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教案-02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教学设计2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方法,学会运用图表等形式来表示数据,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以及图表的识别和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对于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来表示数据,以及如何准确地描述和分析数据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数据整理与表示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图表来表示数据,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基本方法,图表的识别和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来表示数据,以及如何准确地描述和分析数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整理与表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数据整理与表示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数据,制作PPT课件,以便于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复习上学期学习的数据处理知识,准备好笔记本,以便于课堂上记录重点内容。
18.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教学设计
18.3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1)教学任务分析教学 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调查得到的数据不易看出规律,知道整理数据的作用;2.会用分组的方法整理数据.3.会根据整理的数据绘制相应的条形图和扇形图. 过程与方法 经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统计各组数据的个数.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整理数据的意义,培养认真的习惯和严谨的态度.教学流程安排活动说明活动目的活动1认识数据整理的意义.通过火柴根数,认识统计得到的数的随机性,感受整理数据的意义.活动2整理空气质量的数据. 体会分组法整理数据的合理性. 活动3整理发生火灾次数的数据. 用分组法整理数据. 活动4回顾与反思.总结整理数据的方法. 课前准备教具学具补充材料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活动1认识数据整理的意义通过调查或实验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特点,使得我们不容易看出规律.学生回答,教师鼓励. 认识数据的不利于看出规律的原因.在课件中,对每盒火柴根数的统计数据,是分几步整理数据的? 学生总结,教师点评.感受整理数据的意义. 活动2整理空气质量的数据课件演示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数据,我们按要求进行数据的整理.首先根据空气学生统计天数. 感受数据整理.污染指数把空气质量分别为“优”、“良”、“轻微污染”、“轻度污染”的天数统计出来,填到练习本的表格中.接下来,计算空气质量属于“优”、“良”、“轻微污染”、“轻度污染”的天数的百分比分别是多少?.学生计算百分比.在上面整理数据的过程中,我们把数据分成了几组?学生回答.体会分组.我们常常采用分组的方法整理数据.教师总结.总结分组是整理数据常用的方法.活动3整理发生火灾次数的数据下面,我们完整地进行数据的整理.ppt演示原先给出的数据,让学生进行整理数据.学生对发生火灾次数进行分组,填写表格.学生填写表格.训练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体会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组.活动4回顾与反思我们这一节课学习了对数据的整理,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整理数据的?学生总结,教师鼓励.总结整理数据的方法.为了分组,我们要找到数据的哪两个值?学生回答,教师鼓励.课后习题(P13- P14)做在书上.。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
二、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处理方式;2.学习如何整理数据;3.掌握用柱状图表示数据的方法;4.能够用柱状图表示数据。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数据的处理方式;2.学习如何整理数据。
难点:1.掌握用柱状图表示数据的方法;2.能够用柱状图表示数据。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1)教师小故事引入本节课内容。
俗话说“生活就是一本大书”,我们只有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中,悉心捕捉和运用,才能让知识和技能真正落地生根。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运用数学呢?(2)激活学生的前置知识。
请同学们回想上次课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做什么的?2)在收集数据时,需要注意些什么?3)如何把不同的数据进行对比?4)如何用图片表现数据?2.讲授(25分钟)(1)收集数据1)收集数据的方法i、问卷调查法ii、实地观察法iii、统计资料法iv、实验法2)处理数据i、填写答卷ii、整理数据(2)整理数据1)什么是整理数据数据整理是将所收集到的数据,用统一的方式,对它进行整理,以便于更准确地进行分析。
2)如何整理数据i、把数据分为不同的组ii、把每个组的数据加起来iii、求出每个组的平均值(3)用柱状图表示数据1)什么是柱状图柱状图是由若干条列状的柱子表示数据量或统计数据的表格。
它以柱子高度为变量,用长度的不同来表示数据的大小关系。
2)柱状图的制作方法i、制定统计表格。
ii、绘制横纵坐标,其中横坐标通常表示数据种类,纵坐标表示数量、比率等。
iii、根据每个数据的大小,绘制相应高度的柱子。
iv、在柱子上标上该组数据的大小或在柱子旁边标上数据大小。
3.练习(15分钟)(1)老师出示一组数据,请同学们用柱状图表示,并进行解读。
名称价格销量小刀 5元 100箱大刀 8元 80箱中刀 6元 120箱小斧 9元 50箱大斧 12元 40箱(2)同学们自主找一组数据,用柱状图表示,并讲解。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单元课教学案例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单元课教学案例1.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2.学习目标(1)学科性目标①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看懂数据的整理方法,知道数据整理和表示的工具。
②结合已学的“数据调查和记录”知识,建构数据知识结构。
(2)教育性目标在本节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细心专注、独立思考、积极表达的习惯。
(3)创新性目标通过建构数据知识结构,发展学生发散思维和联系思维。
3.学习重点对比两种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方法,建构小学阶段统计的知识结构。
4.学习过程(1)情境激趣,激活旧知师:同学们,老师想买一些奖品,可是又不知道同学们一般喜欢哪些奖品,你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生:问问大家想要什么奖品。
【小结】师:在数学中像这样问一问的办法叫做调查,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习了数据的调查和记录。
(出示课件:二年级数据的调查和记录)调查和记录是收集数据的过程。
本单元,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表示。
(2)单元概览,整体感知①自我提问,激活思考师:看到单元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生:~【小结】师:其实大家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为什么要整理和表示数据,怎么整理和表示数据?(板书:为什么?怎么做?)会提问的孩子就是善于动脑筋会思考的孩子,为你们的精彩问题点赞。
【评析】老师梳理学生们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将学生的问题概括提炼,并板书在黑板上,为课堂结束时回顾学习收获做准备。
②内容通览,驱动思考首学:自主阅读师:自读教材80-83页,读完回答老师的问题。
问一:本单元在表示数据时使用了什么数学工具?(交流、汇报时边指边说)问二:你看懂淘气和笑笑整理数据的方法了吗?试着说一说这里的方法。
本单元还有其他的整理数据的方法吗?指着说一说。
问三:你觉得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有用吗?为什么?师:交流是学习的好帮手,请和你的组员说说你的思考。
互学:交流感悟依次交流问题,写在卡纸上整理组内观点(教师巡视并记录各组代表性的思考成果。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教学设计2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是数据统计部分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表示,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为后续的统计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对数据的初步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方法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据整理和表示的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使学生认识到数据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整理和表示的方法。
2.教学难点:对实际问题进行数据整理和表示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整理和表示。
2.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案例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某班有30名学生,现在要统计每个学生的身高,你会如何进行数据的整理和表示?”让学生思考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表示。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数据整理和表示的案例,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数据表示方法。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整理和表示方法,并将结果展示给大家。
教师对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和指导。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教案教学设计(优质完整)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教案教学设计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上学年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并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
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模拟开鞋店”“多少名同学还能够买半价票”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1.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表格整理数据,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作用。
2.让学生初步认识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1.通过创设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继续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2.教材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择统计题材,介绍了用画“×”的方法来表示数量,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数据,使学生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与方法,即先通过交流哪种方法记录既清楚又方便,然后把数据填入统计表中,再对数据进行分析。
3.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小小鞋店1课时2快乐成长1课时小小鞋店。
(教材第80~81页)1.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整理数据。
2.让学生初步认识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教案 (同课异构)2022年冀教版 (2)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本节课需二个课时讲授;首先通过以前学过的频率、中位数等等知识,复习旧知,由频率分布的相关知识导入课题,这样消除了学生接触新知识的突然性和盲目性。
教学在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操作中,同时操作中让学生理解“频数、频率分布表…〞概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掌握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折线图的制作步骤;会用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表示数据;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图表表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的过程,体会由样本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数据整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整理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教学重点:频率分布的概念及其获得的方法。
教学难点:列频率分布表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式。
教学媒体:幻灯片、直尺。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前面我们学习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等.它们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里的一次代数考试情况,不仅要知道平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此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作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这样以旧拓新,设疑置问地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起到了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二〕整体感知前面学习的平均数与方差,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两个特征: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但是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这些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布.获得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计算极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出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三〕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Ⅰ.复习提问可由教师概述如下意思:前面讲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数,它们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里某个学科的考试情况,有时不仅要知道平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些我们要来学习如何作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 教学设计
冀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八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8.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一、教学目标1、掌握整理数据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理解整理数据的意义;2、会设计简单的统计表表示数据,能解释统计结果。
3、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从统计图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会画折线统计图直观表示数据。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会用分组的方法整理数据,理解整理数据的作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意义和用途;(二)教学难点:经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统计各组数据的个数。
能从统计图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会画折线统计图。
三、教学过程目前,中学生的视力状况不容乐观。
据有关调查,初中生视力不良率达50℅以上,高中生视力不良率达70℅.某学校有3000下:ABAAB BACBA BCAAA ABCAA ABACBCAABB AABBC CBAAB ABBAD BACABABCAA AABBA BACAD ABBAA ABCCABAAAB CABCA BBAAA ABBCA AABBC二、探究过程:问题一:数据整理的一般步骤:1、整理数据,你怎样分类?2、请你设计一个统计表表示结果:3、你认为该画那种统计图表示?请画出来。
4、你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有用信息?你的视力A.正常B.轻度近视(度数≤300)C.中度近视(300<度数≤600)D.高度近视(度数>600)小结:为了直观的表示数据信息,可以使用条形图和扇形图来分别表示不同视力状况的人数分布,以及不同视力状况人数的比例。
问题二:2000年11月1日,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
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现役军人总人口为126583万人。
2010年11月1日,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上述总人口为133972万人。
两次普查人口年龄构成分别如图所示(1) 根据图形提供的信息,将下表填写完整。
(2)描述10年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情况。
15-640-1465岁以上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统计图0-14岁65岁以上15-64岁2000年人口年龄构成统计0—14岁:16.605℅ 15—64岁:74.525℅ 65岁及以上:8.870℅。
《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教案
针对绘制统计图的准确性,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在动手绘制过程中注意条形高度、折线走势等细节问题,确保统计图准确无误地反映数据。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检查,提高绘图的准确性。
2.教学难点
-数据整理的逻辑推理:学生在整理数据时,可能会对分类和归纳的逻辑推理感到困惑。例如,如何将一组数据合理分类,如何从数据中提炼出规律,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克服的难点。
-统计图的选择与应用:学生需要理解不同统计图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如折线统计图虽然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但在展示部分与整体关系时,扇形统计图更为合适。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学生对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场景的理解程度不一。有的学生能够迅速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使用方法,而有的学生则显得有些吃力。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实际操作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绘制统计图,加深对各类统计图的理解。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学生们在交流与合作方面表现不错,但仍有个别学生较为内向,不太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了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并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1.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通过数据的整理和表示,让学生掌握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形成数据分析的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条形、折线和扇形统计图等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几何直观:在数据整理和表示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运用分类、排序、归纳等逻辑推理方法,同时借助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精品同步教学设计)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数据整理和表示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绘制条形、折线、饼形统计图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的图形观念,通过绘制条形、折线、饼形统计图,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图形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进行合理的预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小组合作完成数据收集、整理和绘制统计图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交流、协作。
其次,在统计图的绘制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时存在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比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场景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加明确如何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将在下一次教学中明确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
举例:通过条形统计图分析班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折线统计图分析气温变化趋势,饼形统计图分析家庭月消费中各项支出的比例。
2.教学难点
(1)数据的整理方法:学生需要掌握用画“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整理,对于数据分类、归纳的能力要求较高。
突破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指导,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据整理方法。
(2)统计图的绘制: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掌握绘制方法,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教案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2.了解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3.能从统计图中获得有用信息,佘画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过程与方法认识统计图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提高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制作与信息获得.难点尽可能清晰、有效描述数据,以利于数据的分析、最终做出合理的决策.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小学时,我们学习过用条形图、扇形图表示数据的方法,那么统计图表示数据有何优点?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如何选用两种统计图表示数据资料呢?——统计图(板书课题,引人新课)二、探究问题,推进新课目前,中学生的视力状况不容乐观,据有关调查,初中生视力不良率达50%以上,高中生视力不良率达70%以上.出示教材例题某学校3000名学生中100名学生的视力状况.想一想:(1)你想了解关于视力情况的哪些信息?如何整理数据以获得这些信息?(2)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直观地表示数据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形成共识,可引导学生利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整理,求出人数、各视力情况所占百分比.指导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师生合作完成.小结条形统计图定义: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某种顺序排列起来.思考:画条形统计图的步骤是什么?教师小结:1.画出横、纵轴2.画直条3.写名称、单位思考:画扇形统计图的步骤是什么?与条形统计图有何区别?教师适时讲析:(1)画扇形统计图时,先计算各部分占总体百分比,再把百分比转化为扇形圆心角度数,即扇形圆心角度数=360°×百分比,同时标注统计图的名称,在扇形统计图中标注百分比.(2)对于条形统计图,要标明分类轴和数值轴的名称及刻度,在完成绘画后教师出示以下探究问题:①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分别适合于描述数据的哪些特征?②统计图表示数据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适时引导: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多少.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让学生小组完成“做一做”(1)出示教材第12页“做一做”,填教材表格.(2)描述10年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情况.三、习题巩固1.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中国体育健儿在该届奥运会上共夺得多少枚奖牌?其获得的金牌在总金牌数中占多大的比例?问题:(1)怎样获取有关信息?(2)从互联网中查询.(3)制出统计表、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2.某村在税费改革中,为了表示近几年来向农民收取费用的多少,使用来表示这些数据最恰当.3.对某城市家庭人口数的一次统计结果表明:2口家庭占23%,3口家庭占42%,4口家庭占21%,5口家庭占9%,6口家庭占3%,其他占了2%,使用表示这些数据比较好.4.教材第13页“练习”四、小结我们可以用统计图来表示收集到的数据.正确地选择两种统计图,分清绘制统计图与选择统计图之间有什么关系?各种统计图之间是否可以转换?五、作业教材第13页“习题”.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会画折线统计图.•2.进一步理解并比较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3.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体会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描述数据的优点和不足.过程与方法认识统计图、统计表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比较三种统计图,理解三种统计图各自的优点,并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难点尽可能清晰的、有效地描述数据,以利于数据的分析、最终做出合理的决策,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投影出示教材第15页“引例”让学生阅读描述“2003年〜2010年我国居民人均年收入数据”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结合统计表,观察统计图,思考下列问题,先小组交流,后选代表回答下面问题:1.图1835具有的特点是什么?它和我们上节学到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2.统计图上的两个轴分别表示什么?刻度单位分别是什么?3.统计图是怎样表示2003年〜2010年我国居民人均年收人情况的?图形上的哪些特征反映了我国居民人均年收人情况?二、探究新知学生思考后回答:1.是用的折线表示数据的,它反映了数据的变化趋势.2.横轴表示年,纵轴表示年收入.3.把点相连,然后用折线表示.折线是逐渐上升的,从这方面表示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逐年快速增长.教师总结:像这样的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在上述问题解决完的基础上得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应用.设计此題的目的是观察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情况,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此处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完成教材第15页“做一做”.(1)小组合作完成.(2)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讲评,说明从统计图上获取的信息.教材第16页“大家谈谈”(1)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分别适合表示数据的哪些特征?(2)各有什么好处?组织学生讨论,互相补充.教师总结: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据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据的多少,还可以描述出其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可以显示部分与总体的关系.用统计表可以按某种顺序系统条理地排列数据,便于阅读和检查,便于计算和分析,用统计图表示数据资料,形象直观,各类数据个数的多少、所占百分比、数理的变化趋势等,一目了然.三、巩固练习1.为了反映股票的涨跌情况,应选择()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C.扇形统计图2.为了直观地反映我市一年中各月份的降水量,一般用____统计图表示;为了直观地反映我市一年中各月份的降水量分布情况,一般用______统计图表示.3.某电脑培训班在培训前盾各举办了一次水平考试,两次考试中“不合格”、“合格”、“优秀”的人数统计如下表所示:根据上述数据,制作什么样的统计图较合适.4.教材第16页“练习四、总结1.绘制折线统计图时应注意什么?横轴上的同一单位长度的意义要一致.纵轴上的同一单位长度的意义要一致.2.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多少可用条形统计图;既表示出数据的多少,还可以描述出其变化趋势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要表示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可以用扇形统计图.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习题。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精品同步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设计了富有生活气息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活动。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含义和作用,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贴近实际。
3.教授学生如何利用统计图表更直观地表示数据,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4.结合实例,讲解如何运用数据整理和表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数据整理和表示的实践任务。
2.教师为指导小组讨过讨论、交流,合作完成数据整理和表示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能主动发现并提出可以用统计方法解决的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操作、思考等方法,自主探索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以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数据处理能力。例如,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布置更具挑战性的课题,让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季节”,引发学生对数据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小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例如,开展“数据整理和表示大赛”,让学生在竞赛中提高自己的数据处理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8.3.2数据的整理与表示 教案-2022-2023学年冀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18.3.2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教案-2022-2023学年冀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标:1.学习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表示。
2.能够理解和应用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
3.能够使用条形图、折线图等图表对数据进行展示和比较。
教学内容:1. 数据的整理和表示2. 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3. 图表的使用:条形图、折线图等教学重点:1. 掌握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表示。
2. 理解和应用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
3. 能够使用条形图、折线图等图表对数据进行展示和比较。
教学难点:1. 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表示。
2. 数据的统计量的理解和应用。
3. 图表的使用及其对数据的展示和比较。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示范操作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
2. 练习法:通过练习、实验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3. 交流法:通过讨论、分组合作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学习。
教学手段:1. 课件、教材和教辅资料。
2. 计算器和统计软件等辅助工具。
3. 实物样本、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数据的整理和表示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统计学的概念,介绍数据的来源和种类。
2. 讲解:讲解数据的整理方法,包括频数表、分组统计等方式。
并介绍不同方式的优缺点。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数据整理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统计量的应用1. 导入: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认识统计量的作用和意义。
2. 讲解:讲解常用的统计量,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并介绍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统计量的计算和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图表的使用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图表的概念,并介绍各种图表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2. 讲解:讲解如何制作条形图、折线图等图表,并介绍它们的使用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图表的制作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课时:图表的比较和分析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图表的比较和分析,并介绍各种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数据的整理与表教案
数据的整理与表教案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数据的整理和表达技巧。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有效地整理数据并使用表格形式将其呈现出来。
以下是本教案的具体内容:第一部分:数据整理的基本概念1.1 数据的定义和分类- 数据是指所收集到的有关事物的信息。
它可以是数值、文字、图像等形式的信息。
- 数据可以分为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定量数据是以具体的数值形式表示的数据,如身高、体重等;定性数据是以描述性词语表示的数据,如颜色、口味等。
1.2 数据整理的重要性- 数据整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数据。
通过整理数据,可以更清晰地观察数据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决策。
第二部分:数据整理的步骤2.1 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可以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方式进行。
- 在收集数据时,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数据的来源可信。
2.2 清理数据- 清理数据是为了去除数据中的错误、缺失或不必要的部分。
可以采用筛选、去重、填充等方法进行数据清理。
2.3 整理数据- 整理数据是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排序和编码,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表达。
- 可以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进行数据的整理,通过建立数据表格和使用公式和功能实现数据的计算和整合。
第三部分:表格的设计与使用3.1 表格的基本结构- 表格由行和列组成,每个单元格用于存放一个数据项。
- 表格应该包括表头和数据区域。
表头用于标识列的含义,数据区域用于存放数据。
3.2 表格的设计原则- 表格的设计应简洁明了,有助于读者快速理解和分析数据。
- 表格的标题应准确地概括表格的内容,列的标题应清晰地描述每个列的数据。
- 表格的排版应整齐美观,行与行、列与列之间应有合适的间距和边框。
3.3 表格的使用技巧- 可以使用表格来比较和分析不同数据之间的差异和关联。
- 可以使用公式和功能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和计算,如求和、平均值、最大值等。
第四部分:案例演练4.1 收集和整理数据-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如学生喜好的运动项目,并通过调查和问卷收集相关数据。
七 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教学设计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小小鞋店学习目标:1、结合模拟开鞋店所调查的数据,尝试进行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的过程,探索借助画图方式整理和表示数据的方法。
2、根据图中所表示的数据特征,找出“最值”,作出推断或决策,实现调查数据的初衷。
评价任务:1、通过观察调查数据,体会数据的杂乱,能够想到需要更好的整理方式。
2、能够独立并正确的完成课后习题第二题。
教学重点:学会对数据简单的统计整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难点: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师:孩子们,老师从小有个愿望,就是能当一家店的老板,发家致富。
可是我一个人的智慧是不够的,今天机会来了,你们愿意帮助老师达成愿望吗?生:愿意。
师:我想模拟开一个鞋店,想给三年级的学生进一批运动鞋,但不知道该怎样进货。
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吗?生:能二、探究交流,情感体现(一)发家致富第一步:调查我们要调查一下才能确定怎样进货,那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生:多进37码的?生:多进33码的?师:37码,33码也就是鞋号,你们的意思是说,我们应调查鞋号。
那么男生和女生的需要分开调查吗?生:需要师:我们真是心有灵犀,刚好在课前根据性别对鞋号做了一个小调查,这是调查后的结果。
(二)发家致富第二步:整理数据观察调查数据,你有什么发现?(一共调查了多少学生?)生:男生最大号是38号,最小是33号,生:男生鞋号最多的是34.师:好眼力,一下就能看出来了。
那么你们觉得这样的表格能看清楚不同尺码的数量吗?生:不能(数据杂乱,需要有序整理)师:怎样将它处理一下?生1:把相同的鞋号写在一起生2:把数据进行分类生3:从小到大排,把鞋号都数出来师:真棒,现在就请同学们帮我想想办法,用你认为有效的可行的方法对数字进行处理,把不同尺码的结果统计出来。
你有好的整理方法吗?推荐一下。
(画图或列表)学生活动:在导学单上使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整理统计的数据。
导学案:数据的整理与表示(第2课时)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第2课时)一、学习目标1.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会画折线统计图.2.进一步理解并比较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3.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体会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描述数据的优点和不足.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通过比较三种统计图,理解三种统计图各自的优点,并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2、难点:尽可能清晰的、有效地描述数据,以利于数据的分析、最终做出合理的决策,折线统计图的制作.三、预习检测1.通过调查或试验收集的数据一般数量较大且u无序,为了得到有用的信息,需要对数据_________整理,利用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表示数据的特征。
2.条形统计图:一般是由两条_____________和若干个__________组成,两条数轴分别表示个不同的项目,长方形的高表示其中一个项目的数据。
3.扇形统计图:用圆表示整体,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占的百分比。
作用:反映各部分占整体的百分比。
每个扇形圆心角的度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折线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点的数量,用折线起伏来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一种统计图。
作用: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
四、课内讲解阅读描述“2022年〜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年收入数据”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结合统计表,观察统计图,思考下列问题,先小组交流,后选代表回答下面问题:1.图具有的特点是什么它和我们上节学到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2.统计图上的两个轴分别表示什么刻度单位分别是什么3.统计图是怎样表示2022年〜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年收人情况的图形上的哪些特征反映了我国居民人均年收人情况巩固练习:某厂拟生产一种八年级学生使用的文具,但无法确定其颜色.为此,就该文具的颜色,小亮调查了八1班50位同学,结果如下:红红黄绿蓝红黄红红绿黄红红绿黄绿红红黄绿红红黄红绿蓝红红绿蓝黄红绿蓝红红红绿蓝红绿黄红红绿绿蓝红红绿1根据上面结果,你能很快说出该班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的文具吗2小丽根据小亮的结果制成了下面两个图表,如图36-2-3,你能从中迅速判断出该班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的文具吗该班同学所喜欢的四种颜色的频数、频率分别是多少颜色学生数红23黄8绿13蓝 6 3你认为小亮的调查反映了所有八年级同学对这种文具颜色的喜好吗4为了更为准确的为文具厂商提供信息,你认为抽样调查时应注意什么5该文具厂就该中文具的颜色随机地调查了5000名八年级同学,并在调查的到1000名、2000名、3000名、4000名、5000名时分别计算了各种颜色的频率,绘制了下面的图表如图36-2-4,随着调查次数的增加,红色的频率是如何变化的你能估计调查到10000名同学时,红色的频率是多少吗6你认为该厂在生产该种文具时,对文具的颜色应如何安排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
教学设计:数据的整理与表示(第2课时)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会画折线统计图.2.进一步理解并比较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3.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体会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描述数据的优点和不足.过程与方法认识统计图、统计表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二、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比较三种统计图,理解三种统计图各自的优点,并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难点:尽可能清晰的、有效地描述数据,以利于数据的分析、最终做出合理的决策,折线统计图的制作.三、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投影出示教材第15页“引例”让学生阅读描述“2022年〜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年收入数据”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结合统计表,观察统计图,思考下列问题,先小组交流,后选代表回答下面问题:1.图1835具有的特点是什么它和我们上节学到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2.统计图上的两个轴分别表示什么刻度单位分别是什么3.统计图是怎样表示2022年〜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年收人情况的图形上的哪些特征反映了我国居民人均年收人情况(二)探究新知学生思考后回答:1.是用的折线表示数据的,它反映了数据的变化趋势.2.横轴表示年,纵轴表示年收入.3.把点相连,然后用折线表示.折线是逐渐上升的,从这方面表示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逐年快速增长.教师总结:像这样的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在上述问题解决完的基础上得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应用.设计此題的目的是观察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情况,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此处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完成教材第15页“做一做”.1小组合作完成.2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讲评,说明从统计图上获取的信息.教材第16页“大家谈谈”1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分别适合表示数据的哪些特征2各有什么好处组织学生讨论,互相补充.教师总结: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据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据的多少,还可以描述出其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可以显示部分与总体的关系.用统计表可以按某种顺序系统条理地排列数据,便于阅读和检查,便于计算和分析,用统计图表示数据资料,形象直观,各类数据个数的多少、所占百分比、数理的变化趋势等,一目了然.(三)巩固练习1.为了反映股票的涨跌情况,应选择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C.扇形统计图2.为了直观地反映我市一年中各月份的降水量,一般用____统计图表示;为了直观地反映我市一年中各月份的降水量分布情况,一般用______统计图表示.3.某电脑培训班在培训前盾各举办了一次水平考试,两次考试中“不合格”、“合格”、“优秀”的人数统计如下表所示:根据上述数据,制作什么样的统计图较合适.4教材第16页“练习(四)总结:1.绘制折线统计图时应注意什么横轴上的同一单位长度的意义要一致.纵轴上的同一单位长度的意义要一致.2.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多少可用条形统计图;既表示出数据的多少,还可以描述出其变化趋势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要表示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可以用扇形统计图.(五)作业布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教案教学设计思想:本节课需二个课时讲授;首先通过以前学过的频率、中位数等等知识,复习旧知,由频率分布的相关知识导入课题,这样消除了学生接触新知识的突然性和盲目性。
教学在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操作中,同时操作中让学生理解“频数、频率分布表…”概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掌握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折线图的制作步骤;会用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表示数据;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图表表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的过程,体会由样本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数据整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整理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教学重点:频率分布的概念及其获得的方法。
教学难点:列频率分布表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式。
教学媒体:幻灯片、直尺。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前面我们学习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等.它们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里的一次代数考试情况,不仅要知道平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此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作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这样以旧拓新,设疑置问地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起到了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二)整体感知前面学习的平均数与方差,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两个特征: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但是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这些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布.获得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计算极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出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三)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Ⅰ.复习提问可由教师概述如下意思:前面讲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数,它们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里某个学科的考试情况,有时不仅要知道平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些我们要来学习如何作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
Ⅱ.新课教授课前准备: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去超市做调查。
为了了解不同品牌饮料的市场占有率,小亮和小明选择了一家超市进行调查,对当天50名顾客购买饮料的品牌进行了记录。
用字母K,B,L,C分别表示四种销量最大的饮料品牌,用字母Q表示这四种品牌以外的品牌。
小亮记录的结果如下:C K C Q L L C K L K C K K B C K B C K B B L L B L K C C Q Q Q C K K K K B L Q B L K B K L K C B Q C小明按饮料的品牌分类,用画“正”字的方式记录购买各品牌饮料的人数,并计算购买各品牌饮料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比。
教师提问:1.你认为谁的记录方式好?根据记录的结果能很快说出购买哪种品牌饮料的人数最多?2.通过对本超市一天销售饮料的调查结果,能大概推算各品牌的饮料在本地的市场占有率吗?显而易见,通过上面的统计表,可以很直观的看出购买各品牌饮料的人数及相应的百分比。
生:购买K品牌饮料的人数最多,K,B,L,C出现的频繁程度不同。
(找中小等学生回答)师:K出现的频数是15,频率是310,把各个类别及其对应的频数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所得的表格就是频数分布表。
例如上面我们所列的这个表格就是一个频数分布表。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图形直观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分布情况:这样的统计图叫做频数分布直方图。
Ⅲ.练习我们看一则数据。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34837万户,平均每户家庭的人口数为3.44人。
2003年10月,抽样调查全国42927户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家庭的人口数为2.97人。
调查班上全体同学的家庭人口数。
(1)小组讨论后,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开展调查。
(2)汇总数据,填写频数分布表,计算频率。
(3)画频数分布直方图表示结果。
(4)计算人口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让学生在课下完成这个练习。
(同时还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关系)除了以上练习外,还要再思考下面的问题1.在咱们班同学中,平均每户家庭人口数和3.44与2.97哪个更接近?2.要了解全国所有家庭人口的平均数,以咱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为样本,样本的代表性如何?3.要了解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口的平均数,以咱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为样本,样本的代表性如何?板书设计:第二课时:Ⅰ.复习提问:复习上一堂课讲的“引入例”及其求解过程,自然引到作频率分布和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Ⅱ.新课讲授师: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画图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思考,相互讨论。
生:为了更直观的显示数据。
师:画图的目的是为了将频率分布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为此目的,通常用小长方形的面积来表示各组频率的大小.这样就要构造一个平面上的直角坐标系,使其横轴表示数据,纵轴表示频率与组距的比值.然后指出;为了便于画图,两轴的交点不一定是坐标为(0,0)的点,两轴的单位长可以不同。
还有,它与频率分布表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结果的两种形式,互为补充,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说明频率分布的情况。
现在我们看这个例题:从某学校九年级任意选择了80名学生,测量他们的身高,数据如下:(单位:cm)161 164 159 153 161 162 161 164 165 158165 157 157 163 160 162 162 159 154 162152 154 157 161 167 162 163 164 154 158165 163 161 153 149 162 164 168 154 162158 170 157 158 155 161 166 157 154 159159 162 158 155 165 150 171 174 167 168158 157 160 160 168 152 157 158 155 160170 169 156 161 159 158 157 155 159 161如果用x(cm)表示身高,从这批数据中,你能马上判断x<154,154≤x<166,x≥166各有多少人以及各占多大的百分比吗?师:面对大量无序的数据,回答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说并不容易,因此,我们需要先对数据进行分组统计,用表格或图形来反映数据的全貌。
[教法]: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于每一步,先由各小组提出做法报告每一步的结果,然后适当开展一些讨论,以有利于熟悉解题每一步的要求,发现学生在理解上述要求中存在的问题,按照这样一种处理例题的方法,上述例题的学习过程也起到了课堂练习的作用。
师:我们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但是,有时只知道这一点还不够,还希望知道身高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多,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希望知道这80名男生的身高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例大小,为此,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适当整理.整理数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教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让学生先对整个数据进行初步观察,找出其中一个尽可能小的数据,然后按顺序将全组数据过一遍,将每个数据与所找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前者更小,就用它来取代后者,并继续往下进行,从而最后得到其中的最小值,同理得到其中的最大值。
最大值是174,最小值是149,它们的差是:174-149=25(厘米)。
算出了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就知道这组数据变动的范围有多大。
2.决定组距与组数将一批数据分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经验法则是: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
组距是指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
如果去组距为3cm,那么由于在这批数据中,-最大值最小值组距=251833=,要将数据分为9组。
注:教师要说明,在分组的问题上,不是分这么多组就行,分那么多组就不行的问题,而是怎样分组更合适一些的问题。
3.决定分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若将数据按照3厘米的组距分组时,可分成怎样的9组,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师生共同完成)。
4.列频率分布表(用幻灯出示表格)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用选举时唱票的方法,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教师要提醒学生应认真仔细,分工合作,在根据频数累计的结果在表中填出相应的频数后,要将各频数相加,看看它们的和是否等于数据的总个数,如果不相等,说明前面出现了差错,需要进行检查.在根据各组的频数算出相应的频率之后,也要根据各组的频率之和是否等于1来检查求频率的计算过程是否有错。
画“正”字计数,得到各组的频数和频率:在学生列出频率分布表后,教师指出,这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数据在各个小组内所占的比的大小了。
而为了将频率分布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通常还要进行第五步——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而这将在下一课介绍。
[教法]:这样做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而且能掌握作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步骤和要求。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清楚地反映了身高的分布规律。
更进一步,为了更直观地刻画数据的总体规律,我们还可以在得到频数分布直方图中取点,并把这些点连起来,得到频数折线图:Ⅲ.练习学校要订购校服,男生的校服从小到大有6个号码。
(1)根据上面80个身高数据,按下表的分组统计各组人数,并计算频率。
(2)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3)对订购各号码校服的数量或频率提出你的建议。
Ⅳ.课堂总结:1.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样本和总体的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布。
2.方法小结:获得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五个步骤: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出频率分布表;5.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