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煤矿建设十佳人物报告文学
十佳矿嫂
华宁集团十佳矿嫂事迹
----鑫安矿开拓工区靳恩旺之妻用柔弱的双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用多年的真情,谱写了和谐的美好画卷,她用浓浓的关爱,真诚的守卫着矿工的平安,她就是开拓工区靳恩旺的妻子--赵银。
赵银今年28岁,2013年与靳恩旺结婚,从此成为了一名矿工的妻子。
几年来,她把丈夫视为家中的顶梁柱,默默的操持家务,伺候老人,照顾孩子,甘做矿工的贤内助!
既然做了矿工的妻子,不论多难,都要把这个家操持好,决不能让丈夫分心,因为她深知:安全是煤矿“天”字号大事,是煤矿家庭的命根子,维护好丈夫的安全是妻子的责任。
丈夫每次上班前,她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下井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一句平凡的话道出了自己内心那份深深的眷恋与牵挂。
自从靳恩旺担任副班长一职,丈夫肩上的担子重了,不仅起到了领头干活的作用,而且还带领整个班减少违章作业。
为了丈夫能在煤矿平安工作,她任劳任怨,辛勤持家,养老养小,将家中的重担独自挑了起来,即要照顾家中老人和孩子,还要在幼儿园继续工作,非常辛苦,但每次丈夫打电话她都会说:“家里没事,有我呢,你放心工作吧,只要你平平安安的就好。
”每次丈夫下班回家,只要她有时间就会换着花样的做他最喜欢吃的饭菜,听他说矿上的趣人趣事,从而为他的工作开心而开心,并对这种氛围感到温馨和谐!
“作为矿嫂的我感到荣幸”她总是对丈夫说:“班内的工作不分你我,凡事都需要配合,既然你是副班长,那你就要好好的辅佐班长,并起到带头作用,脏活、累活要抢着干,并保证好自身和同事们的安全,我会在背后永远的支持你,让你更安心的工作,为华宁这个大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9年2月23日。
煤矿先进人物事迹材料(省“十大杰出青年工匠”)
煤矿先进人物事迹材料(省“十大杰出青年工匠”)路,在他脚下延伸……----记第二届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工匠”张飞张飞,男,现年30岁,中共党员,现任河南神火集团葛店煤矿机电三队副队长。
该同志自1989年入矿以来,便树下了扎根煤海,以矿为家,奉献矿山的决心和意志,他在工作中努力开拓进取,拼搏奉献,经过他本人的不懈努力,终于使他由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一名优秀的基层区队管理干部。
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做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走出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张飞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已经拼搏了十多年,在这十年的工作历程中,他始终坚持服从领导,听从指挥,思想上政治上始终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工作中时刻不忘积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深入钻研专业技术技能,从而养成了对工作高度负责的主人翁责任感,经过10余年的辛勤努力,他的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并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
一1995年6月,安徽淮北至永城葛店矿矿井35kv高压供电线路因当时下大雨,线路下有树木造成了线路接地,发生了短路事故,无法供电,而我矿井下涌水量又大,如果不能及时供电,就有发生淹井的重大危险。
在这关键时刻,张飞同志积极主动请命参加了清除砍树行动,在当时还下着大雨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他凭着敏捷的身体,连续爬树数余棵,用斧头砍树杆,加上自己精湛的工作经验,经过五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斗,终于及时恢复了矿井供电。
他的出色工作表现受到了矿领导的表扬,同年他被矿评为先进个人。
二1998年8月,由于葛店煤矿井下26采区出水,当时水泵和供电设备全部泡在了水里,在这容易造成整个采区被淹的紧急情况下,矿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时张飞同志凭着自己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第一个跳到齐胸深的冷水中和同事们一起搬出机电设备,进行抢修,经过三个多小时摸爬滚打,开关水泵被及时修复,恢复了正常排水,为我矿减少了一次重大经济损失。
煤矿和谐之星事迹材料
煤矿和谐之星事迹材料煤矿和谐之星是指在煤矿生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他们具备出色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工作态度,为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幸福作出了积极贡献。
下面是一位煤矿和谐之星的事迹材料,字数约为700字。
某某煤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作为一家国有企业,一直以来注重员工的培养和关怀,通过评选煤矿和谐之星来激励和表彰那些在岗位上表现突出的员工。
李明,男,32岁,来自山西省大同市。
他自2010年加入某某煤矿以来,一直在输送机组担任保养工。
李明本人勤勉踏实,工作积极认真,一直被企业的领导和同事们称赞为一位值得学习的员工。
首先,他在工作中展现出出色的专业素质。
作为输送机组保养工,李明负责维护输送机设备的正常运转,确保生产线的稳定运行。
他深知设备的保养与维修工作对于生产的重要性,因此他每天都会提前到岗前检查设备,仔细检查零部件是否正常运作,有无磨损和故障。
他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设备的优劣,并及时与上级汇报和交流,确保设备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
此外,他还不断学习新技能和新知识,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其次,他表现出良好的工作态度。
李明每天面对的是繁重的工作量和高强度的压力,但他从不抱怨,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他对待工作,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敷衍塞责。
在工作中,他时刻保持警惕,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自己和同事们的安全。
即使在加班和夜班的情况下,他也始终保持着工作的热情和努力,从不懈怠。
最后,他积极参与企业的活动,为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幸福作出了积极贡献。
李明在煤矿的发展和改进中积极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同时,他也是煤矿文体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领导者,带领团队参加各类比赛,并多次获得优异的成绩,为企业彰显了良好的形象。
总之,李明凭借出色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工作态度,以及对企业发展和员工幸福的关心和贡献,成为了某某煤矿的和谐之星。
他的事迹激励了周围的员工,激发了大家更积极地工作,助力企业的发展。
2020年煤矿赞美先进事迹(人物)演讲稿
煤矿赞美先进事迹(人物)演讲稿大家好,我是**煤矿的xxx,今天的题目是《“关键队伍”里的“关键分子”》。
xx年5月 18日,凌晨两点,王瑞金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
他睁开惺忪的睡眼,摸起枕头边的手机,只看了一眼,一激灵就坐了起来,一只手接电话,一只手已经抓起床边的衣服往身上套。
电话是从井下打来的,综采机发生故障停机,跟班电工检查不出毛病到底出在哪里,只能向机电队长求助。
王瑞金一边在电话里询问情况,一边麻利地穿好衣服,冲出宿舍往更衣室一溜小跑。
综采队是矿上的出煤大队,它关系着全矿的产量和效益,综采机是队里的重要生产设备,它的运转就是全矿的命脉所在。
而保障它正常运转的,就是机电队长王瑞金和他的伙伴们。
因此,他们被队里戏称为“关键队伍”,王瑞金更是“关键队伍”中的“关键分子”。
现在,机器出故障了,王瑞金怎么能不着急呢?王瑞金工作二十年,十年机修工十年机电队长,加起来就是他全部的工作经历,再加上他肯钻研爱较劲“的犟”脾气,还真就在工作中摸索出了许多门道。
王瑞金打开更衣柜,拿出略显潮湿的衣服才想起,自己刚下四点班,睡了还不到两个小时,衣服都没干透呢。
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
在往工作面走的一路上,王瑞金就在心里琢磨,当班的小刘是自己手把手带出来的,完全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一般故障也是手到擒来。
可刚才在电话中竟然说找不到故障点,话音里都带了哭腔,看来还真不是小问题。
到工作面,王瑞金一刻也不耽误,马上开始排查,电缆是否有挤压点,开关是否接触不良,电控箱是否断电。
小刘站在一边,焦急地说,我都看过了,真没问题。
王瑞金继续检查,电缆悬挂伸缩正常,开关接触正常,打开电控箱用仪表测试,一切正常。
他用矿灯在继电器的接触点照了一下,突然发现继电器的接触面有些发暗,再仔细对比一下,就更加明显。
王瑞金让小刘取一个备用继电器更换,小刘将信将疑,按照他的要求更换完毕。
合闸试机,机器轰隆一声转动起来。
等待作业的工人都对王瑞金竖起了大拇指。
最新-煤矿先进人物事迹材料(省“十大杰出青年工匠”)
煤矿先进人物事迹材料(省“十大杰出青年工匠”)----记第二届河南"十大杰出青年匠人"赵云赵云,男,今年30岁,中国共产党员,在职河南省神火集团葛店煤矿机电三队副队。
该朋友自1989年入矿至今,便树下了投身煤海,以矿为荣,付出矿山开采的信心和信念,他在工作上勤奋开拓创新,努力无私奉献,通过他个人的家中,总算使他由一名普通员工蜕变为一名优秀党员和一名优异的底层区队管理干部。
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为人知,踏踏实实,作出了不平凡的工作销售业绩,走出了一串串闪亮的踪迹。
赵云朋友自参加工作至今,早已努力了十多年,在这里十年的工作历程中,他一直坚持服从领导安排,服从命令,思想观念政治上自始至终与党支部维持高度一致,工作上时刻不忘积极主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专业知识,深层次刻苦钻研技术专业技术技能,进而养成了对工作中认真细致的主人公使命感,通过10余载的辛勤努力,他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提升,而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喜人的考试成绩。
一1995年6月,安徽淮北至永城葛店矿煤矿35KV高压供电路线因那时候下雨,路线底下花草树木造成了线路接地,发生了短路故障安全事故,没法供电系统,可是我矿井下降深又大,如果不能立即供电系统,就会有产生淹井的重要风险。
在这里紧要关头,赵云朋友积极请命参加了消除伐树行为,在那时还下起暴雨自然环境十分极端的情形,他凭借灵巧的人体,持续上树数余棵,用斧子伐树杆,再加上自身高超的工作经历,通过五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斗精神,总算立即恢复了煤矿供电系统。
他的优异工作业绩受到了矿领导干部的夸奖,同一年他被矿评选为先进工作者。
二1998年8月,因为葛店煤矿井下26采场出水量,那时候离心水泵和配电设备所有泡在了水中,在这里非常容易导致全部采场水淹的紧急情况下,矿领导干部看在眼中,急在心中,这时候赵云朋友凭借自身娴熟的技术专业技术知识和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极度使命感,第一个跳至齐胸深的凉水中合同事们一起搬离机械设备,开展维修,经过三个多小时披荆斩棘,电源开关离心水泵被及时修补,恢复了正常的排水管道,为我矿减少了一次重要财产损失。
煤矿十佳好矿嫂先进典型事迹材料(4篇)
煤矿十佳好矿嫂先进典型事迹材料(4篇)煤矿十佳好矿嫂先进典型事迹材料第一篇:今年xx岁的xxx,xx社区主任,还集团公司xx煤矿家属安全协管会的委员,更家属安全协管站的站长。
作为一名社区主任,她不但做好社区的各项繁杂的工作,更积极参加煤矿的支持保勤、支煤保安全、支煤保稳定的“三保”活动,配合了煤矿生产。
十几年来,她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矿区,创建平安富力”这个主题,积极做好矿工的安全协管工作,受到了矿工们的欢迎。
由于工作突出,她连续多年荣获省工会、集团公司和矿区工会的优秀安全协管员称号。
一、开展为矿工安全服务活动几年来,xxx在做好安全协管活动工作之外,经常配合矿上的大型生产祝捷活动,为矿工慰问、宣传教育、安全叮嘱。
每逢年节,她就会带领职工家属们为矿工送上水果、香烟、鞋垫、鸡蛋、茶叶等慰问品,并叮嘱矿工要注意安全,做安全生产的标兵。
她还到保健食堂帮厨、包饺子、包粽子、做月饼等。
同时,她带领导家属到采区帮助采区拆洗被褥、擦玻璃等,把家属的一片爱心都献给了矿。
八月份,我们家属协管委员会与矿上联合在居民区内开展了修路会战,社区协管员和家属保勤员首当其冲,连续奋战了十多天,清垃圾、铲杂草、铺石子、垫沙子,共修整了8条通往居民区的道路,解决了矿工和居民行路难、煤矿十佳好矿嫂先进典型事迹材料第二篇:城中路72弄10号殷苏兰女士一名知识女性,平时工作任务繁忙,但她把家庭、工作、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恰当的同时,也悉心照顾年迈的公婆。
她几十年如一日,把公婆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照顾,每天下了班,做好婆婆平时爱吃的菜,给住在对面的老人送去。
平时双休日除了给家里做好家务事和工作上所需要的充电,更多的到公公婆婆家里帮他们打扫卫生、洗衣服、与老人聊聊家常。
公公婆婆对自己的这位媳妇赞不绝口、视如己出。
一家人生活的幸福美满。
xx年的某月,一场不幸的意外打破了这家人的平静。
老太太因车祸,造成严重的骨折,必须卧床休养数月。
殷苏兰女士每天一下班就往婆婆家跑,为生病的婆婆炖汤煮药。
感动矿山人物事迹材料——武平利
严管细爱厉害了我的武队长——“我担当我奉献”感动矿山模范人物事迹材料武平利,今年36岁,大淑村矿开拓区生产一队队长,从二十五岁参加工作到现在,武平利在大淑村矿开拓区整整干了十一年。
十一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而对武平利本人来说,却囊括了他一生中最绚丽的年华。
他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奉献给了煤矿掘进事业。
他以火热的青春和全部的爱,在蕴藏的乌金的地层深处,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风险乐章。
他先后荣获冀中能源十佳班组、集团公司优秀班组长、劳动竞赛明星、大淑村矿十佳班组长等荣誉称号。
2006年深冬的一天,武平利带着农村人朴质的情感,怀着年轻人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从附近农村来到了大淑村矿,在开拓区当上一名农民协议工。
初到井下,看着那滚滚乌金和那在矿灯照耀下闪着耀眼般厚厚的煤壁,武平利兴奋不已!下班后躺在床上,小时候家乡缺煤的情景象过电影似的一幕幕展现在眼前,他忘记不了每天放学回家放下书包,第一活计就是去捡柴,他忘记不了寒冷的冬天生病的父母躺在床上还舍不得买点煤取暖,他清楚记得,过年了一家人才舍得买几框煤泥……如今他能在这遍地乌金的煤矿亲自用自己的双手开掘巷道,开采煤炭,把光和热奉献给人类,还有什么工作比这更高尚的呢?从那时候起武平利就深深爱上了煤矿这片黑色的土地,他决心干一辈子煤矿。
然而前进的道路不一定都是笔直的,美好地愿望可能会受到来自各方面压力和干扰,且不谈煤矿条件的艰苦、环境的恶劣,单就世俗的压力就够他受不了。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武平利来到矿上时,正是风华正茂,小伙子眉清目秀。
介绍的不少,可一听他在井下挖煤都一一告吹。
曾有人给武平利介绍了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姑娘,见面后两人都很满意,但女方却提出要武平利脱离煤矿或调到井上也中。
区队领导知道后,都为武平利的婚事犯愁,有心想帮他调一下工作,可武平利说啥不愿意,他执拗地说:“就是打一辈子光棍,我也不离开井下。
”终于有一天,武平利与同乡一位农村姑娘喜结良缘,在爱情与事业冲突的时候,武平利没有离开煤矿,然而来自其他方面的干扰仍然存在。
2010十佳事迹材料上报(1)
“十佳区队长”申报材料----综采二区区长王文平综采二区区长王文平。
现年38岁,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从安装工区到综采工区一直摸爬滚打在井下一线。
从一名普通的职工到一区之长,他把自己的才华和智慧默默奉献给矿山,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特别是担任综采二区区长以后,他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带头实干,使综采二区的安全周期不断延长、原煤产量稳步递增、质量标准一步一个台阶。
他本人也多次被新安煤矿评为安全标兵、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被集团公司评为“十佳区队长”称号。
一、抓住源头不放松,实现了原煤稳步提升。
王文平同志自今年六月份担任区长以来,认真落实矿下达的原煤生产任务,紧紧抓住一个“早”字,围绕阶段性生产目标,严格抓生产管理,向实现正规循环要产量、要效益。
他组织开展各班组之间的劳动竞赛,强化队伍的建设,强化现场管理,严格工程验收,使全区保持了蒸蒸日上的生产形势。
2010年7月份,3118工作面在生产推进过程中,在原来落差5米的断层基层上又暴露两个小断层,顶板破碎,大面积片帮,出现局部漏顶现象,安全系数低,推进艰难,原煤生产受阻。
为尽快恢复生产,确保人身安全,为了不影响产量进尺,王文平每天盯紧工作面现场指挥达12小时以上,他坚持用化学原来马丽散注浆及上金属网,用大板逼帮维护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时他怕各班在维护顶板上缩水,他经常跨班监督指挥,在他的带领下,全体干部职工士气高涨,昼夜奋战10天,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生产。
7月份共生产原煤15.7万吨,较计划超产4.2万吨,完成计划的136%。
二、抓住安全不放松,实现了区队安全工作的整体推进。
王文平同志自担任综采二区区长以来,扎根煤海,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完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把安全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持之以恒,突出深严细实,实现了区队安全工作的稳步推进。
自今年以,杜绝了破皮伤及以上人身事故的发生。
一是安全教育深入扎实。
王文平同志把安全宣传教育作为安全生产的生命线。
(3)根扎煤海著华章
根扎煤海著华章——记中国时代骄傲十大杰出企业家东荣三矿矿长张明辉的事迹在三江平原上有一座现代化的矿井——黑龙江龙煤双鸭山矿业集团东荣三矿。
近几年来,东荣三矿乘改革的春风,全矿职工勇于进取,务实创新,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不断优化生产布局,合理采区、采面布臵,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机械化效能。
由当年的欠产矿,变成了现在的超产矿,每年以超产20万吨的幅度递增;由当年的贫穷矿变成了现在的先进矿、明星矿、富裕矿,全矿人均工资大幅度提升,企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凝聚着矿长张明辉的聪明才智与心血汗水,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默默无闻地奉献给了这座矿山,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从严治矿,摆脱困境闯新路2004年3月,张明辉带着上级领导的无比信任和广大职工的殷切希望,从设计院院长的岗位出任东荣三矿矿长职务。
当时,东荣三矿生产经营处于极度困境,采掘生产已连续两年完不成任务,职工工资长期偏低,并且不能按时发放,干部职工士气低落,人心涣散。
生产难以为继。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张明辉凭着自己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睿智,大胆提出了“要得民心,先稳民心”的工作思路,他召开职工大会,真诚地对职工说了一句:“如果三个月完不成任务,我自己引咎辞职”。
当时的三矿,由于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生产陷入低谷,2003年5月28日矿井发生了重大的火灾事故,直接导致东九采区提前报废,全矿月产量徘徊在三、五万吨左右,生产任务无法完成。
要拯救一个危困的矿井谈何容易,2004年3月张明辉上任后,立足未稳矿井便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透水事故,当头一棒的压力可想而知。
他带领班子一手抓抢险一手组织生产,历时半个多月的抢险救灾的同时,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
面对困境,以矿长张明辉为首的新的党政领导班子,大胆改革,采取内调外引等方式,不拘一格用贤人,用能人。
强化奖励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
突出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方略,统一人的思想,规范人的行为,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干劲。
煤矿十大杰出青年先进材料1
煤矿十大杰出青年先进材料1第一篇:煤矿十大杰出青年先进材料1郑煤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先进事迹材料乔军伟,男,1981年5月1日出生,现年29岁,中共党员,2002年毕业于焦作煤校采矿工程专业,最高学历,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在读,助理工程师职称。
现在白坪煤业公司生产技术科工作,任生产技术科科长。
乔军伟同志集团公司先后4次集团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3次集团公司安全先进个人和一次集团公司科技标兵和基建标兵等荣誉称号,并获得白坪煤业公司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1998年-2002年焦作煤校2002年-2005年国投郑州教学煤矿、技术员、技术主管2005年11月-2007年3月白坪公司矿建办副主任2007年3月-2008年3月白坪公司安全办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
2008年3月-2008年6月白坪公司调度室副主任、矿井竣工验收办公室主任;2008年6月-2010年4月白坪公司通风队队长; 2010年4月至今白坪公司生产技术科科长;乔军伟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已经拼搏了近十年,在这近十年的工作历程中,他始终坚持服从领导,听从指挥,思想上政治上始终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工作中时刻不忘积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深入钻研专业技术技能,从而养成了对工作高度负责的主人翁责任感,经过10余年的辛勤努力,他的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并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
一是爱岗敬业、在实践中磨炼自己。
乔军伟同志于2005年3月份应聘到集团公司白坪煤业公司缸沟二矿工作,工作伊始,矿井专业技术人员少,矿井升级改造和安全生产的压力很重,该同志主动承担了全矿大部分安全生产方面安全技术措施、规程的编制工作,工作量极大,白天下井查看施工地点情况,晚上,趴在桌子上做设计、写措施、编规程。
为当时,矿井升级改造做出了极大贡献。
二是勤奋学习,钻研业务。
乔军伟同志在2005年7月份,白坪煤业公司成立之初,接管大井基本建设管理工作,受命参与白坪矿井基本建设工作,从生产到基建工作反差极大,但是,该同志,认真向集团公司基建部的领导和基建指挥部同事们请教学习,认真学习各类政策规定和矿井建设规范,并学以致用,利用自己擅长的安全生产业务知识和矿井建设工程结合起来,一切从实用出发,既避免了投资浪费、又完善了与实际生产不符的设计,为矿井基建结束后能够顺利投产做出了较大贡献,由于在新的岗位上表现突出,在2005年11月份,被白坪煤业公司领导破格任命为白坪煤矿基建指挥部矿建办副主任。
煤矿十大杰出青年评先进材料
掘进闯将李志华——小记街洞矿业公司掘一队队长李志华今年才四十出头的刘清仕,身材精悍,走起路来像一阵风,谈吐紧凑有度,无不彰显做事干练、雷厉风行的矿工个性。
2004年刘清仕以一名农民工的身份来到掘进一队,由于工作认真,踏实肯干,这“兵头将尾”的担子自然落在他的肩上,在担任队长10年期间,李志华曾荣获“采掘岗位能手”、“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2009年他又被湘煤集团授予“劳动模范”。
称号。
他带领着班组成员用锚头、钎子,一米一米的向地层深处掘进,打探着沉睡了亿万年的“阳光”。
在这10年时间里,他一米一米的掘进着新生活。
锐意进取,肯钻、肯干李志华一谈起刚住一年的新家,脸上洋溢的笑容比三月盛开的攀枝花还灿烂。
“三室两厅,111平米,23万元的房子,这辈子做梦也没想到能住这样好的房子,我以为一家三口,要在花山矿二区的单身楼那10多平米的宿舍里住到退休,真没想到,几年时间,我们的矿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职工收入逐年递增,让我们这些矿工,挺直腰杆走进新生活”,李志华如是这样对我说。
2010年12月,李志华所在的掘进队进行工艺改革,由原来的以人工装矸、中腰线控制施工走向和坡度改为以耙矸机为主,激光定向的半机械化施工,一台P-90B耙矸机摆在面前,看见眼前这“庞然大物”,让他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曾经日思夜盼要改变攉大锹、推大车的落后掘进工艺,终于盼来了,可是面对这耙矸机,就像蚂蚁吃大象——无从下口。
刚培训回来的耙矸机司机,光有理论知识,却无操作技能,最初使用耙矸机时,操作手柄始终控制不好,不是推进力度太大,加大钢丝绳的磨损,就是力度太小,延误出矸的速度,两帮总是参差不齐,有时没及时加固,大面积冒顶时有发生,给生产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一个班废了九牛二虎之力,进尺还不到1米,像这样下去,还不如炮掘,谌民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找来P-90B耙矸机的《说明书》和《操作要领》仔细阅读,认真研究,在操作上耐心向其他单位的老司机请教,在实际工作中认真琢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由开始每个班进尺不到1米,到现在每班进尺达4米,做到帮直顶平,工程质量达到合格品。
感动河南煤田十大模范人物推荐材料
“感动河南煤田”十大模范人物推荐材料
(李万程申报材料)
李万程同志1935年12月出生,1959年9月参加工作,是我局退休地质老专家。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他1995年获全国地质界最高荣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当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上世纪70年代,在煤田地质中首先对滑动构造进行研究,揭示了豫西“红层压煤”实质,发现和扩大煤炭地质储量8亿吨。
继而研究河南板内变形和煤田构造特征,提出“三向、三绕、三区”构造规律。
在华北聚煤区构造研究中提出华北板内变形起因于块体碰撞和拉伸的新观点,提五种煤田构造样式、六期构造演化的新结论,丰富了煤田地质学理论,将煤田构造研究提到一个新的水平。
发表科学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两本。
曾获部级科研进步奖3次,优秀论文奖10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7次。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不可动摇的信念朱玉斌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总是不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绩,在任何时候都将自己置于新的起跑线上……今年“国庆”长假7天,单位要留值守人员,李先主动报名加班,队长昝喜山含蓄而又明白地对老李说:“你年年加班,今年国庆节就在家里好好休息吧。
”李先急了,“昝队长,我这把年纪了,没明没夜地干,也干不了几天了,难道还怕我退休后,在家休息不好?”李先是个老煤矿了。
1986年3月来到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矿,在整备班推土机司机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30年弹指一瞬间,在人生的长河中,又有几个30年搏击呢?李先深知人生短暂,从来到安太堡露天矿那一天起,他就暗下决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因为“人”有担当方为“大”,“人”上面的这一“横”,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担子。
笔者慕名到李先家走访。
在30年的煤矿生涯中,他自己也说不清加过多少次班,灭过多少次火,救过多少次险,领过多少次奖。
他钟情于开采光明这个行业,把能够属于他个人支配的力量集中起来,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当年和他一起开推土机的工友,已没有几人在生产一线工作的了。
而老李凭着他对党坚定的信念,心不浮,气不躁,专注执着、一丝不苟地精心开着推土机,常年累月地奋战在采煤工作的最前沿,用自己的实干精神,彰写着共产党人时代先锋的本色。
李先的妻子从皮箱里取出一摞“荣誉证书”,望着丈夫感慨万千。
笔者怀着十分敬畏的心情,轻轻翻阅着老李在历年来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有“优秀共产党员”,有“劳动模范”,有“五好群监员”,有“技能状元”……我知道,这一本本金光闪闪的证书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透过这一摞“荣誉证书”,不难看出一个共产党员内心的忠诚、信念、使命和担当。
人生存的价值或许有两种,一种是为个人名利追逐不休,一种是为伟大事业尽心竭力默默无闻地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
李先属于后者,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上岗头一年,上第一个夜班的情景。
接班后,他的包机车在1390排土场,由于高段排土,土场发生下陷,一台重型卡车在排货时发生倾斜,工长找来胳膊粗的钢丝绳,挂在他的车上,问他,“你能行吗?”李先心里没底,他第一次见到这种场面,卡车后轮快要滑下排土场,岌岌可危。
是他们让我感动
是他们让我感动身处一个外人看来不错的单位,从事一份外人看来轻闲的工作,承担一份外人看来不大的责任,拿着一份外人看来丰厚的俸禄。
头顶仿^***罩着许许多多的光环,在外人的眼里,我们无所不能。
“见识世界的机会多”和“富有挑战性”。
吃香的、喝辣的,生活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幸福的光芒。
可是在挑灯苦练的后面,又有多少的失落和无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和感受。
“精神紧张压力大”和“生活不规律”谁又能同情。
在大多数的同行纷纷理智地改行后,我还在用自己的良知苦苦支撑,支撑一个美丽的谎言,支撑一个完美的回忆,支撑一个历史的定格。
有时候说自己是一个文字工作者,感到有点惭愧。
充其量只能说是一个“写手”。
然而,作为一名企业的写手,除去很真实地记录矿山的发展之外,还能作什么呢?有好多人在酒足饭饱后问我:写手的生活像复印机复印出来的一般,是什么样的魔力驱使你继续下去的呢?是利益的驱动,还是名声的诱惑?多少个夜晚,放下手中的笔,关掉台灯,一个人躺在床上也在反复想着这样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啊?是什么呢?看看自己每月的工资刚够满足肚皮的需求,连精神文化的需求都需要靠裤带来完成,自己觉得有点可笑。
只是在“文人不爱钱,武士不怕死”,阿Q式的自己安慰一下。
想想企业的辉煌的历史、看看自己采访过的普通的职工,想想矿工的执着和无私奉献,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
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就像一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没有通天的本领,不可能给职工一下子就谋个福利啊什么的。
除了用自己的良知和深情为他们呐喊外,别无所能。
我所在的单位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先进单位。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火种刚开始在神州大地还是星星之火的时候,1938年,朱德总司令就派康克清同志来到了我们矿山,给矿山带来了革命的火种,给矿工带来了革命的信息,也给矿山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深受压迫的矿工响应号召,积极投身革命运动,成立了潞安第一个党支部,有了自己的领导的核心力量。
1945年8月18日,英雄的矿工配合当地的八路军地方武装举行武装起义,胜利解放了矿山。
和谐煤矿建设十佳人物报告文学
和谐煤矿建设十佳人物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最坚强的力莫过于毅力。
一个一条腿行走的人,十几年如一日,靠一个杂货摊维持四口之家的生活;凭一双手将三个未成年的女儿抚养成才;用一颗慈母之心撑起了家庭一片新天地。
她走过了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经历了别人没有经过的苦,在悲与痛、爱与泪、酸与苦的交织碰撞中,书写了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演奏了一曲感人动听的“爱之歌”……——题记大爱撑起一片天——记和谐煤矿建设“十佳人物”***这是一片洋溢着创业激情的热土;这是一个孕育着温馨和谐的家园。
巍巍泰山,铸就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秀美桃乡,塑造了她浓郁的人文情怀。
矗立在泰山西麓、陶山脚下的……煤矿——……矿区一颗璀璨的煤海明珠,用她厚重的文化之魂,孕育了一代代和谐建设的创业实践者,也催生了一个个走在时代前列的先锋模范人物。
他们置身于这方深厚的文化沃土,延续着前人的创业轨迹,书写了“和谐、发展、共享”的新篇章。
走进这个闻名遐迩的全国文明煤矿、全国煤炭系统企业文化示范矿,你不仅会被这里清新的生态环境所吸引,也会被浓郁的人文气息所熏陶,更会为一个个感人动听的故事所感染。
这里,向你讲述这样一位女性:她没有显赫的身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属,一个慈祥的母亲;她也没有卓越的业绩,只是做了一些平常的小事儿。
但在普通与平常之中,她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当你得知她是一个平凡的女性时,你会想到,她像很多女人一样,嫁人,生子,居家过日子,每天重复着平常人的生活。
当你得知她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女性时,你会看到,她只有一条腿,另一条腿被一个拐杖代替了;她身边一个杂货摊,那是维系全家生计的唯一;她还有三个未成年的女儿,如今已工作的工作,上大学的上大学,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但唯一没有的,就是家庭的“顶梁柱”——她的丈夫,他在十年前病逝了,只有一条腿的她成了家庭的“顶梁柱”。
十多年来,她带着三个女儿相依为命,用一条腿撑起了四口之家,凭一双手先后将女儿送进高校大门,靠一个杂货摊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煤矿工人的楷模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煤矿工人的楷模
他从旧社会少年窑工成长为新中国劳动模范,山西省劳模、先进生产者,他的名字叫韩福。
韩福16岁就下窑背煤,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永定庄矿首批采煤工人。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韩福带领他的青年采煤队齐心协力,顽强拼搏,以低消耗、高效率的业绩,成为煤炭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当时,采煤队有三项指标:每工效率、吨煤成本、日产量。
产量、效率上去了,成本还得降下来。
有提高生产效率上,韩福总能想出好点子,拿出好办法。
韩福发现,割煤机割根到溜子尾后,要空转倒回溜子头,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于是他就在提高割煤机效率上“打主意”,即割根机割根后不空着返回,而是待放炮后再开动割煤机,使其一边返回溜子头,一边将大量的煤用牙盘拉进运转的溜子里。
这一措施每班可节约用工14个人,很快在全矿、全局得到推广。
韩福特别重视安全工作。
在班前会上他讲得最多的是安全生产,从工作面存在的隐患,到每个工种要注意的重点、难点,都要一一叮嘱工友。
凭着这股干劲,韩福所带领的队组在1953年创造了每工8.5吨、每吨成本0.8元、日产量450吨的全国纪录,并一直保持了5年之久,且连续多年全队没发生过一起轻微伤事故。
正是因为有了一大批像韩福这样优秀的矿工,大同煤矿为国家、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先后多次荣获国家和全煤系统荣誉,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使大同矿务局享誉全中国。
感恩星耀暖矿山焦战民
感恩之星暖矿山——记铁生沟公司十佳感恩之星、掘进三队副队长焦战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焦战民同志作为一线生产员工,工作上兢兢业业,生活上朴实勤俭,孝敬父母,乐于助人,用行动不断谱写着新时代矿工的感恩风采,他的感恩事迹象点点繁星照耀着温情的矿山。
百善孝为先。
焦战民对父母的孝心可以用无以复加来形容,虽然每月都有24个以上出勤,但为了能够更好的照顾父母,他就把他们从农村接到了生活区的家中,每天下班后一有时间,他首先给老人做饭、洗衣,陪老人看电视、聊天,他的母亲患有腿疾,他带母亲到多处医院为她治疗,每天坚持给母亲洗脚、按摩,陪她散步、聊天,老人家曾为此多次流下幸福的泪水。
他想尽办法帮助做康复训练,关照饮食起居,定期检查身体。
他的孝心不断感召着周围的人群。
关爱承载希望。
二十多年的工作历程,他能深刻体会到工友间唇齿相依,休戚相关的血肉联系。
他常说:一天24个小时,我们从上班到下班,要将近12个小时,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长,所以,我们工友之间的关系,要比亲兄弟还要亲。
本队职工张胜利父亲长期咳血,卧床不起,今年3月30日,他利用休假期间,带着慰问品到平舆县后刘乡,看望其生病的父亲。
本队职工谢长水接溜子时,,不小心受伤,他两次利用下班时间,到其家中看望。
他平时不断关注本队职工的生活、家庭、身体健康等情况,对情绪不稳定的职工和生病住院的职工都坚持走访探望,发现并及时地帮助解决。
营造了关爱、互助、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敬业乐业乐群。
以爱心、耐心、细心撬动生活,用求实、务实、落实推动工作,扎实的思想工作,务实的工作作风,谱写了他感恩企业、感恩员工的真实情怀。
每天进班前,他眼睛一扫,就能发现谁属于二十种不适合下井的人之一,并能抓住要害,解决问题。
根据生产实际,多次为本队提出合理化建议,规范生产,提升安全。
他以身作则,今年3月,西四运输巷工作面掘进头顶板垮落严重,顶板控距最高达2米多,还不停的掉渣,安全压力特别大,派谁去他都不放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煤矿建设十佳人物报告文学和谐煤矿建设十佳人物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最坚强的力莫过于毅力。
一个一条腿行走的人,十几年如一日,靠一个杂货摊维持四口之家的生活;凭一双手将三个未成年的女儿抚养成才;用一颗慈母之心撑起了家庭一片新天地。
她走过了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经历了别人没有经过的苦,在悲与痛、爱与泪、酸与苦的交织碰撞中,书写了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演奏了一曲感人动听的“爱之歌”……——题记大爱撑起一片天——记和谐煤矿建设“十佳人物”***这是一片洋溢着创业激情的热土;这是一个孕育着温馨和谐的家园。
巍巍泰山,铸就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秀美桃乡,塑造了她浓郁的人文情怀。
矗立在泰山西麓、陶山脚下的……煤矿——……矿区一颗璀璨的煤海明珠,用她厚重的文化之魂,孕育了一代代和谐建设的创业实践者,也催生了一个个走在时代前列的先锋模范人物。
他们置身于这方深厚的文化沃土,延续着前人的创业轨迹,书写了“和谐、发展、共享”的新篇章。
走进这个闻名遐迩的全国文明煤矿、全国煤炭系统企业文化示范矿,你不仅会被这里清新的生态环境所吸引,也会被浓郁的人文气息所熏陶,更会为一个个感人动听的故事所感染。
这里,向你讲述这样一位女性:她没有显赫的身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属,一个慈祥的母亲;她也没有卓越的业绩,只是做了一些平常的小事儿。
但在普通与平常之中,她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当你得知她是一个平凡的女性时,你会想到,她像很多女人一样,嫁人,生子,居家过日子,每天重复着平常人的生活。
当你得知她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女性时,你会看到,她只有一条腿,另一条腿被一个拐杖代替了;她身边一个杂货摊,那是维系全家生计的唯一来源;她还有三个未成年的女儿,如今已工作的工作,上大学的上大学,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但唯一没有的,就是家庭的“顶梁柱”——她的丈夫,他在十年前病逝了,只有一条腿的她成了家庭的“顶梁柱”。
十多年来,她带着三个女儿相依为命,用一条腿撑起了四口之家,凭一双手先后将女儿送进高校大门,靠一个杂货摊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而举步维艰的她却从没有向组织开过一次口、要过一次钱、提过一次要求,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挺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用伟大的母爱撑起了家庭一片新天地。
她,就是被集团公司评为和谐……建设“十佳人物”、“十大魅力女性”的……,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走近***(姓名)我们怀着无比敬慕的心情走进了她的家,也是迈着十分沉重的脚步走近了***的生活。
她真诚、和蔼、慈祥的目光和面孔,怎么也无法让我们与想象中的坚强女性联系在一起。
这个用一条腿行走的人,在丈夫病逝后的十多年来,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她身患残疾,体弱多病,是靠什么撑起了这个四口之家?无职无业,只有小学文化的她,又是怎样将三个未成年的女儿抚养成才,送进了高校大门?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怀着无比敬慕而又沉重的心情,走进了……的家,走近了她的生活。
我们意识到,这次采访将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为尽量减轻采访对象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笔者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社区负责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李庆存的家。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院,院子不大,显得有些拥挤,但拾掇得干干净净,有条有理,给人一种温馨清亮的感觉。
据社区的同志讲,……一家原来住在五楼,自她遭遇车祸后,矿上为方便她们生活,就把她们调到了一楼居住。
停放在院内西侧的一辆杂货车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看上去已经十分破旧的货摊上摆满了笔墨纸张、儿童玩具等各色物品,车子旁边还竖着几根破烂不堪的木制拐杖,上面层层缠着已经发了暗的黄色胶带,有的断裂了,有的发了霉,也有的被蛀虫钻出了密密麻麻的小孔,显然已无法使用了。
这时,一位步履蹒跚,拄着拐杖的老人微笑着向我们走来。
潜意识告诉我,这一定是我们要采访的对象——……老人了。
从她和蔼的面孔和布满皱纹的脸上,我们看到了慈祥、质朴和真诚,却怎么也无法与想象中的坚强女性联系在一起。
当我们说明来意和采访意图后,老人眼里顿时闪出了点点泪光,还没有开口说话,盈盈欲滴的泪水就溢满了眼眶,仿佛又回到了十几年前那段令她终生难忘的日子……不幸降临在这个家庭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她却“收获”了痛苦:一次飞来横祸,成了她永远的痛;夏日是充满热情的季节,但这个夏天却充满了悲情:一个生命的消失,彻底改变了她人生的轨迹。
面对家庭的变故和生活的巨大反差,在生与死、走与留的天平上,她究竟选择了哪一个砝码……像很多家庭一样,……也曾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丈夫……原1 2 下一页和谐煤矿建设十佳人物报告文学第2页是……煤矿一名普通职工,后调入……煤矿防治水工区工作。
1979年11月,……与……携手步入神圣的婚姻殿堂,开始了新的生活之旅。
婚后的生活是幸福的、快乐的、美满的,在这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里,经常传出轻盈的欢笑声。
这对新婚燕尔夫唱妇随,互敬互爱,就像分不开的一对喜鹊一样,欢快地经营着她们精心搭建起的“雀巢”,每当看到她们手牵着手出出进进,左邻右舍无不投来羡慕的目光。
尤其是三个女儿相继出生后,更是锦上添花,给家庭平添了许多欢乐。
虽然丈夫一人挣工资,生活也不宽裕,但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过着天伦之乐的生活。
那时,***感到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
这样幸福的日子持续了没有多久,一场飞来横祸打破了生活的宁静,使这个幸福之家背上了沉重的生活负担。
1993年9月16日,突如其来的车祸无情地夺走了……的左腿。
自那以后,她成了一个残疾人,开始了一条腿走路的生活;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来自外界的冷漠、鄙视、歧视……取代了曾经羡慕的目光,屈辱与痛苦开始伴随她的周围,与此同时,她在家庭中也由一个照顾人的角色转换为被人照顾的角色。
这场无情的车祸不仅给……带来肢体上的巨大痛苦,也使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生活负担,尽管这样,这个不幸的家庭并没有因这场灾祸影响到生活的幸福,一向勤劳忠厚的丈夫,在妻子残疾后毅然承担起全部的家务,他一边上班、挣工资、养家糊口,一边照顾李庆存及全家人的衣食起居,小日子仍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时隔三年,不幸再次降临她们家,使这个本就负担沉重的家庭雪上加霜,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
1997年7月6日,丈夫因食道癌离开人世,舍下了身患残疾的妻子、三个未成年的女儿和8万多元的债务。
家庭的顶梁柱倒了,全家人陷入无比悲痛之中,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一下子坠入深渊,彻底改变了生活的轨迹。
丈夫走了,带走了全家人的希望和依托,也带走了她们唯一的生活来源。
从那以后,全部的家庭负担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了体弱多病、患有残疾的……一人身上。
当时,三个女儿最大的只有13岁,最小的还不足10岁,而自己又左腿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并患有冠心病,家里还欠下因给丈夫治病花去的8万多元的债务,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呀?面对家庭的突然变故和生活的巨大反差,……一度产生轻生的想法,可三个女儿怎么办?她们都还小,谁来照顾她们?女儿已经没有爹了,不能再没有娘啊!她环视着这个生活了十多年的家,再看看三个可怜的女儿,她进退两难,举棋不定,哭了又哭,想了又想,在生与死、走与留这个天平的砝码上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矿领导得知……一家的情况后,立即责成矿工会落实帮扶政策,将其纳入特困户进行帮扶,并落实专人与其结对子,同时还全部减免了三个孩子的学杂费。
组织的关怀像一股暖流瞬间温暖了……的心,使她在极度悲观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增强了生活下去的信心。
她办起了杂货摊一个女人“半边天”,而这个只有一条腿的女人撑起了“一个天”。
组织的关怀与温暖,使……一家暂时度过了生活难关,万分感激的她在夜深人静时常常想:“生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矿上的困难户也不只自己一家,不能总是依赖组织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啊!”这个时候,……产生了自谋出路的想法。
可是,作为一个无业家属,她既没有工资收入,也没有其它生活来源,况且自身行动不便,支撑这个四口之家谈何容易?但生性好强的……还是痛下决心,再苦再难也要撑起这个家,把三个女儿抚养成才。
于是,在丈夫生前工友的帮助下,她硬是办起了杂货摊,开始了自力更生的艰辛生活。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生活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就连“行走”这个简单的动作,对于只有一条腿的……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每挪动一步,她都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忍受着残肢带来的巨大疼痛和折磨。
生活中她不知摔倒多少次,流了多少泪,但为了维持家庭生计,让三个女儿都能吃饱饭、上起学,她每天起早贪黑,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推着杂货车,艰难地来往于店铺和家庭之间,有时稍不小心,就会摔倒在地。
一次下雨天,大女儿晚自习回家后还不见母亲归来,就匆忙拿起雨伞去接母亲,刚出家门没多远,就远远看到昏暗的路灯下一个弱不经风的身影在雨中晃动,还没等看清面目,那个笼罩在雨雾中的身影就歪倒在地,顿时一种不祥之感涌向心头,她急忙加快脚步跑过去,当看清倒在地上的人果真是母亲时,女儿心里再也忍不住了,抱住全身泥水的母亲失声痛哭:“妈妈,以后下雨天咱就不出摊了。
”此时此刻,无以言尽的艰辛一下子变成委屈的眼泪,孤独无助的母女在雨中拥在一起,哭成一团。
……知道女儿心疼自己,但她心里更清楚,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摆摊挣来的微薄收入来维持,自己虽然苦点累点,但哪怕多挣一毛钱,也能给孩子买支铅笔、添块橡皮啊!能多挣一点就多挣一点,多挣一点,生活就多一点保障。
自那以后,女儿生怕母亲再出意外,每次课间操她都插空跑到街头,看到母亲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回去上课。
就这样,……每天靠摆摊勉强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每月百十元的杂货收入微乎甚微,但却成了全家人的希望。
为减轻生活的压力,……尽量减少家庭开支,平时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天天掰着手指头过日子,全家人的生活费每月都控制在50元以内,人均才十几元。
平时头疼脑胀、感冒发烧,她都拣最便宜的药买,甚至更换假肢也由医生叮嘱的每两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女靠摆摊相依为命,过着简单、清苦而又极其艰辛的生活。
如今,积劳成疾、风烛残年的李庆存已这样固守了10个春秋。
她让女儿跪在父亲遗像前一个水果,让女儿懂得了生活的道理;一个规矩,规出了三个懂事的孩子。
“教子莫如父”。
失去父亲的孩子会是怎样呢?丈夫去世后,……既当爹又当妈,在照顾好三个女儿的衣食起居,竭尽全能付出母爱的同时,还要教她们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力所能及地给孩子一个“父爱”。
这些年来,……背负的不仅是繁重的生活负担,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丈夫生前治病辗转南北,光治疗费就花去10多万元,而且还拉下了8万多元的债务,她靠摆摊挣来的微薄收入,别说还债款,就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难以维持。
可钱是别人的钱,再苦再难,借的钱总得要还啊!生活上她像挤海绵一样,挤了又挤,压了再压,平时连蔬菜都舍不得买,除了去地里拔些野菜,就去菜市场拣别人扔掉的白菜帮吃,在她们家,清汤、煎饼、咸菜是家常便饭。