裕国家制定哪些战略?有哪些措施?(如何实现共同富裕)-----how[战略:西部大开发;“三步走”战略(内容、现阶段生活水平、远景目标);措施:征求个人所得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免除农业税;两免一补,希望工程;安排下岗工人再就业;建移民区](教法:通过讨论探究,引导学生理解)4、课堂延伸组织学生讨论:你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做些什么?5、课堂小结。
加深学生对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教法:在讲解的过程中,做练习)(四)教学反思1、备课时备“学生”,是这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共同富裕”的理解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一定难度,他们知识背景过于单薄,需要提一些学生身边的问题,突破教材的局限,使课本学习与课外拓展有机渗透,能使学生较全面的认识“共同富裕”。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1.1.2《走向共同富裕》教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1.1.2《走向共同富裕》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走向共同富裕》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二课时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概念、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表和数据,使学生感受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意识,激发学生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公平、正义等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共同富裕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其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用生动的案例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共同富裕的概念、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意识,激发学生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共同富裕的概念、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激发学生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意义和重要性。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讨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2.案例材料:关于共同富裕的案例和数据。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南北差距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共同富裕的概念、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通过展示生动的案例和数据,让学生感受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1.2《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1.2《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走向共同富裕》是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册的第二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概念、意义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目标,增强学生实现共同富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有所了解。
但共同富裕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其内涵和意义可能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的事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共同富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共同富裕的概念、意义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现共同富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共同富裕的概念、意义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意义,激发其实现共同富裕的热情。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事例,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3.案例材料:选取与共同富裕相关的生动案例。
4.视频资料:制作或搜集与共同富裕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引出共同富裕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共同富裕的定义、意义以及实现途径。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感动中国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分析
感动中国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分析
塑造“小海鲜大品牌”。
大力推进小海鲜品牌发展战略行动,分层分类构建区域公共品牌、母子品牌、合作品牌,擦亮打响“中国小海鲜之乡”这块牌子。
培育“小海鲜大产业”。
推进“农渔文体旅”共融,以小海鲜的“小”带来百业兴,小海鲜的“鲜”带来百家旺。
打造“小海鲜大厨房”。
建立青蟹研究所、院士工作站等产学研平台,创新养殖技术。
建设小海鲜优质种子资源库,培育发展新品种,做到小海鲜养殖在三门、研究在三门、品牌在三门,打造长三角地区全季全天候的“小海鲜大厨房”。
积极探索线下以联合帮扶中心为枢纽,线上以精准为民服务系统为支撑的“助共体”改革,建设党建引领下的“县—乡—村”三级互动、线上线下联动的帮扶体系。
全域码上联动,定制化帮扶办理促精准;三级平台互动,一站式集成办理兜底线;多元力量参与,全方位跟踪落实保脱贫;多重机制保障,立体化夯实基础防返贫。
实现了从“贫有所救”向“弱有所扶、病有所助、危有所防”转变。
被列入浙江省大救助帮扶机制试点县,入选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首批试点名单。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学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挑战。
3. 让学生学会从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分析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2. 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挑战3. 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4. 青少年如何为实现共同富裕做贡献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身边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挑战。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4. 实践法: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 讲解:讲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挑战。
3. 分析:分析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为实现共同富裕做贡献。
5. 总结: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青少年的使命和责任。
五、作业布置1. 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为实现共同富裕做贡献,写一篇心得体会。
2. 调查身边的社会现象,分析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成就和问题,制作一份PPT。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评估学生的心得体会和PPT制作质量,了解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企业或农村,让他们亲身感受共同富裕的实践成果和挑战。
共同富裕案例总结
共同富裕案例总结1. 中国扶贫开发的成功案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庞大的贫困人口。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以下是中国扶贫开发的一些成功案例:1.1. 共建美丽乡村中国农村地区贫困人口众多,为了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乡村振兴计划。
其中,共建美丽乡村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这一计划旨在通过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共建美丽乡村计划中,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改善农村的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政府还推动了农村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形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1.2. 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中国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政策。
通过精确识别贫困人口,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
中国政府通过建立贫困人口数据库,采取大数据分析技术,精确确定贫困人口的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政策。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贫困户脱贫。
这些措施包括提供金融支持,推动产业发展,提供职业培训等。
通过精准扶贫政策,中国成功帮助了大量的贫困人口走出贫困。
2. 北欧国家的福利模式北欧国家一直以其发达的福利制度而闻名于世。
这些国家主张实现共同富裕,通过政府的福利政策,为所有公民提供公平、平等的福利待遇。
以下是北欧国家福利模式的一些案例:2.1. 医疗保障北欧国家在医疗保障方面的政策非常健全。
公民可以享受到免费的医疗服务和药物费用补贴。
医疗保障制度公平而普惠,即使是低收入家庭也能够得到必要的医疗保障。
2.2. 教育公平北欧国家非常注重教育公平,并且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提供给所有公民。
公民可以免费接受优质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这为所有人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实现了共同富裕。
3. 韩国企业的奋斗史韩国以其发达的经济而闻名于世。
韩国企业的奋斗史也是共同富裕的一个成功案例。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政策和途径。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二、教学重点:1. 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 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政策和途径。
三、教学难点:1. 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和手段。
2. 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和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政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和手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内容:1. 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1.1 讲解共同富裕的概念1.2 阐述共同富裕的意义2. 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政策2.1 讲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方针2.2 分析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政策3. 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和手段3.1 讲解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3.2 分析共同富裕的实现手段4. 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4.1 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财富观4.2 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 激发学生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5.1 讲解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5.2 引导学生树立奋斗的目标和信念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共同富裕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共同富裕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概念,并阐述其重要性和意义。
3. 分析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政策:让学生了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方针和具体政策。
4. 讨论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和手段:分组讨论,每组分析一种实现方式和手段,并分享给全班。
5.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
6. 总结和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展望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走向共同富裕》说课稿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走向共同富裕》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走向共同富裕》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措施。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认识共同富裕的重要性,理解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共同富裕这一问题上,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同富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了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措施。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同富裕,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数据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视频,引出共同富裕这一主题。
2.讲授新课:分别讲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措施。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共同富裕案例,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和看法。
5.情景模拟:设置一些与共同富裕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出解决办法。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学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
2. 引导学生理解共同富裕与平均主义的区别,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4.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建设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2. 共同富裕与平均主义的区别3. 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成就与问题4. 青少年如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与平均主义的区别。
2. 难点:理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成就和问题,以及青少年如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成就和问题。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共同富裕的意义和青少年如何参与实现共同富裕。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共同富裕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3. 分析共同富裕与平均主义的区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案例展示:介绍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成就和问题,让学生了解实际情况。
5.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青少年如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做出贡献。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贫困地区、企业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实,感受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2. 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为实现共同富裕所做的努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 开展共同富裕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共同富裕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社会分层与流动课程思政案例
社会分层与流动课程思政案例
社会分层与流动课程思政案例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案例:
案例名称:社会分层与流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一、案例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层与流动问题日益凸显。
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现状和原因,探讨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二、案例内容
1. 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现状和原因
介绍当前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如教育、职业、城乡差距等。
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复杂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共同富裕的目标和意义
阐述共同富裕的目标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的必然选择。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3. 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探讨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如加强教育公平、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三、思政元素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爱国主义精神
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繁荣昌盛是每个人共同的责任。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积极参与国家建设。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案例分析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案例“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九年思想品德第七课第二节内容,与课标“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相对应。
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我国现阶段基本分配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三大板块,即: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知识整合、拓展训练。
从教学实施的情况看,教学流程设计合理,教学时间分配得当,完成了预期教学任务,实现了预期教学目标。
可借鉴之处:1 、课前备课一定得下大功夫,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像本节课由于是组内公开课,我进行了精心准备,课前搜集了大量资料,包括文本资料、图片资料、 MTV 光碟等。
对整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几经修改、完善,所以上得较为成功。
我想如果每一节课我们作为教者都能够精心准备的话,教学质量定会大幅度提高。
2 、讲授新课环节以“活动探究”方式设计了五个活动内容。
实现了师生角色的置换,以生为本,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教学有 90% 以上的同学参与了课堂教学,参与面广,对于难点问题让中上等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侧重于学困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避免了干坐生的存在。
3 、为突破难点问题——“允许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在合作探究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1 )结合民营企业的倡议就如何缩小地区差距提建议?2 )观点辨析:到 2000 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 96% ,其中东部基本实现中部实现 78% ;西部实现 56% 。
东、中、西部发展的不平衡违背了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通过对这两个探究内容的讨论,学生对共同富裕有了理性上的认识,懂得共同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过程,只有允许部分先富,并通过他们的示范力量带动和帮助后富,最终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而且在拓展训练环节设计的开放探究题“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7 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 3.33:1 ,绝对差距达到 9646 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
广东省共同富裕案例分析
广东省共同富裕案例分析
案例:XX村共同富裕的典范
XX村从上世纪6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始终走在全国农村发展的前列,创造了令人惊羡的发展奇迹,几十年红旗不倒,享有“天下第一村”之美誉。
30年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50多项全国第一。
XX村级经济实力雄厚。
2008年,XX村实现销售收入超500亿元,上缴国家税收8亿多可用财力达20多亿元,总资产超过160亿元。
村级集体经济独树一帜,形成了相当于一个县乃至一个市的经济实力。
华西村民生活富足安康。
XX村民的生活水平基本赶上发达国家农民的水平,人均年收入达1万美元,家家都是富裕户,不是百万就是千万,户户住上小别墅,空调、电脑、汽车、健身房等现代设施一应俱全。
案例分析:
本案例介绍了广东省XX村从上世纪6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实事求是,践行科学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起抓,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的事例。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号称“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为我们展示了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
1、重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XX村许多文体娱乐设施,开展各种形式的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活动,为全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2、充分发挥领头人的榜样作用和品牌效应:着力建设有权威、过得硬的领导班子;探索创新村民自治的管理制度。
从“一分五统”的管理体制,到村务公开、厂务公开、财务公开。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1.2《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1.2《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走向共同富裕》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表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共同富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我国现实中实现共同富裕。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等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共同富裕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数据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了解不多,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让学生了解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3.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数据分析法:通过图表和数据,让学生了解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图表和数据。
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案。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引出共同富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展示相关的图表和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挑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通过问答法,让学生回答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促进共同富裕,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1.2走向共同富裕 (教案)-24秋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高效备课
《走向共同富裕》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1.政治认同:了解共享发展的措施及意义,坚决支持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认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2.健全人格:关心改革,树立改革精神。
知道发展的根本目的,理解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3.责任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追求共同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需要人人共建。
本节课按照“全面深化改革——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逻辑展开。
第一目,从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说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基础。
第二目,从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说明如何促进实现共同富裕,揭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让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已有认知水平能够列举出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部分典型问题,如环境、住房、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运用已有分析能力能够推断出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产生对如何解决,即如何共享发展成果的学习的渴望。
但深化改革原因中“经济发展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两部分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理解有一定困难,教师需考虑不同层次学生认知能力,把握授课深浅尺度。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因与做法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做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1.播放宋韵动画视频:《什么是共同富裕》思考:“一起奋斗,一个都不能掉队”说明了什么?2.名词解读:什么是共同富裕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注意: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同时、同等富裕”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宋韵动画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了解什么是共同富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浙江四十多年变化(表格对比图)展示材料文字:40多年前,浙江经济总量全国列12位,人均GDP列16位。
共同富裕 劳动致富理念 案例
【共同富裕:实现劳动致富的新理念】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共同富裕的理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
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简单地指由国家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应该是一种思想理念与生活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致富理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共同富裕与劳动致富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案例分析,阐明其实现的路径与方式。
二、共同富裕理念的内涵与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是一味地将社会资源再分配,更主要的是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全社会的生产力。
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致富理念是实现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一环。
劳动致富,即通过勤劳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与回报,从而实现个人与家庭的富裕。
这一理念既强调了劳动的价值,也提倡了积极的价值观。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家庭普遍推崇“致富光荣”的口号,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获得更好的生活,从而带动了全社会的发展。
劳动致富不仅仅关乎个体,更是促进整个社会的共同富裕。
通过劳动致富理念的传播,可以唤起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提升整体生产力与创造力,从而实现资源的更加充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劳动致富理念的实践案例分析1. 我国乡村振兴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正是秉持了劳动致富的理念。
通过鼓励农民发展乡村产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我国的乡村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乡村振兴让农民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更好的收入,提升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另乡村振兴也带动了全社会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
2. 社会企业的发展在近些年,社会企业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社会企业往往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使命,通过商业模式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劳动致富理念正是社会企业的发展基石。
通过社会企业的劳动,带动了更多的人共享了发展成果,间接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
四、共同富裕与劳动致富的未来展望共同富裕与劳动致富的理念,是一种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价值观。
在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弘扬劳动致富的理念,倡导全社会的劳动精神,激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更好的生活。
人教部编版道德和法治九年级上册第2课时《走向共同富裕》教案
人教部编版道德和法治九年级上册第2课时《走向共同富裕》教案一. 教材分析《走向共同富裕》是人教部编版道德和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课时内容。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举措。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目标,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自信。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举措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举措。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自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共同富裕的含义、意义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举措。
2.难点:深入理解共同富裕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案例材料: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
2.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3.分组讨论:提前将学生分组,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内容,巩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认识。
然后简要介绍本课时内容,引出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案例材料,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案例材料可以选取我国部分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成功经验,或者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实例。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学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走向共同富裕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知道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现状,认识到解决贫富差距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 了解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现状,认识到解决贫富差距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扶贫工作的视频,引出本课的主题——走向共同富裕。
2. 新课导入:讲解共同富裕的含义和意义,让学生明白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现状,让学生认识到解决贫富差距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感态度。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共同富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贡献。
六、教学内容1. 解析共同富裕的内涵:深入探讨共同富裕的概念,明确它不仅仅是财富的分配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目标。
2. 共同富裕的现状与挑战:分析我国当前共同富裕的现状,包括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3. 政策与措施:介绍我国政府为了推动共同富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如扶贫开发、税收调整、教育公平等。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共同富裕的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表、数据等,直观展示共同富裕的现状和政策效果。
3. 开展角色扮演或模拟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责任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学案例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九年思想品德第七课第二节内容,与课标“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相对应。
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我国现阶段基本分配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三大板块,即: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知识整合、拓展训练。
从教学实施的情况看,教学流程设计合理,教学时间分配得当,完成了预期教学任务,实现了预期教学目标。
可借鉴之处:
1 、课前备课一定得下大功夫,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像本节课由于是组内公开课,我进行了精心准备,课前搜集了大量资料,包括文本资料、图片资料、 MTV 光碟等。
对整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几经修改、完善,所以上得较为成功。
我想如果每一节课我们作为教者都能够精心准备的话,教学质量定会大幅度提高。
2 、讲授新课环节以“活动探究”方式设计了五个活动内容。
实现了师生角色的置换,以生为本,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教学有 90% 以上的同学参与了课堂教学,参与面广,对于难点问题让中上等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侧重于学困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避免了干坐生的存在。
3 、为突破难点问题——“允许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在合作探究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
1 )结合民营企业的倡议就如何缩小地区差距提建议?
2 )观点辨析:到 2000 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 96% ,其中东部基本实现中部实现 78% ;西部实现 56% 。
东、中、西部发展的不平衡违背了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通过对这两个探究内容的讨论,学生对共同富裕有了理性上的认识,懂得共同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过程,只有允许部分先富,并通过他们的示范力量带动和帮助后富,最终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而且在拓展训练环节设计的开放探究题“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7 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 3.33:1 ,绝对差距达到 9646 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
这是否背离了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呢?”再一次深化了这一难点问题。
4 、运用多媒体呈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照片,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开放探究题的设计把时政热点与教材紧密相连,突出了政治学科教学的时代感。
不足:在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方面做的不够好,如:出示完“历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奖照片“后,应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国家重奖科技工作者说明了什么?你准备以怎样的实际行动为国家的发展建功立业、做贡献?通过这样的探究环节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深刻地领会国家营造”四个尊重“的必要性。
特别是探究完教材第 95 页小严创业事例后,应组织学生讨论”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自身的实际谈谈自己的成才条件,尤其是自己应如何成才?当你富起来之后你会怎样做呢?“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
可见,教学中必须注重挖掘课程内在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一体,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