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游乐场里的过山车》学案

合集下载

第11课时游乐场里的过山车(教案)

第11课时游乐场里的过山车(教案)

浙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1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游乐场里的过山车单元第三单元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学习目标(1)希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对平均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可以利用平均数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学会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理解不同情况下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问题导入:复之前我们学了平均数的概念。

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都有哪些常见的平均数呢?。

分组讨论,头脑风暴。

这些平均数是怎么计算的呢?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列出PPT的几种计算方法,他们说的都对吗讨论是否正确。

全班同学举手表决。

提出问题:平均数的含义是什么?到底应该怎么计算平均数?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并引出课题头脑风暴:生活中都有哪些常见的平均数。

平均分、人均收入、平均价格、平均速度等……平均分的计算时正确的,其他两个似乎有问题。

讨论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引起学生的兴趣,锻炼发散思维的能力。

复习平均数的求解方法。

引出本节课讲授的重点内容。

讲授新课 1. 例题分析(1)求过山车过A山的平均速度。

分组讨论所给的问题,选代表发言。

学会分析问题,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上山为8米/秒,用了3秒。

下山为16米/秒,用了2秒。

分析讨论:平均速度是什么意思?错误思路:上山速度和下山速度的平均值(8+16)÷2=12(米/秒)尝试根据公式拓展:速度= 路程÷时间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老师请同学答出第一个公式,并写出平均两字后,提问学生应该如何处理后面的部分。

根据上述思路写出例题的算式并计算答案。

2. 小结(1)求解平均数的方法:讨论此思路错误的原因:上下山的时间不一样。

思考并回答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跟着老师的思路写出平均速度的求法。

(8×3+16×2)÷(3+2)=56÷5=11.2(米/秒)理解、记录此方法,特别要关注“注意”对已知内容稍加调整,用于求解未知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游乐场里的过山车 浙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游乐场里的过山车 浙教版
答:过A山的平均速度为11.2米/秒。
2.求过山车过B山的平均速度。
上山为6米/秒,用了2秒。
下山为15米/秒,用了2秒。
学生自主解答。
(1)上山和下山的路程:
6×2+15×2
=12+30
=42(米)
上山和下山所用的时间:2+2=4(秒)
平均速度:42÷4=10.5(米/秒)
(2)(6×2+15×2)÷(2+2)
游乐场里的过山车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根据信息灵活计算平均数,尤其是要理解相对应的总数和份数,以此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信息灵活计算平均数,尤其是要理解相对应的总数和份数,以此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环节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体现
一、导入阶段
二、探索阶段
三、练习与应用
口答:(只列式)
今天学会了什么?
学生独立活动
独立练习,交流。
学生练习,交流,分析数量关系,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独立练习,同桌互说,交流,讲评
学生合作活动
根据问题小组讨论。
独立练习,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并评讲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复习平均数应用题为新课做铺垫。
根据信息灵活计算平均数。
练习与应用中比较练习,类似思考与交流,促使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情境应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1.游乐场里的过山车。
(1)求过山车过A山的平均速度。
上山为8米/秒,用了3秒。
下山为16米/秒,用了2秒。
上山和下山的路程:
8×3+16×2
=24+32
=56(米)
上山和下山所用的时间:3+2=5(秒)

小学数学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游乐场里的过山车》学案

小学数学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游乐场里的过山车》学案

小学数学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游乐场里的过山车》学案第一篇:小学数学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游乐场里的过山车》学案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游乐场里的过山车》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讨论学习,掌握已知两个平均速度,求总平均速度的基本方法和特殊情况下的简便算法。

2.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总数÷对应的份数=平均数方法与过程:1.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比较、归纳等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1.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2.培养学生用图式等方法说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三、导学问题1.我们已经研究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谁能说说怎样求平均数?搜集用到求平均数多的地方的资料和图片,利用“学乐师生”APP记录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

2.上山为8米/秒,用了3秒,下山为16米/秒,用了2秒求过山车过A山的平均速度3.上山为6米/秒,用了2秒,下山为15米/秒,用了2秒。

求过山车过B山的平均速度用两种方法计算(1)(2)4.小山骑自行车过桥,上桥速度为每小时12千米,下桥速度为每小时24千米,而且上桥与下桥所经过的路程相等,中间也没有停留。

小山骑自行车过这座桥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多少千米?5.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篇:浙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1课时游乐场里的过山车浙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1课时游乐场里的过山车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填空(共7题;共10分)1.(1分)三个数的平均数是30,其中两个数是24和16,第三个数是_______。

2.(1分)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10,则他们的和是_______。

3.(1分)五位工人师傅在一天时间内加工的零件个数如下表.这一天,他们平均每人加工了_______个零件?4.(2分)兴隆百货上半年电视机销售情况统计图.①上半年平均每月销售_______台.②六月份比五月份多销售_______%.5.(3分)上周小刚每天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如下表:星期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时间/分小军平均每天从家到学校需要_______分钟,这组数据的众数是_______,中位数是_______。

《 过山车》教案

《  过山车》教案
课的部分
课的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要求
次数时间




一、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师生问好、报告人数、检查服装。
2.宣布课的内容和任务。
3.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二、准备活动:
配乐热身操(头部、肩部、腰部、腿部、)
1.向学生问好。
2.教师讲解课堂要求和任务。
3.语言情景导入,引导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4.跟音乐带领学生做身热身操。
2.学生分组练习时要积极参与,控制跑动速度,并注意跳的时候注意安全。
3.牢记老师纠正的错误并积极改正。
4.认真观看展示参与评价。
1.认真听要求,牢记安全纪律。
2.克服恐惧,积极练习。
3.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4.牢记并积极改正老师的评价。
8 8
8 8
△(图3)
要求:
学生做到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乐于练习,
2.强调学生在跳的时候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3.指导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练习。
4.教师巡回指导多鼓励并纠正动作。
5.选出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评价。
1.老师讲解练习要求,强调安全,并让学生加跳绳自由发挥练习。(如图6)
2.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尝试。
3.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强调纪律,注意安全。
4.巡回指导,积极评价。
1.认真听老师讲解并仔细观察老师走动的路线并牢记。
2.学生分组练习时要积极认真参与。
3.牢记老师纠正的错误并积极改正。
1.认真听老师讲解并仔细观察老师跑动的路线并牢记。
2.学生分组练习时要积极认真参与,控制跑动速度,注意安全。
3.牢记老师纠正的错误并积极改正。
1.认真听老师讲解并仔细观察老师跳的标志并牢记。

小学生科学课过山车教案设计

小学生科学课过山车教案设计

小学生科学课过山车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小学生科学课过山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过山车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过山车模型。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了解过山车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

2. 掌握过山车的相关术语和概念。

3. 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过山车模型。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教学板书。

2. 过山车模型的材料,如纸板、竹签、胶水等。

3. 学生实验材料,如小球、直尺、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入教学话题:通过展示一段过山车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过山车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们对过山车了解多少?你们认为过山车是如何工作的?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owerPoint演示或教学板书,向学生介绍过山车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包括重力、动能和势能的转换。

2. 解释过山车的相关术语和概念,如坡道、环形轨道、离心力等。

Step 3:观察实验(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套过山车实验材料。

2. 学生根据实验材料,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过山车模型。

3.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变化,并记录下来。

4. 学生通过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Step 4: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学生围绕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发现。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要点。

3.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并澄清相关概念。

Step 5:拓展活动(10分钟)1. 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改进过山车的设计?如何增加过山车的速度或高度?2.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创意和建议。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纸板等材料制作一个更复杂的过山车模型,并记录下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中班科学教案过山车

中班科学教案过山车

中班科学教案过山车中班科学教案——过山车1. 教案背景介绍过山车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游乐设施之一。

通过过山车的体验,孩子们可以感受到速度、重力、惊险和刺激。

这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科学探索的机会。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以过山车为主题,引导中班幼儿探索力、速度和平衡等科学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2. 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了解过山车的原理和组成部分。

-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 帮助幼儿理解速度和力的概念,并观察它们在过山车上的作用。

-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准备- 过山车模型或图片- 纸板,彩纸和胶水- 复古磁带、小球、塑料杯等材料- 集合地点:教室或户外场地4. 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10分钟)- 带领幼儿观察并讨论过山车的图片或模型。

- 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过山车的形状、结构和运动方式。

步骤2:过山车制作(30分钟)- 给予幼儿纸板、彩纸和胶水等材料,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制作一个小型过山车。

- 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设计和结构,让他们思考如何提高过山车的速度和稳定性。

步骤3:速度实验(20分钟)- 在户外场地或室内教室中,设置一个斜坡或斜面。

- 通过放置小球在斜面上观察幼儿的反应,引导幼儿讨论小球下滑的速度。

- 引导幼儿思考速度与斜面倾斜角度、物体的重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步骤4:过山车比赛(20分钟)- 将幼儿制作的过山车放置在斜坡上,并放入一个小球。

- 观察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情况,引导幼儿讨论过山车设计对速度和平衡的影响。

- 引导幼儿通过调整过山车的设计来提高速度和平衡。

步骤5:力的观察(20分钟)- 引导幼儿通过触摸过山车的轨道或其他部分来感受力的作用。

- 引导幼儿观察过山车上的力是否能够保持平衡,并思考力对过山车运动的影响。

步骤6:团队合作(20分钟)- 分组让幼儿合作,设计并制作一个较大型的过山车。

- 鼓励幼儿在团队中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共同解决问题。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7 我们的“过山车”》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7 我们的“过山车”》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7 我们的“过山车”》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1.7 我们的“过山车”》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过山车的工作原理,以及动能、势能的转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理解动能、势能的转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道过山车的工作原理,了解动能、势能的转化。

2.能够观察和分析过山车运行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2.动能、势能的转化。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过山车的图片和视频,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制作过山车模型,观察和分析过山车运行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过山车的图片和视频。

2.过山车模型制作材料:纸板、剪刀、胶水等。

3.计时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过山车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过山车是如何运行的。

2.呈现(5分钟)展示过山车模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过山车运行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操练(10分钟)分组让学生动手制作过山车模型,观察和分析模型运行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过山车模型,讨论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

教师总结并强调关键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过山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游乐场、运输等。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出新的过山车设计方案。

过山车 教案

过山车 教案

过山车教案主题:过山车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过山车的定义、构造和工作原理。

2. 探索过山车的物理原理,如力、速度和重力等。

3. 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技能。

4. 启发学生进行合作与团队工作,以设计和构建他们自己的迷你过山车模型。

适用年级:中学八年级教案步骤:1. 引入(5分钟)- 向学生展示一张过山车的照片,并引导他们谈论过山车的特点和他们对过山车的了解。

- 解释过山车的定义和一些基本构造:轨道、车厢、支架等。

2. 知识探究(15分钟)- 向学生介绍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重力对它的影响。

讨论重力如何使过山车在轨道上保持平衡和速度。

- 解释过山车中的其他力,如惯性和离心力,并讨论它们如何影响乘客体验。

- 提示学生了解过山车的速度、高度和构造如何影响乘坐时的感受和体验。

3. 观察与实验(25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观察不同的过山车设计和图片,讨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 安排实验,比较不同高度下小球放置于斜面上的滚动速度。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结果,进一步理解重力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 提供简单的材料(如纸张、管道等),鼓励学生设计和制作他们自己的迷你过山车模型,以进一步探索物理原理。

4. 团队合作与设计(20分钟)- 学生组成小组,合作设计和构建他们的迷你过山车模型。

- 鼓励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考虑轨道的形状、高度、斜度和支撑结构等因素。

- 引导学生讨论和决定如何测试他们的过山车模型的速度、乘客舒适度和安全性。

5. 展示与总结(15分钟)-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迷你过山车模型,并解释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实验结果。

- 引导学生总结整个过山车教学的关键概念和所获得的经验。

-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究:如何改进他们的过山车设计?过山车建筑中的科学原则如何应用到其他工程领域?教学辅助工具:- 过山车照片和构造示意图- 实验材料(小球、斜面等)- 设计和制作迷你过山车的材料(如纸张、管道等)- 展示用的白板或投影仪教学扩展:1. 邀请工程师或主题专家来学校分享他们在过山车设计和建设方面的经验和知识。

小学科学测试“过山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测试“过山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测试“过山车”教学设计过山车是小学科学课程中非常有趣的一个主题,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物理原理、力与运动的关系。

本文将为您设计一个小学科学课堂上关于过山车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过山车的基本工作原理。

2. 帮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黑板,用于展示或记录内容。

2. 模型过山车,用于示范和实验。

3. 磁力翻转轨道、落体道具等辅助教具。

4. 工具箱,包括尺子、计时器、纸杯等。

教学步骤:一、引入(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过山车的图片或视频来引入课题。

2. 引导学生描述过山车的特点和运动方式。

3. 提问:你认为过山车是如何运动的?什么因素影响过山车的速度和高度?二、讲解过山车的基本原理(10分钟)1. 通过图片和示意图,讲解重力、惯性、摩擦力等对过山车运动的影响。

2. 介绍过山车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作用,如轨道、车厢和推进装置等。

3. 说明过山车在下坡时的运动原理,即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三、实践与观察(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份过山车模型和相应的道具。

2.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和工具,设计并制作一个能在斜面上安全运动的过山车。

3.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过山车在不同角度斜面上的运动过程和速度变化。

4. 学生观察并讨论实验结果,总结运动的规律。

四、探究过山车的速度(15分钟)1. 提出问题:你认为过山车的速度和哪些因素有关?2. 学生按小组继续实验,改变斜面角度和推力大小,并记录过山车的速度。

3.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究速度与斜面角度、推力大小的关系。

五、总结交流(10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分析过程。

2. 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 引导学生讨论对过山车运动原理的理解和体会。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过山车不是在斜面上运动,将会发生什么?2. 探究其他因素对过山车运动的影响,例如摩擦力、空气阻力等。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探秘游乐场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探秘游乐场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探秘游乐场一、教学目标:1.掌握数学中“面积”、“周长”的定义。

2.运用“面积”、“周长”的知识,探索游乐场中各种设施的面积和周长。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面积的定义:面积是指一个平面内部的所有点组成的区域的大小。

通常用平方单位来表示。

2.周长的定义:周长是指一个图形各个边的长度之和。

通常用长度单位来表示。

3.游乐场设施的面积和周长:①过山车:设有11个直角转弯和1个环形管道,总长度为870米,高度为18米。

求过山车的周长和面积。

②游泳池:游泳池的宽度是20米,长度是30米。

求游泳池的周长和面积。

③蹦床区:蹦床区的宽度是10米,长度是20米,上面分布着40个蹦床,每个蹦床的长和宽均为1.5米。

求蹦床区的周长和面积。

三、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形式,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和思考,引起他们对探秘游乐场的兴趣。

2.探索:将学生分组,分别去不同的游乐设施旁,观察游乐设施的形状、大小、结构等特点,记录下周长和面积的数据。

3.总结:在教室里展示不同游乐设施的数据以及实际测量数据的差别,引导学生总结探索游乐场的过程,从而锻炼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巩固: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梳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游乐场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概念,运用数学知识破译不同设施的面积和周长。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概念,通过实际测量数据,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价:1.形式多样:通过图片、视频、现场探索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深化了解:通过探索游乐场等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3.增强兴趣:通过探索游乐场,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

六、教学总结:本次数学教学以探秘游乐场为主题,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去游乐场》教案(精选5篇)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去游乐场》教案(精选5篇)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去游乐场》教案(精选5篇)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去游乐场》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结合具体的情况,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选择数学信息、估测、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学习活动中来,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分析:《去游乐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三年级上册30页~31页的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的口算乘除法以及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知识,因此在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去游乐场”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如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生分析: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校筹备建校时,正值我区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进行课改实验之时,而现在的三年级学生正是建校时的第一批学生,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极个别来自农村,学生基础相对均衡,学生在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后,已经能够根据学习内容尝试着去提出数学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一、讨论“如何过周末”师:转眼间,一周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你打算怎样度过这个周末呢?【作为一个寄宿制的学校,“如何过周末”是一个温馨的话题,周末了就可以与家人团聚,享受父母的爱。

教师利用这样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在课始就紧紧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适用于不同学生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去游乐场》教案

适用于不同学生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去游乐场》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去游乐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以"去游乐场"为主题的数学知识,包括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题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去游乐场"这个主题,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2.教学难点:在课堂上如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以“去游乐场”为主题,简单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观察环节教师播放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做出相关问题的回答,例如:问题 1:游乐场里有多少个摩天轮?问题 2:去游乐场需要多长时间?3.探究环节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实物、图表等形式探究加法和减法运算,例如:问题 1:现在是上午 10 点,我们要在游乐场玩 3 个小时,那我们将在几点结束?问题 2:我们买了两张门票,每张票是 30 元,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4.训练环节教师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练习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应用,例如:问题 1:小明去游乐场玩了 2 个小时,小刚去玩了 3 个小时,他们两个人一共在游乐场玩了多长时间?问题 2:小红和小芳去游乐场买了 3 张门票,每张票是 50 元,他们需要支付多少钱?5.总结环节教师为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并提出应用数学知识的方法和要点。

四、教学方式:1.导入环节——教师讲授,自由发挥,灵活多样。

2.观察环节——教师投影或播放视频,学生观察回答,自主思考。

3.探究环节——实物、图表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模拟,自主探究。

4.训练环节——逐步加大难度,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5.总结环节——教师点拨,学生总结。

五、教学评价:本课程教学中,主要评价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参与课堂环节的积极性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数学游乐场小学生数学游戏教学案例

数学游乐场小学生数学游戏教学案例

数学游乐场小学生数学游戏教学案例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效果,适当引入数学游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本文将以数学游乐场小学生数学游戏教学案例为例,介绍如何通过数学游戏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引言】数学游戏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游戏的形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数学学习。

数学游乐场是一个为小学生设计的数学游戏空间,提供多种趣味数学游戏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下面将具体介绍数学游乐场小学生数学游戏教学案例。

【主体】这个教学案例以小学三年级的计算能力提升为目标,设置了一系列的数学游戏和活动。

第一个游戏是“数学寻宝”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老师会在教室里隐藏一些数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不同的数学题目,学生需要按照顺序找到这些卡片并解答题目。

这个游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个活动是“数学足迹迷宫”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根据给定的数学题目答案,在迷宫中找到正确的路径。

迷宫的路径上标有不同的数学题目,学生需要解答题目才能找到正确的路径。

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三个游戏是“数学猜谜语”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老师会给学生出一些数学谜语,学生需要根据谜语的提示来推理出正确的答案。

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第四个活动是“数学接力赛”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竞赛,每个小组的成员需要依次回答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

答对的小组将获得相应的分数,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这个活动既能够检验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结论】数学游乐场小学生数学游戏教学案例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数学游戏和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过山车的原理和应用教案

过山车的原理和应用教案

过山车的原理和应用教案1. 引言过山车作为一种受欢迎的游乐设施,深受人们喜爱。

而了解过山车的原理和应用,对于我们设计和建造过山车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过山车的原理和应用,并提供一些相关的教学活动和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过山车的运作原理及其实际应用。

2. 过山车的基本原理过山车的运作基于物理原理,主要涉及重力、动能和速度的转换。

以下是过山车的基本原理:2.1 重力重力是过山车运作的基础。

重力使得过山车从高处快速下降,并赋予运动过程中的惯性。

学生可以进行以下实验来深入理解重力的作用: - 利用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的实验,观察小球下滑和上滑时的速度变化。

- 探究角度对物体滚动速度的影响,通过改变斜面的角度,观察小球在不同角度下的下滑速度。

2.2 动能和速度的转换过山车利用重力和速度的转换来实现不同的运动效果。

在过山车上,随着高度的增加,过山车的动能也会增加。

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实验来观察动能和速度的转换:- 利用弹簧秤测量不同高度下的过山车小车速度和重力势能 - 利用式子 E = mgh 来计算不同高度下的重力势能3. 过山车的应用除了娱乐领域之外,过山车的原理也在其他领域得到了应用。

以下是一些实际应用案例:3.1 物理教学过山车的运作原理可以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力学和能量转换的概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验和模拟过山车的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3.2 工程设计工程师在设计过山车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高度、轨道形状、速度等。

通过设计过山车的过程,学生可以了解到工程设计中的原理和应用。

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设计并建造自己的小型过山车模型,引导他们学会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

3.3 安全工程过山车是一项高风险的运动,因此安全工程在过山车建造和运营中非常重要。

学生可以学习与过山车安全相关的知识,并设计一些安全措施和紧急救援计划,以提高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

4. 教学活动和资源以下是一些针对过山车原理和应用的教学活动和资源:4.1 实验活动•利用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的实验•设计并建造自己的小型过山车模型4.2 视频资源•YouTube上的过山车学习视频•过山车设计和建造的纪录片4.3 网络资源•过山车原理和应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过山车模拟器和游戏的下载链接5. 总结通过学习过山车的原理和应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物理原理、工程设计和安全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知识。

小学科学第8课测试“过山车”(教案)

小学科学第8课测试“过山车”(教案)

小学科学第8课测试“过山车”(教案)过山车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游乐设施,它不仅能给人带来刺激和快乐,还能让我们学到很多科学知识。

这节科学课,我们将讨论并测试有关过山车的概念和原理。

通过这个测试,我们将深入了解过山车如何工作,以及其中涉及的科学原理。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过山车的一些基本知识。

过山车由一个或多个高低不平的坡道构成,上面铺满了特殊的轨道。

乘客坐在座舱里,由于重力的作用,他们在过山车上会经历加速、减速、上升和下降的运动。

除了上升的斜坡和下降的坡道外,过山车还有许多弯道,使乘客体验到旋转和转向的感觉。

在测试中,我们将分析过山车所涉及的三个主要力量:重力、惯性和摩擦力。

首先是重力,它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乘客坐在过山车上时,他们被重力拉向地面。

在过山车上下行时,重力为其提供了加速度,使其获得速度和动能。

其次,是惯性的作用。

惯性是物体维持其目前状态的性质,也就是说,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作用于它。

在过山车上,当它通过弯道时,乘客会倾向于向外移动,这是因为惯性使他们保持原来的状态。

这时,座舱提供了一个向内的力,使乘客向中心位置靠拢。

最后是摩擦力。

摩擦力是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的阻力,它可以减慢物体的运动。

在过山车上,摩擦力的作用很重要,它能够减少过山车和轨道之间的摩擦,使过山车更顺利地通过轨道。

同时,在过山车上加速或减速时,摩擦力也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我们的测试中,我们将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过山车的运行原理。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制作一个简易的过山车模型来展示它的基本原理。

我们可以使用纸板、纸杯或塑料管等材料制作坡道和轨道,并加入一些小球或小车模拟乘客。

通过调整坡道的角度和高度,我们可以观察小球或小车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情况。

这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重力、惯性和摩擦力对过山车运行的影响。

除了模型制作,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真实的过山车来深入了解它的运行原理。

我们可以观察过山车的车轮和轨道之间的接触情况,并注意轨道的形状和坡度。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案(2023新课标版)

7.我们的“过山车”【教材简析】本单元以物体运动为研究主题,前六课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及运动的快慢等。

本课基于“过山车”这一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工程设计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过山车”——设计“过山车”——搭建“过山车”——测试“过山车”一系列活动。

通过本课的学习实践,学生不仅应用了本单元前几课所学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在斜面上的运动等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针对一个具体项目——建造“过山车”,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应用跨学科知识,提高交流和评价能力,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体会“做”和“思”的成功和乐趣。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过山车”是比较熟悉的,很多孩子都曾经坐过“过山车”,或者在书本和视频中看过“过山车”,对它的整体结构是有所了解的。

因此,简单的画图设计“过山车”对学生来说可能并不难。

但是三年级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同时缺乏实际经验容易在设计时加入过多的想象。

由于以上两点,学生在设计和制作中容易出现设计不符合要求或者制作的“过山车”与设计不相符的情况。

这就要求在设计前引导学生明确设计要求,制作时要及时调整设计与制作间偏差,以期顺利通过初试并优化设计制作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科学思维]用发散和聚合思维的方式参与技术设计项目,能够了解和领悟技术工程的一般方法。

[探究实践]1.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2.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态度责任]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要求合理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一座过山车。

[难点]制作过程中轨道的铺设及曲线轨道的调整。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二年级上册数学《游乐场》优秀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游乐场》优秀教案

Being with positive people can make us feel good.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二年级上册数学《游乐场》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利用6-9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体会乘法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不同学生都能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让思维敏捷的学生能拓展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轻松运用关于6、7、8、9的乘除法综合知识。

教学难点:使学生运用6、7、8、9的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和谁一块儿去的?师:在游乐场里,你看到了哪些游戏项目?二、问题探究1、观察主图,明白图意。

今天,我们玩的第一个项目是小火车。

现在我们已来到了小火车的附近,同学们,你们看见什么?2、肯定学生观察认真,现在丁丁和丽丽要考考大家,你们接受挑战吗?请一位学生说说丁丁提出了什么问题?谁能愿意解答这个问题?肯定这位学生说得好,再请一位同学说说丽丽的问题。

谁能愿意解答这个问题。

肯定这位学生解答得好3.让学生同桌互动4.反馈我们先请大家来提出问题。

谁愿意先说呢?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肯定解答学生做得,再请一个学生提出问题。

5、谁能解决这个问题?6、有9个人坐碰碰车,够吗?三、体验感悟今天的飞行塔和同学们平时玩的不一样,老师在飞行塔里的每一架飞机上都贴上一道算式。

只有把算式的得数计算出来,飞机才能真正起飞。

四、实践应用练一练1、第1题同桌同学互相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2、第2题独立完成。

老师指导。

3、第3、4题:小组同学一起完成。

五、小结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板书设计:游乐场提问:回答买5张碰碰车的车票需要多少钱? 55=25(元)24人能坐满几节车厢? 244=6(节)。

小学数学 《游乐场里的过山车》教案

小学数学 《游乐场里的过山车》教案

《游乐场里的过山车》教案教学目标(1)希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对平均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可以利用平均数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让学生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有哪些用处。

(2)让学生学会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用处和含义。

(2)如何让学生知道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求解,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使用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铺垫。

1、情景引入。

老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含义和平均数在设计方案中的好处,它总是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还有更好的用处?学生:想。

老师:恩,那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平均数怎么在过山车中的用处。

2、引出课题。

(PPT展示例题)老师:同学们你们坐过过山车吗?学生1:没坐过。

学生2:坐过。

老师:恩,那你们坐过的你们感觉过山车速度快不快?学生:快!老师:恩,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过山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呢?学生:想,听别人说是80km/h。

老师:恩,是不是,你们现在一起来算算不就知道了吗!现在:上山为8米/秒,用了3秒,下山为16米/秒,用了2秒,现在你们求一下过山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做好的可以站起来回答。

一段时间的讨论后。

学生:上山和下山的路程:8×3+16×2=56(米)上山和下山所用的时间:3+2=5(秒)平均速度:56÷5=11.2(米/秒)。

老师:恩,很好,解答的非常漂亮。

(二)课堂练习。

甲班22名男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8厘米,18名女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2厘米。

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让学生自己完成,完成后老师需要订正)(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带领学生学习用平均数求平均速度的问题,让学生对平均数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山车大班科学教案

过山车大班科学教案

过山车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过山车的基本构成和原理。

2. 理解过山车的动力来源和速度变化。

3. 学习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过山车模型:准备好一套简单的过山车模型,包括轨道、小车等。

2. 材料准备:弹簧、纸杯、小球、玻璃纸、纸板等。

3. PPT展示:制作过山车的原理和工作方式的PPT。

4. 教材资料:准备相关的教材资料和参考书籍。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过山车的概念,让学生们谈谈他们对过山车的印象,观察一些过山车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过山车的构成和原理学生分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过山车模型。

组内成员通过讨论和观察,辨认过山车的构成要素,例如轨道、支架和小车等。

然后进行小组展示,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可提问或补充。

3. 学习过山车的动力来源通过PPT展示过山车的动力来源,可以使用图表、动画等形式进行解释。

让学生了解过山车是如何利用重力、动能和势能来启动和运行的。

4. 实验:探索速度变化将弹簧固定在平滑桌面上,放上一个纸杯,再在纸杯上放上一个小球。

学生们可以用手推动纸杯向下运动,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

可以变换纸杯和小球的质量、弹簧的紧度等条件,让学生们观察和记录小球的速度和运动规律。

5. 总结带领学生们回顾整个实验过程,总结探索的结果和结论。

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过山车在不同高度和曲线处速度不同。

通过让学生们回答问题的方式检查他们对过山车原理的理解程度。

6. 拓展学习拓展学习的部分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自主选择课堂上没有涉及到的过山车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并进行小组展示。

可以涉及过山车的历史、不同类型的过山车、过山车的创新设计等。

7. 小结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总结学生们学到的知识点,并强调过山车的原理和科学背后的原因。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的正确性。

2.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时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程度。

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去游乐场》学案第二课时

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去游乐场》学案第二课时

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去游乐场》学案一、学习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3.在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1.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导学问题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1.每双轮滑鞋365元,三双多少钱?2.全班15人,每人一根冰激凌,冰淇淋8元一根,班费共支出多少?四、参考资料十字分解法的方法简单来讲就是:十字左边相乘等于二次项,右边相乘等于常数项,交叉相乘再相加等于一次项。

其实就是运用乘法公式(x+a)(x+b)=x²+(a+b)x+ab的逆运算来进行因式分解。

十字分解法能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不一定在整数范围内)。

对于形如ax²+bx+c=(a1x+c1)(a2x+c2)的整式来说,方法的关键是把二次项系数a分解成两个因数a1,a2的积a1·a2,把常数项c分解成两个因数c1,c2的积c1·c2,并使a1c2+a2c1正好等于一次项的系数b,那么可以直接写成结果:ax²+bx+c=(a1x+c1)(a2x+c2)。

在运用这种方法分解因式时,要注意观察,尝试,并体会,它的实质是二项式乘法的逆过程。

当首项系数不是1时,往往需要多次试验,务必注意各项系数的符号。

基本式子:x²+(p+q)x+pq=(x+p)(x+q)。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乐场里的过山车》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讨论学习,掌握已知两个平均速度,求总平均速度的基本方法和特殊情况下的简便算法。

2.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总数÷对应的份数=平均数
方法与过程:
1.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比较、归纳等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2.培养学生用图式等方法说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导学问题
1.我们已经研究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谁能说说怎样求平均数?
搜集用到求平均数多的地方的资料和图片,利用“学乐师生”APP记录下来,和同学一起分
享。

2.上山为8米/秒,用了3秒,下山为16米/秒,用了2秒
求过山车过A山的平均速度
3.上山为6米/秒,用了2秒,下山为15米/秒,用了2秒。

求过山车过B山的平均速度
用两种方法计算
(1)
(2)
4. 小山骑自行车过桥,上桥速度为每小时12千米,下桥速度为每小时24千米,而且上桥与下桥所经过的路程相等,中间也没有停留。

小山骑自行车过这座桥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多少千米?
5.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